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分类
考证与进阶课程
企业服务
工伤保优选
企业培训
学习中心
登录/注册
关注绑定微信领3重限时好礼
100套必备
工作模版
每日免费
资料下载
免费职业
规划咨询
限时绑定福利
00:02:29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注册登录
使用手机登录
登录注册即代表你同意
服务协议
和
隐私协议
仅差一步,马上完成
欢迎来到HRtop,根据政策法规落实实名制注册政策,需要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对用户稳私信息给予严格保密。
手机号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公司名称(选填)
任职职位(选填)
请选择任职职位
完成
手机验证码登录
未注册手机验证后将自动创建新账号
手机号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请输入正确的验证码
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
登录注册即代表你同意
服务协议
和
隐私协议
账号密码登录
账号
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密码
忘记密码
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手机验证码登录
登录注册即代表你同意
服务协议
和
隐私协议
按相关排序
按相关性
按阅读量
按最新
全部格式
全部格式
DOC
XLS
PPT
PDF
RAR
ZIP
全部页数
全部页数
1-5页
6-10页
11-20页
21页及以上
职级职等核薪表
附件一: 薪資結構表 職等 學經歷標準 學歷 十 九 八 七 六 大專以上 大專以上 大專以上 大專以上 大專以上 職稱 管理職 全勤 技術員/管理職 廠長 協 特別 理 助理 經理 副理 課長 副課長 0 特別 助理 0 0 資深工程師 0 資深工程師 高級工程師 高級管理 師 高級專員 0 管理加 給 2800 2200 1600 1200 800 薪資 薪資結構=本薪+技術加給(含特殊崗位津貼加給)+績效獎金+全勤 1 2 3 4 5 6 7 8 本薪 3970 4140 4310 4480 4650 4820 4990 5160 技術加給 2280 2380 2480 2580 2680 2780 2880 2980 績效獎金 2280 2380 2480 2580 2680 2780 2880 2980 總額(不含管理加給) 8530 8900 9270 9640 10010 10380 10750 11120 總額(含管理加給不含績效獎金) 9050 9320 9590 9860 10130 10400 10670 10940 總額(績效獎金加管理加給) 11330 11700 12070 12440 12810 13180 13550 13920 本薪 3270 3410 3550 3690 3830 3970 4110 4250 技術加給 1830 1905 1980 2055 2130 2205 2280 2355 績效獎金 1830 1905 1980 2055 2130 2205 2280 2355 總額(不含管理加給) 6930 7220 7510 7800 8090 8380 8670 8960 總額(含管理加給不含績效獎金) 7300 7515 7730 7945 8160 8375 8590 8805 總額(績效獎金加管理加給) 9130 9420 9710 10000 10290 10580 10870 11160 本薪 2720 2830 2940 3050 3160 3270 3380 3490 技術加給 1470 1530 1590 1650 1710 1770 1830 1890 績效獎金 1470 1530 1590 1650 1710 1770 1830 1890 總額(不含管理加給) 5660 5890 6120 6350 6580 6810 7040 7270 總額(含管理加給不含績效獎金) 5790 5960 6130 6300 6470 6640 6810 6980 總額(績效獎金加管理加給) 7260 7490 7720 7950 8180 8410 8640 8870 本薪 2320 2400 2480 2560 2640 2720 2800 2880 技術加給 1170 1220 1270 1320 1370 1420 1470 1520 績效獎金 1170 1220 1270 1320 1370 1420 1470 1520 總額(不含管理加給) 4660 4840 5020 5200 5380 5560 5740 5920 總額(含管理加給不含績效獎金) 4690 4820 4950 5080 5210 5340 5470 5600 總額(績效獎金加管理加給) 5860 6040 6220 6400 6580 6760 6940 7120 本薪 2020 2080 2140 2200 2260 2320 2380 2440 技術加給 900 945 990 1035 1080 1125 1170 1215 績效獎金 900 945 990 1035 1080 1125 1170 1215 總額(不含管理加給) 3820 3970 4120 4270 4420 4570 4720 4870 總額(含管理加給不含績效獎金) 3720 3825 3930 4035 4140 4245 4350 4455 附件一: 六 職等 五 四 三 二 一 大專以上 學經歷標準 副課長 學歷 管理職 高中以上 高中以上 高中以上 高中以上 初中以上 組長 副組長 領班 副領班/ 警衛隊長 高級管理 高級工程師 職稱 師 薪資結構表 高級專員 0 全勤 技術員/管理職 工程師 工程師 助理工程師 助理 作業員 管理師 管理師 助理管理 師 技術員/ 物料員 檢驗員 專員 專員 助理/ 司機/ 舍監/ 總機 警衛/ 清潔工 100 100 100 100 50 800 管理加 給 400 200 100 50 0 薪資 薪資結構=本薪+技術加給(含特殊崗位津貼加給)+績效獎金+全勤 1 2 3 4 5 6 7 8 總額(績效獎金加管理加給) 4620 4770 4920 5070 5220 5370 5520 5670 本薪 1770 1820 1870 1920 1970 2020 2070 2120 技術加給 660 700 740 780 820 860 900 940 績效獎金 660 700 740 780 820 860 900 940 總額(不含管理加給) 3190 3320 3450 3580 3710 3840 3970 4100 總額(含管理加給不含績效獎金) 2930 3020 3110 3200 3290 3380 3470 3560 總額(績效獎金加管理加給) 3590 3720 3850 3980 4110 4240 4370 4500 本薪 1570 1610 1650 1690 1730 1770 1810 1850 技術加給 450 485 520 555 590 625 660 695 績效獎金 450 485 520 555 590 625 660 695 總額(不含管理加給) 2570 2680 2790 2900 3010 3120 3230 3340 總額(含管理加給不含績效獎金) 2320 2395 2470 2545 2620 2695 2770 2845 總額(績效獎金加管理加給) 2770 2880 2990 3100 3210 3320 3430 3540 本薪 1420 1450 1480 1510 1540 1570 1600 1630 技術加給 270 300 330 360 390 420 450 480 績效獎金 270 300 330 360 390 420 450 480 總額(不含管理加給) 2060 2150 2240 2330 2420 2510 2600 2690 總額(含管理加給不含績效獎金) 1890 1950 2010 2070 2130 2190 2250 2310 總額(績效獎金加管理加給) 2160 2250 2340 2430 2520 2610 2700 2790 本薪 1320 1340 1360 1380 1400 1420 1440 1460 技術加給 120 145 170 195 220 245 270 295 績效獎金 120 145 170 195 220 245 270 295 總額(不含管理加給) 1660 1730 1800 1870 1940 2010 2080 2150 總額(含管理加給不含績效獎金) 1590 1635 1680 1725 1770 1815 1860 1905 總額(績效獎金加管理加給) 1710 1780 1850 1920 1990 2060 2130 2200 本薪 1300 1300 1300 1300 1300 1300 1300 1300 技術加給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績效獎金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總額(不含管理加給) 1350 1390 1430 1470 1510 1550 1590 1630 總額 1350 1390 1430 1470 1510 1550 1590 1630 附件一: 薪資結構表 職等 學經歷標準 學歷 核准: 職稱 管理職 技術員/管理職 全勤 管理加 給 薪資 薪資結構=本薪+技術加給(含特殊崗位津貼加給)+績效獎金+全勤 1 審核: 2 3 4 5 6 7 8 9 10 5330 5500 3080 3180 3080 3180 11490 11860 11210 11480 14290 14660 4390 4530 2430 2505 2430 2505 9250 9540 9020 9235 11450 11740 3600 3710 1950 2010 1950 2010 7500 7730 7150 7320 9100 9330 2960 3040 1570 1620 1570 1620 6100 6280 5730 5860 7300 7480 2500 2560 1260 1305 1260 1305 5020 5170 4560 4665 級差 津貼 本薪 合計 比例 200 170 370 4.34% 150 140 290 4.18% 120 110 230 4.06% 100 80 180 3.86% 90 60 150 3.93% 9 10 5820 5970 2170 2220 980 1020 980 1020 4230 4360 3650 3740 4630 4760 1890 1930 730 765 730 765 3450 3560 2920 2995 3650 3760 1660 1690 510 540 510 540 2780 2870 2370 2430 2880 2970 1480 1500 320 345 320 345 2220 2290 1950 1995 2270 2340 1300 1300 160 180 160 180 1670 1710 1670 1710 90 60 150 3.93% 津貼 本薪 合計 比例 80 50 130 4.08% 70 40 110 4.28% 60 30 90 4.37% 50 20 70 4.22% 40 0 40 2.96% 級差 9 10 制訂: 級差 津貼 本薪 合計 比例 附件二: 專業資格津貼一覽表 岗位描述 岗位 条件 进出口 2年工作经验以上 日语二级以上 业务/销售 英语六级以上 其他語言 人資 5年工作经验以上 品保 3年工作经验以上 3年工作經驗 厂务 5年工作經驗 3年工作經驗 MIS 5年工作經驗 3以上工作经验 財務 5年以上工作经验 核准: 審核: 制訂: 核: 專業資格津貼一覽表 岗位描述 专业津貼 证书 海关报关员资格证 外汇核销员证 200 300 日语等级证书 英語等级证书 其他等级证书 300 300 二級人力資源管理師證書 200 一級人力資源管理師證書 400 ISO9001/140001/OHSAS180000/QC080000國家注 冊外審員证书 200 低压电工证 200 高压电工证 400 CCNA思科认证/網路工程師/中級程序員/中級硬件工程師 CCNP思科认证/高級程序員/系統分析師/高級網絡規劃師 中级会计证书 高級會計證書 制訂: 200 400 200 400 薪資調整表 姓名 工號 部門 職位 調整理由說明 □試用期滿 調整原因︰ □職務晉升 □職稱晉升 □工作在特殊崗位 □取得相應專業資格證書 □其它: 薪資結構 本薪 技術加給 績效獎金 管理加給 崗位津貼 目前薪資 建議調整薪資 建議生效日期 備注說明 申請部門 理級主管 申請部門 課級主管 近期考核成績 前一次 分; 前二次 分 半年內獎懲記錄 半年內及本年度 已調薪記錄 人事單位填寫 評定意見 總經理 □符合調薪規定 □不符調薪規定,說明: 總經理意見 最終調整額: + - 作業流程︰部門提報申請 行政管理部 審核 人事單位薪資經辦提供數據 總經理簽准 行政管理部 填報日期︰ 職位 學歷 專業津貼 全勤 全薪 申請部門 課級主管 行政管理部 薪資經辦人 版次︰A0 人員核薪單 人力需求單編號 薪資結構 任用部門 核定標準 職等職級 任用單位 低位 等 級 職稱 高位 等 級 職位 主管意見 等 級 學歷 薪資級差 承認工作年資 說明 本薪 技術加給 績效獎金 元 核準 部級主管 備注: 1.在核薪流程中,人事提供該員工的附件《應徵人員履歷表》及《應徵人員面談記錄表》, 以作為審核參考。 2.薪資每一等級之間存在相應的薪資級差,主管原則上按薪資級差在低位于高位之間予以裁定標準,如特殊狀況超出高位標準,主管需 。 3.本表單涂改無效。 4.本表單保管人︰HR,儲存期限︰1年 表單編號︰ 人員核薪單 核薪單 人力需求單編號 薪資結構 任用部門 核定標準 職等職級 任用單位 低位 等 級 職稱 高位 等 級 職位 主管意見 等 級 學歷 薪資級差 承認工作年資 說明 核準 本薪 技術加給 績效獎金 元 部級主管 備注: 1.在核薪流程中,人事提供該員工的附件《應徵人員履歷表》及《應徵人員面談記錄表》, 以作為審核參考。 2.薪資每一等級之間存在相應的薪資級差,主管原則上按薪資級差在低位于高位之間予以裁定標準,如特殊狀況超出高位標準,主管需 。 3.本表單涂改無效。 4.本表單保管人︰HR,儲存期限︰1年 表單編號︰ 核薪單 NO: 全勤 管理加給 薪資合計 課級主管 位標準,主管需備注說明,并經主管核準后方可生效 版次︰ 核薪單 全勤 NO: 管理加給 薪資合計 課級主管 位標準,主管需備注說明,并經主管核準后方可生效 版次︰ 附件 三 月績效考核統計表 考核期間: 序號 部門 工號 姓名 績效 獎金 評核項目(100分) 工作品質 (30分) 工作數量 (25分) 工作依賴性(15 工作主動性(15 團隊合作( 分) 分) 15分) 主管評分 部門主管評分 合計 (1)考核成績分為六等,A等:滿95分以上,績效獎金為2倍;B等:85-94分,績效獎金為1.5倍;C等:75- 84分,績效獎金為1倍;D等:65-74分,績效獎金為0.5倍;E等:64分以下,績效獎金為0倍; (2)表中本部門“實發金額”項之總額需≦本部門“績效獎金”項之總額。 核準: 評核主管: 考核統計表 等:65-74分,績效獎金為0.5倍;E等:64分以下,績效獎金為0倍; 考核部門: 上一級主管評 分 倍數 實發金額 人事 年度績效考核統計表 考核期間: 評核項目(100分) 序號 工號 姓名 職務 進廠日期 工作品質(30 工作數量(25 分) 分) 工作依賴性 (15分) 工作主動性 (15分) 團隊合作(15 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合計 備注: 1、考績分為四等,A等:滿95分以上,調薪幅度10%;B等:85-94分,調薪幅度5%~8%;C等:75- 84分,調薪幅度≦5%;D等:65-74分,不調薪。 2、考績A等人數占本部門調薪人數比例應≦20%,考績B等人數占本部門調薪人數比例應≦50%。 公司主管核准: 行政管理部復核: 部門主管審核: 考核部門: 不調薪。 考核成績 考績等級 調薪幅度 備注 審核: 評分主管:
12 页
380 浏览
立即下载
五步法搞定战略绩效实战设计
五步法搞定战略绩效实战设 计 目 录 CONTENTS 认识 BSC+OKR 多层级战略地图与 BSC 开 发 确定部门季度 O, 认论部 门 KR 分解岗位 O ,认论岗位 KR BSC+OKR 战略绩效管理流 程 BSC+OKR 实施切换注 案例 ABP 股份战略执 行 股仹公 司 高 层 人力 等职 能 部 门 采购 中 心 销售 中 心 研发 中 心 生产 制造 子公 司 图: ABP 股份组织架 构 1). 2000 年由科研院所改制为民营,是我国第一批投身二民族锂 电 亊业的民营企业,迄今已有 11 年发展历叱; 2). 属于新能源行业,旗下拥有液态锂电、聚合物锂电、圆柱锂电、 锂铁磷酸盐劢力电池和储能电池五大系列产品; 3. 主要客户结构分类: A 类客户(国际大客户); B 类客户(国 内 大客户); C 类客户(国内渠道客户)。 案例 ABP 股份战略执行 (续) 企业战略执行障碍 产品开发流程 供应商管理流程 战略远景 质量管理流程 生产计划管理流程 …… “ 有 70 %的企业失败的原因不是战略制定的错误而是执行障 碍!” - 《财富》 案例 ABP 股份战略执行 (续) 没有战略绩效管理 , 何谈战略执行 ? 联系讲师: 13818415208 战略绩效管理工具— BSC+OKR 进入互联网 + 时代, BSC+OKR 逐渐成为绩效管理的主流 地位 “ 奖罚调 剂” • 几乎没有正 式的考核, 基本实行 平 均主义。 • 对作特殊 贡 献的员工进 行特 别奖励, 对 犯了重大 过 失的员工 予 以惩罚, 以 有限的赏 罚作为调剂。 “ 主观评 价” • 开始打破平 均 主义 • 依据能力与贡 献来确定报酬, 拉开收入分配 的差距 • 但是人情化 管 理色彩仍 然浓 郁,考 核凭主 观感 觉,缺乏 标 准,考核结 果和收入分配 没有科学对 应 “ 德能勤 绩” • 综合考察 多 个方面, 包 括结果, 工 作能力、 态 度等。 • 不能真正 反 映员工的业 绩,往往 “ 老好人”、 “庸人” 考 核分数 反而 最高 • 往往结合 360 度进行评估 “ 绩效管理” “战略绩效管 理 ” • 强调客观、 量化的考核 • 用亊先承诺 的标准来考 核员工实际 完成的绩效, 以达到绩效 改善的目的。 • 最典型的代 表工具为” 目标管理 (MBO)”,K P I 考核 • 在战略层面 , 运用战略地 图为平台来 描述战略 、 衡量、管 理 战略。 • 典型代表 工 具为 BSC • EVA 经济 增 加值 • 互联网 + 时代 OKR OKR- (一)目标 Objective —— 与公司战略直接关联 —— 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事)关键成果 Key Results —— 根据目标层层分解 —— 对目标实现有直接驱动作 用 —— 用量化技术实现其可衡量 OKR —Objective Key Results OKR 与 传 统 战 略 绩 效 管 理 工 具 的 差 异 1. 强调环境适应,优先应用于互联网等创新型企业; 2. 根据不同组织层级设计年季、透明 OKR ; 3. 无论何组织层级一般 5 个 O,4 个 KR ; 4. 百分之六十的 O 最初来源于底层; 5. KR 一般不会保留在下个周期; 6. 季、年都为相应的 OKR 打分; 7. 分数 60-70 是不错的表现 ,40 分以下才是警戒; 8. OKR 结果一般不用于考核而是改进。 OKR 考核 表 示 例 序号 1 2 目标( O ) 本 季 度 销 售 额 每 月 实 现 40% 增长 关键成果( KRs ) KR 权重 4 月,通过促销,销售库存产品 8000 , 20% 仹 实现增长 20 万元收入。 5 月,新品销售旺季,拓展附近 300 家 30% 酒店市场,在确保销售收入基础上再提 高 40 万元。 6 月,儿童节活劢,推广新式产品,确 30% 保月销售额再增长 30 万元。 本季度推出会员积分模式,带劢预存销 20% 售收入,季度结算增加 3 万元。 4 月,通过促销费用控制在 XXX 万 元。 略 本季度销售 费用降低为 上 季 度 的 95% 略 KR 分值 O 分值 100 100 略 略 3 略 略 100 BSC+OKR 实战设计五步法 第一步 多层级战略地图与 BSC 开发 第二步 确定部门季度的 O, 认论支持部门 O 的 KR 第三步 分解部门内部岗位的 O ,认论岗位 KR 第四步 BSC+OKR 战略绩效管理流程制 度 第五步 BSC+OKR 实施与切换 目 录 CONTENTS 讣识 BSC+OKR 多层级战略地图与 BSC 开 发 确定部门季度 O, 认论部 门 KR 分解岗位 O ,认论岗位 KR BSC+OKR 战略绩效管理流 程 BSC+OKR 实施切换注 讣识战略地图 + 平衡计分卡 + 战略行劢计划 表用“图、卡、表”简单、直观、有效地规划企业战 运 略 不同层面战略图、卡、表关注点 集团 总 体 战略 SBU 战 略 职能战略 联系讲师: • 集团业务组合与创造母合效应 案例:神华集团、苏宁集团、华润集团 ? 如何落实集团战略意图,有效竞争 ? • 价值定位 低成本、差异化、聚焦 (案例:宝马、 SONY ) 人力资源、企业文化、资本运营 等如何协同公司与 SBU 价值 创 造? • 各职能具体目标与实施计划 战略地图示例 平衡计分卡示 例 战略行动计划表示 例 关键问题:如何确保公司、分子公司、部门战略目标 O 的一致性 工具 : 公司战略图、卡、表分解矩阵表 维度 战略目标与主题 F1 股东满意的投资回 报 F2 获取更多利 润 财务与 F3 销售收入增长 目标 F4 降低控制总成 本 F5 加速流劢资金周转 核心衡量指标 净资产收益率 税前利润 财务部 人力资 源 部 流劢资金周转天数 ▲ ● ▲ C1 :提升战略客户及盈利 战略客户销售收入比重 新品的销售收入比重 新产品销售收入比重 C1 . 1 开发国际市场新 国际战略客户新开发数量 的 事次配套客 户 C1. 2 全面占领华北市场 华北战略客户销售收入 客户 整车制造战略客户 C1. 3 提高战略性老客 战略客户锁定数量 的销售渗透 户 C1. 4 A3 产品线全面投入 新产品销售收入比重 市 场 C2 保持与战略客户良 战略客户满意度 关系 好 C3 提升集团内部客户 内部战略协同满意度 战 略协同满意度 内部运 营 …… …… 学习发 …… …… 采购中 心 …… ● 销售收入 成本费用总额 各部门、分子公司 营销部 生产中 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关键问题 2 : 如何确保各个层级战略图、卡、表中 O 的可操作性? 目标( O) 实操性检查原则 1 、该目标( O )是否解决了 A 却产生了 B? 2 、该目标( O )是否可控制? 3 、该目标( O) 是否可信? 4 、该目标( O) 是否可衡量? 5 、该目标( O) 是否可低成本获取? 6 、该目标( O) 是否可理解? 目 录 CONTENTS 讣识 BSC+OKR 多层级战略地图与 BSC 开 发 确定部门季度 O, 认论部 门 KR 分解岗位 O ,认论岗位 KR BSC+OKR 战略绩效管理流 程 BSC+OKR 实施切换注 部门季度 O 主要来自战略地图与 BSC 分解 一、战略地图与 BSC 分解 O 序 号 1 4 序号 1 2 3 四、填写部门的 OKR 考核 表 目标( O ) 本季 度销售 额 每 月实现 40% 增长 关键成果( KRs ) KR 权重 4 月,通过促销,销售库存产品 8000 仹,实现增长 20 万元收入。 5 月,新品销售旺季,拓展附近 300 家酒店市场, 20% O 分值 30% 部门职责 时 间 人力资源规 划 √ 后勤服务 √ 成 本 数 量 质 量 √ √ 100 20% 100 100 风 险 推导的指标 在 2011 年 11 月 15 日前,完成公司 300 名 员工的人力资源规划工作,要求获得经 营计划质询会的一次性审议通过 √ √ √ √ 1 、确保后勤服务满意度达到 90 分以上 2 、每月度后勤费用控制达成率 100% 3 、控制重大行车交通事故数量为 0 三、运用价值树,讨论支持部门 O 的 KR 部门 O 部门 O 驱劢因素分析 30% 在确保销售收入基础上再提高 40 万元。 6 月,儿童节活劢,推广新式产品,确保月销售额 再增长 30 万元。 本季度推出会员积分模式,带劢预存销售收入,季 度结算增加 3 万元。 本季 度销售 费用 4 月,通过促销费用控制在 XXX 万元。 降低 为上季 度的 略 95% 略 略 略 KR 分 值 二、部门职责补充推导 O 车间 成 本 费 用 部门 KR 加强车间质量管理,降低内部质量损失 内部质 量损失成本 人工成本总额 车间薪资总额控制 工艺执行抽检符合 设备与操作工艺执行改善 机物料消 车间工时或产量定额全面、合理工时定额准确 率 消 耗 目 标降低 耗、低值易耗品等费用控制 率 车间定岗定编定员符合率设备维 达 成率 设 备维 修 修成本 降成本目标 保持设备完好、减少设备停工损失 …… 设备可劢率 战略地图与 BSC 分解 O 的工具 - 价值树 运用价值树 工 具分解 战 略地图与 BSC 的 目 标 ,形成部门 O 与岗位 O ,确保部门 的 O 与岗 位 的O 保 持一 致性 部门职责补充推导 O 工具 - 五因素分析法 序号 部门职责 时 成 间 本 数 人力资源 规划 2 公司文控 管理 3 后勤服务 √ √ √ 风 险 量 1 质 量 √ √ √ √ √ 推导的指标 √ √ √ 2011 年 11 月 15 日前,完成公 司 300 名员工的人力资源规划工 作, 要求获得集团经营计划质询 会的 一次性审议通过 1 、本季度文档抽检符合率达到 100% 2 、本季度重大文控泄密次数控制 在 0 次 1 、本季度后勤服务满意度达到 95 分以上 2 、本季度月平均后勤费用控制达 成率达到 100% 3 、本季度重大行车交通事故为 0 价值树还可以帮助我们寻找部门 O 的驱动因素 KRs 部门季度 O KRs 加强车间质量管理,降低内部质量损失 车间工时或产量定额全面、合理 车间定岗定编 车间成本 费用率控制 在 X% 车间薪资总额控制 设备与操作工艺执行改善 内部质量损失成本控制在 X% 工时定额准确率达到 Y% 定员 符合率达到 100% 控制人工成本总额占总成本比例 工艺执行抽检符合率达到 机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等费用控制 100% 设备维修成本 消耗目标降低达成率达到 100% 设备可劢率达到 设备维修降成本目标实现率 99% 100% ……… 保持设备完好、减少设备停工损失 …… 填写部门 OKR 表 序号 1 2 3 目标( O ) 关键成果( KRs ) KR 权重 20% 4 月,通过促销,销售库存产品 8000 份,实现增长 20 万元收入。 5 月,新品销售旺季,拓展附近 300 家 30% 本季度销售额 酒店市场,在确保销售收入基础上再 提 每月实现 高 40 万元。 40% 增长 6 月,儿童节活劢,推广新式产品,确 30% 保月销售额再增长 30 万元。 本季度推出会员积分模式,带劢预存 20% 销售收入,季度结算增加 3 万元。 4 月,通过促销费用控制在 XXX 万 本季度销售费 元。 用降低为上 略 季 度 的 略 95% 略 略 略 略 KR 分值 O分 值 100 100 100 目 录 CONTENTS 讣识 BSC+OKR 多层级战略地图与 BSC 开 发 确定部门季度 O, 认论部 门 KR 分解岗位 O ,认论岗位 KR BSC+OKR 战略绩效管理流 程 BSC+OKR 实施切换注 岗位季度 O 主要来自部门 O 分解,以及岗位职责的补充推导 一、部门战略地图与 BSC 分 解 序 号 二、岗位职责补充推导 岗位 职责 时 间 成 本 数 量 质 量 风 险 研发报 四、填写岗位的 OKR 考核 表 序号 1 目标( O ) 本季度研发项目 确保完成 本季度支持新产 2 品上市陈宫 3 略 关键成果( KRs ) 4 月,通过技术方案的评审,确保工艺技术路线获 得审议通过…… 5 月,完场样机的测试,确保通过。 KR 权重 20% 30% 6 月,…… 30% 本季度…… 20% 4 月,为销售技术支持。 略 略 略 略 略 KR 分值 O 分值 1 告 √ 4 现场技 术支 持 服 务 √ √ √ √ √ √ 岗位 O 岗位 O 驱劢因素分析 100 在 2011 年 11 月 15 日前, 完成 公司 ABY 项目研发报告,要求 获得技术质询会的一次性审议 通 过 1 、确保现场技术支持满意度 达到 90 分以上 2 、每季 度 现场技术问题妥善 解决 率 100% 三、运用价值树,讨论支持岗位 O 的 KR 100 100 √ 推导的指标 车间 成 本 费 用 岗位 KR 加强车间质量管理,降低内部质量损失 内部质 人工成本总额 车间薪资总额控制 量损失成本 设备与操作工艺 工艺执行抽检符合 执行改善 机物料消 车间工时或产量定额全面、合理工时定额准确 率 车间定岗定编定员符合率设备维 率 消 耗 目 标降低 耗、低值易耗品等费用控制 达 成率 设 备维 修 修成本 降成本目标 保持设备完好、减少设备停工损失 …… 设备可劢率 目 录 CONTENTS 讣识 BSC+OKR 多层级战略地图与 BSC 开 发 确定部门季度 O, 认论部 门 KR 分解岗位 O ,认论岗位 KR BSC+OKR 战略绩效管理流 程 BSC+OKR 实施切换注 问题一:中长期战略滚动修订与年度经营计划、绩效考核流程 年度战略环境扫描 召开战略研认会,修 订、规划公司战略 年度销售 预算 年度生产、 库存预算 分解战略,编 制 OKR 目标卡》初 《年度 稿 设备等投资 预算 年度预算 平衡会 汇总编制 财务预算 表 根据预算滚劢修订 战略图、卡、表 ( 3+1 ) 调整、确定《年度经营 目标卡》 设计考核指标,落实 责仸机制 修订战略、计划与 考核流程制度 采购预算 期间费用 预算 问题二:战略绩效管理部门的职能发挥 传统战略管理部门 OSM 战略管理办公室 一 1 2 战略环境分析 内外部环境分析 战略研究 一 1 2 3 战略环境分析 内外部环境分析 战略研究 BSC 对标研究分析 事 战略规划 事 战略规划 3 4 战略规划研认会 毕业论文报告 4 5 战略规划研认会 三 战略执行与监控 三 战略执行与监控 5 重点战略仸务管理 6 建立战略沟通平台 四 6 7 战略评估修订 年度战略修订会议 关注目标修订 7 8 9 10 11 四 12 13 14 战略地图、卡、表 横向与纵向战略协同管理 战略预算资源配置 平衡计分卡报告 战略行劢计划管理幵链接考核 链接绩效考核 战略评估修订 年度战略修订会议 战略图、卡、表修订 促进战略、计划、预算联动 案例 华润集团战略管理 部 财务管控型 基二预算 Budgeting-Oriented 业务单元编码 战略管控型 聚焦战 略 Strategy-Focused 战略驱劢 Strategy Driven BSC+6S 集团管控体 系 战略规划 战略构建工 具 商业计划 战略落实工具 预算管理 管理报告 管理报告 战略监控工具 战略审计 内部审计 战略评价 业绩评价 战略执行工具 经理人评价 经理人考核 6S 管理体 系 精益办 问题三:平衡计分卡报告 问题三:平衡计分卡报告(续) 问题三:平衡计分卡报告(续) 问题三:平衡计分卡报告(续) 问题四:战略绩效回顾会召开一般程序 1 2 3 战略管理部 门进行公司季度 经营目标与 计 划执行情况 总 体通报 部分子公司、 部门 负责 人进行 季 度 述职 BSC 报 告 OKR 述 职 4 O 质 询 3 修订调整 O , 形成 会 议纪 要 KR 质 询 质询记录 会议纪要 问题五:绩效考核结果与回报激励挂钩 分数 目 录 CONTENTS 讣识 BSC+OKR 多层级战略地图与 BSC 开 发 确定部门季度 O, 认论部 门 KR 分解岗位 O ,认论岗位 KR BSC+OKR 战略绩效管理流 程 BSC+OKR 实施切换注 BSC+OKR 实施注意问题 序号 挑战 对策 1 来自企业文化与人员的挑战 高层倡导、中层参与、基层理解 2 战略管理的挑战 加强中高层人员战略管理培训 强化 ( OSM )战略管理办公室职能 3 全面预算管理的挑战 推动战略、计划、预算、考核流程的梳理,实现计 划引导预算 4 流程管理水平的挑战 根据 BSC 指标数据信息收集要求梳理相关企业管理 流程实现流程匘配性 5 组织架构与岗位分析的挑战 组织管控模式分析,明晰组织职责; 梳理岗位职责 6 信息化管理的挑战 7 薪酬管理体系支持的挑战 在 BSC 导入一年后,引入 BSC 信息化软件,幵实 现 与信息系统的协同 开展必要的岗位价值评估,实现薪酬内部的公平性, 合理地设计薪酬结构
39 页
469 浏览
立即下载
【制度】职级职位管理制度
文件名称: 职级职位管理制度 文件编号: G7-HR-OD-001 制定部门: 人力资源中心 发行日期 版本 拟定 审核 A 密级 批准 公开 一、目的 为建立有序的职级职位体系,构建通畅的员工职业发展通道,明确各职级标准等,特制订本制度。 二、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研发团队全员,含隶属于成都研发的外地研发团队。 三、名词解释 3.1 职位序列:是指根据工作性质的不同,组合类似职位族而形成的职位序列。公司的职位序列分为 M(Management,管理)、I(Innovation,创新)、T(Technology,技术)三大职位序列。 3.2 职等:是指将困难程度、责任大小、所需资格等条件都大致相同的职级,归纳为职等。 3.3 职级:是指将职位序列作出区分,以区别不同级别所需的能力标准、任职要求,如 T1、T2 即为两个 职级。 3.4 职位族:是指将工作内容、性质等相类似职位组合而形成的职位集合。 3.5 职位:是组织中的最小结构单元,是指为了完成某一项职能或工作任务而需要具备的能力、责任、权 利等的综合称呼。 3.6 晋级:是指员工能力经评估后达到下一个职级要求,则晋级到下一个职级,如从 T3.1 晋级到 T3.2。 3.7 晋职:是指员工的职级达到下一个职级对应的职等,如从 T2 工程师级晋职到 T3.1 高级工程师级。 3.8 降级:是指员工能力经评估后无法胜任该职级要求,则降级到上一个职级,如从 T3.1 降级为 T2。 3.9 降职:是指员工的职级降级到上一个职级对应的职等,如从 T3.1 高级工程师级降职为 T2 工程师级。 四、权责 人力资源中心为本制度管理单位,负责本制定的制定、修改及相关解释,各级员工均需遵照本制度执行。 五、职级体系 5.1 职级框架 职级框架 管理通道 M 序列 职等 M5 C?O 级 M4 职级 专业通道 M3 M2 M1 M0 5.2 职级标准 M4.2 M4.1 M3.2 M3.1 M2.2 M2.1 M1.2 M1.1 VP 级 总经理级 总监级 经理级 组长/主管级 I 序列 T 序列 职等 I7 T7 首席/科学家 I6 T6 架构师级 I5 T5 专家级 I4.3 I4 I4.2 I3 T4.3 T4 T4.2 I4.1 T4.1 I3.3 T3.3 I3.2 T3 T3.2 I3.1 资深工程师级 高级工程师级 T3.1 I2 T2 I1 T1 I0 T0 工程师级 助理工程师级 职级标准是各职级的人才画像,集合了各职级对人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员工必须达到相应标准 才能被评定到该职级。研发团队的职级标准请见《研发职级标准》(附件 1)。 5.3 职业发展 职业发展通道是员工可能在公司可能的发展路径。公司的职业通道分为管理通道(M 序列)和专业通道 (I/T 序列),根据员工意愿和能力,两个通道可以转换发展。研发团队的职业发展通道如下: M5 T7 M4.2 T6 M4.1 M3.2 T5 M3.1 M2.2 M2.1 M1.2 T4.3 M+I/T 双通道 M1.1 T4.2 T4.1 T3.3 M0 I/T3.2 I/T3.1 I/T2 I/T1 I/T0 研发团队提倡以夯实专业能力为基础,在合适情况下发展管理能力。为此,在管理通道的前五个职级 (具体指 M0、M1.1、M1.2、M2.1、M2.2)设计了与专业通道双通道并行发展的机制,即该几个管理职级的 员工同时也需要评估专业职级,除此外其它职级均为单通道发展。双通道发展的,职级对应的薪酬按“就 高不就低”给予定薪。专业职级达到一定职级后方可进行管理职级晋级,具体规则为: 往 M0 晋级的,专业职级不得低于 I/T3.2; 往 M1.1 晋级的,专业职级不得低于 I/T3.3; 往 M1.2 晋级的,专业职级不得低于 I/T4.1; 往 M2.1 晋级的,专业职级不得低于 I/T4.2; 往 M2.2 晋级的,专业职级不得低于 I/T4.3。 往 M3.1 及以上晋级的,不再限定专业职级要求。 5.3.1 职业发展 员工专业能力达到 I/T3.2 的职级及以上时,如果团队内部有职位空缺且员工有能力和意愿往管理序列方 向发展,可以申请从专业序列往管理序列发展(起始职级为 M0);同样,如果员工处于管理通道上,但 员工有能力和意愿往专业序列方向发展,也可申请从管理序列往专业序列发展。公司鼓励员工内部合理流 动,包括异动、跨序列发展等。跨序列发展需经过职级评定委员会评定新的职级后方可。 5.3.2 晋级晋职与降级降职 员工的发展有升有降,员工的能力达到相应职级标准则匹配对应职级、职等,包括晋级晋职与降级降职。 晋级/降级是晋职/降职的基础,职级升、降后则对应进行职等的调整。原则上逐级晋级和降级,特殊情况可 除外。 1)、晋级: 以员工能力和工作业绩为基础,如果员工能力超出本职级标准达到下一职级标准,则可以申请进行晋 级, 晋级要求 层级 I/T3.3 晋级 I/ T4.1 或以上职 级晋升 晋升申报 二级部门以上负责人提 名,HRBP 审核资格 基本资历 年限 在上 一职 级至 少工 作1年 绩效 能力要求 价值观 最近半年考核不得 有 B 或更低 按相关职级 I/T3.2 及以下职 级晋升 I/T3.2 及以上晋 级 M0 或以上 员工可自己申请或由二级 在上 一职 部门负责人提名,HRBP 级至 少工 审核资格 作半年 最近半年绩效至少 有一次 B+或以上 标准要求进 行严格评 定,须满足 往 M0 晋级的员工可自己 全部要求, 申请或由二级部门负责人 半年内不得 提名,HRBP 审核资格; 在上 一职 M0 往 M1.1 及 以 上 晋 升 级至 少工 的,需由直接上级提 作1年 绿色通道 最近半年考核不得 有 B 或更低 绩效持续优 结合公司/ 秀的员工, 部门价值 可适当放宽 观,通常作 资历条件限 为一票否 制,须经相 决。 关委员会确 有重大过 失。 认。 名,HRBP Head 审核资 格。 经评估通过后,晋级到下一职级。晋级要求如下: 2)、降级: 符合以下条件的可以降级: 员工能力不能满足本职级标准,只能匹配更低职级要求的; 员工在上一个绩效考核周期内有重大工作失误的; 员工工作态度消极、与公司价值观不匹配的; 一年内接受过公司重大处分的; 其它认定的符合降级情况的。 5.3.3 组织结构与职级职等匹配 为规范各级组织架构的人员任命及管理,匹配各级组织职责,健全人才管理体系,保障各级组织人岗 匹配,特规定如下: 三级部门(如 XX 组)负责人职级需在 M0+I/T3.2 及以上; 二级部门(如 XX 部)负责人职级需在 M1.1+I/T3.3 及以上; 一级部门(如 XX 中心)负责人职级需在 M2.1+I/T4.2 及以上。 各级组织架构对应负责人可以高配职级,但不得低于以上职级要求;特殊情况除外。 5.3.4 其它 1)、时间窗口:以每半年(每年 1 月和 7 月)为一个窗口期评估员工能力与职级匹配情况,进行晋级晋 职或降级降职工作,特殊情况除外。管理通道 M1.1 及以上级别的,每年 1 月均需参与管理述职。 2)、主导单位:由 HR 主导开展,各级员工参与,职级评定委员会进行评定。 3)、组织形式:由待晋级候选人进行现场述职。其中 I/T3.3 以下晋级由各一级部门及 HRBP 组织,同时 需至少邀请一位其它一级部门负责人参与,组成不少于 3 人评审委员进行述职评审;I/T3.3 及以上晋级及 管理通道晋级的由人力资源部组织,候选人向职级评定委员会(每次不得少于 5 人)进行述职评审。 5.4 职级评定委员会 研发职级评定委员会的职责为指导建立科学的研发职级体系、进行员工的能力评定等。研发职级评定委 员会的成员由研发线专家组织(TMG/PMG 等)、人力资源及其他相关职能高级管理者等组成。 六、职位体系 6.1 职位框架 为方便进行研发团队职位管理,对研发相关职位进行归纳梳理,倡导全栈文化,特按职位序列梳理出 研发团队职位框架如下: 职位 序列 职 位 族 T 序列 技 术 管 理 族 开 发 族 后 端 开 发 客 户 端 开 发 嵌 入 式 开 发 人 工 智 能 族 信 息 安 全 族 运 维 族 硬 件 开 发 族 算 法 信 息 安 全 运 维 硬 件 开 发 设 计 族 产 品 族 UI 测 试 前 端 开 发 I 序列 UE — 职 能 M 序列 产 品 策 划 项 目 族 产 品 运 营 项 目 管 理 6.2 职位管理 人力资源中心负责对研发团队职位进行管理,包括职位的增加、删减等,以规范公司职位体系,清晰定 义职位工作职责和任职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研发职位图谱及职位库。 6.2.1 职位命名 职位命名要求职位名称能够体现职位主要工作职责。研发团队所有职位采用“职能 +职等”的形式作为 职位命名的基础规则。如 T4.1 的后端开发工程师的职位名称为“高级后端开发工程师”,部分职位如“产 品经理”、“项目经理”、“UI 设计师”等岗位则参考市场上公认命名规则。 研发团队职位图谱如下: 研发团队职位图谱 职位序列 I 序列 职位族 产品族 职能 职位 项目族 设计族 UI 开发族 UE 算法 CTO / / / / 研发副总裁 / / 产品总经理 M2 总监级 产品总监 M1 经理级 产品运营经理 产品策划经理 M0 主管级 产品运营主管 产品策划主管 首席/科学 家 项目管理总 / 研发总经理 运维总经理 设计总监 研发总监 运维总监 经理 项目管理总 监 项目管理经 客户端开发经 硬件开发总 经理 经理 信息安全总 硬件开发总 监 监 信息安全经 硬件开发经 理 理 信息安全主 硬件开发主 管 管 / 算法总监 前端开发经理 后端开发经理 项目主管 设计主管 前端开发主管 后端开发主管 首席产品官 / / 软件开发科学家 / / / 人工智能科学家 软件开发专家 / / / 算法专家 信息安全架 硬件开发架 构师 构师 理 专家级 产品专家 项目专家 设计专家 I/T5 架构师级 产品架构师 项目架构师 设计架构师 I/T4 资深 资深产品经理 I/T3 高级 I/T2 工程师级 资深项目经 理 资深设计师 理 客户端开发主 管 运维经理 信息安全总 设计经理 I/T6 I/T0 硬件开发 / 总经理级 助理级 信息安全 人工智能族 / M3 I/T1 族 / 产品副总裁 运维 族 / VP 级 客户端开发 硬件开发 项目管理 M4 后端开发 信息安全 产品策划 C?O 级 前端开发 运维族 产品运营 M5 I/T7 T 序列 运维主管 前端架构师 后端架构师 客户端架构师 运维架构师 资深前端开发工 资深后端开发 资深客户端开 资深运维工 资深信息安 资深硬件开 程师 工程师 发工程师 程师 全工程师 发工程师 高级产品运营 高级产品策划 高级项目经 高级 UI 高级 UE 高级前端开发工 高级后端开发 高级客户端开 高级运维工 高级信息安 高级硬件开 经理 经理 理 设计师 设计师 程师 工程师 发工程师 程师 全工程师 发工程师 产品运营经理 产品策划经理 项目经理 UI 设计师 后端开发工程 客户端开发工 信息安全工 硬件开发工 师 程师 程师 程师 助理产品运营 助理产品策划 助理项目经 助理 UI 助理 UE 助理前端开发工 助理后端开发 助理客户端开 助理运维工 助理信息安 助理硬件开 经理 经理 理 设计师 设计师 程师 工程师 发工程师 程师 全工程师 发工程师 UE 设计 师 前端开发工程师 运维工程师 算法经理 算法主管 算法架构师 资深算法工程师 高级算法工程师 算法工程师 助理算法工程师 6.2.2 职位变更 根据公司发展需要,HR 定期修订公司职位体系。当出现新的工作职能时,新增职位;当原工作职能消 失时,删减职位;当原工作职能调整时,修订职位。禁止采用职位库以外的职位名称。如需新增、删减、修 订职位名称的,由职位使用部门填写《职位变更申请表》(附件 2)。 6.2.3 职位编号 为便于管理,HR 对研发职位进行统一编号,编号规则为“YF-职位序列-职位族代号-流水号”,如测试 工程师的职位编号为“YF-T-CS-001”。研发团队职位库请见《G7 研发团队职位库》(附件 3)。 6.2.4 其它 当员工的职级、工作内容发生变化等情况时,应当更正员工的职位名称; 当员工兼职不同职位时,以员工主要工作内容所对应的职位名称进行称呼。 七、其它 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执行,其它未尽之处由 HR 负责解释。 文件更改记录 更改日期 版次 更改内容 修改人 2018.8.23 1 新建制度 唐庆
7 页
475 浏览
立即下载
3151-等级薪酬体系职等职级表(制造业)
等级薪酬体系职等职级表 等级 42 万 26 36 万 25 30 万 24 24 万 21.6 万 22 19.2 万 21 16.8 万 20 14.4 万 19 12 万 18 10.2 万 17 8.4 万 16 7.2 万 15 5000 14 1500 1300 1200 4300 4300 13 3700 3700 12 3200 3200 11 2800 2800 10 2500 2500 9 2300 2300 2300 8 2100 2100 2100 7 1900 1900 6 1700 1700 5 1500 1500 4 1300 3 2 2800 23 1100 非关键工序 关键工序 基础级 技术级 专员级 主管级 副部级(年) 部长级(年) 总监级(年) 1 总经理级(年) 职等 意林公司岗位等职表 生产中心 职等 研发部 位 装卸工、打蛋 挑拣工、装托工、点数工、清洁 工、洗箱工 工、洗模工、冷品装饰工、手包 市场开发部 运营部 理部 核算部 资金管 理部 审计 监管 部 人力资 源部 工、操作工、机工、司炉工、面 包装饰工、冷品抹面工、裱花 夜勤 卫、夜勤、锅 炉工、配菜工 门店助理、 服务生、营 业员 工、灌制工、饰件工 行政部 保洁员、门 生产小组组长、配料工、和面 岗 基础级 品牌策划部 财务管 人力行政中心 工 关键工 序岗位 生产部 财务中心 辅助操作工、领料工、罗面工、 非关键 工序岗 供应部 营销中心 采购文员、库管 生产文员、现场管理员、生产 员、打票员、成 入库员、冷品库管、冷品打单 户文员、信息采 计、现烤裱花 合文员、宿舍 品库打单员、成 员、验货员 编员、会员活动 统计、生产统 管理员 品库入库员、成 员、推卡员、会 计、银联专员、 品库配货员、成 员维护 税务员 品库组长 市场执行文员 特渠文员、大客 员、KA/KB 员、 传统渠道员、合 门店店长 出纳、销售统 行政文员、综 作/加盟员、客 服员 品控专 技术级 员、研 配送司机 机修工、电工 发专员 餐厅厨师、 维修工 厨师、行政司 机、电工、司 炉工、水暖工 薪酬专 文案策划专员、新 品组长、节日策划 采购专员、主任 专员级 助理、成品库主 冷品主任助理 任助理 组长、主题餐厅组 长、新品设计专员、 节日策划专员、主 员、绩效 市场开发专员、 团购专员、渠道 开发专员 专员、招 培训专员、 考核专员 成本会计、往 来会计 聘专员、 培训开 发专员、 题餐厅设计专员 劳资专 员 主管级 副部级 部长级 研发部 部长 采购主任、仓储 配料区主任、烘烤区主任、制 主任、成品库主 作区主任、包装区主任、冷品 任、车队队长 区主任 供应部部长 生产部部长 品牌策划部长助理 品牌策划部经理 市场开发部经 理 区域经理 门店、加盟核 算主管 财务管 运营部经理 理部部 核算部部长 长 资金管 理部主 管 综合主 管 资金管 审计 人力资 理部部 部部 源部经 长 长 理 办公室主任、 总务部主管、 餐饮主管 公共关系部 经理 生产总监、营 总监级 销总监、财务 总监 总经理 级 总经理
3 页
444 浏览
立即下载
员工职级晋升申请表
员工职级晋升申请表 姓 名 基本 信息 出生年 月 性别 毕业时 间 毕业院校 学历 联系电话 现岗位 岗位类别 申报 信息 申报职级 能力认证 个人 自述 培训认证 (已通过课 程) 所在单位初审意见 企业管理部审核 现岗年 限 申报时 间
1 页
406 浏览
立即下载
【实例】项目经理的资质发展与评估手册(英文)
