人事部经理职位分析

人事部经理职位分析

人事部经理职位分析 职务名称:人力资源部经理 所属部门:人力资源部 直接上级:行政副总经理 工作目的:负责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工作要求:工作细致、服务意识强。 工作责任: 1. 制定、执行公司人力资源规划; 2. 制定、执行、监督公司人事管理制度; 3. 招聘:制定招聘计划、策划招聘程序、组织招聘工作;安排面试、复试、综合素质测试; 4. 绩效考评:制定考评政策、统计考评结果、管理考评文件、做好考评后的沟通工作、不 合格员工的辞退; 5. 激励与报酬:制定薪酬政策、晋升政策;组织提薪评审、晋升评审; 6. 公司福利:制定公司福利政策、办理社会保障福利; 7. 人事关系:办理员工各种人事关系的转移; 8. 教育培训:组织员工岗前培训、协助办理培训进修手续; 9. 与员工进行积极沟通,了解员工工作、生活情况。 衡量标准: 1、工作报告的完整性; 2、公司其他部门对人力资源部工作的反馈意见。 工作难点:如何为员工提供更好的服务。 工作禁忌:服务意识差,办事拖拉、行动缓慢,缺少耐心。 职业发展方向:行政副总经理 任职资格: 1. 工作经验:三年以上管理工作经验; 2. 专业背景要求:曾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3 年以上; 3. 学历要求:大专以上; 4. 年龄要求:35 岁以上; 5. 个人素质:积极热情、善于与各类性格的人交往,待人公充。

1 页 436 浏览
立即下载
【职位分析表】人事部经理职位分析

【职位分析表】人事部经理职位分析

人事部经理职位分析 职务名称:人力资源部经理 所属部门:人力资源部 直接上级:行政副总经理 工作目的:负责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工作要求:工作细致、服务意识强。 工作责任: 1. 制定、执行公司人力资源规划; 2. 制定、执行、监督公司人事管理制度; 3. 招聘:制定招聘计划、策划招聘程序、组织招聘工作;安排面试、复试、综合素质测试; 4. 绩效考评:制定考评政策、统计考评结果、管理考评文件、做好考评后的沟通工作、不合格员工的辞退; 5. 激励与报酬:制定薪酬政策、晋升政策;组织提薪评审、晋升评审; 6. 公司福利:制定公司福利政策、办理社会保障福利; 7. 人事关系:办理员工各种人事关系的转移; 8. 教育培训:组织员工岗前培训、协助办理培训进修手续; 9. 与员工进行积极沟通,了解员工工作、生活情况。 衡量标准: 1、工作报告的完整性; 2、公司其他部门对人力资源部工作的反馈意见。 工作难点:如何为员工提供更好的服务。 工作禁忌:服务意识差,办事拖拉、行动缓慢,缺少耐心。 职业发展方向:行政副总经理 任职资格: 1. 工作经验:三年以上管理工作经验; 2. 专业背景要求:曾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3 年以上; 3. 学历要求:大专以上; 4. 年龄要求:35 岁以上; 5. 个人素质:积极热情、善于与各类性格的人交往,待人公充。

1 页 481 浏览
立即下载
集团经营计划管理制度

集团经营计划管理制度

XX 集团公司 经营计划管理制度 鑫科集团公司经营计划管理制度目录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1 第二章 经营计划管理体系..............................................................................2 第三章 年度经营计划编制...............................................................................3 第四章 年度经营计划审批..............................................................................4 第五章 年度经营计划分解..............................................................................5 第六章 公司经营计划执行..............................................................................6 第七章 计划执行情况总结分析与考核...................................................8 第八章 附则..............................................................................................................9 附件 1:公司年度经营计划报告样板.....................................................10 鑫科集团公司经营计划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鑫科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的经营计划既是公司全体员工在 计划年度内的行动纲领,又是安排季度、月度计划的重要依据。 第二条 经营计划的计划项目 公司经营计划的计划项目主要包括:各经营部门的业务计划、各管理部门的 管理计划、人力资源计划、财务计划、投资计划、融资计划等。 根据战略目标,计划项目由总裁办公会结合实际情况具体选定。 第三条 经营计划的种类及主要内容 组织维度(纵向):公司经营计划、部门分解计划 时间维度(横向):年度经营计划、季度分解计划、月度分解计划 公司年度经营计划的主要内容:年度总体经营目标、各计划项目总体经营目 标、季度和月度分解计划(按总体)、部门分解计划(按项目)。 部门分解计划的主要内容:分解到部门的计划项目总体经营目标、部门季度 分解计划、部门月度工作计划。 第四条 经营计划的制定原则 (一) 以市场为导向。 (二) 以销定采、以采促销、综合平衡 (三) 沟通协调。 (四) 预算约束。 (五) 滚动调整。 (六) 评估考核。 第五条 经营计划和全面预算的关系 (一) 经营计划是公司在计划年度内的行动纲领,又 是安排季度、月度计划的重要依据。经营计划包括年度经营目标、年度预算目标、年 度各项计划及预算目标、月度各项计划及预算目标、各部门月度工作计划等内容。 (二) 预算是经营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预 算是指公司经营活动用货币表示的数量计划。经过财务部门按照财务核算的原则 处理后,可以衡量公司经营活动是否能满足公司的利润目标。 (三) 预算一方面产生于经营计划,另一方面又要限 制经营计划的制定,即经营计划必须满足预算的投入产出。 (四) 根据经营计划和预算统一编制的原则,在编制 经营计划的同时编制各项预算,详见《鑫科集团预算管理制度》。 鑫科集团公司经营计划管理制度 第六条 通过规范公司经营计划的编制、批准、执行、总结及考核的管理过 程,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第七条 公司建立自上而下的计划编制和监控体系,自下而上的汇报体系 按照计划编制、执行、监督、考核四个环节实现闭环式管理。 第八条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各类经营计划的编制、执行和监督。 鑫科集团公司经营计划管理制度 第二章 经营计划管理体系 第九条 在公司经营计划管理体系中,设计合理的董事会、公司管理层和 各部门的计划管理关系和责任关系,并持续完善。 本制度中公司管理层即公司高层,具体指总裁、执行总裁、财务总监、行政总 监、营销总监、产业总监、审计总监等,其议事决策机构为总裁办公会。 第十条 经营管理计划体系的组成部门 (一) 董事会 (二) 总裁办公会 (三) 企业管理部 (四) 公司其他各部门 第十一条 董事会的主要职责包括: 1. 负责审定长远发展战略; 2. 负责提出和确定年度经营目标,批准公司年度经营计划; 3. 负责审查管理层的季度和年度工作总结; 4. 负责对管理层相关人员进行考核。 第十二条 公司管理层的主要职责包括: 1. 对董事会提出的年度经营目标进行研究讨论确定可行性,提出调整建议; 2. 负责向董事会提交具体年度经营计划; 3. 审核公司年度经营计划草案、各季度、月度及各部门分解计划; 4. 审核各部门季度分解计划及月度工作计划; 5. 对计划执行过程进行全面地组织、指挥和监控,保证公司各项活动有序进 行,达到计划目标; 6. 负责对董事会汇报季度和年度计划完成情况。 第十三条 各业务及职能部门的主要职责包括: 1. 提供编制计划的基础数据; 2. 提出各部门季度分解计划和月度工作计划草案; 3. 执行各部门的工作计划,并进行总结、分析。 第十四条 企业管理部的主要职责包括: 1. 经营计划编制的组织和汇总 2. 经营计划执行情况分析 3. 经营计划执行的考核评价 4. 汇总、平衡各部门工作计划,形成公司年度经营计划草案。 第十五条 经营计划的主要内容及编制部门 (一) 企业管理部 公司主要经营指标的目标(销售收入、经营利润、净利、现金等),竞争策略 关键成功因素,面临的主要风险,拟采取的重大措施。 鑫科集团公司经营计划管理制度 公司战略研究计划;公司战略实施评估计划;对外投资计划 (二) 财务管理部 资金如何筹措;如何达到最佳资本结构;财务风险规避;现金流量如何管理; 税务规划原则如何;如何使会计资料更能成为有效管理的工具;财务部门的人员 培训、预算。 (三) 审计监察部 公司年度各项审计、督察工作开展时间、如何开展、费用预算;法律事件的处 理。 (四) 人力资源部 公司劳动人事政策和人事管理制度的制订情况与执行;管理人员管理能力、 专业技能的开发和员工培训的计划制定;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梯队建设;绩效考 核的组织;工资、奖金、福利、报酬分配;人力资源开发、培训等费用预算。 (五) 总裁办 企业文化、内部沟通渠道的建立;本部门的组织、发展、预算;办公设备购置 计划;后勤服务水平的提高。 (六) 经营部门(包括金属事业部、房地产事业部、IT 事业部等) 本部门销售计划目标的分解(分别按产品、地区、客户、时间分解);实现目 标的措施(广告、销售政策、销售推广活动安排、客户关系管理、等)及进度安排; 资源需求(人员、培训、预算)。 年度的重点项目部的利润计划、销售额计划;人员、培训、预算控制等安排; 财务费用如何降低,资金占用量为多少;部门内的组织结构如何确定,是否需要 或如何发展长期合作伙伴。 第十六条 经营计划编制的依据 1. 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技术、自然等宏观环境分析; 2.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3. 企业内部资源与能力分析; 4. 公司总体战略规划; 5. 业务发展规划; 6. 职能发展规划; 7. 董事会提出的经营目标 8. 以前年度公司经营计划执行情况 鑫科集团公司经营计划管理制度 9. 各部门绩效考核关键指标 鑫科集团公司经营计划管理制度 第三章 年度经营计划编制 第十七条 计划期 计划期指经营计划编制所覆盖的经营期间和经营计划的实际执行期。计划期 为每年的 1 月 1 日至 12 月 31 日。 第十八条 年度经营计划的编制过程包括:年度经营目标的提出,年度经营 目标的讨论确定,年度经营计划草案的编制,年度经营计划的审核、确定。 第十九条 提出年度经营目标 每年年底总裁办公会启动年度经营计划的编制,根据公司中长期发展规划、 本年度经营计划的执行情况和预期目标,初步提出下一年度的经营目标。 第二十条 讨论确定经营目标 1. 下一年度经营目标由总裁办公会下发企业管理部,由企业管理部向各部 门传达总裁办公会初步提出的下年度的经营目标,并征求各部门的意见, 同时企业管理部对上年度公司整体、各部门的经营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 帮助各部门确定自己的分解目标; 2. 各部门结合本部门自身情况提出分解目标,提出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和具 体措施,汇集到企业管理部,提交总裁办公会审议。 3. 总裁办公会审议公司内各部门对整体目标的反馈意见,最终确定年度经 营目标和各部门的分解目标。 第二十一条 编制年度经营计划草案 1. 总裁办公会授权企业管理编制年度经营计划、授权财务部编制总体预算目 标草案,总裁办公会明确计划编制的总体要求和框架,参与过程中重大 问题的明确和商讨,企业管理部对计划编制的质量和进度负责。 2. 各部门负责编制本部门的计划草案。 3. 财务总监、财务部负责编制财务计划、投资计划、融资计划等草案,并提 出预算草案。 4. 行政总监、人力资源部负责编制人力资源计划草案。 第二十二条 审核年度经营计划草案 企业管理部汇集各部门的计划草案,提交总裁办公会审核年度经营计划草案。 具体审核各项工作计划的协调性、可行性,各项计划之间的逻辑关系。审核通过后 提交董事会审批。 第二十三条 年度经营计划包含的内容 公司年度经营目标,预计分阶段目标;为实现公司业务目标各业务部门业务 计划指标;编制规范(含表式、编制说明要求)和编制进度要求。 年度经营计划报告样板见附件 1。 第二十四条 对经营计划的要求 1. 年度经营计划目标的确定是上下结合过程中产生的,对年度经营 计划目标的确定应按照挑战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来进行。经营计划的总体目 标和各部门的分解目标都应有充分的支持理由和依据。 鑫科集团公司经营计划管理制度 2. 年度经营目标一经确定后,就应严格执行,各部门必须按照最终 确定的目标按照和确定本部门的工作计划、努力目标和相应预算。 3. 对每一个经营目标,在经营计划中一定要制定分阶段子目标,同 时还要制定分阶段实施方案 鑫科集团公司经营计划管理制度 第四章 年度经营计划审批 第二十五条 年底前公司董事会审议、批准由公司总裁办公会、企业管理部 组织拟定的公司年度经营计划。 第二十六条 年度经营计划审议 公司董事会审议总裁办公会提交的年度经营计划,审查经营计划的整体协调 性,并对是否修改和修改的意图做出具体的指示。 第二十七条 年度经营计划修改 根据公司董事会提出的修改意见,总裁办公会和企业管理部修改、完善年度 经营计划,再次报公司董事会审批。 第二十八条 年度经营计划批准 由公司董事会批准年度经营计划,并下发执行。 鑫科集团公司经营计划管理制度 第五章 年度经营计划分解 第二十九条 每年年底由企业管理部组织各部门采用滚动编制、逐步细化的 方式对整体经营计划进行分解,形成季度和月度的各部门分解计划。 第三十条 按季度和月度分解年度经营计划 将年度经营计划分解成为季度和月度经营计划。 1. 企业管理部负责整体计划的分解,并对各部门计划进行综合协调和平衡; 2. 各部门负责各自具体计划的分解、执行和修订; 第三十一条 各部门负责将季度经营计划分解到每个月度 各部门负责人负责将分解到部门的季度经营计划分解到每个月度,形成月度 工作计划。 第三十二条 审核批准公司年度经营计划分解结果 由公司总裁办公会讨论、审核各季度、各部门的分解计划、各部门月度工作计 划,由总裁批准。 鑫科集团公司经营计划管理制度 第六章 公司经营计划执行 第三十三条 下达年度经营计划 每年年底前由总裁办公会向各部门下达年度经营计划。 第三十四条 下达季度经营计划 1. 每季度前一个月的月底,各部门根据年度经营计划、季度分解计划、部门 分解计划,结合公司整体工作进展情况和本部门实际工作情况,提出下 季度本部门工作计划,并提交给企业管理部审核。 2. 每季度前一个月的月底,企业管理部审核各部门提交的下季度工作计划, 根据公司整体经营计划,调整、形成各部门季度工作计划。 3. 每季度的季度初,由总裁办公会批准、下达下个季度经营计划、各部门工 作计划。 4. 执行计划。 各部门根据公司季度经营计划及本部门工作计划,着眼全局开展工作,以保 证本部门工作目标和公司整体经营目标的实现。 第三十五条 下达月度经营计划 1. 每月 25 日,各部门根据公司季度分解计划、部门分解计划,结合公司整 体工作进展情况和本部门实际工作情况,提出下月度本部门工作计划, 并提交给企业管理部审核 2. 每月月底前,企业管理部审核各部门提交的下月度工作计划,根据公司 整体经营计划、季度经营计划,调整、形成各部门月度工作计划。 3. 每月月初,由总裁批准、下达下个月度经营计划、各部门工作计划。 4. 执行计划。 各部门根据公司月度经营计划及本部门工作计划,着眼全局开展工作,以保 证本部门工作目标和公司整体经营目标的实现。 说明:每年第 1、4、7、10 月的月度计划与季度计划同步下达执行,时间以季 度计划下达时间为准。 第三十六条 调整经营计划 1. 确因客观因素影响需要调整年度经营计划,必须由总裁办公会提出申请 说明原因,经公司董事会讨论通过后才能执行。 2. 确因客观因素影响需要调整部门季度经营计划,必须由相应总监提出申 请说明原因,经总裁办公会讨论通过后才能执行。 3. 确因客观因素影响需要调整部门月度经营计划,必须由部门负责人提出 申请说明原因,经相应总监审核,总裁批准执行。 4. 调整年度、季度、月度计划应当提前申请,调整某项计划时如需同时相应 调整其它有关计划,应一并申请,以保证计划的平衡、协调。 5. 调整计划一律以书面批复为准,在未接书面批复以前,一律按原计划执 行。 鑫科集团公司经营计划管理制度 第七章 计划执行情况总结分析与考核 第三十七条 撰写分析报告 公司企业管理部和各部门每季度、月度初均需对计划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 找出差异,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形成计划完成情况的分析报告: 1. 企业管理部负责对公司经营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形成报告。 2. 各部门负责对本部门的工作计划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形成报告。 注:附件 2 提供计划执行情况分析的样式,各部门或企业管理部可后附具体 详细的说明。 第三十八条 集体汇报 在每月度、季度第一周的公司总裁办公会上,企业管理部和各部门汇报上月 度或上季度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确定改进措施,明确下月度或下季度的工作重 点。 会议对改进措施形成决议,企业管理部负责督促各相关部门落实会议决定。 鑫科集团公司经营计划管理制度 第八章 第三十九条 附则 本制度中的有关参数每年由公司总裁办公会根据实际情况确 定。 第四十条 修改、补充本制度由公司企业管理部提出,经总裁办公会审核批 准。 第四十一条 公司企业管理部负责解释说明本制度。 鑫科集团公司经营计划管理制度 附件 1:公司年度经营计划报告样板 1、战略规划概述 年战略规划目标 •销售收入 •毛利 •费用 •税息前营业收益 •现金流 (根据实际情况增减指 标) 经营计划实现的主要举措 总计 钢铁事业部 房地产事业部 物流事 业部 IT 事业 部 鑫科集团公司经营计划管理制度 2、各部门目标具体实施时间表 目标 举措 时间表(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负责人/ 8月 9月 10 月 11 月 12 月 部门 鑫科集团公司经营计划管理制度 3、差异分析 现有举措目标 设定目标 差异 差异解释 弥补差异方式 5、经营计划实施风险与规避方法 主要风险 风险来源 规避方式 鑫科集团公司经营计划管理制度 (其他辅助表格) 鑫科集团公司经营计划管理制度 附件 2:计划执行情况分析 年度计划目标 本月应达到目标 本月所做工作 本月实际达到目标 偏差 分析 及整 改措 偏差分析 施 整改措施 阶段实施计划 责任人 行动一 行动二 鑫科集团公司经营计划管理制度

20 页 503 浏览
立即下载
领导行为在组织发展中的作用

领导行为在组织发展中的作用

领导行为在组织发展中的作用 及其激励员工的方式 领导风格的差异构成了企业间不同的文化内涵。领导风格与企业文化具有协同 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领导风格的变革会对企业文化的发展导向 产生影响,高度变革型领导会导致企业文化发展导向较强的变化 ;第二,领导风 格的导向会影响企业文化经济导向维度,领导风格的导向增强时,企业文化的经 济导向也会增强;第三,企业文化与领导风格的协同性对企业员工的满意度产生 正相关影响,协同性越好,员工的满意度越高;第四,企业文化与领导风格的协 同性与企业绩效指标相关,企业文化与领导风格的协同性较好时,企业的绩效较 好;第五,企业文化与领导风格的协同性对满意度和企业业绩绩效的影响有较大 的差异。 领导风格决定领导绩效一直被人们所认可,民主领导、高工作取向和高关心人 的领导风格产生高绩效的领导效果,被认为是普适的理论。西尔斯等人深入分析 后认为,领导风格是否有效与组织文化有关。民主领导在成员期待参与并且重视 民主价值的组织内更为有效;而在成员不期待参与、不了解民主价值的组织内却可 能造成士气低落、效率低下。另外,还有人发现以工作为中心的领导风格导致高生 产率,而以员工为中心的领导风格导致低生产率。 企业文化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具有强大的动力作用 ,因此,作为企业领导 者,必须不断转变管理和经营观念,做好企业文化建设,利用领导风格与企业文化 的协同性,发挥领导者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建设优秀企业文化,从而促 进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培养具有时代特征和积极精神的企业价值观 为了使企业价值观广为传播,深入人心,企业要充分利用一切舆论手段和宣传 工具,包括外部媒体、内部宣传阵地大力宣传企业价值观,推广实践企业价值观的 典型案例,营造一种弘扬企业价值观的文化氛围。首先,用生动形象、朗朗上口、个 性鲜明,能够引起员工共鸣的语言来支撑抽象的企业价值观, 提炼企业价值观的 简明表达形式。其次,注重管理 者率先垂范的作用。作为各级领导和管理人员,如 何引导员工去实现企业价值观,并转化为自己的工作行为,关键要先把自己塑造成 践行企业价值观的楷模,成为员工学习的榜样。再次,经常举办各种以 企业价值观 为主题的文化活动,真正在日常生活中把企业文化精神价值体现出来,有组织、有 目的、有步骤地从感性上强化员工对企业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在内力上促进企业 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二)营造学习型组织氛围,不断提升企业形象 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 思维能力而建立起 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以人为本的、可持续 发展的组 织。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具有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当前,企业 间竞争的焦点越来越集中在员工的素质,也就是员工的学 习能力上。任何一家企 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保持持久的竞争力和旺盛的生命力,都必须 重新审视学习在企业生存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努 力打造学习型企业。 营造学习型组织的氛围,企业领导人首先要提 高自身综合素质。企业领导人 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的有力推动者,必须用新的价值观、文化观和 道德观武装自己,不断更新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现代企业 管理等素质,以适应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发展的需要。其次,重视员工成长空间以 及重要岗位人员的进一步发展问题,使员工有效自觉参与学习,建立鼓励员工创 新的制度,通过赋予员工争取职责和嘉奖的能力,使员工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进行 学习。同时,在组织学习的过程中适度引入压力,将员工学习态度、成绩与其绩效考 评适当挂钩,增强员工参与组织学习的紧迫感,形成积极学习的组织氛围。 (三)实行人性化管理,激活企业发展潜力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科学的决策、严密的组织、严明的法纪、严格的管理、严细 的作风,企业要遵循高理性与高情感相平衡的原则,在对员工严格的同时, 也要 体现一份关心和爱护,及时为员工解决后顾之忧,满足员工的情感需求和心理需求, 形成了领导与员工相互信任、员工与员工相互关爱的和谐氛围。为此,企业领导应 把积极沟通作为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积极沟通及时发现问题,满足员工在物 质、情感、精神等多方面与多层次的需求,增进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员 工真正感受到自己就是企业的一份子,激发员工为企业发展出主意、想办法、做实 事、求实效的主观能动性,激活企业发展潜力,最终形成刚柔相济、宽严并举、情理 交融的管理文化特色。 (四)持续改革创新,把握企业发展主导力企业领导者在推动创新方面起着至 关重要的作用,而其中领导者的风格又直接决定了企业创新力的高低。由于领导 风格塑造了企业的组织文化和气氛,卓有成效的领导者往往会提供创新的方向,建 立有利于创新的组织文化和气氛,鼓励个人的高度主动性,推行有效的多功能团队 的协作和融合,以确保最佳效能在企业中的充分发挥。 创新型企业文化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企业内部营造崇尚创新的氛围,塑 造创新的文化,让每一位员工成为创新的源泉;其次,对于员工在创新中遇到的挫 折和失败,领导者应采取关爱和宽容的态度。创新文化是企业员工不断提出新设想 新方案,创造出新知识、新产品,孕育出新观念、新思想的动力。 企业领导者应突 破原有的思维方式,淡化员工与领导的距离,采用支持和协调为主的领导方式。对 员 工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新颖想法,领导者要积极支持,使员工在创新文化氛围 中具有开阔的视野、丰富的想象力和锐意进取的精神,使企业的管理方式更为多元 化、人性化、柔性化,以激励员工为企业献身 与创新的精神。 (五)建立完善有效的激励与制约机制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文化和制度是两种 有效的手段。两者互为补充。企业领导者应通过企业制度 的创新,铸就一种以创新 为内涵的、以人为本的文化管理模式,建设以企业是企业员工共同追求的事业为 核心价值观的企业文化。在这种文化理 念的指导下,逐步建立完善具有企业自身 特色又符合时代要求和社会主流要求的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完善各岗位任职资格 条件、岗位目标责任制以及对各职务、各工种的定性、定量的工作绩效考核评估体 系;逐步建立完善岗位职责与权力的有效监督与制衡的机制;逐步建立完善人才选 拔、激励、约束机制, 以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以富于人文内涵的企业文化来吸纳 人才、激励人才、留住人才。 健全企业各项制度,创设宽严有度的制度文化氛围,使员工感受到有规可依,有 章可循,有利于增强员工的自我感和方向感,从而能够更有精力、心力地投入工作, 使整个企业系统更好地运行,用制度文化实现对企业的管理。 (六)建立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用新的科学技术、信息技术武装员工,提高生 产力水平,向科技要效益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涵。强化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培训 是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在这样一个新学科、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高速发 展的时代,要使企业的科技人员保持旺盛的创造力,从而不断开发出高科技含量、 能为企 业带来巨大效益的新产品,就必须不断对科技人员实施继续培训教育,不 断更新其知识储备,使企业科技人员能够紧跟现代科技的发展步伐,主动吸纳世界 一流的最新科技成果,并转化为企业的现实生产力。科技人才是企业人才的重中 之重,科技人才的培育关系到企业存亡的关键,绝对不容忽视。同时, 对科技人才 的培养和重视也为员工不断学习专业技术知识,提供了氛围和动力,也是对创设学 习型组织氛围的推进。 总之,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把核心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真正转化为 员工的价值观念和自觉行动,为企业实现战略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而领导风 格塑造和影响着企业组织文化和氛围,对企业文化的导向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通 过企业文化建设展示领导者风格,从而实现领导者在企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3 页 476 浏览
立即下载
第1讲:初识组织发展/OD

第1讲:初识组织发展/OD

卓越组织发展实践者必备 7 堂课 THANKS 谢谢观赏 第一讲:初识组织发展 OD 主讲老师:张世伟 伟大发明家爱迪生说过: 天才就是 1% 的灵 感加上 99% 的汗水 但那 1% 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 99% 的汗水都重要 70% 1991 年的世界 500 强 在 2000 年从《财富》榜上消失 今天很残酷 明天更残酷 后天很美好 但是绝大部分是死在明天晚上 只有那些真正的英雄能见到后天的太阳 在残酷竞争时代立足需要: 理念 +组织 第 6 页 目 录 Contents Page 01 组织基本理念 02 公司的起源 03 案例分享 第 7 页 目 录 Contents Page 01 组织基本理念 02 公司的起源 03 案例分享 组织 徒弟们:向西 目标、结构、系统、过程 组织 是一个具有明确目标导向和精心设计的结构与有意识协调的实体; 是一个与外部环境保持密切联系的系统; 是由人及其相互关系构成的。 01 组织 基本理念 1.1 不同的企业生命周期需要不同的组织架构 第 9 页 1.1.1 典型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揭示了企业生命的发展过程 再造辉煌? 15-20 年达到企业鼎盛期 好想法 好产品 好团队 好机制 好文化 挑战者崛起 看不见 看不起 看不懂 学不会 挡不住 01 1.1 不同的企业生命周期需要不同的组织架构 组织 基本理念 第 10 页 1. 1.2 企业组织架构随着企业发展壮大而不断发展 跨领域 ( 行业 ) 跨地区 ( 国 家) 企业战略变化 (4) 创新部型组织优化、协作 多元产品 / 跨地区市场 (3) 事业部型组织授权、协调 单一产品 / 区域市 场 (1) 简单组织 松散不规范 幼小 失去活力的危机 (2) 功能型组织 规范集权 领导危机 内部秩序危机 成长 专制危机 控制危机 再兴 成熟 经营环境变化 01 1.1 不同的企业生命周期需要不同的组织架构 组织 基本理念 第 11 页 1.1.3 不同时期获得成功需要不同的关键因素 德勤咨询对全球 500 多家持续增长的企业进行了长达 20 年的追踪研究,得出三个结 论 A bility 创业时期:个人能力 E xecutio n 高速成长:战略执行 I nnovatio n 持续发展:制度创新 01 1.2 常见的组织类型 组织 基本理念 第 12 页 1.2.1 直线型组织结构 直线型组织结构 ① 含义:组织中各种职务按垂直系统直线排列,各级 主管对下属拥有直接的领导权,每一职位只能向一个直线 生产经理 车间主任 上级汇报,组织中不设专门的职能部门。 车间主任 班组长 班组长 车间主任 班组长 ② 优点:权力集中、权责分明、命令统一、行动快捷。 ③ 缺点:缺乏分工,管理者负担过重,难以胜任复杂 职能。 ④ 适应:这种结构只适用于没有实行专业化管理的小 型组织。 01 1.2 常见的组织类型 组织 基本理念 第 13 页 1.2.2 直线 - 职能型组织结构 直线 - 职能型组织结构 总经理 财务部 ① 含义:以直线制为基础,加上职能部门。 生产经理 车间主任 班组长 车间主任 班组长 销售部 车间主任 ② 优点:这种组织形式保持了直线制集中统一指挥 的优点,又具有职能分工专业化的长处。 ③ 缺点:部门自成体系,不重视信息的横向沟通; 直线人员与参谋人员关系难协调。 班组长 ④ 适应:目前绝大多数组织均采用这种组织模式。 01 1.2 常见的组织类型 组织 基本理念 第 14 页 1.2.3 事业部型组织结构 事业部型组织结构 公司总部 ① 含义:在总公司下按产品或地区设立 独立核算,自主经营的多个事业部或分公司。 总部职能部门 总部职能部门 事业部 职能部门 工厂 职能部门 工厂 工厂 职能部门 工厂 职能部门 工厂 应市场;解放高层以思考战略问题;经理独 事业部 事业部 工厂 职能部门 工厂 立负责,有利于培养人才 职能部门 工厂 ② 优点:有利于发挥事业部积极性以适 工厂 ③ 缺点:机构重叠,易造成浪费;各部 门易产生本位主义,产生内耗。 ④ 适应:规模较大、业务多样化、市场 环境复杂的企业采用。 01 1.2 常见的组织类型 组织 基本理念 第 15 页 1.2.4 矩阵型组织结构 矩阵型组织结构 ① 含义:由职能部门系列和为完成某一临时任务而 总经理 研发部 生产部 市场部 销售部 组建的项目小组系列组成。这种结构打破了传统的一个 员工只有一个上司的命令统一原则,使一个员工属于两 个甚至两个以上的部门。 项目小组 A ② 优点:纵横结合,有利于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 协作和配合。 项目小组 B ③ 缺点:破坏命令统一,双重职权关系容易引起冲 突;组织结构稳定性较差,人员臃肿。 项目小组 C ④ 适应:要适用于突击性、临时性任务。 01 1.2 常见的组织类型 组织 基本理念 第 16 页 1.2.5 网络型组织结构 网络型组织结构 研发 机构 ① 含义: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适应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 组织机构。组织的大部分职能从组织外“购买”,即管理当局将其经营的 主要职能都外包出去。 ② 优点: a 、核心团队集中尽力做最擅长事; b 、降低管理成本; 经理 小组 提高管理效益; c 、简化了机构和管理层次,组织结构可以进一步扁平化, 效率也更高。 ③ 缺点:对外部资源依赖性较强,风险大。 ④ 适应:较适合于玩具和服装制造企业。它们需要相当大的灵活性 以对时尚的变化做出迅速反应。网络组织也适合于那些制造活动需要低廉 劳动力的公司。 管理咨 询公司 制造商 广告 公司 物流服 务公司 销售代 理商 01 1.2 常见的组织类型 组织 基本理念 第 17 页 1.2.6 集团控股型组织结构 集团控股型组织结构 ① 含义:即各个分部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是总部下属的子公司, 关联公司 也是公司分权的一种组织形式。 ② 优点:总公司对子公司具有有限的责任,风险得到控制。 子公司 ③ 缺点:战略协调、控制、监督困难,资源配置也较难,缺乏各公 司的协调,管理变的间接。 ④ 适应:是在非相关领域开展多种经营的企业所常用的一种组织结 构形式。 母公司 第 18 页 目 录 Contents Page 01 组织基本理念 02 公司的起源 03 案例分享 公司 公司是依法成立的以盈利为目的的法人 公司作为一个法人组织,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① 公司必须有自己独立的财产 ② 公司必须是一个组织体或组织机构 ③ 公司必须独立承担责任 02 公司 的起源 2.1 公司产生的必然性 第 20 页 公司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公司得以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原 因和动力 社会化大生产: 社会化大生产要求资本迅速集中,公司成 为商品经济中不可缺少的社会组织形式 信用制度: 原始公司:罗马帝国时期—— 15 世纪末 近代公司: 16 世纪—— 19 世纪下半叶 信用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加速了公司制的 产生和发展 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是公司制度产生的前提条件 现代公司: 19 世纪下半叶——至今 02 2.2 原始公司 第 21 页 公司 的起源 罗马帝国时期 --15 世纪末 主要形式: ① 家族企业 - 无限公司的雏形 ② 康枚达组织-两合公司的雏形 ③ 索塞特组织—合伙企业的雏形 ④“ 海上协会”—股份公司的雏形 主要特征: ① 没有明确的公司法律规范公司 ② 组织上的合伙性与不稳定性 ③ 投资的短期性 ④ 责任的无限性与规模的有限性 02 2.3 近代公司 第 22 页 公司 的起源 16 世纪 --19 世纪下半叶 主要形式: 主要特征: ① 合组公司 ① 所有权与经营权进一步分离 ② 合股公司 ② 股份公司逐步占据了主导地位 ③ 特许股份公司 ③ 近代公司侧重于在近代金融业和运输业中发展 ④ 有关公司的法律规范逐步建立起来 02 2.4 现代公司 第 23 页 公司 的起源 19 世纪下半叶 -- 至今 现代公司的产生: ① 科学技术新发现和新发明在工业上的广泛发展 主要特征: ② 市场竞争空前激烈 ① 公司的充分发展 ② 公司的中心地位 公司发展顺序及产业: ③ 公司股权的分散化 ① 贸易领域 ④ 公司经营多样化、内部管理科学化 ② 交通运输业 ③ 金融保险业 ④ 制造业 第 24 页 目 录 Contents Page 01 组织基本理念 02 公司的起源 03 案例分享 03 3. 从案例分析中学习经验 第 25 页 案例分享 新东方的组织变革之路 俞敏洪:揉面定律 人刚开始没有任何社会经验,也没有任何痛苦,就像一堆 面粉,手一拍,它就散了。 可是你给面加点水,不断揉搓,它就有可能成为你需要的 形状——虽然它还是面,却不会轻而易举地折断。 不断被社会各种各样的苦难所搓揉,揉到最后,结果是你 变得越来越有韧性。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 03 3. 从案例分析中学习经验 案例分享 新东方的组织变革之路 背景介绍 1993--1995: 俞敏洪个人创建并发展新东方(个体户、直线制) 1996--2000 :组建创业团队,形成多个品牌(合伙人、事业部) 2001--2003 :新东方内部矛盾激化(合伙人、事业部) 2004--2005 :新东方进入公司阶段(公司制、矩阵式) 2006-- 至今:在美国上市,进入股份制阶段(股份制、矩阵式) 第 26 页 THANKS 谢谢观赏

