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绝密资料)2014年11月二级人力资源管理师串讲知识点-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

(最新绝密资料)2014年11月二级人力资源管理师串讲知识点-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

(最新绝密资料)2014 年 11 月二级人力资源管理师串讲知识点--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 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 第一节 企业组织结构的设计与变革 第一单元 企业组织结构设计 1、组织结构是组织内部分工协作的基本形式或框架。 2、需要组织结构提供一个基本框架,事先规定管理对象、工作范围和联络路线等事宜。 3、组织结构设计是指以企业组织结构为核心的组织系统的整体设计工作。它是企业总体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企业管理的基本前提。 4、组织设计是在组织设计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组织设计理论是企业组织理论的一部分。 5、组织理论又被称作为广义的组织理论或大组织理论,它包括了组织运行的全部问题,如组织运行的环境、目 标、结构、技术、规模、权力、沟通等,都属于其研究对象。 6、组织设计理论则被称作为狭义的组织理论或小组织理论,它主要研究企业组织结构的设计.而把环境、战略、 技术、规模、人员等问题作为组织结构设计中的影响因素来加以研究。由此可见,组织理论与组织设计理论在外延上 是不同的,从逻辑上说,组织理论应该包括组织设计理论。 7、组织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组织理论、近代组织理论和现代组织理论三个阶段。 8、古典组织理论主要是以马克思·韦伯(MaxWeber)、亨利·法约尔(HenriFay01)等人的行政组织理论为依据的, 强调组织的刚性结构;近代组织理论则是以行为科学为理论依据,甚至作为行为科学的一部分而存在,它着重强 调人的因素,从组织行为的角度来研究组织结构;现代组织理论则是从行为科学中分离出来,主要是以权变管理 理论为依据。现代组织理论还在发展中,它的理论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9、组织设计理论又被分为静态的组织设计理论和动态的组织设计理论,静态的组织设计理论主要研究组织的 体制(权、责结构)、机构(部门划分的形式和结构)和规章(管理行为规范)。动态的组织设计理论除了包含上述基本内 容之外,还加进了人的因素,加进了组织结构设计,以及组织在运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诸如协调、信息控制、绩 效管理、激励制度、人员配备及培训等。 10、现代组织设计理论,无疑地属于动态的组织设计理论。但是在动态组织设计理论中,静态设计理论所研究 的内容仍然占有主导的地位,依然是组织设计的核心内容。动态组织设计理论是静态组织设计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包容关系。 11、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1).任务与目标原则,企业组织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实现企业的战略任务和经 营目标服务的。这是一条最基本的原则。组织结构的全部设计工作必须以此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2).专业分工和 协作的原则,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各专业部门只有加强协作与配合,才能保证各项专业管理的顺利开展,达到组 织的整体目标。(3).有效管理幅度原则,由于受个人精力、知识、经验条件的限制,一名领导人能够有效领导的直 属下级人数是有一定限度的。有效管理幅度不是一个固定值,它受职务的性质、人员的素质、职能机构健全与否等条 件的影响。由于管理幅度的大小同管理层次的多少呈反比例关系,因此,有效管理幅度也是决定企业管理层次的一 个基本因素。(4).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企业组织设计时,既要有必要的权力集中,又要有必要的权力分散, 两者不可偏废。主要应考虑的因素有:企业规模的大小,企业生产技术特点,各项专业工作的性质,各单位的管理 水平和人员素质的要求等。(5).稳定性和适应性相结合的原则。 12、新型组织结构模式,主要经历了由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乃至事业部制的发展演变过程,而进入 60 年代以后,则出现了以下六种新型的组织结构模式。 13、(一)超事业部职,又称执行部制。一些大公司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在事业部制基础上演变而来的现代企业 组织结构模式。各事业部在经营管理方面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并可根据经营需要设置相 应的职能部门;主要优点:(1)可利用几个事业部的力量联合开发新产品,加快新产品的研制开发进度,以更快 地形成新产品的拳头优势;(2)超事业部的主要功能是协调各事业部的生产经营活动方向,从而大大增强了企业 的灵活性和适应性;(3)同时,能够使公司总经理从繁重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将自己的主要时间和精力集中 在企业重大战略性决策上;(4)有利于为最高领导层培养出色的接班人。主要缺点:(1)由于超事业部制增加了 管理层次,一方面会加大企业内部的横向、纵向的协调与沟通的工作量,降低决策与执行的效率;另一方面,也会 带来管理人员和管理成本增加等一些新的问题。满足的条件:企业规模特别巨大;产品品种较多,且都能形成大批 量生产;所涉及的业务领域及市场分布很广;所设立的事业部很多;最高领导者深感有适当集权的需要,否则无 法有效地协调、控制这众多的事业部。总之,超事业部主要适用于规模巨大、产品(服务)种类较多的企业。 14、(二)矩阵制,矩阵制组织结构亦规划一结构目标、非长短固定性或项目性组织结构。矩阵制组织形式是 在直线职能制垂直形态组织系统的基础上,在增加一种横向的管理系统。总之,矩阵制组织结构是由职能部门系列 和为完成某一临时任务而组建的项目小组系列组成的,具有双道命令系统。 主要优点:(1)将企业横向联系和纵 向联系较好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协助和配合,及时解决问题;( 2)提高了组织的灵 活性,可以随时组建、重建和解散团队,能在不增加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组织的人力资源; (3)将不同部门的专业人员集中在一起,使员工有机会学到更多的技能;(4)能较好地解决组织结构相对稳定 和管理任务多变之间的矛盾,使一些临时性的、跨部门工作的执行变得不再困难;( 5)为企业综合管理与专业管 理的结合提供了一种新组织结构形式,对于高层管理者而言,矩阵制组织结构是一种有效的分权工具;( 6)由于 项目团队成员享有较高的决策权,因而团队成员对组织的承诺水平以及组织对团队成员的激励水平均较高。主要缺 点:(1)组织关系比价复杂,由于人员受双重领导,对来自两个上级的指令有时无所适从,不易分清责任; (2)由于项目组成员来自各个职能部门,当任务完成后仍要回原单位,因而容易产生临时观念,导致责任心不强 ; (3)项目小组负责人的责任大于权力,既可能出现个人权力过大,一个人说了算的情况,也可能使组织陷入过度 的妥协,出现指挥混乱的情况,影响决策的效率。 15、多维立体组织又称多维组织、立体组织或多维立体矩阵制等,它是矩阵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它把矩阵组织 结构形式与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管理组织结构模式。多维立体组织是由美 国道一科宁化学工业公司在 1967 年率先建立。多维立体组织结构综合考虑了产品、地区与职能参谋机构,形成了三 类主要的管理组织机构系统,一是按产品划分的事业部,即产品利润中心;二是按职能(如市场研究、生产、调查、 财务、人事、质量控制等)划分的专业参谋机构,即专业成本中心;三是按地区划分的管理机构,即地区利润中心。 主要优点:(1)能够使产品事业部、地区事业部与专业职能参谋部门三方面都能从整个组织的全局考虑问题,从 第1页共6页 (最新绝密资料)2014 年 11 月二级人力资源管理师串讲知识点--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 而减少部门间的摩擦,互通信息,集思广益,共同决策;(2)能够最大限度满足客户的要求;(3)在分权的基 础上,能够确保职能目标的实现;(4)使人力资源在多种产品线之间灵活共享;(5)能适应不确定性环境的变 化,进行复杂决策的需要;(6)它主要应用于跨国公司和规模巨大的跨地区公司。主要缺点:(1)员工面临三重 职权关系,容易产生无所适从的情况;(2)员工需要接受高强度的训练,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等多种专业技能; (3)部门之间的横向协调困难,必须付出很大努力实现权力的平衡;(4)需要频繁召开会议协调关系,讨论解 决冲突的方案,从而增加管理成本,影响决策效率。 16、模拟分权组织亦称模拟分权制或模拟分散管理组织。模拟分权组织结构是指根据生产经营活动连续性很强 的大型联合企业内部各组成部分的生产技术特点及其对管理的不同要求,人为地把企业分成许多“组织单位”, 并将其看成是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部门,赋予它们尽可能大的生产经营自主权,让它们拥有自己的职能机构,使 每一单位负有“模拟性”的盈亏责任,实现“模拟”的独立经营、独立核算,以调动其生产经营积极性和主动性, 达到改善整个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目的的组织结构 。主要优点:(1)实践证明该组织结构模式具有较广的适用范 围,它不但适用于生产经营活动生产连续性很强的大型联合企业,如大型钢铁、化工、铝业等原材料加工等企业, 而且也适用于不宜完全实行事业部制的中型企业,不管这种企业的生产连续性是强还是不强,都可以采用;( 2) 有利于深化国有企业内部改革,加速老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 3)有利于增强企业活力,调动分厂或车间的生产 经营积极性,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4)有利于使责、权、利相结合,强化责任感,激发员工的参与意识,努力 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提高效益。主要缺点:(1)内部的价格体系不容易完全理顺;(2)各专业分公司生产经营 计划的目标和生产任务难以确定;(3)对各单位任务完成情况的考核显得比较困难而复杂;(4)企业内部的信 息交流较差;(5)组织内横向协调的难度大。 17、流程型组织结构模式是一种全新的以业务流程为中心的组织模式。主要特点:(1)以提高对顾客需求的反 应速度与效率,降低对顾客的产品或服务供应成本为目标;( 2)管理者的职权很大,业务流程较长,实行全程式 管理。在组织内部,所有提供一种产品或服务所需要的职能人员安排在同一个部门,这个部门由一个通常的“流程 负责人”来管理。(3)纵向管理链较短,而横向管理链较长。和传统型组织结构比较,具有以下优点:(1)以顾 客或市场为导向。(2)业务流程是以产出(或服务)和顾客为中心,从而提高了组织的运行效率。(3)组织结构 的扁平化。(4)流程团队是流程型组织的基本构成单位。(5)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从集权层级制到分 权层级制再到扁平化的流程组织,使企业组织结构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不断增强。 主要缺点:(1)确定核心流程较 为困难;(2)需要对组织文化、管理体制、人事财务、信息管理等系统进行配套性变革;(3)需要加强员工培训开 发,提高其综合素质,逐步适应流程型团队工作的环境等。 18、网络型组织亦称虚拟组织,它是以信息、通信技术为基础,依靠高度发达的网络,将供应、生产、销售企业 和客户,乃至竞争对手等独立的企业或个体连接而成的经济联合体。可以分为四种基本类型:(1)内部网络。 (2)垂直网络。(3)市场网络。(4)机会网络。