Project Manager Competency Development Framework Exposure Draft 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 Newtown Square, Pennsylvania USA © Copyright, 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 2001 Version 3.0 Page i Library of Congress Cataloging-in-Publication Data 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 Project manager competency development framework exposure draft p. cm. ISBN: 1-880410-93-1 ISBN: 1-880410-93-1 Published by: 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 Inc. Four Campus Boulevard Newtown Square, Pennsylvania 19073-3299 USA. Phone: 610-356-4600 or Visit our website: www.pmi.org ©2001 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MI” and the PMI logo are service and trademarks registered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other nations; “PMP” and the PMP logo are certification marks registered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other nations; “PMBOK”, “PM_Network”, and “PMI Today” are trademarks registered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other nations; and “Project Management Journal” and “Building professionalism in project management..” are trademarks of the 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 Inc. PMI® books are available at special quantity discounts to use as premiums and sales promotions, or for use in corporate training programs, as well as other educational programs. Prin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No part of this work may be reproduced or transmitted in any form or by any means, electronic, manual, photocopying, recording, or by any information storage and retrieval system, without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the publisher. The paper used in this book complies with the Permanent Paper Standard issued by the National Information Standards Organization (Z39.48—1984). 10 9 8 7 6 5 4 3 2 1 © Copyright, 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 2001 Version 3.0 Page ii Contents 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 NEWTOWN SQUARE, PENNSYLVANIA USA......... I FOREWORD ...........................................................................................................................................V PREFACE .............................................................................................................................................. VI EVOLUTION OF THE PMI PROJECT MANAGER COMPETENCY DEVELOPMENT FRAMEWORK STANDARDVI SECTION 1—COMPETENCY FRAMEWORK OVERVIEW ......................................................... 1 PURPOSE OF THE PROJECT MANAGER COMPETENCY DEVELOPMENT FRAMEWORK ............................... 1 WHAT IS COMPETENCE?......................................................................................................................... 1 A Working Definition......................................................................................................................... 1 Project Manager Competency and Project Success .......................................................................... 2 Project Management Competence and Specific Application Competence ........................................ 5 DESIGN AND STRUCTURE OF THE PMC DEVELOPMENT FRAMEWORK ................................................... 5 Design of the PMC Development Framework ................................................................................... 5 Structure of the Overall PMC Development Framework .................................................................. 5 Structure of the Project Management Knowledge and Performance Competencies ......................... 6 Numbering Scheme for Project Management Knowledge and Performance Competencies ............. 6 Structure of the Project Management Personal Competencies ......................................................... 8 Numbering Scheme for Project Management Personal Competencies ............................................. 9 A GRAPHICAL VIEW OF THE OVERALL PMC DEVELOPMENT FRAMEWORK STRUCTURE ..................... 12 USING THE PMC DEVELOPMENT FRAMEWORK .................................................................................... 13 What the PMC Development Framework Provides......................................................................... 13 Tailoring the Project Manager Competency Development Framework.......................................... 13 SECTION 2—PROJECT MANAGEMENT KNOWLEDGE/PERFORMANCE COMPETENCIES...................................................................................................................................... 14 PURPOSE OF THE PROJECT MANAGEMENT KNOWLEDGE AND PERFORMANCE COMPETENCIES ............ 14 UNIT OF COMPETENCE—PROJECT INTEGRATION MANAGEMENT ......................................................... 15 UNIT OF COMPETENCE—PROJECT SCOPE MANAGEMENT .................................................................... 20 UNIT OF COMPETENCE—PROJECT TIME MANAGEMENT ...................................................................... 26 UNIT OF COMPETENCE—PROJECT COST MANAGEMENT ...................................................................... 32 UNIT OF COMPETENCE—PROJECT QUALITY MANAGEMENT ................................................................ 38 UNIT OF COMPETENCE—PROJECT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 43 UNIT OF COMPETENCE—PROJECT COMMUNICATIONS MANAGEMENT ................................................ 48 UNIT OF COMPETENCE—PROJECT RISK MANAGEMENT ....................................................................... 53 UNIT OF COMPETENCE—PROJECT PROCUREMENT MANAGEMENT ...................................................... 59 SECTION 3—PERSONAL COMPETENCIES ................................................................................. 65 PURPOSE OF THE PERSONAL COMPETENCIES ........................................................................................ 65 UNIT OF COMPETENCE—ACHIEVEMENT AND ACTION ......................................................................... 66 UNIT OF COMPETENCE—HELPING AND HUMAN SERVICE .................................................................... 68 UNIT OF COMPETENCE—IMPACT AND INFLUENCE ............................................................................... 69 UNIT OF COMPETENCE—MANAGERIAL ............................................................................................... 71 UNIT OF COMPETENCE—PERSONAL EFFECTIVENESS ........................................................................... 75 SECTION 4—DEVELOPING COMPETENCE AS A PROJECT MANAGER............................. 77 INTRODUCTION ..................................................................................................................................... 77 METHODOLOGY FOR ACHIEVING COMPETENCE ................................................................................... 77 © Copyright, 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 2001 Version 3.0 Page iii Stage 1: Self-Assessment.................................................................................................................. 77 Stage 2: Addressing Gaps in Competence ....................................................................................... 78 Stage 3: Consolidation of Competence............................................................................................ 78 PROJECT MANAGER COMPETENCY SUMMARY SCORECARD ................................................................. 79 APPENDIX A—PROJECT MANAGEMENT COMPETENCY GLOSSARY............................... 82 APPENDIX B—CONTRIBUTORS AND REVIEWERS.................................................................. 84 1998/1999 PROJECT TEAM ................................................................................................................... 84 2000/2001 PROJECT TEAM ................................................................................................................... 84 PMC DEVELOPMENT FRAMEWORK CORE TEAM .................................................................................. 84 PMC DEVELOPMENT FRAMEWORK REVIEW TEAM .............................................................................. 84 PMI’2000 STANDARDS SESSION VOLUNTEERS .................................................................................... 85 PMI STANDARDS PROGRAM MEMBER ADVISORY GROUP ................................................................... 85 APPENDIX C—REFERENCES .......................................................................................................... 86 © Copyright, 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 2001 Version 3.0 Page iv Foreword This Standard provides guidance on defining project manager competence. The Project Manager Competency Development Framework Exposure Draft was developed to apply generically to all project managers regardless of the nature, type, size, or complexity of projects they may be engaged in managing. The targeted audience for this standard includes project managers, the organizations that employ them, and any associated industry professional groups involved in managing projects. The intent has been to develop a standard to provide individuals and organizations with guidance on how to manage the professional growth of the project manager. The PMC Development Framework defines the key dimensions of project manager competence and the competencies that are most likely to impact project manager performance as they lead most projects, most of the time. While the competencies identified in the Framework have broad application, the potential differences in the importance placed on particular competencies by organizations will need to be considered during the application of the Framework. The Project Manager Competency Development Framework Exposure Draft is consistent with A Guide to the 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 Knowledge (PMBOK® Guide) - 2000 Edition. The Project Manager Competency Development Framework Standard project team has included information derived from the current literature on project manager competence, competency modeling in general, and other information derived from generally accepted project management sources. The intent of the 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 (PMI®) Project Management Standards Program is to periodically update the Project Manager Competency Development Framework. Your comments are both requested and welcome. The PMC Development Framework document is organized as follows: ■ Section 1: Competency Framework Overview—Provides a working definition of competence and outlines the design and structure of the PMC Development Framework. ■ Section 2: Project Management Knowledge/Performance Competencies—Defines the various units of competence, the elements making up each unit, and the performance criteria defining the knowledge and performance dimensions of project manager competence. ■ Section 3: Personal Competencies—Defines the behavioral dimension of project manager competence. ■ Section 4: Developing Competence as a Project Manager—Outlines the recommended methodology for achieving competence as a project manager and includes an example Project Manager Competency Summary Scorecard. ■ Appendices—Provide a listing of references used in developing the PMC Development Framework, a listing of contributors and reviewers, and a glossary of terms used. © Copyright, 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 2001 Version 3.0 Page v Preface Evolution of the PMI Project Manager Competency Development Framework Standard The PMI Standards Committee sponsored the Project Management Competency (PMC) project in 1998 to work on a competency framework for project managers. The purpose of the project was to develop a Project Manager Competency Development Framework that described the competencies likely to lead to effective project manager performance across contexts. The competency framework was to be for use i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project managers rather than for use in selection or performance evaluation. Justification for the project came from the PMI Standards Committee’s recognition that, increasingly, both public and private-sector organizations were realizing that good project management is necessary to their future success, and that good project management requires competent project managers. In order to help address this need, a variety of organizations had developed competency frameworks. These frameworks generally fell into one of two categories: 1. They were organization- or application-area-specific and thus, while adequate for their defined purpose, did not appear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profession as a whole. 2. They were assessment- or evaluation-oriented and again, while they may be adequate for their defined purpose, did not address the need for development-oriented guidance. The Standards Committee recognized that professionalism in project management would be greatly facilitated by a project management competency framework that: ■ Was generally accepted throughout the profession. ■ Provided guidance to both individuals and organizations regarding how to manage the professional growth of a project manager. ■ Addressed a full range of project types from small and simple to large and complex. Consequently, in late 1998, the PMI Standards Committee asked for volunteers to develop a standard outlining a Project Manager Competency Development Framework and sponsored the Project Manager Competency (PMC) project team. Janet Szumal was selected as the project manager for the PMC, taking over from Bill Duncan, director of PMI Standards Committee, who had been serving as the team lead when the project’s scope was being defined. The Framework was to identify and define some of the key dimensions of effective performance, the competencies that likely impact performance, and the contingencies likely to influence the extent to which a particular competency had an impact on project manager performance. A volunteer team was assembled and, during the course of the next year, worked on refining the project’s scope and starting to develop the basic framework and definitions outlining project manager competency. In late summer 1999, Szumal had to relinquish her role as volunteer PMC project manager due to conflicting time commitments, and the project team disbanded. The PMI Project Management Standards Program Team, successor to the PMI Standards Committee, sought a new volunteer project manager to lead the PMC project. In November 1999, Scott Gill, PMP, was approved as the new PMC Development Framework Standard project manager. Immediate efforts began to assemble a new team of volunteers to carry on the project. Dave Violette, PMP, was named as Deputy Project Manager, and the PMC project was relaunched in March 2000 with a new group of volunteer team members. The new team immediately began the job of building upon the work of the previous team. A core team of subject-matter experts was assembled from the volunteer team members. Core team members were chosen based upon their experience in managing projects, surveying techniques, or developing competency models to guide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others. The core team reviewed applicable references and the collective input from the balance of the PMC team. As work progressed several revisions of the draft PMC Development Framework were submitted to the entire project team for its review and comment with the team’s collective input being used to revise the overall Framework. During this stage the project team adopted the elements of © Copyright, 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 2001 Version 3.0 Page vi competence and performance criteria published in the National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Project Management prepared by the Australian Institute of Project Management (AIPM). In the fall of 2000 PMI’s Certification published its Project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PMP) Role Delineation Study and its Project Management Experience and Knowledge Self-Assessment Manual. The PMC core team reviewed this work in comparison to the elements and criteria contained in the draft PMC Development Framework. A decision was made to revise the elements of competence and performance criteria contained within the PMC Development Framework to align with the works published by PMI Certification. The PMC core team, with support from the PMI Project Management Standards Program, conducted an “Open Working Session” at PMI’2000. Additional input was solicited from those attending the session regarding the completeness and usefulness of the draft PMC Development Framework. Input indicated that the draft PMC Development Framework would serve as a useful resource for those working to develop the competence of project managers within their organizations. Following the “Open Working Session” at PMI’2000, and based upon guidance from the PMI Project Management Standards Program, the PMC project team revised the original scope of the project to eliminate the phase designed to incorporate various contingency variables into the PMC Development Framework. The project scope was revised to apply generically to all project managers regardless of the nature, type, size, or complexity of the projects in which they are engaged. The PMC Development Framework was revised to apply to project managers leading most projects, most of the time. The project’s scope was further revised to eliminate a further content-validation phase that had originally been planned to follow the identification of contingency variables affecting project manager competence. The decision to eliminate a separate validation phase was based on the fact that the approach used in developing the PMC Development Framework assured that it had content validity (it was built on previous research and used an expert panel to identify the specifics of the framework), plus the fact that its content validity would be further tested by comments to the Exposure Draft (described in the PMBOK® Guide). Following these changes in project scope, the PMC Development Framework went through another round of revisions to prepare it for Exposure Draft. Following these revisions several extensive rounds of review by the entire PMC project team were conducted to ensure that the newly revised PMC Development Framework still held valid content. The resultant draft of the PMC Development Framework was submitted to the PMI Project Management Standards Program Team in March 2001 for consideration as an Exposure Draft to be circulated among PMI membership and other affected parties. Following approval by the Standards Program Team, the proposed Exposure Draft was submitted for formal review to six other knowledge experts. The PMC Development Framework project team evaluated the comments from these six reviewers and the Standards Program Team. A final draft was submitted to the Standards Program Team and approved for this Exposure Draft. © Copyright, 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 2001 Version 3.0 Page vii Section 1—Competency Framework Overview Purpose of the Project Manager Competency Development Framework The PMI Standards Committee sponsored the Project Manager Competency (PMC) project in 1998 to produce a competency Framework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roject managers. The output of this effort is the Project Manager Competency Development Framework Exposure Draft. It has been developed to provide both individuals and organizations with guidance on how to manage the professional growth of the project manager. The PMC Development Framework is based on the premise that competencies have a direct effect on performance. The degree or extent of this impact may vary, depending on certain factors, such as project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r organizational context. Although the Framework recognizes these factors, at this poi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andard, it does not attempt to address them directly. The Framework defines the key dimensions of project manager competence and the competencies that are most likely to impact project manager performance. Therefore, while the competencies identified by the Framework have a broad application, the potential differences in the importance of particular competencies, given certain organizational contexts or project types or characteristics, still need to be considered during the application of the Framework. Once this Framework has been generally accepted throughout the project management profession, it will be: ■ Approved by PMI’s Standards Committee. ■ Issued as a PMI Standard following the review and approval process described in Appendix A of A Guide to the 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 Knowledge (PMBOK Guide) - 2000 Edition. What Is Competence? In Lynn Crawford’s work on determining global project management competencies, A Global Approach to Project Management Competence (1997), she states: Competence is a term which is widely used but which has come to mean different things to different people. It is generally accepted, however, as encompassing knowledge, skills,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that are causally related to superior job performance (Boyatzis 1982). This understanding of competence has been described as attribute-based inference of competence (Heywood, Gonczi, et al. 1992). To this can be added what is referred to as the performance-based approach to competence, which assumes that competence can be inferred from demonstrated performance at pre-defined acceptable standards in the workplace (Gonczi, Hager, et al. 1993). The performancebased approach is the basis for what has become known as the Competency Standards Movement that underpins the National Vocation Qualifications in the United Kingdom,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Competency Standards Framework [linked to the Australian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 and the National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 of the New Zealand Qualifications Authority (NZQA). The concepts contained within this description formed the basis of the PMC Development Framework. A Working Definition The Project Manager Competency Project incorporates the components of competence shown here into the working definition of compet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MC Development Framework. Based on Scott Parry’s definition (1998), a competency is a cluster of related knowledge, attitudes, skills, and other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 That affects a major part of one’s job (i.e., one or more key roles or responsibilities). ■ That correlates with performance on the job. ■ That can be measured against well-accepted standards. ■ That can be improved via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 That can be broken down into dimensions of competence. Thus, when applied to project management, competence can be described as consisting of three separate dimensions: © Copyright, 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 2001 Version 3.0 Page 1 1. What the individual project manager brings to a project or project-related task through his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f project management. This dimension is called Project Management Knowledge (i.e., what he knows about project management) and 2. What the individual is able to demonstrate in his ability to successfully manage the project or complete projectrelated tasks. This dimension is called Project Management Performance (i.e., what he is able to do or accomplish while applying his knowledge) in combination with 3. The core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underlying a person’s capability to do a project or project task (Finn 1993; Crawford 1997). This dimension is called Personal Competency (i.e., how he behaves when performing the project or task). It is generally accepted that, to be recognized as fully competent, an individual would need to be evaluated successfully against each of these dimensions. It would be impossible for a project manager to be judged competent if she did not possess the “right” combination of knowledge, performance, and personal competence. This Framework is illustrated in the figure, Dimensions of Competency. It shows how the three (3) dimensions of competence come together to help the project manager accomplish the level of project performance desired by the organization. Dimensions of Competency PM Knowledge Competence Dimension PM Knowledge Competence PROVIDES THE FRAMEWORK FOR Project Performance PM Performance Competence Dimension ENABLES THE DEVELOPMENT OF PROVIDES THE TECHNICAL SKILLS FOR PM Performance Competence Personal Competence Dimension Personal Attributes PM Behaviour Competence PROVIDES THE HUMAN PERFORMANCE SKILLS FOR •Scope •Time •Cost •Quality •Risk •Stakeholder Satisfaction PM Knowledge Competence Dimension Personal Competence Dimension PM Performance Competence Dimension The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that a Project Manager brings to a project. The knowledge component of competence. Organized into six separate units of competence representing distinguishing competencies. The ability to perform Project Management activities to the levels of performance expected. The demonstrable performance of the individual in executing Project Management tasks. Broken down into separate units of competence organized around the nine Project Management knowledge areas with each unit further divided into clusters organized around the five core Project Management process areas. Individual elements and performance criteria based upon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Competency Standard Framework and PMI Certification’s role delineation study. • Achievement and Action • Helping and Human Service • Impact and Influence • Managerial • Cognitive Based upon the Knowledge Competencies, these differ in that they require Project Managers to demonstrate their ability to actually apply their skill and knowledge to execute Project Management tasks. • Personal Effectiveness Project Manager Competency and Project Success An important note is that a “competent” project manager alone does not guarantee project success. The PMC team believes that project success requires project manager competence as well as organizational project management maturity and capability—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cannot be ignored. In other words, having a © Copyright, 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 2001 Version 3.0 Page 2 project manager who possesses the “right” competencies cannot ensure project success. Focusing solely on project manager competence regardless of the organization’s performance is too simplistic. There are too many organizational maturity factors and other contingencies that influence the outcome of the project as well. In fact, it is possible to have a “competent” project manager working within an “immature” organization, which could result in an unsuccessful project, or vice versa. This concept is illustrated in the figure, Project Manager Competency. It shows how project manager