27 页 473 浏览
立即下载
组织设计的权变理论(下)

组织设计的权变理论(下)

2017/4/1 1 今天的话题  组织规模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 组织规模的含义  不同规模企业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差别  组织生命周期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 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组织结构的特点  对行政性机构的评价  技术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 企业技术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 部门技术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 部门间工作流程的依存性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2 今天的话题 组织规模对组织结构的影响(4—11) 组织规模的含义 不同规模企业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差别  组织生命周期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 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组织结构的特点  对行政性机构的评价  技术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 企业技术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 部门技术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 部门间工作流程的依存性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3 组织规模的含义 对企业规模的衡量,可以用多种指标,常 用的有:职工人数、企业生产能力(年产量)、 年销售额、企业投资额等。 在组织设计中,80%以上的组织理论研究 者认为,组织规模主要是指一个组织内拥有职 员的人数。 4 不同规模企业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差别  结构的正规化程度:大型企业的正规化程度通常要高 于小型企业  决策分权化程度:当企业规模扩大时,分权将增加  人员结构 :  专业人员的比例上升  中高层行政人员的比例下降  结构的复杂性: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企业的组织结 构越来越复杂  纵向复杂性  横向复杂性 5 某汽车配件厂组织结构图 厂长 教 育 行 政 办 公 室 技 术 开 发 办 公 室 生 产 经 营 办 公 室 生 产 一 组 生 产 二 组 技 术 检 验 科 财 务 科 生 产 三 组 6 某机械厂组织结构图 厂长 副厂长 经营决策办 企 管 科 信 息 管 理 中 心 总师办 经营销售部 财 计 销 务 划 售 科 科 科 产品制造部 技术开发部 质量保证部 人事教育部 生 协 运 供 产 作 输 应 科 科 科 科 技 术 工 锻 管 艺 冶 理 科 科 科 用 质 量 计 户 管 量 服 理 科 务 科 科 劳 保 教 资 卫 育 科 科 中 心 工 具 科 设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铸 备 车 车 车 车 车 车 钢 科 间 间 间 间 间 间 车 间 铸 造 车 间 模 型 车 间 实 验 车 间 动 力 车 间 后勤部 行 基 职 政 建 工 科 科 医 院 7 彼得·布劳对组织规模与结构关系的分析 美国组织学家彼得·布劳(Peter Blau)在分析总结组 织规模对组织结构的影响时,明确指出:“规模是影 响组织结构最重要的因素,但是,在组织初期组织规 模对组织结构的影响要大于当组织规模达到一定程度 后再扩大时对组织结构的影响程度。”例如,当一个 组织的总人数从原来的600人增加到700人时,其对组 织结构的影响程度就大于从原来2600人增加到2700人 的影响。 8 布劳关于组织规模影响组织结构程度分析图 高 Y2 组 X2 织 结 构 差 Y1 异 化 X1 程 度 低 600 700 2600 2700 组织规模 9 组织规模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结构要素 小型企业 大型企业 1.管理层次数目 少 多 2.部门和职务数量 少 多 3.分权程度 低 高 4.技术和职能的专业化 低 高 5.正规化程度 低 高 6.书面沟通和文件数量 少 多 7.专业人员比率 小 大 8.文书、办事人员比率 小 大 9.中高层行政人员比率 大 小 10 各特征因素间的关系 规模增大 分工细化 专业人员 比例提高 层次增加 分权增多 对协调的 需要增加 正规化程度提高 对标准化的 需要增大 领导人员比例下降 11 今天的话题  组织规模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 组织规模的含义  不同规模企业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差别 组织生命周期对组织结构的影响(13—20) 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组织结构的特点 对行政性机构的评价  技术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 企业技术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 部门技术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 部门间工作流程的依存性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12 企业的生命周期  概念:在企业成长过程,如同人的成长要经历幼年、青年、中年、 老年等阶段一样,也要经历不同的阶段,在每一阶段上,都具有 独特组织特征和不同的组织危机,企业的这种成长过程和阶段, 称之为企业的生命周期。  1972年,美国哈佛大学的葛瑞纳教授(Larry E.Greiner)在《组 织成长的演变和变革》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企业生命周期的概 念,划分为5个阶段。  1983年美国的奎因(Robert E.Quinn)和卡梅隆(Kim Cameron) 在《组织的生命周期和效益标准》一文中,把组织生命周期简化 为四个阶段:创业阶段、集合阶段、规范化阶段、精细阶段。 13 创业阶段  主要特点:  公司创建者多是技术人员或企业主,他奉行技术导向和市场导向, 把全部精力集中在制造和销售新产品上,并不重视管理方面的活动。  企业往往还没有正式的、稳定的组织结构,分工粗,职工间的交流 多采用非正式的方式。  每日工作时间较长。依赖适当的报酬或分享股权。  对企业内部活动的控制,主要依靠才依靠创业者亲自监督。  主要危机:领导危机  解决方法:创业人学会当管理者或聘请一名新的优秀 领导人。 14 集合阶段  主要特点:  建立按职能划分的组织结构,人员有较明确的职责和分工。  主要的管理制度初步建立起来。如建立起比较正规的会计制 度,采购、销售、仓库管理也有相关的管理制度。  初步建立职工的激励制度和工作标准。以部分代替领导人的 亲自监督。  职工之间的沟通开始采用正式的、书面的沟通方式。  公司经理及其高级助手掌握各项指挥、决策权利,下层管理 人员只能是职能专家,执行命令,没有自主权。  危机:缺乏自主权危机  解决方法:实行分权,并在分权后强调管理的正规化, 以寻求适当的控制和协调。 15 规范化阶段  主要特点:  实行分权制的组织结构,日常的生产经营权下放到由较低的 管理层次来行使。  高层管理主要从事经营战略和重大的财务、人事决策,以及 处理公司的例外性事物。  组织结构强调专业化、制度化、规范化,规章制度得到进一 步健全并得到严格的执行。  对下级职工的考核和激励,不凭领导者个人的感情和印象, 而依靠正规的、客观的奖惩制度。  书面的、正式的信息沟通方式大大增加。  危机:文牍主义(官僚)危机  解决方法:实行协作、团队的新观念,实行更具柔性 和灵活性的管理 16 精细阶段  主要特点:  注意通过小组的群体活动来迅速解决各种问题,该小组由各职能部 门人集合;  常常采用矩阵的组织结构;  削减公司总部职员,分派到各个小组中去,起咨询作用而不是现场 指挥。  物质奖励是依据小组的工作成绩,而不是个人成绩。  在整个组织中鼓励创新精神,反对僵化、守旧。 企业发展到这一阶段,达到了成熟阶段,但它仍需要更新,以适 应变化了的内外部环境。面对更新,企业可能由三种发展前途: (1)企业又进行了进一步改革和创新。如高层管理人员的经常培训和更替、 机构和规章的精简,使得企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成长。 (2)作为一个成熟的企业而稳定存在。保持已有的规模和市场份额。 (3)遇到新的的危机而得不到解决,从而衰退下去。 17 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组织特征 Ⅰ 创业阶段 Ⅱ 集合阶段 Ⅲ 正规化阶段 Ⅳ 精细阶段 重点的 目标 生存 成长 声望,稳定性扩大市场 独特性,完 善的组织 正规化 程度 非正规化 初步正规化 正规化 正规化 组织形 式 直线制 职能制 职能制或事业部制 职能制加矩 阵结构 集权程 度 个人集权 上层集权 有控制的分权 有控制的分 权 高层领 导风格 家长式 有权威的指令 分权 参与 奖励方 式 凭个人印 象和感情 个人印象和制 有正归的考核和奖励制度, 系统考核, 度各半 不靠个人印象和感情 按小组奖励 18 企业的生命周期与组织结构 大 新的危机 再发展 稳定 文牍主义 危机 靠合作 而成长 衰退 自主危机 靠分权、 协调而成长 规 领导危机 靠指导而成长 模 靠创造力而成长 1.创业阶段 小 2.集合阶段 3.正规化阶段 组织年龄 4.精细阶段 平稳发展时期 变革时期 19 对政性机构评价 企业规模、行政性机构及效益图 高 行 政 机 构 化 程 度 高效益企业 低效益企业 低 2000 4000 6000 8000 10 000 企业规模(用人数表示) 20 今天的话题  组织规模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 组织规模的含义  不同规模企业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差别  组织生命周期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 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组织结构的特点  对行政性机构的评价 技术对组织结构的影响(22—36) 企业技术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部门技术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部门间工作流程的依存性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21 技术对组织结构的影响概述 技术——用来使组织投入转变为组织产出的工 具、技能和行动。 技术对组织结构的影响可以从两个层次分析: 一、整个企业的技术特点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二、企业内部不同部门的技术特点对组织结构 的影响。 22 企业技术对组织结构的影响1 伍德沃德关于企业技术类型的研究 英国工业社会学家琼·伍德沃德按对输入转化 为产品的复杂性程度 把企业分为三种类型: 小批量与单件生产技术 大批量生产技术 连续加工生产技术(持续管道型流水作业生 产技术) 23 企业技术对组织结构的影响2 伍德沃德的一些重要发现: (1)技术的复杂性越来越高,管理层次的数目、经理人 员同全体职工的比例、大学毕业的管理人员所占的比 重等都明显增加 (2)高层管理者的管理幅度随技术复杂性程度的提高出 现增大的趋势。 (3)工人技能水平逐步提高。 (4)组织刚性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现象。 24 技术类型与组织结构特征的相互关系 组织结构特点 单件生产 大量生产 连续加工 管理层级的数量 3 4 6 高层领导的管理幅度 4 7 10 基层领导的管理幅度 23 48 15 管理人员/总人数比率 低 中 高 工人的技能水平 高 低 高 规范化程序 低 高 低 集权化程度 低 高 低 口头沟通程度 高 低 高 书面沟通程度 低 高 低 整体结构类型 有机 机械 有机 25 企业技术对组织结构的影响3 阿斯顿小组对技术的研究 设备自动化程度  工作流程一体化 Workflow Integration  操作流程刚性 衡量准确程度 主要结论: 1、制造企业工作流程一体化程度高于服务企业。 2、随着工作流程一体化程度的增加,企业的官僚化特征也随之增加。 3、技术对结构有影响,但不如伍德沃德研究资料表现得那么明显。 4、指出服务业区别于制造业的特点:见下表 26 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结构特征比较 组织结构特征 提供服务 提供产品和服务 提供产品 是 一般 不是 不严格 一般 严格 高 中等 低 人际关系 技术和人际关系 技术 5.决策集权程度 低 中等 高 6.规范化 低 中等 高 1.地区上的分散性 2.任务界限 3.技术职员的专业化程度 4.技术的重点 27 部门技术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 对部门技术有重大影响的框架是由美国的管理学家查 尔斯·佩罗(Charles Perrow)  佩罗提出两个指标作为划分部门技术类型的依据: 任务的多样性:该部门工作中事先未曾预料到(或 规章中没有规定)的新事件发生的频率 工作活动的可分解性:生产或工作活动是否可以分 解为具体的工作阶段和工作步骤。 28 佩罗部门技术框架 部门技术 低 执行性艺术 贸易 精细产品 制造 可 分 析 性 大学教学 一般管理 非例行性 技艺性 销售 文秘 描图 审计 高 法律 工程 税务会计 一般会计 例行性 低 战略计划 社会科学研究 应用研究 工程性 多样性 高 29 部门技术类型与组织结构特征的关系 组织结构特征 部门技术类型 例行性工作 技艺性工作 工程技术工作 非例行性工作 1.规范化程度 高 适中 适中 低 2.人员专业素 质 稍需专业训练 和经验 需要工作经验 需要正规专业 教育 需要专业教育 和工作经验 3.管理幅度 宽 适中偏宽 适中 窄 4.集权程度 高 适中 适中 低 纵向的 书面的 横向的 口头的 书面的 口头的 横向的 口头的 6.控制方法 规章、预算、 报表 训练和会议 报表和会议 明确责权目标、 会议 7.目标重点 数量和效率 质量 可靠性和效率 质量 机械性 偏向有机性 偏向有机性 有机性 5.沟通类型与 方式 8.组织结构类 型 30 部门间工作流程的依存性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 依存性——各个部门间在完成任务中彼此对资源(人、 财、物、信息)的依赖程度。  美国管理学家詹姆斯·汤普森(James Thompson)从 组织内各个部门技术间相互联系的角度来分析技术, 并揭示技术与组织结构的相互联系。他把技术分为三 大类型 : 集合性依存 序列性依存 互惠性依存 31 集合性依存技术 特点:各个部门都可以独立地工作,彼此间没有什么生 产技术上的联系,他们分别地为企业作出贡献。依存性 程度最低。如麦当劳餐厅和银行的分支机构 对结构的要求:决策权可以适当的分散;部门间的沟 通和协调要求较低,一般通过执行企业的统一规章、 标准和程序来维持各部门间的协调,单位间不需要进 行日常的协调。 32 序列性依存技术 特点:一个部门的产出成为另一个部门的投入,顺序地 完成产品的制造任务或某项管理业务。依存性中等程度。 对结构的要求:要求决策权适当集中,以加强各部门的 协调配合;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要求较高,一般通过加 强计划工作,统一安排计划进度来协调各单位的活动, 保证生产和工作的衔接,为解决例外事项,同时必须实 行各部门间的协调和调度。 33 互惠性依存 特点:甲部门的产出是乙部门的投入,而乙部门的产出又 是甲部门的投入,相互联系非常紧密,互相提供资源。 对结构的要求:要求决策权有较多的集中,以加强各部 门的协调和配合;不仅要加强计划和调度,必要时还要 随时召集碰头会议,实行有关部门面对面地沟通和相互 调整。 34 詹姆斯 的工艺技术——组织结构示意图 组织结构特征 部门技术类型 依存 程度 集权 程度 沟通 要求 主要协调方式 集合性依存 低 低 低 规章、标准、程序 序列性依存 中等 中等 中等 计划和进度表 互惠性依存 高 高 高 相互协调、小组会议 35 不同运动队伍之间的依赖关系 棒球 足球 篮球 相互依赖性 集中性 序列性 互惠性 队员之间的个 体分散性 高 中 低 合作 具有规定的运 动规则 运动计划及位 置作用 相互调整和共 同的责任 关键管理工作 选择队员并发 展他们的技能 准备并管理运 动 影响运动的流 程 36 开发——制造——销售三部门的相互依赖性 三部门的依 存模式 顺序式 互惠式 (低紧密度) 交互式 (高紧密度) 过程流 图示 开发 开发 开发 制造 制造 制造 销售 销售 销售 组合方式 协调方式 三部分设 计划进度和 统计报表 三部分设 项目经理 按产品成 立事业部 在统一领导 下实行“一 条龙”管理 信息流 37 38 2017/4/1 39 40

40 页 489 浏览
立即下载
OD工具箱:贝尔宾角色

OD工具箱:贝尔宾角色

听说,这是阿里都在学的 OD 工具 据说,阿里巴巴近年来推行了贝尔宾角色工具,并在跨部门及同 部门合作层面都有过不少的尝试与突破。 贝尔宾角色是什么?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一个团队中应该有多少种角色? 英国组织行为学家贝尔宾博士(Dr.R.Meredith Belbin)及其团 队,经过近十年对成功团队的研究、追踪和分析后发现,一个卓越的 团队内部应该有九种角色,分别是智多星、资源调查员、协调员、推 进者、监督评论员、凝聚者、实干家、善始善终者、专家。 1、九个角色解析 九个角色可以归纳为三类:行动导向、人际导向、谋略导向,九 个角色的特征有: (1)智多星 PL(Planter) 典型特征:有个性;思想深刻;不拘一格; 积极特性:才华横溢;富有想象力;智慧;知识面广 ; 能容忍的弱点:高高在上;不重细节;不拘礼仪 ; 在团队中的作用:提供建议;提出批评并有助于引出相反意见; 对已经形成的行动方案提出新的看法; (2)监督评论员 ME(Monitor Evaluator) 典型特征:清醒;理智;谨慎 ; 积极特性:判断力强;分辨力强;讲求实际 ; 能容忍的弱点:缺乏鼓动和激发他人的能力;自己也不容易被 别人鼓动和激发 ; 在团队中的作用:分析问题和情景;对繁杂的材料予以简化, 并澄清模糊不清的问题;对他人的判断和作用做出评价; (3)专家 SP(Specialist ) 专家型的特点:诚实、自我做起、专注、能在急需时带来知识和 技能; 积极特性:能够提供不易掌握的专门知识和技能; 可接受的弱点:专业领域比较狭窄,只懂自己擅长的特殊专业领 域,对其他事情兴趣不大; 智多星   谋略导向 审议员/ 监督者   标新立异,思维活跃想象力 丰富 高高在上,不重细节,不拘 礼仪 提供建议,批评以及 新的看法 理智谨慎,判断力强,讲究 实际 缺乏鼓励和激发他人与自己 的能力 分析问题和情景,对 他们的判断和作用做 出评价 专家  专心致志,自觉主动,能掌 握困难的知识和技能 提供专业意见 (4)外交官 RI(Resource Investigator) 典型特征:性格外向;热情;好奇;联系广泛;消息灵通 ; 积极特性:有广泛联系人的能力;不断探索新的事物;勇于迎接 新的挑战 ; 能容忍的弱点:事过境迁,兴趣马上转移 ; 在团队中的作用:提出建议,并引入外部信息;接触持有其他观 点的个体或群体;参加磋商性质的活动; (5)协调员 CO(Coordinator) 典型特征:沉着;自信;有控制局面的能力; 积极特性:对各种有价值的意见不带偏见地兼容并蓄,看问题比 较客观 ; 能容忍的弱点:在智能以及创造力方面并非超常 ; 在团队中的作用:明确团队的目标和方向;选择需要决策的问题, 并明确它们的先后顺序;帮助确定团队中的角色分工、责任和工作界 限;总结团队的感受和成就, 综合团队的建议; (6)凝聚者 TW(Team Worker) 典型特征:擅长人际交往;温和;敏感 ; 积极特性:有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人的能力;能促进团队的合作 ; 能容忍的弱点:在危急时刻往往优柔寡断 ; 在团队中的作用:给予他人支持,并帮助别人;打破讨论中的沉 默;采取行动扭转或克服团队中的分歧; 协调者   人际导向 凝聚者   外交家/ 信息者   沉着自信乐观,兼容并蓄, 控制局面 在智能以及创造力方面并非 超常   协助明确团队的 目标和方向 总结和综合 擅长人际交往,温和、敏感, 给 予 他 人 支 持 和 帮 适应环境 助,打破沉默,扭转 危急时刻优柔寡断 分歧 外向热情、好奇,联系广泛, 提供建议,引入外部 消息灵通 信息 兴趣转移快 (7)鞭策者 SH(Shaper) 典型特征:思维敏捷;开朗;主动探索 ; 积极特性:有干劲,随时准备向传统、低效率、自满自足挑战 ; 能容忍的弱点:好激起争端,爱冲动,易急躁 ; 在团队中的作用:寻找和发现团队讨论中可能的方案;使团队内 的任务和目标成形;推动团队达成一致意见,并朝向决策行动; (8)实干家 CW(Company Worker) 典型特征:保守;顺从;务实可靠; 积极特性:有组织能力、实践经验;工作勤奋;有自我约束力 ; 能容忍的弱点:缺乏灵活性;对没有把握的主意不感兴趣 ; 在团队中的作用:把谈话与建议转换为实际步骤;考虑什么是 行得通的,什么是行不通的;整理建议,使之与已经取得一致意见的 计划和已有的系统相配合; (9)完成者 FI(Finisher) 典型特征:勤奋有序;认真;有紧迫感 ; 积极特性:理想主义者;追求完美;持之以恒 ; 能容忍的弱点:常常拘泥于细节;容易焦虑;不洒脱 ; 在团队中的作用:强调任务的目标要求和活动日程表;在方案中 寻找并指出错误、遗漏和被忽视的内容;刺激其他人参加活动,并促 使团队成员产生时间紧迫的感觉; 执行者   保守,务实可靠,勤奋 缺乏灵活性,对没把握的主意不感 兴趣 将计划转化为实际步 骤 完成者  勤奋有序,有紧迫感,理想主义, 完美主义 拘泥于细节,容易焦虑不洒脱 强调任务的目标要 求,日程表,查漏补 缺,督促他人完成 思维敏捷,开朗,主动探索,有干 劲,爱挑战 好激起争端,爱冲动,易焦虑 寻找方案,推动一致 意见,目标行动 行动导向  鞭策者   这九个角色与团队的规模无关,并非一个团队必须有 9 个成员, 有时,多个成员承担一个角色。有时,一个团队成员承担多种角色, 比如,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就是一个典型的完整团队—— 唐僧是凝聚者、完成者,孙悟空是创新者、推进者、专家,猪八戒是 外交家、监督者,沙和尚是协调者、实干者。 在团队中,每个成员都具有双重角色职能角色(Functional role) 和团队角色(Team role)。职能角色是由个体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所决定的,是工作任务赋予个体的角色;团队角色是由个体的气质、 性格所决定的,是个体与其他团队成员交互作用时表现出来的特征模 式,每个团队成员都通过同时扮演这两种角色而达到对团队目标做出 贡献。 2、团队发展的各个阶段哪些角色相对关键? 团队初期,规模较小,团队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尚未成形,对人 才的需求较小,但是要求比较高。这个阶段,人才招聘是否成功关系 着企业在接下来的发展中是否能够健康、稳步地发展壮大,这时,企 业的初创者一般同时担任着多项职务,关键角色有实干家,凝聚者。 成长期,团队开始初具雏形,在这一阶段企业需要招募大量的优秀人 才以适应发展的需要;随着部门和人员数量逐渐增加,要搭建组织架 构,明确各部门与团队中每个人的职责,这个时候,推进者和协调者 的角色比较关键。 成熟期,制度更加完善并趋于体系化,企业文化得到更进一步的 发展,规则、价值观、方法、行为、工具都已经陆陆续续建立起来, 监督者和专家的角色也很关键,而且这个时期,人际结构成执行任务 的工具,团队角色更灵活和功能化,团队能量积聚一体,这个阶段, 创新者和外交家的角色更为关键。 衰退期,冗员增多,员工流失率上升,工作积极性降低,团队凝 聚力减弱,这个时候,凝聚者、完成者的角色更关键。 3、贝尔宾团队角色应用 贝尔宾团队角色模型可以用在团队成员的自我认知上,通过自我 测评来认知自己的行为特点和角色贡献,让员工可以发挥每个人积极 行为的优势,提升团队的整体水平。 贝尔宾团队角色还可以用于团队管理,通过贝尔宾团队角色,认 知团队成员的行为特点及行为贡献,画出团队画像,查缺补漏,把认 知结果用于招新、团队搭建、部门和组织的重组中,还能用在职位评 估,指导员工的职业发展。 团队角色分工的操作流程是: ·人-角色盘点 :对团队成员性格进行盘点,分析每名成员可扮 演团队 9 中角色中的哪几种角色 ·职责-角色盘点:分析团队需达成的目标,盘点为达成目标需 履行的各项职责,每种职责需在团队中扮演什么角色才能完成 ·人-角色-职责配对:将人-角色-职责配对,确保角色齐全,功 能齐全,职责无遗漏 ·寻找培养替补:结合各人适合扮演的角色,为每项职责寻找替 补人员,并加以培养,确保在团队中有人休假或突然离职时,工作不 会中断。 4、贝尔宾团队角色测评问卷 最后,附上自我测评的问卷 说明:对下列问题的回答,可能在不同程度上描绘了您的行为。 每题有八句话,请将总分十分分配给每题的八个句子。 分配的原则是:最体现您行为的句子分最高,以此类推。最极 端的情况也可能是十分全部分配给其中的某一句话。请根据您的实际 情况把分数填入后面的表中。这里有份 Excel,可以帮助你校验每题 的分数。 一、我认为我能为团队做出贡献是: A、 我能很快地发现并把握住新的机遇。 B、 我能与各种类型的人一起合作共事。 C、 我生来就爱出主意。 D、我的能力在于,一旦发现某些对实现集体目标很有价值的人, 我就及时把他们推荐出来。 E、 我能把事情办成,这主要靠我个人的实力。 F、 如果最终能导致有益的结果,我愿面对暂时的冷遇。 G、 我通常能意识到什么是现实的,什么是可能的。 H、 在选择行动方案时,我能不带倾向性,也不带偏见地提出一 个合理的替代方案。 二、在团队中,我可能有的弱点是: A、如果会议没有得到很好的组织、控制和主持,我会感到不痛 快。 B、我容易对那些有高见而又没有适当地发表出来的人表现得过 于宽容。 C、只要集体在讨论新的观点,我总是说的太多。 D、我的客观算法,使我很难与同事们打成一片。 E、在一定要把事情办成的情况下,我有时使人感到特别强硬以 至专断。 F、可能由于我过分重视集体的气氛,我发现自己很难与众不同。 G、我易于陷入突发的想象之中,而忘了正在进行的事情。 H、我的同事认为我过分注意细节,总有不必要的担心,怕把事 情搞糟。 三、当我与其他人共同进行一项工作时: A、我有在不施加任何压力的情况下,去影响其他人的能力。 B、我随时注意防止粗心和工作中的疏忽。 C、我愿意施加压力以换取行动,确保会议不是在浪费时间或离 题太远。 D、在提出独到见解方面,我是数一数二的。 E、对于与大家共同利益有关的积极建议我总是乐于支持的。 F、我热衷寻求最新的思想和新的发展。 G、我相信我的判断能力有助于做出正确的决策。 H、我能使人放心的是,对那些最基本的工作,我都能组织得“井 井有条” 。 四、我在工作团队中的特征是: A、我有兴趣更多地了解我的同事。 B、我经常向别人的见解进行挑战或坚持自己的意见。 C、在辩论中,我通常能找到论据去推翻那些不甚有理的主张。 D、我认为,只要计划必须开始执行,我有推动工作运转的才能。 E、我有意避免使自己太突出或出人意料。 F、对承担的任何工作,我都能做到尽善尽美。 G、我乐于与工作团队以外的人进行联系。 H、尽管我对所有的观点都感兴趣,但这并不影响我在必要的时 候下决心。 五、在工作中,我得到满足,因为: A、我喜欢分析情况,权衡所有可能的选择。 B、我对寻找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感兴趣。 C、我感到,我在促进良好的工作关系。 D、我能对决策有强烈的影响。 E、我能适应那些有新意的人。 F、我能使人们在某项必要的行动上达成一致意见。 G、我感到我的身上有一种能使我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的气 质。 H、我很高兴能找到一块可以发挥我想象力的天地。 六、如果突然给我一件困难的工作,而且时间有限,人员不熟: A、在有新方案之前,我宁愿先躲进角落,拟定出一个解脱困境 的方案。 B、我比较愿意与那些表现出积极态度的人一道工作。 C、我会设想通过用人所长的方法来减轻工作负担。 D、我天生的紧迫感,将有助于我们不会落在计划后面。 E、我认为我能保持头脑冷静,富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F、尽管困难重重,我也能保证目标始终如一。 G、如果集体工作没有进展,我会采取积极措施去加以推动。 H、我愿意展开广泛的讨论意在激发新思想,推动工作。 七、对于那些在团队工作中或与周围人共事时所遇到的问题: A、我很容易对那些阻碍前进的人表现出不耐烦。 B、别人可能批评我太重分析而缺少直觉。 C、我有做好工作的愿望,能确保工作的持续进展。 D、我常常容易产生厌烦感,需要一、二个有激情的人使我振作 起来。 E、如果目标不明确, 让我起步是很困难的。 F、对于我遇到的复杂问题,我有时不善于加以解释和澄清。 G、对于那些我不能做的事,我有意识地求助于他人。 H、当我与真正的对立面发生冲突时,我没有把握使对方理解我 的观点。