具有以下特点:①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是一种“市场驱动型”组 织;②组织结构的扁平化;③流程的动态化特征更为明显,能够实现对市场的敏捷响应;④具有突出企业自身的 核心能力;⑤工作地点离散化,能够充分利用外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实现成本共担,降低生产成本;⑥企业 之间是为了完成一定的目标而结成的一种短暂的动态联盟;⑦各企业的核心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拥有 得天独厚的竞争优势;⑧企业规模小型化趋势更为明显;⑨要求有更为完善的网络技术。主要优点: ①能够促进 组织对顾客的变化做出灵活而快速的反应;②能够实现企业间的优势互补,实现组织资源的优化配置;③促进组 织成员伙伴关系的建立,使企业将资源转向顾客和市场需求;④能够降低企业管理成本,使中小型企业迅速成长; ⑤能够促进组织中每个成员提高其核心竞争力;⑥有利于促进员工注重团队工作和合作。主要缺点:①由于企业边 界的不确定性容易使企业丧失控制权;②不同企业的组织文化,及其发展目标的差异性,将使企业之间的相互关 系难以协调;③容易使企业潜在对手急速增加;④容易暴露组织成员的专有技术,其知识产权被侵占;⑤企业成 员的专业领域狭窄,相互依存性增强,信用问题成为企业合作的主要问题。 19、部门的横向结构设计,两大类方法:1、从企业总体结构来看,部门结构的横向设计方法可以分为:(1) 自上而下法;(2)自下而上法;(3)业务流程法。2、按照不同对象和标志,部门结构的横向设计方法,除以上方 法外,还包括:(1)按人数划分法;(2)按时序划分法;(3)按产品划分法;(4)按地区划分法;(5)按职 能划分法;(6)按顾客划分法。 20、企业各个管理和业务部门的组合方式:有三种:(1)以工作和任务为中心设计部门组合方式,包括:直线 制、直线职能制、矩阵结构(任务小组)等模式,也就是广义的职能制组织结构模式。(2)以成果为中心来设计部门 第2页共6页 (最新绝密资料)2014 年 11 月二级人力资源管理师串讲知识点--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 组合方式,包括事业部制和模拟分权制等模式。(3)以关系为中心来设计部门组合方式,通常包括多维立体组织模 式,流程型和网络型组织结构等。 第二单元 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 21、企业战略与组织结构的关系:组织结构的功能在于分工和协调,是保证战略实施的必要手段。主要战略有: (1)增大数量战略。在行业处于发展阶段,只需采用简单的结构或形式。(2)扩大地区战略。随着行业进一步发展,要 求企业将产品或服务扩展到其他地区。为了协调这些产品和服务,形成标准化和专业化,企业组织要求建立职能部 门结构。(3)纵向整合战略。在行业增长阶段后期,竞争更加激烈,为了减少竞争的压力,企业会采取纵向整合战略。 此时,组织应选择事业部制结构。(4)多种经营战略。在行业进人成熟期,企业往往选择多种经营战略,这时企业应 根据规模和市场的具体情况,分别采用矩阵结构或经营单位结构。 22、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程序,(一)组织结构诊断 1.组织结构调查.主要资料有:(1)工作岗位说明书 (2)组织体 系图(3)管理业务流程图。2.组织结构分析(1)内外环境变化引起的企业经营战略和目标的改变(2)哪些是决定企业经 营的关键性职能?(3)分析各种职能的性质及类别。3.组织决策分析,考虑的因素有:(1)决策影响的时间。(2)决策对 各职能的影响面。 (3)决策者所需具备的能力。(4)决策的性质。4.组织关系分析,分析某个单位应同哪些单位和个人 发生联系?要求别人给予何种配合和服务?它应对别的单位提供什么协作和服务?为制定和改进组织结构设计方案提 供可靠的依据。(二)实施结构变革 1.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征兆(1)企业经营业绩下降,例如市场占有率缩小、产 品质量下降、成本增加、顾客意见增多,缺少新产品、新战略等。(2)组织结构本身病症的显露,如决策迟缓、指挥不 灵、信息不畅、机构臃肿、管理跨度过大、“扯皮”增多、人事纠纷增加等。(3)员工士气低落,不满情绪增加,合理化 建议减少,员工的旷工率、病假率、离职率增高等。2.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方式(1)改良式变革。即日常的小改小革, 修修补补。如局部改变某个科室的职能,新设一个职位等,这是企业中常用的方式。(2) 爆破式变革。短期内完成组 织结构的重大的以至根本性变革。如两家企业合并,从职能制结构改为事业部制结构等。(3) 计划式变革。如企业组 织结构的整合。3.排除组织结构变革的阻力 。人们反对变革的根本原因:由于改革冲击他们已习惯了的工作方法和 已有的业务知识和技能,使他们失去工作安全感;一部分领导与员工有因循守旧思想,不了解组织变革是企业发 展的必然趋势。为保证变革顺利进行,应事先研究并采取如下相应措施:(1) 让员工参加组织变革的调查、诊断和 计划,使他们充分认识变革的必要性和变革的责任感。(2) 大力推行与组织变革相适应的人员培训计划,使员工掌 握新的业务知识和技能,适应变革后的工作岗位。(3) 大胆起用年富力强和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才,从组织方面 减少变革的阻力。(三)企业组织结构评价。 23、企业组织结构的整合,组织结构整合是企业最常用的组织结构变革方式,是一种计划式变革。(一) 企业结 构整合的依据。(二) 新建企业的结构整合。(三)现有企业的结构整合。(四)企业结构整合的过程。 第三单元 工作岗位设计 24、工作岗位设计的基本原则(1)明确任务目标的原则(2)合理分工协作的原则(3)责权利相对于的原则 25、改进岗位设计的基本内容(一)岗位工作扩大化与丰富化 1.工作扩大化(Job Enlargement)包括:① 横向 扩大工作。比如将属于分工很细的作业操作合并,由一人负责一道工序改为几个人共同负责几道工序 ;在单调的作 业中增加一些变动因素,分担一部分维修保养、清洗润滑等辅助工作 ;采用包干负责制,由一个人或一个小组负责 一件完整的工作;降低流水线传动速度,延长加工周期,用多项操作代替单项操作,等等。② 纵向扩大工作。将经 营管理人员的部分职能转由生产者承担,工作范围沿组织形式的方向垂直扩大。如生产工人参与计划制定,自行决 定生产目标、作业程序、操作方法、检验衡量工作质量和数量,并进行经济核算。再如,生产工人不但承担一部分生 产任务,还参与产品试制、设计、工艺管理等技术工作。2.工作丰富化(Job Enrichment)。在岗位现有工作的基础上, 通过充实工作内容,增加岗位的技术和技能和含量,使岗位的工作更加多样化、充实化,消除因从事单调乏味工作 而产生的枯燥厌倦情绪,从心理生理上满足员工的合理要求。 工作丰富化的要求:(1)任务的多样化;(2)明确 任务的意义;(3)任务的整体性;(4)赋予必要的自主权;(5)注重信息的沟通与反馈 3.关系:①联系:工作扩 大化和工作丰富化虽然都属于改进岗位设计的重要方法。②两者存在明显差异:工作扩大化是通过增加任务、扩大 岗位任务结构,使员工完成任务的内容、形式和手段发生变更 ;工作丰富化是通过岗位工作内容的充实,从心理生 理上更有利于员身心健康。(二)岗位工作的满负荷,在企业中,每个岗位的工作量应当饱满,有限的劳动时间应当 得到充分利用。这是进行岗位设计的一项最基本的原则和要求。(三)岗位的工时制度(四)劳动环境的优化。 27、岗位设计的基本方法。方法研究的具体应用的技术,包括: 1.程序分析(Process Analysis)。(1)作业程序图 (Operation Process Chart)是分析生产程序的工具之一。(2)流程图(Flow Process Chart)是分析生产程序的另一种工具。 第3页共6页 (最新绝密资料)2014 年 11 月二级人力资源管理师串讲知识点--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 (3)线图(Flow Diagram)。亦即流线图是用平面图或立体图来显示产品加工制作的全过程。 (4)人一机程序图(ManMachines Process Chart),亦称联合程序图,它是显示机手并动的操作程序图。(5)多作业程序图(Multiple-Activity Process Chart)。它是以多个岗位的多名员工以及所操纵的设备为对象绘制的程序图。 (6)操作人程序图(Operator Process Chart),亦称左右手操作程序图,它是按岗位员工操作时的连续动作及先后顺序绘制的程序图。2.动作研 究(Motion Study)。它是运用目视观察或者影片、摄像机等技术设备,将岗位员工的作业分解成若干作业要素(必要 时可将要素再细分为一系列动素 Therblig),根据动作经济原理,发现其中不合理的多余、重复部分加以改进.设计 出以新的合理的作业结构为基础的操作程序。动作经济原理可以分为:人体利用、工作地布置和工作条件的改善、工 具和设备的设计三个方面。 第二节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程序 28、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人力资源规划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力资源规划泛指各种类型人力资源规 划,而狭义的人力资源规划是特指企业人员规划。从时限上看,人力资源规划还可以区分为中长期计划以及按照年 度编制的短期计划,一般来说,五年以上的计划可以称之为规划。 29、狭义的人力资源规划(1)人员配备计划(2)人员补充计划(3)人员晋升计划,晋升计划的内容一般由晋 升条件、晋升比率、晋升时间等指标组成。 30、广义的人力资源规划,除了上述三种人员计划之外,还包括:(1)人员培训开发计划(2)员工薪酬激励 计划(3)员工职业生涯规划(4)其他计划,包括劳动组织计划、员工援助计划、劳动卫生与安全生产计划等。 31、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环境(一)外部环境 1.经济环境(1)经济形势。(2)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2.人口环 境。人口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社会或本地区的人口规模,劳动力队伍的数量、结构和质量等特征。3.科技环境 4. 文化法律等社会因素。影响人力资源活动的法律因素有:政府有关的劳动就业制度、工时制度、最低工资标准、职业 卫生、劳动保护、安全生产等规定,以及户籍制度、住房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因为这些制度、政策、规定会影响到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当然也会影响到企业的人员规划。(二)内部环境 1.企业的行业特征 2.企业的发展 战略 3.企业文化 4.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32、制定企业人员规划的基本原则(一)确保人力资源需求的原则。人力资源的供给保障问题是人员规划中应解决的 核心问题。(二)与内外环境相适应的原则。(三)与战略目标相适应的原则。(四)保持适度流动性的原则。 33、制定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程序,它的核心部分包括: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人力资源供给预测及供需综 合平衡三项工作。企业各类人员规划的基本程序是:1.调查、收集和整理涉及企业战略决策和经营环境的各种信息。 2.根据企业或部门的实际情况确定其人员规划期限,了解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状况,为预测工作准备精确而翔实的 资料。3.在分析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以定量为主的各种科学预测 方法对企业未来人力资源供求进行预测。4.制定人力资源供求协调平衡的总计划和各项业务计划,并分别提出各 种具体的调整供大于求或求大于供的政策措施。人力资源供求达到协调平衡是人员规划活动的落脚点和归宿,人力 资源供需预测则是为这一活动服务的。5.人员规划的评价与修正。 34、企业各类人员计划的编制(一)人员配置计划,企业的人员配置计划要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结合企业的工 作岗位分析所制作的工作说明书和企业人力资源盘点的情况来编制。人员配置计划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企业每个岗 位的人员数量、人员的职务变动情况、职务空缺数量以及相应的填补办法等。