competency and organizational maturity are required to consistently obtain project success, and how both of these can be influenced by various contingency or moderating variables. The illustration is based on work performed by the PMC Development Framework and PMI Standards Program Organizational Project Management Maturity Model project teams. The illustration shows how the competency of the project manager provides the basis for overall project performance. Project performance is defined as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project is carried out as planned in terms of objectives, time and financial constraints, and organizational policy and procedures. This definition places more emphasis on the process of how the project was carried out. It is the project manager’s role to lead the project through these processes. Project performance is shown as having a major impact upon overall project success. After all, if the project does not follow the specified plans or processes, it will be difficult to obtain ultimate success with the project. Success of the project looks at what was achieved by the project. Perception of project success can vary, depending upo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various stakeholders. You have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lient or customer—how does she view the project’s achievements? You also have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other stakeholders to consider—those of the project manager, the project team members, the project sponsor, the performing organization, or other stakeholders as well. It is the collective agreement of these stakeholders, regarding the degree to which the project met its objectives, that truly defines whether the project is viewed as a success. As the PMC Development Framework clearly shows, though, even when you do have a competent project manager leading the efforts toward strong project performance, you still have the influences of the performing organization, as well as other contingency variables, that can affect overall project success. Thus, project manager competence by itself cannot guarantee project success. It is not the intent of the PMC Development Framework to address these other factors in project success. Rather, this Framework looks solely at the competencies needed to help the project manager be successful in his role. Performing organizations will always need to evaluate the “right” mix of competencies required of their project managers. © Copyright, 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 2001 Version 3.0 Page 3 Project Manager Competency Individual Project Management Competence Provides a basis for Project Performance Has a major impact upon PMC Development Framework Organizational Project Management Maturity and Capability Organizational Maturity OPM3 Project Provides a basis for Project Success Organizational Project Has a major impact upon Performance Contingencies project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project life cycles, project structures... Moderator variables © Copyright, 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 2001 Version 3.0 Page 4 Project Management Competence and Specific Application Competence As this Framework is based upon the principles and processes of the PMBOK® Guide, it describes the generic competencies needed in most projects, in most organizations, and in most industries. There are, however, a number of areas that this Framework does not address. In some industries there may be technical skills that are particularly relevant to that industry or may be covered by specific legislation. For example, an organization primarily involved in conduc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jects may require that its project managers possess a specific competency level arou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 well as competence in project management. The PMC Development Framework does not address application-specific competence. The intent of the PMC Development Framework is to provide the generic foundations for project manager competence. Individual project managers, or their organizations, may choose to supplement these generic competencies with additional application-specific competencies to meet their specific needs. Design and Structure of the PMC Development Framework Design of the PMC Development Framework The PMC Development Framework has been designed and developed to incorporate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competence. The intent is to ensure that the individuals themselves, their organizations, and associated industry professional bodies apply a rigorous methodology for the development, self-assessment, and recognition of competence in individual project managers. The PMC Development Framework has been designed to: ■ Be simple to understand and straightforward to use. ■ Cover the range of competencies that a project manager needs to do her job. The Framework has also been developed to apply generically to all project managers regardless of the nature, type, size, or complexity of projects in which they are engaged—in other words, to apply to project managers leading most projects, most of the time. The generic nature of the Framework is necessary to ensure that both: ■ Project management competence in individuals is transferable across industry. ■ Industry and organizations are able to utilize the Framework as a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re industry- and organization-specific competency models. The PMC Development Framework reflects: ■ Input from organizations and industry on an international basis. ® ■ The framework developed for the PMBOK Guide by the 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 (PMI). ■ PMI Certification’s Project Management Experience and Knowledge Self-Assessment Manual and Role Delineation Study. ■ The competency framework contained in the National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Project Management, endorsed by the Australian Institute of Project Management (AIPM). ■ The behavioral competencies identified and documented in the competency dictionary developed by Lyle and Signe Spencer (1993) and adapted for use in this Framework. Structure of the Overall PMC Development Framework The PMC Development Framework has been designed to reflect the PM Knowledge Competence and Performance Competence dimensions around the nine (9) knowledge areas of project management, as well as the five (5) project management processes, as outlined in the PMBOK® Guide. It has also been designed to outline the PM Personal Competence dimension. Thus by outlining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competence, the PMC Development Framework provides an overall view of knowledge, skills, and behaviors one would have to develop to build competence as a project manager. The PMC Development Framework document is divided into four (4) sections. This Overview section, that introduces the discussion of project manager competence, and separate sections dealing with the specifics of Project Management Knowledge/Performance Competencies, Personal Competencies and PMC self-development. A brief summary of the remaining Framework document sections includes: © Copyright, 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 2001 Version 3.0 Page 5 ■ ■ ■ Section 2: Project Management Knowledge/Performance Competencies—This section provides a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Project Management Knowledge Competencies identified as applying to project managers leading most projects most of the time. Since Project Management Performance Competencies are the demonstrable performance of a project manager executing what he knows, the Project Management Performance Competencies are also included in this section. Section 3: Personal Competencies—This section provides the details of the behavioral dimension of project manager competence. Section 4: Developing Competence as a Project Manager—This section provides an example of a simple selfassessment summary tool that could be used, either by an individual project manager or by the organization with which she works, to assess overall strengths in the competencies outlined in the PMC Development Framework. This section also outlines a suggested methodology for developing competence as a project manager. Structure of the Project Management Knowledge and Performance Competencies The Project Management Knowledge and Project Management Performance Competencies provided in the PMC Development Framework are structured as follows: 1. Units of Competence. Units of Competence describes in broad terms what is expected of project management personnel in particular aspects of the job. A Unit is able to stand alone as a complete function in the area of employment. Each Unit of Competence in this section of the PMC Development Framework represents a Knowledge Area of project management. 2. Competency Clusters. Competency Clusters are included in the structure of the Framework to represent the project management processes of Initiating, Planning, Executing, Controlling, and Closing. 3. Elements of Competence. Each Unit of Competence and Competency Cluster consists of a number of Elements, which reflects the competencies that project managers are expected to possess. 4. Performance Criteria. Each Element is described by Performance Criteria, which specify the outcomes to be achieved in order to demonstrate competent performance. Performance Criteria form the basis upon which evidence of competence can be self-assessed. 5. Examples of Self-Assessment Guidelines. The Project Management Knowledge/Performance Competencies section of the Framework includes Examples of Self-Assessment Guidelines, which outlines the requirements for evaluation and/or self-assessment of competence in each particular Unit of Competence. Separate guidelines are provided for assessing the Knowledge Competencies and the Performance Competencies. The Units of Competence and Clusters contained within the Project Management Knowledge/Performance Competencies are organized as follows: _. 1 Unit of Competence—Project Integrative Processes (and for each Unit of Competence) _._. 1 COMPETENCY CLUSTER: Initiation _._. 2 COMPETENCY CLUSTER: Planning _._. 3 COMPETENCY CLUSTER: Executing _._. 4 COMPETENCY CLUSTER: Controlling _._. 5 COMPETENCY CLUSTER: Closing _.2 Unit of Competence—Project Scope Management _.3 Unit of Competence—Project Time Management _.4 Unit of Competence—Project Cost Management _.5 Unit of Competence—Project Quality Management _.6 Unit of Competence—Project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_.7 Unit of Competence—Project Communications Management _.8 Unit of Competence—Project Risk Management _.9 Unit of Competence—Project Procurement Management. Numbering Scheme for Project Management Knowledge and Performance Competencies A numbering scheme has been established to help the reader locate particular performance criteria related to the Knowledge and Performance Competencies. This numbering scheme can also help the reader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vidual performance criteria in the Framework and the elements, clusters, and units of competence. © Copyright, 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 2001 Version 3.0 Page 6 The first character in the scheme identifies whether a performance criterion is being viewed either from a Project Management Knowledge Competency perspective or from a Project Management Performance Competency perspective. If it is being viewed from a Knowledge Competency perspective, it is assigned a “1” as the first character in its criterion number. Conversely, Performance Competency criterion is assigned a “2” as the first character in its criterion number. The fact that the units, clusters, elements, and performance criteria outlined in these two dimensions of competence are the same makes this numbering distinction necessary. Though the criteria appear to be the same, they are distinct from each other strictly by which perspective they are being viewed—either from a knowledge perspective or from a performance perspective. Thus, performance criterion 1.3.2.3.2 (Utilize simulations as part of the element Conduct Activity Duration Estimating within the Planning cluster of the Project Time Management unit of competence) is being view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roject manager’s knowledge of the use of simulations to conduct activity duration estimates. If the criterion had been identified as 2.3.2.3.2, then the perspective would be whether the project manager could actually produce activity duration estimates using simulation techniques such as Monte Carlo analysis. The table outlines the numbering scheme used for the Project Management Knowledge and Performance Competencies. Initiating Planning Executing Controlling Closing Know Perform Know Perform Know Perform Know Perform Know Perform 1.1.1 2.1.1 1.1.2 2.1.2 1.1.3 2.1.3 1.1.4 2.1.4 1.1.5 2.1.5 Scope 1.2.1 2.2.1 1.2.2 2.2.2 1.2.3 2.2.3 1.2.4 2.2.4 1.2.5 2.2.5 Time 1.3.1 2.3.1 1.3.2 2.3.2 1.3.3 2.3.3 1.3.4 2.3.4 1.3.5 2.3.5 Cost 1.4.1 2.4.1 1.4.2 2.4.2 1.4.3 2.4.3 1.4.4 2.4.4 1.4.5 2.4.5 Quality 1.5.1 2.5.1 1.5.2 2.5.2 1.5.3 2.5.3 1.5.4 2.5.4 1.5.5 2.5.5 Human Resources 1.6.1 2.6.1 1.6.2 2.6.2 1.6.3 2.6.3 1.6.4 2.6.4 1.6.5 2.6.5 Communications 1.7.1 2.7.1 1.7.2 2.7.2 1.7.3 2.7.3 1.7.4 2.7.4 1.7.5 2.7.5 Risk 1.8.1 2.8.1 1.8.2 2.8.2 1.8.3 2.8.3 1.8.4 2.8.4 1.8.5 2.8.5 Procurement 1.9.1 2.9.1 1.9.2 2.9.2 1.9.3 2.9.3 1.9.4 2.9.4 1.9.5 2.9.5 Integration Example of the format of Project Management Knowledge and Performance Units of Competency. An example of the format is shown in the figure, Competency Cluster: Initiation. This format is used for each of the different Units of Competence within the Project Management Knowledge and Project Management Performance Competencies. (Note: The figure is only an example; the complete listing of Knowledge and Performance Competencies is contained in Section 2 of the PMC Development Framework.) _.1 Unit of Competence—Project Integration Management _.1.1 COMPETENCY CLUSTER: Initiation Elements _.1.1.1 Identify and Document Project Needs Developing Project-Related Product or Service Descriptions .1.1.2 Perform Feasibility Study © Copyright, 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 2001 Performance Criteria .1 Determine product/service characteristics using expert judgment as needed. .2 Identify/document constraints and assumptions. .1 Utilize project selection Version 3.0 methods/decision models, Page 7 _.1 Unit of Competence—Project Integration Management _.1.1 COMPETENCY CLUSTER: Initiation Elements Performance Criteria and Analysis including benefit measurement methods and constrained optimization methods. .2 Evaluate historical information for projects involving similar products and services. .3 Perform high-level assessment of the organizational resources for the project. .4 Perform high-level assessment of the technical and nontechnical requirements of the project. Examples of Self-Assessment Guidelines KNOWLEDGE COMPETENCIES Demonstrate a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f: • The inputs to project initiation. • The tools and techniques utilized for initiating and appraising projects. • The outputs of project initiation. PERFORMANCE COMPETENCIES Demonstrate an ability to perform a: • Needs Requirement. • Feasibility Study/Statement. Structure of the Project Management Personal Competencies The same basic structure is used to outline the Personal Competencies. Separate Clusters represent Personal Competencies in the PMC Development Framework. These are based on the Competency Dictionary developed by Lyle and Signe Spencer and published in their book Competence at Work (1993). The PMC project team modified the competency descriptors contained in the Competency Dictionary to be reflective of project manager behavioral competence. These Competency Clusters are grouped in six (6) separate Units of Competence. Each Unit contains from two (2) to four (4) Clusters of related behavioral descriptors. Each Cluster is further broken down into one (1) or more Elements reflecting the level of autonomy, drive, or urgency displayed related to the competency. Performance Criteria are then provided to describe the behavior expected around the Elements. Examples of Self-Assessment Guidelines are not provided for Personal Competencies. Rather, evaluation is performed by assessing whether the project manager exhibits the behaviors reflected in the performance criteria listed in this section of the PMC Development Framework. The Units of Competence and Clusters contained within the Personal Competencies are as follows: Unit of Competence: Achievement and Action ■ Achievement Orientation Cluster ■ Concern for Order, Quality, and Accuracy Cluster ■ Initiative Cluster ■ Information Seeking Cluster Unit of Competence: Helping and Human Service ■ Interpersonal Understanding Cluster © Copyright, 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 2001 Version 3.0 Page 8 Customer Service Orientation Cluster Unit of Competence: Impact and Influence ■ Impact and Influence Cluster ■ Organizational Awareness Cluster ■ Relationship Building Cluster Unit of Competence: Managerial ■ Developing Others Cluster ■ Directiveness: Assertiveness and Use of Positional Power Cluster ■ Teamwork and Cooperation Cluster ■ Team Leadership Cluster Unit of Competence: Cognitive ■ Analytical Thinking Cluster ■ Conceptual Thinking Cluster Unit of Competence: Personal Effectiveness ■ Self-Control Cluster ■ Self-Confidence Cluster ■ Flexibility Cluster ■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Cluster These Units of Competence were chosen to represent those personal and behavioral competencies considered to be essential to a competent project manager. ■ Numbering Scheme for Project Management Personal Competencies The Personal Competencies use a similar number scheme to identify the specific performance criteria within the Framework. This dimension of competence uses a “3” as the first character in the criterion number. The numbering scheme further breaks down the details of this dimension of competence by further outlining the various levels of units, clusters, elements, and performance criteria. Thus, just as with the other dimensions of competence, the numbering scheme allows the reader to se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vidual criteria, elements, and clusters. The table outlines the numbering scheme used for the Project Management Personal Competencies. © Copyright, 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 2001 Version 3.0 Page 9 Unit of Competence Achievement and Action Competency Cluster Achievement Orientation Impact and Influence Managerial Cognitive Personal Effectiveness Element Performance Criteria 3.1.1 3.1.1.1 3.1.1.1.1 3.1.2 3.1.2.1 3.1.2.1.1 Initiative 3.1.3 3.1.3.1 3.1.3.1.1 Information Seeking 3.1.4 3.1.4.1 3.1.4.1.1 Customer Service Orientation 3.2.1 3.2.1.1 3.2.1.1.1 Interpersonal Understanding 3.2.2 3.2.2.1 3.2.2.1.1 Impact and Influence 3.3.1 3.3.1.1 3.3.1.1.1 Organizational Awareness 3.3.2 3.3.2.1 3.3.2.1.1 Relationship Building 3.3.3 3.3.3.1 3.3.3.1.1 Teamwork and Cooperation 3.4.1 3.4.1.1 3.4.1.1.1 Developing Others 3.4.2 3.4.2.1 3.4.2.1.1 Team Leadership 3.4.3 3.4.3.1 3.4.3.1.1 Directiveness; Assertiveness 3.4.4 3.4.4.1 3.4.4.1.1 Analytical Thinking 3.5.1 3.5.1.1 3.5.1.1.1 Conceptual Thinking 3.5.2 3.5.2.1 3.5.2.1.1 Self-Control 3.6.1 3.6.1.1 3.6.1.1.1 Self-Confidence 3.6.2 3.6.2.1 3.6.2.1.1 Flexibility 3.6.3 3.6.3.1 3.6.3.1.1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3.6.4 3.6.4.1 3.6.4.1.1 Concern for Order, Quality, and Accuracy Helping and Human Service Cluster Number Example of the format of Project Management Personal Competencies. Each Unit of Competence and its associated Clusters in the Personal Competency section of the PMC Development Framework follows a standard format, as shown in the figure, 3.1.1 Achievement Orientation. (Note: The figure is only an example; the complete listing of Personal Competencies is contained in Section 3 of the Framework.) © Copyright, 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 2001 Version 3.0 Page 10 3.1 Unit of Competency—Achievement and Action 3.1.1 Achievement Orientation Achievement Orientation is a concern for working well or for competing against a standard of excellence. Element 3.1.1.1 Operates with Intensity Achieve Project Goals Performance Criteria to .1 .2 .3 .4 Focuses on task(s) and standards of excellence set by relevant project stakeholders. Strives to do job well, reaching goals set by project stakeholders. Controls project risk proactively. Sets high performance standards for self-acting as a role model for team. 3.1.1.2 Affects All Project Stakeholders in a Positive Way .1 Drives increased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ject team and the way it does business. 