11 页 510 浏览
立即下载
组织发展概要培训课件

组织发展概要培训课件

目录页 OD ,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组织 发展) O D OD 的定 义 OD ,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组织发展)的简称,是指 将行为科学知识广泛应用在根据计划发展、改进和加强那些促进组织有 效性的战略、结构和过程上,通过对组织进行设计、定义、对标、诊断、 分析、组织变革、组织学习等有计划的干预,增强组织结构、进程、战 略、人员和文化之间的一致性,提升组织竞争力,持续创造组织绩效, 帮助组织提高效率和活力。 随着 HR 越来越多的汲取 OD 的优势之处,组织本身和 HR 行业都从 中受益良多。 OD 确实是 HR 的一个战略工具,并会在未来完全的成为 HR 的一部分。 O D OD 的发展历 史 OD 的发展要追溯到半个多世纪前,由于自身多变与动态化的特点, 它成为了一个以行为学为研究方法、基于价值的学科间行业,汲取多方 成果:人类学、商业、咨询、经济、教育、管理、组织行为、心理学、 公共管理和社会学。 OD 从企业总系统和各独立部门两方面来改善组织 绩效,所以作为 OD 经理人,要与许多利益相关者保持密切的工作联系。 OD 行业日益发展和壮大,在上世纪 80 年代末,这个领域的领导者 提出组织发展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企业,需要变得更具战略性。 1988 年, 有研究者直接将 OD 的职业领域明确扩展为团队建立、团体决定、工作 设计以及帮助组织应对压力。 组织发展体系的四个职能 O D 变革管理 (CM) 培训与开发 (T&D) 人才管理 (TM) 绩效管理 (PM) OD 是怎么工作 的 OD 从组织的视角,解决公司整体以及公司内部各类组织的持续发展的问题。组织发展同样离不开对战略、业务、环 OD 境和人才的关注,即洞察环境的变化,从战略出发,以组织的视角,依靠人才落地,来解决业务发展的问题。所 以, OD 的工作内容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OD 的基本特 征 OD 深层次的变革,包 含高度的价值导向 组织发展意味着需要深层次和长期性的组织变革。例如,许多企业为了获取新的竞争优势,计划在组织文化的层次实施新的组织变 革,这就需要采用组织发展模型与方法。由于组织发展涉及人员、群体和组织文化,这里包含着明显的价值导向,特别是注重合作 协调而不是冲突对抗,强调自我监控而不是规章控制,鼓励民主参与管理而不是集权管理。 从诊断到改进的周 期过程 组织发展的思路是对企业进行“多层诊断”、“全面配方”、“行动干预”和“监控评价”,从而形成积极健康的诊断—改进周期。 因此,组织发展强调基于研究与实践的结合。组织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把组织发展思路和方法建立在充分的诊断、裁剪和实践验 证的基础之上。组织发展的关键部分之一就是学习和解决问题,这也是组织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 循序渐进 组织发展活动既有一定的目标,又是一个连贯的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组织发展的重要基础与特点,是强调各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 互依存。在组织发展中,企业组织中的各种管理与经营事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一个部门或一方面所进行的组织发展, 必然影响其他部门或方面的进程,因此,应从整个组织系统出发进行组织发展,既要考虑各部分的工作,又须从整个系统协调各部 分的活动,并调节其与外界的关系。组织发展着重于过程的改进,既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又通过有效沟通、问题解决、参与决策、 冲突处理、权力分享和生涯设计等过程,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相互之间存在的问题,明确群体和组织的目标,实现组织发展 的总体目标。 通过有计划的再教 育手段实现变革 组织发展不只是有关知识和信息等方面的变革,而更重要的是在态度、价值观念、技能、人际关系和文化气氛等管理心理各方面的 更新。组织发展理论认为,通过组织发展的再教育,可以使干部员工抛弃不适应于形势发展的旧规范,建立新的行为规范,并且使 行为规范建立在干部员工的态度和价值体系优化的基础之上,从而实现组织的战略目的。 有明确的目标与计 划性 组织发展活动都是订立和实施发展目标与计划的过程,并且,需要设计各种培训学习活动来提高目标设置和战略规划的能力。大量 的研究表明,明确、具体、中等难度的目标更能够激发工作动机和提高工作效能。目标订立与目标管理活动,不但能够最大限度地 利用企业的各种资源,发挥人和技术等两个方面的潜力,而且还能产生高质量的发展计划,提高长期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因此,组 织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让组织设立长远学习目标和掌握工作计划技能,包括制订指标和计划、按照预定目标确定具体的工作程 序,以及决策技能等。 O D OD 的诊断工具和干预方 式 进行组织发展,往往要在一些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运用管理心理学和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技术,以实现预定的组织变 革计划和目标。所以, OD 是以逻辑为出发点评估结果背后的问题原因,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法。 OD 的主要对象是工作群体,包括管理人员和员工。这一点不同于传统方式的组织改进活动,传统的办法集中于个别 管理人员,而不是群体。全面的组织发展还包括群体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整个组织系统的问题。 现在,组织发展领域正受到全球化和信息技术趋势的影响。许多国家和世界性组织正在应用组织发展,这就导致了一 整套新的诊断工具和干预方法的产生和对传统组织发展实践活动的适应,例如为了了解公司的运作方式,一个有名的 OD 工具 ---- 开放系统模型用来考察一个系统 ( 组织、团体、人群 ) 内部的关系和行为,查明组织的不足是否是由于知识技能不 足引起的也很关键。当然,开放系统工具的使用中, HR 对于组织的结构了如指掌至关重要,一个组织可以是功能性的、分 割性的、矩阵式或者程序式的构造,在采取适当的措施之前对组织进行详尽的评估,可以通过问卷、面谈、观察等方式收集 每一个参与者的资料,分析资料,听取报告结果。 计划性改革的关键在于有方法有思索的收集和理解信息数据和程序评估。一旦问题被确定下来,可以开始采用干预措 施,有一些非常适合集体评估的工具,如迈尔斯 - 布里格斯性格测试和 DISC 性格测试等自我评估工具,以及培训辅 导、 360 度反馈、工作设计和责任图表等工具,也有应用于小组和团体的干预,主要方法有会话交谈、小组建设、头脑风暴、 冲突管理以及程序咨询等。 O D 1. 帮助完成企业战略和目标 OD 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关 系 在当今多元化的商业环境中, HR 领导者们可以运用与 OD 的合作方式,通过周密而长远的策略计划,帮助企业面对接踵而来的挑战。 而且,市场环境转瞬即变,组织变革也在不断推行,而促进成功变革的最有效工具之一就是 OD 。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的焦点逐渐向构建组织学习、技能 和工作效率转移,有效利用组织发展来帮助完成企业战略和目标正在成为人力资源行业中一个有力的竞争力,同时也成为了人力资源管理中一个核心工 具。 2. 数据分析解决 HR 问题 OD 可以帮助辨别和影响组织的进程的改变,这对于 HR 领导者而言具有即时的利用价值。由于 OD 可以将数据分析技巧和客观的问题解决方法带入到 复杂的人力系统当中,有研究者指出组织发展的实践内容包括通过绩效管理进行目标设定、薪资系统、职业规划和劳动力多元化,这些都跟 HR 工作直接 挂钩。 3. 推进组织变革 实际上,在过去的五到十年里, HR 有效利用 OD 进行组织变革的需求就已经凸显迫切,科技的新进展和人类生命与工作时间变长成为了变革背后的驱 动力,对于很多大型企业组织的战略目标产生了影响,使得他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利润中心,评估自己的生产力技能。因此,鉴于现时的和未来的 劳动力改革,能够成功的利用和实现组织发展的能力对于 HR 业领导者们来说是一个优势。 如果将利用 OD 作为技能设定的一部分, HR 可以更深刻的了解如何变革和如何更好地支撑企业组织运行。 HR 在组织变革中作为策略性伙伴的重要地位 ----- 他们的任务是将对的人置于正确的位置,有效实现全体组织的变革,并将这些放在一个具有明确方 向和目的的蓝图中。而这些,都是 OD 可以做到的。 另外,有效利用 OD 的干预措施可以积极促进 HR 对于企业成功的推动作用, HR 可以评估工作环境来鉴别自己在所在领域安身立命的优势,寻找哪 些领域的改善是必要的,比如,开发出新的回馈员工绩效表现的体系,创建与企业目标相一致的薪酬系统,以及培训决策层的高管。这样,利用组织发 展的过程来重审企业的基本价值理念,帮助公司的重新规划,发展和实现积极主动地的知识管理对于 HR 而言是一个战略必备,不仅可以显示自己对于 O D 1 ,阿里的组织发展体系 OD 的实 践 阿里综合了系统思考,完形理论, U 型理论,把组织当做一个整体来看,而不是割裂开来,组织发展不能头痛医头,脚 痛医脚,否则不能产生好的效果,甚至会带来更严重的问题。阿里把组织分成三个层面系统来看,不断的优化和调整。 最外层的环:组织发展机制,是文化落地,组织效能发挥的保障。第二层环:组织能力,共同生成战略,共同执行。最中 间的环:组织文化,是什么样的一群人在干什么样的事。 2 ,组织发展工具 1 ) 组织诊断工具——六个盒子 阿里组织发展的一个非常实用的工具,帮助管理者通过诊断,发现组织关键问题,并推动解决组织问题。 2 )共创会应用场景: 1. 没目标没方向; 2. 有目标没信心; 3. 老团队没动力; 4. 新团队不协同 3 ,三板斧 在公司管理层的培养上,阿里对管理层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三板斧体系,马云以其特点和风格进行了命名。 三板斧针对三个不同的级别:基层管理者、中级管理者、高层管理者。 针对基层管理者的三个指标: fire and hire , team building 和 get result 。 针对中层管理者的三个指标:懂战略,搭班子,做导演。 针对高层管理者的三个指标:定战略、断事用人、造土壤。

9 页 552 浏览
立即下载
【组织诊断】组织发展评估模型-麦肯锡7s模型(课件ppt47页)

【组织诊断】组织发展评估模型-麦肯锡7s模型(课件ppt47页)

麦肯锡 7s 模型 结构 Structure 系统 System 战略 Strategy 共享 价值观 Shared Value 核心技能 Skill 风格 Style 人员 Staff 核心框架 需要怎样的变革? 组织绩效中存在什么 差距? 高效能的组织来自于 总裁 领导 客户应如何进行变革? 存在哪些组织方面的挑战? 变革的进程中包括哪 些阶段? 7-S 框架 变革三角形 赢的模式 景远 绩效 战略 关键工作 设计的杠杆 价值观 组织结构 员工 能技 人 管理系统 领导风格 变革板 麦肯锡组织变革框架 动力因素 绩效管理 核心技能 远景 简单 我们如何为变革的进程创 造动力? 议程 / 纲要 •设定方向 •形成结构 •自下而上的进行 远景与领导 解决问题 的流程 沟通 组织的基 础设施 人力发展 “ 高效能 ( 绩优)公司( HPO )”的成功 因素 由最高领导层驱动 通过简化结构与核心流程来调 整 需要怎样的变革? 组织绩效中存在 什么差距? 通过不懈地追求前瞻性的战 略 / 远景来建立 以世界级技能为基础 存在哪些组织方 面的挑战? 客户应如何进行变革? 变革的进程中包 括哪些阶段? 我们如何为变革 的进程创造动力? 竞争激烈、以绩效驱动的环境 作为内驱力 通过完善的人力系统来激活 组织 “ 绩优公司( HPO )”的成功因素 由最高领导层驱动 •所有关键领导者都有的极 高的绩效期望 •高要求、“非理性”的 CEO •有效的高层工作团队 •能够透彻了解业务的微观 层面 •执着地坚持简单的、清晰 的成功尺度 — 不仅仅是 财务的 •由于“害怕失败”而不断 追求更高的效率 通过不懈地追求前瞻性的 战略 / 远景来建立 竞争激烈、以绩效驱动的 环境作为内驱力 •野心勃勃的,如果不是 雄心壮志的话,很“极 端” •紧张的,有时简直是受 罪的工作节奏;时刻保 持警觉 •时刻不忘成为行业领袖 •真正负起责任——尤其 是高层 •坚定不移地追求赢利与 增长 •核心业务矢志不渝的守 卫者 •了解行业(群)是如何 运作的、顾客想要什么、 竞争对手会做什么— 以 及所有这些可能如何变 化 •积极从错误或低效中学 习 •好的工作场所,但不是 舒适的处所 •绩效稍有滑落就会改变 你的职业生涯 •成员们感到身为成功企 业的一分子本身就是一 种奖励 “ 绩优公司( HPO )”的成功因素 (续) 通过简化结构与核心流程 来调整 •权威、责任、及绩效 的挑战的直接统一 •沟通渠道简单而有效 •整个公司个单位的内 部结构与关键管理流 程相似 •关键人员工作检查尽 量减少 •安排关键管理流程日 程及经常性的沟通 以世界级技能为基础 •许多事都做得很好,但 至少有一种世界水平的 功能性技能支持其战略 •重视在运作中建设公司 技能 [in the way they run the place] •公司关键管理流程被看 作是真正的竞争优势 通过完善的人力系统来激 活组织 •CEO 是首席人事官 •清晰地关注绩效与激励 — 成功的建立财富的长 期计划被认为很关键 •管理流程确保领导者时 刻注意下面 2-3 层中作 出关键贡献的人员 •CEO 领导一年一度的 员工评审 — 最好的人 / 团队在最关键 / 急需的 工作中 •“ 人员素质”是最重 要的 “ 绩优公司( HPO )”的绩效与授权 高 关注绩效的、 自上而下驱动 的组织 绩 效 绩效驱动的、 授权的并自负 其责的组织 HPOs 平均 等级制的、命 令与控制导向 的 的、“ entitled ” 的组织 以行动为驱动 力的、承诺与 授权的组织 命令与控制 承诺与授权 低 管理途径 沿着高绩效公司 的道路 未能成功贯彻绩 效伦理的公司所 经历的道路 变革路径 高 绩 效 •Emerson •Pepsico •Sonoco •Sun Trust •VF •3M •ge •Hallmark •Johnson& Johnson •许多高绩效公司正 在走这条路 大多数公司 •BP •FP&L •Wallace 平均 低 命令与控制 承诺与授权 管理路径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人饱受了经济不景气、失业 的苦恼,同时听够了有关日本企业成功经营的艺术等各种说法, 也在努力寻找着适合于本国企业发展振兴的法宝。 Thomas J . Peters 和 Robert H . Waterman ,这两位斯坦福大学 的管理硕士、长期服务于美国著名的麦肯锡管理顾问公司的学 者,访问了美国历史悠久、最优秀的 62 家大公司,又以获利 能力和成长的速度为准则,挑出了 43 家杰出的模范公司,其 中包括 IBM 、德州仪器、惠普、麦当劳、柯达、杜邦等各行 业中的翘楚。他们对这些企业进行了深入调查、并与商学院的 教授进行讨论,以麦肯锡顾问公司研究中心设计的企业组织七 要素(简称 7S 模型)为研究的框架,总结了这些成功企业的 一些共同特点,写出了《追求卓越——美国企业成功的秘诀》 一书,使众多的美国企业重新找回了失落的信心。 麦肯锡 7s 模型 • 7S 模型指出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全面地考虑各方面的情况,包括结 构、制度、风格、员工、技能、战略、共同的价值观。也就是说,企业 仅具有明确的战略和深思熟虑的行动计划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企业还可 能会在战略执行过程中失误。因此,战略只是其中的一个要素。 • “ 硬件”——在模型中,战略、结构和制度被认为是企业成功的硬件 • “ 软件”——风格、人员、技能和共同的价值观被认为是企业成功经营 的“软件”。 • 麦肯锡的 7S 模型提醒世界各国的经理们,软件和硬件同样重要,两位学 者指出,各公司长期以来忽略的人性,如非理性、固执、直觉、喜欢非 正式的组织等,其实都可以加以管理,这与各公司的成败息息相关,绝 不能忽略。 卓越绩效组织的 8 个特征 • • • • • • • • 崇尚行动 (A bias for action): 即使信息不完整,而不是沉迷于广泛的讨论 和分析 贴近顾客 (Close to the customer): 倾听顾客的声音,向顾客学习,向顾客 提供堪称典范( exemplary )的服务 自主创新 (Autonomy and entrepreneurship): 在整个组织内培养领导者和创 新者,鼓励承担合理的风险和容忍因此而导致的失败 以人助产 (Productivity through people): 尊重和认可员工,认同员工是质 量和生产力的源泉 务实、价值驱动 ( Hands-on, value driven): 高级管理人员和组织的精华层 面保持充分的联系,明确地传播组织的核心价值观 不离本行 (Stick to the knitting): “ 专注于自身”以保持商业优势,避免在 自己力所不能及的领域与人竞争; 精兵简政 (Simple form, lean staff): 具备管理层级简洁,系统高效简单的 特征 宽严并济 (Simultaneous loose tight properties): 对目标同时保持松紧有度的 特性但却不窒息创新的控制系统。 7-S 框架 组织支持 结构 赢的模式 战略 核心技能 人员 共同价值观 愿景 系统 风格 7-S 框架 组织支持 • • 赢的模式设定了组织成功的目标和标 准及所须的核心技能 组织支持提供指导、激励、跟踪,确 保做出正确高效的决策 结构 赢的模式 战略 核心技能 人员 共同价值观 愿景 系统 风格 7-S 框架 组织支持 结构 战略:战略是企业根据内外环境及可取得资源的情况, 为求得企业生存和长期稳定地发展,对企业发展目标、 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的总体谋划,它是企业经营思 想的集中体现,是一系列战略决策的结果,同时又是 制定企业规划和计划的基础。 • 谁是公司的目标顾客? 赢的模式 • 公司提供哪些产品和服务? • 公司如何有效地服务其顾客? 战略 核心技能 人员 共同价值观 愿景 系统 风格 •公司如何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 • 公司的战略优先行动是什么? •哪些行动需要跨职能合作? 7-S 框架 组织支持 共享价值观:公司及其成员共同信奉的,与公司的使 命、愿景相一致,推动和促进公司战略实现的一套核 心价值观及行为规范。 结构 赢的模式 战略 核心技能 • 组织成员如何描述他们独特的价值 取向? 人员 共享价值观 愿景 系统 风格 • 哪些事情得到管理层最多或最 少的关注?如: - 市场,产品线 - 短期问题还是长期问题 • 组织成员如何描述他们的工作和思考方 式?如: - 决策是如何制定的? - 是如何对待重要的利益相关者的? - 工作是如何完成的? - 高级管理人员全神贯注于什么? 7-S 框架 组织支持 核心技能:要在未来竞争中获胜,作为一个有 机整体的组织必须拥有的,构成、强化组织竞 争优势的能力 • 在那些对公司成功很重要的业务活动中, 公司特别擅长的是什么? 结构 赢的模式 战略 核心技能 • 在那些对公司成功很重要的业务活动 中, 公司做得不好的是什么? . 人员 共同价值观 愿景 系统 • 重要的业务活动正在如何变化? 风格 • 哪些重要的管理活动是公司必须在未来 做得比现在好很多的? - 非业务系统功能,如人员发展、行业 关系等 - 特殊的管理挑战,如多产品线管理、 资源部署等 7-S 框架 组织支持 结构 愿景:组织高于一切的目标。它清晰地、非常有 说服力地阐明组织立志成为什么、到达何处。它 是具有挑战性的,全力以赴可以实现的。它是基 于事实的、对于未来的预测。 赢的模式 战略 核心技能 人员 共同价值观 愿景 系统 风格 7-S 框架 组织支持 结构 赢的模式 战略 核心技能 人员 共同价值观 愿景 系统 风格 系统:在组织中完成各项工 作所遵循的流程、程序 • 最高管理层用以运作公司的最重要流程是什么? 如: - 年度战略回顾 - 月度运营回顾 - 走动管理 • 组织中最终的系统有哪些?它们运转的效率和 效果如何? • 公司密切衡量、跟踪、控制的变量有哪些? •产生的信息相关度、准确度、可靠度有多少? 7-S 框架 组织支持 结构 风格:管理人员在时间、注意力、象征性行 动的使用方面的共性方式 赢的模式 • 最高管理层如何决策? - 磋商还是独断? - 依据数据还是经验? 战略 核心技能 人员 风格 • 管理层如何激励员工? - 命令 - 薪酬和福利 - 内部竞争 - 加强参与 共同价值观 愿景 系统 • 最高管理层如何看待其首要职责? - 跟踪,回顾 - 直接做出困难决策 - 保持对内部运营的熟练掌握 - 设定方向,改变轨道 7-S 框架 组织支持 结构:用以界定谁向谁汇报以及任务如何被分 解又如何被整合的有秩序、可预计的系统 结构 • 组织的基本 结构形式如何?如 : - 集权还是分权? - 基于产品还是基于顾客群? - 地理覆盖 赢的模式 战略 核心技能 人员 共同价值观 愿景 系统 风格 • 最高管理层的结构如何? • 总部职员的情形如何?如 - 大规模还是小规模? •. 关键职能是如何组织的?如: -研发:基于项目还是持续的? - 市场营销:集权的还是根据业务单元 组织? - 销售:基于顾客群还是地域? 7-S 框架 组织支持 结构 人员:组织中人员的类型、能力基础、动态状况 等 赢的模式 战略 核心技能 人员 共同价值观 愿景 系统 风格 • 公司雇佣哪类人 ? - 教育背景 - 平均年龄 - 经验组合 等 • 公司人员的增长态势如何? • 公司在人才保留方面表现如何? • 公司在回报雇员方面表现如何? • 公司在培训与发展人员方面表现如何? 麦当劳赢的模式 远景:成为世界 领先的连锁餐馆 •便利 •高质量 •一致性 •家庭式的环境 •令人满意的价值 •贯串业务所有方面 的质量控制 核心技能 战略 远景 价值观 •质量 •服务 •清洁 •价格 TCQ011129BJ(GB) •卓越的选址 •不断开发新产品 •强有力的产品与麦 当劳形象推广 SKILL SUPPORT AT McDONALD’S USING ORGANIZATION DESIGN • Centralized buying to control content Structur e Skills Quality control • Owner operators • $40 million Hamburger University • Promotion from within to build experience Staff Systems Style The structure, staff, Systems and style of The organization has To be carefully Designed to support Each Macroskill Necessary for success • Hard-nosed, rigid attitude on how to run the business • Inspections • Franchise expansion based on high grades on prior inspections • Many procedures’ mechanisms, aimed building employee enthusiasm, loyalty • Procedures for consistent food preparation including a 600 page manual 关键挑战 它们是什么? •直接影响顾客价值 的岗位。典型的,如 - 设计产品 - 做产品 - 卖产品 •必须掌握新技术的 位置 它们在哪里? •靠近一线 TCQ011129BJ(GB) 对比分析 关键工作:店经理、连锁零售商 因素 新行为 旧行为 时间运用 •把主要时间花在日常例行任务上 — 卡车卸货、货架码货、等等 •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培训 / 指导、 评估 / 试验定价、人员设置和货 架摆设上 工作目标 •确保商店日常营运的顺利 •商店的赢利能力及新的便利战略 的实施 关键技能 •具有职业道德的、尽责的 •原有的技能,再加上…… •基本的计算与写作技能 标杆 •任务完成情况 •财务绩效 TCQ011129BJ(GB) - 对影响利润的因素有直觉 - 领导质量 •原有的标准加上格外重视…… - 顾客服务 - 存货管理 - 店貌 时间运用比例的对比分析 关键工作:地区营运经理 100% •简短的供货合同 •招聘 SM 与药剂师 •训练 10 15 •平衡存货 35 目前的 TCQ011129BJ(GB) 30 参与者 •防火 •针对各市场区割设计产品、 服务、价格、及促销 •寻找新业务 •评估业务与顾客服务绩效 •增加与 SM 及其助手的 “一对一”沟通、培训时间 40 •案头工作 •监控是否遵守 - 政策 - Planograms •回答调查 •完成评价表 •区域报告 30 教练 •根据电话信息行动 •盘存 商品所有者 •对顾客服务、存货管理等 作面对面的培训与激励 •鼓励 SM (店长)创新 20 •通过文员支持,减少工 作任务 20 •通过文员支持,减少工 作任务 行政管理者 建议的 麦当劳的组织设计杠杆 赢的模式 关键工作 设计的杠杆 组织结构 战略 核心技能 员工 远景 •集中采购以控制脂肪含量 •必须有汉堡包大学的学位 •内部提拔以建立必须的经验 •经常的检查 价值观 管理系统 •能否扩展特许权是根据是否 在检查中获得较高得分 •众多程序化的机制,目的是 培养雇员的热情和忠诚 领导风格 TCQ011129BJ(GB) •对如何经营有一往无前的、 苛刻的态度 结构的选择 战略指导 希望的行为 结构的选择 1 、整个组织的 更高的一致性 •集权 •小的控制跨度,众多的层级 •职能型结构 2 、快速适应变化的或 复杂的环境,或更积极 地回应市场 •分权 •更少的总部员工 •扁平的结构 •业务单位的结构适应战略指导(地理的 / 产品的 / 市场区割的) 3 、快速的技术创新 •集中化的技术员工,以追求知识的经济性 •分散化的任务队伍,以追求专注、进取心 4 、削减成本 •只在整合是十分必要的那些层级上集中员工 •更扁平的结构;很宽的控制跨度 TCQ011129BJ(GB) 变革板 需要怎样的变革? 组织绩效中存在 什么差距? 承诺 存在哪些组织方 面的挑战? 客户应如何进行变革? 变革的进程中包 括哪些阶段? 我们如何为变革 的进程创造动力? 撬动承诺的能力 要建立的技能 坚信 首席经理执 行官(或同 等的) 将改变的领域 的领导团队 受影响的直到 一线的员工 * 外部成分 ** * 根据公司情况作适度修改 TCQ011129BJ(GB) ** 如:顾客、供应商、工会 勇气 个人能力 组织支持 / 阻碍 诊断 变革板 — 连锁零售店的例子 提供在店内购 物的便利 最高管理层 (6) 其他官员 /“ 业主” •总部( 15 ) •地方( 8 ) 区域营运经理( 12 5) 店长及助理 ( 3 , 200 ) 店员( 30 , 00 0) TCQ011129BJ(GB) 承诺 坚信 撬动认同的能力 信心 理性地坚信,但 •远离一线现实 •LBO 压力 口头上 •“ 让一线干他的 活” •总部官员不明白 他要的是什么 犹疑,但急于相信 次强 弱 中等 强 个人能力 强,但是 •COO 缺乏一线 经验 •HR 位置空缺 次强 一般( Fair) 组织支持 / 阻碍 很少支持 •没有店内事务的绩效测评 •自上而下的“顾客服务计 划”的历史 较少支持 •由于市场细分而产生职能 间的对立 •不合适的营运系统 •“ 可以做啊”风格(不承 认弱点) 次弱 过载:管理跨度 =60-80 奋事嫉俗的(“又 适当的:准备听 一个计划”) 从来自上面的清 晰的命令 适当:多数是训 练有数的“任务 大师” 没有主次与轻重(分配了 不现实的任务量) 复杂的,但有许多 天然的支持者 令人吃惊的强, 并且平均 流失率提高:对全面服务 来说工时太少了 ? 变革板 — 连锁零售店的例子 提供在店内购 物的便利 最高管理层 (6) 其他官员 /“ 业主” •总部( 15 ) •地方( 8 ) 区域营运经理( 12 5) 店长及助理 ( 3 , 200 ) 店员( 30 , 00 0) TCQ011129BJ(GB) 承诺 坚信 撬动承诺 的能力 信心 个人能力 1 、锁 定支持 组织支持 / 阻碍 4 、关注现实 的压力 2 、创造进步的 共同责任 3 、建立一个自下而上 的成功模型 5 、重组一线 的组织 变革三角形 需要怎样的变革? 组织绩效中存在 什么差距? 存在哪些组织方 面的挑战? 客户应如何进行变革? 变革的进程中包 括哪些阶段? 3 、跨职能发动 1 、自上而下地设定方向 流程设计、设定目标、 沟通,等等 最高管 理层 以新的突破业绩的方式联 系活动与信息 人事 ( Staffs ) 营运 2 、一线绩效的改进 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地,团队导向地解决问题 TCQ011129BJ(GB) 我们如何为变革 的进程创造动力? GE “WORKOUT!” 1 、自上而下地设定方向 / 形 成文化 •任何业务不是第一就是第二 3 、核心流程再设计 •识别跨职能事务的项目小组 •制作流程图 [Process mapping ] •速度、简洁、自信 •Delayering •最佳实践研讨班 TCQ011129BJ(GB) 2 、自下而上的绩效改进 •Town meetings:2-5 天的互动式授课 •“ 品牌名” [Brand name] 质量流程 •营运:一个单位一个单位的重新设计 三个维度的平衡是关键 要求 . 激动人心的远景 . 顾客 / 股东 / 员工三位一体 . 清晰的业绩目标 . 具备业绩上的胜利 . 建造必要的知识与技能 . 扩展的期望 . 了解不连贯性 清晰地理解所建立的流程 .TCQ011129BJ(GB) . 消除旧的系统 / 结构流程 过度依赖造成的潜在风险 维度 . 缺乏承诺 . 混淆 . 愤世嫉俗 . 力量不够专注 . 被管理层忽视或低估 . 丧失了跨职能的机会 . 过分复杂 . 超出了现有的技能与能力 5 种业绩变革途径纵览 A 描述 结构化的流程驱 动的问题解决 (服从) B C D E 分权的机会驱动 价值驱动的适应 跨职能的流程再 自上而下的技能 的创新 性改进 造 驱动的建造 / 改 进 转型重点 例 合适的时 机 TOP ( Total Operational 突破 performance)/AVA 迫切需要步进式变 革 ” 按资论赏“的文 化 典型目标 TCQ011129BJ(GB) 压缩成本 40% (强迫的) CPR(Core process redesign) 公司技能小组 有变革准备的、 接近理论极限; 需要跨职能再 弹性组织 造 业绩伦理和能 力到位 需要竞争优势 的新基础 TQM 推进到每个团队; 持续改进 较典型的,如对 质量、成本的高 要求 更快、更便宜、 更好 持续的竞争优 势 动力因素 需要怎样的变革? 组织绩效中存在 什么差距? •雄心勃勃的、可测量 的目标 •加强反馈 业绩测量 沟通 变革的进程中包 括哪些阶段? •建立双向信息流 •管理期望 •鼓励行动 愿景与领导 组织的基础设施 •系统与流程 •赢的模式 问题解决流程 人力发展 •执行者驱动 •新的心智模式 •基于事实 •新的技能、行为 •人力集中( peopleintensive) TCQ011129BJ(GB) 存在哪些组织方 面的挑战? •达成共识 •结果 •赢的领导团队 客户应如何进行变革? •结构 •角色 我们如何为变革 的进程创造动力? Possible Activities/Tools .World benchmarks .Project performance indicators framework .Performance maps .Performance contracts pro forma .Best practice examples Performance Communi -cations measuremen t Vision and leadership . . . . . . . Problem Analytical tool kit framework solving process Analytical problem solving workshop “Data to chart”video and workbooks Client advocacy videos Skill/will/diagnostic Continuous improvement principles workshop Best practice examples TCQ011129BJ(GB) . . coordination . Communications team--job specifications . Communications channels audit . Stakeholder analysis . communications plan . Communications workshop . Best practice examples Organizationa l infrastructure Core process redesign People Example role description Framework for designing skill-building programs developmen “7-S” checklist t Discrete training modules-management skills (MFS), building high-performing teams, project management guide, designing ongoing impr0vement . . . tools-RJDs, time-usage logs, change-readiness . Discrete surveys, signaling change tool kit, how to run a training workshop . Beliefs/behavior-prompt sheet-staff activity survey . Best practice examples VBSS(value-based systems selling) •输入 - 客户计划 [Account plans] - 训练有数的人 •获得关注—总裁路演 •输出 •他通过 workshop 建造技能 - 价格 •通过 VBSS 网络公告牌加强 - 份额 业绩测量 沟通 远景与领导 组织的基础设施 •成为一家 10 亿美圆公 司的领导技能 •总裁作为资助人 [sponsor] 问题解决流程 •6 个有可靠的杰出领导人的 多国技能团队 •有领导地进行试点以获取 建议或外购技能 TCQ011129BJ(GB) 人力发展 •以客户为导向的 “边学边做”计划 •客户团队 •全球客户管理 •客户计划 真正的变革领导者 “ 那些人有这样的名声:通过众人来改进业绩,并且以这种途径超越期望。” •追求完善的承诺 •挑战当前权威的勇气 •超越界限的进取心 •他们自己与他人的动机 •关心人们是如何被对待的及能够去工作的 •身处幕后 •一种对他们自己及其处境的幽默感 TCQ011129BJ(GB) •首席工程师 - 关注者 - 构建者 解决问题 - 质量控制者 - 狂热的鼓吹者 [devil’s advocator] •构建问题,然后让小组去解决 •使团队专注于行动与工作 —而非过程、谈话及检查 •保持整个团队非常都投入 •准备简短、高效的会议 •倾听 TCQ011129BJ(GB) 舆论共识的制造者 制造舆论共识 •尽早并经常性地同关键经理人员们讨论 •理解关键经理人员的动机 •直接阐述问题与忧虑 •让关键的团队成员参与到重要的讨论中来 •准备清楚、简明的书面材料 TCQ011129BJ(GB) 7s 评估问题清单 – 共享价值观 • 如果业务 / 组织运作得非常完美,哪些关键的 事情将会发生? – 如果我是隐形的,当我在组织内走来走去时,我会 看到哪些促使公司成功的行为和现象? – 如果我是隐形的,当我坐在一系列公司高管和他们 的下属的对话现场,我将听到哪些主题? • 如果组织非常成功, 10 年后我们将在哪里? – 如果你考虑出售这个成功的业务 / 组织,你会怎样 向可能的买主描述它? – 你会怎样向可能的买主描述公司的使命? 7s 评估问题清单 – 战略 • • • • • • 使业务 / 组织更成功的主要战略是什么? 实现战略的关键短期目标有哪些? 执行战略的主要约束有哪些? 在何种程度上,你确信这些战略是正确的? 凭什么顾客要忠于你的公司? 你的公司提供给顾客的价值主张是什么? – 低总体成本,运作卓越 – 出众的产品,领先的创新 – 顾客亲密,如针对顾客独特需求而定制的服务 • 你的顾客如何评价你的组织?你如何知道的? • 你是如何向组织的高级管理人员以及其它员工沟通这些战略的? 7s 评估问题清单 – 核心技能 • 业务 / 组织成功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是什么?为什 么? • 随着时间的推移,你预计这方面会有什么改变? • 你如何评估在这些方面组织现在的优势和劣势? • 当前以及未来保持和强化这些知识和技能,组织面对 哪些关键挑战? • 在这些方面,哪些行动正在进行? 7s 评估问题清单 – 结构 • • • • 你的组织结构图是怎样的? 主要部门的职责是什么? – 部门之间有哪些角色 / 职责问题? – 部门之间有哪些沟通问题? – 为了促进不同的职能和部门之间的互赖程度,组织做了哪些关键的 事情 / 努力? 这种结构如何促进 / 阻碍了战略的实现?在这方面哪些强化 / 改进行动正 在进行? 在下述方面组织表现如何 : – 管理幅度 – 团队的使用 – 管理层级的数量 – 对位机制 7s 评估问题清单 – 人员 • 描述组织关键人员在组织中最重要的角色 / 作用,以及 他们的优势和劣势 . • 他们当中谁对业务 / 组织的成功至关重要?为什么? • 就这些关键人员而言,你最担忧的问题是什么?为什 么? • 描述整体而言人员的优势和劣势。 • 就组织人员而言,你最担忧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 • 在上述方面,哪些强化 / 改进行动正在进行? 7s 评估问题清单 – 系统 • 描述支持业务 / 组织的关键系统,它们的优点和不足: – – – – – – – – 报酬系统 管控和信息系统 顾客反馈系统 采购与供应商管理系统 生产系统 客户需求识别系统 质量衡量系统 其它 • 如果解决 / 改善了哪 5 个最重要的系统问题,组织的效果和盈利 能力将获得显著提升?为什么? • 在这些方面,哪些强化 / 改进行动正在进行? 7s 评估问题清单 – 风格 • • • • • 组织中重要决策是如何被作出的? 最高管理层如何同关键员工沟通的?如何同公司员工沟通的? 就公司的关键员工和其它成员应该如何行事而言,最高管理层的期望是 什么? 你如何描述组织的管理风格?其它人对此的评估有何不同? 最高管理层日复一日做了哪些事来 – 强化标准 – 强调质量 – 鼓励团队合作 – 鼓励合理的冒险 – 澄清角色和职责 – 使员工关注于目标 – 奖励 / 认可 强调对顾客 / 市场的洞察 我们希望你从这份文件中得到什么 1 。骄人的业绩是以战略与组织的综合为基础的 2 。尊重与理解人们是一切变革的中心 3 。解决过程问题( how) 与解决事务问题 (what) 一样重要