(二)人员需求计划。人员需求预测计划 的形成必须参考人员配置计划。(三)人员供给计划,主要包括人员招聘计划、人员晋升计划和人员内部调动计划等。 (四)人员培训计划,人员培训计划是作为人员供给计划的附属计划而存在的。(五)人力资源费用计划(六)人力资源 政策调整计划(七)对风险进行评估并提出对策。 第三节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预测 第一单元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基本程序 35、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内容(一)企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二)企业人力资源存量与增量预测。企业人力资源存 量主要是指,企业人力资源的自然消耗(如自然减员)和自然流动(如专业转移、变动而引起的人力资源变动);企业 人力资源增量主要是指,随着企业规模扩大、行业调整等发展变化带来的人力资源上的新的需求。(三)企业人力资 源结构预测(四)企业特种人力资源预测。 36、人力资源预测的作用,两个方面:(一)对组织方面的贡献 1.满足组织在生存发展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的需 求。2.提高组织的竞争力。3.人力资源预测是人力资源部门与其他直线部门进行良好沟通的基础。(二)对人力资源 管理的贡献 1.人力资源预测是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依据。2.有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37、人力资源预测的局限性(一)环境的不确定性(二)企业内部的抵制(三)预测的代价高昂(四)知识水平的限制。 38、影响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一般因素 1.顾客需求的变化(市场需求)。2.生产需求(或者企业总产值)。3.劳 动力成本趋势(工资状况)。4.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趋势。5.追加培训的需求。6.每个工种员工的移动情况。7.旷工 趋向(或出勤率)。8.政府的方针政策的影响。9.工作小时的变化。10.退休年龄的变化。11.社会安全福利保障。 39、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包括现实人力资源预测、未来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未来流失人力资源预测分析。其具体程 序如下:一、准备阶段(一)构建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系统(二)预测环境与影响因素分析 1.SWOT 分析法,SWOT 分析法 中,S 代表优势(strength),W 代表劣势(weakness),O 代表机会(opportunity),T 代表威胁(threat),SWOT 分析 实际上是对企业内外部条件各方面内容进行综合概括,分析企业组织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的一种方法。2. 竞争五要素分析法,美国人迈克尔·波特。(三)岗位分类(四)资料采集与初步处理。 40、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原理: 1.惯性原理。模式:由 A-预测 A+。2.相关性原理。模式:在已知 B+,C+的情 况下,由 A=f(B,C)预测 A+。3.相似性原理。模式:A0=a·BI,其中 a 是修正系数。 41、对象指标与依据指标(一)对象指标,对象指标是指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对象,可以是总量需求预测指标。 (二)依据指标,依据指标也就是影响需求预测的变量因素。 42、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定性方法:(一)经验预测法。经验预测法可以采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 方式。(二)描述法,描述法是指人力资源计划人员可以通过对本企业组织在未来某一时期的有关因素的变化进行描 第4页共6页 (最新绝密资料)2014 年 11 月二级人力资源管理师串讲知识点--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 述或假设。这种方法不适用于长期预测,因为时间跨度越长,对环境变化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就更难以进行描述和假 设。(三)德尔菲法,德尔菲法又叫专家评估法,一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听取专家 (尤其是人事专家)对企业未来 人力资源需求量的分析评估,并通过多次重复,最终达成一致意见。 43、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定量方法(一)转换比率法。人力资源预测中的转换比率法是:首先根据企业生产任务 (或业务量)估计组织所需要的一线生产人员(或业务员)的数量,然后根据这一数量来估计秘书、财务人员和人力资源 管理人员等辅助人员的数量。转换比率法的目的是将企业的业务量转换为对人员的需求,这是一种适合于短期需求 预测的方法。需要指出的是,转换比率法假定组织的劳动生产率是不变的。(二)人员比率法,采用人员比率法时,首 先应计算出企业历史上关键业务指标(例如: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的比例,然后根据可预见的变量计算出所需的各 类人员数量。这种方法假设,过去的人员数量与配置是完全合理的,而且生产率不变,(三)趋势外推法,趋势外推法 又称为时间序列法,是定量预测技术的一种。(四)回归分析法,回归分析法就是依据事物发展变化的因果关系来预测 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它是研究变量间相互关系的一种定量预测方法,又称回归模型预测法或因果法。(五)经济计 量模型法,经济计量模型法是先将公司的员工需求量与影响需求量的主要因素之间的关系用数学模型的形式表示出 来,依此模型及主要因素变量,来预测公司的员工需求。趋势外推法和回归分析法本质上都是经济计量模型法,不 其自变量只有一个,即时间变量;回归分析法也比较简单,不考虑不同自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而经济计量模型 法则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且考虑各因素问的交互作用。(六)灰色预测模型法,灰色预测模型法的本质也是经济计量模 型法。(七)生产模型法,生产模型法是根据企业的产出水平和资本总额来进行预测。(八)马尔可夫分析法,马尔可夫分 析法的主要思路是通过观察历年企业内部人数的变化,找出组织过去人事变动的规律,由此推断未来的人事变动 趋势和状态,既可以预测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也可以预测企业内部的人员供给情况。(九)定员定额分析法,1.工 作定额分析法,通过对作业方法和过程进行观察和详细分析(动作研究、时间研究),计算某项工作的工时定额和劳动 定额,再利用可预测变动因素的修正,确定公司的员工需求。工作研究是确定人力需求的最古老最有效的方法,但 周期长、成本高。2.岗位定员法,岗位定员法是根据生产工作岗位的多少与岗位工作负荷量的大小,计算人力资源规 划和确定定员人数的方法。3.设备看管定额定员法,该方法是根据需要开动的设备台数、班次和工人看管定额来计算 和确定定员人数的一种技术方法。4.劳动效率定员法,劳动效率定员法是根据生产任务量和劳动效率计算和确定定 员人数的一种技术方法。5.比例定员法,比例定员法是指以某一同岗位工作任务量相关的代表性标志物(可以是人, 也可以是其他)为对象,用该代表性物质的数量同定员人数的比例关系来体现定员标准的一种技术方法。(十)计算 机模拟法,计算机模拟法是进行人力资源需求预测诸方法中最为复杂的一种方法。 第四节企业人力资源供给预测与供求平衡 第一单元企业人力资源供给分析 44、企业人员供给包括内部供给和外部供给两种,其预测类型也包括两种:内部供给预测和外部供给预测。一、 内部供给预测。企业内部人力资源供给量必须考虑下述因素:企业内部人员的自然流失(伤残、退休、死亡等)、内部 流动(晋升、降职、平调等)、跳槽(辞职、解聘)等。二、外部供给预测 1.影响企业外部劳动力供给的因素(1)地域性因 素。(2)人口政策及人口现状。(3)劳动力市场发育程度。(4)社会就业意识和择业心理偏好。再如,应届大学生普遍存 在对职业期望值过高的现象,严格的户籍制度也制约着企业外部人员的供给。 2.企业外部人力资源供给的主要渠 道(1)大中专院校应届毕业生。(2)复员转业军人。(3)失业人员、流动人员。(4)其他组织在职人员。 45、企业人员供给预测的步骤(1)对企业现有的人力资源进行盘点,了解企业员工队伍的现状。(2)分析企业 的职务调整政策和历年员工调整数据,统计出员工调整的比例。 (3)向各部门的主管人员了解将来可能出现的人 事调整状况。(4)将上述的所有数据进行汇总,得出对企业内部人力资源供给量的预测。(5)分析影响外部人力 资源供给的各种因素(主要是地域性因素和全国性因素),并依据分析结果得出企业外部人力资源供给预测。(6)将 企业内外部人力资源供给预测进行汇总,得出企业人力资源供给预测。 46、内部供给预测的方法(一)人力资源信息库,1.技能清单。由四部分组成:(1)主要说明员工的工作岗位、经验、 年龄等;(2)介绍员工技术能力、责任、学历等;(3)对员工工作表现、提升准备条件等的评价;(4)对员工最近一次的 客观评价,尤其对工作表现的评价。2.管理才能清单。技能清单和管理才能清单是企业人力资源技能库的主要内容。 (二)管理人员接替模型(三)马尔可夫模型,马尔可夫模型是分析组织人员流动的典型矩阵模型。 第二单元企业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平衡 47、企业人力资源供不应求 1.将符合条件,而又处于相对富余状态的人调往空缺职位。2.如果高技术人员出 现短缺,应拟定培训和晋升计划,在企业内部无法满足要求时,应拟定外部招聘计划。 3.如果短缺现象不严重, 且本企业的员工又愿延长工作时间,则可以根据《劳动法》等有关法规,制定延长工时适当增加报酬的计划,这只 是一种短期应急措施。4.提高企业资本技术有机构成,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形成机器替代人力资源的格局 。 5.制定聘用非全日制临时用工计划,如返聘已退休者,或聘用小时工等。6.制定聘用全日制临时用工计划。7、最 第5页共6页 (最新绝密资料)2014 年 11 月二级人力资源管理师串讲知识点--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 为有效的方法是通过科学的激励机制,以及培训提高员工生产业务技能,改进工艺设计等方式,来调动员工积极 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对人力资源的需求。 48、企业人力资源供大于求常用方法有:1.永久性辞退某些劳动态度差、技术水平低、劳动纪律观念差的员工 。 2.合并和关闭某些臃肿的机构。3.鼓励提前退休或内退,对一些接近而还未达退休年龄者,应制定一些优惠措施, 如提前退休者仍按正常退休年龄计算养老保险工龄,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一次性发放部分奖金(或补助),鼓励提 前退休。4.提高员工整体素质,如制定全员轮训计划,使员工始终有一部分在接受培训,为企业扩大再生产准备 人力资本。5.加强培训工作,使企业员工掌握多种技能,增强他们的竞争力。鼓励部分员工自谋职业,同时,可拨 出部分资金,开办第三产业。6.减少员工的工作时间,随之降低工资水平,这是西方企业在经济萧条时经常采用 的一种解决企业临时性人力资源过剩的有效方式。 7.采用由多个员工分担以前只需一个或少数几个人就可完成的 工作和任务,企业按工作任务完成量来计发工资的办法。 第五节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划 49、制度规范的类型:1.企业基本制度。企业基本制度是企业的“宪法”。它是企业制度规范中带有根本性质 的,规定企业形成和组织方式,决定企业性质的基本制度。2.管理制度。管理制度是对企业管理各基本方面规定的 活动框架,调节集体协作行为的制度。3.技术规范。技术规范是涉及某些技术标准,技术规程的规定。4.业务规范  。业务规范是针对业务活动过程中那些大量存在,反复出现,又能摸索出科学处理办法的事务所制定的作业处理规 定。5.行为规范。