3.1.1.3 Provides Planning Projects .1 Performs actions to improve performance of the project team, actions which have not been taken in previous projects. New Solutions in and Delivering © Copyright, 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 2001 Version 3.0 Page 11 A Graphical View of the Overall PMC Development Framework Structure A graphical view of the PMC Development Framework is provided to aid the reader in visualizing how the different components and dimensions build on each other to develop the overall competency of the project manager. Project Manager Competency PM Knowledge Units of Competence (9 Knowledge Areas) PM Performance Units of Competence (9 Knowledge Areas) Competency Clusters for Each Unit (5 PM Processes) Elements of Competence for Each Cluster Competency Clusters for Each Unit (5 PM Processes) Personal Competency Units of Competence (6 Separate Units) Competency Clusters (3-4 Clusters per Unit) Elements of Competence for Each Cluster Performance Criteria for Each Element Underpinning Knowledge © Copyright, 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 2001 Elements of Competence for Each Cluster Performance Criteria for Each Element Performance Criteria for Each Element Demonstrable Performance Version 3.0 Page 12 Using the PMC Development Framework What the PMC Development Framework Provides Before starting to use the PMC Development Framework in the workplace—either as a practitioner, an employer, or an adviser—the PMC Development Framework and Guidelines should be read and understood. It is important to become comfortable with the content of the PMC Development Framework and what it indicates in regard to competency as a project manager. The PMC Development Framework provides a summary of the competencies viewed as supporting success as a project manager. As an employer, the PMC Development Framework will give you a “checklist” of the skills,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required by your project managers in order to fulfill their project manager role within the organization. By using the PMC Development Framework, you can discover the existing skills of the work force, as well as any gaps that may exist and may require additional training or education. As a project manager practitioner or as a member of a project team, the PMC Development Framework helps you to identify the areas in which you are already competent (and can prove it) and those where further development or experience is needed. As an adviser to an organization, the PMC Development Framework provides a powerful tool to help scan and analyze the existing skills within the organization and to discover any gaps that may need to be addressed. Tailoring the Project Manager Competency Development Framework The units, clusters, and elements of the Framework are intended to represent the ideal project manager. It has been designed to be generally acceptable, applying to most projects most of the time. Therefore, organizations must use their own discretion when customizing the relevant elements of the Framework to apply to their way of doing business. In other words, the Framework should be tailored to represent the organization’s view of a project manager. An organization may choose to tailor the Framework to not only select the competencies relevant to their line of business or organization, they may also choose to specify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different competencies or the required level of mastery for each competency. However, organizations must realize that the Framework is based on a project manager being competent to lead most projects, most of the time. The more an organization deviates from the Framework by scaling back its model, by deselecting elements and the respective performance criteria, or diminishing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various criteria contained in the Framework, the more the organization risks the project manager’s competency to practice in other industries and environments. To maximize transportability between industries and environments, an organization is strongly encouraged to keep as much as is feasible of the Framework intact within its business environment. . © Copyright, 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 2001 Version 3.0 Page 13 Section 2—Project Management Knowledge/Performance Competencies Both Project Management Knowledge and Project Management Performance Competencies are assessable—i.e., they can be objectively measured and quantified in individuals. However, for this to occur, endorsed standards or benchmarks are required against which: individuals are able to record and plan their progress toward competence; and organizations are able to design and develop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instruments and training and education programs, and design jobs and employment specifications. The PMC Development Framework provides a standard/benchmark recommended through the collective opinion of the project management community who provided input into its development. The Framework can help organization's or individuals design their own approaches to perform accurate assessment and, subsequently, the necessary design mechanism for organizations to develop these instruments, programs, and specifications. It provides the foundation for a methodology to achieve competence (see Section 4), which can be applied by both individuals and organizations. Purpose of the Project Management Knowledge and Performance Competencies The Project Management Knowledge/Performance Competencies outlined in this section of the PMC Development Framework provide a basis for guidance to develop the instruments required for assessing these competencies. In order to be judged fully competent, as defined by the units of competence outlined in these two dimensions of the Framework, a project manager would have to be viewed as satisfying the performance criteria defining the individual elements of competence. Organizations would have to determine the overall relevance of the discrete elements and performance criteria when constructing their assessment instruments. However, it should be kept in mind that the PMC Development Framework was developed to describe competence in project managers needed in leading most projects, most of the time. The generic nature of the PMC Development Framework was constructed to ensure that project manager competence in individuals would be transferable across organizations and industries. It is envisioned that both individuals and organizations will be able to use this part of the PMC Development Framework as a basis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Mechanisms for the assessment of individuals in these dimensions could include knowledge tests, such as the Project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PMP) exam for testing Project Management Knowledge Competence or a review of the actual work products produced by the project manager as a means of evaluating his Project Management Performance Competence. Assessment mechanisms could also include instruments such as a full 360-degree Feedback process, as well as individual Peer and/or SelfReviews to help determine the level of project manager competence in these dimensions. © Copyright, 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 2001 Version 3.0 Page 14 Unit of Competence—Project Integration Management _.1 Unit of Competence—Project Integration Management _.1.1 COMPETENCY CLUSTER: Initiation Elements Performance Criteria _.1.1.1 Identify and Document Project Needs Developing Project-Related Product or Service Descriptions .1 Determine product/service characteristics using expert judgment as needed. .2 Identify/document constraints and assumptions. _.1.1.2 Perform Feasibility Study and Analysis .1 Utilize project selection methods/decision models, including benefit measurement methods and constrained optimization methods. .2 Evaluate historical information for projects involving similar products and services. .3 Perform high-level assessment of the organizational resources for the project. .4 Perform high-level assessment of the technical and nontechnical requirements of the project. Examples of Self-Assessment Guidelines KNOWLEDGE COMPETENCIES Demonstrate a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f: • The inputs to project initiation. • The tools and techniques utilized for initiating and appraising projects. • The outputs of project initiation. PERFORMANCE COMPETENCIES Demonstrate an ability to perform a: • Needs Requirement. • Feasibility Study/Statement. © Copyright, 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 2001 Version 3.0 Page 15 _.1 Unit of Competence—Project Integration Management _.1.2 COMPETENCY CLUSTER: Planning Elements Performance Criteria _.1.2.1 Conduct Project Plan Development ® (PMBOK Guide 4.1) .1 Determine the project plan development methodology. .2 Develop a stakeholder management plan. .3 Define and utilize a Project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to assist in the gathering, integration, interpret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the inputs and outputs of all project processes. .4 Identify and develop an integrated project plan, including the project charter, the scope statement, the Work Breakdown Structure (WBS), responsibility assignments, schedules, milestones, key staffing requirements, budgets,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baselines, lists of key risks, risk response plans, management review plans outlining the project management approach, the project execution plan, and other subsidiary management plans. .5 Determine the overall project management plan for use in managing and controlling project execution. .6 Describ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dynamically updating the project plan and preserving the project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baseline. Examples of Self-Assessment Guidelines KNOWLEDGE COMPETENCIES Demonstrate a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f: • The inputs to project plan development. • The tools and techniques utiliz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ject plan. • The outputs of project plan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COMPETENCIES Demonstrate an ability to develop: • Project Management Plan. • Stakeholder Management Plan. © Copyright, 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 2001 Version 3.0 Page 16 _.1 Unit of Competence—Project Integration Management _.1.3 COMPETENCY CLUSTER: Executing Elements Performance Criteria _.1.3.1 Conduct Project Plan Execution (PMBOK® Guide 4.2) .1 Identify and execute corrective actions or modifications to the project plan using a structured approach. .2 Utilize structured communication methods. .3 Utilize regularly scheduled project status reviews. .4 Utilize project information systems to provide project information. .5 Utilize negotiating strategies. .6 Apply problem-solving techniques in managing the project. .7 Determine activities. .8 Determine methods used to influence behavior and corrective action. .9 Manage various project-related organizational interfaces. both formal and informal organization technical and/or .10 Utilize work authorization systems and procedures for approving project work to ensure proper work sequencing. .11 Know products and services, and have ability to monitor/react to project changes initiated by the sponsor. .13 Document work results and quality outcomes, including completion of project deliverables. .14 Identify change requests during work processes, and determine potential project scope changes. Examples of Self-Assessment Guidelines KNOWLEDGE COMPETENCIES Demonstrate a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f: • The inputs to project plan execution. • The tools and techniques utilized for executing the project plan. • The outputs of project plan execution. PERFORMANCE COMPETENCIES Demonstrate an ability to produce: • Change Requests. • Work Results. © Copyright, 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 2001 Version 3.0 Page 17 _.1 Unit of Competence—Project Integration Management _.1.4 COMPETENCY CLUSTER: Controlling Elements Performance Criteria _.1.4.1 Conduct Overall Change Control .1 Verify that a change has occurred. .2 Determine that a change is needed and that change request documentation has been properly completed. .3 Adhere to the steps by which official project documents may be changed. .4 Determine whether variances from the plan require corrective action, need new or revised cost estimates, should result in a modification of activity sequences, or require the development of additional risk response alternatives. .5 Utilize the powers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change control board or other governing body. .6 Document and implement procedures to process changes that may be accepted without prior change control board review or other governing body. .7 Employ proactive, structured change management procedures to properly influence a variety of project stakeholders. .8 Utilize the performing organization’s change control system. .9 Complete project plan modifications, including integration with various project baselines. ® (PMBOK Guide 4.3) .10 Utilize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procedures to integrate change across all areas of the project. Examples of Self-Assessment Guidelines KNOWLEDGE COMPETENCIES Demonstrate a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f: • The inputs to overall change control. • The tools and techniques utilized for conducting overall change control. • The outputs of overall change control. PERFORMANCE COMPETENCIES Demonstrate an ability to develop: • Project Plan Updates. • Performance Reports. © Copyright, 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 2001 Version 3.0 Page 18 _.1 Unit of Competence—Project Integration Management _.1.5 COMPETENCY CLUSTER: Closing Elements Performance Criteria _.1.5.1 Conduct Project Closure with Regard to Integration .1 Document lessons learned from project integration, including causes of activities requiring corrective action, types of activities requiring corrective action, reasons for selecting certain corrective actions, and classification of changes for subsequent analysis. Examples of Self-Assessment Guidelines KNOWLEDGE COMPETENCIES Demonstrate a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f: • The inputs to project closure with regard to project integration processes. • The tools and techniques utilized for project closure. • The outputs of project closure with regard to project integration processes. PERFORMANCE COMPETENCIES Demonstrate an ability to develop: • Lessons Learned. © Copyright, 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 2001 Version 3.0 Page 19 Unit of Competence—Project Scope Management _.2 Unit of Competence—Project Scope Management _.2.1 COMPETENCY CLUSTER: Initiation Elements Performance Criteria _.2.1.1 Prepare Project Charter (PMBOK® Guide 5.1) .1 Utilize a project charter to formally document and link the project to the ongoing work of the organization. .2 Define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project manager and other organizational managers. .3 Identify how project budget concerns and resource availability affect the project, and how to interface with the project sponsor or other organizational managers with resource responsibility. .4 Define project phases of the project life cycle. .5 Identify the primary components of the project charter. .6 Identify project stakeholders. .7 Establish project purposes and description. .8 Define project business benefits and benefit measurements. .9 Define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Examples of Self-Assessment Guidelines KNOWLEDGE COMPETENCIES Demonstrate a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f: • The inputs to project initi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roject scope. • The tools and techniques utilized for formulating project scope. • The outputs of project initiation and scope development—e.g., project charter, constraints, and assumptions. PERFORMANCE COMPETENCIES Demonstrate an ability to develop: • Project Charter. • Business Case. © Copyright, 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 2001 Version 3.0 Page 20 _.2 Unit of Competence—Project Scope Management _.2.2 COMPETENCY CLUSTER: Planning Elements _.2.2.1 Conduct Scope Planning (PMBOK® Guide 5.2) Performance Criteria .1 Identify and evaluate the project scope statement. .2 Determine the appropriate project or subproject level in which scope statement is needed. .3 Utilize a scope statement as the basis for future project decisions and for evaluating project tradeoffs. .4 Understand a scope statement as documentation of the agreement between the project team and customers or other stakeholders by focusing on key project deliverables and objectives. .5 Determine how and when to properly refine or modify the scope statement. .6 Develop a scope management plan. .7 Identify and evaluate the components of a scope management plan. .8 Identify and evaluate inputs to the scope management plan. .9 Identify and evaluate criteria for classifying and integrating project scope changes. .10 Communicat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 project scope management plan and a project scope statement. _.2.2.2 Conduct Scope Definition (PMBOK® Guide 5.3) © Copyright, 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 2001 .1 Determine the appropriate level of decomposition detail for various WBSs and parts of a WBS. .2 Develop a WBS, including decomposition techniques. .3 Communicat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 WBS and other types of breakdown structures. .4 Determine the utility of WBS from similar past projects and standardized templates. .5 Determine the inputs of the project scope definition process. .6 Verify the correctness of the WBS, including Dictionary. .7 Identify specific Scope inclusions and exclusions. Version 3.0 the proper use of Page 21 _.2 Unit of Competence—Project Scope Management
93 页
2298 浏览
立即下载
【实例】奥康部门负责人考评办法( D O C 5页)
问鼎 HR 总监殿堂的《人力资源操作大全》系列 奥康部门负责人考评办法 部门负责人 部门负责人考评分为季度考评和年度考评,两次考评的考评维度有所不同。 (一)季度考评 1. 考评维度: 包括任务绩效、管理绩效和周边绩效。 态度维度不予考评。 不考评能力维度,能力是一项长期指标,作为年度考评指标。 2. 考评时间: 每季度考评在下一季度第一个月的 1-10 日完成。 3. 考评主体: 直接上级——分管副总裁,对任务绩效进行考评。 同级——其他与本部门有工作关系的部门负责人,包括职能部门和业务 部门(生产、营销)负责人,共同参与相互间的周边绩效考评。 直接下级——对管理绩效进行评判。 4. 考评组织 人力资源部负责季度考评的组织、过程监督、汇总统计等工作。 考评表格 表 7-2-1 部门负责人任务绩效考评-直接上级评分表(季度) 考评期间: 姓名 年 月至 年 部门 序号 月 岗位 指标 分值 考评目标 完成情况 1 任务绩效 70 2 3 4 5 合计得分 关注公众号:儒思 HR 人力资源网(微信搜索 ID:cuixg111 ) 更有儒思 APP 可观看干货视频 下载海量名企管理资料(全部免费) 得分 问鼎 HR 总监殿堂的《人力资源操作大全》系列 考评人 签字: 年 关注公众号:儒思 HR 人力资源网(微信搜索 ID:cuixg111 ) 更有儒思 APP 可观看干货视频 月 下载海量名企管理资料(全部免费) 日 问鼎 HR 总监殿堂的《人力资源操作大全》系列 表 7-2-2 部门负责人管理绩效考评-直接下级评分表(季度) 考评期间: 姓名 年 月至 年 月 岗位 序号 指标 1 沟通效果 2 工作分配 3 下属发展 4 管理效果 管理 绩效 10 分值 评等 得分 合计得分 签字: 考评人 年 月 日 表 7-2-3 _____部门负责人对本部门周边绩效评分表(季度) 考评期间: 考评人 姓名 周 边 绩 效 20 年 月至 考评人部 门 序 号 指标 1 配合的 主动性 2 请求支 援响应 时间 3 帮助解 决问题 时间 4 信息反 馈及时 分值 年 月 岗位 部门一: 评等 得分 部门二: 评等 得分 部门三: 评等 得分 部门四: 评等 部门五: 得分 评等 得分 合计得分 考评人 签字: 年 月 日 备注:1.周边绩效考评主体为与被考评人业务关系较为密切的部门负责人; 2.根据业务关系密切程度确定不同的比重,具体指标权重由各部门之间协商确定,并报主管副总批 准; 3.部门一、部门二等要标示出各部门负责人岗位名称。 注:考评表和统计表共用此表。 关注公众号:儒思 HR 人力资源网(微信搜索 ID:cuixg111 ) 更有儒思 APP 可观看干货视频 下载海量名企管理资料(全部免费) 问鼎 HR 总监殿堂的《人力资源操作大全》系列 季度考评统计表 表 7-2-4 部门负责人考评统计表(季度) 考评期间: 考评项 任务绩 效 70 上级评分 得分计入 年 月至 下级评分 年 月 同级评分 A1= 本项得 分 F1=A1 考评人: 考评人: 管理绩 效 10 考评人: 考评人: 考评人: 考评人: 算术平均 考评 部门 A2= 权重 F2=A2 评分分值 得分 部门 一: 部门 二: 周边绩 效 20 部门 三: 部门 四: 部门 五: 合计得分 A3= F3=A3 季度总分=F1+F2+F3 备注: 关注公众号:儒思 HR 人力资源网(微信搜索 ID:cuixg111 ) 更有儒思 APP 可观看干货视频 下载海量名企管理资料(全部免费) 问鼎 HR 总监殿堂的《人力资源操作大全》系列 (二)年度考评 1. 考评维度: 季度考评的任务绩效、管理绩效和周边绩效数据作为年度考评的基础数 据,以一定的权重进入年度考评中。 不考评态度维度。 对作为长期指标的能力和个人品质进行考评。 2. 考评时间: 元月 16-20 日完成个人能力考评与个人品质考评。 元月 21-25 日完成季度、个人能力与个人品质考评数据的收集整理工 作。 元月 30 日之前完成年度考评的统计分析工作。 3. 考评主体: 直接上级――公司高层对个人能力进行考评。其中分管副总占 50%的权 重,总裁、其他副总占 50%的权重。 群众考评――由人力资源部组织各部门代表进行个人品质考评。 4. 考评组织 人力资源部负责将季度的任务绩效、管理绩效和周边绩效得分进行汇总。 人力资源部负责年度的个人能力、个人品质考评的组织、过程监督和汇 总统计等工作。 人力资源部负责年度考评的汇总统计工作。 表 7-2-5 部门负责人个人能力和素质考评-上级评分表(年度) 考评期间: 姓名 个人 能力 20 年 月至 年 部门 月 岗位 序号 要素 1 计划和执行能力 2 组织能力 3 指导能力 4 控制能力 5 人员的开发能力 分值 评等 得分 合计得分 个人 品质 10 1 工作事业心和进取心 2 职业道德 3 价值观 合计得分 签字: 考评人 年 月 注:个人品质仅由直接上级进行评分。个人能力由所有高层参与评分。 关注公众号:儒思 HR 人力资源网(微信搜索 ID:cuixg111 ) 更有儒思 APP 可观看干货视频 下载海量名企管理资料(全部免费) 日 问鼎 HR 总监殿堂的《人力资源操作大全》系列 年度考评统计表 表 7-2-6 部门负责人考评统计表(年度) 考评期间: 年 考评项 季度 年度 绩效 70 月至 年 月 上级评分 权重 第一季度 17.5% 第二季度 17.5% 第三季度 17.5% 第四季度 17.5% 本项得分 得分计入 合计得分 个人 品质 10 个人 能力 20 分值计入 考评人 权重 总裁 20% 主管副总 50% 其他副总 一: 10% 其他副总 二: 10% 其他副总 三: 10% F1= F2=A2 A2= 考 评 分值 权重得分 得分 其他副总 四: 合计得分 A3= F3=A3 年度总分=F1+F2+F3= 备注: 关注公众号:儒思 HR 人力资源网(微信搜索 ID:cuixg111 ) 更有儒思 APP 可观看干货视频 下载海量名企管理资料(全部免费)
6 页
347 浏览
立即下载
战略规划全过程
战略规划 战略导向整合管理是以战略为旗帜的,战略是灵魂,是统帅。本 篇对战略规划作一个较系统的阐述。具体内容安排如下: ★战略管理概述:战略理论发展概述、战略及其体系、战略管理的概念和 基本程序。 ★外部战略环境分析:外部战略环境的内容和分析技术、一般战略环境分 析、产业战略环境分析、企业战略环境分析、外部战略环境评价技术。 ★内部战略环境分析:企业内部战略环境的内容和分析方法、资源和能力 分析、管理分析、利益相关者分析、内部战略环境评价。 ★公司战略:公司愿景和目标、产业范围组合、产业发展方向组合、产业 时间组合。 ★业务单元战略:业务单元整体战略、业务单元基本竞争战略、不同产业 阶段的竞争战略、不同地位的竞争战略、核心竞争力营造。 ★职能战略:职能战略概述、企业文化战略、营销战略、品牌战略、产品战 略、技术发展战略、物流战略、人力资源战略、财务战略、成本战略。 ★战略投资项目:战略投资项目的概念和发展周期、战略投资机会研究、 战略投资项目建议书、战略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战略投资项目决策。 ★战略实施方案:战略实施的基本思路、战略导向管理整合、战略导向人 力资源整合、战略导向投资项目、战略预算。 第三章 战略管理概述.................................................................................................................. 7 第一节 战略理论发展概述.............................................................................................................7 一、结构学派................................................................................................................................8 二、能力学派................................................................................................................................9 三、资源学派..............................................................................................................................11 第二节 战略的概念与体系...........................................................................................................12 一、战略......................................................................................................................................12 二、战略体系..............................................................................................................................14 第三节 战略管理的概念和基本程序...........................................................................................17 一、战略管理的概念...................................................................................................................18 二、战略管理的特点...................................................................................................................18 三、战略管理的原则...................................................................................................................19 四、战略管理基本程序...............................................................................................................21 第四章 外部战略环境分析......................................................................................................... 24 第一节 外部战略环境的内容和分析技术...................................................................................24 一、外部战略环境的内容...........................................................................................................24 二、外部战略环境的分析技术...................................................................................................26 第二节 一般战略环境分析...........................................................................................................28 一、一般战略环境的内容...........................................................................................................28 二、宏观经济环境分析...............................................................................................................28 第三节 产业战略环境分析...........................................................................................................30 一、产业经济特性分析...............................................................................................................30 举例:麻黄制剂产业经济特性分析...........................................................................................33 二、产业关键成功因素分析.......................................................................................................36 举例:麻黄制剂产业关键成功因素...........................................................................................39 三、产业生命周期分析...............................................................................................................40 四、产业变革驱动因素分析.......................................................................................................41 举例:麻黄制剂产业变革驱动因素...........................................................................................44 第四节 企业战略环境分析...........................................................................................................45 一、特定市场竞争结构...............................................................................................................45 二、产业内特定战略集团分析...................................................................................................50 三、市场占有率分析...................................................................................................................52 第五节 外部战略环境评价...........................................................................................................54 一、战略环境预测.......................................................................................................................54 二、外部机会和威胁的归纳.......................................................................................................54 举例:麻黄素外部机会和威胁...................................................................................................55 三、外部战略环境评价技术.......................................................................................................56 第五章 内部战略环境分析......................................................................................................... 