48 页 584 浏览
立即下载
腾讯任职资格资料-产品类_产品策划

腾讯任职资格资料-产品类_产品策划

能力框架 能力项目 1 学习能力(基本素质) 2 执行力(基本素质) 通用能力 3 沟通能力(基本素质) 4 行业融入感+主人翁精神(关键素质) 5 心态和情商(关键素质) 6 技术知识(关联知识) 专业知识 7 项目管理(关联知识) 8 其他知识:财务、心理学、美学、办公技能等(关联知识) 9 产品规划:版本计划/节奏(产品能力) 10 专业设计能力(产品能力) 11 市场分析能力/前瞻性(市场能力) 专业技能 12 对外商务沟通(BD/P3以上)(市场能力) 13 运营数据分析(运营能力) 14 市场营销:品牌/公关/推广(运营能力) 15 渠道管理(运营能力) 16 市场/用户的调研与分析(客户导向) 17 方法论建设(领导力) 组织影响力 18 知识传承(领导力) 19 人才培养(领导力) 能力定义 通过计划、任务和资源的整合运用,顺利达成工作目标 完成预定目标及任务的能力,包含完成任务的意愿,完成任务的方式方法,完成任务的程度 有效传达思想、观念、信息,把握对方意图,说服别人,让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或做法 热爱互联网行业,“把产品当作自己的孩子” 积极主动面对困难及压力,以开放的心态迎接变化和挑战,并推动问题的最终解决 了解与产品相关的技术实现原理及其表现形式,能够就技术方案与技术人员有效沟通,具备技术实现的成本观念 通过流程规划、时程安排、任务和人员的管理以及资源的整合运用,顺利达成项目目标 能综合考虑并有效应用相关知识为产品服务 准确把握用户需求,进行优先级排序,明确版本规划,通过迭代实现产品目标 依据用户使用场景,使用相关专业领域的知识、工具和技巧,设计出满足甚至超出用户预期的功能特性 对行业情报、竞争对手动态和用户变化进行掌握和分析,确定产品的市场地位,掌握竞争格局,预测市场变化,确定 战略战术 理解合作方的利益点及自己可提供的资源,通过一定的谈判技巧,形成共赢的成交方案 通过设计数据指标体系,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挖掘潜在规律和问题,以优化产品和支撑决策 根据目标用户、产品特点及品牌塑造需要,进行营销及公关策略的制定和执行,以实现有效传播、危机化解、产品目 标达成 开拓和维护用户或内容的来源渠道,优化渠道结构,形成渠道合力并规避风险,建设利于产品发展的优质渠道体系 主动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用户反馈,掌握一定的调研方法论,持续优化产品 在工作中主动帮助他人提升专业能力或者提供发展机会,帮助他人的学习与进步 从工作积累中不断总结提炼,形成普遍性解决方案,起到指导及示范性作用,并加以推广应用 主动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信息、资源信息,能通过交流、培训等形式分享,以期共同提高 能力 能力框架 能力项目 Level 1 关键词 Level 2 行为标准 关键词 行为标准 指导下进行学习 学习能力(基本素质) *积极和善于寻找学习机 会,关注培训机会,结 合成长规划,适时地为 自己安排培训和学习, *有学习愿望,能够在指 保持专业知识技能的更 导或者要求下进行学习 新 *能够通过指定的学习资 寻找学习机会,学 *积极地学习态度并且注 源掌握做好自身岗位工 以致用 意学以致用,不断探索 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 改善和提高自身的工作 、工具和信息等 效率 *在工作中和平时的学习 积累过程中找寻有价值 的信息 按要求行事 执行力(基本素质) *领会任务要到达的目的 *能遵循上级或计划对时 、意图、决策原因、适 间、步骤、方法、途径 用情景等 等的工作布置 领会意图,主动汇 *当情况变化时,能及时 *按计划或指示的要求要 报 向上级汇报 点完成工作 *能够及时反馈与沟通任 务进展情况 表述自己的要点 沟通能力(基本素质) *具有良好的沟通意愿, 多数情况下都能够有效 倾听和理解对方。 *有主动沟通的意愿,掌 *能准确无误、简练的表 握基本沟通技巧,完成 达自己的观点,能够进 一般的目标单一、内容 行简单的协调。 简单的沟通任务 *能够主动跟产品团队内 *能够清楚表达工作内容 成员进行有效沟通,确 把握他人论述要点 和个人观点 保产品目标的顺利达成 *能够利用常用OFFICE软 *能熟练应用PPT、邮件 件、邮件、报表等进行 、报表等形式进行书面 日常工作汇报或交流 汇报,有逻辑地展示论 据,论证观点,格式清 晰规范 *能够主持小型会议(5人 内) 通用能力 热爱互联网及产品 行业融入感+主人翁精神(关键素质) 心态和情商(关键素质) 乐观、积极,勤于思考 勤于思考,主动融 ,能够快速融入陌生的 入 环境 产品体验能够带来愉悦 产品控,从琢磨、 的感觉,总是希望能够 分享和改进中获得 把产品用的更深,去发 愉悦感 现更多的产品特性并分 享给其他人 愿意听取并可以积极对 待不同意见甚或反对的 不抱怨,主动寻求 声音,在遇到问题时不 解决方式 抱怨,能够积极主动找 原因、想办法,寻求帮 助最终达成目标 技术知识(关联知识) 知道互联网开发过程中 知道技术名词及概 涉及到的主要技术名词 念 等理论概念 了解Client、Server、后 了解技术基础理论 台、设备/带宽的技术基 及产品中表现形式 础理论和在产品中的主 要表现形式 项目管理(关联知识) 专业知识 *组织实施小型项目,合 理进行任务分解和进度 *熟悉项目管理基础知识 安排 *能在指导下,对已制定 *能够按照总体计划制定 好的项目计划进行跟踪 阶段性计划及监控点, 指导下进行计划跟 和监控 组织实施小型项目 并按实际执行情况及时 踪和监控 *在计划执行中参与一些 修正项目计划 辅助性的工作,协助解 *在项目进行中能及时发 决问题 现并反馈问题,判断问 题的重要程度并解决一 般难度的问题 *听说过和本职位相关的 财务、法律知识,心理 学、美学基本概念,并 了解相关知识,参 听说过相关名词 能够在指导下完成相关 其他知识:财务、心理学、美学、办公技能等(关联知识) 与相关工作 工作 *掌握日常工作需要使用 的办公软件基本功能 *熟悉并了解本职位相关 的财务、法律知识,心 理学、美学知识,并能 独立完成相关工作 *熟练使用办公软件中的 一些高级功能来辅助工 作的开展 *熟悉产品规划的方法论 *知道产品规划的工作流 ,掌握了相关的规划工 程和成果输出,能清晰 准确掌握用户需求 知道流程,能清晰 具(UML工具等),可 描述出客户的原始需求 ,可独立进行需求 描述出客户原始需 以独立开展一个项目功 产品规划:版本计划/节奏(产品能力) ,但需要在指导下完成 提炼、模块设计、 求 能特性的提炼和设计规 功能特性的设计抽象工 版本安排 划,给出合理的版本计 作 划 *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 *熟悉某个专业领域的产 技能,了解某些方面的 品设计方法和技巧,能 产品设计和策划技巧, 熟悉某专业领域方 了解特定领域的设 更好的理解和结合产品 能在别人指导下完成产 法技巧,可独立进 计和策划,在指导 整体设计思想,独立高 专业设计能力(产品能力) 品局部功能或者小型产 行中小型项目专业 下完成局部设计 效的完成相关的策划设 品的设计,能使用文档 设计 计任务,并能形成自己 清晰的向他人表述相关 的经验积累 设计思想和内容 *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和市 场信息,能分析和提炼 出自己对行业的know*对产品形态、产业链各 how,并应用到产品的 环节有一定的认识,有 规划中 使用或接触过比较多的 *熟悉并了解市场分析的 相关产品 理论和知识,形成总结 了解基本理论知识 *了解市场分析的基本理 和关注行业信息、用户 ,指导下完成工作 论和知识,并能在指导 熟悉方法工具,能 变化、竞争对手动态的 市场分析能力/前瞻性(市场能力) ,对行业有初步认 下关注和总结行业和用 独立进行市场分析 习惯,能独立完成一些 知 户变化 市场分析、策划及执行 *了解并掌握风险管理的 工作 基本理论和方法,可以 *能对出现的问题主动识 识别互联网产品运营过 别和探究规律和原因, 程中最常见的风险 并通过分析提出合理的 控制策略和方法,规避 运营和市场风险的发生 或弱化不利影响 了解谈判流程和基 了解商务谈判的流程和 对外商务沟通(BD/P3以上)(市场能力) 本技巧 谈判技巧 专业技能 运营数据分析(运营能力) 了解运营涉及的核心数 据及指标的含义,能在 了解指标含义,在 指导下对运营数据进行 指导下分析 最基础的分析并给出报 告 事先进行谈判策划,能 作为商务主要参与人进 掌握多种谈判技巧 行谈判,掌握多种谈判 技巧 深刻理解运营数据及指 标的作用、内涵和外延 ,能够独立完成数据的 深入理解指标,能 基础分析并给出有价值 独立分析并找到规 的报告,同时能够对数 律 据进行进一步的挖掘, 找到非正常的原因或者 不容易识别的规律 *熟练掌握所负责产品的 *熟悉所负责产品的特质 品牌/公关/推广的模式及 及对应的品牌/公关/市场 方法,能够独立开展产 熟悉产品营销模式 独立完成营销执行 推广活动的主要方式及 品卖点、理念、客户价 市场营销:品牌/公关/推广(运营能力) ,能协助策划 特点,可以完成相关市 值等的提炼,可以协助 场推广活动的实施。 进行品牌/公关/营销推广 活动的策划 *了解相关产品渠道管理 的一般知识 *有一定的渠道运作经验 *能够理解并掌握各项渠 独立开展渠道业务 ,能够掌握并利用所辖 了解渠道知识,能 道政策和流程,对客 ,在指导下拓展新 领域渠道资源独立开展 渠道管理(运营能力) 提供渠道服务 户/代理商进行正确的政 渠道 业务,同时可以在指导 策引导,提供合格的渠 下拓展新的渠道资源 道服务 *熟练掌握调研与分析的 基础理论、方法和工具 ,并独立负责过完整的 的项目 市场/用户的调研与分析(客户导向) *具备基本的调研常识, 能够在指导下完成调研 的任务 在指导下完成调研 收集客户反馈,驱 *能够准确识别客户需求 *熟悉并掌握收集用户需 ,独立收集客户需 动产品改进;独立 ,主动收集客户反馈, 求的理论、方法和基本 求 主导调研 发现改进机会 技巧 *能够在问题露出苗头之 *能够独立完成有明确目 初就意识到对客户的影 标的客户需求收集的任 响 务 *能系统设计产品服务方 案 总结归纳 方法论建设(领导力) 知识传承 组织影响 (领导力) 力 团队内分享 *能够定期进行个人工作 总结,不断优化工作 提炼规律 *积极参加部门内或部门 *能在团队内部进行经验 跨团队经验与知识 间工作相关的交流和研 与知识的分享与交流 的分享 讨,并进行经验与知识 的分享及学习 人才培养(领导力) 直接指导/帮助 *能从工作中总结与提炼 共性的规律,把岗位的 工作心得或案例沉淀总 结并输出成果,形成可 复制的经验与模式,优 化工作效率 *能够指导或帮助同事完 成工作任务 随时辅导 *能够辅导1-2个初级员 工,进行随时辅导,帮 助改进工作效率,提升 能力发展 能力标准 Level 3 关键词 Level 4 举证 *举证过往1年中主动进 行业务学习并总结成文 的成果; 总结提炼,帮助他 *提交过往1年中在知识 人学习 共享及传播方面开展的 活动:如培训、沙龙、 论坛等 关键词 营造学习氛围 Level 5 举证 *提交过往1年中在提升 能力方面进行的学习方 式和内容的拓展及成果 总结 *举证过往1年中在带动 团队共同学习方面所开 展的系统性活动及团队 负责人对成果的评价 关键词 成为公司学习标杆 *举证过往1年中在提高 *举证项目过程中成功解 工作效率或工作质量方 决的不确定风险情况 抓住重点,克服困 面的活动,给出效果分 事先预测,应对变 创造性执行,树立 *举证项目过程中通过创 难 析; 化 执行文化 新完成突发挑战性目标 *举证挑战目标的设立和 的案例 完成情况报告 *提交过往1年中主导的 *提交过往1年中组织的 复杂项目任务,并举证 跨BU沟通协调的会议纪 其中采取的沟通策略、 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和 创造沟通氛围,通 提升团队沟通能力 多种沟通技巧,跨 执行方法及有效解决的 冲突,最终的结果报告 过沟通获取资源与 ,重大问题有效沟 团队沟通 主要矛盾和问题、对目 *总结并提交在组织跨BU 支持 通 标达成的影响和贡献 合作过程中使用的方法 *提交相关业务部门负责 、技巧及取得的效果等 人的评价 *举证通过非正式的有意 *举证过往在工作之外寻 传教士般热爱,对 识的自觉活动改进产品 回归生活,求索产 找和捕捉产品设计灵感 细节和用户反馈敏 设计的具体案例和经验 品精进之道 、并在产品中取得成功 感 总结 的案例, *举证过往工作中建立的 举证过往工作中取得的 建设性处理压力及 乐观面对挑战及挫 收取反馈意见的途径; 成功及经历的失败,总 困难,化压力为动 折,有效平衡压力 *举证过往工作中承受失 结分享其中的心路历程 力 败的经历 和经验教训 荣辱不惊,在困难 压力中寻找机会 *举证自己对互联网相关 *举证在技术方面对项目 技术的掌握程度 团队建议及采纳情况的 *举证在产品设计过程中 能与技术团队充分 清楚技术原理,能 纪要 能将技术优势转化 对设备/带宽/人力等成本 沟通,能独立评测 进行成本预估 *独立完成并启用的设备 为产品竞争力 给出建议的项目 成本方案 /带宽等方面的设计项目 *提交对应技术总监的评 资料 价 *举证过往1年中独立负 *举证过往1年中独立主 责并成功完成的中型项 独立负责较大型项 导成功完成的大型项目 独立负责中型项目 目及解决的主要问题清 目/多项目的实施 ,列举在项目控制、资 的实施和运作,预 单 和运作,进行风险 源协调、风险管理等方 见潜在问题 *举证项目执行过程中使 控制 面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 用的主要管理手段、风 成果 险预防措施等 负责公司级战略性 项目 *举证过往2年中提出并 执行的跟产品项目相关 *组织跨BU、涉及财务、 的流程、制度的改进建 法律、心理学、美学等 议; 相关知识的项目,提交 *举证过往指导完成的商 掌握相关知识及技 证明材料和成果报告 能权衡多方面因素 善于全面思考和权 业计划书 能,能熟练应用到 *举证曾主导过的商业计 ,指导团队的相关 衡,主导公司的相 *提交工具辅助产品设计 项目中 划书 工作 关复杂项目 的优秀成果展示,要能 *举证过往1年中对UI等 够体现形象、准确的特 设计工具的掌握和工作 质 成果实例 *提交对应合作及设计中 心专家的评价 *举证过往1年中独立主 *主导取得竞争优势的短 导完成的中型项目的规 期产品规划任务,提交 掌握需求分析和建 划和成果报告; 丰富的理论和实践 CE和版本节奏控制的经 成功主导过多个任 模方法,能独立完 *提交完整的系统书或业 ,能独立完成长短 验总结 务,能将需求与版 成系统规划和版本 务分析模型 期规划和版本迭代 *独立完成产品的长期规 本完美结合 迭代 *列举项目规划和实施过 划的版本节奏,提交成 程中解决的主要问题 功执行的总结报告 *列举在过去2年曾经独 *举证过往1年中独立主 立或带领团队完成的大 导完成的中型策划设计 型的策划设计项目 能通过专业设计, 项目的规划和成果报告 对大型产品和整体 成功主导多个大型 *举证主导负责的策划项 提升产品整体品质 ; 系统理解深入,能 产品或系统的整体 目获得良好的客服认可 ;能指导别人 *提交自己撰写的相关专 大胆创新 设计;行业专家 和市场回报的实例,说 业领域的培训课件或者 明自己在其中的主要创 经验分享材料 新之处和实际运营结果 *举证过往2年中在产品 规划方面的成功项目; *提交未来2年内的产品 发展方向及主要价值点 丰富的理论实践, 的研究规划报告 成功主导中型项目 *举证过往2年中在市场 ,可预测1-2年行 策划方面的成功项目; 业方向 *举证过往1年中成功进 行风险预测和危机预防 的产品运营成功案例, 并展示其中调整控制策 略保证项目成功的实例 *提交过往成功的产品规 划项目实践总结报告, 并重点介绍其中创新点 和价值点 *提交对未来行业发展的 预测和研究报告 *提交过往成功的市场策 敏锐洞见,能准确 划项目实践总结报告, 捕捉并及时跟进市 并重点介绍其中创新点 场变化和机会点 和价值点 *举证过往2年中准确判 断风险、危机并合理调 控和规避的案例,重点 展示判断的过程,并提 交相关负责人的评价证 明 能通过精准判断、 杰出策划和精确执 行,帮助产品取得 市场优势 *独立主导完成过或作为 能独立谈判,不断 核心成员参与商务谈判 能敏锐观察并判断 *举证并提交商务谈判中 意志坚忍,成功主 调整策略方式,达 ,举证谈判过程中主导 ,现场决策,掌握 现场进行决策、扭转谈 导重大谈判 成目标 的分析和策略调整及其 谈判主动 判主动权的案例 结果 *举证过往1年中独立设 计数据源类别并主导完 灵活使用多种工具 成数据收集的分析报告 ,能找出隐含规律 ,重点展示其中发现的 ,推动产品规划 隐性规律及已落实的可 执行建议 *举证过往2年中对管理 独立规划和设计指 决策产生影响的报告及 标体系,支撑管理 影响到的管理决策内容 决策 *对应产品总监或EVP的 证明评价 形成系统化分析模 型,帮助提升数据 分析效率和质量 *举证过往2年中主导并 *举证过往1年中在营销 成功实施的不同类型产 与推广工作的具有突破 能独立主导营销活 品的影响与推广策划报 突破性创新和策划 和创新意义的策划案例 动 告 ,效果超出预期 ,并提交对应的实际效 *举证指导驱动达成营销 果与目标的对比评价 目标的实例 融会贯通,跨界营 销,有业内知名的 成功力作 *举证过往1年中提出并 执行的渠道政策的改进 建议 改进渠道政策,主 *举证过往1年中主导开 导拓展新渠道,处 拓的新的渠道资源 理渠道冲突 *举证过往1年中妥善处 理的渠道冲突和帮助伙 伴共同成长的事件 独到见解,成功实 践,敢于推行新管 理模式并取得成功 *举证过往2年中制定的 新的渠道政策及有效解 决渠道冲突的策略 独立制定渠道策略 *举证过往2年中主导开 ,形成渠道合力, 拓及协同伙伴共同开拓 并预防渠道冲突 的新的渠道及资源 *举证过往1年中主导的 带动伙伴成长的证明 *独立主导多次有不同创 *举证产品/市场调研中 新点的市场/客户调研, 发现并深入挖掘出的利 提交分析报告,并举证 润增长点及对应的产品 报告对产品研发决策的 特性,提交相关报告 价值 综合把握客户需求 创造或引导客户需 识别客户关键需求 *提交结合用户心理研究 *提交识别关键需求的案 ,形成差异化产品 求,提升用户黏性 ,帮助决策 分析提炼出的产品差异 例和经验总结; 特性 ;成为调研专家 化特性的案例及总结报 *举证过往1年中进行的 告 CE项目及产品规划的版 *提交并总结引导客户需 本节奏控制的设计和最 求的优秀实践 终结果报告 方法论沉淀 创新性方法论与工 具的开发 变革性的有巨大业 务价值的方法论与 工具开发 营造分享的组织氛 围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跨界学习与分享, 推动专业提升 有策略的辅导 *提交过往1年中培训课 件开发和经验总结; *举证知识分享取得的成 果,重点展示成果的传 承和复用 人才培养意识 *举证在后备培养方面所 做的努力和成果,如参加 通道建设工作等 激发团队成员潜能 *举证在营造团队学习分 享氛围方面的努力和成 果 Level 5 行为标准 *跟踪行业的前沿和技术 发展趋势,结合公司战 略方向和实践状况,适 时地提出和推荐新的和 有价值的技术措施及方 法 *成为自身专业领域权威 ,并通晓一定相关业务 领域知识,带动团队的 专业水平居于组织相同 团队前列,成为标杆 *创造性设计并实施,达 成预设目标 *在组织内树立执行文化 *面对久攻不下的难题或 困难坚忍不拔,采取持 久的行动,付出不断的 努力,并最终能取得成 功 *惠己及人,重大事件和 问题有效沟通和协调。 *通过与团队分享有效沟 通的经验和方法,提升 团队沟通、谈判和协调 能力 *预先评估沟通对象个人 具体的行为,通过沟通 引导对方达到目标 *能够跟上级及投资人进 行有效沟通,通过有效 的客户价值来传达产品 的理念,协调各方资源 ,从而确保产品idea的 实现 *对于突发或复杂问题, 能够协调公司的稀缺资 源,促成有力的解决方 案。 同前 *面对困难及压力能展现 意志力、耐力及积极的 态度,能够正视成功和 失败,荣辱不惊,可以 在成功中发现不足,在 困难压力中寻找机会 *对互联网行业的相关技 术的核心内容有比较深 入的了解和掌握,并能 够根据互联网行业的最 新技术发展趋势,结合 产品自身的特色把技术 优势转化为产品竞争力 *能够组织和领导战略性 的复杂项目 *能够组织解决几个项目 与企业运营之间的重要 问题 *项目中能整合内外部的 重要资源。