个人行为规范是所有对个人行为起制约作用的制度规范的统称,它是企业组织中层次最低、约束 范围最宽,但也是最具基础性的制度规范。 50、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划的基本原则。1.将员工与企业的利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促进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 这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划的基本原则。2.从企业内外部环境和条件出发,建立适合企业特点的人力资源管 理制度体系,使之更加充满活力。3.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应当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同 时,有所创新、有所前进。4.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划与创新,必须在国家劳动人事法律、法规的大框架内进行 。 5.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划必须与企业集体合同保持协调一致。 6.必须重视管理制度信息的采集、沟通与处 理,保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划的动态性。 51、制定具体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程序 。在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是由一系列具体管理制度组成的。 一项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一般应由总则、主文和附则等章节组成。在制定其涵盖内容时,可按照如下程序进行 1.概括说明建立本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原因,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即在企业单位中加强人力资源 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对负责本项人力资源管理的机构设置、职责范周、业务分工,以及各级参与本项人力资 源管理活动的人员的责任、权限、义务和要求作出具体的规定。3.明确规定本项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程序和步骤, 以及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当遵守的基本原则和具体的要求。 4.说明本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设计的依据和基本原理, 对采用数据采集、汇总整理、信息传递的形式和方法,以及具体的指标和标准等作出简要确切的解释和说明。5.详 细规定本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类别、层次和期限(如何时提出计划,何时确定计划,何时开始实施,何时具体检查, 何时反馈汇总,何时总结上报等)。6.对本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中所使用的报表格式、量表、统计口径、填写方法、文 字撰写和上报期限等提出具体的要求。7.对本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结果应用原则和要求,以及与之配套的规章 制度(如薪酬奖励、人事调整、晋升培训等)的贯彻实施和相关政策的兑现办法作出明确规定。8.对各个职能和业务部 门本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年度总结、表彰活动和要求作出原则规定。9.对本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员工的权利与 义务、具体程序和管理办法作出明确详细的规定。10.对本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解释、实施和修改等其他有关问题 作出必要的说明。 第6页共6页

6 页 495 浏览
立即下载
2010年5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二级)技能试卷及答案

2010年5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二级)技能试卷及答案

2010 年 5 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二级) 技能试题及答案   一、简答题(本题共 3 题,第 1 小题 15 分,第 2 小题 15 分,第 3 小题 14 分,共 44 分) 1、在面试过程实施过程中,一般可分为哪几个工作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分析:面试的实施阶段  p104 面试的实施过程一般包括 5 个阶段 1.关系建立阶段 [可以预料到的问题开始发问] 用封闭性问题 2.导入阶段  [有所准备的、比较熟悉的题目]  用开放性问题 3.核心阶段  [关于核心胜任力的事例]  用行为性问题与其它问题配合使用 4.确认阶段  [对核心阶段所获得的信息进行确认] 常用开放性问题 5.结束阶段   常用行为性和开放性问题   2。简要说明提取关键绩效指标的程序和步骤? 分析:(一)利用客户关系图分析工作产出 采用客户关系图的方式界定某一团队和员工个人的工作产出,进而对绩效指标进行评估这种做 法的好处是:首先,能够用工作产出的方式将个体或团队的绩效与组织内外其他个体和团队联系起 来,增强每个团队或员工的客户服务意识;其次,能够更加清晰地显示团队或员工对整个组织的贡 献率;最后,采用这种直观的方式,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分析掌握团队和员工的工作产出,不会遗 漏较大的或重要的考评项目。 (二)提取和设定绩效考评的指标 在确定了团队或个体的工作产出,并从中汇总整理出各种相关的绩效考评指标之后,应当运用 SMART 方法提取关键绩效考评指标。 关键绩效指标主要可以区分为数量指标、质量指标、成本指标和时限指标四种类型。 (三)根据提取的关键指标设定考评标准 KPI 的标准水平可作出以下区分: 1.先进的标准水平,包括本行业,国内同类企业的,国际同类企业的先进水平。 2.平均的标准水平,包括本行业,国内同类企业的,以及国际同类企业的平均水平。 3.基本的标准水平,它是指期望被考评者达到的水平。这种标准的水平是每个被考评者经过一 定程度的努力都能够达到的水平。 (四)审核关键绩效指标和标准 3。简要说明职业安全卫生预算的编制审核程序?   二、综合题(本题共 3 题,第 1 小题 18 分,第 2 小题 18 分,第 3 小题 20 分,共 56 分) 1、LHB 公司是一家国际食品和家庭及个人卫生用品集团,该公司在 21 世纪初彻底进行了重组。 在过去,该公司是高度分权化的,各国的子公司均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在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该公 司开始引入新的创新和战略流程,同时整合其核心业务。 直到 2000 年,由 H 国和 B 国的董事长以及他们的代表组成的一个特别委员会和一个包括职能、 产品和地区经理等在内的 15 个董事一直独揽着公司的决策大权,整个结构是矩阵式的,其特点是加 强了横向联系,组织的机动性加强,集权和分权相结合,专业人员潜能得到发挥,能培养各种人才。 然而,矩阵制的缺点是成员位置不固定,有临时观念,有时责任心不够强;员工受双重领导,有时 不易分清责任,一份“我们需要明确的目标和角色,董事会使自己过多地卷入了运营,从而对战略 领导造成了损害”的内部报告也表明公司的组织结构存在一定的问题。 然而,2001 年启动的“杰出绩效塑造计划”带来了公司结构的实质性改变。该计划废除了特别 委员会和地区经理这一层级,代之以一个由 7 人组成的董事会,由董事长及职能和大类产品(即食 品、家庭及个人卫生用品)的经理组成。向他们报告的是 12 位负有明确盈利责任的集团总裁,后者在 特定地区对其管理的产品利润负有完全的责任,全球战略领导被明确的置于执委会一级,运营绩效 则是业务集团的直接责任。 在这种正式结构调整之后,国际协调是由许多正式和半正式的网络协助完成的。研究和发展的工 作由国际网络创新中心负责实施,其领导责任通常归属于中心的专家而不是 H 国或者 B 国的总部机 构。产品和品牌网络一国际业务小组-负责在全球范围内协调品牌和营销。同时职能网络也开展一系 列计划以便就一些关键问题,如录用和组织效能,实现全球协调。所有这些网络均大大信赖于非正式 领导和社会过程,同时也信赖于电子邮件和内部网络科技投入的支持。是否参与这种协调在很大程度 上是由业务集团而非公司总部确定并资助的,这里所谓的企业网络组织,是指以某一具有核心能力 的组织为中心,利用一定的手段,针对一定的目标,将一些相关的组织连接起来,形成一个互相支 持、互相合作、互相储存的企业组织群体。这个组织群体中,每个组织作为网络组织群体的成员,又 是相对独立的,通过长期契约和信任,与核心组织群结在一起成为命运共同体而共同发展。网络型组 织能够不断地适应企业的外部环境。网络型组织结构具有以下重要特征:极大的灵活性、虚拟性、动 态协作性、组织柔性、信息交互性、无边界性、多元化和结构的扁平化。 请结合本案例,回答以下问题: (1)实施新的组织变革计划后,该公司组织结构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10 分) (2)该公司顺利完成了组织结构的变革,对我们有哪些重要启示? (8) 分析:【组织结构变革注意事项】 对组织结构变革要持积极态度,防止产生观望等待和消极畏难情绪。需要认真论证、反复评估、 慎重对待、稳步推进,不能草率从事,并且做到: 1)组织结构改革方案要经过仔细研究和充分酝酿。 2)尽可能地先进行试点,再逐步推广,避免“限期完成”的运动方式。 3)为了切实保证企业组织结构整合的顺利进行,除了要在事前做好各种准备工作之外,在初步 完成整合之后,还需要建立健全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以及相关的配套工作。同时,还要将作业流程 的改进、考评指标的变化与员工的培训,以及薪酬制度的调整等项工作密切地结合起来,有计划、有 步骤地推进各项配套工作的进行。   2、K(中国)公司深刻地认识到:先进的管理只有依靠优秀的人才才能实现,人才培训则是造就 优秀人才的必要途径。18 年来,该公司已经累计培训员工 20 万人次,基本培训资金投入超过 2.4 亿 元,作为世界最大的餐饮连锁企业,该公司不仅给中国带来了异国风味的美味食品,上万个就业机 会,还提供了一套全新的具有国际化标准的人员培训和管理系统,从每一个新员工踏进公司大门的 那一刻起,公司就根据未来发展和运营的需要,为他们量身定制了培训与发展计划上,而且设计了 多方面、多层次的培训开发课程。例如,新进公司的每个餐厅服务员,都会有一个平均 200 小时的 “新员工培训计划”;餐厅管理人员不但要学习入门的分区管理手册,还要接受公司的高级知识技 能培训,并会被送往国外考察进修,接受新观念以开拓思路;由于餐厅经理是直接面对顾客的最重 要管理人员,公司会安排其参加各种有趣的竞赛和活动,如每年的“餐厅经理年会”、“餐厅经理擂 台赛”等,使餐厅经理们既有机会交流学习,同时也具有昂扬积极向上的风貌。从最基本的人际关系 管理技巧,到岗位职责技能培训、分区管理技巧乃至高级知识技能培训,该公司设计的每项课程都具 有很强的针对性,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餐厅是 K(中国)公司的基本业务单位,因此针对餐厅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系统”是该公司 人力资源培训战略的重要五一节,这套系统被某些业内人士称为“制造核心竞争力的永东车”。1996 年,公司专门建立了对餐厅管理人员进行训练的专业基地—教育发展中心,每年为来自全国各地 2000 多名该公司餐厅管理人员提供上千次的培训课程。是他们从一个丝毫不了解餐饮行业,不了解 餐厅管理的外行人,发展到餐厅经理的中的精英,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提供的不同培训课程以及度 身订制的长远规划功不可没。 请您结合本案例,回答以下问题。 (1)K 中国公司的员工培训开发系统具有哪些特点?(10 分 (2)K 中国公司的员工培训制度对我们有哪些启示?(8 分)     3、HS 是一家具有 60 多年历史的大型国有制造企业,主营业务为工程机械产品制造,人员规模 2000 余人,主要面对华北和西北市场。