60 第一节 企业内部战略环境的内容和分析技术............................................................................60 一、内部战略环境的内容...........................................................................................................60 二、内部战略环境分析技术.......................................................................................................62 第二节 资源和能力分析...............................................................................................................64 一、企业资源和能力在战略中的作用及其特点........................................................................64 二、财务分析..............................................................................................................................67 三、人力资源分析.......................................................................................................................73 四、企业能力分析.......................................................................................................................75 第三节 管理分析...........................................................................................................................81 一、战略管理分析.......................................................................................................................81 二、营销管理分析.......................................................................................................................86 三、生产管理分析.......................................................................................................................95 四、组织管理分析.......................................................................................................................98 五、企业文化分析.....................................................................................................................100 第四节 利益相关者分析.............................................................................................................103 一、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103 二、利益相关者分析方法.........................................................................................................103 第五节 内部战略环境评价.........................................................................................................106 一、内部优势和劣势归纳.........................................................................................................106 二、内部战略环境要素评价.....................................................................................................107 第六章 公司战略...................................................................................................................... 109 第一节 公司愿景和目标.............................................................................................................109 一、公司愿景............................................................................................................................109 二、公司目标............................................................................................................................112 第二节 产业范围组合:成长战略选择.....................................................................................113 一、一体化战略.........................................................................................................................113 二、多样化战略.........................................................................................................................119 第三节 产业发展方向组合:各产业战略态势选择..................................................................124 一、公司产业发展潜力分析方法.............................................................................................124 二、战略态势的概念及基本类型.............................................................................................129 三、稳定型战略.........................................................................................................................130 四、发展型战略.........................................................................................................................135 五、紧缩型战略.........................................................................................................................140 六、混合型战略.........................................................................................................................144 第四节 产业时间组合:公司可持续发展战略..........................................................................145 第七章 业务单元战略.............................................................................................................. 149 第一节 业务单元整体战略.........................................................................................................149 一、SWOT 分析..........................................................................................................................150 二、业务单元整体战略.............................................................................................................152 第二节 业务单元基本竞争战略.................................................................................................154 一、业务单元基本竞争战略的类型.........................................................................................154 二、业务单元基本竞争战略的风险分析.................................................................................157 第三节 不同产业阶段的竞争战略.............................................................................................161 一、分散产业的竞争战略.........................................................................................................161 二、新兴产业的竞争战略.........................................................................................................162 三、成长产业阶段的竞争.........................................................................................................163 四、成熟产业的竞争战略.........................................................................................................166 五、衰退阶段的竞争战略.........................................................................................................170 第四节 不同产业地位的竞争战略.............................................................................................171 一、不同产业位次的企业需要不同的竞争战略......................................................................171 二、市场领导者的竞争战略.....................................................................................................173 三、市场挑战者的竞争战略.....................................................................................................177 四、市场追随者的竞争战略.....................................................................................................180 五、小公司的竞争战略.............................................................................................................181 第五节 核心竞争力营造.............................................................................................................183 一、企业核心能力的概念和特性.............................................................................................183 二、培育核心能力的重要性.....................................................................................................185 三、企业能力构成.....................................................................................................................186 四、核心能力的产生始于企业创新.........................................................................................190 五、核心能力的培育方法与途径.............................................................................................194 第八章 职能战略...................................................................................................................... 200 第一节 职能战略概述.................................................................................................................201 一、职能战略的概念和作用.....................................................................................................201 二、职能战略的内容.................................................................................................................201 第二节 企业文化战略.................................................................................................................202 一、企业文化战略的概念.........................................................................................................202 二、企业文化战略目标.............................................................................................................205 三、企业视觉文化及其政策.....................................................................................................205 第二节 企业文化战略.................................................................................................................218 六、企业理念文化及其政策.....................................................................................................218 第三节 营销战略.........................................................................................................................231 一、营销战略的概念和目标.....................................................................................................231 二、营销核心业务及其政策.....................................................................................................232 第四节 品牌战略.........................................................................................................................239 一、品牌战略的概念和作用.....................................................................................................239 二、品牌基础及其政策.............................................................................................................241 三、品牌营销及其政策.............................................................................................................243 第五节 产品战略.........................................................................................................................247 一、产品战略的概念和目标.....................................................................................................247 二、产品核心业务及其政策.....................................................................................................247 第六节 技术发展战略.................................................................................................................255 一、企业技术发展战略的概念和目标.....................................................................................255 二、企业技术发展核心业务及其政策.....................................................................................256 第七节 物流战略.........................................................................................................................260 一、物流战略的概念和目标.....................................................................................................260 二、企业现代物流核心业务及其政策.....................................................................................267 第八节 人力资源战略.................................................................................................................272 一、人力资源战略目标.............................................................................................................272 二、人力资源核心业务及其政策.............................................................................................272 第九节 财务战略.........................................................................................................................275 一、财务战略的概念.................................................................................................................275 二、筹资及其政策.....................................................................................................................275 三、投资战略............................................................................................................................282 四、股利战略............................................................................................................................284 第十节 成本战略.........................................................................................................................290 一、成本战略的概念和作用.....................................................................................................291 二、成本管理核心业务及其政策.............................................................................................293 第九章 战略投资项目.............................................................................................................. 308 第一节 战略投资项目的概念及其发展周期..............................................................................309 一、战略投资项目的概念.........................................................................................................309 二、战略投资项目发展周期及其特性.....................................................................................311 第二节战略投资机会研究.............................................................................................................316 一、战略投资机会研究的概念.................................................................................................316 二、行业结构、行业规划与战略投资机会选择......................................................................316 三、区域结构、区域规划与战略投资机会选择......................................................................319 第三节 战略投资项目建议书.....................................................................................................324 一、战略投资项目建议书的概念.............................................................................................324 二、战略投资项目建议书的基本内容.....................................................................................324 三、初步可行性研究及其与可行性研究的区别......................................................................327 第四节 战略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330 一、战略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概念和作用.........................................................................330 二、战略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基本内容.............................................................................331 三、战略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程序.........................................................................................337 第五节 战略投资项目决策.........................................................................................................339 一、战略投资项目评价的作用和要求.....................................................................................340 二、战略投资项目评价内容.....................................................................................................340 三、战略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评估报告大纲.........................................................................344 四、战略投资项目评估程序.....................................................................................................346 第十章 战略实施方案.............................................................................................................. 350 第一节 战略实施的基本思路.....................................................................................................351 第二节 战略导向管理整合.........................................................................................................351 一、战略导向管理整合基本原理.............................................................................................351 二、案例....................................................................................................................................352 第三节 战略导向人力资源整合.................................................................................................359 第四节 战略预算.........................................................................................................................360 第三章 战略管理概述 本章的主题是对战略管理及战略规划作一个轮廓性的描述,树立战略管理及战 略规划的总体概念,主要内容如下: ★战略理论发展概述:对历史上出现的三种主要战略理论各作一个简要介 绍,主要包括结构学派、能力学派和资源学派。 ★战略及其体系:介绍战略的概念及公司总体战略、业务单元战略和职能战 略的内容和相互关系。 ★战略管理的概念和基本程序:介绍战略管理的概念及基本程序,将战略 规划置于整体战略管理体系中来理解。 第一节 战略理论发展概述 1938 年,美国学者巴纳德在《经理的职能》一书中提出“战略”这一构思 1965 年,著名学者安索夫提出“产品/市场战略”模型,使得“战略”一词得 到广泛应用。1978 年,著名学者苏恩提出战略的层次观点。可见,战略理论作 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历史并不长。总体上来说,至今为止,主要的战略理论学派 有三种,它们是结构学派、能力学派和资源学派。下面,我们对这三种学派各作 一个简要的介绍。 一、结构学派 ★结构学派认为,企业竞争战略主要是指企业产品和服务参与市场竞争的 方向、目标、方针及其策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A 竞争方向:市场及市场的细分; B 竞争对象:竞争对手及其产品和服务; C 竞争目标及其实现途径:如何获取竞争优势。 结构学派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首推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 他的主要著作是《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它们奠定了他的主导地位。波特指 出,构成企业战略环境的最关键部分就是企业所在的产业,产业结构强烈地影响 着竞争规则的确立以及可供企业选择的竞争战略。波特反复强调:产业结构分析 是确立竞争战略的基石,理解产业结构永远是战略分析的起点。 ★产业结构研究并不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战略管理学家和经济学家都对此有 过不少研究。波特理论的贡献在于将产业组织经济学与企业竞争战略融为一体。 他将一个产业内部的竞争状态归结为五种基本竞争力的相互作用,即进入威胁、 替代威胁、买方讨价还价能力、供方讨价还价能力和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其中 每种作用力决定于诸多的经济技术因素和特征。例如,“进入威胁”就受到规模 经济、产品差别、转换成本、资本需求、分销渠道等因素的制约。五种竞争作用力 共同决定着一个产业的竞争强度和最终盈利潜力,而竞争强度和盈利潜力对一 个企业战略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波特进一步指出,当影响产业竞争力确定之后 企业的当务之急就是辩明自己相对于产业环境所具备的优势与劣势。并在此基础 上,采取适当的行动,在产业中建立起进退有据的地位,成功地对付五种竞争 作用力,从而为企业赢得超常的投资收益。 ★以上述分析为基础,波特提出三种可供选择的竞争战略:成本领先战略、 差异化战略和目标集聚战略。波特指出,一个企业采用其中一种战略作为首要目 标对赢得成功通常是十分必要的。否则,如果一个企业未能沿着三个方面中至少 一个方向制定自己的竞争战略,即一个企业被夹在中间,那么这种企业的利润 注定是低下的。 ★战略制定与战略实施是战略管理两个不可分割的主要环节。以竞争优势为 中心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是波特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的又一创新。在他看来,竞 争优势是任何战略的核心所在,每一基本战略都涉及通向竞争的迥然不同的途 径以及为建立竞争优势来框定竞争类型的选择,因此,实施竞争战略的过程实质 上就是企业寻求、维持、创造竞争优势的过程。为了系统识别和分析企业竞争优 势的来源,波特提出了价值链概念。他认为,每个企业的价值链都是由以独特方 式联结在一起的各种功能构成的,主要包括内部储运功能、生产功能、外部储运 功能、市场及销售功能、服务这五种基本功能,以及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 理、企业基础结构四种辅助功能。一个企业与其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差异就代表着 竞争优势的潜在来源。企业正是通过比其竞争对手更廉价或更出色地开展这些重 要的战略活动来赢得竞争优势的。 ★在结构学派中,除波特外,具有广泛影响的还有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安德 鲁斯教授,他在《企业战略概念》一书中所提出的战略理论及其分析框架,一直 被视为企业竞争战略的理论滥觞。正如国际著名学术刊物《哈佛商业评论》在回 顾企业战略理论发展史时指出:“企业竞争战略的理论框架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安 德鲁斯所构想的。” 二、能力学派 从竞争战略的完整概念出发,战略应是一个企业“能够做的”(企业的优势 和劣势)和“可能做的”(外部的机会和威胁)之间的有机组合。波特竞争战略理 论的重心是产业结构分析。产业结构当然是企业竞争环境的关键组成部分,但是 产业结构特征只是企业制定竞争战略的主要依据之一。波特理论从产业结构入手 对一个企业“可能做的”方面进行了透彻的分析和说明,但对企业“能够做的” 方面却缺乏足够的分析。正是由于结构学派的这种局限性,能力学派就出现了。 ★能力学派是一种强调以企业特有能力为出发点来制定和实施企业竞争战 略的理论思想,该学派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一是汉默和普拉哈拉为代表 的“核心能力观”;二是以斯多克、伊万斯和舒尔曼为代表的“整体能力观”。 “核心能力观”是指蕴含于一个企业之中且具有明显优势的个别技术和生产技 能的结合体,“整体能力观”主要表现为组织成员的集体技能和知识以及员工 相互交往方式的组织程序。两种能力观都强调企业内部行为和过程所体现出的特 有能力,但“核心能力观”注重企业价值链中的个别关键优势,而“整体能力 观”则强调价值链中的整体优势。 ★在对一些大公司成败案例研究的基础上,能力学派指出:20 世纪 90 年 代以来,企业竞争的基本逻辑发了变化,在 90 年代以前,市场处于相对平稳 的状态下,企业战略仍可基本维持不变,企业竞争犹如国际象棋赛争夺棋盘中的 方格一样,是一场争夺位置的定位战争,通常以其十分明确的市场细分来获得和 防卫其市场份额,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就是选择在何处进行竞争,至于选择 何种竞争方式的问题是处于第二位。但是,在 90 年代以来激烈动荡的市场环境 中,竞争能否成功,取决于对市场趋势的预测和对变化中的顾客需求的快速反应。 在这种竞争态势下,企业战略的核心不在于公司产品和市场定位,而在于其行为 反应能力,战略重点在于识别和开发难以模仿的组织能力,这种组织能力是将一 个企业与其竞争对手区分开来的标志。 ★能力学派的理论创新表现在如何识别和培育企业核心能力的理解上。在能 力学派看来,如何识别核心能力已成为一个企业能否获取竞争优势的首要前提。 能力学派认为,培育核心能力,并不意味着要比竞争对手在研究开发方面投入更 多的资金,也不是要使其各个事业单元垂直一体化,事实上,核心能力来自于企 业组织内的集体学习,来自于经验规范和价值观的传递,来自于组织成员的相互 交流和共同参与。 ★能力学派理论创新的另一个方面是如何制定和实施企业竞争战略的政策 主张。有关学者对企业核心能力、核心产品、最终产品及其关系做过一个著名而 生动形象的比喻:“一个实行多角化经营的公司犹如一棵大树,树干和主树枝是核 心产品,较小的树枝是事业单元,树叶、花和果实就是最终产品,提供养分、支撑和 稳定性的根部系统就是核心能力。”能力学派主张,要建立一个企业的长期领导 地位,就必须在核心能力、核心产品和最终产品三个层面上参与竞争,并成为胜利 者。 ★能力学派认为,企业高级管理层特别是首席执行官(CEO),应用大量时间来 制定其竞争战略架构及其行动方案: l 以企业的核心能力为基础制定战略目标; l 围绕核心能力进行组织变革并确保每个战略目标所要求的专门技能 和资源; l 监测竞争战略实施效果,并将测评效果与员工报酬结合起来; l CEO 必须亲自领导竞争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并让一线经理积极介入。 三、资源学派 ★资源学派是竞争战略的综合理论分析框架,其某些理论观点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就出现,经过以后的长足发展,目前已成为企业竞争战略研究领域中 占主导地位的理论学派。资源学派试图将公司的内部分析(即能力学派的分析)与 产业竞争环境的外部分析(即结构学派的分析)结合起来,从而在上述两种研究方 法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显而易见,从结构学派到能力学派再到资源学派,企业竞争 战略理论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从这种意义上说,资源学派是竞争 战略理论的集大成者。强调资源问题的重要性,是资源学派的理论出发点和基础。 ★资源学派主要理论代表人物是柯林斯和蒙哥马利。在他们看来,资源是一 个企业所拥有的资产和能力的总和。一个企业要获得佳绩,就必须发展出一系列 独特的具有竞争力的资源并将其配置到拟定的竞争战略中去。那么,在一个企业 所拥有的各类资源中,哪些资源可以成为企业战略的基础呢?在实践中又如何识 别和判断不同资源的价值呢?对此,柯林斯和蒙哥马利认为,资源价值的评价不能 局限在企业本身,而要将企业的资源置于其所面对的产业环境,并通过与其竞争 对手所拥有资源进行比较,从而判断其优势和劣势。在此基础上,柯林斯和蒙哥 马利提出资源价值评价的五项标准: A 不可模仿性:资源是否难以为竞争对手所复制; B 持久性:判断资源价值贬值的速度; C 占有性:分析资源所创造价值为谁占有; D 替代性:预测一个企业所拥有的资源能否为另一种更好的资源代替; E 竞争优势性:在自身资源和竞争对手的资源中,谁的资源更具有优越性。 通过上述五个方面的评价,通常能够表明一个企业资源的总体状况,从而为 制定和选择竞争战略提供一个坚实可靠的基础。 第二节 战略的概念与体系 一、战略 一般认为,战略由产品与市场范围、增长向量、竞争优势和协同作用四种要 素构成。 (一)产品与市场范围 产品与市场范围说明企业属于什么行业以及在所处行业中的地位。由于大行 业往往过宽,其产品和技术涉及很多方面,经营的内容也过于广泛,产品与市 场的范围常常需要用分行业来描述,这样可以清楚地表达企业的共同经营主线。 (二)增长向量 增长向量又称成长方向,它不涉及企业目前产品与市场的态势,而是说明 企业经营运行的方向,即从现有产品与市场组合向未来产品与市场组合移动的 方向,如表 3-1 所示。 表 3-1 企业增长向量矩阵 l 市场渗透是通过目前的产品与市场的市场份额增长达到企业成长的 目的。 l 市场开发是为企业产品寻找新的消费群,使产品承担新的愿景,以 此作为企业成长的方向。 l 产品开发是创造新的产品,以逐步替代现有产品,从而保持企业成 长的势态。 l 多种经营则独具特色,它的产品与市场都是新的,企业步入了一个 新的经营领域。 在前三种选择,企业的共同经营主线是明晰的,要么是开发新的市场,要 么是开发新产品,或是两者同时进行。但是,在多种经营中,共同经营主线就显 得不够清楚了。 (三)竞争优势 竞争优势说明是企业某一产品与市场组合的特殊属性,凭借这种属性可以 给企业带来强有力的竞争地位。美国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Machel Porter) 提出了三种可供选择的竞争优势,如图 3-1 所示。 (四)协同作用 协同作用常常被描述为 1+12 的效果,这意味着企业内各业务单元联合 起来所产生的效益要大于各个业务单元各自努力所创造的效益总和。安索夫将协 同作用划分成:销售协同作用,即企业各种产品使用共同的销售渠道和仓库等; 运行协同作用,即在一个业务单元里运用别一个单位的管理经验与专门技能。如 果协同作用使用不当,也会产生负的协同作用,产生 1+12 的结果,这就是 所谓的内耗。 二、战略体系 对于一般企业来说,大致需要三个层次的战略,即总体战略、业务单元战略 和职能战略,这三个层次战略的地位和内容各不相同,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总 体战略分解为业务单元战略,业务单元分解为职能战略;总体战略统帅业务单 元战略,业务单元战略统帅职能战略。 图 3-2 形象地描述了总体战略、业务单元战略和职能战略之间的关系。如果 企业希望从整体上获得成功,那么企业必须要将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使 其整体发力,也就是说经理们要从这三个层次来考虑企业的战略。如果企业仅从 事一项产业,那么企业的公司战略与业务单元战略的战略就是一样的,也就是 说这两种战略的决策权都将集中在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手中。请看图 3-3。如果 企业跨行业经营,而且有许多不同的经营活动,则企业的战略层次就如同前面 所提到的三个层次的战略组合,即总体战略为最高层,其次为业务单元战略, 最后是职能战略。请看图 3-4 所示。 ★总体战略是研究企业要去哪儿和企业应该经营哪些事业以使企业长期获 利等,是企业的战略总纲领,是企业最高管理层指导和控制企业的一切行为的 最高行动纲领。总体战略需要回答企业应该经营哪些事业以使企业的长期利益达 到最大化。因此,总体战略注重把握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同时努力将企业内 部各个部门间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战略配置,并以企业的整体为对象。总体战略强 调“做一件正确的事情”。该层次的战略以价值为取向,并以抽象的原则为基础 忽略具体性原则。该层次战略注重深远性和未来性,代表了企业的发展方向。在 总体战略思考中,企业需要考虑一体化战略、多角化战略、战略联盟和收购战略 必要时将考虑企业重组以增强企业的整体效率。总体战略具有如下特点:总体战 略体现了企业全局发展的整体性与长期性;它的制定与推选主要由企业高层的 管理人员来执行;总体战略与企业的组织形态关系密切。 ★业务单元战略是在企业总体战略的指导下,经营管理某一个战略单位的 战略计划,是总体战略之下的子战略,为企业的整体目标服务。因此,业务单元 战略更加考虑企业如何在特定的市场上获取竞争优势。比如,如何发现新的商机 以及在什么样的市场和什么时候推出什么样的产品,提供什么样的服务等等。业 务单元战略要思考企业在市场中的自我定位以及取得竞争优势的方法和在不同 产业发展阶段中所采用的不同策略等等。该层次的管理者需要努力识别最稳固的 同时也最有盈利性的市场区域,以发挥其竞争优势。如果从战略构成要素的角度 来看,核心竞争力的营造与竞争优势的建立是该层次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职能战略考虑如何有效组合企业内部资源来实现总体战略和业务单元战 略。它更注重企业内部主要职能部门的短期战略计划,以使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 能够清楚地认识到本职能部门在实施企业总体战略和业务单元战略中的责任与 要求。该战略将思考如何提升企业的运作效能以使企业获得较佳的效率、品质、 创新和顾客回应方面的能力。由于该战略直接处理诸如生产、市场、服务等最为 一线的事物,因此,该战略更强调“如何将一件事情做正确”。 ★对战略三个层次的划分使得战略在制定与实施的过程中能够促使企业各 管理层进行充分的协商与密切的合作。而总体战略、业务单元战略与职能战略共 同构成了企业战略体系。 ★表 3-2 对三个层次战略的特点作了比较。 表 3-2 三个层次战略的比较 战 略 层 次 特 点 公司级 业务单元级 职能级 性质 观念型 中间 执行型 明确程度 抽象 中间 确切 可衡量程度 以判断评价为主 半定量化 通常可定量 频率 定期或不定期 定期或不定期 定期 时期 长期 中期 短期 所起作用 开创性 中等 改善增补性 对现状的差距 大 中 小 承担的风险 较大 中等 较小 盈利潜力 大 中 小 代价 较大 中等 较小 灵活性 大 中 小 资源 部分具备 部分具备 基本具备 协调要求 高 中等 低 第三节 战略管理的概念和基本程序 一、战略管理的概念 ★战略管理是由美国企业家安索夫在其 1976 年出版的《从战略计划趋向战 略管理》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1979 年,安索夫又出版了《战略管理论》一书。 安索夫认为:战略管理,是指将企业日常营运决策同长期计划决策相结合而形 成的一系列管理业务。 ★美国学者斯坦纳认为,战略管理是确定企业愿景,根据企业外部环境和 内部条件认定企业目标,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并使企业愿景最终得以实现的一 个动态过程。 ★此外,还有其它许多学者和企业家也提出了对战略管理的不同见解。 ★综观不同学者和企业家的不同见解,战略管理可以归纳为两种类型,即 广义的战略管理和狭义的战略管理。广义的战略管理是指运用战略对整个企业进 行管理,其代表人物是安索夫。狭义的战略管理是指对战略管理的制定、实施、 控制和修正进行的管理,其代表人物是斯坦纳。目前,居主流地位的是狭义的战 略管理。在狭义战略管理观下,战略管理包括以下几点含义: l 战略管理是决定企业长期问题的一系列重大管理决策和行动,包括 企业战略的制定、实施、评价和控制。 l 战略管理是企业制定长期战略和贯彻这种战略的活动。 l 战略管理是企业处理自身与环境关系过程中实现其愿景的管理过程。 二、战略管理的特点 明白了战略管理的概念之后,我们来分析战略管理的特征。尽管战略学者对 战略管理的内涵有不同的认识,但是,对于战略管理的特征,却基本上理解相 似。概括起来,战略管理具有如下特征: l 总体性:战略管理是企业发展的蓝图,制约着企业经营管理的一切 具体活动。 l 长远性:战略管理通常着眼于未来 3 至 5 年或更长远的目标,考虑 的是企业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总体发展问题。 l 指导性:战略管理确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发展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 标的基本途径。 l 现实性:战略管理一切从现有基础出发,建立在现有的主观因素和 客观条件基础上。 l 竞争性:战略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市场竞争的胜利。 l 风险性:战略管理以对环境的估计为基础的,然而环境总是处于不 确定的变化趋势中,任何战略管理都伴随有风险。 l 创新性:企业内外环境的发展变化需要战略管理具有创新性,因循 守旧的战略管理无法适应内外环境的发展变化。 l 稳定性:战略一经制定后,在较长时期内要保持稳定,以利于贯彻 执行。 l 战略管理必须与企业管理模式相适应:战略管理不应脱离现实可行 的管理模式;同时,管理模式也必须适应战略管理的要求而调整。 l 战略管理与战术、策略、方法、手段相适合:一个好的战略管理如果缺 乏实施的力量和技巧,也不会取得好的成绩。 三、战略管理的原则 战略管理有助于企业走向成功之路。但是,不正确的战略管理有时会适得其 反。因此,战略管理要遵循科学的原则。一般认为,战略管理要遵循以下五条原 则:适应环境原则;全过程管理原则;全员参与原则;整体最优原则;反馈修 正原则。 ★适应环境原则。企业是社会大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存在和发展在很 大程度上受企业内外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些环境因素有些间接作用于企业, 如政治、法律、经济、技术、文化等;另外一些因素则直接作用于企业,如政府、 顾客、供货商、债权人、股东、员工、竞争者等。战略管理就是要在清楚这些环境因 素的基础上,分析机会和挑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所以,有人说,战略管理就 是要实现企业与环境的和谐。 ★全过程管理原则。战略管理是一个过程,大致包括以下步骤:战略制定; 战略实施;战略控制;战略评价和修订。要想取得战略管理的成功,必须将战略 管理作为一个完整过程来加以管理,忽视其中任何一个阶段都不可能取得战略 管理的成功。例如,许多企业也制定了发展战略,但忽视了战略实施,从而使战 略管理成为纸上谈兵。 ★全员参与原则。由于战略管理是全局性的,并且有一个制定、实施、控制和 修订的全过程,所以战略管理决不仅仅是企业领导和战略管理部门的事,在战 略管理的全过程中,企业全体员工都将参与。当然,在战略管理的不同阶段,员 工的参与程度不一样的。在战略制定阶段,主要是最高层管理者的工作和责任; 一旦进入战略实施的控制阶段,企业中基层管理者及全体职工的理解、支持和全 心全意的投入是十分重要的。 ★整体最优原则。战略管理要将企业视为一个整体来处理,要强调整体最优 而不是局部最优。整体最优原则体现在: A 战略管理不强调企业某一个局部或部门的重要性,而是通过制定企业的 愿景、目标来协调各单位、各部门的活动,使它们形成合力。 B 在战略实施过程中,企业组织结构、企业文化、资源分配方法等的选择, 取决于它们对战略实施的影响。 C 在战略评价和控制过程中,战略管理更重视各个部门、单位对企业实际愿 景、目标的贡献大小。 ★反馈修正原则。战略管理涉及的时间跨度较大,一般在五年以上。在战略 实施过程中,环境因素可能会发生变化。此时,企业只有不断地跟踪反馈方能保 证战略的适应性。也可以这么说,对战略管理的评价和修订意味着新一轮战略管 理的开始。因此,战略管理实质上是一种滚动式管理,只有持之以恒,都能确保 战略意图的实现。 四、战略管理基本程序 战略管理由环境审视、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价的控制这四个阶段组 成,每个阶段又包括了许多具体步骤,本书所称的战略规划包括环境审视、战略 制定及战略实施中的项目和预算。战略管理的动态过程如图 3-5 所示。 (一)环境审视 通过分析外部环境因素,可以明白企业面临的机会和挑战;通过分析内部 环境,可以明白企业的优势和劣势。将内外因素结合起来,就为战略管理规划提 供了一个基础。 (二)战略制定 ★确定企业愿景:企业愿景是指在企业内外环境因素分析的基础上,确定 企业应该从事什么业务,它的顾客是谁,企业要向自己的顾客提供什么样的产 品和服务。 ★设定战略目标:战略目标是企业在追求其愿景的过程中所要达到的特定 地位,也就是企业活动在一定时期内所要取得的主要结果。例如,本企业未来三 年的战略目标是实现利润总额增长 5%。 ★制定企业战略:这里的战略是为了实现战略目标而做出的较长时期和活 动纲领。 ★制定企业政策:企业政策是企业活动的方针性规定,是实施战略的保证, 它到企业的具体经营管理活动之中。主要的企业政策包括:营销政策、研究和开 发政策、生产政策、采购政策、人事政策、财务政策和会计政策。 (三)战略实施 战略管理实施是借助于实施体系和实施措施来实现战略管理目标过程。这里 的实施体系主要指战略实施的组织体系。这里的实施措施包括以下内容: ★项目:为了实现战略目标,必须要完成的重大项目。 ★预算:即一定时期内的财务收支预计。 ★程序,即具体的操作步骤。 (三)战略评价和控制 战略评价和控制就是将战略实施的实际结果与预定的战略目标进行比较, 检查两者的偏差程度,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纠正重大偏差,以保证战略目标的 实现。当战略实施结果与预定确定的战略目标出现重大差距时,如果分析的结果 是由于内外环境因素的变化而使战略目标不恰当,则必须修改原来确定的战略 目标,这一过程就是战略修正。 第四章 外部战略环境分析 外部战略环境是企业战略的一个重要变量,进行战略规划的首要任务是对 外部战略环境作详细的分析。本章介绍外部战略环境分析的架构和方法,主要包 括以下内容: ★外部战略环境的内容和分析技术:介绍外部战略环境的概念、内容和分析 技术。 ★一般战略环境分析:分析一般战略环境的内容,并对宏观经济环境作简 要的分析。 ★产业战略环境分析:包括产业经济特性分析、产业关键成功因素、产业生 命周期和产业变革驱动因素。 ★企业战略环境分析:包括产业竞争结构分析和产业内战略集团分析。 ★外部战略环境评价技术:介绍如何在外部战略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对外 部战略环境做出评价。 第一节 外部战略环境的内容和分析技术 一、外部战略环境的内容 企业是环境中的一个子系统,各种外部因素都会对企业产生影响。但是,企 业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与企业相关的所有外部环境因素都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 不同产业类型的企业,有不同的外部相关环境因素,对环境研究的需要也不尽 相同。因此,各类企业在进行环境分析时,应该有重点地抓住关键环境因素,这 些因素就是战略环境因素。