发挥协同效 应,实现项目目标 *主导公司级跨BU合作的 项目,结果超越项目预 期目标; *综合业务知识受到其他 相关部门的认可; *能够将过往的经验进行 提炼总结形成有价值的 知识传播,并对团队的 能力提升起到了促进作 用 *成功主导过多个产品规 划和设计任务,能够将 版本节奏和发布计划跟 客户的需求满足进行完 美的结合,是公司乃至 业内知名的产品规划设 计专家 *成功主导过多个大型产 品或者大型系统的整体 设计工作,能够在专业 设计领域取得公司乃至 行业的充分认可,成为 知名的相关专业设计专 家 *是行业内认可的产品专 家,发表过若干在业内 有影响力的有关行业发 展的分析报告,能够预 测未来5年的行业产品发 展方向 *是业内认可的市场专家 ,对市场判断精准,并 能通过杰出的策划和精 准的执行,帮助公司和 产品取得市场优势 *有丰富的危机处理和风 险预防的理论和实践经 验,并能够结合公司和 产品特色进行梳理提炼 ,形成系统化的风险及 危机管理知识库,成为 未来识别、预防和控制 的重要知识财富 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 忍耐力,能够通过长期 的艰苦卓绝的商务谈判 ,取得对公司长期发展 产生重大影响的成功谈 判 能够结合数据分析理论 和公司的业务特点,总 结过往成功实践,形成 公司系统化的数据分析 模型并使之信息化,大 大提升了公司在数据分 析方面的效率和质量 *深谙相关产品的特质及 目标市场,能够进行交 叉营销及前瞻性的产品 推广工作,是公司及业 内知名的专家,有受到 追捧的成功力作 *对于渠道管理有自己独 到的见解和成功实践, 是公司或业内知名的渠 道管理和运作方面的专 家 *能够不断思考和总结, 并力排众议进行新的渠 道管理模式尝试,并且 取得成功 *能够发表在业内获得关 注和认可的调研和分析 报告,成为业内的专家 *能够结合客户现实需求 ,通过创新的产品特性 创造或者引导客户需求 的产生及延展,进而达 到创造客户价值的目标 *通过对产品细节的关注 和精益求精,产生调动 用户需求和确保忠诚度 的目标 *在方法论与工具研究与 开发上不断突破,引发 相关专业领域的变革, 为公司相关专业领域的 提升起到巨大、可持续 、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跨行业、跨公司、 跨专业领域的知识分享 与传播,推动专业进步 与技术提升 *在团队建设方面有丰富 的成功实践,能够采取 多种手段识别人才,采 取多种方式培养人才, 发挥团队成员的潜能 产品策划职位各子等能力 能力框架 通用能 力 专业知 识 专业技 能 组织影 响力 1级 能力项 2级 基础等 普通等 职业等 基础等 普通等 1 学习能力(基本素质) 1 2 3 3 4 2 执行力(基本素质) 1 2 2 2 3 3 沟通能力(基本素质) 1 2 2 3 3 4 行业融入感+主人翁精神(关键素质) 1 1 2 2 3 5 心态和情商(关键素质) 1 1 1 2 2 6 技术知识(关联知识) 0 1 1 2 2 7 项目管理(关联知识) 0 1 1 2 2 8 其他知识:财务、心理学、美学、办公技能等(关联知识) 0 1 1 1 2 9 产品规划:版本计划/节奏(产品能力) 0 1 1 2 2 10 专业设计能力(产品能力) 1 1 1 2 2 11 市场分析能力/前瞻性(市场能力) 0 0 1 1 2 12 对外商务沟通(BD/P3以上)(市场能力) 0 0 0 0 0 13 运营数据分析(运营能力) 0 0 1 1 1 14 市场营销:品牌/公关/推广(运营能力) 0 0 0 1 1 15 渠道管理(运营能力) 0 0 0 0 0 16 市场/用户的调研与分析(客户导向) 1 1 2 2 3 17 方法论建设(领导力) 0 0 1 1 1 18 知识传承(领导力) 0 0 1 1 1 19 人才培养(领导力) 0 0 1 1 1 1 级基础等 学习能力 人才培养 ( 领导力 ) ( 基本素质 执行力 )( 基本素质 ) 知识传承 ( 领导力 ) 沟通能力 ( 基本素质 ) 方法论建设 ( 领导力 ) 行业融入感 + 主人翁精神 ( 关键素质 ) 4 市场 / 用户的调研与分析 ( 客户导向 ) 心态和情商 ( 关键素质 ) 2 渠道管理 ( 运营能力 ) 市场营销:品牌 / 公关 / 推广 ( 运营能力 ) 运营数据分析 ( 运营能力 ) 对外商务沟通 (BD/P3 /以上 )( 市场能力 ) ) 市场分析能力 前瞻性 ( 市场能力 0 技术知识 ( 关联知识 ) 项目管理 ( 关联知识 ) 其他知识:财务、心理学、美学、办公技能等 ( 关联知识 ) 产品规划:版本计划 专业设计能力 ( 产品能力/ )节奏 ( 产品能力 ) 2 级基础等 人才培养 ( 学习能力 领导力 ) ( 基本 执 知识传承 ( 领导力 ) 方法论建设 ( 领导力 ) 3 市场 / 用户的调研与分析 ( 客户导向 ) 0 渠道管理 ( 运营能力 ) 市场营销:品牌 / 公关 / 推广 ( 运营能力 ) 运营数据分析 ( 运营能力 ) 对外商务沟通 (BD/P3/以上 )( 市场能力 ) ) 专 市场分析能力 前瞻性 ( 市场能力 2 级基础等 学习能力 人才培养 ( 领导力 ) ( 基本素质 执行力 )( 基本素质 ) 知识传承 ( 领导力 ) 沟通能力 ( 基本素质 ) 方法论建设 ( 领导力 ) 行业融入感 + 主人翁精神 ( 关键素质 ) 4 市场 / 用户的调研与分析 ( 客户导向 ) 心态和情商 ( 关键素质 ) 2 0 渠道管理 ( 运营能力 ) 市场营销:品牌 / 公关 / 推广 ( 运营能力 ) 运营数据分析 ( 运营能力 ) 对外商务沟通 (BD/P3 /以上 )( 市场能力 ) ) 市场分析能力 前瞻性 ( 市场能力 技术知识 ( 关联知识 ) 学习能力 人才培养 ( 领导力 ) ( 基本 执 知识传承 ( 领导力 ) 方法论建设 ( 领导力 ) 4 市场 / 用户的调研与分析 ( 客户导向 ) 2 0 渠道管理 ( 运营能力 ) 项目管理 ( 关联知识 ) 市场营销:品牌 / 公关 / 推广 ( 运营能力 ) 其他知识:财务、心理学、美学、办公技能等 ( 关联知识 ) 运营数据分析 ( 运营能力 ) 产品规划:版本计划 对外商务沟通 (BD/P3/以上 )( 市场能力 ) ) 专业 产 专业设计能力 ( 产品能力/ )节奏 ( 产品能力 ) 市场分析能力 前瞻性 ( 市场能力 3 级基础等 学习能力 人才培养 ( 领导力 ) ( 基本素质 执行力 )( 基本素质 ) 知识传承 ( 领导力 ) 沟通能力 ( 基本素质 ) 方法论建设 ( 领导力 ) 行业融入感 + 主人翁精神 ( 关键素质 ) 4 市场 / 用户的调研与分析 ( 客户导向 ) 心态和情商 ( 关键素质 ) 2 渠道管理 ( 运营能力 ) 市场营销:品牌 / 公关 / 推广 ( 运营能力 ) 运营数据分析 ( 运营能力 ) 对外商务沟通 (BD/P3 /以上 )( 市场能力 ) ) 市场分析能力 前瞻性 ( 市场能力 0 技术知识 ( 关联知识 ) 学习能力 人才培养 ( 领导力 ) ( 基本 执 知识传承 ( 领导力 ) 方法论建设 ( 领导力 ) 4 市场 / 用户的调研与分析 ( 客户导向 ) 2 0 渠道管理 ( 运营能力 ) 市场营销:品牌 / 公关 / 推广 ( 运营能力 ) 项目管理 ( 关联知识 ) 运营数据分析 ( 运营能力 ) 其他知识:财务、心理学、美学、办公技能等 ( 关联知识 ) 对外商务沟通 (BD/P3/以上 )( 市场能力 ) ) 专业 产 产品规划:版本计划 市场分析能力 前瞻性 ( 市场能力 专业设计能力 ( 产品能力/ )节奏 ( 产品能力 ) 4 级基础等 学习能力 人才培养 ( 领导力 ) ( 基本素质 执行力 )( 基本素质 ) 知识传承 ( 领导力 ) 沟通能力 ( 基本素质 ) 方法论建设 ( 领导力 ) 行业融入感 + 主人翁精神 ( 关键素质 ) 4 市场 / 用户的调研与分析 ( 客户导向 ) 心态和情商 ( 关键素质 ) 2 渠道管理 ( 运营能力 ) 市场营销:品牌 / 公关 / 推广 ( 运营能力 ) 运营数据分析 ( 运营能力 ) 对外商务沟通 (BD/P3 /以上 )( 市场能力 ) ) 市场分析能力 前瞻性 ( 市场能力 0 技术知识 ( 关联知识 ) 项目管理 ( 关联知识 ) 其他知识:财务、心理学、美学、办公技能等 ( 关联知识 ) 产品规划:版本计划 专业设计能力 ( 产品能力/ )节奏 ( 产品能力 ) 学习能力 人才培养 ( 领导力 ) ( 基本 执 知识传承 ( 领导力 ) 方法论建设 ( 领导力 ) 4 市场 / 用户的调研与分析 ( 客户导向 ) 2 0 渠道管理 ( 运营能力 ) 市场营销:品牌 / 公关 / 推广 ( 运营能力 ) 运营数据分析 ( 运营能力 ) 对外商务沟通 (BD/P3 /以上 )( 市场能力 ) ) 专业 产 市场分析能力 前瞻性 ( 市场能力 市场 / 用户的调研与分析 ( 客户导向 ) 渠道管理 ( 运营能力 ) 市场营销:品牌 / 公关 / 推广 ( 运营能力 ) 运营数据分析 ( 运营能力 ) 对外商务沟通 (BD/P3 /以上 )( 市场能力 ) ) 市场分析能力 前瞻性 ( 市场能力 2 0 心态和情商 ( 关键素质 ) 技术知识 ( 关联知识 ) 项目管理 ( 关联知识 ) 其他知识:财务、心理学、美学、办公技能等 ( 关联知识 ) 产品规划:版本计划 专业设计能力 ( 产品能力/ )节奏 ( 产品能力 ) 市场 / 用户的调研与分析 ( 客户导向 ) 渠道管理 ( 运营能力 ) 4 2 0 市场营销:品牌 / 公关 / 推广 ( 运营能力 ) 运营数据分析 ( 运营能力 ) 对外商务沟通 (BD/P3 /以上 )( 市场能力 ) ) 专业 产 市场分析能力 前瞻性 ( 市场能力 5 级基础等 学习能力 人才培养 ( 领导力 ) ( 基本素质 执行力 )( 基本素质 ) 知识传承 ( 领导力 ) 沟通能力 ( 基本素质 ) 方法论建设 ( 领导力 ) 行业融入感 + 主人翁精神 ( 关键素质 ) 4 市场 / 用户的调研与分析 ( 客户导向 ) 心态和情商 ( 关键素质 ) 2 渠道管理 ( 运营能力 ) 市场营销:品牌 / 公关 / 推广 ( 运营能力 ) 运营数据分析 ( 运营能力 ) 对外商务沟通 (BD/P3 /以上 )( 市场能力 ) ) 市场分析能力 前瞻性 ( 市场能力 0 技术知识 ( 关联知识 ) 项目管理 ( 关联知识 ) 其他知识:财务、心理学、美学、办公技能等 ( 关联知识 ) 产品规划:版本计划 专业设计能力 ( 产品能力/ )节奏 ( 产品能力 ) 学习能力 人才培养 ( 领导力 ) ( 基本 执 知识传承 ( 领导力 ) 方法论建设 ( 领导力 ) 4 市场 / 用户的调研与分析 ( 客户导向 ) 2 0 渠道管理 ( 运营能力 ) 市场营销:品牌 / 公关 / 推广 ( 运营能力 ) 运营数据分析 ( 运营能力 ) 对外商务沟通 (BD/P3 /以上 )( 市场能力 ) ) 专业 产 市场分析能力 前瞻性 ( 市场能力 产品策划职位各子等能力标准 2级 3级 4级 5级 职业等 基础等 普通等 职业等 基础等 普通等 职业等 基础等 普通等 职业等 4 4 5 5 5 5 5 5 5 5 3 4 4 5 5 5 5 5 5 5 3 4 4 5 5 5 5 5 5 5 3 3 4 4 5 5 5 5 5 5 2 3 3 3 4 4 4 5 5 5 2 3 3 4 4 4 5 5 5 5 3 3 3 4 4 4 5 5 5 5 2 2 3 3 3 4 4 4 5 5 2 3 3 3 4 4 4 4 5 5 2 3 3 3 4 4 4 5 5 5 2 3 3 3 4 4 4 4 5 5 0 1 1 2 2 3 3 4 4 5 2 2 2 3 3 3 4 4 4 4 2 2 2 3 3 3 4 4 4 5 1 1 1 1 2 2 3 3 3 4 3 3 4 4 4 5 5 5 5 5 2 2 3 3 3 4 4 4 4 5 2 2 3 3 3 4 4 4 4 5 2 2 3 3 3 4 4 4 4 5 1 级普通等 人才培养 ( 学习能力 领导力 ) ( 基本素质 执行力 () 基本素质 ) 知识传承 ( 领导力 ) 沟通能力 ( 基本素质 ) 方法论建设 ( 领导力 ) 行业融入感 + 主人翁精神 ( 关键素质 ) 3 心态和情商 ( 关键素质 ) / 用户的调研与分析 ( 客户导向 ) 0 技术知识 ( 关联知识 ) 渠道管理 ( 运营能力 ) :品牌 / 公关 / 推广 ( 运营能力 ) 项目管理 ( 关联知识 ) 运营数据分析 ( 运营能力 ) 其他知识:财务、心理学、美学、办公技能等 ( 关联知识 ) 外商务沟通 (BD/P3/以上 )( 市场能力 ) ) 专业设计能力 产品规划:版本计划 市场分析能力 前瞻性 ( 市场能力 ( 产品能力/ 节奏 ) ( 产品能力 ) 2 级普通等 基础等 1 级职业等 学习能力 人才培养 ( 领导力 ) ( 基本素质 执行力 )( 基本素质 ) 沟通能力 ( 基本素质 ) 知识传承 ( 领导力 ) 方法论建设 ( 领导力 ) 行业融入感 + 主人翁精神 ( 关键素质 ) 4 市场 / 用户的调研与分析 ( 客户导向 ) 心态和情商 ( 关键素质 ) 2 0 渠道管理 ( 运营能力 ) 技术知识 ( 关联知识 ) 市场营销:品牌 / 公关 / 推广 ( 运营能力 ) 项目管理 ( 关联知识 ) 运营数据分析 ( 运营能力 ) 其他知识:财务、心理学、美学、办公技 对外商务沟通 (BD/P3/以上 )( 市场能力 ) ) 专业设计能力 产品规划:版本计划 市场分析能力 前瞻性 ( 市场能力 ( 产品能力/ )节奏 ( 产品能力 ) 2 级职业等 2 级普通等 学习能力 人才培养 ( 领导力 ) ( 基本素质 执行力 )( 基本素质 ) 知识传承 ( 领导力 ) 沟通能力 ( 基本素质 ) 方法论建设 ( 领导力 ) 行业融入感 + 主人翁精神 ( 关键素质 ) 4 用户的调研与分析 ( 客户导向 ) 心态和情商 ( 关键素质 ) 2 0 渠道管理 ( 运营能力 ) 技术知识 ( 关联知识 ) :品牌 / 公关 / 推广 ( 运营能力 ) 项目管理 ( 关联知识 ) 运营数据分析 ( 运营能力 ) 其他知识:财务、心理学、美学、办公技能等 ( 关联知识 ) 商务沟通 (BD/P3/以上 )( 市场能力 ) ) 专业设计能力 产品规划:版本计划 市场分析能力 前瞻性 ( 市场能力 ( 产品能力/ )节奏 ( 产品能力 ) 3 级普通等 学习能力 人才培养 ( 领导力 ) ( 基本素质 执行力 )( 基本素质 ) 知识传承 ( 领导力 ) 沟通能力 ( 基本素质 ) 方法论建设 ( 领导力 ) 行业融入感 + 主人翁精神 ( 关键素质 ) 4 用户的调研与分析 ( 客户导向 ) 心态和情商 ( 关键素质 ) 2 0 渠道管理 ( 运营能力 ) 技术知识 ( 关联知识 ) 品牌 / 公关 / 推广 ( 运营能力 ) 项目管理 ( 关联知识 ) 运营数据分析 ( 运营能力 ) 其他知识:财务、心理学、美学、办公技能等 ( 关联知识 ) 商务沟通 (BD/P3/以上 )( 市场能力 ) ) 专业设计能力 产品规划:版本计划 市场分析能力 前瞻性 ( 市场能力 ( 产品能力/ )节奏 ( 产品能力 ) 4 级普通等 学习能力 人才培养 ( 领导力 ) ( 基本素质 执行力 )( 基本素质 ) 知识传承 ( 领导力 ) 沟通能力 ( 基本素质 ) 方法论建设 ( 领导力 ) 行业融入感 + 主人翁精神 ( 关键素质 ) 4 用户的调研与分析 ( 客户导向 ) 心态和情商 ( 关键素质 ) 2 0 渠道管理 ( 运营能力 ) 技术知识 ( 关联知识 ) 品牌 / 公关 / 推广 ( 运营能力 ) 项目管理 ( 关联知识 ) 运营数据分析 ( 运营能力 ) 其他知识:财务、心理学、美学、办公技能等 ( 关联知识 ) 商务沟通 (BD/P3 /以上 )( 市场能力 ) ) 专业设计能力 产品规划:版本计划 市场分析能力 前瞻性 ( 市场能力 ( 产品能力/ )节奏 ( 产品能力 ) 2 级职业等 学习能力 人才培养 ( 领导力 ) ( 基本素质 执行力 )( 基本素质 ) 知识传承 ( 领导力 ) 沟通能力 ( 基本素质 ) 方法论建设 ( 领导力 ) 行业融入感 + 主人翁精神 ( 关键素质 4 市场 / 用户的调研与分析 ( 客户导向 ) 心态和情商 ( 关键素质 ) 2 0 渠道管理 ( 运营能力 ) 技术知识 ( 关联知识 ) 市场营销:品牌 / 公关 / 推广 ( 运营能力 ) 项目管理 ( 关联知识 ) 运营数据分析 ( 运营能力 ) 其他知识:财务、心理学、美学、办公 对外商务沟通 (BD/P3/以上 )( 市场能力 ) ) 专业设计能力 产品规划:版本计划 市场分析能力 前瞻性 ( 市场能力 ( 产品能力/ )节奏 ( 产品能力 ) 3 级职业等 学习能力 人才培养 ( 领导力 ) ( 基本素质 执行力 )( 基本素质 ) 知识传承 ( 领导力 ) 沟通能力 ( 基本素质 ) 方法论建设 ( 领导力 ) 行业融入感 + 主人翁精神 ( 关键素质 4 市场 / 用户的调研与分析 ( 客户导向 ) 心态和情商 ( 关键素质 ) 2 0 渠道管理 ( 运营能力 ) 技术知识 ( 关联知识 ) 市场营销:品牌 / 公关 / 推广 ( 运营能力 ) 项目管理 ( 关联知识 ) 运营数据分析 ( 运营能力 ) 其他知识:财务、心理学、美学、办公 对外商务沟通 (BD/P3/以上 )( 市场能力 ) ) 专业设计能力 产品规划:版本计划 市场分析能力 前瞻性 ( 市场能力 ( 产品能力/ )节奏 ( 产品能力 4 级职业等 学习能力 人才培养 ( 领导力 ) ( 基本素质 执行力 )( 基本素质 ) 知识传承 ( 领导力 ) 沟通能力 ( 基本素质 ) 方法论建设 ( 领导力 ) 行业融入感 + 主人翁精神 ( 关键素质 4 市场 / 用户的调研与分析 ( 客户导向 ) 心态和情商 ( 关键素质 ) 2 0 渠道管理 ( 运营能力 ) 技术知识 ( 关联知识 ) 市场营销:品牌 / 公关 / 推广 ( 运营能力 ) 项目管理 ( 关联知识 ) 运营数据分析 ( 运营能力 ) 其他知识:财务、心理学、美学、办 对外商务沟通 (BD/P3/以上 )( 市场能力 ) ) 专业设计能力 产品规划:版本计划 市场分析能力 前瞻性 ( 市场能力 ( 产品能力/ )节奏 ( 产品能力 用户的调研与分析 ( 客户导向 ) 渠道管理 ( 运营能力 ) 4 2 0 心态和情商 ( 关键素质 ) 技术知识 ( 关联知识 ) 品牌 / 公关 / 推广 ( 运营能力 ) 项目管理 ( 关联知识 ) 运营数据分析 ( 运营能力 ) 其他知识:财务、心理学、美学、办公技能等 ( 关联知识 ) 商务沟通 (BD/P3 /以上 )( 市场能力 ) ) 专业设计能力 产品规划:版本计划 市场分析能力 前瞻性 ( 市场能力 ( 产品能力/ )节奏 ( 产品能力 ) 5 级普通等 学习能力 人才培养 ( 领导力 ) ( 基本素质 执行力 )( 基本素质 ) 知识传承 ( 领导力 ) 沟通能力 ( 基本素质 ) 方法论建设 ( 领导力 ) 行业融入感 + 主人翁精神 ( 关键素质 ) 4 用户的调研与分析 ( 客户导向 ) 心态和情商 ( 关键素质 ) 2 0 渠道管理 ( 运营能力 ) 技术知识 ( 关联知识 ) 品牌 / 公关 / 推广 ( 运营能力 ) 项目管理 ( 关联知识 ) 运营数据分析 ( 运营能力 ) 其他知识:财务、心理学、美学、办公技能等 ( 关联知识 ) 商务沟通 (BD/P3 /以上 )( 市场能力 ) ) 专业设计能力 产品规划:版本计划 市场分析能力 前瞻性 ( 市场能力 ( 产品能力/ )节奏 ( 产品能力 ) 市场 / 用户的调研与分析 ( 客户导向 ) 渠道管理 ( 运营能力 ) 2 0 心态和情商 ( 关键素质 ) 技术知识 ( 关联知识 ) 市场营销:品牌 / 公关 / 推广 ( 运营能力 ) 项目管理 ( 关联知识 ) 运营数据分析 ( 运营能力 ) 其他知识:财务、心理学、美学、办 对外商务沟通 (BD/P3/以上 )( 市场能力 ) ) 专业设计能力 产品规划:版本计划 市场分析能力 前瞻性 ( 市场能力 ( 产品能力/ )节奏 ( 产品能力 5 级职业等 学习能力 人才培养 ( 领导力 ) ( 基本素质 执行力 )( 基本素质 ) 知识传承 ( 领导力 ) 沟通能力 ( 基本素质 ) 方法论建设 ( 领导力 ) 行业融入感 + 主人翁精神 ( 关键素质 4 市场 / 用户的调研与分析 ( 客户导向 ) 心态和情商 ( 关键素质 ) 2 0 渠道管理 ( 运营能力 ) 技术知识 ( 关联知识 ) 市场营销:品牌 / 公关 / 推广 ( 运营能力 ) 项目管理 ( 关联知识 ) 运营数据分析 ( 运营能力 ) 其他知识:财务、心理学、美学、办 对外商务沟通 (BD/P3/以上 )( 市场能力 ) ) 专业设计能力 产品规划:版本计划 市场分析能力 前瞻性 ( 市场能力 ( 产品能力/ )节奏 ( 产品能力 6级 普通等 职业等 1 级职业等 基本素质 执行力 )( 基本素质 ) 沟通能力 ( 基本素质 ) 行业融入感 + 主人翁精神 ( 关键素质 ) 4 心态和情商 ( 关键素质 ) 2 0 技术知识 ( 关联知识 ) 项目管理 ( 关联知识 ) 其他知识:财务、心理学、美学、办公技能等 ( 关联知识 ) 产品规划:版本计划 专业设计能力 ( 产品能力/ )节奏 ( 产品能力 ) 2 级职业等 2 级职业等 ( 基本素质 执行力 )( 基本素质 ) 沟通能力 ( 基本素质 ) 行业融入感 + 主人翁精神 ( 关键素质 ) 4 心态和情商 ( 关键素质 ) 2 0 技术知识 ( 关联知识 ) 项目管理 ( 关联知识 ) 其他知识:财务、心理学、美学、办公技能等 ( 关联知识 ) 产品规划:版本计划 专业设计能力 ( 产品能力/ )节奏 ( 产品能力 ) 3 级职业等 ( 基本素质 执行力 )( 基本素质 ) 沟通能力 ( 基本素质 ) 行业融入感 + 主人翁精神 ( 关键素质 ) 4 心态和情商 ( 关键素质 ) 2 0 技术知识 ( 关联知识 ) 项目管理 ( 关联知识 ) 其他知识:财务、心理学、美学、办公技能等 ( 关联知识 ) 产品规划:版本计划 专业设计能力 ( 产品能力/ )节奏 ( 产品能力 ) 4 级职业等 力 ( 基本素质 执行力 )( 基本素质 ) 沟通能力 ( 基本素质 ) 行业融入感 + 主人翁精神 ( 关键素质 ) 4 心态和情商 ( 关键素质 ) 2 0 技术知识 ( 关联知识 ) 项目管理 ( 关联知识 ) 其他知识:财务、心理学、美学、办公技能等 ( 关联知识 ) 产品规划:版本计划 ) 专业设计能力 ( 产品能力/ )节奏 ( 产品能力 ) 2 0 心态和情商 ( 关键素质 ) 技术知识 ( 关联知识 ) 项目管理 ( 关联知识 ) 其他知识:财务、心理学、美学、办公技能等 ( 关联知识 ) 产品规划:版本计划 ) 专业设计能力 ( 产品能力/ )节奏 ( 产品能力 ) 5 级职业等 力 ( 基本素质 执行力 )( 基本素质 ) 沟通能力 ( 基本素质 ) 行业融入感 + 主人翁精神 ( 关键素质 ) 4 心态和情商 ( 关键素质 ) 2 0 技术知识 ( 关联知识 ) 项目管理 ( 关联知识 ) 其他知识:财务、心理学、美学、办公技能等 ( 关联知识 ) 产品规划:版本计划 ) 专业设计能力 ( 产品能力/ )节奏 ( 产品能力 )