由于中国工程机械市场在 2001 年爆发性增长,企业销售规划 增长迅速,在 2002 年到 2005 年之间,销售收入从 16 亿增长到 30 亿左右,成为待业内领先品牌。然 而,在风光的销售业绩的背后,是企业内部的管理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薪酬问题。该企业目前有 几种适用于不同类型岗位的工资制度。例如,(1)职能部门采用的是以岗位工资为主导的工资制度, 即在每月发放的工资中,岗位工资约占 80%,绩效工资和项目奖金占 20%左右;(2)技术部门实行 的是组合工资制,它由基本工资、岗位工资和项目奖金三部分组成;(3)车间工人采用的是计件工 资加奖金的工资制度。 随着企业发展,高学历、高素质和员工越来越多,企业对产品研发、市场销售人员一级一线的生 产工人的操作技能和专业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于是,分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副总经理张彬先生开始 关注工资制度的改革问题,并考虑在企业推行技能工资制度的可能性,试图通过构建技能和能力工 资体系,调动员工提升个人能力素质的主动性,从而促进学习型组织的建立。 结合该案例,说明企业推行技能工资制应当注意哪些问题?(20 分) 分析:A  p312  技能工资制:是一种以员工的技术和能力为基础的工资。以技能为导向的工 资结构的优点是有利于激励员工提高技术、能力。但也有不足,它忽略了工作绩效及能力的实际发挥 程度等因素,企业工资成本也比较高;而且适用范围窄,只适用于技术复杂程度高、劳动熟练程度差 别大的企业,或者是处在艰难期,急需提高企业核心能力的企业。 1、技能工资的前提是:(1)、明确对员工的技能要求 (2)、制定实施与技能工资制度配套的技能 评估体系 (3)、将工资计划与培训计划相结合 2、技能工资的种类(1)技术工资 (2)能力工资(包括基础能力工资和特殊能力工资)

4 页 467 浏览
立即下载
2009年11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参考答案

2009年11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参考答案

2009 年 11 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统考试题-参考答案 2009 年 11 月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国 家 职 业 资 格 全 国 统 一 鉴 定 人力资源管理师专业理论试卷               标  准  答  案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A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D 知识 知识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B 知识 20091 人力 2 级-理论 B 知识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D 知识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D 知识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A 知识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D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B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B 知识 知识 知识 0 知识 1 知识 2 知识 3 知识 4 知识 5 知识 6 知识 7 知识 8 知识 9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D A A C D D C C C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D 知识 0 知识 1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知识 D C 2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知识 3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知识 A B 4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C 知识 5 知识 6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知识 D A 7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知识 8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知识 D C 9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知识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知识 0 1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2 知识 3 知识 4 知识 5 知识 6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知识 7 知识 8 知识 9 知识 0 知识 1 知识 2 知识 3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B A 知识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A B C A A B C A C A D B B 知识 4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知识 A 5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知识 C 6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B 知识 7 知识 8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A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知识 A 9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知识 C 0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知识 D 1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D 知识 2 知识 3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B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C 知识 4 知识 5 知识 6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知识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知识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知识 0 知识 1 知识 2 知识 3 知识 4 知识 5 知识 6 知识 7 知识 8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A C 8 9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D 7 知识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C D A C、E A、B、E B、C、E E A、B、C、D、 A、B、D D、E E A、B、C、D、 A、B、E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B、C、D、E 知识 9 知识 0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B、D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知识 A、B、E 1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知识 A、C、E 2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知识 A、B、C、D 3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A、B、C、E 知识 4 知识 5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A、C、E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知识 A、C、D、E 6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知识 B、C、D、E 7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知识 A、B、C、D 8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知识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知识 A、C、D 9 A、B、C、E 0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B、D 知识 1 知识 2 知识 3 知识 4 知识 5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知识 6 知识 7 知识 8 知识 9 知识 0 知识 1 知识 2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A、B、C、E A、B、C、D B、D、E B、C、D A、C、D A、B、C、E B、D E A、B、C、D、 B、D A、C、E B、C、D、E A、B、C、E 知识 3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知识 4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知识 A、B C、D、E 5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B、C、D、E 知识 6 知识 7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知识 A、C、E A、B、C、D 8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知识 9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 知识 B、D B、C、D、E 00   2009 年 11 月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国 家 职 业 资 格 全 国 统 一 鉴 定 人力资源管理师专业能力试卷               标准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简答题(本题共 3 题,第 1 小题 16 分,第 2 小题 15 分,第 3 小题 15 分,共 46 分) 1、评分标准:P86 企业实施员工素质测评的具体步骤和程序: (1)准备阶段          ① 收集必要的资料;                                                         (1 分)          ② 组织强有力的测评小组;                                              (1 分)          ③ 制定测评方案 。                                                            (1 分) (2)实施阶段                                                                         (1 分) 测评的实施阶段是测评小组对被测评对象进行测评,获取素质能力数据的过程,它是整个测评 过程的核心。        ① 测评前的动员;                                                              (1 分)        ② 测评时间和环境的选择;                                                (1 分)        ③ 实施测评,包括从测评指导到实际测评,直至回收测评数据的整个过程 。         (1 分) (3)测评结果调整       ① 分析引起测评结果误差的原因;                                      (1 分)       ② 正确选择处理测评结果的分析方法;                               (1 分)       ③ 对测评的数据进行处理 。                                                 (1 分) (4)综合分析测评结果       ① 描述测评结果;                                                               (1 分) ② 对测评对象进行分类;                                                         (1 分) ③ 对测评结果进行分析。                                                         (1 分)   2、评分标准:P197 访谈法的具体步骤: (1)明确要采集的信息。                                                       (3 分) (2)设计访谈方案。访谈方案是评估人员在访谈中提问问题的清单,与调查问卷的设计类似。    (3 分) (3)测试访谈方案。在访谈实施前进行依次测试,可以对访谈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还可以提 高访谈者的访谈技能。   (3 分) (4)全面实施访谈。                                                              (3 分) (5)对资料进行分析,编写调查信息报告。                           (3 分)   3、评分标准:P255 审核关键绩效指标时应当关注以下要点: (1)工作产出是否为最终产品。                                            (3 分) (2)多个考评者对同一个绩效指标和标准进行评价,其结果是否具有可靠性和准确性。(3 分) (3)关键绩效考评指标的总和是否可以解释被考评者 80%以上的工作目标。      (3 分) (4)关键绩效指标和考评标准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3 分) (5)关键绩效指标的考评标准是否预留出可以超越的空间。      (3 分)   二、综合题(本题共 3 题,每小题 18 分,共 54 分) 1、评分标准:P64~70 (1)企业人力资源内部供给预测的基本方法:          ① 人力资源信息 库                                                                (2 分)             人力资源信息库针对企业不同人员,又可以分为:             a.技能清 单                                                                      (1 分)             b.管理才能清 单                                                               (1 分)         ② 管理人员接替模 型                                                              (2 分)         ③ 马尔可夫模型            (2 分) (2)应对企业人力资源短缺的措施:(每项 2 分,最高 10 分)        ① 将符合条件,而又处于相对富余状态的人调往空缺职位 。                      (2 分)       ② 如果高科技人员出现短缺,应拟订培训和晋升计划,在企业内部无法满足要求 时,应拟定外部招聘计划。   (2 分)       ③ 如果短缺现象不严重,且本企业的员工又愿延长工作时间,则可以根据《劳动 法》等有关法规,制定延长工时适当增加报酬的计划,这只是一种短期应急措施。                                                 (2 分)      ④ 提高企业资本技术有机构成,提高劳动生产率,形成机器替代人力的格局 。      (2 分)      ⑤ 制定聘用非全日制临时工计划,如返聘已退休者,或聘用小时工等 。                 (2 分)      ⑥ 制定聘用全日制临时工计划 。                                                                              (2 分)   2、评分标准: (1)存在的问题: ① 首先,没有认真地贯彻执行现行的薪资制度,一年多没有兑现奖金即绩效工资,未实现岗位 工资与绩效工资的联动。                                                                              (2 分) ② 从该公司薪资制度适用性上看,应用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适用于一线生产人员,对 市场营销、经营管理、产品研发等其他岗位的人员不一定适用。                                                         (2 分) ③ 从该公司薪资制度的结构上看,虽然岗位薪点值能够体现各岗位员工的劳动差别,但按岗位 薪点数折算出的绩效薪点值并没有真正体现出员工个人的实际贡献程度。                                           (2 分) ④ 没有坚持薪资对外公平性的原则,及时掌握劳动力市场价位变动情况,适时地调整企业员工 薪资水平。                                                                                                                             (2 分)   (2)科学合理的薪资制度应体现的基本要求: ① 员工的薪资分配必须体现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成为实施企业发展战略,实现战略目标的重 要支撑点。                                                                                                                              (2 分) ② 员工的薪资分配必须强化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只有公司的核心价值观被全体员工所认同,企 业内部才能创造一种共同语言,才能从思想和行动上形成一股合力。                                                    (2 分) ③ 员工的薪资分配必须解决好价值分配中的三对矛盾,即现在与将来的矛盾、老员工与新员工 的矛盾、个体与团体的矛盾,才能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2 分) ④ 员工的薪资分配必须有利于培养和增强企业的核心能力。                                   (2 分) ⑤ 企业应当逐步完善薪资管理的基础工作,如确立薪资的市场调查机制,健全工作岗位分析评 价以及绩效考评制度,实现薪资制度的整体性和配套性。                                                                        (2 分)  3、评分标准: ① 试用期为劳动合同的约定条款而非法定必备条款,即订立劳动合同可以约定试用期,也可以 不约定试用期。本案例未说明是否约定试用期,可以理解为该合同未约定试用期,因而企业解除劳动 合同的理由不成立。                                                                                                                           (2 分) ② 张某在工作中存在违纪行为,但判断张某是否属于严重违纪,企业必须依据已公示的,且经 过合法程序制定的企业内部劳动规章制度,本案企业未能清楚举证相关制度规定。                                  (2 分) ③ 如果张某的行为属于严重违纪,依据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严重违反用人单位劳动纪律的, 企业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如果不属于严重违纪,则不能解除劳动合同。                                                 (2 分) ④ 调整张某的工作岗位属合同的变更,而依据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订立和变更劳动合同应 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企业单方意思表示“调动张某到洗衣房工作,若对方不同意,限期 三个月内另谋出路”的方法,违反了上述规定。     (2 分) ⑤ 在三个月期间只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发放张某的工资没有依据,因为工资支付应按照劳动合 同约定的标准支付。                                                                                                                              (2 分) A.如果企业有前述的内部劳动规章制度,可以依据张某的违纪情况,按照相应标准以承担相应 的经济责任为由扣发工资,以为惩戒。 (2 分)                                                                                               B.如果张某提供了正常劳动,按当地最 低工资标准发放张某的工资是违法行为。     (2 分) ⑥ 在本案例中,该企业内部劳动合同管理与劳动规则制定实施都存在不合法的地方: A.在劳动合同管理方面,企业应有符合法律规范的劳动合同文本,并且应当对约定条款如试用 期等做出具体规定,即哪些岗位应约定(或不约定)试用期。                                                                  (1 分) B.在劳动纪律方面应明确规定何谓严重违纪,违反劳动纪律应承担何种责任。        (1 分) ⑦ 分析本案例的发生,至少有以下两个方面工作应当引起企业的重视: A.企业应当强化员工的教育培训,从新员工进入企业那一天起,就应该使员工清楚地了解公司 的各种规章制度,特别是通过宣传教育,使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尽快融入企业。                (1 分) B.企业的相关部门,特别是人力资源部门及其管理人员,应当重视劳动法律法规的学习,逐步 增强执行国家劳动法律法规的意识。      

10 页 427 浏览
立即下载
2009年11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理论试卷

2009年11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理论试卷