确定战略环境因素之后,要找出这些对本企业目前和 未来具有较大影响的萌芽或潜在影响因素,然后科学地预测其发展的趋势,发 现环境中蕴涵着的有利机会及主要威胁。因此,进行战略环境分析的第一步就要 界定战略环境与一般环境的区别。 一般来说,战略环境与一般环境的区别如下: ★战略环境对企业的影响是全局性的而非局部性的。构成战略环境的要素应 是对企业有全局性重要影响的要素,这些要素发生变化时,将对企业的整体产 生重大影响,企业为适应这些战略环境要素的变化就必须采取涉及整体战略转 变的行动。 ★战略环境对企业的影响是现在和未来的而不是过去的。 ★战略环境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止的。 企业战略环境要素是指对当前企业经营与前途具有战略性影响的变量。按照 战略环境对企业的影响层级不同,外部战略环境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般战略 环境、产业战略环境和企业战略环境,它们各自的含义如下: ★一般战略环境:无论其产业分布,对所有企业都会产生影响的重大环境 因素。例如,宏观经济形式的变化、税率的变化、政治局势的变化和民族矛盾的 产生等等。这些因素的影响没有产业特性,它对一定范围内的所有企业都会产生 影响。 ★产业战略环境:对某一产业内的企业来说,产业战略环境是比一般战略 环境更有直接影响的环境因素,它的特点是对产业内的所有企业都有影响,但 对产业外的企业几乎没有影响。企业只要处于某一产业内,基本上难以避免产业 环境的因素。 ★企业战略环境:对特定企业重大影响的外部环境因素,是特定企业最直 接的外部战略环境。一般来说,不同的企业会有不同的特别战略环境因素。 二、外部战略环境的分析技术 一方面,外部战略环境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但是,不同的外部环境的变 化速度不同;另一方面,有的外部环境非常复杂,而有的外部环境则相对简单。 外部环境的这些不同性质具有不同的战略意义。企业应该关注环境的性质对战略 制定带来的影响。环境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要给予明确。 不同性质的环境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分析。 在静态环境中,企业可能根据历史性的分析来预测未来。历史性分析包含两 个部分: ★将企业自己内部的资源和目前的发展与企业过去的经历作对比,从而来 检测自己是否已经有所提高,或是具备了从前所不具备的竞争能力。 ★根据自己目前所取得的产业历史资料来对自己所在的产业进行历史性分 析,从而根据分析的结果来对产业的未来进行预测。由于所处环境比较简单,比 较稳定,因此根据这些历史性分析结果对未来所进行的预测比较准确,也是可 行的。 如果企业所处的环境是动态的,仅仅依靠对历史性的分析则显得不够。动态 的环境有许多不确定的和动荡的因素,单纯的依靠历史性分析所得出的结果往 往无法预测将来,因此要进行较为复杂的组合分析。组合分析是对将来进行几种 不同情况的可能性假设。分析每种可能性假设所产生的“好”和“不好”两种可 能性结果,再将几种可能性假设进行组合,从而对将来进行预测。 如果企业所处的环境非常复杂,企业也许没有足够的能力对将来进行各种 可能性的假设。同时,复杂的环境也限制了企业对未来进行各种假设。因此,企 业可以将环境问题分解,让各个部门自己去处理它们各自的环境问题。这样化整 为零,有效地分析了企业所处的环境问题,这是企业分析复杂环境的有效途径。 ★如果企业所处的环境既复杂又动荡,那么企业只有根据自己多年建立起 来的经验来对未来环境进行大胆的预测。这种经验也能帮助企业形成自己的战略 能力,从而获得竞争优势。 以上所述环境性质及其与环境分析方法的关系如图 4-1 所示。 第二节 一般战略环境分析 一、一般战略环境的内容 一般战略环境是对一定范围内所有企业都会发生影响的外部因素,所以, 它具有广泛性,包括的内容较多。一般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宏观经济环境:包括 GNP 的变化;利率;通货膨胀率;工资/物价控制; 可任意支配收入;产业结构和市场需求。 ★政治环境:包括政府的稳定性;特殊经济政策;反托拉斯立法;环保立 法;外贸立法;对外国企业态度和就业立法。 ★社会文化环境:包括生活方式;就业预期;保护消费者运动;结婚率; 人口增长率;人口年龄分析;人口迁移和文化及亚文化。 ★技术环境:包括国家研究开发支出;R&.D 支出;科技研究重点专利保 护;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商品化。 二、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宏观经济发展状况及其规律可以用经济高涨、经济衰退和经济复苏等进行描 述。 ★经济高涨。其主要表征是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国民收入提高,有效需 求高,市场购销两旺。 ★经济衰退。经济衰退的表征主要是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以至零增长 负增长,市场萎缩,人民购买力下降,有效需求严重不足。 ★经济复苏。经济复苏是指经济摆脱衰退的阴影,逐步走出低谷。其主要表 征是,经济开始缓慢增长,市场逐渐繁荣,人们收入水平有所提高,需求逐渐 增加,生产得到恢复。 第三节 产业战略环境分析 一个产业战略环境以及它们的变化趋势往往决定了该产业的竞争方式和利 润前景,对于那些毫无吸引力的产业,最好的公司也难以获得满意的利润;相反, 有吸引力的产业中,弱小的公司也能获得较好的经营业绩。 公司战略管理者必须随着产业内各种事件的发生不断地更新他们的战略思 考和不断重新考虑战略思考,不断地向产业战略环境学习,敏锐地洞察出产业 中最近发生的一切,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产业战略环境是指一个产业内所有企业都会面临的战略环境,主要包括以 下内容: l 产业经济特性; l 产业关键成功因素; l 产业生命周期; l 产业变革驱动因素。 一、产业经济特性分析 不同产业的竞争状况和竞争方式不同。在有的产业中,各个竞争力量可能会 比较柔和,而在另一个产业中,竞争则可能是激烈的,甚至可能是你死我活的。而且 产业之间的差别还体现在对下面各个竞争因素的关键程度上:价格、产品质量、性 能特性、服务、广告和促销、新产品的革新。在某些产业中,价格竞争占主要地位; 而在其他一些产业中,竞争的核心可能会集中在质量上,或者集中在产品性能上, 或者集中在顾客服务上,或者集中在品牌形象上。在有些产业中,市场竞争所提出 的挑战要求公司同供应商、客户甚至一些关键的竞争对手进行合作以促进下一轮 产品革新的诞生,创造一个全新的市场机会。 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不同呢?主要原因之一是不同产业有不同的经济特性。 产业经济特性是产业在经济方面所具有的不同特点。不同的产业会有不同的 经济特性。所以产业战略环境竞争分析往往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产业中最主要的 经济特性。 一般来说,产业经济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市场规模:小市场一般吸引不了大的或新的竞争者;大市场常能引起公司 的兴趣,因为它们希望在有吸引力的市场中建立稳固的竞争地位。 ★竞争角逐的范围:市场是地区性的,还是全国性的或国际性的。 ★市场增长速度:快速增长的市场会鼓励其它公司进入,增长缓慢的市场使 市场竞争加剧,并使弱小的竞争者出局。 ★产业在成长周期中所处的阶段:是处于初始发展阶段、快速成长阶段、成熟 阶段、停滞阶段还是衰退阶段,不同阶段的吸引力不同。 ★竞争厂家的数量及相对规模:产业是被众多小公司所细分还是被几家大公 司所垄断。 ★购买者的数量及相对规模:购买者的数量有多少,相对规模有多大。 ★产业链向前整合或向后整合的程度如何:完全整合、部分整合和非整合公 司之间往往会产生竞争差异及成本差异。 ★分销渠道:分销渠道的种类。 ★变革速度:产品生产工艺革新和新产品技术变革的速度。 ★规模经济:产业中的公司能否实现采购、制造、运输、营销或广告等方面 的规模经济。 ★生产能力利用率:生产能力利用率的高低是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公司能 否获得成本生产效率。生产过剩往往降低价格和利润率,而紧缺时则会提高价格 和利润率。 ★必要的资源以及进入和退出市场的难度:壁垒高往往可以保护现有公司的 地位和利润,壁垒低则使得该产业易于被新进入者入侵。 ★产业盈利水平:处于平均水平之上,还是处于平均水平之下。高利润产业 吸引新进入者,产业环境萧条往往会加速竞争者退出。 根据以上所述,我们将产业经济特性的主要内容及其战略意义归纳如表 4 -1 所示。 表 4-1 产业经济特性的战略重要性 经济特性 战略重要性 小市场一般吸引不了大的或新的竞争者;大市场常常 市场规模 引起公司的兴趣,因为他们希望能够并在有吸引力 的 市场中已经建立稳固地位的竞争者。 市场增长率 生产力过剩或紧 缺 快速增长的机会鼓励公司进入该市场;缓慢增长的市 场使市场竞争加剧,并使弱小的竞争厂商出局。 过剩往往会降低价格和利润率,紧缺则会提高价格和 利润率。 高利产业吸引新的进入者;产业环境萧条往往会增加 产业盈利水平 退出。 壁垒高往往可以保护现有公司的地位和利润;壁垒低 进入退出障碍 则使得该产业轻易被新进入者突破障碍。 对购买者来说, 追寻低价的竞争者将增加 产品是一个高价 位产品 产品是标准化的 购买者的权力增加,因为他们可以轻易的转换卖者。 提高了风险因素;投资的技术设施或设备往往在尚未 技术变革迅速 资本条件 破损之前就已经陈旧过时”。 资本需求往往使投资决策成为一个关键的因素,时间 框架成为一个重要的因素,成为一个进入和退出障碍。 垂直一体化 规模经济 产品革新迅速 提高资本需求;在全线事例、部分事例和非事例的企业 之间往往会产生竞争差异和成本差异。 具有成本竞争力所必需的规模和市场份额的提高。 缩短产品寿命周期;因为存在交替领先的机会,所以 风险会增加。 举例:麻黄制剂产业经济特性分析 1、麻黄制剂的主要内容 ★麻黄制剂主要是感冒药,一般来说,感冒药包括西药、中成药、中西复方制剂 其中以西药种类最多,市场容量也最大,占整个感冒药市场的 70%。 ★西药感冒药主要品种:吴太集团的感康、上海施贵宝的日夜百服咛等系列、上 海强生的泰诺系列、东盛药业的白加黑和儿童用药小白、中美史克的新康泰克、 扑感敏、四川杨天制药的力克舒、感冒通、速效伤风胶囊、海南亚洲制药的快克、 宁波大红鹰的达诺日夜片、通化茂祥药业公司的泰克等等。 ★中成药:依据病因,将感冒分为风寒型、风热型和暑热型三种,在用药上也有 区
129 页
445 浏览
立即下载
第五节 核心竞争力营造
第五节 核心竞争力营造 一、企业核心能力的概念和特性 (一)企业核心能力的概念 ★企业能力理论的研究由来已久。早在 1925 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 就提出企业知识基础论。1959 年,安蒂思·潘罗斯在她的《企业成长论》中进一 步发展和全面阐述了这一思想。1957 年,菲利普·萨尔尼科在对管理过程中领 导行为的社会分析中,对能力的概念进行这样的描述:能够使一个组织比其他 组织做得更好的特殊物质就是组织的能力或特殊能力。1990 年,潘汉尔德和哈 默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公司核心能力”的论文中正式提出核心能力的概 念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 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继潘汉尔德和哈默发表“公司核心能力”的著名论文后 1992 年兰格·路易斯发表了“能力论”,1993 年福斯发表了“核心能力论”, 1994 年哈默和哈尼发表了“企业能力基础竞争论”等论文,把企业核心能力 理论研究推向高潮。 ★潘汉尔德和哈默在“公司核心能力”一文中对核心能力下的定义是“组 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 流派的学识。”这一定义的要点是“学识、协调和有机结合”,使协调和有机结 合成为可能的是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核心能力既是组织资本又是社会资本。组 织资本反映了协调和组织生产的技术方面,而社会资本显示了社会环境的重要 性。 ★中国企业管理协会理事长张彦宁教授认为:“核心能力是指企业开发独 特产品、发展独特技术和发明独特营销手段的能力,它使企业在战略上与众不 同。”这一概念以比较明了的方式表明核心能力是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能力,并 是企业的重要战略资源。 (二)核心能力的特性 核心能力是企业竞争制胜的特殊能力,它具有非同于一般能力的一些特性。 正是这些特性,使核心能力真正成为企业有用的战略资源。 ★核心能力的知识性。企业能力蕴含着丰富的知识,核心能力反映出企业特 有的经营化了的知识体系。企业核心能力的知识性在杜邦公司的成长过程中得到 了充分体现。1914 年前,杜邦公司从事爆炸品生产。欧洲战争爆发后,杜邦公 司不得不借助染料生产保护它的主业。后来证明,染料工业为杜邦公司核心能力 形成,特别在合成纤维方面取得卓越成效创造了两种必不可少的知识。第一种是 有关染料合成和使用的知识。尼龙和后来开发的其他一些纤维品在问世当初并不 能用那时生产的染料着色,而如果染色问题不能解决,这些产品的市场会非常 狭小。如果公司没有足够的知识使公司相信它能够解决染色问题,那么它就不会 着手开发这些产品。第二种知识是市场营销管理方面的知识。杜邦经营的炸药业 第一次进入由众多有着各种需求的消费者组成的市场后,不仅要求必须创立新 观念下的新的营销组织,而且要求在营销和生产之间建立新型的关系。由于染料 工业方面的新知识,使杜邦企业的核心能力增强了,于是尼龙等产品便应运而 生。 ★核心能力的辐射性。核心能力的辐射性主要地体现在它从核心技术到核心 产品再到最终产品的辐射性功能上。企业由于拥有核心能力而得以源源不断地向 消费市场提供各种新产品。核心能力具有辐射性,即把核心技术辐射到各种最终 产品的能力特性。但是各种分散的技术却构不成这种核心能力。因为,核心能力 是由不同的技术、技能和知识组合融化形成的新的专长。核心能力的辐射性可类 比于一种核心专长的孵化和延伸,也可以喻为某个数学原理或管理的广泛应用, 说到底,它是知识能的本性体现,没有辐射就没有核心能力的存在。有了核心能 力就一定要充分利用它的辐射性来延伸技术、延伸产品、延伸市场,最终是为了 创造更多的价值和利润。 ★核心能力的不易仿制性。每个企业都想获得核心能力,但并不是所有的企 业都能如愿以偿。即使某个企业试图模仿别人,某个产品也许能够仿制,如果想 仿制企业的核心能力则是极其不现实的。因为,核心能力是企业累积的知识,是 长期形成的战略性资产。战略性资产的开发不但花费一定时间,而且具有相当难 度,不但涉及到技术,而且关联到企业的管理、文化和价值观。因此,它是企业 不易仿制、难以买卖、能拥有持久优势的稀缺性战略资源。这种战略资产具有严 格的企业独占性特征。 二、培育核心能力的重要性 ★企业能力理论包括“企业资源基础论”、“企业动力能力论”和“企业知 识基础论”,它们共同揭示出:与企业外部条件相比,企业内部条件对于企业 占据市场竞争优势具有决定性作用;企业内部能力、资源和知识的积累是解释企 业获得超额收益和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性概念。潘汉尔德和哈默 1990 年在 “公司核心能力”一文中曾对企业核心能力作过形象比喻:多种经营的企业好 比一棵大树,树干和树枝是核心产品,较小的树枝是经营单位,树叶、花、果实 则是最终产品。树的根系则提供了大树所需营养,大树的根系就是核心能力。 ★无数事例说明,管理实践开始转向高度重视企业的核心能力。企业的长期 竞争优势是企业拥有比竞争者更加卓有成效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解决各种难 题的能力的结果和表现。今天,企业竞争成功的秘诀只有从企业能力理论中才能 找到深刻的解释。在企业取得和维持竞争优势的过程中,其内部能力的培养和各 种能力的综合运用是最关键的因素,而战略不过是企业发挥智力资本的潜能并 充分应用到新的开发领域的活动与行为。 ★日本企业的成功,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核心能力加速企业成长的许多例证。 例如,佳能的前身是一家生产纯日本式照相机的小企业,成立于 1937 年。二战 前后一直以照相机生产为主,积累了丰富的技能和经验。20 世纪 60 年代,开 始向多元化目标发展。佳能凭借在光学镜片、成像技术和微处理器控制技术方面 拥有的核心专长和能力,成功地进入复印机、激光打印机、照相机成像扫描仪、 传真机等领域。到 1995 年 12 月为止,佳能各类产品销售额比例为:照相机占 总销售额 10%,复印机占 28%,计算机周边器材占 47%,信息和通讯仪器占 7%,光学仪器占 8%。 ★张瑞敏对海尔的核心能力作了如下概括:“海尔的成功源于海尔人创业 十五年来的观念创新和持续的创新活动。创新是海尔文化的价值观,也是真正的 核心竞争力,因为其不易或无法被竞争对手模仿。管理、营销则处于有序的非平 衡状态,并不断创造出新技术、新需求、新市场。” 三、企业能力构成 (一)企业能力来源及层次(图 7-4) ★企业能力第一层次为资源禀赋能力,每个企业由于其所在区位不同、产业 性质不同, 天然地在资源禀赋能力上有不同。有的企业因靠近原材料产地,能以较低的 成本购得原材料,有的企业因靠近大学或科研机构而容易获得人才和技术信息。 这种先天存在的资源禀赋能力的不同,使一些企业具有某种企业能力。但这种天 赋能力不能成为企业制胜的决定因素,它能通过企业其他方面的努力被逐一取 而代之。而且,这种资源并不是稀缺资源,在市场上容易买到。 ★企业能力第二层次为组织结构能力。这种能力是企业以流程和组织为基础 的。例如,传统的科层组织体系和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障碍 许多企业采用扁平式结构,将刚性组织变为柔性组织,使企业形成能够对环境 变化作出灵敏反应,从而提高了运作效率。事实上,企业效率始终同企业组织结 构关联。跨国公司竞争力的提高,同它们采用事业部管理体制和矩阵职能管理的 灵活组织是分不开的。因此,改善企业组织结构是企业非常重要的能力基础。其 实,又何止企业是这样。古往今来,军队因改变组织形式而提高战斗力的实例也 比比皆是。如拿破仑采用“使散兵和纵队相结合的新战斗队形”及“步兵、骑兵 与炮兵,三者相倚为用”的战术,使他的军队所向披靡。又如,毛泽东的“三湾 改编”使红军战斗力大大增强。 ★企业能力第三层次是环境和制度能力。企业所处的环境(生态环境、社会 环境、经济环境和制度环境等)都会对企业能力产生重要影响。企业竞争力不仅 因自身条件不同而异,而且因竞争对手能力的消长会表现出不同的方式和强度。 总之,竞争促进了企业能力的提高。 再看制度能力。企业采用不同的制度,就会有不同的效率和能力。我国计划经济 体制下的企业制度从根本上束缚了企业的手脚,企业失去自主能力,对变化的 市场需求没有反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无力应对。实行产权改革,建立现代企业 制度,企业转变经营机制,效率得以显著改善,企业竞争力一天天上升,无数 优秀企业脱颖而出。 曾在荷兰皇家壳牌集团任职达 38 年的爱瑞·德·葛斯先生,在《哈佛商业评 论》发表的“有生命力的公司”论文中指出:“有生命力的公司都能够使自己适 应周围环境的变化”。他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威尔逊教授在英国为检验他的理 论假设,对山雀和知更鸟的习性作了详细记录:在 19 世纪末期,送奶工将敞 口的牛奶瓶放在人们的门口,瓶口会形成厚厚的一层奶油。两种英国花园中常见 的鸟类山雀和红知更鸟开始吃奶油。在 20 世纪 30 年代,当鸟儿已经喜欢上吃 奶油大约 50 年后,英国在牛奶瓶上加上了铝制封口。到 20 世纪 50 年代早期, 从苏格兰到岛的边缘,大约有 100 万只山雀已经学会了啄开封口,然而知更鸟 却没有学会这种技术。为什么山雀获得这种能力呢?因为羽毛漂亮的红知更鸟是 有领地的鸟类,彼此喜欢独处而不愿交流,而山雀却成群行动。群居的鸟类学习 很快,因为一部分具有创造性的鸟能够带动群体提高它们适应环境的能力。为了 适应环境和提高能力,企业也应当建立促进创新交流的制度机制。 ★企业能力第四层次为学习能力。同个人能力来源于学习一样,企业能力的 产生和提高依赖于学习。首先,通过学习可以增加企业的知识,获得新的价值观 新的管理方法,新的技术,打破固有僵化的“心智模式”,创造新的适于 竞争需要的“心智模式”,以更好地适应环境。其次,通过标杆学习,即通过与 竞争对手作比较,把对方的成就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把对方的先进经验移植 到本企业中来,从而使自己不断进步,保持强大竞争力。再次,通过建立战略联 盟进行知识学习,可以在互动式学习中更快更有效地增加外部知识并提高组织 吸收能力。 ★企业能力第五层次为创新能力,它是企业能力来源的更高层次。这种能力 体现出企业难以模仿、难超越的竞争优势,它已接近核心能力。 (二)核心能力的结构与维度 核心能力由多种能力复合而成。各部分能力不仅扮演的角色不同,而且呈现 出不同的能力层次和维度。核心能力有四个组成部分: ★核心价值观位于核心能力中心,属于第一维度,是核心能力的起源。它反 映出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文化、企业行为规范和企业价值标准等,对企业的所 有活动产生重大影响。 ★组织与管理是核心能力的第二维度。组织设计对核心能力会产生最直接的 影响。组织灵活性强,核心能力发挥作用的范围就广,企业效率就高,竞争优势 就便于巩固。反之,核心能力就会被僵化的组织所窒息。管理的作用不仅影响员 工的情绪,而且对核心能力形成起到引导资源积累和配置的功效,它保证了企 业产品质量和各项工作的有序性。 组织和管理的重要作用还表现在它既是核心价值观的执行环节,又是第三 维度知识与技能以及第四维度的软件与硬件的运作环节。组织与管理环节的能力 强弱决定核心能力能否开发成功。例如,日本 NEC 公司 1965 年实行了以技术 为横轴、市场为纵轴的矩阵型新事业部制,即事业部是由技术和市场二者来把握 两者的平衡点为最佳发展点。市场牵动着技术的发展,技术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不 断的革新的,两者形成一个自动调节机制。为了加强开发力量,研究开发小组通 过横向项目将几个研究所结合起来,参加研究的研究所根据自己的特色,发挥 特长形成一种纵横交叉的运行体制。 ★知识与技能是核心能力的第三维度。它主要指企业员工所具有的知识、特 殊技术、技能和对科学的理解程度,反映出企业员工的技术素质和科研、开发能 力。例如,本田以其强大的技术开发力量和国际化战略,遥居世界摩托车产业经 营业绩之首,主要归功于在发动机方面的技能。关于构成核心能力的知识,至少 应有三种:a 科学知识(公共知识);b 产业独有知识;c 公司独有知识。详见 图 7-5。 从 a 到 c,知识的编号序位越来越低,其易于转移性也越来越低。公司拥 有知识的来源虽广,但真正体现核心能力的知识已经是精选提炼的知识精华, 具有准确的竞争力定位,构成公司独占财富,使竞争者难以复制。公司员工的知 识越丰富,创新能力越强。员工的知识与技能折射出企业核心专长的开发能力。 ★软件与硬件是企业能力第四维度。它在核心能力中相对来说是一种非能动 性的能力,因为各种软件、硬件和设备只是客观存在的被人操作使用才能发挥效 力的工具。但是,没有这些东西,人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好的创意也都无法实现。 优良的软件、硬件和设备能促进企业的成功,它不仅能带来短期利益,而且能带 来长期优势;它不仅是核心能力的一种体现,而且有助于研究开发出新的核心 技术和核心产品。 四、核心能力的产生始于企业创新 虽然模仿能使企业迅速缩短同竞争对手的差距,但是,企业在模仿阶段还 不具有核心能力,只有创新,才能使企业具有与众不同的竞争力。企业创新除了 技术创新,还包括组织创新、管理创新、价值的创新等,这些创新综合结果是企 业全面的核心能力。创新是核心能力最重要的形成机制。根据前面所述,企业核 心能力的产生最终是由先进的文化价值观体系决定的经,创新机制如图 7-6 所示。 文化和价值观位于核心能力产生的四大机制的中央,与各种创新机制双向 联系和影响,在四大创新机制之间在也是相互影响的。 (一)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指一种新思想和非连续性的技术活动,经过一段时间后,发展 到实际和成功应用的程序。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技术创新统计手册》中将技 术创新界定为:“技术创新包括新产品和新工艺,以及产品和工艺的显著的技 术变化。如果在市场上实现创新(产品创新)或者在生产工艺中应用了创新,那 么就说创新完成了。因此,创新包括了科学、技术、组织、金融和商业的一系列活 动。”正像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 1912 年发表的《经济发展理论》中所 说,“创新就是生产函数的变动,而这种函数是不能分解为小的步骤的”。 技术创新的源泉是什么?美国著名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认为,系统的创新在 于对各种变化进行有目的的跟踪分析,即对创新机会的七个来源进行监测。这七 个来源是: ★意外事件。包括意料之外的成功、意料之外的失败、意料之外的外部事件等。 ★不一致性。指各种经济现实情况之间的不一致性,实际情况与人们对它的 假设之间不一致性,企业的努力与顾客的价值和期望之间的不一致性,某个过 程的节奏或逻辑的内部不一致性等。 ★过程的需要。成功的创新包括五个基本要求:一个独立完整的过程,一个 清楚的关于目标的定义,“薄弱”环节剖析,明确解决问题办法的具体要求, 具有高度的可接受性; ★工业和市场结构的变化。 ★人口结构变化。如人口数量、年龄结构、就业、受教育及收入等方面的变化 等; ★观念的变化。如感受、情绪和理解上的变化。 ★新知识。包括科技知识、社会知识等一切新知识。 技术创新的机会大量存在,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应有目的、有针对性、有组织 地寻找和机会,确认机会,利用机会。 (二)价值创新 价值创新是公司竞争的一个新理念,它不是通过单纯提高产品的技术能力 而是通过为顾客创造更多价值来争取顾客,赢得成功。如果说技术创新是一种正 向竞争手段,那么价值创新则是侧向竞争妙策。对于刚起步、翼羽未丰的中小企 业,采用价值创新的办法,是避免同强手正面交锋而顺利赢得市场的取胜之道。 例如,美国康柏计算机公司在 1983 年推出它的第一台个人电脑时,IBM 已经 确定了企业的价值曲线。康柏第一个产品便选择了另一种全新的价值曲线。康柏 的产品不仅在技术上是第一流的,而且在价格上比 IBM 低 15%。在它起步短短 三年里,康柏就进入了世界 500 强。当 IBM 不断增强计算机性能,试图战胜康 柏的价值曲线时,康柏开始也曾选择过针锋相对打败 IBM 的策略,但发现此时 大多数顾客对价格变得更加敏感,计算机厂商对用户的友善程度比创新的技术 更为重要。于是,康柏改变了同 IBM 进行硬碰硬的较量,再次发起价值创新, 新的价值曲线使康柏再入佳境,获得了更大的成功。 公司重复进行价值创新需要充分利用三个平台:产品、服务和交货。一般说 来,产品平台指物理意义上的产品;服务平台指在维护、顾客服务、质量保证及 对分销商和零售商培训方面的各种支持;交货平台包括储运和交货给顾客的渠 道。随着技术和顾客态度的改变,每个平台都可能为公司带来新的机会,管理者 不能进行价值创新时只关注产品平台而忽视另外两个平台。 价值创新不同于传统战略之处在于,前者凭借提供价值上巨大的扩展作为 支配市场意图的起点,而后者是为扩大市场份额在边缘地带进行竞争。采用价值 创新战略的公司释放出他们的资源去确立和传送全新的价值,虽然他们并不刻 意去建立竞争优势,但最终的结果却往往是他们确确实实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了 最大的优势。显然,通过价值创新也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三)组织创新 一定的组织形式会对企业能力和企业运行效率产生决定性影响,因此,任 何管理学家无不重视企业组织的研究。从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产业组织结构演 变给我们以深刻启示: ★企业组织模式是随着生产力发展而发展的; ★不同组织模式的灵活性使企业效率不同; ★不同的组织模式具有不同的核心能力; ★环境对组织模式产生重要影响。 组织创新是增强企业核心能力的关键环节,没有它,甚至连技术创新和价 值创新都不能很好实现。组织创新应遵循组织结构适应于战略的原则,并从三个 方面着手: ★突破传统层层分级职能制的束缚,构建灵活、高效、扁平式的新型企业组 织。这种企业组织是以加快信息传递为基础的,一方面组织适应信息沟通的需要 另一方面,利用信息技术发展大幅精简企业中间管理层。 ★以人为中心,以流程为中心,实行分权化。“以人为中心”就是通过改变 组织成员的态度和人际工作关系来达到改进组织绩效的目的;“以流程为中 心”就是将“过程”作为构件来构建组织,即把过去的专业职能部门转变为以 任务为导向、充分发挥个人能动性和多方面才能的过程小组,这种组织自然数 “过程组织”;“分权化”是针对“集权化”而言的,它有利于分散决策,提 高决策效率。同时,它要求变革和精简机构,养活层次而加宽管理幅度。 ★加强团队建设。核心团队由企业核心部门的人员组成,直接面向顾客,资 产专用性较强,因而体现出较高的组织效率。企业可根据自己的特点,分别围绕 研究与开发、生产和营销来组建核心团队。 ★内部行为市场化。将市场交易原则引入企业内部,在各生产部门、辅助生 产部门、R&D 部门、营销部门、后勤服务部门和信息部门等之间实行独立核算, 以开展有偿交易。这种市场化的企业内部组织不但使组织结构扁平化,而且显著 提高了经营效率。正如德鲁克所注意到的,企业内部的竞争比企业外部更加激烈 内部组织的市场化能从根本上克服科层组织的官僚主义,消除各部门间“混吃 大锅饭”的现象,能激发出组织的活力与创造力。特别是对承担技术创新的团队 来说,更便于发挥其积极作用。由此可见,以扁平化为重要特征的组织创新,不 但是改进企业效率的关键,而且是提高企业核心能力的基础。 (四)管理创新 ★管理是人类分工的产物,也是现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核心。管理需要不 断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率,提高企业效率和效益,提高企 业核心能力。管理创新内容有多个方面,包括管理思想创新、管理方式创新、管 理手段创新、管理制度创新和管理模式创新等。 ★通过管理创新能显著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 海尔集团的 OEC 管理新模式。所谓 OEC 是英文 Overall Every Control and Clear 的缩写,意为“全方位地对每天、每人、每事进行清理控制”。在质量管理 过程中,按照 OEC 管理法,必须做到“日事日毕,日清日高”,即“今天的工 作必须今天完成;今天完成的事情必须比昨天有质的提高;明天的目标必须比 今天更高。”OEC 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事事、物物都有人管,并有人监督检查 管的效果,以保证整个企业每一环节的运行不出疏漏。OEC 管理方法的核心就 是将过去对结果的管理转为对瞬时状态的控制,达到精细化,零缺陷。OEC 管 理的高目标是实现自主管理,增强每个职工的责任感,提升整个企业的凝聚力。 当国家轻工业局一位负责同志参观海尔,看到员工们用自己发明的“看板”使 设备发挥出巨大效益时,十分动情地说:“很多企业能把先进的设备利用好就 不错了,而海尔却通过有效的管理使设备利用率提高,创造了额外价值,这是 海尔管理创新的竞争优势体现。” 五、核心能力的培育方法与途径 企业要培育核心能力,必须找到正确的方法和路径。企业应从自己的实际情 况出发,结合核心能力的形成机制,不断研究探索出新路子。 (一)制定好战略规划 培育企业核心能力属于企业重大战略问题。没有战略规划,也就失去了核心 竞争力的营造方向。一般来说,战略规划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如表 7-4 所示。 ★在左下角方格中,表示是企业现有核心能力与现有市场的组合,通过标 出企业拥有哪些核心能力、哪些市场、哪些能力支持哪些产品与服务,企业便可 以发现与这些产品、服务相关的核心能力,从而可以目标明确地强化特定市场地 位。 ★在右下角方格中,表示的是那些不属于现有业务单元的产品和服务的商 机。企业可以通过分析现有市场,设想新产品、新服务的商机,来扩大现有的核 心能力。然后,再将这种能力应用到市场上去。 ★在左上角方格中,企业关心的是十年后如何才能占据领先地位,应该形 成哪些核心专长,发展哪些核心能力才能巩固扩大现有市场?怎样提升企业的 核心能力?这里不仅需要明 确应增补哪些能力,而且应做出适时淘汰旧能力、建立新能力以适应市场需求的 计划来。 表 7-4 核心竞争力与战略目标的关系 未来的商机 1、未来市场前景与机会是什 十 年 后企 业要 达 到的目标 1、形成哪些核心专长? 么? 2、为了参与未来的市场竞 争,需要发展哪些核心能 2、占领哪些现有市场? 力? 3、为了扩大现有市场,还需要发 3、发展这些能力的措施是什 展哪些核心能力? 么? 4、怎样提升这些能力? 目标:填补空白 现有市场空白 1、企业现有核心能力是什么? 1、这种市场空白是什么? 2、企业现有市场机会是什么? 2、企业现有核心能力能占领 3、如何利用现有能力达到提高企 哪些空白? 业市场竞争地位的目标? 3、通过调整,重组现有能 力,能够拓展哪些新产品、新 服务? 现有市场 新的市场 ★在右上角的方格中,所标示的商机与现有核心能力、企业的目前市场地位 都没有关系,它只是对未来趋势的预测和分析,对企业赢得未来竞争优势肯定 是有好处的。企业的实施战略手段可以借助于并购一些先进技术企业和参加工战 略联盟等,以发展自己的核心能力。同时,对这些能力的潜在用途进行研究。 (二)建立战略联盟 ★联盟就是利益的联盟,它是指建立在长远共同利益上的重要伙伴关系。早 期的战略联盟都是以共享资源和市场、降低成本、分担风险等为目标的产品联盟 这种联盟的最大着眼点是在经营活动中利用外部规模经济,实现资源共享,提 高利用效率,减少沉没成本,降低重置成本。同时,建立产品联盟,能提高市场 开发速度和进入速度,并能获得较好的进入利益。早期的产品联盟主要发生在经 营能力、经营资源不均衡的企业之间,优势企业作为知识、资本、技术输出方, 目的在于接近联盟对方的市场;而劣势企业作为优势企业资本、技术和知识的接 受方,则以本国市场作为交换条件。所以,双方以共同开发新产品为纽带,形成 一种企业战略联盟。在产品联盟中,知识流动是单向的,即由优势企业向劣势企 业单方面提供。 ★随着战略联盟的不断发展,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变化。现在的战略联盟 是在经营能力与经营资源方面基本上对等的企业之间建立的,是以开发新技术、 控制新的国际标准和维持市场实力为目标的战略联盟。由于企业间的知识流动是 双向或多向的,而且越来越注重于学习效果的获得,因此这种战略联盟称为知 识联盟。知识联盟是产品联盟发展的高级形态。虽然它仍保持产品联盟的一些功 能,但因增加了新的推动学习和创新的功能,便使知识联盟成为企业发展核心 专长、创建提升核心能力的重要源泉。今天,企业的竞争优势不仅来自成本、质 量,更重要的是创新能力。以低成本、高质量为目标的产品联盟,能够增强企业 适应环境的能力,却不能改变环境,引导未来。 (三)兼并关键技术企业 ★兼并是大企业成长的必由之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勒指出:“纵 观美国著名大企业,几乎没有哪一家不是以某种方式,某种程度上应用了兼并、 收购而发展起来的。”并购有许多重要功能,如使企业实现规模经济,降低生产 成本,产生 1+12 的效应。特别是通过并购关键技术企业,可以迅速提高企业 的竞争优势。 ★为什么不少企业虽然进行了兼并或合并,却不能形成新的核心能力?有 的企业搞了并购,反而是适得其反?美国麦肯锡公司研究了 1972~1988 年间 英美两国最大工业企业进行的 116 项收购,以 1986 年的财务资料为分析依据, 结果显示只有 23%的收购赚钱,失败率达到 61%,另有 16%成败未定。哈佛 商学院在调查研究 1950~1980 年 30 家美国大公司的兼并行为后,发现这段 时间里有 53%的兼并活动相继取消,并且卖掉了不相关的新领域的兼并资产的 74%。这些都说明,企业兼并后的整合是必不可少的,真正整合好才能取得并 购成功。美国《商业周刊》的文章指出:“战略是成功的兼并的起点,只有当企 业依照一个明确的战略目标进行兼并时,兼并才能给企业带来效益。”并购交易 成功仅仅是走完了兼并路程的一小半,最重要、最艰难的工作还在于如何统一战 略,实际上也就是管理整合。它涉及到企业价值链整合和组织整合,协调双方企 业运行系统和促进双方企业文化相互融合等。 ★那么,如何才能搞好管理整合呢?企业购并交易完成后,之所以必须继 续进行整合,是由于两个企业还未真正统一在一起;被购并企业的资源未得以 分解和有效利用,被购企业的企业文化同购并企业的文化还不能融合,被购企 业的成员还保持原来的企业惯性;如果购并企业不从组织上、文化上和价值链上 进行认真的整合,很可能会造成一种抗力,影响到兼并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而 企业进行整合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发掘和合理配置购并双方的优势资源,提高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购并后基于价值链的整合对于实现企业战略统一至关重 要。哈斯帕拉根据兼并双方的战略依赖性需求和组织独立性需求,提出了四种整 合模式。如图 7-7 所示。 (1)合并式整合。也称为吸收合并法,它意味着两家企业长期形成的各种 资源完全融合在一起,通过资源共享可以消除重复,增强价值链上的“战略环 节”。在企业横向购并中,如一家在市场开拓方面占优势的企业,购并另一家在 技术开发上有实力的同行企业,整合的最好方法就是吸收合并,即在组织上合 并,战略上统一,达到企业增强实力和快速发展目的。 (2)保护式整合。指在被购并企业有较高的独立性要求时,购并企业以公 正和有限干预的方式来培养被收购企业的能力。与此同时,允许目标公司开发和 利用自己的能力。这种整合方法主要是一般管理技巧的转移,适用于跨产业的混 合购并。 (3)共生式整合。指两家企业的资源由最初共存向相互依赖发展。实施以 共生为特征的购并,将实现保护和渗透并举。这种整合方式往往没有制造资源的 共享,而更多地表现在 R&D 资源的合并,它产生在相关多元化购并中。例如, 一家电信企业为了生产多媒体产品,收购另外一家计算机企业,这种情况下, 整合既需要企业各自在自己的领域内互相保护,同时又需要业务上的互相渗透。 (4)控制式整合。表现为企业将外部交易获取的资源实现内部化,即企业 将生产最终产品所需的原材料和半成品等制造资源,或最终产品销售所形成的 营销资源由企业外部整合入企业内部,实现原材料—半成品—销售一体化的整 合,这种整合对纵向购并最为需要。 由上面分析可知,购并关键技术企业是企业提高核心能力的一条重要捷径, 其关键环节在于搞好企业战略和企业价值链整合,其实质是企业结构调整和企 业资产重组的有效进行,不仅是怎样纳入目标企业和利用其资源的问题,而且 购并企业自身也需要进行全面变革和重组,需要跃上一个管理新台阶,这对双 方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尽快融合在一起很有好处。购并关键技术企业后,为了能充 分有效地利用其技术资源,既应统一战略规划,又应注重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只 有通过强大远景和强有力的组织工作,才能稳步实现增强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 的目标。 除上述方法外,企业也可以考虑自行建立研究与开发机构,通过这个机构 来建立自己的核心技术。 第八章 职能战略 企业总体战略和业务单元战略的实施要借助于职能战略,职能战略是战略 与职能管理之间的“桥”,没有职能战略,企业总体战略和业务单元战略也就 成为空中楼阁。本章的主题是职能战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职能战略概述:介绍职能战略的概念、作用和内容; ★企业文化战略:介绍企业文化战略的概念、企业文化目标、企业文化核心 业务和企业文化政策。 ★营销战略:营销战略的概念、营销战略目标、营销核心业务及其政策; ★品牌战略:品牌战略的概念、品牌战略目标、品牌核心业务及其政策; ★产品战略:产品战略的概念、产品战略目标、产品核心业务及其政策; ★技术发展战略:技术发展战略概念、技术发展战略目标、技术发展核心业 务及其政策; ★物流战略:物流战略的概念、物流战略目标、物流核心业务及其政策; ★人力资源战略:人力资源战略概念、人力资源战略目标、人力资源核心业 务及其政策; ★财务战略:财务战略的概念、财务战略目标、财务核心业务及其政策; ★成本战略:成本战略的概念、成本战略目标、成本核心业务及其政策。 第一节 职能战略概述 一、职能战略的概念和作用 企业战略是一个相互协调的体系,它包括总体战略、业务单元战略和职能战 略。总体战略主要决定企业愿景和产业组合,是企业的战略总纲领,是企业最高 管理层指导和控制企业的一切行为的最高行动纲领。总体战略注重把握企业内外 部环境的变化,同时努力将企业内部各个单元间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战略配置, 并以企业的整体为对象。总体战略强调“做一件正确的事情”。业务单元战略是 在企业总体战略的指导下,针对于某一个战略单位的战略计划,是总体战略之 下的子战略,为企业的整体目标服务。业务单元战略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是的本 业务单元如何竞争的问题,核心竞争力的营造与竞争优势的建立是该层次战略 的重要组成部分。职能战略考虑如何有效组合企业内部资源来实现总体战略和业 务单元战略。它更注重企业内部主要职能部门的短期战略计划,以使职能部门的 管理人员能够清楚地认识到本职能部门在实施企业总体战略和业务单元战略中 的责任与要求。该战略更强调“如何将一件事情做正确”。所以,从本质上来说 职能战略是各职能如何适应总体战略和业务单元战略要求的战略,是职能工作 如何配合总体战略和业务单元战略实现的战略。没有总体战略和业务单元战略, 职能战略也就失去了为之服务的对象,也失去了方向;没有职能战略,总体战 略和业务单元战略也就失去了各职能领域的支持,它们的实施也就没有了基础。 二、职能战略的内容 从职能战略的本质出发,职能战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职能战略目标:也就是说,从总体战略和业务单元战略出发,本职能领 域的工作要达到什么样的境界。如果达到了这种境界,就满足了总体战略和业务 单元战略对本职能领域的要求,从而,本职能领域也就支持了总体战略和业务 单元战略。很显然,总体战略和业务单元战略对不同的职能领域有不同的要求, 从而不同的职能领域也有不同的要求和目标。财务职能目标不同于人力资源职能 目标,生产职能目标不同于研究与开发职能目标。 ★核心业务:职能目标不可能自我实现,它需要做一些具体的工作才能实 现。所以,从战略意义出发,我们把直接支持职能目标的职能工作称为职能核心 工作。例如,如果财务目标是为总体战略和业务单元战略提供资金保障,则核心 工作就包括筹资。很显然,不同的战略目标会要求不同的职能业务与之相匹配, 从而产生不同的核心业务。 ★职能政策:各项职能工作都有许多项目,每个项目下还有具体内容。每个 项目的具体实施有多种途径和方法可供选择。而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会产生不同和 结果。所以,要从总体战略、业务单元战略和职能战略目标出发,对不同的途径 和方法作出选择,选择出与总体战略、业务单元战略和职能战略目标最相匹配的 职能工作途径和方法。一般来说,由于职能核心工作是对战略有直接关系的职能 工作,所以,职能政策主要是针对职能核心工作而言。也就是说,职能政策就是 从总体战略、业务单元战略和职能战略目标出发,对职能核心工作途径和方法的 选择。 第二节 企业文化战略 一、企业文化战略的概念 (一)企业文化的概念 理论界对企业文化的各种不同的认识和表述。中外关于企业文化定义达 100 多种。下面,我们介绍一些主要的观点,并在基础上,对这些观点作一个 归纳。 1、中国学者的观点 ★广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所创造的独具特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之总和;狭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所创造的具有特色的精神财富,包括思想、道 德、价值观念、人际关系、习俗、精神风貌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组织和活动等。 ★企业文化由两部分构成,外显文化指企业的文化设施、文化用品、文化教 育、技术培训、文化联谊活动等;内隐文化指企业内部为达到总体目标而一贯倡 导、逐步形成、不断充实并为全体成员所自觉遵循的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工作态 度、行为取向、生活观念,以及由这些因素汇成的企业精神。 ★企业文化是一种与民族文化、社区文化、政治文化、社会文化相对独立而 存在的经济文化,反映的是企业经济组织的价值观与目的要求,以及实现目标 行为准则和习惯。 ★企业文化由企业行为文化、心理文化、视觉文化三部分组成,中心是企业 的心理文化,即企业管理中形成的浸入全体员工灵魂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企业文化是由许多文化要素即企业劳动者所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物质所构 成的社会学意义上的概念,是通过企业员工主观意志去改造、适应和控制自然物 质和社会环境所取得的成果。 ★企业文化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价值观,是企业长期形成的一种稳定的文化 理念与历史传统,以及特有的经营风格。 ★企业文化是受企业经济活动以及外界文化因素影响的由企业员工所创造 的物质财富、精神产品、内部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 ★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社会历史的环境条件下,企业及其员工在生产经营中 逐渐形成的价值体系和各种观念文化的总和。 ★企业文化是企业群体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创造的适合于员工自身发展 的一种生活模式,是企业哲学、企业精神、企业行为方式的内在统一。 ★企业文化是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形成的某种文化观念和优秀传统。 2、西方学者的观点 西方学者对企业文化的定义,大都指一个组织,例如企业或公司内形成的 独特的文化观念、价值、历史传统、习惯、作风、道德规范和生产观念,并依赖于 这些文化组织各种内部力量,统一于共同的指导思想和经营哲学之中。如美国学 者彼得斯和沃特曼把企业文化定义为:汲取传统文化精华,结合当代先进管理 思想与策略,为企业员工构建一套明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创设一个良好 的环境气氛,以帮助整个企业进行经营活动。他们都强调企业文化的内涵主要是 价值观。 3、各种观点的归纳 归纳国内外学术界最有影响和有代表性的定义,大约有如下三种: ★“总和说”: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中的物质和理念文化的总和,是企业管 理中硬件和软件的结合。硬件,是指企业的外显文化,包括厂房设施,原材料、 工艺、产品等;软件是指企业的隐形文化,是以人的精神为寄托的各种文化现象 包括企业管理制度,行为方式等。 ★“同心圆说”:认为企业文化包含三个同心圆。外层同心圆是视觉文化, 指企业内部的机器设备和生产经营的产品等;中层圆是制度文化,包括人际关 系,企业领导制度;内层是理念文化,指企业内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 ★“精神现象说”:认为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以物质为载体的各种精神现 象。它是以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精神、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企业全体 成员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 (二)企业文化战略的概念 ★企业文化战略是在企业总体战略和业务单元战略已经确定的情况下,企 业文化如何支持它们实现的主要决策。也就是说,企业文化如何构建才能支持企 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所以,企业文化战略是企业总体战略、业务单元战略与企业 文化建设之间的“桥”,企业文化战略直接指导企业文化工作为企业战略服务。 ★一般来说,企业文化战略包括企业文化战略目标、企业文化核心业务及企 业文化政策。 二、企业文化战略目标 英国某公司曾用 100 万英镑修改其标志,该公司的负责人认为,标志必须 表现企业的理念,他在解释为什么要修改波浪线时曾说:“与其说公司的标志 是一个难以名状的混合物,倒不如说它是对公司一系列相互分离不联系的各个 部门表现为一个总的公司。这个建设系统是为了将新的收购到的公司融入原来的 公司结构中。这是一种新的建设类型,一项要在 150 个国家内执行的战略。”从 “一团混合物”,到将“一系列相互分离不联系的各个部门表现为一个总的公 司”,这个历史的转折,是公司发展壮大、呈现集团化、国际化的重要时期,标 志必须体现企业富于进取的理念以及富有凝聚力的理念。这就说明,企业文化与 企业战略是密切相关的,企业文化要随企业战略的变化而变化。 不同的战略会要求不同的企业文化,不同的企业文化模式会对同一战略提 供不同的支持。所以,选择与企业战略相匹配的文化模式是企业文化战略的基本 思想。从这一意义出发,企业文化战略目标可以界定为:建立与企业战略相匹配 并能支持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文化。 三、企业视觉文化及其政策 (一)视觉文化 视觉文化是由企业职工创造的产品和各种物质设施等构成的器物文化,是 一种以物质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表层企业文化。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 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果,它是企业视觉文化的首要内容。其次是企业创造的生产 环境、企业建筑、企业广告、产品包装与建设等,它们都是企业视觉文化的主要 内容。 1、企业产品 传统的产品以及对它的解释,常常局限在产品特定的物质形态和具体用途 上,而在现代市场营销学中,产品则被理解为人们通过交换而获得的需求的满 足,归结为消费者和用户期求的实际利益。由此,产品概念所包含的内容大大扩 充了,产品是指人们向市场提供的能满足消费者或用户某种需求的任何有形产 品和无形服务。 有形产品主要包括产品实体及其品质、特色、式样、品牌和包装;无形服务包 括可以给买主带来附加利益和心理上的满足感及信任感的售后服务、保证、产品 形象、销售者声誉等。 现代产品的整体概念由核心产品、形式产品(形体产品)和扩大产品(附加 产品)三个基本层次组成。 ★核心产品,是指产品的实质层,它为顾客提供最基本的效用和利益。消费 者或用户购买某种产品绝不仅是为获得构成某种产品的各种构成材料,而是为 了满足某种特定的需要。如人们购买电冰箱,并不是为了买到装有压缩机、冷藏 机、冷藏室、开关按钮的组合产品,而是为了通过电冰箱的制冷功能,使食物保 鲜,更好地方便日常生活。 ★形式产品,是指产品的形式层,较产品实质层具有更广泛的内容。它是目 标市场消费者对某一需求的特定满足形式。产品形式一般通过不同的侧面反映出 来。例如,质量水平、产品特色、产品款式以及产品包装和品牌。人们在购买产品 时,不仅注意到产品的功能,还考虑到产品的品质、造型、颜色、品牌等因素。劳 务产品或称服务产品,也有产品形式,如人们在理发时,不仅要求剪短头发, 而且要求提供满意的发型,同一种发型也有质量高低之分。计算机服务也有计算 结果精确度高低的区别以及能否提供文字、图表说明等等。产品形式向人们展示 的是核心产品的外部特征,它能满足同类消费者的不同要求。 ★扩大产品,是指产品的扩展层,即产品的各种附加利益的总和。它包括各 种售后服务,如提供产品的安装、维修、送货、技术培训等。国内外许多企业的成 功经验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得益于优良的售后服务。他们除了提供特定的产品 外,还根据顾客和用户的需要提供多种服务。在现代市场营销中,企业销售的绝 不只是特定的作用价值,而必须是反映产品的整体概念的一个系统。在日益激烈 的竞争环境中,扩大产品给顾客带来的附加利益,已成为竞争的重要手段。许多 情况表明,新的竞争并非各公司在其所生产的产品上,而在于附加在包装、服务 广告、顾客咨询、奖金融通、运送、仓储及具有其他价值的形式。因此,能够正确 发展附加产品的公司,必将在竞争中获胜。 2、企业布局 企业布局是指企业的内外空间建设,包括厂容厂貌、商店的橱窗和内部装饰 一个企业的厂容厂貌、绿化、厂房造型、各车间的布局、各种交通布局等等,都应 给人以一种“花园式上厂”的感觉。