5 页 421 浏览
立即下载
OD工具箱:管理三板斧

OD工具箱:管理三板斧

HRBP 工具箱:管理三板斧 近日,湖畔大学宣布推出《湖畔三板斧》,由马云主讲。 马云说:“战略的上三板斧是使命、愿景、价值观,下三板斧是组织、人 才、KPI。” 那么,什么是三板斧,阿里三板斧是怎么发展的,我们如何借鉴? Q、什么是三板斧? 斧,金属砍削工具,冷冰器时代,平时可以砍柴,战时则是战场利器,往 往为猛将所用,舞动时有劈山开岭、气吞山河的威武雄姿。 “三板斧”典故,相传源自程咬金,他在梦中遇到贵人,只学到了三招, 三招说法很多,无非下劈、横抹、斜挑及击刺等关键动作,简单而实用, 威力无比。 三板斧延伸含义:解决问题的方法不需要太多,把最简单的招式练到极致, 每一招都是绝招。 Q、阿里巴巴三板斧是什么? 在阿里巴巴,三板斧是一套管理工具,分别适用于基层中层高层管理者, 合并起来实际上叫“九板斧”。 最早的版本: 1、基层:定目标、追过程、拿结果 2、中层:Hire&Fire,team building,Get result 3、高层:揪头发、照镜子、闻味道 最新的版本: 1、基层:拿结果、Hire&Fire、建团队 2、中层:定策略、做导演、搭班子 3、高层:定战略、断事用人、造土壤 Q、阿里巴巴为什么要有三板斧? 1、三板斧的本质:三板斧的逻辑是通过着力打造不同层级的管理团队的梯 队成长,继而促进整个组织的成长。 2、阿里基因使然:阿里靠销售团队起家,后期才渐次融入运营和技术人才, 人才梯级和层次丰富,马云希望通过管理和人才培养打造阿里巴巴核心竞 争力。 Q、阿里巴巴三板斧的发展 阿里巴巴三板斧项目经过多年打磨,从最早单纯的授课,变成今天实战演 练为核心、类似行动学习模式的魔鬼培训项目。 在阿里巴巴,每个管理者按要求至少参加一次三板斧培训,大家对三板斧 既期待又恐惧,期待是每次三板斧都能带来个人和团队的突破,恐惧是 三 天三夜几乎夜不能寐,培训不断 pk 和末尾淘汰,压力很大。 Q、三板斧“三天三夜”基本流程 第 0 天:晚上,三板斧开班仪式,小组聚焦解决 who(我们是谁?),团 队破冰,熟悉流程。 第一天:白天,小组聚焦解决 why(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和 what(我 们要做什么)。晚上,小组排序和 271 考核,砍最后一名学员。 第二天:白天,小组聚焦 how to do(我们如何去完成目标,一整套落地 方案),晚上,小组排序和 271 考核,砍最后一名学员。 第三天:所有小组 reviw(复盘),上午大汇报,下午总复盘,包括团队的 复盘,人的复盘,课程复盘。 Q、三板斧培训精髓 1、砍人:三板斧的斧就是把斧头,每一天都要让你和团队痛苦一次,每一 天要在团队砍掉一个人,就是最差那个人,这个人会就在后面站着听课, 或者直接回去。 2、pk 赛:三天三夜的培训,小组之间有 4-5 轮 PK 赛,从第一天的 why 和 what,到第二天的 how,直至第三天 review 和复盘,都是残忍的 PK 赛,既然是比赛就有输赢,输的小组将受到惩罚。 Q、阿里巴巴基层三板斧要点 腿部力量(腿好,才能站得稳、踢得准、踢得狠 ) 1、Hire&Fire(招聘&解雇) –是自己的事 –Train, Remove, Fire –心要仁慈,刀要快 2、TeamBuilding(建团队) –荣誉归团队,责任归自己 –在用的过程中养人,在养的过程中用人 3、GetResult(拿结果) –丑话当先,NoSurprise –没有过程的结果是垃圾,没有结果的过程是放屁 Q、阿里巴巴中层三板斧要点 腰部力量(腰好,头脑才能清楚) 1、懂战略:先懂 Why,再说 How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没有完美的战略,只有完美的执行 2、搭班子:资源的最佳配置者,资源的最佳组合者 –超越伯乐 –承上启下,使众人行 3、做导演:产品和服务的拥有者 –你有什么产品? –服务了多少客户? –投入产出是什么? Q、阿里巴巴高层三板斧要点 脑部力量 (做决策要用脑,脑子要冷静) 1、定战略 –战略是 3 分看出来,7 分做出来的。大方向对了,不断试错 –好的战略是“苦熬”出来的 2、造土壤 –透明的天,安全感的地,流动的海,氧气充足的森林,融洽有归属感的工 作社区 –enable(赋能)你的团队成员 3、断事用人 –做正确的事,而不只是正确地做事 –找对人:知人善用,用人所长,用人要疑,疑人要用 Q、阿里领导力之九板斧要点 可总结为一句话:“一张图、一场仗、一颗心”。 1、做事情 首先,高层需要定战略、指方向,看清未来 3~5 年产业格局与竞争态势; 其次,中层需要定策略,将大而虚的战略转化为当年的策略; 最后,基层需要拿结果,将这些策略转化成具体项目和目标,细化到小团 队能够负责并产出结果。 2、培养人 首先,建团队,每位管理者都应懂得带人、凝聚人心,引领大家走向共同 的目标; 其次,搭班子,需要把运营、产品、技术等几股力量组合在一起发挥作用; 最后,造土壤,只要土壤好,植物就容易播种,让团队文化呈现健康的、 正能量的状态。 3、打通任督二脉 Hire&Fire:对于基层管理者,除了拿结果、建团队之外,招聘与解聘非常 关键。在阿里,如果管理者没有开除过员工,他就不是真正成熟的管理者。 做导演:管理者作为导演角色,一要挑一个好的剧本,即挑选一个好的业 务;二是找好的演员,将团队建立起来;三需要好的舞美与灯光等配套设 施,把团队捏合起来。 断事用人:管理越往上,能否用对人、能否做艰难而不完美的决定最为关 键,这非常考验管理者的智慧,也最能体现他/她到底相信什么。 Q、阿里巴巴三板斧词典 互为土壤:你认为自己是种子,你所在的小团队就是土壤,其他小团队如 果认为你们团队是种子,其他团队就是你的土壤。 竞合关系:大家既是竞争对手,也是合作伙伴,大家最好直截了当说话, 因为你的问题只有对手才能发现,对手才是你成长最佳伴侣。 因为信任,所以简单:这是一句阿里老话,来自支付宝 slogan,阿里有裸 心会,就是大家敞开心扉聊天谈事,各自讲讲是如何成长起来的,只有你 了解别人的故事,你才真正认识对方。 视人为人:把人当人看,不要把对方当做工具,也不要把人当成圣人,既 然对方是活生生的人,就会有喜怒哀乐,是人就会有缺点、优点。 借假修真:人生如戏,必须入戏,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三天的实战 演练是为了节约未来团队的磨合时间和没必要的弹药浪费。 借事修人:不管是培训中,还是实际工作,团队之间总要历经无数冲突, 无数吵架,要通过这些大事小事,去修炼个人心性。

6 页 584 浏览
立即下载
【OD组织发展精品资料】《OD六个盒子的实战应用》

【OD组织发展精品资料】《OD六个盒子的实战应用》

六个盒子实战打法 业务为阳,组织为阴 业务为阳,组织为阴 阴阳调和、相生相息 业务陪伴 群体能量 战略生成  全链路陪伴业务拍档、陪伴战略落地, 在过程中创建组织能量场  人事合一、阴阳调和、自然流现 绩效反馈 排兵布阵 战略结果 战略规划 沟通激励 战略执行 LOREM IPSUM DOLOR 人才 战略 组织变 革 生成战略 共创会 系统思 考 懂业务 共同看见 招 聘 人才 盘点 促人才 集体行动 提效能 跨级 推文化 三板斧 激 励 薪 酬 晒 KPI 复盘 晋 升 客户反馈绩 效反馈 绩效 管理 培 养 架构 调整 形成战略:六个盒子 组织诊断工具。对核心业务 LEADER 而言, 6 个盒子是组织诊断工具,它可以建立全面的业 务、 组织视角和共同语言,让大家在一张图上工作,共同找到介入点 使命 \ 目标 我们为谁创造 什么价值? 关系 / 流 程 谁应该和谁 在一起做什么? 帮助机制 我们有足够的协 调手段吗 领导 / 管理 领导团队能否将 盒子保持平衡? 组织 / 架 构 我们是如何分工的? 奖励 / 激 励 我们是如何激发员 工动力的 业务、组织和文化 • 业务为阳,组织为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 使命愿景和目标是前提,底层是文化支撑 • 文化是言行举止 日常工作方式的设计 何时一起工作,何时分开工作 何时定位开会,谁组织,如何开会… 对照一: BLM 业务领先模 型 对照 2-7S 模型 企业转型时除了需要战略,也需要通过 7S 模型推动其它关键因素,确 保转型有效落地 管理者的管理方式 风格 建立、保持、加强组织 竞争优势的整体规划 战略 组织工作中所需要的实际技能和 能力 技能 共享 价值观 员工 组织内的员工及他们的 综合能力 系统 模型的“崇高目标”,是贯彻 在组织文化和日常工作中的核 心价值观。 日常的活动和各项流程, 以及员工参与工作的方式 结构 企业是如何组织的,人员 是如何分工与管理的 8 对照二: 7S 模 型 对照三:组织的心脑体( and 杨三角) 心力 组织力量 脑力 体力 六个盒子 --- 定位 • 组织诊断的工具。从组织看业务的工具 • 组织整体性的框架。一个盒子和其他盒子一起看 • 单纯从六个盒子做组织设计不适用(需要结合具体情境和其他方法工具) • 找问题是最大的忌讳。彼此共同看见,工作坊的方式最好。 • 看到事实的真相,不要急于去解决问题 • 赋能业务: 业务 Leader 用起来更有感觉,培养其组织视角和排兵布阵的能 力 需转化成业务语言,把所有专业打散,让业务 Leader 听懂 六个盒子 --- 适用范围 • 如果业务不同,要分开做 • 没有过磨合期,做没意义 • 变革前,可以做 • 如果团队创立一年不到,且是新业务,不要跑六个盒子 • 第一个盒子,使命愿景和目标是前提 六个盒子的价值 --- 看清真相 • 针对现实的诊断,不要问对未来的设想; • 盯死问现实,找到真相 • 不要问存在什么问题,问事实; • 安定在现实中,拥抱组织、团队的现状 • 不回避,找到问题、看清真相比解决方案更重要 • 不反应式的马上去找解决方案 版权所有,未经甘伟老师书面授权,不得转载及用于商业用 途,违者必究 六个盒子 --- 在阿里的变阵和对应 • 使命、愿景、价值观(首要前提) • KPI ,目标及目标的分解 • 组织和人才 即架构和组织,排兵布阵 • 要什么不要什么 奖励、激励,文化业务的体现和导向 • 领导力 Leadership • 六个盒子突出单列了关系和流程 • 帮助机制,即保障机制 一、使命愿景目标 --- 定义和衡量标准 • 定义:我们为谁创造什么价值? • 衡量好不好的标准: 1. 明确性和清晰性 2. 一致性 认同和共识,认可激发行为,团队认不认? 各部门目标和整体目标的关系? 目标产生的过程是怎样的? 目标贯彻的时候遇到什么阻隔? 目标如果不清晰,协同有什么意义? 一、使命愿景目标 --- 适用范围 • 刚创立时 - - - 主要谈目标,生存是头等大事 • 3- 5 年的企业 - - - 再来沉淀使命,未来还想为谁创造什么价 值。 已经短兵相接,有具体的表现行为。 • 使命是团队共同创造的,是市场和客户所需要的,也是激情 所在。 版权所有,未经甘伟老师书面授权,不得转载及用于商业用 途,违者必究 六个盒子 --- 问题设计(参考问题框架) • 对工具本身烂熟于心 • 从抽象的概念到具象的画面 • 对组织现实要很了解 就着现实来设计,每个问题对现实意味着什么 • 想象提问对象就在面前,进行恰当的设计 • 呈现现实,探寻真相 一、使命目标 --- 问题设计 • 今年的业务目标是什么? • 为什么是这个目标? • 目标与使命的关系是什么? • 这个目标谁清楚,谁不清楚? • 清楚的是什么,不清楚的是什么? 一、使命目标 --- 从战略到执 行 • 战略的核心问题。我们想成为什么?独特的价值主张?长期持续打造的独特优势和 组织能力是什么?不是一味追求增长,而是独辟蹊径。主动创造需要的变化来引领 未来。 • 战略执行。将战略落实到日常,转化为细分目标,落地路径,关键战役,行动计划; 人才和资源配备,组织保障。 • 组织能力的打造:持续打造基于战略的核心能力,设计建设并推广应用这些能力; • 组织文化保障:重新有的放矢的部署其相匹配的资源;明确新的关键成功要素和新 的评价体系 、制度等调整;充分和团队进行沟通,达成共识,同时充分运用企业 文化的力量促进变革。 一、使命目标 --- 案例 初创事业部的使命、愿景 回到客户和员工、回到原点 和目标的明晰 再出发 版权所有,未经甘伟老师书面授权,不得转载及用于商业用 途,违者必究 二、关系和流程 --- 定义和衡量标准 • 定义:谁和谁应该在一起做什么? 1.一个团队在一起共同为了干成一件事 2.不能脱离事和系统去谈个人, 背后的系统动力 3.一群有情有义的人,快乐的做一件有价值有意义的事 • 判断好和不好的标准:彼此依赖程度?关系质量?冲突管理方式 • 关系范围:部门和组织;部门和部门,个人和个人,个人和岗 位 二、关系和流程 --- 如何理解 • 这个盒子要和组织架构的盒子一起来看 • 没有业务流,就没有架构的清晰 业务流和架构、关系等是同步发生的 • 架构和关系就是为了相互制衡,为了整体的动态平衡 • 帮助管理者去看到背后的系统动力 是个性差异,还是业务、专业差异等造成的? 二、关系和流程 --- 关于冲突 • 不能回避冲突,建设性的冲突是恰当的,有适当的冲突才有动能 • 冲突管理是优美的,同时也需要灰度、妥协和宽容 • 冲突的三种方式:逃避、战斗和平和的中庸之道 适应 / 讨论矩 阵 • 没有经历过冲突的团队是不成熟的,所有的融合都需要成本 • 关于适应 / 讨论的战略领导力发挥空间 (图) 高 适应 能力 低 低 讨论 高 二、关系和流程 --- 问题设计 • 客户是谁,客户的需求是什么? • 满足客户的业务流是怎样的?(举例:业务流程梳理) • 关键业务是什么?谁在关键业务上? • 基于关键任务,需要与哪些内、外关系联系? • 对每一个内外关系打分, 1- 10 分,你打几分?为什么失去这几分? • 架构组织和关系流程,要一起看 二、关系和流程 --- 利益相关者分析 二、关系和流程 --- 案例 • 某业务的流程穿越 • 某事业部中台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 为何要通晒 三、架构和组织 --- 定义和衡量标准 • 定义:我们是如何分工的? • 衡量好和不好的标准: 1. 业务流是否改变?架构调整是否同步? 2. 日常管理方式的设计是否匹配? 何时开战略会?之后的落地节奏?谁来决定开会?谁发起?何时开会? 为了什么目的?会议节奏的设计?会后的落地执行? 包括业务流程的运行。。。 3. 各职能之间是如何互动的? 三、架构组织 --- 问题设计 • 架构是什么样的?画出来。哪些是顺畅的,哪些是不顺畅的?这样的架构能 支持业务目标的实现吗? • 多久开一次会?如何组织?请举一个例子。 • 每次业务会议都满意吗?哪些会议是满意的,哪些会议是不满意的 ? • 除此之外,还有哪些管理方式?何时一起工作,何时独立工作? • 这些管理方式与架构的关系?能否相互支撑? 三、架构组织 --- 案例 • 小前端和大中台 • 集团管控和赋能的故事 • 事业部变革的故事 四、帮助机制 --- 定义和衡量标准 • 定义: 帮助业务流运转流畅?帮助人体验更好? 是否有足够的协调手段? 包括:信息的流转、预算、风控、计划过 程等 •衡量好和不好的标准: 发 挥了正向还是负向作用? 四、帮助机制 --- 感悟 • 从按需建立的无意识的帮助建构,到有意识的设计 • 帮助机制有时候会超过主业务流,变得僵化 • 高层最渴望一线、客户的声音,一线最渴望了解为什么和方向 • 帮助团队学会吵架 • 从过度发散到收敛和适当控制,从无限到有限 四、帮助机制 --- 问题设计 • 有哪些机制在起着协调和整合作用?当初设置的初衷是什么?起到了哪些作用? 哪些正向作用, 哪些反向作用?并请举例 • 预算与风控的机制,现实中运作的如何?当初设置的初衷是什么?起到了哪些 作用?哪些正 向作用,哪些反向作用?并请举例 • 在组织中,不同层面获得必要信息的难易程度如何? • 当组织出现意料之外的情况,会怎么办? 版权所有,未经甘伟老师书面授权,不得转载及用于商业用 途,违者必究 四、帮助机制 --- 案例 • 数据和平台; • 风控; • 财务; • 沟通是过度还是缺少; • 人力资源的那些事。 五、奖励激励 --- 定义和衡量标准 1. 定义:我们是如何激发员工动力的? 2. 衡量好和不好的标准: 是否激发了人性之善? 是否让来到了组织里的人,成为最好的自己? 管理者与员工的互动?心理契约?组织氛围和员工敬业度(测温)? 分配,遵循的原则?承诺是否能实现,员工是否相信? 五、奖励激励 --- 问题设计 • 组织中的正式奖励是什么?为了什么? • 员工是否知道他们做了什么而被激励,因为不做什么而被惩罚? • 员工对正式奖励的看法如何? • 员工对管理者的整体感知如何?(了解管理者是否在乎员工的感 受?是否知道员工的反馈意见?管理者的自我认知如何?) 五、奖励激励 --- 案例 • 某事业部变革的激励机制配套 • 晋升季的那一年 六、管理和领导 --- 定义和衡量标准 • 定义:动态平衡了其他五个盒子了吗? • 衡量标准:组织完整性,如何维持?激发组织创造力如何?如何将之贯穿于 所有环节?这群人如何定义使命和目标? • 组织的完整性:对组织边界的管理?让在边缘的同学知道自己在哪个团队? 有确信感和安全感?虚拟项目的管理? 六、管理和领导 --- 问题设计 • 请你对五个盒子的工作做一个评估? 1-10 分打分? • 业务管理者们是一个团队吗 ? • 习惯关注什么?忽略什么?(团队偏好) 六、管理和领导 --- 案 例 百度的 qi ? 黑石彼得森的故事 华为基本法 六个盒子工作坊 --- 操作的关键 点 • 最好的方式是工作坊,效率高,开放的氛围共同看见 • 最大领导不进小组讨论,要整体回应 • 讨论过程中,引导师和业务领导一起做最全面的观察 • 工作坊前和业务领导的提前沟通 • 引导师在过程中分享感受,客观中立的表达 六个盒子工作坊 --- 操作的关键点 • 工作坊设置四组 每组一般为 6 人,不超 30 人 小组每个盒子研讨后,要出简报,共同看见 • 一个盒子一个盒子的进行 • 首先讲解六个盒子 让与会者了解背后的意义和为什么 • 工作坊前,和业务部门共同挑选参加的人 高中基的都有,保证信息的完整性 六个盒子工作坊 --- 结束前 • 谈谈你的感受 • 出门之后,你觉得最需要突破的一件事是什么? 六个盒子工作坊 --- 感悟 • 看见的本身,不是解决。 • 与会者是共同感知的人,不是挖掘信息的工具。 • 锚定目标,前期摸底,放在心里, • 把握关键,站对位置,反复练习。 第三次再次审视六个盒子 组织诊断工具。对核心业务 LEADER 而言, 6 个盒子是组织诊断工具,它可以建立全面的业 务、 组织视角和共同语言,让大家在一张图上工作,共同找到介入点 使命 \ 目标 我们为谁创造 什么价值? 关系 / 流 程 谁应该和谁 在一起做什么? 帮助机制 我们有足够的协 调手段吗 领导 / 管理 领导团队能否将 盒子保持平衡? 组织 / 架 构 我们是如何分工的? 奖励 / 激 励 我们是如何激发员 工动力的 六个盒子之后 --- 批判性思考 • 六个盒子没有谈到的,比如从整体的组织能力来看 • 和杨三角,和心脑体等的关系 • 六个盒子之外的东西 • 业务,难道就是使命目标吗? 还有其他吗? • 对于快速变化的,所谓工具是给我们参考的框架,不能过度依赖工具 六个盒子之后 --- 组织干预 • 组织规划 • 解决方案和策略 • 组织干预:软的和硬的 六个盒子之后 --- 从战略到执行 • 战略的核心问题。我们想成为什么?独特的价值主张?长期持续打造的独特优势和 组织能力是什么?不是一味追求增长,而是独辟蹊径。主动创造需要的变化来引领 未来。 • 战略执行。将战略落实到日常,转化为细分目标,落地路径,关键战役,行动计划; 人才和资源配备,组织保障。 • 组织能力的打造:持续打造基于战略的核心能力,设计建设并推广应用这些能力; • 组织文化保障:重新有的放矢的部署其相匹配的资源;明确新的关键成功要素和新 的评价体系 、制度等调整;充分和团队进行沟通,达成共识,同时充分运用企业 文化的力量促进变革。 六个盒子之后 --- 从业务到组织到人 才 • 清晰方向和目标 • 建立共识明确战略(使命愿景价值观) • 明确策略和路径,关键战役,时间节点等 • 组织、人才和文化 六个盒子之后 --- 组织策略生成方 式 Enable 组织长出实现愿景的能量 人才 战略 组织变 革 生成 战略 共创会 招 聘 人才 盘点 系统思 考 共同看见 跨级 懂业务 促人才 提效能 推文化 集体行动 三板斧 激 励 薪 酬 复盘 晋 升 客户反馈绩 效反馈 绩效 管理 晒 KPI 培 养 架构 调整 阳明商道和组织熵学 组织发展的不变、变易、简易和术、理、道的三层修炼(中西合璧) • 组织发展系列:业务 - 组织 - 人才的组织策略制定;组织架构师 - 如何设 计和 塑造组织、组织能量的激发;组织发展的底层逻辑 - 系统动力、 U 型理论、 组织行为学等;阳明商道和组织熵学;组织发展如何助推战略 落地;如何 推动组织变革和组织创新;组织的排兵布阵;小前端 - 大中台 的组织变革、 组织形态的创新探索;共创会、六个盒子、通晒 KPI 、群 Review 、复盘等 OD 工具运用;软 OD 赋能…… • 领导力系列:阿里巴巴管理总纲、横向组织领导力、领导力的修炼之道 九 板斧、阿里铁军腰部领导力修炼…… 阳明商道和组织熵学 组织发展的不变、变易、简易和术、理、道的三层修炼(中西合璧) • 人才系列:人才战略规划;人才建模;阿里的 P 序列和 M 序列发展;人才盘 点 和搓麻将;晋升季那点事;轮岗出人才;人才后备梯队培养;隔代培养…… • 组织文化系列:阿里铁军文化、阿里文化是如何打造、文化建设的底层逻辑和 方法论…… • 业务中高层系列:战略领导力、战略解码;面向高层特定业务场景的业务研讨 会工作坊 - 战略生成、战略解码、组织绩效、复盘等;组织人才的必修课 如何 成为雌雄同体的业务 Leader ;腿部管理三板斧、腰部管理三板斧……

50 页 512 浏览
立即下载
美的集团管控模式-公司治理和组织架构管理咨询项目建议书

美的集团管控模式-公司治理和组织架构管理咨询项目建议书

美的集团管控模式、公司治理和 组织架构管理咨询项目建议书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y Consultants 目录  毕博管理咨询公司简介  毕博对管控模式、公司治理和组织架构的认识  管控模式、公司治理和组织架构的案例分析  毕博对美的集团管理咨询项目的理解  毕博为美的集团管理咨询项目制定的工作方法  项目时间安排和项目小组结构  附录 2 本项目涉及三个课题,公司治理结构、集团管控模式和组织 架构设计 I. II. 公司治理结构的内涵 公司治理结构设计的一般原 则 公司治理结构的基本模式 IV. 公司治理结构的发展趋势 I. II. III. 总部的管控角色定位模式 构 结 理 治 司 公 集团 管控 模式 设 架构 组织 计 III. I. II. III. IV. 组织架构设计理念 集团管控模式对总 部特征的影响 业务部门的设置模 式 管理部门的设置要 求 总部为业务单元创造价值的 方式 总部和业务单元的集权 / 分 权方式 3 组织设计方面九个拥有最深远的影响力的理念 对组织设计的理解 描述  组织的定义不仅仅局限于“结构”— 一体化的组织 构架设计 它包括系统、流程、操作程序、人员 的职责及组织文化 原因  随着变化节奏的不断加快,维持原状的结构意味着将很快被淘汰  逐渐认识“软性”问题对于组织有效性的影响(如:变革管理服 务的高速发展)  越来越多的分权现象给集中控制造成难度  领导 / 协调将通过共享价值与愿景来 实现而非通过由上自下的指导与控制 共享价值与愿景  人员流动性高,这些人掌握了关键的公司资产(知识和技能)— 对于他们的激励是成功的关键  日益复杂的需求与期望  组织将成为以客户为中心的组织(而  竞争程度日益激励 非以 CEO 为中心) 以客户为中心  需要对地方市场的响应能力  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业务环境的灵活性  将运营方面的控制能力下放到各事业 部,使总公司的人员降到最少是相当 普遍的 积进的分权  个人 & 团队将对达到某个特定的目标 负有更多的责任  更少的管理层面形成了更短的反馈路径,缩短了与客户之间的距 离  基于项目的工作趋势 间进度 — 明晰的定义、一次性的目标、定制的时 职责明晰 资料来源:毕博公司分析 4 组织设计方面九个拥有最深远的影响力的理念(续) 对组织设计的理解 描述  保留核心的技能与知识;并将其 “ 分类化” 它职能 / 工作外包出去— “ Shamrock” 理念  分享及利用公司知识积累的能力 将日益重要 原因  需要控制成本并在不确定性很高的环境中保持灵活性  知识作为关键公司资产的重要性日益提高— 导致了“核 心专业人员”的发展  需要发展并保护核心竞争能力以提高竞争优势  知识作为公司资产的重要性  ‘ 投资’ 包括人员、发展,而非局限于固定资产 学习型组织  组织结构将更容易基于经常性的 动态组织结构 变化而调整  对于组织的理解也将日益灵活 (“ 虚拟公司” )  在特特殊的技能和专业技术上, 不同的组织单元相互依赖,而非 依赖于总部  需要对环境中的变化、客户需求的变化和新的机会比 竞争对手更早地作出响应  对“必须的组织解体”方法的接受  知识而非建筑、机器等有形资产已成为组织的主要资 产  对于独一无二的地方能力、知识和优势的认识  需要利用组织中各方面的技能来提升竞争优势 相互依存 资料来源:毕博公司分析 5 组织机构设计需要遵循的主要原则 对组织设计的理解 战略上激进——而不是在组织设计上 没有完美的组织结构  无论哪种组织架构都 在简化一些工作的同 时令另一些工作更加 困难  关键在于辨别出最关 键的因素,并围绕它 进行设计  在机构整合过程中需 要对妥协方进行补偿 设计需要从对外界现实 环境的清晰理解出发 … 而同时需要考虑自身 企业文化和能力水平  市场机会和客户 需求  管理队伍和变革 意愿  来自标竿企业的 启示  组织的接受程度 和能力 组织架构并不能解 决基础设施的问题  沟通障碍——系 统问题 6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重点对以下因素进行论证 对组织设计的理解 1 战略重点——是否组织架构能够支持并 促进组织实现其战略目标? 2 集权 / 分权——决策应该采用集权还 是分权? 4 部门划分——组织架构设计中划分部 门的主要纬度是什么(职能、区域、 产品、客户或渠道)? 6 业务线与职能线的权力平衡——业务 线与职能线之间权力划分 组织架构设 计的主要考 虑因素 管理幅度——向每个经理汇报的 人数是多少?组织架构应该是 “扁平化” 还是“多层级式”? 3 工作的划分——组织架构定义的 工作职责需要紧密合作还是独立 运作? 5 实施风险——是否实施新的组织架构将带 来业务中断、人员流失、行业内和 / 或 公共关系上的风险? 7 7 业务部门内部的组织架构有多种设置模式 对组织设计的理解 适用范围 职能型 事 业 部 型 客户型 产品型 地域型 矩阵型  产品开发生命周期长  整合后可以形成规模经济  产品和服务标准度高  客户类别非常重要  对不同客户有不同服务  客户谈判能力强  不同产品针对不同客户  产品开发和生命周期短  整合后规模经济不明显  产品本身价值和运输价值低  必须上门完成服务  要求离客户近以便运输和维护  必须在当地设立机构  对创新的要求  优秀的信息技术支持  共享人力资源 优点 缺点  避免相同职能的重复设置,降低 成本   有利于资源的集中利用 , 同一职 能采用统一的政策 部门间协调工作量大,有时运作 效率低  高层领导日常协调工作量大  有利于从客户出发进行产品 / 服 务组织   有利于满足客户要求,积累行业 知识和客户经验 部门负责人各自为政,信息封锁 在部门内部  职能无法共享,资源造成浪费  有利于围绕该产品的业务发展 在多种经营企业中有利于权力下 放   部门负责人各自为政,信息封锁 在部门内部 有利于新产品成长   职能无法共享,资源造成浪费  有利于及时送货、降低运输成本   有利于积累当地客户知识 部门负责人各自为政,信息封锁 在部门内部  有利于捕捉更多客户  职能无法共享,资源造成浪费  同时有利于专业和产品经验  鼓励创新  双向汇报关系  通过协调满足客户需求  复杂的信息流  促进复杂决策 8 每个业务单元可以采用子公司 / 事业部 / 分公司 / 运营部门等 不同形式 对组织设计的理解 弱 子公司  权利 义务        缺点 适用 范围 独立法人 享有高度的战略和经营自主权 事业部    优点 强 总部的掌控程度   利润中心 提高净资产回报率为股东创造价值  业务单元对自身盈亏负责 与高增长战略相一致 公司高管可集中精力于新的发展机 会  无法实现规模效益 公司总部必须仔细监控下属公司的 业绩 非正式的流程缺乏对公司运营的影 响  适用于多元化经营的公司,即多产 业、多产品、多消费群、多渠道      分公司 / 运营部门 非独立法人,但对经营资产有明确的使 用权 有较高的经营自主权但无很大的战略决 策权  利润中心 提高财务回报率和关键的战略性目标  保证不同产品业务之间市场资源的共享 通过共享服务实现规模效益 在保证业务单元经营自主的前提下影响 其战略  如果公司治理结构和管理流程执行不当 则会影响价值创造 财务表现可能会滞后于实际业务的发展       适用于单一产业但多产品、多消费群、 多渠道  非独立法人 有限的经营自主权无战略决策权 一般是成本中心 提高产出(产量、质量等) 培养强大的功能型技术 经营改进与企业战略直接相联系 由于缺乏交叉功能协作,企业适应 市场变化的能力减弱 过分注重成本节约会更改对新市场 机会的忽视 一般会妨碍业务对市场进行细分并 发展相应的产品和渠道 适用于单一产业单一到多样产品、 相似客户群和单一渠道 9 总部与下属业务单元的管理职能的设置(划分)应该基于公 司所采用的管控模式 对组织设计的理解 战  市场研究 略 经 营 计 划  战略规划编制  监控评估  编制  执行监控  评估考核 投资管理   投资项目的 审批和立项 管理  子公司运作评估  流程体系建设  股权管理  企业制度管理 投资项目实 施的监控  投资收益分析  质量管理体系  董事会委派管理  风险控制体系  资产清理 人力资源管理  人力资源规划  人力资源年度计划  招聘管理     财务管理  普通招聘  内部招聘 / 调动 试用期管理 职业生涯管理  职业生涯规划  人才培养  晋升管理 绩效管理   会计  绩效管理体系  内部会计政策  员工绩效管理  会计核算  总帐 / 应收应付  合并报表 薪酬管理  薪酬规划  薪资体系    福利设计 人事档案管理    行政秘书 流程管理 人事政策   费用控制  成本分析  费用报销 内部银行 档案 / 合同管理  内部结算 离职 / 退休管理  内部贷款 计划和管理分析  秘书服务  文档管理  行政督办  来访接待  后勤管理 法 律 公 关 审计  合同审核  法律纠纷处 理  企业形象  媒体管理  展会管理 企业文化  计划预算  运营和业务分 析  内部审计  党委 / 团委  项目审计  工会 管理报表 / 决 策支持  管理审计  企业文化建设  离任审计  同级审计  资金管理  投资评估  融资管理  风险管理  税务  税务筹划  税务审查 信息技术  信息系统规划  信息系统维护  IT 项目实施管 理  信息系统支持 服务  供应商管理  网站信息管理 10 从总体上看,总部对下属业务单元的管理与控制功能主要围 绕四个层面展开 对管控模式的理解 创造价值的基础  1 战略规划及控制 2 举例   协调各业务 单元的运作 制定公司总体战略,改变公 司的业务组合来创造价值 通过协调各部门活动,制定 内部交易方案,共享技能 / 经验,优化资源配置,以发 挥协同效应创造价值         3 管理单一业务 单元的发展  通过指导、服务、控制业务 单元的战略及经营来创造价 值    4 职能及共享服务   通过提供职能服务以及共享 服务创造价值   创造价值的前提 买 / 卖业务 内部创造新的业务 通过投资创造新的业务 通过并收购及内部重组 重新定义业务组合  公司制度和指导方针 公司决策机制及流程 内部交易价机制 资源配置 可能影响价值的方面 总部需对资本运作及资产 价值有深入的认知 总部需对各业务单元的未 来发展趋势有深刻的把握   各业务单元需有类似的运 营层面的关键成功因素  过分鼓励各单元追求 不存在的协同,转移 高管层对本业务单元 的管理精力 批准或否决业务单元战 略规划 审批主要的固定资产投 资计划 设定绩效指标并积极监 控 任免业务单元高管层 / 继 任人选  总部对各业务单元的市场 趋势及内部运作有深厚的 经验  制定不合适的业务体 系及业务目标,过宽 的管理幅度和深度。 例如繁冗的预算制定 体系及投资计划审批 体系 提供职能上的专业技能 提供更有效的共享服务 协助各业务管理层实施 独立的或关联 服务  总部需具备丰富的共享服 务运作经验  强制要求各业务单元 使用同样的共享服务 ,忽视了业务的独特 性 资料来源: Corporate-Level Strategy:, 1995 Goold, Campbell, Alexander   对各业务发展趋势缺 乏把握 非经济的兼并收购 11 根据企业业务整合情况和总部对下属业务单元运营过程的参 与程度,公司总部的管控模式可细分为四种类型 对管控模式的理解 -企业管控模式- 运营 管理型 运作层面 运营干预度 – – – – 决策制定的重要性 / 风险 / 时间跨度 机构成熟度 业务竞争力 行业动态 战略 控制型 战略设计 战略 设计型 战略指导 财务方面 掌控力度低 掌控力度高 财务 控制型 多元业务 共享技能 共享业务 系统 同一业务 系统 业务协同程度 – – – 业务组合 组织机构/资源共享性 协同效应 资料来源: From Competitive Advantage to Corporate Strategy, M Porter, HBR May-June 1987 12 在不同的管控模式下,总部对下属业务单元的管理与控制功 能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对管控模式的理解 财务控制型 战略设计型  总部对业务 单元的干涉程度  程度较低,灵活性较大  局限于财务考核与资本配置   业务单元 的独立性 总部关注的价值   关注运营指标  有一定的独立性  就运营层面的表现向总 部负责  首要遵循业务操作标准  制定重要政策 决定战略方向 协调业务单元 较小或中等 就财务表现向总部负责   股东价值  企业价值  负责财务、法律和投资者关系 的人员设置在总部 其他设置在业务单元  负责战略、法律和财务 的人员设置在总部 其他设置在业务单元 考虑设置共享服务中心  总部人员的规模 一定程度,频率较高 在运营上有自己的独立 性,在战略上有较大程 度的独立性 就费用水平和盈利能力 向总部负责    制定重要政策 进行财务整合 小       运营管理型    人员的设置 总部人员的角色 在战略和运营上有自己的独立 性 比较有限,通常是季度 性的 关注战略、财务考核和 指导方向 战略控制型  程度较高 关注职能和运营层面, 以及业务单元之间的互 动  较少程度的独立性  就财务表现向总部负责  首要遵循管理标准 负责重要运营的人员设 置在总部和业务单元  负责重要运营的人员都 设置在总部  制定具体的政策和程序  承担具体职责  大  大 13 对应于四种不同的管控模式,集团总部在创造价值的行为方 式上也具有不同的表现 对管控模式的理解 1 A. 运营管理型  战略规划及控制 2 3 4 职能及共享服务  进行收购 很少出售业务  较少出售业务  掌控相关界面来保证利用协同  许多正规的机制来协调 效应 ( 例如 , 内部交易定价,政策 等 )  很高的个人影响力  总部制定计划和预算  共同制定战略计划和目标  总部经常检测多个财务 / 运营指  总部监测多个财务 / 运营指标  从长期的角度来衡量资本花费 标  从长期的角度来衡量资本花费  很高程度的共享服务  位于总部     整体战略管理 投资管理 业务单元战略及经营 计划管理 总部职能服务 C. 战略设计型  业务创造  普遍使用共享服务来获得协同 可以位于总部和业务部门     整体战略管理 投资管理 业务单元战略管理 总部增值服务 资料来源: Corporate-Level Strategy:, 1995 Goold, Campbell, Alexander D. 财务控制型 较少的基于战略相关性,技能传  持续收购 递的投机收购  持续出售业务  没有关联影响  较少出售业务  较少正规的机制来协调  比较适中的个人影响力  总部审阅业务部门的战略计划和  没有战略规划 目标  从上至下制定目标  总部监测关键的战略 / 财务指标  总部严格控制财务指标  从长期的角度来衡量资本花费  从短期的角度来衡量资本花费  共享服务仅用于独特的或很难得  没有共享服务 效应和规模效应  总部创造价值的 关键活动 许多收购:基于战略相关性,  协调各业务 单元的运作 管理单一业务 单元的发展 较少基于降低成本,地域扩张 B. 战略控制型 到的功能  可以位于总部和业务部门    整体战略管理 投资管理 业务单元协同  投资管理 14 总之,在不同的管控机制下,集团总部在不同程度上对其下 属业务单元的经营过程实施不同力度的决策性管理及控制 对管控模式的理解 -总部角色模型- 角色 A. 运营管理型 B. 战略控制型 C. 战略设计型 D. 财务控制型 关键作用 总部制定 并监控下属业务 单元运营目标  制定业务单元发展战略,详细审议业务单元年度经营计划并进行审批  每月检查财务和关键运营指标,建议进一步的行动对策  对计划外的、重大的投资和经营项目进行决策  审批和调整业务单元发展战略  审议业务单元年度经营计划的逻辑性,并建议进一步的行动对策  随时介入业务单元间运作协调,获得协同效应  审批业务单元制定的发展战略,并确保各业务单元发展符合集团整体战略和利益  购买低估的业务放入投资组合,然后扭亏为盈  在适当的时间和价格情况下,出售业务  在非常情况下介入业务单元的运营,确保达到目标 资料来源:“ Defining a Clear Role for the Corporate Center.” McKinsey Staff Paper, March 1990/No. 48 总部制定战略目标, 同时监控运营目标的执行 情况 总部仅制定战略目 标,不追踪运营目标表现 总部仅作出投融资 决定,完全不涉及下属业 务单元的战略及运营决策 过程 15 从另一个方面看,集团总部对业务单元的管理机制又可相对 分为集权式管理和分权式管理 对管控模式的理解 集权管理(紧密型管理) 总部 分权管理(松散型管理) 总部 集团总经理 职能部门 A 职能部门 B 职能部门 A 业务单元总经理 业务 单元 职能部门 B 职能部门 B 业务单元总经理 直接管理 职能部门 A 集团总经理 业务 单元 直接管理 职能部门 A 间接管理 职能部门 B 间接管理 业务单元职能部门具有较高的自主权,进行运营决 策并执行处理; 总部职能部门制定职能政策指导并提供共享服务 集权管理 总部职能部门中央集权,制定职能战略、制定职能 运营计划、进行运营决策; 业务单元职能部门仅负责日常事务性处理 人员设置及 汇报关系 总部向业务单元相应部门派驻关键负责人人员,管 理该职能活动; 派驻人员向总部部门实线汇报,向业务单元总经理 虚线汇报 人员设置 及汇报关 系 优点 统一的运作平台,提高公司整体的决策效率、部门 间协调 优点 提高对内部紧急情况的反应速度,调动部门积极性 缺点 对总部职能管理者的素质要求较高;对信息传递的 速度和准确性要求较高 缺点 机构重叠,管理部门利益难以协调;较难进行管理 评估 分权管理 业务单元自行选择关键负责人进行职能管理 职能负责人向业务单元总经理实线汇报,向总部相 应职能部门虚线汇报 16 集权或分权的决定必须基于对以下三方面因素的综合考虑 对管控模式的理解 -各职能管理模式选择的考虑因素- 考虑因素 对职能管理的启示 对总部价值提升的重要性    集团管控定位 集团战略的贯彻 业务单元间协同  总部对战略规划、投资管理、业务单元高管层的管理应有较强的管控力度 适宜采用集权(紧密)管理 职能标准化程度高 职能管理实施的效率及可行性     职能的标准化 沟通的复杂度 变化多决策点多 管理与执行的可分离度  组织载体的形式对选择职能公司 管理模式的限制  职能标准化程度低 沟通复杂程度低 沟通复杂程度高 变化少决策点少 变化多决策点多 管理与执行的可分离度高 组织载体的要求 适宜采用分权(松散)管理 管理与执行的可分离度低 原则上事业部适用集权的管理模式;而上市子公司难以实行集权管理模式 一般采用分权管理模式 17 不同的总部管控定位角色对应着五大职能的不同集权及分权 方式 对管控模式的理解 战略规划 运营管理 型总部 总 部 重 点 职 责 投资管理 集权  全面负责整体及业 务单元战略及经营 计划的制定、控制 、绩效评估 集权  战略控制 型/战略 设计型总 部 总 部 重 点 职 责    财务控制 型总部   整体战略制定、控 制、绩效评估 业务单元战略制定 、经营计划审批及 重大项目审批;绩 效评估 相对集权    整体战略制定、评 估 业务单元战略实施 的绩效评估 业务单元重大项目 审批 业务单元新项目的 投资论证   相对集权  业务单元重大项目 审批 制定并推行财务管 理制度 全面预算管理及集 中资金管理 一律审批    相对集权  相对分权 总 部 重 点 职 责 所有投资项目审批 集权  相对集权 不 同 的 总 部 管 控 定 位 财务管理 制定并推行财务管 理制度 建立以盈利为核心 的全面预算管理 计划外审批,计划 内自行控制 制定并推行财务管 理制度 信息管理 集权 集权 制定和推行人力资 源管理体系 委派高管层及绩效 考核 业务单元人力资源 管理    相对分权   制定和推行人力资 源管理体系 委派高管层及绩效 考核   分权  委派高管层及绩效 考核 全面负责整体及业 务单元的信息技术 战略规划 信息系统建设 信息系统维护 相对集权  相对分权  人力资源 管理 全面负责整体的信 息技术战略规划、 预算和管理制度 关键应用系统选择 和应用集成 信息基础架构的选 择和建设 分权  控制财务系统保持 一致 18 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指的是由权力机构、经营管理机构和监督 机构三者组成的一种组织形式 对治理结构的理解 权力机构 经营管理机构 监督机构 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对于公司治理的定义( OECD ) 公司治理是一套监管和管理公司业务的系统。公司治理架构列明公司内各个参与者的权利和责任分布,例如董事会、经 理、股东和其他利益关系者,并说明公司事务的决策规则和程序。这套系统不但提供一个架构让公司定立目标,也提供 各项达致目标和监察表现的方法。 19 企业的发展对公司治理结构的要求越来越高 对治理结构的理解 高 上市公司 市 场 对 公 司 治 理 结 构 的 要 求 非上市公司 合伙制企业        所有者即经营者 所有者拥有一切的经营 信息 无董事会等机构 无公司治理结构    企业所有者是数目有限的 股东 只需向股东定期披露经营 信息 可以根据经营规模大小考 虑是否设置董事会及监事 会 对公司治理结构的要求高    企业所有者是广大的社会 公众 公司的所有权 / 股权高度 分散 社会公众对公司的各类信 息披露要求很高 必须依法设置股东大会、 董事会及监事会 对公司治理结构的要求最 高 低 高 股权集中程度 低 20 所有权、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四权分立,纵向授权、层 层负责,为提高信息透明度和决策质量提供了路径 对治理结构的理解 决定董事会和监事会人选  对董事会、监事会工作进行 授权  不随便干预董事会工作  股东会 董事会 对股东会负责  作为公司的经营管理 机构  委托经理进行公司经 营 监事会  对股东会负责  代表股东会监督 公司经营  经理层 对董事会负责 进行公司经营的 执行工作 21 公司治理结构遵循的一般原则 对治理结构的理解  保护性: 保护性 公司治理结构的首要目标就是保护股东的各项权益,股东有能力 通过董事会、监事会对公司经营层进行有效监控。  公平性: 公平性 保证公平合理地对待公司所有的股东,包括小股东及外方股东, 所有股东都有机会纠正其不当行为。  责任性: 责任性 承认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利,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并通过与利益 相关者的密切合作,提高企业的社会效益并实现持续发展。  透明性: 透明性 确保公司信息得到及时准确地披露,包括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 绩效、所有权信息以及监管信息等。  职责性: 职责性 明确董事会的角色与职责,董事会既要对公司负责,也要对股东 负责,确保董事会对公司的战略性指导及对经营层的有效监督。 22 良好的公司治理的特征 对治理结构的理解  衡量一个治理制度或治理结构是否合理的标准: – 如何使公司最有效地运行 – 如何使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 如何保证公司各方面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得到维护和满足  一个能够保护股东利益的良好公司治理结构应具有以下特征: – 董事会能有效的发现公司问题并上报股东会 – 监督机构对董事会及公司经理层进行有效地监督 – 股东通过总公司董事会、监督机构对总公司高级管理层有足够的监控能力 – 股东、董事会、监督机构的职责和权限有清晰的界定 – 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要求,且平衡制约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组织架构 – 能够对所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相应管理 – 能够及时、充分地进行重要信息的报告 23 世界上通行的治理模式有两种基本架构,一种是英美模式 对治理结构的理解 英美治理模式 股东大会 监督职能 委任 报酬委员会 审计委员会 执行委员会 提名委员会 公共政策 委员会 选任 董事会 外部董事 内部董事 CEO 执行层 薪酬激励 监督审计 执行职能 选任 监督  以英美为代表的公司治理模式, 采用的是“外部治理”模式,股 权分散在大量个人投资者和部分 机构投资者中  由于股权分散,股东之间不能进 行有效沟通与合作,对企业管理 人员的约束最终是通过资本市场 实现的  这种模式下,企业的董事长或总 监督辅助 提名任免 裁拥有相对较大的权力,采用这 种模式的前提条件是资本市场有 效而且存在高素质的企业家人才 监督辅助 24 另一种是欧洲模式 对治理结构的理解  以欧洲大陆国家为代表的公司治理模 式,采用的是“内部治理”模式,通 常由与企业有长期稳定关系的利益相 关者实现,如股东、家族、银行、工 会、行业等 欧洲治理模式  在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模式中,监事 股东大会 执行职能 执行董事会 会是权力核心,类似于通常意义上的 董事会,而董事会则是一个执行机构, 是通常意义上的管理层 监事会 经理层 监督职能  这种模式下利益群体间权力的制衡是 相对的,利益群体可以通过改变公司 结构、签订股东协议、建立歧视性投 票权或更改决策程序等手段降低少数 股东参与决策的有效性  在资本市场不成熟的区域,以及具有 垄断性质的行业,比较容易形成欧洲 模式的治理结构 25 目前,公司治理模式从“管理型”向“治理型”转变 对治理结构的理解 管理型 治理型  雇佣、监督并在必要时撤换管理层  促成有效决策,并能纠正错误决策  拥有足够的权力控制管理层  拥有足够专业知识提高决策效率  确保独立、公正地考核公司管理层的 经营业绩  建立适当的激励措施保障董事会有足 够的动机参与公司价值创造  董事长与经理的角色分开  支持开放式的信息沟通  有独立的财务及法律顾问  有充足的工作时间 公司治理结构如何提高信息透明度与决策质量 26 公司治理准则和改革建议在全球各地不断演进,世界各国均 在评估各种受监管和不受监管的操守准则及已制定的法规 对治理结构的理解 英国在公司治理方面的变化   鉴于财务报表不符合要求的事件及企业丑闻的发生 ,英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检讨工作,其中第一项是 要确保财务报告和审计监管工作的效率,并重点处 理下列事项: – 审计工作的素质,特别是加强审计师的独立性 – 财务报告与审计要求 – 公司治理,特别是审计委员会的角色 美国在公司治理方面的变化  第二项检讨工作旨在研究非执行董事的角色及效率 – 在英国非执行董事的人数,包括名单、委任程序及被委任 的原因 – 非执行董事的独立性和效率 – 非执行董事与企业投资者之间的实际和潜在关系 – 如何加强非执行董事的素质、独立性和效率  安然事件的发生,触发了美国国会属下的部分委员 会、法务部和证交会展开了一系列检讨工作。准则 和措施上的重大改变将对各企业及其董事会、外部 审计师以及负责编制及向投资者提供财务信息的其 他人士构成影响。这些事件增加了部分股东对董事 、审计委员会成员、高级管理层和审计师在审慎履 行职务方面的期望,也开始影响企业的公司治理程 序。主要事项包括: – 审计委员会与管理层及审计师的相互影响 – 股东对披露财务及非财务信息方面期望的转变 – 在日益复杂的商业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面临的种种挑战 美国两家主要证券交易所也提出了有关公司治理规 则的新准则及修订,这些建议将会增加审计委员会 的权力和责任。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建议主要包括: – 审计委员会拥有挽留及罢免外部审计师的“唯一权力” – 由审计委员会审批所有独立审计师的费用及期限,包括一 些重大非审计项目 – 所有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均须设立内部审计部门 – 把审计委员会成员的酬金只限于董事会服务费 – 必须每年评估审计委员会的表现 27 公司治理准则和改革建议在全球各地不断演进,世界各国均 在评估各种受监管和不受监管的操守准则及已制定的法规 (续) 对治理结构的理解 欧盟在公司治理方面的变化     公司治理一直是欧盟成员国关注的课题,然而,由 于有关行政人员薪酬、重整财务报告而引发的争议 ,以及一些大企业倒闭事件,进一步加强了欧盟要 确保欧洲公司都拥有良好公司治理工作的决心。 除了对欧盟现行采用的 43 条公司治理守则进行研 究外,欧盟还设立了“公司法专家高层次小组”, 以研究如何改革欧洲的公司法。研究事项包括: – 如何改善公司治理模式,以促进各成员国企业的有效运 作 – 欧洲证券市场的整合工作。 建议包括要求企业向股东和债权人提供更高质量的 信息;披露更多有关公司治理架构及其实际应用的 资料、公司治理守则的遵守情况,以及股东对于制 订董事酬金的角色。 其他关于公司治理的建议还包括:增加股东的权利 、保护少数股东的权益、“特别调查”程序赋予的 股票权及在企业资不抵债时促使董事继续负责业务 运作的企业 日本在公司治理方面的变化    日本政府制订《日本商务法规》以执行公司治理, 由国会通过的改革建议提出单一董事会制度的方案 。根据单一董事制度,公司必须: – 在董事会内设立审计、提名及薪酬委员会,而外部董事 须占每个委员会成员人数中的大多数 – 行政人员由董事会委任和监察 日本的司法界也发表了有关公司治理的意见,指出 企业的董事在法律上须负责确立公司的内部控制系 统。 另外,日本公司治理论坛也发表了《公司治理修订 原则》,当中强调了董事会的监督角色和董事会内 各委员会的责任、行政总裁的职责、股东的相应行 动、内部监控与披露,以及公司与股东、投资者之 间的关系。 28 目录  毕博管理咨询公司简介  毕博对管控模式、公司治理和组织架构的认识  管控模式、公司治理和组织架构的案例分析  毕博对美的集团管理咨询项目的理解  毕博为美的集团管理咨询项目制定的工作方法  项目时间安排和项目小组结构  附录 PPT 文档内容仅供参考 29

29 页 675 浏览
立即下载
ETA组织诊断问卷模板

ETA组织诊断问卷模板

ETA 模式 组织诊断调查问卷 ××××××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年 月 ETA模式组织诊断问卷 回 答 说 明 本次调查的目的在于对 公司组织管理和经营状况有一个总的认识和把握。调 查面向 公司各级各类人员,采用无记名的方式。参加调查的人将有机会表达您个 人对公司的看法、希望和建设性的意见。您个人的意见对公司的决策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请仔细地阅读下面的每一个问题,并把您个人的意见用“○”标在答卷的相应选择项上。 每个问题都有 5 种选择,分别表示您同意或反对的程度: A 表示您很不同意 B 表示您不同意 C 表示您说不准自己的感觉 D 表示您同意 E 表示您非常同意 问卷填写要求: 1、 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但由于我们要对调查结果进行分类统计处理,请您务必把 您个人基本情况选择相应的项目填在答卷纸上。 2、 所有的问题都没有对错和好坏之分,只是表达了您个人对公司现状的意见和看 法,不必有什么顾虑。为了我们———公司未来的健康成长,也为了您个人的发 展,请实事求是地认真回答。 3、 请把您的回答标在专门的答卷纸上,不要在题目上做任何标记。 问 卷 部 分 1. 各级员工都感到对整个公司的目标负有责任,并能通过行动去实现。 2. 公司的事业定位(事业定位就是企业对未来从事事业的选择)是有远见和成效的。 3. 员工升迁的标准是客观的,政策是透明的。 4. 公司实施了能有效激励员工学习的措施。 5. 公司经常积极征求员工关于改革的意见并愿意接受。 6. 在我周围的大多数员工对公司的目标都很清楚。 7. 我的个人价值在公司里得到了科学的评价。 8. 我很清楚本公司的使命和追求的目标。 9. 我已经得到干好本职工作所需要的各种训练。 10. 公司内重大的方针政策都能够及时并准确地传达给每个员工。 11. 本公司各部门之间有充分的沟通和交流,信息能够分享。 12. 多数员工的行为方式同公司的主导文化是一致的。 13. 为实现公司的总体目标,公司的资金和人力资源能进行合理的配置。 14. 我所在的部门(分子公司)内部的业务流程是顺畅的。 15. 我的工作能给我提供发展和提高自己的机会。 16. 公司建立信息系统在很大程度上能帮助领导掌控全局。 17. 由于与同事或上司缺乏信任,我们之间的沟通存在问题。 18. 公司的规章制度不仅考虑了组织的利益,而且考虑了员工个人的利益。 19. 我认为我部门工作所需权限是充分的。 20. 公司已经形成了统一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 21. 目前我看不到能对公司发展构成威胁的因素。 22. 员工可以自由地表达对公司的不满或意见而不会感到有压力。 23. 我认为公司的控制系统是有效的,高层领导能把握公司运作情况。 24. 我现在的收入水平符合我的期望。 25. 公司的医疗福利政策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26. 各部门的职责范围和工作任务界定十分明确。 27. 对大多数员工来讲,升迁的机会太少。 28. 现有的考核制度是公平合理的。 29. 就个人能力而言,我认为目前的收入水平是比较高的。 30. 公司的整体目标具有有效性。 31. 公司的经营战略是符合市场环境的。 32. 我所在的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是令人愉快的。 33. 进公司后,我接受过与工作有关的正规培训。 34. 我感觉公司中基于等级制度的执行特权和管理权力正在缩减,基于个人知识、技能和 效率赢得的权威正在上升。 35. 员工个人的目标是公司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 36. 公司鼓励员工自由争辩,即使是上下级之间。 37. 公司推行计划与目标管理是全面的、有效的。 38. 公司的住房分配制度是合理的。 39. 员工个人的技能在公司里能得到充分和有效地发挥。 40. 同事之间经常能就工作中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沟通。 41. 公司能用最佳的技术和专业知识进行决策。 42. 公司的工资和奖金分配政策是公平的。 43. 公司上下形成了有序的分权。 44. 由于公司内部信息网络建立,使得沟通更加及时、有效 45. 由于沟通不畅,我时常被误解 46. 公司的业务决策的责任正尽可能的向真正作该项工作的人转移。 47. 我对公司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地位很满意。 48. 员工对公司都有归属感。 49. 我的收入水平在本地区是上等水平。 50. 公司各部门的职责分工是合理的。 51. 公司高层注意及时了解员工的心态和工作感受。 52. 每个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很高。 53. 高层管理人员能将公司的重大信息自上而下地进行沟通。 54. 公司鼓励员工冒风险。 55. 公司的组织体制是合理的,有助于支撑公司的战略。 56. 公司过于重视从外部招聘管理人员。 57. 各部门的工作都能围绕公司的总体目标进行。 58. 公司从上到下的指挥系统是顺畅有效的。 59. 员工有机会对公司的经营管理和发展方向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60. 我正感到,学习成为我们公司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61. 绩效考核常常破坏上下级、或同事之间的感情。 62. 我对公司的住房和医疗方面的福利待遇是满意的。 63. 我的收入与我在工作中的付出是对等的。 64. 公司鼓励员工进行探索性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 65. 我已经完全理解并接受了公司的文化。 66. 我能在现在的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优势。 67. 公司的财务管理体制是科学合理的。 68. 公司内部的升迁制度很完善。 69. 就我所在的部门而言,岗位设置是合理的。 70. 公司领导注重引发大家思考,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 71. 各单位(部门)虽然有独特的专业领域和工作内容,但总的来说,仍能显示出我们公 司的“风格。” 72. 总部各职能部门对各大区和分公司提供的有关信息能作出有效回应。 73. 公司没有形成能上能下的干部成长机制。 74. 公司的各项制度能得到严格执行。 75. 在我工作的部门里,所有的人对部门的工作目标都十分了解。 76. 公司的核心能力能够超过公司最大的竞争对手。 77. 我愿意介绍我的朋友到公司来工作。 78. 尽管变革的阻力很大,公司的高层还是促成了变革。 79. 公司总部同下属机构之间的业务流程是顺畅的。 80. 上级部门对下级部门的指导帮助很有效。 81. 公司的研究开发战略是成功的。 82. 我认为我所在的部门的职责范围和工作任务是合理的。 83. 我看不出公司的发展有什么不良征兆。 84. 实践证明,本公司领导的重大决策是正确的。 85. 公司各部门和各级别的协作精神很强。 86. 公司的营销战略是成功的。 87. 公司经常举办以交流思想、智慧和经验为目的的活动。 88. 总的来说,公司内部业务流程在成本上是节省的 89. 公司经营管理的好坏,每个员工都有责任。 90. 公司对员工绩效的考核和评价有明确具体的标准。 91. 公司对我所在部门的职责分配是合理的。 92. 总部各职能部门能够对分公司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服务。 93. 公司各级部门和机构的设置是合理的。 94. 公司的分配政策考虑了大多数员工的利益。 95. 公司的高层管理者经常向我们灌输、宣讲学习的概念与重要性。 96. 上级部门对下级部门的考核和评价有客观的依据和标准。 97. 公司能给我提供学习和提高的机会。 98. 业绩好坏不影响一个人的晋升。 99. 我与上司的沟通是坦诚、畅通的。 100.信息技术使得公司内部知识扩散加快,提高所有层次员工的交流与合作。 101.公司的员工在日常工作中都能体现团队精神。 102.对员工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都能及时给予答复或作出反应。 103.具体完成目标的人员有机会参与这些目标的制定过程。 104.一个人是否能获得晋升主要考机遇。 105.公司内每个人的工作都是富有成效的。 106.我认为公司应该加大变革的力度。 107.公司的经营战略能充分利用企业的各项资源。 108.总的看来,公司在“做实”和“造势”之间找到了恰当的结合点。 109.公司的实践表明:员工的价值取决于贡献的大小而不是关系或资历。 110.公司使用各种手段从外部资源包括客户、供应商、竞争对手处学习。 111.公司的各项政策都是严肃认真地制定出来的,并有利于实现公司的目标。 112.我认为走动式管理是适应公司网络发展的要求的。 113.公司的核心能力在行业中是明显的。 114.员工经常就公司的问题进行公开的、坦诚的、富有建设性的讨论。 115.公司在指导思想上鼓励员工进取、创新。 116.我对公司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很有信心。 117.各级员工都希望用高标准来要求自己,并期望有高绩效。 118.公司的计划与目标管理体系已基本建立。 119.我工作所需权限是充分的。 120.公司内部有公开批评的制度或惯例,即使是以某些高级管理人员。 121.公司高层领导总是敢于推动变革。 122.我很了解本公司的有关规章制度和方针决策。 123.我的收入与我的工作业绩是挂钩的。 124.公司给员工提供了创新的自由与环境。 125.公司的产品战略(推出产品或服务的节奏与时机)卓有成效。 126.公司的员工都很愿意在自己的岗位上全力工作。 127.公司的核心能力正在得到不断加强。 128.各级管理人员的走动式管理是很有效的。 129.有关公司的问题都能自下而上地得到反映。 130.只要有能力,一个人就有可能获得晋升。 131.总的来说,公司内部业务流程比较简捷。 132.公司的人力资源战略有助于公司可持续发展。 133.我的收入与我的工作难度和责任是相符的。 134.员工有机会参与并影响决定整个公司命运的决策。 135.公司的管理中,更重视对关键点的管理,而不是详尽的细节。 136.公司的内部环境促使每个员工积极进取。 137.一个人的升迁主要是资历因素,而不是能力因素。 138.公司的领导(中高层的人事任免)体制是科学合理的。 139.公司的各项政策和制度具有一贯性和连续性。 140.公司的计划与目标管理能有效的支持企业的整体战略。 141.上级部门对下级部门的工作建议或要求能及时作出反应。 142.只要与领导的关系好,就能获得晋升。 143.比较而言,我所在的部门升迁的机会比较多。 144.公司鼓励员工在工作中发挥创造性。 145.公司的管理制度有利于公司的健康发展。 146.我能感受到我们公司同事在一起时形成的“风格”。 147.全体员工对于评价贡献大小的标准有统一的认识。 148.公司的管理人员不仅关心工作,而且关心员工的生活。 149.公司的奖惩制度是公平合理的 150.公司的人事制度能够做到奖勤罚懒。 151.公司大部分员工都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专长。 152.公司的计划与目标管理更为短视,而不适应发展的需要。 153.上级一般不会干预下级的工作。 154.员工对公司都有忠诚感。 155.我对公司的未来充满信心。 156.到目前为止,我觉得我在公司的发展很不错。 157.公司用于鼓励员工学习的手段非常缺乏。 158.由于权限不足,严重影响我们部门的工作。 159.我的收入比我的期望水平低很多。 160.公司目前的考核制度不合理。 161.我很少因为沟通不畅而被上级、同事或下级误解。 162.公司不主张员工冒风险。 163.公司在选用“地面部队”(从企业内部选拔管理人员)和“空降部队”(即从外部招 聘管理人才)之间有效地找到平衡点。 164.总的来说,我现在的岗位对我个人优势发挥是不利的。 165. ETA模式组织诊断问卷 答 卷 纸 一、个人基本情况: 1、性别:A 男 B 女 2、年龄:(依据公司人员年龄结构具体设定选项) 3、学历:A 高中(中专)以下 B 大专 C 本科 D 硕士以上 4、您的工作部门: (依据公司部门结构具体设定选项) 5、目前职务: (依据公司职务序列具体设定选项) 6 您进入_________公司的年限: (依据公司人员入司年限结构具体设定选项) 二、答卷纸 1 A B C D E 2 A B C D E 3 A B C D E 4 A B C D E 5 A B C D E 6 A B C D E 7 A B C D E 8 A B C D E 9 A B C D E 10 A B C D E 11 A B C D E 12 A B C D E 13 A B C D E 14 A B C D E 15 A B C D E 16 A B C D E 17 A B C D E 18 A B C D E 19 A B C D E 20 A B C D E 21 A B C D E 22 A B C D E 23 A B C D E 24 A B C D E 25 A B C D E 26 A B C D E 27 A B C D E 28 A B C D E 29 A B C D E 30 A B C D E 31 A B C D E 32 A B C D E 33 A B C D E 34 A B C D E 35 A B C D E 36 A B C D E 37 A B C D E 38 A B C D E 39 A B C D E 40 A B C D E 41 A B C D E 42 A B C D E 43 A B C D E 44 A B C D E 45 A B C D E 46 A B C D E 47 A B C D E 48 A B C D E 49 A B C D E 50 A B C D E 51 A B C D E 52 A B C D E 53 A B C D E 54 A B C D E 55 A B C D E 56 A B C D E 57 A B C D E 58 A B C D E 59 A B C D E 60 A B C D E 61 A B C D E 62 A B C D E 63 A B C D E 64 A B C D E 65 A B C D E 66 A B C D E 67 A B C D E 68 A B C D E 69 A B C D E 70 A B C D E 71 A B C D E 72 A B C D E 73 A B C D E 74 A B C D E 75 A B C D E 76 A B C D E 77 A B C D E 78 A B C D E 79 A B C D E 80 A B C D E 81 A B C D E 82 A B C D E 83 A B C D E 84 A B C D E 85 A B C D E 86 A B C D E 87 A B C D E 88 A B C D E 89 A B C D E 90 A B C D E 91 A B C D E 92 A B C D E 93 A B C D E 94 A B C D E 95 A B C D E 96 A B C D E 97 A B C D E 98 A B C D E 99 A B C D E 100 A B C D E 101 A B C D E 102 A B C D E 103 A B C D E 104 A B C D E 105 A B C D E 106 A B C D E 107 A B C D E 107 A B C D E 109 A B C D E 110 A B C D E 111 A B C D E 112 A B C D E 113 A B C D E 114 A B C D E 115 A B C D E 116 A B C D E 117 A B C D E 118 A B C D E 119 A B C D E 120 A B C D E 121 A B C D E 122 A B C D E 123 A B C D E 124 A B C D E 125 A B C D E 126 A B C D E 127 A B C D E 128 A B C D E 129 A B C D E 130 A B C D E 131 A B C D E 132 A B C D E 133 A B C D E 134 A B C D E 135 A B C D E 136 A B C D E 137 A B C D E 138 A B C D E 139 A B C D E 140 A B C D E 141 A B C D E 142 A B C D E 143 A B C D E 144 A B C D E 145 A B C D E 146 A B C D E 147 A B C D E 148 A B C D E 149 A B C D E 150 A B C D E 151 A B C D E 152 A B C D E 153 A B C D E 154 A B C D E 155 A B C D E 156 A B C D E 157 A B C D E 158 A B C D E 159 A B C D E 160 A B C D E 161 A B C D E 162 A B C D E 163 A B C D E 164 A B C D E 以下问题是开放式问题,请表明您自己的看法: a 目前公司经营管理中最关键的问题是: b 我对公司最满意的方面是: c 我希望公司改进的地方是:

11 页 646 浏览
立即下载
领导力的八种基本模式

领导力的八种基本模式

领导力的八种基本模式 作者:Manfred F. R. Kets de Vries 来源:哈佛商业评论 尽管伟人情结仍时常出现在领导力的研究中,但是大部分领导力学者已经认识到成功 的组织是一个分散、合作和互补的领导力产物。将团队捏合到一起的第一步是发现团 队每一成员的个性组成和领导风格,只有这样才能将能力和优势与具体的角色和任务 匹配起来。这个匹配的过程如果没有做好,将会给参与者带来痛苦并导致极大的损失。 我曾受邀去一家大型化学企业的分公司,介入到他们领导团队做主持帮助小组成员学 习调解能力。凯特(分公司负责人,化名)从总部调任到这个分公司大约有一年的时 间。在总部,人们总认为她在人员任命方面非常有洞察力。鉴于她在人事管理方面的 才能,她被认为是梳理这个分公司混乱局面的极佳候选人。因此尽管在职业发展上是 很大的跨越,凯特仍然得到了这个机会。 不幸地是,我很快意识到她的这一任命可以说是个灾难。她可能是个不错的导师,但 是并没有建立战略重点和扭亏为盈所需要的能力。大量的金钱花费在咨询和团队培训 上,但是人们一年以后仍然对他们所做的事情以及为什么而做没有清晰的认识。凯特 的指导和沟通能力曾经在总部让人印象深刻。然而,在总体上,她仍然还是个执行层 面的角色。 如何才能够防止类似凯特这样的情况发生?与指导能力培训中被滥用的九型人格或适 应力测试不同,领导力研究方面已经有很多行之有效的调查问卷。其中一些是揭示对 领导力多少有些影响的固定行为模式。我们也有多种测试方式,不论领导者是以人为 本还是以任务为导向,无论是专制还是民主,无论是专于细节还是把握大方向,或是 以上各种的综合类型。这些多种多样的问卷也许有点简单化,但它们确实能够帮助人 们在职场或公司内部找到正确的方向。 我自己开发的领导力评估方式是基于对真实领导者的观察性研究,他们大多是企业中 的战略性领导岗位。我的目标是帮助他们观察和了解到,他们对人的态度和交流过程 是他们内在世界(包括与一生中有影响力的人物的关系)、人生重要经历、其他领导 者的先例以及正式的领导力培训等等一系列复杂而综合的结果。 随着这些影响要素在不断发挥作用,一个人会看到一系列固定行为模式在影响着个人 在组织中的效率。我认为这些行为模式就是领导力“基本模式”,它们反映了领导者 在组织中所能胜任的不同角色。当他或她工作中出现组织混乱或者领导失败时,就表 明领导者的基本模式与他/她所工作的环境是不匹配的。以下就是我归纳的八种最显著 的基本模式: 战略家:领导如棋局。这些人擅于在组织的现有环境中发展。他们有远见、战略方向 和创新性思考能力去创建新的组织结构从而推动未来增长。 变革引领者:领导是一场逆袭。这些领导者钟爱混乱局面。他们是重整旗鼓和创建新 的组织“蓝图”的大师。 交易员:领导就是成交。这些领导者擅于搞定交易。在发现和抓住新机遇方面非常有 能力,擅长谈判。 建设者:领导就是一场创业。这些领导者梦想创造新事物,也拥有实现这些梦想的才 能和决心。 创新者:领导就是提供好的创意。这些人非常关注于新生事物。他们非常有能力解决 非常棘手的问题。 执行者:领导就是有效执行。这些人致力于使组织保持流畅运转,像润滑良好的机器 一样。在设立架构完成目标方面,他们非常有效率。 教练员:领导就是员工发展。这些人知道如何让人发挥最大能力,从而建立一种业绩 至上的文化。 沟通者:领导就是舞台总监。这些人具有很高的影响力,对周边环境有很大的影响。 通过了解团队成员都是何种类型的领导者,可以让团队更有效地工作在一起不断创造 奇迹。它也能帮助你认识到你和你的同事怎样才能更好地做出个人贡献。作为结果, 它也将创造默契支持和信任的文化,减少团队压力和冲突,从而更有创新地解决问题。 这也将帮助你为团队找到新的合适成员:例如你和团队还缺少什么样的个性和技能? 凯特的故事最终有一个不错的结局。小组指导环节的结果表明,问题不在于凯特缺少 能力,而在于团队具体的领导量化指标。如果团队引入一位具有战略远见和扭亏为盈 经验能力的领导者,而凯特作为沟通者和指导者则能更好地发挥,从而最终解决分公 司的危机。通过与总部人事管理部门的交流,我们成功找到非常符合的人选来建立更 符合需求的团队,并且帮助凯特完成她的使命。

2 页 469 浏览
立即下载
企业年度人力成本预算怎么做(很详细)

企业年度人力成本预算怎么做(很详细)

年度人力成本预算 很多人经常问人力资源管理是否有一条清晰的线索,可以把人力资源绩效薪酬、人力资源开发 和人力资源的激励串联起来。回答是肯定的。年度人力资源规划便可以把这几个方面有效地联于一体 的。    例如,某企业准备给员工制定的薪酬年度规划是由去年的 4100 元上调到 4500 元,也就是要 把员工的基准工资提升 5 个等级。要想实现这一规划目标,员工的年终综合考评得分就必须≥56 分 (假设);要想≥56 分,员工就必须保证每月的绩效考核都要达到 A 等或 A 等、B 等兼有。例如,A 等对应的得分为 5 分,B 等对应的得分为 4 分,员工必须得到 12 个 A 等或者是 11 个 A 等和 1 个 B 等、10 个 A 等和 2 个 B 等、9 个 A 等和 3 个 B 等的组合。接下来,企业就要考虑如何才能使员工得到 A 等和 B 等的考核绩效。按照我在《8+1 绩效量化技术》一书中的有关说明,达到 A 等的要求必须是 每月的考核得分为≥110 分(最高配分为 120 分),达到 B 等的要求必须是每月的考核得分为 ≥100 分。员工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完成每月的各项考核指标;要想完成每月的各项考核指 标,就必须在平时做好各项日常工作;要想使日常各项工作得以顺利且保质保量地完成,就需要加 强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训(不断开发、提升员工的能力素质也是企业发展所必须的投入)。    这样,通过一步步地目标激励,使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模块串联起来并且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人力资源管理的一条整体线索。  一、企业年度计划    企业年度计划是针对企业在某一年度为了达到预定目标而制定的计划,也就是要明确企业在一 年内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它较多地考虑了企业目前的发展状况以及相关的经济微观因素。    有不少从事人力资源的工作者曾经问我:企业的年度计划能否与企业的中长期规划结合在一起? 回答是肯定的。随着现代商业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因为 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存在,企业要想做相当长时期的规划是比较困难的,但年度的目标计划还是应 该很明确的。    企业年度目标计划的项目一般如下表所示:    表 3-1 企业年度目标计划项目表  二、年度人力资源计划    企业制定了年度计划后,就可以开始制定年度人力资源计划了。  (一)年度人力资源计划制定步骤    制定年度人力资源计划一般有三个步骤:收集有关信息、预测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人力资源供给 和编制人力资源计划。  1.收集有关信息    主要收集外部与内部的信息。外部信息主要包括:宏观经济发展趋势、本行业的发展前景、主要 竞争对手的动态、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动向、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政府的法律与政策、人口发展的趋 势、社会发展趋势、文化风俗习惯演变等。内部信息主要包括:企业发展计划、企业憧憬的变化、企业 领导层的更迭、人力资源成本的变化、生产流水线的变化、销售渠道的变化、融资能力的变化等。  2.预测人力资源需求与供给    根据收集来的信息,运用一定的方法,就可以较正确地预测企业在未来一年内人力资源的数量 和质量的需求与供给。如果供给大于需求,就要考虑分流出一部分人力资源;如果需求大于供给, 就要考虑引进一部分人力资源。当然,培训员工、改变计划、调整薪酬等也是可以运用的手段。  3.编制人力资源计划    一份完整的年度人力资源计划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计划达到的目标、目前形势分析、未 来形势预测、计划事项、计划制定者和计划制定的时间。    另外,编制年度人力资源计划一定要附上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是年度人力资源计划中的一个 重要方面。缺了这一块,企业的年度人力资源计划是不完整的。     人力资源管理行动计划一般由项目名称和项目细则组成。项目细则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内容:项 目负责人、项目参与者、实施时间、项目检查人、检查时间、项目预算等。有若干个项目就应该有若干 条项目细则。     当然,制定好年度人力资源计划后,关键是实施。但是,是否制定了一份科学实用的年度人力 资源计划是实施的前提。  (二)确立人力资源管理年度绩效标准    人力资源年度绩效标准的有效确立是科学制定年度人力资源计划的前提。绩效标准是否合理, 是决定能否完成绩效指标的最重要一环。人力资源管理的年度绩效目标应该从公司战略目标纵向分 解而来,而不是上级或部门领导的随意指定。    企业提出下一年人力资源绩效目标时,要对有关人员的工作提出明确的界定,使他们明白要做 什么,做到什么程度;通过逐级分解,让员工了解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期望;有关责任人要 对整个流程进行跟踪,考察目标完成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不定期地对目标进行回顾、反馈和调整, 做出合理的考核结果;建立绩效档案,以记录有关人员的绩效表现,及时反馈绩效表现,不断做出 调整,以更好地完成绩效目标,保证管理者所做出的绩效评价是基于事实而不是主观判断,保证绩 效考评的公正;最终将绩效结果和激励机制挂钩。    人力资源管理年度绩效指标一般包括:人事费用率、人均费用、人均产量 、人均产值、人均效 益、招聘费用率、人均培训费用、内部流动率、外向离职率等(见表 3-2)。    表 3-2  ××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绩效标准  ◎ 案例        某企业去年 100 个人生产了 100 台机器,销售额是 1000 万,100 台机器中有 A 机器 50 台、B 机器 20 台、C 机器 20 台、D 机器 10 台;今年 100 个人生产了 110 台机器,销售额是 950 万,110 台机器中有 A 机器 40 台、B 机器 20 台、C 机器 20 台、E 机器 20 台、F 机器 10 台。    单从销售额上看,能证明今年的人均效益比去年降低了吗?不能。因为销售额有太多的外在影 响因素。要证明人均效益是降低还是提高,我们就要从最根本的、不受外界影响太大的数据中来挖掘 真相。    就本企业而言,这个最根本的、不受外界影响太大的数据就是每一台设备的标准工时。计算出标 准工时,就可以证明人均效益是降低还是提高了。  (三)人力成本的预算与控制  1.人力成本构成    企业中只要有员工就会涉及到人力成本的问题。在人力资源规划中,人力成本的预算是非常重 要、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人力成本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我们知道人力成本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  ◆标准工作时间的员工标准所得(员工工薪部分);  ◆非标准工作时间的企业付出(如福利部分);  ◆开发费用(包括内部开发和外部开发,内部开发主要是培训,外部开发主要是招聘)。  2.人力成本的预算和控制    人力成本的预算和控制是所有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者都应该了解和掌握的知识。这里需要 提到另一个概念叫人力成本率,计算公式为:人力成本率 = 人力成本÷销售额 。    通常情况下,人力成本率会随着销售额的递增而递减。也就是说,在销售额不断增加的前提下, 企业前一阶段的人力成本率一般会大于后一阶段的人力成本率。所以说,如果一个公司的销售额能 预算得很准,那么人力成本也会预算得比较准。  ◎ 案例    如果一个企业今年的销售额是 6 亿元,正常情况下,该企业的人力成本率应该是 10% 。下面, 我们把该企业明年的销售额分为两种可能:  1.如果该企业明年的销售额为 7 亿元,那么,在 6 亿元和 7 亿元之间的 1 个亿的人力成本率是大于 10% 还是小于 10% 呢?正常情况下,在这 1 个亿中人力成本率应该是小于 10% 的,假设为 9% ;   2.如果该企业明年的销售额为 8 亿元,假设 6 亿元到 8 亿元中间的 2 亿元中有 1 亿元的人力成本为 9% ,另一亿元的人力成本为 8% 。    这种情况下,预算整体的人力成本公式为: ∑(月销售额 × 人力成本率) = 全年人力 成本    人力资源部往往从本年度 11 月份开始就要搜集各种信息,筛选出变量因素,进行下一年度的 人力资源规划的准备。这个时候如果人力资源部想知道本年度 12 月份的人力成本总和,可以采用下 面的计算方法:某月的销售额×人力成本率 = 当月的工资总和      我们在咨询过程中,经常有企业的领导人问道:"年终奖到底该如何计算?"这里,我们介绍一 种比较简单实用的方法:如果企业本年度的人力成本率为 10% ,那就可以按 8% 来计算年度人 力成本,剩余的 2% 留作年终奖。    我们知道,员工工资属于人力成本的组成部分。它又包括两个部分,固定部分叫做岗位工资, 变动部分叫做绩效工资。如何计算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呢?    举例来说,假设某企业今年一月份的销售额为 4 千万元,人力成本率为 10% ,留下为年终 奖准备的 2% ,4000×8% = 320(万元),就是该企业一月份的人力成本。假设该公司共有 员工 400 人,400 人的岗位工资之和为 250 万元,那么,变动部分的 70 万元就是绩效工资。如果该 企业二月份增加了 20 人,销售额还是 4 千万元,假设 420 人的岗位工资之和为 260 万元,那么, 绩效工资就是 60 万元。    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统称为基准工资。基准工资有一个规律,通常状况下,岗位工资和绩效工 资的比例有 5 :5 ;6 :4 ;7 :3 ;8 :2 等。当企业发现比例发生倾斜,比如由原来的 5 :5 变 成了 6 :4 的时候,这就证明员工固定工资的部分在增加,如果这时企业的效益并没有增加,为了 健全双赢的机制,一般的做法是可以适当减少人员的数量,按减少后的人员数量发岗位工资,而绩 效工资还按原来的人数所得发给现有的人数所得。    例如,以前需要 10 个人共同完成一项工作,平均每人的工资是 2000 元,其中岗位工资 1200 元/人,绩效工资 800 元/人。那么,绩效工资的总额就是 8000 元。效率提高后,只需 9 个人就可以 完成这项工作了。这时,为了达到企业和员工的双赢,工资可以这样分配:岗位工资不变,还是 1200 元/人,绩效工资 = 8000÷9= 889 元/人 。这样,企业既减少了人力成本的开支,员工 的工资总额也得到了提高,真正实现了双赢。  ◎ 案例    深圳某生产企业,一直都是按照计件的方式来计算工人的薪酬,而且工人是没有底薪的。今年 公司领导打算采取计时的方式计算工人的薪酬,目标是在不减少工人目前收入的前提下,尽量地降 低生产成本。    假如说,以前平均每个工人一天工作 10 个小时,能够生产 10 件产品。企业付给工人每件产品 10 元的报酬,也即每件产品的人力成本是 10 元。    现在,企业通过生产技术的改造,工人平均每人每天可以生产 15 件产品。如果按照计件制来计 算薪酬,那么,平均一个工人一天的收入就是 150 元,一个月(按 30 天计)就是 4500 元。虽然工 人的薪酬增加了不少,但是企业的总生产成本并没有降低。    如果采取计时制的方式,企业付给工人平均每人每月固定工资(底薪)2000 元,绩效工资为 3.5 元/件,然后将工作时间缩短到每天 8 小时。这样,工人平均每人每天可以生产 12 件产品,一个 月(按 30 天计)就可以生产 360 件产品,工人平均每人每月的工资=2000+3.5×360=3260 元, 平均每件产品的人工成本约为(2000+3.5×360)÷360= 9 元/件 。    按照这种方式,既在缩短了劳动时间,又使工人有了底薪的基本保证,工人在正常的上班时间 内就可以达到甚至超过以前的收入水平;同时,企业生产每件产品的人力成本从 10 元变成 9 元, 从而大大地降低了产品的总生产成本。

6 页 543 浏览
立即下载
企业人力成本计算方法

企业人力成本计算方法

企业人力成本预算方法 人力成本预算包括的指标:4 v9 N$ v3 p% h$ t' u: B ① 招聘成本+ w% U6 B, c1 A' O; d. ?' q: A 招聘成本主要包括招募人员的直接劳务费用、直接业务费用,如招聘洽谈会议费、差 旅费、代理费、广告费、宣传材料费、办公费、水电费等。还有间接费用,包括行政管理 费、临时场地及设备使用费等。其计算公式如下: 招募成本=直接劳务费+直接业务费+间接管理费+预付费用- s" B W' @# I4 n5 ② 选拔成本 选拔成本包括各个环节如初试、面试、心理测试、评论、体检等过程发生的一切与决 定录用或不录用有关的费用。其计算公式如下: 选拔面谈的时间费用 =(每人面谈前的准备时间+每人面谈所需时间)×选拔者工资率×候选人数汇总申请资料 费用 =(印发每份申请表资料费+每人资料汇总费)×候选人数考试费用 =(平均每人的材料费+平均每人的评分成本)×参加考试人数×考试次数测试评审费用 =测试所需时间×(人事部门人员的工资率+各部门代表的工资率)×次数(本企业)体检 费 =[(检查所需时间×检查者工资率)+检查所需器材、药剂费] ×检查人数 ③ 录用成本 录用成本包括录取手续费、调动补偿费、搬迁费和旅途补助费等由录用引起的有关费 用。这些费用一般都是直接费用。其计算公式如下: 录用成本=录用手续费+调动补偿费+搬迁费+旅途补助费 ④ 安置成本 安置成本是企业将被录取的员工安排在确定工作岗位上的各种行政管理费用;录用部 门为安置人员损失的时间费用;录用部门安排人员的劳务费、咨询费等。 安置成本=各种安置行政管理费用+必要装备费+安置人员时间损失成本# J7 v$ P# U; (2)培训和学习成本 8 O2 l" Y/ F7 `, Q ① 上岗前教育成本( ]$ J Y2 o' J0 I/ H7 N 6 l: Y$ ]" J# r0 F- A! H* j 上岗前教育成本包括教育与受教育者的工资、教育与受教育者离岗的人工损失费用、 教育管理费、资料费用和教育设备折旧费用等。计算公式如下: 上岗前教育成本=(负责指导工作者平均工资率×培训引起的生产率降低率+新职工的工资 率×职工人数)×受训天数+教育管理费+资料费用+教育设备折旧费用 1 M5 i/ I; O3 W t ② 岗位培训成本 岗位培训成本是企业为使员工达到岗位要求而对其进行培训所发生的费用, 括上岗培训成本和岗位再培训成本。上岗培训主要通过以老带新的形式完成。其计算公式 如下: 岗位培训直接成本 =∑指导小组时工资×指导小时 I×每月指导次数 I+∑(被指导者小时工资 K×指导小时 K× 月被指导次数 K) 岗位培训间接成本 =培训人员离岗损失费用+被培训人员不熟练造成损失+培训材料费+各种管理费 岗位再培训成本计算与岗位培训成本计算类似,只是再培训成本比岗位培训成本损失 费用要小些,时间可能短一些。其计算公式为: 岗位再培训间接成本=培训再培训人工费用+材料费用+管理费用+各种培训造成的损 失费 (3)离职成本 ① 离职补偿成本 离职补偿成本是指企业辞退员工,或是员工自动辞职时,企业所应补偿给员工的费 用,包括至离职时间为止应付员工的工资、一次性付给员工的离职金、必要的离职人员安 置费等支出。 ② 离职管理费用 离职管理费用是企业管理人员因处理离职人员有关事项而发生的管理费用。* ~" 面谈时间成本费=(与每人面谈前的准备时间+与每人面谈所需时间)×面谈者工资率×企 业离职人数 7 离职员工的时间费用=每人面谈所需时间×离职员工的加权平均工资率×企业离职人数( 与离职有关的管理活动费用=各部门对每位离职者的管理活动所需时间的平均工资率×有 关部门职工的平均工资率×离职人数离职前效率损失=正常情况平均业绩-离职前期间内平 均业绩. f3 i! V, c8 ~0 z5 C 8 I2 @# F6 x, j0 a. @. l) B ③ 空职成本 空职成本是指员工离职后职位空缺的损失费用,由于某职位空缺可能会使某项工作或 任务的完成受到不利的影响,从而会造成企业的损失。

2 页 515 浏览
立即下载
01任职资格管理概述

01任职资格管理概述

任职资格管理体系 主讲人: xxxxx 任何组织的能力由机制和人才共同承接,人才储备及人才供应是承接组织能力变化 的关键,明确的岗位胜任能力要求是变革管理中的基石 任何组织的能力由机制和人才共同承接,人才储备及人才供应是承接组织能力变化 的关键,明确的岗位胜任能力要求是变革管理中的基石 方法 确保前瞻性 战略地图 价值链分析 跨职能工作小组讨论 选择外部标杆和环境扫描对象 战略要求 发展规划对人员能 力的直接需求 划分有效的对照研究组群 选择区分优秀员工的效标 胜任力模型 现有优秀员工胜任特 质归纳、传承 BEI Focus Group 问卷调查 优秀员工 行为分析 确保企业特性 经验证的 外部经验 外部客户、 供应商合 作伙伴的 需求分析 外部经验 导入 确保竞争性 标杆最佳典范 (能力词典) 分析外部合作 伙伴需求 任何组织的能力由机制和人才共同承接,人才储备及人才供应是承接组织能力变化 的关键,明确的岗位胜任能力要求是变革管理中的基石 不同层级和岗位的胜任要求都是多元化的,同时,随着角色的转换,三种能力的重要 程度不同 很多企业的胜任力体系被束之高阁,是因为缺少定制化的配套机制与工具基于胜任力的人才管理 机制是企业人才保障的关键 标准体系 胜任力模型 面试题库 评估工具 / 体系 人才管理体系 360 反馈工具 其他评估工具 • 绩效 • 培训培养 • 晋升发展 • 招聘 • 以胜任力模型为重要 • 以胜任力模型为依据 • 以胜任力模型为重要 • 以胜任力模型为基础 参考的人员职业发展 的人员招聘筛选体系 指标的绩效管理体系 的配需培养体系 体系 当前施贵宝急 需的配套体系 例如:根据胜任力要求 例如:根据能力提升阶 例如:完善重点关注岗 例如:给出外聘人才的 优化绩效评估 梯规划学习地图 位员工任职资格体系 招聘工具包及机制流程 设计 胜任力模型词条的展现形式多种多样,其中关键的内容几乎都包括在内 注:以上为不同能力模型词条展现模式 对能力模型良好的宣传是后期落地实施的基础保障 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 HR 经常为 哪些问题焦头烂额? 问题:基于工作的 HR 管理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能力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 “ 萝卜”:人 “ 萝卜”:人 “ 萝卜的大小”:人的能力大小 “ 萝卜的大小”:人的能力大小 能力管理的价值体现 47% 30.00% 22.50% 影响员工 敬业度 15.00% 最主要的因素 7.50% 0.00% 工作挑战性 直接上级的管理水平 个人职业化程度 其他 公司的福利待遇 职业发展机会 数据来源:翰威特咨询 公司的认可度 敬业度低的公司 敬业度高的公司 数据来源:华信恵说 能力管理的价值链模型 获利能力 营收成长 顾客忠诚度 顾客满意度 创造顾客价值 员工保留率 员工生产力 员工敬业度 领导力及员工发展 能力管理的价值体现 公司战略 战略意图 各业务单元战略 战略图分析 价值驱动因素 分析 关键业绩指标 (平衡计分 卡) 什么 绩效管理 体系 薪酬激励 体系 领导力 开发 继任计划 体系 组织能力分析 胜任能力 如何 公司业绩驱动因素 分析 理解影响公司成功的主 要因素 长期的高潜质 员工方案 能力管理在 HRM 体系中的定位 怎样回报 怎样选用人才 组织的继任要求 报酬 招聘 绩效 管理 能力管理 职位管理 继任 计划 培训 开发 怎样评价员工 选拔 怎样判断候选 人资格 职位的培训需求 任职资格管理的产生 任职资格 (Job Qualification) 是指从事某一职种任职角色的人必须具备的知 识、经验、技能、素质与行为之总和 任职资格与职位管理的关系 职位 职类 职族 是一系列工作 / 任务的 组织中一系列职责、管理 将同职类职位按照任职 集合。职位强调的是以 范围、工作性质相同或相 者具备的资格条件以及 “事”为中心,而不是 似,任职者所需要的知识、 承担职责大小的差异程 担任该职位的“人” 技能、素质和行为标准也 度进行分类归集 相似的职位集合 企业能力管理体系 任职资格管理体系 职业发展 任职资格 资格等级 通道 标准 认证 任职资格体系导入 任职资格体系构成 职业发展通道 岗位 / 职位 基于工作 基于能力 职类 / 职种 职业发展通道 5 5 4 4 3 3 2 2 1 1 任职资格体系构成 任职资格标准  专业 任职资格标准体系  经验  现职状况 基本条件 用于初步判断是否可以申请一定级别的资 资格标准 很亮能否获得资格的主要标尺 参考项 对资格标准认证结果的调整 格  行为  知识、技能  绩效  素质  品德 任职资格体系构成 任职资格认证 必备知识考试 必备技能测试 行为认证    员工对照标准自评 直接主管评议 + 周边评议 认证小组评议 谢谢观赏 Thanks for watching

21 页 457 浏览
立即下载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