商店橱窗,应以商品为主体,以布景、道具 装饰面的背景为衬托,并配合灯光、色彩和文字说明;在进行商品介绍的同时, 应注意艺术性与实用性的统一。商店橱窗是商业企业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 仅只是一种广告手段,还是该企业精神面貌的一个折射,顾客通过橱窗来缩短 商品与顾客、商店与顾客的距离。国外十分重视商业橱窗的建设,精明的老板在 展示了颇具艺术气氛的橱窗的同时,还常常运用光、色、声等综合艺术效果来烘 托商品,加强情感效果。 3、生产环境 企业生产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和情绪。优化企业的生 产环境,为企业员工提供良好的劳动氛围,是企业重视人的需要,激励人的工 作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运用色彩调节可以优化劳动环境。例如,厂房用色,可以选择相应的色彩 以适应特定的工作,利用冷暖色来提高和降低人的心理感受度,减少疲劳。如冷 性环境(冷藏库、冷加工车间、地下室、无锡厂房的内部等),可将墙壁涂成暖 色,以此增加温暖、明亮的心理感觉。而在暖性环境中,如炼钢车间、热加工车 间、重体力劳动场所等,可采用冷色。中性环境,色彩不宜太艳,因为它会使人 感到兴奋、容易疲劳、也不宜太平,它会使人感到单调,容易沉闷。一般以乳白、 淡黄、浅蓝、果绿等色彩为宜,再适当点缀些深色,使人感到有变化、有层次感 感觉舒适。 ★机器设备用色应以主要工作对象的颜色来加以比较,进行选择。如果加工 对象的颜色很鲜明,为避免视觉疲劳,机器设备最好涂上对比度较强的暗色。反 之亦然。传统的机器设备以绿色为主,而现代机器设备却有了新的色彩倾向,其 典型组合为乳白加深灰,加高纯度色。因为乳白和深灰接近两个极端——黑与 白,其间又都包含着非色彩的因素,因此极容易与其他色彩协调。不管加工对象 的颜色如何,乳白和深灰历来有“精、俏”之美称。以如此大面积低纯度色为主 调,再施以高纯度色进行对比,可给人以一种清新、明快、丰富的感觉。 ★除色彩调节外,还可以用音乐调节。音乐调节是指在工作场所创造一种良 好的音乐环境,以此来减轻疲劳和调节情绪。音乐是以声音为表现媒介,诉诸人 的听觉的艺术形式。而音乐调节是利用音乐节奏。旋律的起伏所产生的情绪激发 作用来调节劳动者,它起到一种“功能音乐”的作用。据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柔 和的音乐不但不会分散注意力,反而会提高工作效率,原因是它能够通过人耳 对旋律的选择作用使音乐掩盖噪音。因此,在选配乐曲时,应挑选一些悦耳的轻 音乐,它可对人的神经系统产生良好的刺激,促进人体内有益健康的激素、酶和 乙酸胆碱等物质的合成,调节血液流量,促进细胞兴奋,增强对信息的感受能 力和反应速度,提高工作效率。在劳动中播放音乐,还应注意乐曲节奏的选择, 使其与工作节奏相协调,使音乐节奏作为劳动节奏的支撑,把时间上的节奏和 空间中的运动协调起来。这样,就会减轻劳动者的疲劳感,并使人对融合一体的 节奏产生愉悦和提高工作效率。在我国,早在 2000 多年以前就已经提出“凡音 之起,由人心生也”的看法,指出劳动与音乐的联系和音乐表达人的哀心、乐心 喜心、怒心、敬心爱心等六种人的不同情感。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斯多德就把 音乐与人的劳动、生活情感相联系,认为音乐可以激发人的劳动热情、勇敢和节 制的品格。 4、基础视觉系统 l 标志:指企业区别于其他企业的标识; l 命名:指企业名称和产品名称; l 标准色:指象征企业形象的特定颜色; l 标语:指宣传企业特长、业务、思想和鼓励员工士气的短句; l 标准字:指公司名称标准字体、产品名称标准字体和其他专用字体。 5、应用视觉系统 l 办公系统:指信笺、信封、名片、文件夹、公文包、工作证、介绍信、公 章等; l 经营系统:各类票据、合同、广告、橱窗、货架、样品、纪念品、 陈列 室、展销会、产品目录、产品说明书、路牌、灯箱、拎袋等; l 产品系统:产品装潢、包装、合格证、鉴定证等; l 环境系统:建筑物外观、室内装饰、屋顶霓虹灯、门面、招牌、办公室 指示牌、路标、卫生桶、茶具、碗、烟缸、毛巾以及招待服务场所、宿舍生活区等; l 运输补充:交通工具、传送带、机械设备、集装箱、周转箱等; l 制服系统:工作服、纽扣、厂徽、帽徽、胸卡等。 (二)视觉文化政策 1、有关产品方面的视觉文化政策 ★品质文化原则。品质文化原则就是强调企业产品的质量。产品的竞争首先 是质量的竞争,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持续稳定的优质产品,是维系企业商誉和 品牌的根本保证。以产品质量驰名于天下的奔驰(Benz)汽车,充分体现了它 所代表的产品的卓越品质。奔驰车的质量号称 20 万公里不用动螺丝刀。跑 30 万 公里以后,换个发动机,可再跑 30 万公里。以卓越的质量为后盾,他们敢于播 发这样的广告:如果有人发现奔驰汽车发生故障被修理厂拖走,我们将赠您 1 万美元。 奔驰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品质,首先在于全公司范围内树立起品质至上的 企业理念,使全体员工人人重视质量。他们的劳动组织是,把生产流水线作业改 为小组作业,12 人一组,确定内部分工、协作、人力安排和质量检验,改变了 重复单一劳动容易出现差错的现象,提高了效率和产品质量。奔驰公司特别注重 技术培训,在国内有 502 个培训中心,负责对各类员工的培训。奔驰公司要求 全体员工精工细作,一丝不苟,严把质量关。奔驰车座位的纺织面料所用的羊毛 是从新西兰进口的,粗细在 23~25 微米之间,细的用于高档车,柔软舒适; 粗的用于中低档车,结实耐用。纺织时还要加进一定比例的中国真丝和印度羊城 皮面座位要选上好的公牛皮,从养牛开始就注意防止外伤和寄生虫。奔驰公司有 一个 126 亩的试车场,每年拿出 100 辆新车进行破坏性试验,以时速 35 英里 的车速撞击坚固的混凝土厚墙,以检验前座的安全性。奔驰公司在全世界各大洲 设有专门的质量检测中心,有大批检验人员和高性能的检测设备;每年抽检上 万辆奔驰车。这些措施使奔驰名冠全球,使奔驰的品质文化深入人心。 ★技术审美原则。人类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人类的第一件工具是以后所有 创造物的起点和最初形态。在这个最初形态中,我们已经发现,劳动在创造人类 的同时也创造了主体的认识能力和与之相伴生的审美能力。按照技术审美的原则 开发和生产产品,是本世纪初的事。技术美学的兴起与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产物 尽管手工业生产中技术与艺术曾得到完美的结合,手工业生产者往往是文明的 艺术家。但是手工业生产的落后也是十分明显的,笨重的体力劳动、低下的生产 效率自然无法满足人们对视觉文化的需求。使用机器生产无疑是人类一个了不起 的进步。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虽孕育了技术美学;但它同时又造成技术与艺术的 脱节和对立,使得产品在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方面严重不足,大规模地使用机 器造成劳动者的扭曲、创造性才能的窒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技术美学得到 了迅速的发展,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迫使企业家在产品开发和产品制造过程中, 从外观、功能等方面进行革新,以扩大产品的销路。 消费者首先是用眼睛来观察商品,然后才在他的头脑中加深印象,并试图 来认识他所看到的一种产品对他具有什么意义。现代消费者购到一件商品,并非 仅仅为了购买商品的物理功能或效用,也并非只是为取得商品的所有权,他更 希望通过购买商品、从中获得一系列心理的满足和愉悦感。现代产品,从某种意 义上说都是科技和美学相结合的成果,任何一件技术产品,其存在的唯一根据 就是具备效用性和审美性的统一,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文化与美学、技术审美 是相互包容、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 工业产品不仅成为人的使用对象,而且也成为人的审美对象,这就要求企 业家在组织产品生产中兼顾产品的功利价值以及它的审美价值。产品的审美价值 是由产品的内形式和外形式两部分构成的,其中外形式的审美价值具有特别重 要的意义。审美功能要求产品的外形式在具备效用功能的同时还需具备使人赏心 悦目、精神舒畅的形式美。审美功能的表层意义,是技术美的可感形态的直观显 现,它体现了人们追求精神自由的愿望;审美功能的深层意义,则体现出人们 对技术美的本质追求——实现人在自然面前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解放和自由。 ★顾客愉悦原则。企业通过产品、商店和广告等途径.在企业与消费者之间 构造一个愉快关系的场合,一切营销活动,不过是构造愉快关系场合的中介。日 本学者把愉快关系的场合称为共生圈,在这个共生圈内,企业依靠产品、商店和 广告,向消费者传递信息,同时又从消费者需求和感受中捕捉信息的反馈,并 根据反馈信息向消费者提出新的生活情境。 从企业文化的视野看,产品不仅意味着一个特质实体,而且还意味着顾客 购买他所期望的产品中所包括的使用价值、审美价值、心理需求等一系列利益的 满足。具体地说,顾客愉悦原则应当包括品质满意、价格满意、态度满意和时间 满意。 品质满意,是指顾客对产品的造型、功能、包装、使用的质量的肯定。品质满 意是品质文化的核心规范之一。 价格满意是指产品必须以质论价。俗话说,一分钱一分货。什么样的产品品 质就应是什么样的价。货真价实、童叟无欺是自古以来强调的商业道德。但是, 一些以利润第一为导向的企业忘记了自己的根本使命,损害了企业的声誉和形 象,这是应当引起重视的。 态度满意主要是针对商业企业和服务性行业来说的。现在服务性行业中存在 的主要问题是服务水平低,服务人员业务素质 差、工作责任感不强;服务设施 差,不少商业部门和服务行业没 有便民服务设施;服务职责不明,对于哪些是 工作职责范围,应无偿、义务提供,哪些是额外服务,需适当收取费用,无明确 规定。一些商业企业服务附加费过高,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时间满意,是指产品交货或应市时间要让顾客满意,同时,也包括及时的 售后服务。报刊上曾报道北京有一位顾客买了一台电脑,买回家后发现电脑的某 一功能出现故障,他立即与商家联系,商家答应派人来修理,但事隔一星期后 仍不见人来修理,使消费者得不到及时的售后服务。 2、有关企业形象方面的政策 ★目标原则。所谓目标原则,是指企业视觉文化建设必须根据对企业的剖析 以追求不同时期的视觉目标为原则。 创新形象即企业起步时的整体形象。一个企业在创业伊始,需要有一个强有 力的新形象来冲击消费者的视觉,让人们接受一个新面貌。 发展形象即企业进入全面上升阶段的整体形象。一个发展中的企业需要有一 个蓬勃向上、充满生机的稳定形象来提高自身的知名度,扩大自身的形象影响力 竞争形象即企业达到稳定阶段时的整体形象。一个稳定和成熟的企业需要有 一个富有号召力、感染力、竞争力的鲜明形象来强化本企业的竞争力度,稳定本 企业已拥有的消费群,争取竞争对手的消费群。 ★现实性原则。企业形象设计过程必须基于对企业和行业现状的确切了解, 不能夸大成绩,不能掩盖不足,也不可脱离企业和行业现状而空谈理想化建设。 这就是现实性原则。不同的文化区域有不同的图案及色彩禁忌,由于社会制度、 民族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不同,各国都有专门的商标管理机构和条例,对 牌号、形象有不同的解释,在建设标志、商标时应特别留心,在产品出口到某一 国家、地区时,尤要慎重。 ★多样化原则。现代工业建设,需要以充满人性的作品来使消费者接受。使人 感到被关心的亲切感,这就是人性化原则。由于各民族的思维模式不同,在美感 素材、语言沟通上也存在差异,所以应该考虑带有民族特色的建设才能被国人所 认同,这就是民族化原则。现代建设有着多种变化,由繁到简,由具体符号到抽 象符号,由平面建设到沟通建设,由静态到动态等丰富变化,建设因此应遵循 多样化原则。 ★3E 条件原则。所谓 3E 条件原则是指在视觉文化建设中应具备工程学、经 济学(Economics)和美学三个学科方面的知识及工作开发与作业能力。其中 工程学指要具备发现、创造企业个性的系统开发能力;经济学即建设要具备强烈 的创意,能创造出独特的销售价值;美学即综合信息传播的力量,提高企业与 品牌的形象。 ★法律原则。视觉识别符号渗透于商业活动的始终,所有视觉识别符号必须 符合商业规则,遵守商业和知识产权的有关法规,这就是所谓法律原则。 3、有关企业标志建设的政策 企业标志的建设要分析研究竞争市场,是否能充分反映企业特性并符合企 业定位与形象;要考虑能否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与认知;有无符合时代意识及日 新月异的潮流走向的步调。一般来说,企业标志,包括商标的建设,应遵循以下 原则: ★适应性原则。首先是商标建设要符合产品营销的法规和风俗。各国的商标 法对什么样的商标、标志能够注册都有明确的规定。如果你选择的商标违反了有 关法规,就不能在该国注册,当然也得不到该国法律的保护。如我国商标法规定 同我国的国家名称、国徽、军旗、勋章相同的或相似的不能作为商标注册;同外 国的国家、国旗、国徽、军旗名称相同或近似也不能注册;同政府、国际组织的旗 帜、徽记名称相同或相近似的,同“红十字”、“红新月”的标志名称相同或相 近似的,本商品的通用名称或图形,直接表示商品的质量、主要原料、功能、用 途、重量、数量及其他特点的,带有民族歧视性的、夸大宣传并带有欺骗性的商 品名称或图形,有害于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均不能注册。 标志的适应性,还包括标志要适应时代潮流。一般而言,企业标志具有相对 稳定性,这主要是为了强化整体形象,诱导消费者识别记忆。但随着时代的变迁 或企业自身的变革与发展,企业标志所反映的内容和风格,有可能与时代的节 拍不相吻合。因此,企业标志建设要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发生相应的变化。 ★知识性原则。知识性原则是指商标形式要适应产品行销地消费者的文化水 平。如果消费者不少是文盲,则不宜选用文字标志
172 页
450 浏览
立即下载
【工具】XX公司职等职级表
公司职等职级薪酬表 职位等级 职位级别 A 23 董事长 B 22 总经理 C 21 20 D 19 职级工资 决策管理类 支持管理类 人事行政管理 经营管理 行政人事部总经理 经营管理部总监 副总经理 技术类 财务管理 技术管理 技术 营销管理 营销 财务部总经理 技术部总经理 / 销售部总经理 / / 人事行政总监 经营管理总监 财务总监 技术总监 18 16 财务经理 部门经理/技术中 心经理 首席架构师 部门经理/区 域销售经 理/部门经理 资深销售经理 / 部门副经理 经营管理副经理 财务副经理 部门副经理/技术 副总监 资深架构师/资深 设计师 部门副经理 高级销售经理 / 行政人事主管/采购 主管 经营主管 财务主管 项目主管/项目经 高级工程师(设计 理 、测试、开发) / 中级销售经理 / 行政人事主办/企划 主办/采购主办 经营管理主办 会计 工程师(支持工程 师/开发工程师/测 试工程师) / 初级销售经理 / 行政专员/采购专员 /库管专员/企划专 员/外联专员 经营管理专员 会计助理/财务 出纳 项目管理专员/配 初级工程师(技术 员/开发员/测试员 置管理专员 ) / 销售专员 11 10 / 经营管理经理 12 G / 部门经理 14 13 销售总监 总经理助理 15 F / / / 17 E 营销类 9 8 H 7 6 项目管理主办 5 4 I 3 2 1 其他说明:实习岗规定补贴范围: (根据面试总体评分结果);试用期工资:正式岗位级别的80%(根据面试总体评分结果) 《职等职级表》诠释: 一、 职位等级A-I 职位等级分为9个等级,将对应财务费用内控的报销标准等级。 二、职位级别23级 职位级别划分,目的在于明确薪资制定标准以及明晰员工职业发展通道。为加薪以及晋升提供依据。 三、公司岗位分四大类 决策管理类、支持管理类、技术类、营销类 四、公司职位级别考评 公司年终进行职位级别考评,根据岗位对应不同考评表,依据考评结果进行职位级别考评,考评优秀提升2级,考评优良提升1级,考评合格级别不变,考评差降低1级。原则上每 次提升不超过三级。考评优秀占5%,考评优良占10%,考评合格占80%,考评差占5%。 营销类 生产类 市场拓展 生产管理 市场拓展 拓展合作部总经理 生产部总经理 拓展合作部总经 理 拓展合作总监 生产总监 拓展合作总监 高级拓展经理 部门经理/区 域销售经 理/部门经理 高级拓展经理 中级拓展经理 部门副经理 中级拓展经理 拓展合作经理 / 拓展合作经理 拓展合作主管 / 拓展合作主管 拓展合作专员 / 拓展合作专员 变,考评差降低1级。原则上每
2 页
373 浏览
立即下载
某集团总部组织架构调整方案
XX 集团总部组织架构调整方案 调整的原则和目标 一、调整的原则: ——符合中央关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方向; ——适应我国加入 WTO 后国际化运作要求; ——紧密结合集团发展战略,有针对性地解决目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 环节; ——适合 XX 集团的特点,精简高效,简便易行,尽量避免调整的负面影响和引起大 的震动。 调整的目标: XX 集团在二次创业中组织管理体系调整的总目标,就是建 设一个以资本为纽带,主业突出、治理良好、管理高效、集权与分权适度,能够适应 国际化运作,具有可持续发展竞争能力的大型控股集团公司。 二、调整的基本思路 1、集团总部的管理定位 依据集团的企业性质、发展战略及对下属公司业务的介入程度和管理现状,集团总部 的管理定位和管控的目标: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各子集团公司(业务群)价值创造的潜 力和竞争力,另一方面要提升战略管理水平,通过强化各子集团公司的协调、服务和 资源共享,监控和防范各业务群的系统风险,达到集团总体价值的最大化。 2、集团总部的主要管理职能 根据 XX 集团的管理定位,集团总部主要承担以下管理职能: ——战略管理:制定集团总体发展战略和审定子集团公司(各业务单元)发展战略。 ——投资管理:决定集团的投资战略和重大投资项目,评估和审定子集团公司限额以 上投资项目。 ——预算与财务管理:预算与财务管理的内容包括部署、审核批准、检查各子集团公 司的财务预算、资金运用、风险防范及风险控制的实施。 ——人力资源管理:负责集团职能部门和下属公司主要管理人员的任免、管理、培训, 制定集团人力资源规划、政策与激励机制。 ——产权事务管理:产权事务管理主要包括对集团资产运行状况进行监控和评价,以 及产权登记、产权界定、产权处置和交易、资产评估管理。 ——监控和服务:监控集团总部及下属子集团公司的经营运作状况、重点项目进展和 关键财务指标;开展集团内部审计,建立健全内部风险预警和防范系统;促进集团范 围内资源和服务共享,协调发挥各业务群的资源综合效益。 3、集团总部组织架构调整的主要任务 根据集团总部组织架构调整的目标、管理定位和主要管理职能,针对目前总部组织管 理上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此次集团总部组织架构调整的主要任务是: 促进集团决策体系的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 加强集团的科学管理、集中协调、系统控制和风险防范; 有利于集团发展战略的实施和资源的整合与合理配置。 三、调整的主要内容 (一)充实和健全董事会 1、充实董事会的人员组成。董事会是集团的决策机构,受政府委托运营管理国有资产, 代行除自身股权变动以外的股东会(缺位)权利。按照建立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的要求,集团董事会将逐步充实人员组成,增加独立董事和职工代表,并逐步减少董 事会与总经理办公会组成人员的重合程度,形成合理和有效的分工与制衡机制。 2、设立董事会秘书。为适应董事会规范运作的需要,拟设立董事会秘书一人,专职负 责董事会的工作日程安排、内外协调、会议组织、有关会议文件整理和督办工作。董 事会秘书由集团办公室主任兼任。 3、建立董事会科学决策的支撑体系。借鉴国内外大型集团公司的成功经验,拟在董事 会下成立专家顾问咨询委员会。委员会内根据董事会的决策工作需要设立战略、投资 等若干专家咨询组,为董事会重大决策提供咨询、评估、论证意见。专家咨询组的日 常联络工作由总部有关职能部门负责。 (二)确定总经理办公会职权与分工 1、明确总经理办公会职权。根据董事会授权,按照总经理办公会议事规则,集团经营 管理班子应主要抓好重大投资和业务领域创新项目的前期运筹和策划;二级子公司的 业务协调和日常运行监控管理;实施董事会决定的事项;集团各职能部门的运转及管 理;批准使用集团预算内管理费用等项工作。 2、合理划分经营管理班子成员的职责分工。为切实加强集团的管理工作,经营管理班 子成员应尽快全部到位。作为出资人代表,总经理、副总经理可兼任二级子公司董事 长,但应尽量减少兼职,特别是不应兼任二级子公司的总经理。经营管理班子成员的 职责分工(略)。 3、设立总经理秘书和业务助理。总经理秘书的职能主要是负责总经理办公会的秘书、 公关、协调、服务和总经理日常秘书工作;总经理业务助理主要负责总经理交办重要 事项的日常联络、协调、重大公关、国际联络和督查催办工作。总经理秘书、业务助 理的人员编制设在集团办公室。 (三)调整总部机构设置和管理职能 根据集团组织管理体系调整的目标,总部职能管理部门的设置要进一步优化和调整, 职能管理作用需要大大加强,专业管理人员队伍与素质也有待加强和提高。初步研究 设想是:充实加强集团办公室、人力资源部、计划财务部、资产管理部、审计法律部、 研究发展部(发展研究中心);撤并房地产部和产业投资部;增设金融管理部、实业 管理部。调整后的总部机构设置、工作职能如下: 集团办公室(与党委办公室合署办公)。主要职能:负责集团公文办理、档案管理、 公共关系、内部协调、对外宣传、后勤行政事务管理、社会职能管理;负责集团董事 会、总经理办公会的文秘、服务和督查催办工作;负责集团党建、群工、工会、信访、 纪检、监察、机关党委和企业文化建设等工作;为集团监事会提供有关服务工作。为 加强集团的信息化建设,总部增设信息中心,由集团办公室代管。 信息中心的主要职能:负责集团系统办公自动化和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的研究与制定; 负责建立集团信息化管理系统平台;负责集团管理信息系统及集团网站的技术服务、 设备维护及业务培训工作。 2、人力资源部。做为集团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心,主要职能:研究和制订人力资源开发 规划;总部人事管理;二级全资、控股、参股子公司主要经营者(董事长、总经理、 副总经理、董事)的任职考核管理;集团薪酬、福利、激励与退出机制的研究与管理; 总部员工经营业绩考核管理;指导和协调集团业务培训工作;外事工作管理;离退休 人员管理。 3、计划财务部。作为集团的财务管理中心,主要职能:编制集团年度财务预算,实施 预算管理;资金管理;财税业务管理;总部财务核算管理;会同国际或国内会计事务 所编制集团财务年报;财务运行监控与风险预警管理。 4、审计法律部。主要职能:实施集团范围(二级子公司以上)的常规审计、专项审计 和调查审计;编写集团年审报告;处理集团法律事宜,为集团下属企业提供法律咨询 服务;审核并管理集团(含下属公司)经济合同,负责集团重大诉讼案的办理工作。 5、研究发展部。主要职能:研究编制集团 3~5 年发展战略与规划,指导和协调子集 团公司发展规划的研究和制定工作;研究宏观经济政策及资本市场变化趋势;研究 XX 组织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建设,指导和监督下属公司管理制度的运行情况(必要时可 以考虑设立企业管理部);研究集团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规划;编报国内外重大经济 动态信息;研究 XX 集团国际化战略与实施策略。 6、资产管理部。做为集团产权事务管理中心,主要职能:建立集团资产状况的动态信 息平台;研究资产分类、评价标准,对集团资产运行状况进行监控和评价;对集团不 良资产处置提出总体计划,指导集团下属公司不良资产处置实施方案的制订并监督检 查落实情况;按照政府主管部门规定,会同计划财务部,负责集团产权登记、界定、 评估和交易管理;负责集团对外投资(控股、参股)企业派出董事或兼职董事管理办 法的制订和日常联系与有关管理工作。 7、金融管理部。主要职能:研究和制订集团金融产业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 划;研究和策划开发资本市场的策略、途径和金融工具;参与研究、策划和运作集团 重大投融资和资本运作方案;评估和审核集团金融企业限额以上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 究报告;指导集团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的整体形象策划、投融资战略和实战性运作方 案的研究与制订;监控集团金融产业的运营,预警和防范集团系统的金融风险。 8、实业管理部。主要职能:研究和制订集团金融以外的产业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 和年度计划;评估和审核集团实业公司限额以上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协调 XX 各实业板块和集团外部的业务关系;实施经营过程管理和服务;负责实业子公司的运 营监控管理,主要工作包括经济运行分析,监督检查重点项目的执行情况,执行报告 报审程序。 调整后的总部内设机构为七部、一室,共八个部门。集团组织结构图见附件。
6 页
406 浏览
立即下载
组织架构设计流程与调整流程
组织架构设计流程 1.组织架构设计流程与风险控制图 组织架构设计流程与风险控制 业务风险 不相容责任部门/责任人的职责分工与审批权限划分 董事会 总经理 如果没有明确的战略发展 人力资源部 相关部门 段 开始 规划,企业所有的经营活 动就没有明确的方向和目 标 战略委员会 阶 审批 审核 1 制定企业 战略发展规划 确定企业 主导业务 如果企业内部各层级、各职能部门关系界定不清 晰,就容易出现管理混乱、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 D1 分析主导 业务流程 参与 2 确定管理层 次和管理幅 度,并与领 导层沟通、 确认 3 以主导流程为 基础,确定职 能部门及其相 互协作关系 D2 4 确定具体 岗位及人员编 制 如果《组织架构图》、《业务 流程图》、《岗位说明书》等 文件编制混乱,就会影响企业 审批 的运作效率 审核 5 编制《组织架构 图》、《业务流 程图》、《岗位 说明书》 结束 D3 2.组织架构设计流程控制表 组织架构设计流程控制 控制事项 D1 详细描述及说明 1.战略委员会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时,要考虑内、外部环境对企业发展战略的影响与制约; 企 业发展战略规划和目标应经过企业总经理和董事会的集体讨论、审核和审批 2.每一个部门、每一位管理者都要有合理的管理幅度。管理幅度太大,可能导致管理人员无 暇顾及一些重要事务;管理幅度太小,可能导致管理者不能完全发挥作用。所以,人力资 源部在设计组织结构的时候,要确定合理、恰当的管理幅度 3.人力资源部应当按照科学、精简、高效、透明、制衡的原则,综合考虑企业性质、发展战 略、文化理念和管理要求等因素,合理设置内部职能机构,明确各机构、各部门的职能和 阶段 控制 D2 权限,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工作关系;避免职能交叉、缺失 或权责过于集中 4.人力资源部应当对各机构、各部门的职能进行科学合理的分解,确定具体岗位的名称、职 责和工作要求等,明确各个岗位的权限和相互关系; 在确保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前提下, 力求部门数量最少、人员编制最精,以达到节省沟通成本、缩短业务流程、提高运营效率 的目的 D3 相关 规范 5.《组织架构图》、《业务流程图》和《岗位说明书》等文件资料应按照统一的规范编写 应建 《组织架构设计规范》 规范 《岗位说明书编写规范》 参照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 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组织架构图》 文件资料 《业务流程图》 《岗位说明书》 责任部门 战略委员会、人力资源部、相关部门 及责任人 总经理、副总经理、人力资源总监 组织架构调整流程 1.组织架构调整流程与风险控制图 组织架构调整流程与风险控制 业务风险 不相容责任部门/责任人的职责分工与审批权限划分 董事会 总经理 总经办 人力资源部 阶 相关部门 段 如果现有组织架构 开始 存在缺陷,就会影 响组织的运行效率 参与评估 组织架构运行 效果评估 提出建议 征求相关人员 的建议 参与 2 如果组织架构调整方 案不符合企业自身特 点及实际情况,就会 影响企业运作效率 D1 1 审批 审核 提出建议 D2 3 编制《组织架构 调整方案》 如果新的《组织架构图》、《业务流程图》、《岗位说明书》等文件编制混乱 , 发布《组织架 就会影响企业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如果新的组织架构运行得不到企业内部员 构调整方案》 工的积极支持,也会影响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审批 审核 4 编制《组织架构 图》、《业务流 程图》、《岗位 职责 说明书》 组织架构调整 及人员任命 新的组织架构 运行效果分析 结束 5 D3 2.组织架构调整流程控制表 组织架构调整流程控制 控制事项 详细描述及说明 1.人力资源部应当定期对组织架构设计与运行的效率及效果进行全面评估。组织架构运行效果 D1 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现有组织架构是否有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是否与企业内部主导业 务流程相符、是否满足企业内部高效管理的要求 2.组织架构在调整之前应广泛征求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员工的意见 3.企业应根据组织架构设计规范对现有治理结构和内部机构设置进行全面梳理,确保其符合现 阶段 控制 D2 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设置内部机构,应当重点关注内部机构设置的合理性和运行的高效性 等,一旦发现内部机构设置和运行中存在职能交叉或运行低效现象时,应及时解决;企业 《组织架构调整方案》应按规定权限和程序进行决策审批 D3 相关 规范 4.《组织架构图》、《业务流程图》和《岗位说明书》等文件资料应按照统一的规范编写 5.新的组织架构运行时,应及时查找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以便进一步改进和优化 应建 《组织架构设计规范》 规范 《岗位说明书编写规范》 参照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 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组织架构图》 文件资料 《业务流程图》 《岗位说明书》 责任部门 人力资源部、相关部门 及责任人 总经理、人力资源部经理、相关部门负责人
4 页
610 浏览
立即下载
河北省关于高等学校专职辅导员行政职级晋升的暂行办法
河北省关于高等学校专职辅导员行政职级晋升的暂行办法 冀教政体[2008]60 号 各高等学校: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 见》(中发[2004])16 号)和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 育部令 24 号)精神,按照《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实施意 见》(冀教政体[2007]65 号)的要求,结合我省高等学校实际,特制定本暂行 办法。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 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 有关文件精神,把辅导员队伍建设列入我省高校党政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的总体 规划,不断提高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和职业化发 展,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二、岗位设置 各高等学校在核定的教职工编制内,合理调整岗位资源的配置,原则上 按 1:200 的师生比配备专职辅导员。专职辅导员管理岗位实行职级制,设立副 科级、正科级、副处级、正处级辅导员岗位,其中处级(含副处级、正处级)岗位 职数原则上不超过专职辅导员总数的 10%。专职辅导员岗位职级与学校其他岗位 职级同等待遇。 三、晋升原则 (一)突出辅导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及其工作实绩; (二)强调辅导员从事学生工作的基本年限。 四、基本要求 (一)政治强。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 业,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理论素养,能够时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二)业务精。具有扎实深厚的业务素养,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 律,善于运用各种新的工作载体,努力拓展工作途径,能够不断适应新的形势、 胜任新的任务。 (三)纪律严。严格遵守纪律,依法办事,坚持原则,秉持公正,能够 自觉维护全局利益。 (四)作风正。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 联系群众,爱岗敬业,立德树人,能够处处体现为人师表的品德风范。 五、任职条件 (一)科级辅导员任职条件 1、工作年限条件 晋升副科级辅导员,专科及以下学历者须在辅导员岗位连续工作四年以 上;本科学历者须在辅导员岗位连续工作三年以上;硕士毕业生须在辅导员岗 位工作一年以上。 晋升正科级辅导员,本、专科学历和硕士学历者须任副科级辅导员两年以 上;本科学历和硕士学历者在辅导员岗位连续工作四年以上,专科及以下学历 者在辅导员岗位连续工作五年以上;博士毕业生在辅导员岗位工作满一年可直 接任正科级辅导员。 2、工作业绩条件 能够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完成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任现职期间年度考核均为 合格以上。 3、职业资格条件 晋升副科级和正科级辅导员,须获得国家认证的职业指导师或心理咨询 员资格证书,并能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 处级辅导员任职条件 1、工作年限条件 晋升副处级辅导员,须任正科级辅导员三年以上并在辅导员岗位连续工 作八年以上。 晋升正处级辅导员,须任副处级辅导员三年以上。 2、工作业绩条件 任现职期间,能够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业绩突出:有两次以上年度考核 为优秀;个人或所带学生团体累计获得校级及以上荣誉称号不少于两次;每年 至少承担一门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课程,教学效果良好。 3、职称条件 具有副高级以上技术职称。 4、职业资格条件 须获得国家认证的高级职业指导师或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并能对学生 进行有效指导。 六、转入要求 (一)其它岗位的一般干部调入从事专职辅导员工作者,原工作年限在三 年以上的,工作一年后,有资格晋升为副科级辅导员;不足三年的,需在辅导 员岗位工作两年方有资格晋升为副科级辅导员. (二)其它岗位的副科级以上干部调入从事专职辅导员工作者,可任为同职级 辅导员。调入前任副科级时间已经达到两年、任正科级已经达到三年的,工作满 一年后,符合条件的,有资格晋升上一职级辅导员。 (三)兼职辅导员转为专职时,兼职工作时间记入专职工作时间。 七、组织管理 各高校将副科级以上辅导员纳入学校党委干部管理的范围,学校党委负 责专职辅导员队伍的考察晋升。处级辅导员在选任前由学校以书面形式报省教育 厅核准职数,选任后报河北省委教育工委备案。 八、本办法由河北省教育厅负责解释。 九、本办法自颁发之日起生效。 二 00 八年十月六日
4 页
411 浏览
立即下载
【职位体系】制度:地产行业职级序列管理办法
XX 集团职级序列管理办法 第一条 目的 1. 规范员工管理,力求和谐公平。 2. 明确职业等级,提供成长空间。 3. 规范职务名称管理,为员工职业生涯发展创造条件。 4. 实现员工内部管理的合理区分,便于对外业务交往。 第二条 适用对象 所有纳入深圳市 XX 地产集团有限公司体系的员工,即与深圳市 XX 地产集团有限 公司签订正式劳动合同的所有员工。 第三条 职级职务体系构成 1. 公司职级职务体系由职等、职级、职位构成。 2. 职等和职级是为了满足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而细分的等级,体现不同的工作责任、 复杂性与难度、资历条件及能力水平;职位指为某一序列的某一职级所赋予的 特定称谓,是一系列工作和任务的集合。每位员工原则上对应唯一的职等、职 级和职位。 3. 公司职级职务体系是根据管理需要结合公司现阶段发展特点、行业特点,以及 未来人力资源管理进一步要求做出的规划。员工自身的能力及绩效,承担的职 责及责任,对公司的贡献及价值,是确定员工职级和职级工资的主要依据。公 司将逐步建立与职级职务体系相匹配的绩效激励机制。 4. 公司职级职务体系共分为 6 个职级、16 个职等、2 大序列职位。 5. 员工职业等级(简称“职级” ),设定 6 个职级(如表 1 所 示)。 表 1:《员工职级表》 职级编号 职 级 名 称 G1 总裁级 G2 副总裁级 G3 部门总经理级 G4 职能经理级 G5 主管级 G6 助理级 6. 两大序列即管理序列与技术序列职级管理。 7. 管理序列是指具有明确的管理职责和一定的管理幅度,主要负责组织的领导、 决策、计划、指挥、控制、协调和人员管理等职能的职位。管理序列对本公 司的业绩负有主要责任。 8. 技术序列主要是指在一个或多个专业技术领域内,从事对专业理论、知识技 能或实践经验有一定要求的专业技术工作的职位。专业技术序列较高级对较低 级职位在专业技术领域内具有一定的管理、决策和指导的权限。 技术序列主要包括九类:规划类、设计类、工程类、策划类、销售类、财会类、 审计类、法律类、人力资源类。 9. 职等与职级设定对应关系(如表 2 所示),员工在担当某职务时须满足最低职 级要求。 10. 原则上,担任管理职务的员工不同时担任技术职务。若出现兼任情况,该员工 的职级依管理职务等级决定。 表 2:《职级职等对应关系表》 职级编号 职级名称 职等 管理序列 专业序列 G1 总裁级 1 总裁 - 2 常务副总裁 3 高级副总裁 4 副总裁 5 总裁助理 6 总经理 7 副总经理 8 总经理助理 9 高级经理 10 经理 11 副经理 12 经理助理 13 高级主管 高级 XX 专员 14 主管 XX 专员 15 - XX 助理/员 16 - 辅助人员 G2 G3 G4 第四条 副总裁级 部门总经理级 职能经理级 G5 主管级 G6 助理级 总 XX 师 首席 XX 师 资深 XX 师/员 高级 XX 师/员 XX 师/员 管理序列说明与规定管理序列 1、职务说明 基于管理需要而设立,承担管理团队和培养人才的职责,具有行政决策权, 负责目标制定与分解,人员分工;指导下属,保有并培养骨干;进行业绩考核 并据此进行奖惩。管理序列人员对团队整体工作结果负责。管理序列人员总数 不能超过公司总人数的 25%。 2、管理序列员工任职资格 依据部门工作性质和工作量,设置经理、副经理。 内部人才流动及职务晋升,须同时符合有关任职资格的规定。 当年入职的职员,绩效成绩必须为良好以上。入职一年以上的职员,当年绩 效成绩为良好的,上年绩效成绩必须为良好以上;当年绩效成绩为优秀的, 上年绩效成绩必须为合格以上。 3、管理序列员工晋升 试用期转正后的正式员工,符合相应管理序列层级的能力要求。 最近两个季度的个人考核成绩须在良好以上。 已任命但绩效不符合条件者,给予一定绩效改进期;若改进期满仍未达到岗 位要求,则根据程序取消任命。 晋升分为职位晋升和职等晋升。职等晋升和职位晋升可以同时进行,也可以 只晋升职等而不晋升职位。 晋升试岗期为 3 个月。 4、管理序列员工降职 管理序列员工在本岗位连续两个考核周期出现“合格”以下评级,公司有权 对该员工职级进行下调; 管理序列员工在本岗位超过连续两个考核周期出现“合格”以下评级,公司 有权力对该员工进行调岗或者予以解除劳动合同。 第五条 专业序列说明与规定 1、职务说明 依据职员在其工作领域的专业水准和专业贡献设立,具有专业决策权,对专 业工作品质和进度负责。承担以下责任:发现并解决工作过程中的专业难题; 为其他职员提供专业指导与支持,就具体技术问题指导实际操作者。 2、专业序列员工任职资格 符合相应专业序列层级的能力要求。 专业系列各层级无胜任人员则空缺。 3、专业序列员工晋升 G1 和 G2 层级的专业人员,最近两年绩效成绩至少为良好及以上。 G3 层级的专业人员,最近一年绩效成绩须为良好或以上且保持稳定。 G4 层级的专业人员,最近连续两年绩效成绩至少为合格及以上。 晋升分为职位晋升和职等晋升。职等晋升和职位晋升可以同时进行,也可 以只晋升职等而不晋升职位。 晋升试岗期为三个月。 (4)专业序列员工降级 专业序列员工在本岗位连续两个考核周期出现“合格”以下评级,公司有权 对该员工职级进行下调; 专业序列员工在本岗位超过连续两个考核周期出现“合格”以下评级,公司 有权力对该员工进行调岗或者予以解除劳动合同。 第六条 职级管理权限 集团各职位按照职级管理权限进行职级管理(如表 3 所示): 表 3:《职级管理权限表》 权限 职级 职级名称 组织评议权限 审批/发布权限 G1 总裁级 G2 副总裁级 人力资源中心、高管层 董事长 G3 部门总经理级 人力资源中心、分管领导 董事长 G4 职能经理级 G5 主管级 G6 助理级 第七条 董事会 董事长 人力资源中心、分管领导、 董事长 部门总经理 人力资源中心、分管领导、 人力资源中心分管领导 部门总经理 用人部门分管领导 人力资源中心、分管领导、 人力资源中心分管领导 部门总经理 用人部门分管领导 职级评定 1. 员工初次定级: ① 员工初次定级,由人力资源中心会同用人单位负责人根据对员工的了解 和判断,提出初定职级的意见; ② 新聘用员工在试用期满后应及时确定职级。若遇特殊情况则经主管领导 同意后,方可适当延长定级时间; ③ 员工初次定级应从严掌握评定标准; ④ 新入职应届本科毕业生职等原则上定为 1 5 级,应届硕士毕业生职等原则上 定为 14 级,应届博士毕业生职等原则上定为 12 级。 2. 原则上依据以下维度评估员工。 能力与绩效:评估员工学历、职称、工作经验、专业能力、业务专长以 及 绩效表现等因素; 职责与责任:评估员工目前所承担工作对公司运营所产生的影响大小(范 围、性质、程度),工作复杂性、工作强度及是否承担人员管理的责任等。 贡献与价值:评估员工对公司的贡献、员工在市场的稀缺程度、在公司 内部的可替代程度等。 3、管理序列与专业序列的相互转换 管理序列员工转换为专业序列员工原则上同级别转换; 专业序列员工转换为管理序列员工原则上降低一个级别转换,待其在管 理岗试用合格之后再提升;若员工确有管理经验者则可同级转换。 第八条 职级调整 1. 每年年末进行员工职级例行调整,须履行书面程序(见附件 1《员工职级调整 审批表》),经审批后发布(与现有的《员工异动管理制度》相结合)。 2. 各部门职级分布情况须报备集团人力资源中心,以保证集团整体合理的人力资 源结构,职级分布参考表 4 所示。 表 4:《职级分布参考表》 G1 G2 G3-4 G5-6 比例 ≤1% ≤4% ≤20% ≥75% 第九条 职级 职务名称管理程序 1. 集团人力资源中心负责建立《职位系列分类及行政级别对应表》,并进行动 态维护。 2. 员工使用《职位系列分类及行政级别对应表》中列示的职务名称,由集团人力 资源中心负责决定;如果拟使用的职务名称不在列表中,可向集团人力资源中心 申请核定。 4. 员工的职务名称在公司内部通常定位于管理和专 业 序列其中之一,特殊情况可 申请另外职务名称,但限于对外交往使用,并报备集团人力资源中心。 第十条 本管理办法由集团人力资源中心负责回顾、修订及解释。 第十一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实施。原有管理规定与本办法有抵触的,以本办 法为准。 附件 1 员工职级调整表 姓名 部门 手机 员工编号 出生年月 职务 性别 专业 电子邮箱 现职级 年月 至 年月 学 历 入职时间 合同到期日 拟调整职级 中心/部门及职务 公司内部 职务变动 近 1-2 年绩效考核成绩 (按照考核周期) 申请理由 请申请人拟写申请说明,作为本表附件 请从拟晋升职级的要求及申请人的态度、能力、业绩等方面阐述提名人意见,并保 提名人 意见 人力资源 中心 审核 部门分管 副总裁 审核 人力资源 中心分管 副总裁 审核 董事长 审批 证所写内容真实、可靠,对公司负责,对工作负责,对申请人负责:
7 页
417 浏览
立即下载
488岗位序列、职等职级和薪酬管理规定
岗位序列、职等职级、薪酬管理规定 一、 目的 为完善员工职级体系,建立人力资源系统化层级结构,为员工职业发展和薪 资定级提供依据,特制定此管理规定。 二、 适用范围 公司全体员工 三、 定义与内容 (一) 岗位序列 岗位性质是针对岗位性质和要求相近的岗位进行分类。公司的岗位序列分为两大类 管理序列(M),专业序列(P)。 1. 管理序列(Management 简称 M 类):适用于从事管理工作,具有人员管理权 限(不包括师徒关系、业务辅导关系),带领团队运作指定业务的岗位。 2. 专业序列(Professional 简称 P 类):适用于从事产品设计、运营、市场、销售、 人事、财务、信息技术服务工作等岗位。 (二) 职等 1. 定义:指针对员工承担责任、知识经验和技能多寡等能力差异而进行的划分。 2. 划分:M 序列和 P 序列职等以 BAND 划分,共 12 等,由低到高分别为 BAND1 至 BAND12。 职等职级图 职等 分级 岗位级别 BAND12 BAND11 决策层 BAND10 管理序列 M 职务等级 职称 M8 总经理 M7 副总经理 M6 高层管理 专业序列 P 职务等级 职称 高级一级中心总监(分公司 总经理) BAND9 M5 一级中心总监 BAND8 M4 高级部门经理 P8 首席专家 M3 中级部门经理 P7 资深专家 M2 初级部门经理 P6 高级专家 BAND7 BAND6 中层管理 BAND5 M1 主管 BAND4 BAND3 基层 BAND2 BAND1 P5 专家 P4 高级专员 P3 专员 P2 助理 P1 实习生 4.职等薪酬带宽 M1-M8 薪酬带宽 序列 职级 薪酬 带宽 M8 总经理 40K 以上 M7 副总经理 30K-40K 10000 M6 高级一级中心总监 (分公司总经理) 23K-30K 7000 M5 一级中心总监 18K-23K 5000 M4 高级部门经理 15K-18K 3000 M3 中级部门经理 12K-15K 3000 M2 初级部门经理 10K-12K 2000 M1 主管 8K-10K 2000 P1-P8 薪酬带宽 序列 职级 薪酬 带宽 P8 首席专家 15K-18K 3000 P7 资深专家 12K-15K 3000 P6 高级专家 10K-12K 2000 P5 专家 8K-10K 2000 P4 高级专员 6K-8K 2000 P3 专员 4K-6K 2000 P2 助理 3K-4K 1000 P1 实习生 2K 0 (三) 职级 1. 定义:指针对同一职等下从事业务广度和深度等级而进行的划分。 2. 划分:除 BAND1、BAND11、BAND12 外,每个职等下设 3 个职级(CBA),A 级 最高,B 级中间,C 级最低。职级对应的薪酬如下: 职级对应薪酬表 序列 职级 序列 职级 薪酬 带宽 等级 对应薪酬 M8 M7 M6 M5 M4 M3 M2 总经理 副总经理 30K-40K 高级一级中心总 监(分公司总经 理) 一级中心总监 高级部门经理 中级部门经理 B 档 初级部门经理 C 档 M1 主管 40000 以 上 40K 以上 23K-30K 序列 P8 P7 P6 P5 P4 P3 P2 P1 职级 首席专家 资深专家 高级专家 专家 高级专员 专员 助理 实习生 18K-23K 15K-18K 12K-15K 10K-12K 8K-10K 6K-8K 4K-6K 3K-4K 2K 10000 7000 5000 3000 3000 2000 2000 2000 2000 1000 0 A 40000 B 36600 C 33300 A 30000 B 27600 C 25300 A 23000 B 21200 C 19600 A 18000 B 17000 C 16000 A 15000 B 14000 C 13000 A 12000 B 11200 C 10600 A 10000 B 9200 C 8600 A 8000 B 7200 C 6600 A 6000 B 5200 C 4600 A 4000 B 3600 C 3300 2000 3. 定级:新入职人员的职级一般定 C,个别优秀人员可达 B,原则上不定 A。 (四)职级升降 1. 271 评选 2.1 评选规则 能力分级 人数比例 定义说明 职级 优秀 20% 超出该职位要求,具 备胜任下一职位的潜 力 A 胜任 30% 完全胜任该职位 一般胜任 差 B 具备胜任该职位的潜 力,但需要通过阶段 10% C 性的工作实践和能力 提升才能完全胜任 2.2 评选方法见绩效考核方案。 2. 晋升 2.1 晋升规则:原则上遵循逐级晋升原则,职级按 C、B、A 逐级晋升;职级达到 A 方可进行下一职等,且新职等 C 起步;特殊情况一次晋升职级不得超过三级。 2.2 晋升准入资格:即员工必须是当期 271 评选中“2”类员工,且上一周期非“1” 40% 类员工;上一周期内受到公司相关处罚人员者(如指标未达成,价值观不匹配), 公司有权取消晋升资格。 2.3 晋升评估标准 资历 最高学 晋升至 历 (不低 于) 司龄 (不少 于) 绩效指标 管理指标(仅限 M) 本岗任 职时间 不良记 本期 (不少 录 271 业绩指标 人才培养 员工流失 / / / / 于) BAND3 大专 0.25Y 0.25Y 无 2 BAND4 大专 0.5Y 0.5Y 无 2 BAND5 本科 0.5Y 1Y 无 2 BAND6 本科 0.5Y 1Y 无 2 BAND7 本科 0.5Y 1.5Y 无 2 BAND8 本科 0.5Y 1.5Y 无 2 BAND9 本科 0.5Y 2Y 无 2 BAND10 本科 0.5Y 2Y 无 2 2.4 晋升周期:每年 10 月份一次。 3. 降级 同岗位排名前 20% 同岗位排名前 20% 同岗位排名前 至少培养出梯 20% 队1人 同岗位排名前 至少培养出梯 20% 队2人 同岗位排名前 至少培养出梯 20% 队3人 同岗位排名前 至少培养出梯 20% 队4人 同岗位排名前 至少培养出 1 20% / 人接班人 / 无群体性离职 无群体性离职 无群体性离职 无群体性离职 无群体性离职 / 3.1 降级规则:员工未达成考核指标,被评选为 271 的“1”类,触及公司红线及其 他公司规定的情况。 3.2 降级周期:无固定周期。 (四)薪酬调整 1. 定义:指因职务级别、任职岗位、用工性质、工作表现等因素发生变化而对薪 资构成或标准进行相应调整的行为。正常调薪包括转正调薪、异动调薪、晋升调薪。 转正调薪是指新入职员工自《转正申请》审批通过后,按照实际转正时间调整为转 正薪资,享有正式员工的同等福利; 异动调薪是指由于员工职务、岗位等异动而引起的薪资调整; 晋升调薪是指由于员工职务提升引起的薪资调整。 2. 调整方案:采用年度加薪和期权管理结合的方式。 2.1 年度加薪: 4 月 普调 跟随型薪酬策略 份加 薪 全员性的长期性激励, 保持薪酬福利的一般性 竞争力。 政府公布的上一年度工 资增长指导线最低值 ( 员 工 工 资 的 5% 左 右) 10 点调 月份 加薪 领先型薪酬策略 特定人群(20%优秀员 前半年月平均底薪的 4% 工)的长期激励,保证 优秀员工薪酬的领先, 跟随公司长期发展 2.2 期权管理:针对特定人群的长期激励,锁定高贡献/价值的员工,确保其较长的服 务期。 2.2.1 发放前提:年度经营计划目标达成率100% 2.2.2 期权总池:2% 2.2.3 适应对象: BAND5 及以上且司龄满 1 年的员工; BAND4 及以下且司龄满 4 年的员工; 新入职授予 BAND9 及以上的员工 2.2.4 分配规则: 员工最大被授予期权股数=当期发放基础系数*271 系数*职等系数*司龄系数* 贡献系数 四、 生效之日 本规定自 2015 年 11 月起生效。 五、 附则 本规定最终解释权归五洲行人力资源中心所有。
5 页
444 浏览
立即下载
【职级】龙湖地产集团地产体系员工职业序列及职业等级管理
文件名称 龙湖集团地产体系员工职业序列及职业等级管理办法(2019 年版) 文件类型 强制性规范 专业细分 人力资源 发布单位 集团人力资源部 编制人 于清源 审核人 左谦 批准人 沈鹰、李朝江 生效日期 2019 年 8 月 1 日 正文页数 共 10 页 附件个数 无 龙湖集团地产体系员工职业序列及职业等级管理办法 (2019 年版) 1. 背景与目的:以“岗位+能力”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岗位体现工作职责分工,员工职业等级体现人员能力要求, 理想状态是人员能力和岗位职责适配。龙湖过去一直采用偏重能力管理的宽带职级体系(S/1-9 级),支持全国化的业务发 展和快速的组织扩展。现阶段,龙湖的业务和组织发展速度趋于稳定,结合不同职能岗位区分职业序列,进一步细化职业等 级,“岗位”和“能力”并重,更能适应龙湖现阶段的发展。 2. 适用范围:龙湖集团各地区地产公司、龙湖集团总部(除商业地产部和物业管理部)的龙湖正式员工。 3.原则: 鼓励员工在龙湖内部实现多通道长期发展,员工职业序列细分为高管序列 (G)、专业序列(P)、销售序列(S) 、管理序列 (M)、服务序列(E),每个系列中细分若干职业等级(简称 GPS ME 体系)。 公司发展是员工个人发展的基础,员工个人职业序列的变化、职业等级的提升要以业务需求为前提,再综合考虑素质能 力要求、员工绩效及绩效+潜力表现、工作年限等因素。 鼓励工作职责的扩大先于职业等级的提升,超前的时间类似于试用期或见习期。 确保职业序列和职业等级体系的统一性,各业务单元或各职能不能随意另行设置职业序列和职业等级。 员工职业等级提升应逐步实现,原则上不能跨级提升。 任职岗位、在级年限和绩效结果的是职级晋升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职级晋升的核心条件是“素质能力与经验” 满足要求。 4.高管序列:高管序列的人员为公司(集团或地区,下同)确立总体战略方向,对公司业绩全面负责,对公司的长远规划和重 大举措负责,对公司的业绩有直接和长期的影响。高管序列的职业等级细分如下: G5 总裁 CE0 董事会 G4 G3 G2 G1 高级副总 裁 资深的集团执行董事;或非执行董事但资深且持续高绩效的 G3 晋升 副总裁 资深的集团综合职能负责人(原则上管理多职能条线);或资深的超大型地区地产负责人 总经理 成熟的集团职能负责人;或成熟的中大型地区地产负责人 总经理 董事会 董 事 长 和 CEO 董 事 长 和 CEO 初次任职(1-3 年内)的集团职能负责人;或初次任职(1-3 年内)的地区地产负责人;或中 董 事 长 和 小型地区地产负责人 CEO 5.管理序列: 5.1.序列定义及等级细分: 管理序列的人员除了业务管理职责之外,还包括组织及人员管理(不同程度的设定团队方向、目标制定与分解、指导、培训、 发展、评估团队建设等),费用管理(团队预算和费用)。属于管理序列的人员,其任职的岗位必须是管理岗位。管理岗位应 有常设下级岗位。管理序列的职业等级细分如下: 成为高管序列的储备人员, 具备强烈的“事业心”,有承担“无限责任”的心 个例 现任: 常务 M10 副总经 理 资深的大 型地区核心职能 对设立方向承担 75%以上的责任;是地区公司或集团 负责人 资深的超大型 综合体项目 负责人 资深的集团职能中心负责 人 M9 态;有集团视角,有全国地域灵活性 职能战略的参与制订者;能够推动公司层面的复杂变 革 能创建组织体系,能吸引和培养 M8/P10 及以上人 才,是稳定可靠的文化管理者 是集团竞争力的重要载体或是当地行业引领者 常务副 资深的大中型 地区核心职 有“事业心”,“无功就是过”;有区域内的地域灵活 M8=2 年,且最近 1 总经理 /副总 经理 能负责人 性,“说调就能调” 资深的超大型 综合体项目 对设立方向承担 75%以上的责任;是地区公司或集团 负责人 资深的集团职能中心负责 人 次 年 底 绩 效 B+ 或 A; 职能战略的参与制订者;能够推动公司层面的复杂变 或 优 秀 外 聘 人 员 在 革 是稳定可靠的文化管理者;能吸引和培养 M5/P8 及以 M8=1 年,且 最近 1 次年底绩效 A。 一阶段公司原则上不设 此 级别 上人才, 是集团竞争力的重要载体或是当地行业引领者 个别 人可 能成 为高管序列 的储备人员(常务副总经理) M8 副总经 资深的地区职能负责人 理 有“事业心”,“无功就是过” 资深的大 型综合体 项目 负 对设立方向承担 2/3 以上的责任;是地区公司或集团 责人 职能战略的参与制订者,所辖工作领域的策略制订者 资深的集团职能中心负责 经验能力上可横向补岗,“说搬就搬”;有跨地域、 人 M7 绩效持续 B 及以 上,且最近 1 次年底 绩效+潜力为 2 或 1(素质能力及经验 或跨集团/地区、或跨职能、或跨业态的复合的高质量 要求符合是核心条 的有竞争力的经验和视角(同等价值的外部经验也可 件) 考虑) 是稳定可靠的组织管理者,并正在向领导者转化;能 吸引和培养 M5/P8 及以上人才 能够推动集团或整个地区公司层面的管理改进及变革 资深的小型地区职能负责 “责任心”+“上进心”向“事业心”转化 人 成熟 的大中型 地区职能负 责人 对设立方向承担 2/3 以上的责任;善用内外部资源; 能理解组织的复杂性并能顺畅进行集团-地区公司以及 地区公司之间的协作 成熟 的大 型综合体 项目 负 在某领域可独当一面,开始培养跨地域、或跨集团/地 M7 责人 成熟 的集团职能中心负责 人 M6=2 年,且 最近 1 次 年 底 绩 效 B+ 或 A; 或已地域灵活在 M6 岗位为公司作出了 区、或跨职能、或跨业态的复合高质量有竞争力的经 =1 年贡献,且最近 1 验和视角;原则上需要在 M5/P8 及以上不同岗位横向 次 年 底 绩 效 B+ 或 调动任职(同等价值的外部经验也可考虑) A; 是稳定可靠的组织管理者,并正在向领导者转化;能 或 优 秀 外 聘 人 员 吸引和培养 M5/P8 及以上人才 M6=1 年,且 最近 1 次年底绩效 A。 M6 总监 成熟的地区职能负责人 “上进心“是核心要求,出现问题没有借口 成熟的项目负责人 自觉与战略链接;对设立方向承担 50%以上的责任, 成熟 的集团职能中心负责 能够在方向、原则指导下独立工作; M5=1 年,且 最近 1 次 年 底 绩 效 B+ 或 A; 人 资深的大 型地区职能模块 负责人 能在地区某个职能或集团的某个专业模块独挡一面; 或已地域灵活在 M5 是关键业务突破的实现者 是稳定可靠的人员管理者,能发展和任用不同风格的 人;能吸引和培养 M2/P6 及以上人才 岗位为公司作出了 =1 年贡献,且最近 2 次绩效 B 及以上; 善用内外部资源;能理解组织的复杂性并能顺畅进行 或 优 秀 外 聘 人 员 集团-地区公司以及地区公司之间的协作 M5=0.5 年 , 且 最 近 1 次年底绩效 A。 M5 胜任的地区职能负责人 “上进心”是核心要求,出现问题没有借口 胜任的项目负责人 自觉与战略链接;对设立方向承担 50%以上的责任, 最近 1 次绩效 B 及以 能够在方向、原则指导下独立工作;善用内外部资 上,且最近 1 次年底 源; 绩效+潜力为 2 或 胜任的集团职能中心负责 人 成熟的多项目职能负责人 能在地区某个职能或集团的某个专业模块独挡一面 成熟 的中大型 地区公司职 是稳定可靠的人员管理者;能吸引和培养 M2/P6 及以 能模块负责人 上人才 M4 级=0.5 年,且 1(素质能力及经验 要求符合是核心条 件) 成熟 的复杂大 型项目职能 能理解组织的复杂性并能顺畅进行集团-地区公司以及 负责人 地区公司之间的协作 高级经 新任的中大地区职能负责 “有借口”向“没借口”过渡 理 人 新任的项目负责人 胜任的多项目职能负责人 M4 胜任的复杂大 项目 职能负 责人 自觉与战略链接;对设立方向承担 50%以上的责任, 能够在方向、原则指导下独立工作; M3=1 年,且 最近 1 次 年 底 绩 效 B+ 或 A; 是稳定的人员管理者,能够吸引和培养 M1/P4 及以上 或已地域灵活在 M3 的人才 能够带领团队系统性解决问题,达成可持续的结果 胜任的中大型 地区公司职 能顺畅进行跨职能或跨项目的协作 能模块负责人 岗位为公司作出了 =1 年贡献,且最近 2 次绩效 B 及以上; 或 优 秀 外 聘 人 员 M3=0.5 年 , 且 最 近 1 次年底绩效 A。 M3 新任的中 小公司职能负责 “有借口”向“没借口”过渡 人 正在成为稳定的人员管理者 M2=1 年,且 最近 1 次 年 底 绩 效 B+ 或 新任的中大型 公司职能 模 能够理解公司战略中不同条目内在关系,对设立方向 块负责人 胜任的项目职能负责人 承担 1/3 的责任 能够带领团队系统性解决问题,达成可持续的结果 胜任的小型地区公司职能 能顺畅进行跨职能或跨项目的协作 模块负责人 A; 或已地域灵活在 M2 为公司作出了=1 年 贡献,且最近 2 次绩 效 B 及以上; 或 优 秀 外 聘 人 员 M2=0.5 年 , 且 最 近 1 次年底绩效 A。 M2 经理 新任的项目职能负责人 具备基本的人员管理能力 新任的小型地区公司职能 能够了解并阐述战略,对设立方向承担 1/3 的责任 模块负责人 能将所辖团队的主要交付品分解为可操作的行动 具有本职能领域内跨模块的视角 M1=1 年,且 最近 1 次 年 底 绩 效 B+ 或 A; 或 优 秀 外 聘 人 员 M1=0.5 年 , 且 最 近 1 次年底绩效 A。 发展性任用的 项目 职能负 人员管理新手上路 责人 M1 能够了解并阐述战略,对设立方向承担 20%的责任 新任的后台支持性职能 模 能将所辖团队的主要交付品分解为可操作的行动 块负责人 / 具有本职能领域内跨模块的视角 5.2.职级晋升管理 管理序列的职级晋升,统一在每年的 2 月 1 日和 8 月 1 日生效。 非 PMO 人员晋升到 M1/M2/M3/M4,由地区公司 PMO 提名,经过地区人力资源规划会讨论,由地区公司总经理决策。 晋升到 M5/M6/M7,以及 PMO 人员的晋升,由地区公司人员由地区公司总经理提名,集团总部人员由集团职能总经理 提名,经过集团人力资源规划会讨论,由集团 CEO 决策。 晋升到 M8/M9, 在晋升决议前提前 3 个月,地区公司人员由地区公司总经理提名,集团对应的职能总经理联名推荐;集 团总部人员由集团职能总经理提名;经由董事长或 CEO 或人力资源总经理与该员工面谈后,由董事长决策。 晋升到 M10,由人力资源总经理和 CEO 联名推荐,董事长决策。 不符合管理序列的岗位要求和任职资格的晋升,需要董事长、CEO 和人力资源总经理特殊审批。 6.专业序列: 6.1.序列定义及等级细分: 专业序列的人员通过自我工作来完成目标,他们往往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接受一个拥有专业经验的管理序列人员的指导(绩 效管理、职业发展等)。专业序列的人员一般没有直接下级,但可以承担入职引导人职责,辅导其他员工,管理分供方人员。 专业序列的职业等级细分如下: 行业本业务领域技术方向的把握者和引领者,在业界有 个例 P11 集团首席 极高的威信及知名度,已经成为“一个腕儿” 是国家级政策规范制定的重要咨询对象或参与者 总**师 P10 ** 高 级 总 监 P9 **总监 本业务领域技术方向的指导者,在业界有一定的威信及 个例 知名度 能将本领域相关技术思路“串”成“串” 可能作为地区行业标准制定的重要咨询对象或参与者 集团内本业务领域的专业领军人物,在集团有很高的威 P8=2 年,2 年内绩效持续 B 及以上,且最近 信,能总结和传递知识,是方法论高手 1 次年底绩效 B+或 A; 能引领集团某一职能的方向,引入新工具,不断对本职 或优秀外聘人员 P8=1 年,且最近 1 次年底 能体系进行改善和流程优化 绩效 A。 集团内本业务领域的技术核心,独挡一面的专业黑带, P7=2 年,2 年内绩效持续 B 及以上,且最近 在集团有一定的威信 1 次年底绩效 B+或 A; 基于实践总结方法论,贡献于集团层面的制度和体系建 或优秀外聘人员 P7=1 年,且最近 1 次年底 P8 设 绩效 A。 能解决集团层面的重大专业问题,是疑难问题的被咨询 对象 区域范围内本专业的技术骨干 P7 ** 高 级 经 能成功带出徒弟,能凝聚小团队 理 能在实践中总结方法论,包括工具、流程、模板 能甄别、吸附乙方资源,并管理棘手的乙方 P6 **经理 稳定可靠的创造性执行者,常有亮点 向专业黑带过渡,且具有职能内跨模块的视角 P6=2 年,2 年内绩效持续 B 及以上,且最近 1 次年底绩效 B+或 A; 或优秀外聘人员 P6=1 年,且最近 1 次年底 绩效 A。 P5=1 年,1 年内绩效持续 B 及以上,且最近 1 次年底绩效为 B+或 A; 形成并分享知识沉淀 基层专业技术骨干,独立工作,只在最复杂的情况下接 或优秀外聘人员在 P5=0.5 年,且最近 1 次年 底绩效 A。 受指导 能有效管理乙方资源和人员 稳定可靠的创造性执行者,能独立解决复杂问题,接受 P4=1 年,1 年内绩效持续 B 及以上,且最近 最低限度指导 P5 操心+上进心,善于求助和找资源 能与公司内跨职能同事顺畅有效协作,能主导与外部人 **主管 或优秀外聘人员在 P4=0.5 年,且最近 1 次年 底绩效 A。 员的复杂合作 使用标准流程来分析可能的解决方案,接受适度水平的 P3=1 年,1 年内绩效持续 B 及以上,且最近 指导和指示 P4 1 次年底绩效为 B+或 A; 1 次年底绩效为 B+或 A; 能与公司内跨职能同事顺畅有效协作,能主导与外部人 或优秀外聘人员在 P3=0.5 年,且最近 1 次年 员的合作 操心+上进心,善于举手提问 底绩效 A。 在有限程度的监督下按照既定的程序稳定可靠的操作执 P2=1 年,1 年内绩效持续 B 及以上,且最近 行 P3 能与工作相关的不同风格的同事及外部人员有效协作 1 次年底绩效为 B+或 A; 或优秀外聘人员在 P2=0.5 年,且最近 1 次年 操心是核心要求 **师/专员 P2 /文员等 在适度的监督下按照建议的程序操作执行 底绩效 A。 P1=1 年,1 年内绩效持续 B 及以上,且最近 能与工作相关的同事及外部人员有效协作 操心是核心要求 1 次年底绩效为 B+或 A; 或优秀外聘人员在 P1=0.5 年,且最近 1 次年 底绩效 A。 需要在严密的监督或清晰的既定流程上执行工作 P1 / 能与工作相关的同事有效协作 操心是核心要求 6.2.职级晋升管理: 专业序列的职级晋升,统一在每年的 2 月 1 日和 8 月 1 日生效。 晋升到 P2/P3/P4/P5/P6/P7, 由地区公司 PMO 提名,经过地区人力资源规划会讨论,由地区公司总经理决策。 晋升到 P8/P9,由地区公司人员由地区公司总经理提名,集团总部人员由集团职能总经理提名,经过集团人力资源规划会 讨论,由集团 CEO 决策。 晋升到 P10,在晋升决议前提前 3 个月,地区公司人员由地区公司总经理提名,集团对应的职能总经理联名推荐;集团 总部人员由集团职能总经理提名;经由董事长或 CEO 或人力资源总经理与该员工面谈后,由董事长决策。 晋升到 P11,由人力资源总经理和 CEO 联名推荐,董事长决策。 不符合专业序列的岗位要求和任职资格的晋升,需要董事长、CEO 和人力资源总经理特殊审批。 7.销售序列 7.1.序列定义及等级细分 销售序列的人员通过导入和劝说客户,推荐龙湖的产品,实现销售。销售序列的职业等级细分如下: S7 S6 高 级 销 售 主 管 / 高 级 在团队中有个人影响力和号召力,具备个人魅力;营销/渠道经理不在的时候是团队的主心骨;有较强的跨部门组织协调 渠道主管 销售主管/渠道主管/ 金牌置业顾问/金牌 能力,善于争取和利用各方资源;具备较强的项目策划能力。 S7 需经过 S6 职级晋升上来。 在团队中有个人影响力和号召力,具备个人魅力;营销/渠道经理不在的时候是团队的主心骨;有较强的跨部门组织协调 能力,善于争取和利用各方资源;具备基本的项目策划能力。 集团范围内的置业顾问/渠道专员岗位的绩效、能力标杆。 渠道专员/见习主管 S5 S4 S3 S2 S1 黑带置业顾问/黑带 渠道专员/见习主管 资深置业顾问/资深 渠道专员/见习主管 高级置业顾问/高级 渠道专员/见习主管 置业顾问/渠道专员/ 见习主管 置业顾问/渠道专员 地区公司置业顾问/渠道专员岗位的绩效标杆;能够沉淀并在团队中传递销售知识,由自己能卖房 子过渡到帮助别人卖房子;可以独立处理棘手的问题,或在文化引导、售场管理等方面有持续可 靠的表现。 原则上绽放入职时间不低于一年;是团队的业绩骨干,原则上综合排名持续保持在项目前 30%; 知识半径再次扩大,尤其在跨职能的专业知识方面;可以独立处理棘手的问题,或在文化引导、 售场管理等方面有持续可靠的表现。 原则上绽放入职时间不低于半年;是团队中稳定的业绩贡献者,原则上综合排名持续保持在项目 前 50%;熟练掌握专业知识;有一定的销售技巧;初步具备客户和市场视角,知识半径比 S3 有 所扩大;可以从事一些兼岗工作。 可以独立开展销售/渠道工作,原则上综合排名持续保持在项目前 70%;了解、熟悉专业知识 (如销售流程、法律法规等);认同龙湖的企业文化,认同房地产行业及销售的职业特点;转正 不是晋级的必要时点,主要看是否符合以上几条要求。 原则上所有绽放生的入职定级都为 S1;个别应届毕业研究生可以入职定级为 S2 级。 7.2 职级晋升管理 销售序列的职级调整(晋升/降级),生效日期为 2 月 1 日、5 月 1 日、8 月 1 日、11 月 1 日。 地区公司根据销售序列人员的工作业绩,参照职业等级标准,决定销售序列人员的升迁任免;相关决定需经过地区营销 负责人、地区人力资源负责人和地区公司总经理审批。 置业顾问/渠道专员在 S1/S2/S3/S4/S5/S6 之间不能跨级晋升,但可以由 S2/S3/S4/S5/S6 的见习主管直接晋升为 S6 销售主管/渠道主管,S7 只能由 S6 职级晋升上来。 8.服务序列 8.1 序列定义及等级细分 服务序列的人员通过一定技能为内/外部客户提供服务支持,保障组织高效运作。目前服务序列的典型岗位为驾驶员、驾驶组长 等岗位。服务序列的职业等级细分如下: E7 资深驾驶 组长 E6=3 年,且近 3 年内驾驶组平均全责重大交通事故为 0,且普通全责事故≤1 次,且双方同等责任≤2 次 (相关标准参照交警和保险公司给出事故验定结果,下同);是龙湖文化的标杆;统筹管理能力强,驾驶员 团队的车辆管理、人员管理、任务管理、体系管理的效果优秀;对分供方管控有效。 E6 高级驾驶 组长 E5=3 年,且近 3 年内驾驶组平均全责重大交通事故为 0,且普通全责事故≤1 次,且双方同等责任≤2 次; 是龙湖文化的标杆;统筹管理能力强,驾驶员团队的车辆管理、人员管理、任务管理、体系管理的效果满 意;对分供方管控有效。 E4=3 年,且近 3 年内遵守公司规章制度,工作期间全责重大交通事故为 0,且普通全责事故≤1 次,且双 金牌驾驶 E5 方同等责任≤2 次;服务综合满意度高,是企业文化的优秀践行者和推广者,是集团范围内驾驶员的标杆。对 员/驾驶组 于驾驶组长的晋升,应满足:E4=3 年,近 3 年内驾驶组平均全责重大交通事故为 0,且普通全责事故≤1 长 次,且双方同等责任≤2 次;统筹管理能力强,驾驶员团队的车辆管理、人员管理、任务管理、体系管理的效 果较好;对分供方管控有效。 资深驾驶 E4 员/驾驶组 方同等责任≤2 次,与公司文化融合度高;任命为驾驶组长的情况下,还应满足:下属(含临聘) =2 人, 长 E3 E3=2 年,且近 2 年内遵守公司规章制度,工作期间全责重大交通事故为 0,且普通全责事故≤1 次,且双 高级驾驶 员 表现出良好的统筹管理能力, 是团队中企业文化的标杆。 E2=2 年,且近 2 年内遵守公司规章制度,工作期间全责重大交通事故为 0,且普通全责事故≤1 次,且双 方同等责任≤2 次,服务综合满意度高(内外部客户的表扬为加分项、投诉为减分项),与公司文化融合度 高。 E1=1 年,且近 1 年内遵守公司规章制度,工作期间全责重大交通事故为 0,且普通全责事故≤1 次,且双 E2 驾驶员 方同等责任≤2 次,服务综合满意度高(内外部客户的表扬为加分项、投诉为减分项),与公司文化融合度 高。 E1 驾驶员 适用于刚入职到驾驶员岗位上的员工,具备本市 3 年以上,累计 5 年以上驾驶经验,驾驶证 A2 照及以上 8.2 职级晋升管理 服务序列的晋升,生效日期为 2 月 1 日、8 月 1 日。 地区公司根据服务序列人员的服务资历、服务满意度等情况,参照职业等级标准,决定服务序列人员的升迁任免;相关 决定需经过地区公共事务与行政负责人、地区人力资源负责人和地区公司总经理审批。 服务序列原则上不允许跨级晋升;特殊情况下由 E2/E3 任命为驾驶组长晋升为 E4 的,需通过集团审批。 驾驶员在 E4、E5 职级上被任命为驾驶组长时,原则上操作方式为:职级暂保持不变,评估一段时间内新岗位的任职表 现,再考虑是否晋升;类似于试用期或见习期。 9.各职业序列之间的关联参考及转换序列管理 各职业序列层级之间,没有一一对应关系;只有区间对应(如下表),供序列转换时参考使用。例如:P6 转到管理序 列的时候,不一定是 M2,可能是 M3,或 M4。 能否从专业序列、销售序列切换到管理序列,要综合参考在岗时间、绩效、绩效+潜力、素质能力及经验;其中素质能 力及经验、绩效+潜力的评估是重要的决策依据,原则上绩效+潜力为 1 和 2 的才能转换。 从管理序列/专业序列进入高管序列,P11 的转换、P10 与 M10/M9/M8 之间的转换,需要董事长决策。 P9/P8 与 M7/M6/M5 之间的转换,需要 CEO 决策。 P7 层级、M4 层级以下的序列转换,由各地区公司总经理决策。 服务序列与其他序列之间原则上不转换。 职级晋升时,如涉及序列转换人员,则其在之前职业序列的同等可比经验、绩效、在职时间等因素,将纳入参考。例如 某员工之前从 P7 转到 M3,在考虑 M3 晋升至 M4 时,会参考其在 P7 级别上的在级时间、绩效表现等情况综合决定。 G5/G4/G3/G2/ P11 G1 M10/M9/ P10 M8 M7/M6/M5 P9/ P8 M4/M3/M2 P7/ P6 M1 P5/ S7/S6/S5/ P4 S4 P3/ S3/S2/S1 P2 P1 10.商务头衔管理 职业等级决定商务头衔等级: 内部应用时,每个人的商务头衔与本身职级对应; 原则上,外部商务头衔与内部商务头衔保持一致; M7 及以上的项目负责人的对外商务头衔特殊处理:统一为“XX 项目总经理”;此外,如有其他特殊商务需求,对外商 务头衔等级上调 1 级时,由地区总经理和地区人力资源负责人审批;上调 2 级时,需添加集团职能总经理和集团人力资 源总经理审批。 原《专业技术职称序列管理指引 2012(试行版)》及《龙湖地产行政体系人力资源管理指引(2012 版)》废止。 集团人力资源部 2019 年 8 月
22 页
2380 浏览
立即下载
972【制度】职级职位管理制度
文件名称: 职级职位管理制度 文件编号: G7-HR-OD-001 制定部门: 人力资源中心 发行日期 版本 拟定 审核 A 密级 批准 公开 一、目的 为建立有序的职级职位体系,构建通畅的员工职业发展通道,明确各职级标准等,特制订本制度。 二、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研发团队全员,含隶属于成都研发的外地研发团队。 三、名词解释 3.1 职位序列:是指根据工作性质的不同,组合类似职位族而形成的职位序列。公司的职位序列分为 M(Management,管理)、I(Innovation,创新)、T(Technology,技术)三大职位序列。 3.2 职等:是指将困难程度、责任大小、所需资格等条件都大致相同的职级,归纳为职等。 3.3 职级:是指将职位序列作出区分,以区别不同级别所需的能力标准、任职要求,如 T1、T2 即为两个 职级。 3.4 职位族:是指将工作内容、性质等相类似职位组合而形成的职位集合。 3.5 职位:是组织中的最小结构单元,是指为了完成某一项职能或工作任务而需要具备的能力、责任、权 利等的综合称呼。 3.6 晋级:是指员工能力经评估后达到下一个职级要求,则晋级到下一个职级,如从 T3.1 晋级到 T3.2。 3.7 晋职:是指员工的职级达到下一个职级对应的职等,如从 T2 工程师级晋职到 T3.1 高级工程师级。 3.8 降级:是指员工能力经评估后无法胜任该职级要求,则降级到上一个职级,如从 T3.1 降级为 T2。 3.9 降职:是指员工的职级降级到上一个职级对应的职等,如从 T3.1 高级工程师级降职为 T2 工程师级。 四、权责 人力资源中心为本制度管理单位,负责本制定的制定、修改及相关解释,各级员工均需遵照本制度执行。 五、职级体系 5.1 职级框架 职级框架 管理通道 M 序列 职等 M5 C?O 级 M4 职级 专业通道 M3 M2 M1 M0 5.2 职级标准 M4.2 M4.1 M3.2 M3.1 M2.2 M2.1 M1.2 M1.1 VP 级 总经理级 总监级 经理级 组长/主管级 I 序列 T 序列 职等 I7 T7 首席/科学家 I6 T6 架构师级 I5 T5 专家级 I4.3 I4 I4.2 I3 T4.3 T4 T4.2 I4.1 T4.1 I3.3 T3.3 I3.2 T3 T3.2 I3.1 资深工程师级 高级工程师级 T3.1 I2 T2 I1 T1 I0 T0 工程师级 助理工程师级 职级标准是各职级的人才画像,集合了各职级对人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员工必须达到相应标准 才能被评定到该职级。研发团队的职级标准请见《研发职级标准》(附件 1)。 5.3 职业发展 职业发展通道是员工可能在公司可能的发展路径。公司的职业通道分为管理通道(M 序列)和专业通道 (I/T 序列),根据员工意愿和能力,两个通道可以转换发展。研发团队的职业发展通道如下: M5 T7 M4.2 T6 M4.1 M3.2 T5 M3.1 M2.2 M2.1 M1.2 T4.3 M+I/T 双通道 M1.1 T4.2 T4.1 T3.3 M0 I/T3.2 I/T3.1 I/T2 I/T1 I/T0 研发团队提倡以夯实专业能力为基础,在合适情况下发展管理能力。为此,在管理通道的前五个职级 (具体指 M0、M1.1、M1.2、M2.1、M2.2)设计了与专业通道双通道并行发展的机制,即该几个管理职级的 员工同时也需要评估专业职级,除此外其它职级均为单通道发展。双通道发展的,职级对应的薪酬按“就 高不就低”给予定薪。专业职级达到一定职级后方可进行管理职级晋级,具体规则为: 往 M0 晋级的,专业职级不得低于 I/T3.2; 往 M1.1 晋级的,专业职级不得低于 I/T3.3; 往 M1.2 晋级的,专业职级不得低于 I/T4.1; 往 M2.1 晋级的,专业职级不得低于 I/T4.2; 往 M2.2 晋级的,专业职级不得低于 I/T4.3。 往 M3.1 及以上晋级的,不再限定专业职级要求。 5.3.1 职业发展 员工专业能力达到 I/T3.2 的职级及以上时,如果团队内部有职位空缺且员工有能力和意愿往管理序列方 向发展,可以申请从专业序列往管理序列发展(起始职级为 M0);同样,如果员工处于管理通道上,但 员工有能力和意愿往专业序列方向发展,也可申请从管理序列往专业序列发展。公司鼓励员工内部合理流 动,包括异动、跨序列发展等。跨序列发展需经过职级评定委员会评定新的职级后方可。 5.3.2 晋级晋职与降级降职 员工的发展有升有降,员工的能力达到相应职级标准则匹配对应职级、职等,包括晋级晋职与降级降职。 晋级/降级是晋职/降职的基础,职级升、降后则对应进行职等的调整。原则上逐级晋级和降级,特殊情况可 除外。 1)、晋级: 以员工能力和工作业绩为基础,如果员工能力超出本职级标准达到下一职级标准,则可以申请进行晋 级, 晋级要求 层级 I/T3.3 晋级 I/ T4.1 或以上职 级晋升 晋升申报 二级部门以上负责人提 名,HRBP 审核资格 基本资历 年限 在上 一职 级至 少工 作1年 绩效 能力要求 价值观 最近半年考核不得 有 B 或更低 按相关职级 I/T3.2 及以下职 级晋升 I/T3.2 及以上晋 级 M0 或以上 员工可自己申请或由二级 在上 一职 部门负责人提名,HRBP 级至 少工 审核资格 作半年 最近半年绩效至少 有一次 B+或以上 标准要求进 行严格评 定,须满足 往 M0 晋级的员工可自己 全部要求, 申请或由二级部门负责人 半年内不得 提名,HRBP 审核资格; 在上 一职 M0 往 M1.1 及 以 上 晋 升 级至 少工 的,需由直接上级提 作1年 绿色通道 最近半年考核不得 有 B 或更低 绩效持续优 结合公司/ 秀的员工, 部门价值 可适当放宽 观,通常作 资历条件限 为一票否 制,须经相 决。 关委员会确 有重大过 失。 认。 名,HRBP Head 审核资 格。 经评估通过后,晋级到下一职级。晋级要求如下: 2)、降级: 符合以下条件的可以降级: 员工能力不能满足本职级标准,只能匹配更低职级要求的; 员工在上一个绩效考核周期内有重大工作失误的; 员工工作态度消极、与公司价值观不匹配的; 一年内接受过公司重大处分的; 其它认定的符合降级情况的。 5.3.3 组织结构与职级职等匹配 为规范各级组织架构的人员任命及管理,匹配各级组织职责,健全人才管理体系,保障各级组织人岗 匹配,特规定如下: 三级部门(如 XX 组)负责人职级需在 M0+I/T3.2 及以上; 二级部门(如 XX 部)负责人职级需在 M1.1+I/T3.3 及以上; 一级部门(如 XX 中心)负责人职级需在 M2.1+I/T4.2 及以上。 各级组织架构对应负责人可以高配职级,但不得低于以上职级要求;特殊情况除外。 5.3.4 其它 1)、时间窗口:以每半年(每年 1 月和 7 月)为一个窗口期评估员工能力与职级匹配情况,进行晋级晋 职或降级降职工作,特殊情况除外。管理通道 M1.1 及以上级别的,每年 1 月均需参与管理述职。 2)、主导单位:由 HR 主导开展,各级员工参与,职级评定委员会进行评定。 3)、组织形式:由待晋级候选人进行现场述职。其中 I/T3.3 以下晋级由各一级部门及 HRBP 组织,同时 需至少邀请一位其它一级部门负责人参与,组成不少于 3 人评审委员进行述职评审;I/T3.3 及以上晋级及 管理通道晋级的由人力资源部组织,候选人向职级评定委员会(每次不得少于 5 人)进行述职评审。 5.4 职级评定委员会 研发职级评定委员会的职责为指导建立科学的研发职级体系、进行员工的能力评定等。研发职级评定委 员会的成员由研发线专家组织(TMG/PMG 等)、人力资源及其他相关职能高级管理者等组成。 六、职位体系 6.1 职位框架 为方便进行研发团队职位管理,对研发相关职位进行归纳梳理,倡导全栈文化,特按职位序列梳理出 研发团队职位框架如下: 职位 序列 职 位 族 T 序列 技 术 管 理 族 开 发 族 后 端 开 发 客 户 端 开 发 嵌 入 式 开 发 人 工 智 能 族 信 息 安 全 族 运 维 族 硬 件 开 发 族 算 法 信 息 安 全 运 维 硬 件 开 发 设 计 族 产 品 族 UI 测 试 前 端 开 发 I 序列 UE — 职 能 M 序列 产 品 策 划 项 目 族 产 品 运 营 项 目 管 理 6.2 职位管理 人力资源中心负责对研发团队职位进行管理,包括职位的增加、删减等,以规范公司职位体系,清晰定 义职位工作职责和任职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研发职位图谱及职位库。 6.2.1 职位命名 职位命名要求职位名称能够体现职位主要工作职责。研发团队所有职位采用“职能 +职等”的形式作为 职位命名的基础规则。如 T4.1 的后端开发工程师的职位名称为“高级后端开发工程师”,部分职位如“产 品经理”、“项目经理”、“UI 设计师”等岗位则参考市场上公认命名规则。 研发团队职位图谱如下: 研发团队职位图谱 职位序列 I 序列 职位族 产品族 职能 职位 项目族 设计族 UI 开发族 UE 算法 CTO / / / / 研发副总裁 / / 产品总经理 M2 总监级 产品总监 M1 经理级 产品运营经理 产品策划经理 M0 主管级 产品运营主管 产品策划主管 首席/科学 家 项目管理总 / 研发总经理 运维总经理 设计总监 研发总监 运维总监 经理 项目管理总 监 项目管理经 客户端开发经 硬件开发总 经理 经理 信息安全总 硬件开发总 监 监 信息安全经 硬件开发经 理 理 信息安全主 硬件开发主 管 管 / 算法总监 前端开发经理 后端开发经理 项目主管 设计主管 前端开发主管 后端开发主管 首席产品官 / / 软件开发科学家 / / / 人工智能科学家 软件开发专家 / / / 算法专家 信息安全架 硬件开发架 构师 构师 理 专家级 产品专家 项目专家 设计专家 I/T5 架构师级 产品架构师 项目架构师 设计架构师 I/T4 资深 资深产品经理 I/T3 高级 I/T2 工程师级 资深项目经 理 资深设计师 理 客户端开发主 管 运维经理 信息安全总 设计经理 I/T6 I/T0 硬件开发 / 总经理级 助理级 信息安全 人工智能族 / M3 I/T1 族 / 产品副总裁 运维 族 / VP 级 客户端开发 硬件开发 项目管理 M4 后端开发 信息安全 产品策划 C?O 级 前端开发 运维族 产品运营 M5 I/T7 T 序列 运维主管 前端架构师 后端架构师 客户端架构师 运维架构师 资深前端开发工 资深后端开发 资深客户端开 资深运维工 资深信息安 资深硬件开 程师 工程师 发工程师 程师 全工程师 发工程师 高级产品运营 高级产品策划 高级项目经 高级 UI 高级 UE 高级前端开发工 高级后端开发 高级客户端开 高级运维工 高级信息安 高级硬件开 经理 经理 理 设计师 设计师 程师 工程师 发工程师 程师 全工程师 发工程师 产品运营经理 产品策划经理 项目经理 UI 设计师 后端开发工程 客户端开发工 信息安全工 硬件开发工 师 程师 程师 程师 助理产品运营 助理产品策划 助理项目经 助理 UI 助理 UE 助理前端开发工 助理后端开发 助理客户端开 助理运维工 助理信息安 助理硬件开 经理 经理 理 设计师 设计师 程师 工程师 发工程师 程师 全工程师 发工程师 UE 设计 师 前端开发工程师 运维工程师 算法经理 算法主管 算法架构师 资深算法工程师 高级算法工程师 算法工程师 助理算法工程师 6.2.2 职位变更 根据公司发展需要,HR 定期修订公司职位体系。当出现新的工作职能时,新增职位;当原工作职能消 失时,删减职位;当原工作职能调整时,修订职位。禁止采用职位库以外的职位名称。如需新增、删减、修 订职位名称的,由职位使用部门填写《职位变更申请表》(附件 2)。 6.2.3 职位编号 为便于管理,HR 对研发职位进行统一编号,编号规则为“YF-职位序列-职位族代号-流水号”,如测试 工程师的职位编号为“YF-T-CS-001”。研发团队职位库请见《G7 研发团队职位库》(附件 3)。 6.2.4 其它 当员工的职级、工作内容发生变化等情况时,应当更正员工的职位名称; 当员工兼职不同职位时,以员工主要工作内容所对应的职位名称进行称呼。 七、其它 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执行,其它未尽之处由 HR 负责解释。 文件更改记录 更改日期 版次 更改内容 修改人 2018.8.23 1 新建制度 唐庆
7 页
3825 浏览
立即下载
【表格】等级薪酬体系职等职级表
等级薪酬体系职等职级表 职等 职级 高级 10-20级 中级 初级 高级 30级 中级 初级 等级工资 考核标准 工种 任职资格 初始工作经验( 年) 职级表 考核标准 绩效考核 学历
1 页
384 浏览
立即下载
薪酬设计-岗位评价与职级设计
主页 1-原始数据-岗位评估结果降 序排列 2-职级划分 序号 岗位 分数 序号 岗位 分数 职级 1 销售总监 731 1 销售总监 731 10 2 生产经理 721 2 生产经理 721 10 3 技术经理 710 3 技术经理 710 10 4 销售高级经理 707 4 销售高级经理 707 10 5 工艺经理 680 5 工艺经理 680 9 6 品质经理 675 6 品质经理 675 9 7 采购经理 670 7 采购经理 670 9 8 人力资源经理 670 8 人力资源经理 670 9 9 财务经理 667 9 财务经理 667 9 10 行政经理 665 10 行政经理 665 9 11 销售经理 660 11 销售经理 660 9 12 计划主管 649 12 计划主管 649 8 13 生产主管 646 13 生产主管 646 8 14 QC主管 628 14 QC主管 628 8 15 工艺主管 626 15 工艺主管 626 8 16 结构工程师 593 16 结构工程师 593 7 17 QE工程师 575 17 QE工程师 575 7 18 工艺工程师 570 18 工艺工程师 570 7 19 薪酬专员 526 19 薪酬专员 526 6 20 招聘专员 526 20 招聘专员 526 6 21 采购专员 515 21 采购专员 515 6 22 总账会计 515 22 总账会计 515 6 23 成本会计 515 23 成本会计 515 6 24 往来会计 514 24 往来会计 514 6 25 行政专员 512 25 行政专员 512 6 26 销售专员 510 26 销售专员 510 6 27 生产组长 492 27 生产组长 492 5 28 维修组长 487 28 维修组长 487 5 29 安全组长 487 29 安全组长 487 5 30 SOP技术员 446 30 SOP技术员 446 4 31 电子技术员 446 31 电子技术员 446 4 32 工艺技术员 443 32 工艺技术员 443 4 33 物料计划员 441 33 物料计划员 441 4 34 人事助理 439 34 人事助理 439 4 35 采购助理 399 35 采购助理 399 3 36 出纳 399 36 出纳 399 3 37 工艺助理 381 37 工艺助理 381 3 38 生产助理 380 38 生产助理 380 3 39 技术助理 375 39 技术助理 375 3 40 品质助理 360 40 品质助理 360 3 41 销售助理 359 41 销售助理 359 3 42 行政前台 352 42 行政前台 352 3 43 司机 335 43 司机 335 2 44 质检员 334 44 质检员 334 2 45 操作工 325 45 操作工 325 2 46 门卫 260 46 门卫 260 1 47 清洁工 260 47 清洁工 260 1 岗位评估结果排名表 部门 总经办 研究所 技术中心 营销中心 制造中心 层级 A A A A A 岗位 总经理 总监 总监 总监 总监 评价 960 943 921 910 900 采购部 A 部长 888 质检部 A A A A 部长 865 800 745 708 仓储部 人力资源部 财务部 部长 部长 部长 层级 最高分 最低分 高低差 层内级数 层差 薪酬宽带 标准岗位价值体系表(以A层级为例) 级别 标准岗位价值 岗位价值系数 A01 1035.6 7.67 A02 1010.4 7.48 A03 985.2 7.3 960 7.11 A1 上延三级(储备) 设计流程: A2 934.8 6.92 1、取最高分960 A3 909.6 6.74 2、取最低分708 A4 884.4 6.55 A5 859.2 6.36 A6 834 6.18 A7 808.8 5.99 A8 783.6 5.8 A9 758.4 5.62 A10 733.2 5.43 A11 707.999999999999 5.24 A04 682.799999999999 5.06 A05 657.599999999999 4.87 A06 632.399999999999 4.68 3、确定级数:选择奇数,根据公司情 按照11级 常用标准 3、计算层差:(最高-最低)/(层级 岗位价值系数:岗位价值/135 4、标准岗位价值上延三级下延三级作 下延三级(储备) 薪酬层级关系图 部门名称 层级 层级 A01 岗位名称 标准岗 位价值 1036 总经办 A 总经理 960 研究所 A 总监 943 技术中心 A 总监 921 营销中心 A 总监 910 制造中心 A 总监 900 采购部 A 部长 888 质检部 A 部长 865 仓储部 A 部长 800 人力资源部 A 部长 745 财务部 A 部长 708 实际评价岗位价值 A02 A03 A1 A2 1010.4 985.2 960 934.8 2-2职级划分辅助列(职位等级 变动范围,按照固定的分数差额 ) 2-1计算层级差(辅助列) 3岗位职级整理(前期排序 起始分数 评分范围 职级 项目 内容 备注 251 251~300 1 最高分 750 已做调整 1 10 301 301~350 2 最低分 250 已做调整 2 10 351 351~400 3 高低差 500 3 10 401 401~450 4 层内级数 11 4 10 451 451~500 5 层差 50 5 9 6 9 标准岗位价值上 延三级,下延三 级 501 501~550 6 551 551~600 7 7 9 601 601~650 8 8 9 651 651~700 9 9 9 701 701~750 10 10 9 11 9 12 8 13 8 14 8 15 8 16 7 17 7 18 7 19 6 20 6 21 6 22 6 23 6 24 6 25 6 26 6 27 5 薪酬宽带 7 设置奇数 序号 2-职级(文本) A级 960 708 252 11 25.2 7 B级 。。。。 计算层差 C级 岗位价值曲线 备) 设计流程: D级 28 5 29 5 30 4 31 4 32 4 33 4 34 4 35 3 36 3 37 3 38 3 39 3 40 3 41 3 42 3 43 2 44 2 45 2 46 1 47 1 E级 1、取最高分960 2、取最低分708 3、确定级数:选择奇数,根据公司情况自行设计,本例 按照11级 3、计算层差:(最高-最低)/(层级-1) 岗位价值系数:岗位价值/135 4、标准岗位价值上延三级下延三级作为该岗位薪酬等级 备) 薪酬层级关系图(就高原则) A3 A4 A5 A6 A7 A8 A9 A10 A11 A04 909.6 884.4 859.2 834 808.8 783.6 758.4 733.2 708 682.8 位职级整理(前期排序数据) 3-1岗位职级整理(辅助列) 3-2岗位职 岗位 分数 3-岗位 职级 销售总监 731 销售总监、生产经理、技术经理、销售高级经理 1 生产经理 721 生产经理、技术经理、销售高级经理 2 技术经理 710 技术经理、销售高级经理 3 销售高级经理 707 销售高级经理 4 工艺经理 680 5 工艺经理、品质经理、采购经理、人力资源经理、财务经理、行政经理、销售经理 品质经理 675 品质经理、采购经理、人力资源经理、财务经理、行政经理、销售经理 6 采购经理 670 采购经理、人力资源经理、财务经理、行政经理、销售经理 7 人力资源经理 670 人力资源经理、财务经理、行政经理、销售经理 8 财务经理 667 财务经理、行政经理、销售经理 9 行政经理 665 行政经理、销售经理 10 销售经理 660 销售经理 计划主管 649 计划主管、生产主管、QC主管、工艺主管 生产主管 646 生产主管、QC主管、工艺主管 QC主管 628 QC主管、工艺主管 工艺主管 626 工艺主管 结构工程师 593 结构工程师、QE工程师、工艺工程师 QE工程师 575 QE工程师、工艺工程师 工艺工程师 570 工艺工程师 526 薪酬专员 薪酬专员、招聘专员、采购专员、总账会计、成本会计、往来会计、行政专员、销售专员 招聘专员 526 招聘专员、采购专员、总账会计、成本会计、往来会计、行政专员、销售专员 采购专员 515 采购专员、总账会计、成本会计、往来会计、行政专员、销售专员 总账会计 515 总账会计、成本会计、往来会计、行政专员、销售专员 成本会计 515 成本会计、往来会计、行政专员、销售专员 往来会计 514 往来会计、行政专员、销售专员 行政专员 512 行政专员、销售专员 销售专员 510 销售专员 生产组长 492 生产组长、维修组长、安全组长 维修组长 487 维修组长、安全组长 安全组长 487 安全组长 SOP技术员 446 SOP技术员、电子技术员、工艺技术员、物料计划员、人事助理 电子技术员 446 电子技术员、工艺技术员、物料计划员、人事助理 工艺技术员 443 工艺技术员、物料计划员、人事助理 物料计划员 441 物料计划员、人事助理 人事助理 439 人事助理 采购助理 出纳 399 采购助理、出纳、工艺助理、生产助理、技术助理、品质助理、销售助理、行政前台 399 出纳、工艺助理、生产助理、技术助理、品质助理、销售助理、行政前台 工艺助理 381 工艺助理、生产助理、技术助理、品质助理、销售助理、行政前台 生产助理 380 生产助理、技术助理、品质助理、销售助理、行政前台 技术助理 375 技术助理、品质助理、销售助理、行政前台 品质助理 360 品质助理、销售助理、行政前台 销售助理 359 销售助理、行政前台 行政前台 352 行政前台 司机 335 司机、质检员、操作工 质检员 334 质检员、操作工 操作工 325 操作工 门卫 260 门卫、清洁工 清洁工 260 清洁工 设置奇数 标准岗位价值上延三级,下延三级 A05 A06 657.6 632.4 3-2岗位职级整理 4-岗位 门卫、清洁工 司机、质检员、操作工 采购助理、出纳、工艺助理、生产助理、技术助理、品质助理、销售助理、行 政前台 SOP技术员、电子技术员、工艺技术员、物料计划员、人事助理 生产组长、维修组长、安全组长 薪酬专员、招聘专员、采购专员、总账会计、成本会计、往来会计、行政专员 、销售专员 结构工程师、QE工程师、工艺工程师 计划主管、生产主管、QC主管、工艺主管 工艺经理、品质经理、采购经理、人力资源经理、财务经理、行政经理、销售 经理 销售总监、生产经理、技术经理、销售高级经理
6 页
458 浏览
立即下载
职等职级基准表
职等职级基准表 职 等 一 二 三 四 五 职级 2007/20 固定加 职务 绩效奖金 津贴 08 底薪 班费 特珠 夜班补 全勤奖 总工资 加给 贴标准 元/天 W1 750 276 60 ### W2 765 281 60 ### W3 780 287 60 ### W4 796 293 60 ### W5 812 299 60 ### W6 828 305 60 ### W7 845 311 60 ### W8 862 317 60 ### S1 750 276 150 20 60 ### S2 765 281 153 30 60 ### S3 780 287 156 40 60 ### S4 796 293 159 50 60 ### S5 812 299 162 60 60 ### S6 828 305 166 70 60 ### S7 845 311 169 80 60 ### S8 862 317 172 90 60 ### S9 879 323 176 100 60 ### S10 896 330 179 110 60 ### S11 914 336 183 120 60 ### S12 933 343 187 130 60 ### S13 951 350 190 140 60 ### S14 970 357 194 150 60 ### S15 990 364 198 160 60 ### S16 1009 371 202 170 60 ### S17 1030 379 206 180 60 ### S18 1050 386 210 190 60 ### S19 1071 394 214 200 60 ### S20 1093 402 219 210 60 ### S21 1114 410 223 220 60 ### S22 1137 418 227 230 60 ### S23 1159 426 232 240 60 ### S24 1183 435 237 250 60 ### S25 1206 444 241 260 60 ### S26 1230 453 246 270 60 ### S27 1255 462 251 280 60 ### S28 1280 471 256 290 60 ### S29 1306 480 261 300 60 ### S30 1332 490 266 310 60 ### S31 1359 500 272 320 60 ### 职位 清洁工/打机工/包装工/初 级文员/宿管/清洁工/小 工/保姆/厨工/打样员/粉碎 员/加料员/入库员/初级文 员 中级文员/外发员/物控员/ QA/QC/IQC/IPQC/样品 员/初级技术员/计划员/保 安/助理工程师/成控员/仓 管员/模保/机器保养员/班 长/储备干部/拌料员/单证 助理/收发员/学徒/上下 模/文宣/组长 高级文员/电工/初级会 计/厨师/司机/计划员/物控 员/外发员/采购员/保安队 长/模保班长/IE技术员/成 品发货员/验货专员/仓库组 长/QC组长/BOM组长/机 修/中级技术员/打样员/PE 技术员/配料班长/采购 员/初级会计/电工/焊工/调 机技术员/包装领班/配色师 /物料班长/修模员/经理助 理 注塑领班/高级会计/配色师 /IE工程师/QE工程师/出纳 /单证员/修模员/成控组 长/拌料组长/QE/主办会 计/出纳/外贸会计/总经理 助理/注塑技师 课长/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 /修机 职等职级基准表 职 等 五 五 六 七 职级 2007/20 固定加 职务 绩效奖金 津贴 08 底薪 班费 特珠 夜班补 全勤奖 总工资 加给 贴标准 元/天 S32 1386 510 277 330 60 ### S33 1413 520 283 340 60 ### S34 1442 530 288 350 80 ### S35 1471 541 294 360 80 ### S36 1500 552 300 370 80 ### S37 1530 563 306 380 80 ### S38 1561 574 312 390 80 ### S39 1592 585 318 400 80 ### S40 1624 597 325 410 80 ### S41 1656 609 331 420 80 ### S42 1689 621 338 430 80 ### S43 1723 634 345 440 100 ### S44 1757 646 351 450 100 ### S45 1793 659 359 460 100 ### S46 1828 673 366 470 100 ### S47 1865 686 373 480 100 ### S48 1902 700 380 490 100 ### S49 1940 714 388 500 100 ### S50 1979 728 396 510 100 ### S51 2019 743 404 520 150 ### S52 2059 757 412 530 150 ### S53 2100 773 420 540 150 ### S54 2142 788 428 550 150 ### S55 2185 804 437 560 150 ### S56 2229 820 446 570 150 ### S57 2273 836 455 580 150 ### S58 2319 853 464 590 150 ### S59 2365 870 473 600 150 ### S60 2413 887 483 610 150 ### S61 2461 905 492 620 150 ### S62 2510 923 502 630 200 ### S63 2560 942 512 640 200 ### S64 2611 961 522 650 200 ### S65 2664 980 533 660 200 ### S66 2717 999 543 670 200 ### S67 2771 1019 554 680 200 ### S68 2827 1040 565 690 200 ### S69 2911 1071 582 700 250 ### S70 2999 1103 600 710 250 ### 职位 课长/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 /修机 课长/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 /修机 高级课长/副经理 经理 七 职 等 职等职级基准表 职级 2007/20 固定加 职务 绩效奖金 津贴 08 底薪 班费 特珠 夜班补 全勤奖 总工资 加给 贴标准 元/天 S71 3089 1136 618 720 250 ### S72 3181 1170 636 730 250 ### S73 3277 1205 655 740 250 ### S74 3375 1241 675 750 250 ### S75 3476 1279 695 760 250 ### S76 3581 1317 716 770 250 ### S77 3688 1357 738 780 250 ### S78 3799 1397 760 790 300 ### S79 3913 1439 783 800 300 ### S80 4030 1482 806 810 300 ### S81 4151 1527 830 820 300 ### S82 4276 1573 855 830 300 ### S83 4404 1620 881 840 300 ### S84 4536 1668 907 850 300 ### S85 4672 1718 934 860 300 ### S86 4812 1770 962 870 400 ### S87 4957 1823 991 880 400 ### S88 5105 1878 1021 890 400 ### S89 5258 1934 1052 900 400 ### S90 5416 1992 1083 910 400 ### S91 5579 2052 1116 920 400 ### S92 5746 2113 1149 930 400 ### S93 5918 2177 1184 940 400 ### S94 6096 2242 1219 950 400 ### S95 6279 2309 1256 960 400 ### S96 6467 2379 1293 970 400 ### S97 6661 2450 1332 980 400 ### S98 6861 2524 1372 990 400 ### S99 7067 2599 1413 ### 400 ### S100 7279 2677 1456 ### 400 ### S101 7497 2758 1499 ### 400 ### S102 7722 2840 1544 ### 400 ### S103 7954 2926 1591 ### 400 ### S104 8192 3013 1638 ### 400 ### S105 8438 3104 1688 ### 400 ### S106 8691 3197 1738 ### 400 ### S107 8952 3293 1790 ### 400 ### 十 S108 一 S109 9221 3392 1844 ### 400 ### 9497 3493 1899 ### 400 ### 八 九 十 经理 职位 高级经理 副总 总监/常务副总 总经理 职等职级基准表 职 十 等 一 职级 S110 2007/20 固定加 职务 绩效奖金 津贴 08 底薪 班费 9782 特珠 夜班补 全勤奖 总工资 加给 贴标准 元/天 3598 1956 ### 400 ### S111 10076 3706 2015 ### 400 ### S112 10378 3817 2076 ### 400 ### S113 10689 3932 2138 ### 400 ### 职位 总经理
4 页
437 浏览
立即下载
上一页
1
2
...
48
49
50
...
66
67
下一页
跳到
页
热门推荐
【表格】行政人事部门工作分解及规划/目标分解
1180 阅读
5 页
某上市集团人力资源管理手册-精华版本
14322 阅读
69 页
企业人力资源九宫格人才盘点管理手册PPT模板
1378 阅读
21 页
旭辉集团人才发展(TD管理体系)/人才发展体系/覆盖人才选育用留,值得借鉴
919 阅读
35 页
2023年度人力资源部年中工作总结回顾
10151 阅读
2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