2009 年 11 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统考试题-理论试卷  2009 年 11 月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 职      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 等      级: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卷  册  一:职业道德 理论知识 注意事项:1 、考生应首先将自已的姓名、准考证号等用钢笔、圆珠 笔等写在试卷册和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并用铅笔填 涂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处。 2 、考生同时应将本页右上角的科目代码填涂在答题卡右 上角的相应位置处。 3 、本试卷册包括职业道德和理论知识两部分: 第一部分,1-25 小题,为职业道德试题; 第二部分,26-125 小题,为理论知识试题。 4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 案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 案。所有答案均不得答在试卷上。 5 、考试结束时,考生务必将本卷册和答题卡一并交给监 考人员。 6 、考生应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如果不按标准要求进 行填涂,则均属作答无效。 地    区: 姓    名: 准考证号: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监制 第一部分 职业道德 (第 1~25 题,共 25 道题) 一、职业道德基础理论与知识部分 答题指导: ◆该部分均为选择题,每题均有四个备选项,其中单项选择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多项选 择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是正确的。 ◆请根据题意的内容和要求答题,并在答题卡上将所选答案的相应字母涂黑。 ◆错选、少选、多选,则该题均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第 l~8 题) 1、下列关于“德”的说法中,符合古代典籍“道德”之“德”本意的是(   )。 (A)“德”为心声                        (B)“德”为失去的 意思 (C)“德”乃对道的认识和把握            (D)“德”即信仰 2、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曾有“执事敬”的说法,其意为(    )。 (A)尊敬长者                           (B)执行命令 (C)干事敬业                           (D)以儆效先 3、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正确的是(    )。 (A)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B)仁、义、礼、智、信 (C)艰苦奋斗                           (D)爱国主义 4、职业活动内在的道德准则是(    )。 (A)敬业、守纪、进取                   (B)宽让、和睦、合作 (C)诚信、服务、奉献                   (D)忠诚、审慎、勤勉 5、关于“职业理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立足现实而言,职业理想本质上是一种梦想 (B)从职业生涯的发展角度看来,职业理想是实现职业目标的精神动力 (C)在个人生活上,只有有了职业理想才会感受幸福 (D)从人性来看,职业理想是人生惰性与贪婪的体现 6、确立职业化管理的主要依据是(    )。 (A)整体规范化的标准               (B)充分依靠员工个人的聪明才智 (C)不再强调过程管理                (D)以业绩定优劣而非以道德论短 长 7、古人云“吾生有崖,而知无涯”,其意对现代从业人员的启示是(    )。 (A)生命短暂,不要想入非非          (B)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C)知足常乐,和谐为本              (D)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8、“慎独”作为道德修养,其意思是(    )。 (A)越是无人监督时,越要坚持按照道德要求行事 (B)独立自主,自我判断,绝不人云亦云 (C)食无求饱,居无求暖,敏于事而慎于言 (D)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养成实事求是的品行 (二)多项选择题(第 9~16 题) 9、世界 500 强企业关于优秀员工的标准包括(    )。 (A)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B)只有企业领导要求做的事情,才能够去做 (C)不找任何借口 (D)注意细节,追求完美 10、关于“诚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诚信是企业形成竞争力的无形资本 (B)诚信建立在共同利益之上,没有共同利益就没有诚信 (C)诚信符合个人和集体的长远利益,但会损害短期利益 (D)诚信是长期信用积淀的结果 11、下列情形不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是(    )。 (A)销售鲜活商品 (B)处理有效期即将到期的商品或者其他积压的商品 (C)非季度性降低 (D)因清偿债务、转产、歇业降低销售商品 12、作为职业道德规范,“诚信”具有的特征是(    )。 (A)通识性                (B)智慧性     (C)代价性                (D)被动性 13、针对不正当竞争和商业贿赂、欺诈等不法行为,世界各国确立的法律包括(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 (B)日本的不当赠品及不当表示防止法 (C)美国的谢尔曼法 (D)英国的荣誉法典 14、下述做法中,符合我国《娱乐场所管理条例》规定的是(    )。 (A)某歌厅内有人吸毒,其服务员虽然发现但未予以制止 (B)虽为周末,某电子游艺厅依然禁止未成年人玩耍电子游戏机 (C)某舞厅管理完善,但依然在通道入口处安装闭路电视 (D)某演艺厅招用外国人,为其办理就业许可证 15、在职业活动中,践行“纪律”的具体要求是(    )。 (A)创立岗位规则               (B)执行操作规程 (C)遵守行业规范               (D)严守法律法规 16、加强内部合作,对员工的益处在于(    )。 (A)优势互补, 有助于取得工作绩效 (B)有助于团结起来,增强对企业的话语权 (C)在遇到势力欺负时,能够自我保护 (D)根据工作流程,能够提高工作效率 二、职业道德个人表现部分(和 17~25 题) 答题指导: u      该部分均为选择题,每题均有四个备选项,你只能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选择其中 一个选项作为你的答案。 u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择答案的相应字母涂黑 17、假如你只是一名普通的公司职员,关于公司的重大决策,你认为(    )。 (A)这些事情是公司领导的职责,自己从不关心也不过问 (B)假如有领导征求自己的意见时,会说出自己的观点 (C)会时刻关注,但考虑某些因素,不会向领导们提出意见或建议 (D)很关注,自己会主动提出意见或者建议 18、你因为工作忙,已经好几天没有回家与家人一起吃饭了。回家的路上偶遇几个朋友,他们盛 情邀请你参加他们的一个活动。但是你已经答应回家和家人一起吃晚餐,这时你会(    )。 (A)婉拒朋友                      (B)愉快地答应朋友们的邀请 (C)征求家人的意见,再做决定      (D)考虑朋友们可能有事,自己不参加 19、你在领导的办公室等待请示工作,对方却临时有事回不来,要求稍等片刻。桌子上摆满了报 纸和你爱吃的糖果,你会(    )。 (A)边吃糖果边等                 (B)看看报纸打发时间 (C)静静等待                     (D)过会儿再来 20、市长要来你公司视察工作,总经理直接要求你立即准备一份向市长的汇报材料,时间仅有半 天,你估计凭自己的能力是无法按时完成这项任务的,你会(    )。 (A)向总经理报告,说明自己不完成的理由 (B)向总经理推掉这份棘手的工作,并推荐其他人选 (C)干起来再说 (D)找自己的主管商量一下 21、别的同事都已经下班走人了,单位里只有你和另外一个陌生的同事因故没有离开,晚饭时间 已经过去一会儿了,这时,他邀请你共进晚餐,你会(    )。 (A)愉快地答应了 (B)告诉对方自己家里有事,很快离开了 (C)说自己马上走了,感谢对方的好意 (D)会和他共进晚餐,但说明只准自己请对方 22、关于你目前的工作岗位,下列状况中,你认为与自己最接近的是(    )。 (A)如果不是因为太缺钱,自己肯定离开这里 (B)如果不是考虑父母的愿望,自己肯定不在这里 (C)如果不是当初一时做出了错误的决定,自己肯定不会来这里 (D)如果不是这个岗位能够用得上所学知识,自己早就离开了这里 23、如果你必须在下列事项中做出选择,目前你最担心的事情是(    )。 (A)个人发展前景                 (B)完不成工作任务 (C)公司发展前景                  (D)工资收入降低 24、你的一个比较要好的同事受到领导的严厉批评,他感到很委屈。你问他,可是他就是不肯说 明具体情况,你会(    )。 (A)下班之后找他单独聊聊,安慰一下        (B)已经问过他了,不说算了 (C)找领导反映同事的委屈情况              (D)观察几天,再想办法跟他沟通 25、同事张某因为总爱谈论对公司发展的见解,被人误认为是爱出风头,遭到大家的非议。你对 公司的发展也有许多思考,你会(    )。 (A)怕遭到他人的非议 ,闭口不谈自己的观点 (B)通过写信的方式给公司领导提出建议 (C)由于自己的观点是真知灼见,要想办法提出来 (D)一起和其他同事谴责张某爱出风头    第二部分   理论知识 (26~125 题,共 100 道题,满分为 100 分) 一、 单项选择题(26~85 题,每题 1 分,共 60 分。每小只有一个最恰当的答案,请在答题卡上 将所选答案的相应字母涂黑) 26、在生产要素市场,(    )是生产要素的供给者。 (A)居民户                    (B)市场 (C)劳动者                    (D)企业 27、劳动法基本原则的特点不包括(    )。 (A)指导性                 (B)权威性 (C)稳定性                 (D)唯一性 28、正常情况下,每个月依照法定程序延长的工作时间不能超过(    )。 (A)34 小时                (B)36 小时 (C)38 小时                (D)40 小时 29、顾客力量分析是企业特定经营环境分析的重要内容,不包括对(    )的分析。 (A)顾客购买动机          (B)市场商品消费结构 (C)顾客消费承受能力      (D)企业产品消费群体 30、教师连续提问两个学生都不能回答某个问题,而第三个学生则对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解释,尽 管他的回答并不完全正确,可是教师还是会认为第三个学生更出色些。这种现象被称之为(    )。 (A)首因效应             (B)光环效应 (C)投射效应             (D)对比效应 31、企业生产过程的基本要素不包含(    )。 (A)劳动环境             (B)劳动对象 (C)劳动资料             (D)劳动关系 32、以下关于组织设计理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动态组织设计理论是组织设计的核心内容 (B)现代组织设计理论动态组织设计理论 (C)动态组织设计理论包含静态组织设计理论的内容 (D)动态组织设计理论是静态组织设计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33、(    )组织是将矩阵组织结构形式与事业部组织结构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A)独立型                 (B)模拟分权 (C)依托型                 (D)多维立体 34、在进行组织结构调查时,需要掌握的资料不包含(    )。 (A)组织体系图            (B)组织战略图 (C)工作说明书            (D)业务流程图 35、从职能制结构改为事业部制结构属于(    )组织结构的变革方式 (A)改良式                (B)爆破式 (C)计划式                (D)渐进式 36、人员培训开发规划的具体内容不包括(    )。 (A)受训人员的数量         (B)培训的方式方法 (C)培训费用的预算         (D)培训的奖励措施 37、编制人员需求计划时,计划期内员工的补充需求量等于(    )。 (A)计划期内人员总需求量减去报告期期末人员总数,加上计划期内自然减员人数 (B)计划期内人员总需求量加上报告期期末人员总数,减去计划期内自然减员人数 (C)计划期内自然减员人数加上计划期内人员总需要量,减去报告期初期人员总数 (D)计划期内自然减员人数减去计划期内人员总需要量,加上报告期期末人员总数 38、定员定额分析法不包括(    )。 (A)结构定员法            (B)岗位定员法 (C)效率定员法            (D)比例定员法 39、以下参数中不影响企业专门技能人员需求总量的是(    )。 (A)企业战略              (B)组织结构 (C)管理幅度              (D)人工成本 40、关于人力资源预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企业职位空缺不可能完全通过内部供给解决 (B)严格的户籍制度制约着企业外部人员的供给 (C)人员供给预测包括内部供给预测和外部供给预测 (D)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的满足应优先考虑外部人力资源供给 41、(    )是以了解员工素质现状或查找问题根源为目的的测评。 (A)选拔性测评          (B)考核性测评 (C)开发性测评          (D)诊断性测评 42、在素质测评标准体系的设计中,(     )是将需要测评的员工素质的要素分解,并列 出相应的项目。 (A)平面结构           (B)立体结构 (C)横向结构           (D)纵向结构 43、在员工素质测评标准体系中,国家公务员的选拔标准属于(    )。 (A)效标参照性标准          (B)能力考核性标准 (C)常模参照性标准          (D)素质考核性标准 44、在相关分析中,r=1.00 表示两组测评数据(    )。 (A)完全负相关             (B)零相关 (C)完全正相关             (D)不确定 45、员工素质测评结果的文字描述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 (A)基本素质               (B)技术水平 (C)业务能力               (D)健康状况 46、在面试实施的(    ),面试考官会进一步核对核心阶段所获得的信息。 (A)结束阶段  (B)导入阶段 (C)提问阶段 (D)确认阶段 47、行为描述的假使前提是(    )。 (A)它是一种特殊的结构化面试  (B)所有的提问都是行为性问题 (C)说和做是截然不同的两码事  (D)实质是识别关键性工作要求 48、人事小组的测评成员不包括(    )。 (A)企业优秀员工代表  (B)招聘岗位的资深任职人员 (C)人力资源管理人员  (D)招聘岗位所在部门的主管 49、设计无领导小组讨论评分表时,评价指标应该控制在(    )以内。 (A)5 个   (B)10 个   (C)30 个  (D)40 个 50、在制定培训规划时,设计评估标准的目标是(    )。 (A)明确员工现有技能与理想状态间的差距 (B)收集有关新岗位和现在岗位要求的数据 (C)选择测评工具,明确评估的指标和标准 (D)明确培训的要求,预测培训的潜在困难 51、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应确定不同的培训内容,在创业发展期企业应集中力量(    )。 (A)扩张经营范围 (B)提高创业者的营销公关能力 (C)建设企业文化 (D)提高中层管理人员管理能力 52、在选择培训方法时,知识的传授多以(    )方法为主。 (A)课堂授课   (B)示范模拟   (C)角色扮演   (D)情景模拟 53、(    )不属于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培训目标。 (A)提高其经验、知识和技能  (B)培养业务骨干分子成为接班人 (C)使其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D)对目前的业务工作能更加熟练 54、以下关于培训评估对象说法错误的是(    )。 (A)受培训成本的限制,无需对所有培训活动进行评估 (B)新开发的课程应着重于课程设计、应用效果等方面 (C)新的培训方式应着重于培训目标、受训人员等方面 (D)新教员的教程应着重于教学方法、质量等综合方面 55、对培训效果进行反应评估,培训的主持者应为(    )。 (A)培训的单位 (B)学员的直接主管 (C)培训教师   (D)学员的单位主管 56、(    )是指对培训项目所取得的成效进行测试时,其测量结果的长期稳定程度。 (A)相关度    (B)信度    (C)区分度   (D)效度 57、在培训成果进行评估时,在调查问卷中,“您对该培训项目满意吗?”的提问属于(    )的信息。 (1)反应成果     (2)技能成果   (3)认知成果   (4)绩效成果 58、培训成果的评估方法中,以下不适于用问卷调查法了解的信息是(    )。 (A)了解学员偏爱的学习方法     (B)让学员清楚了解到自己的观念 (C)检查培训目标与工作任务的匹配度   (D)评价学员在工作中对培训内容的应用情况 59、将考评量表分为三个等级,即极好、满意和不满意,使被考评者容易分清什么是“正确的” 什么是“错误的”这种绩效考核方法是(  )。 (A)评价中心法   (B)日清日结法   (C)合成考评法 (D)强制分配法 60、仅适用于激发员工表现,开发其技能,而不适用于员工之间比较的结果导向型的绩效考评方 法是(  ) (A)短文法   (B)评价量表法    (C)记录法     (D)强制选择法 61、(   )是将被考评者放在一个模拟管理岗位,让他在一段时间内参与文书的起草,并解 决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技术。 (A)实务作业  (B)个人报告    (C)管理游戏     (D)个人测验 62、(  )不能纠正绩效考评中的晕轮误差。 (A)建立精确的考评标准体系  (B)建立完善的数据处理系统  (C)对考核者进行适当的培训  (D)建立严谨的工作记录制度 63、以(  )为基础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能清楚地说明组织或员工在考评期内完成的工作任 务及其对组织贡献的大小。 (A)实际投入   (B)工作行为   (C)实际产出   (D)工作方式 64、编制绩效考评标准时,无需遵循(   )。 (A)目标导向原则    (B)突出特点原则  (C)定量准确原则    (D)先进合理原则 65、关键绩效法的核心是(   )。 (A)考评标准的确立     (B)新型激励机制的构造 (C)定量准确原则       (D)企业战略目标的明确 66、平衡计分卡的指标构成不包括(   )。 (A)企业战略指标    (B)财务指标   (C)内部运营指标   (D)客户指标 67、360 度考评方法的缺点不包括(   ) (A)相对而言成本较高    (B)信息一致性差   (C)定性评价比重较大    (D)结果有效性差 68、(   )不太适合于对复杂的、数量大的岗位进行薪酬调查。 (A)企业之间相互调查    (B)问卷调查   (C)采集社会公开信息    (D)访谈调查 69、一般来说,工资水平低的企业应关注市场薪酬水平的(   )点处。 (A)15%     (B)25%   (C)50%    (D)75% 70、(   )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员工工作的质量和数量,有利于贯彻“同工同酬”的原则。 (A)岗位工资制    (B)绩效工资制   (C)技能工资制   (D)提成工资制 71、(   )要求企业要有一种比较开放的、有利于员工参与的企业文化。 (A)计时工资制     (B)计件工资制   (C)技能工资制     (D)组合工资制 72、(  )主要用于营销人员的工资支付。 (A)计件工资制     (B)提成工资制    (C)浮动工资制     (D)绩效工资制 73、确保成员将小部门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团队中去,而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己常规工 作中去的工作团队类型是(  )。 (A)平行团队    (B)交叉团队   (C)流程团队    (D)项目团队 74、以(   )为导向的工资结构会使员工只重视眼前效益,不重视长期发展。 (A)绩效    (B)行为   (C)工作    (D)技能 75、(   )是指各个相邻的工资等级浮动幅度在数值上的交叉程度。 (A)工资差距   (B)工资档次   (C)等级重叠   (D)浮动幅度 76、企业年金基金实行完全积累,采用的管理方式是(   )。 (A)企业账户    (B)集体账户    (C)机构账户   (D)个人账户 77、以下关于劳务派遣说法错误的是(   )。 (A)雇主是劳务派遣单位        (B)雇员是被派遣的劳动者 (C)是一种组合劳动关系        (D)本质特征是雇佣和使用相结合 78、确定工资指导线水平应考虑的相关因素不包括(   )。 (A)社会劳动生产率     (B)社会就业状况 (C)劳动力市场价格     (D)人工成本水平 79、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的意义不在于(   )。 (A)转变政府劳动管理部门职能     (B)构建完整的劳动力市场体系 (C)构建完整的劳动力市杨体系      (D)对集体协商确定工资水平提供依据 80、工资指导价位的(   )是处于工资收入数列中后一定百分比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 (A)高位数     (B)中位数    (C)低位数      (D)标准数 81、(   )是以及时处理事故,采取预防措施,总结经验,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为目的制 定的劳动安全卫生管理制度。 (A)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B)重大事故隐患管理制度 (C)安全卫生认证制度       (D)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 82、以下关于劳动争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有存在劳动关系的情况下才会发生利益争议 (B)是否遵循法律规范和合同规范是劳动争议的实质 (C)劳动争议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劳动关系主体的利益冲突 (D)不存在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可能成为劳动争议的当事人 83、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主任由(   )担任。 (A)职工代表    (B)政府代表   (C)工会代表    (D)用人单位代表 84、根据我国法律的最新规定,劳动争议的仲裁时效是(   )。 (A)3 个月    (B)6 个月   (C)9 个月   (D)12 个月 85、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收到仲裁申请之日起(   )内,认为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受理。 (A)5 日      (B)10 日    (C)15 日    (D)30 日 二、多项选择题(86~125 题,每题 1 分,共 40 分。每题有多个答案正确,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 答案的相应字母涂黑。错选、少选、多选,均不得分) 86、年失业率取决于(   )。 (A)失业周数          (B)失业人数   (C)平均失业持续期    (D)就业人数  (E)失业人数所占社会劳动力的比例 87、风险型决策方法包括(   )。 (A)决策树     (B)收益矩阵 (C)微分法     (D)线性规划   (E)敏感性分析 88、在使用心理测验对应聘者进行评价和筛选时,可选择的策略有(    )。 (A)首因策略  (B)择优策略 (C)淘汰策略  (D)晋升策略    (E)轮廓匹配策略 89、根据人本管理思想构建的企业组织形态应具有的特征包括(     )。 (A)明确组织宗旨和目标         (B)管理幅度合理 (C)组织集权和分权的平衡和适宜 (D)组织和地位弹性 (E)确立员工参与管理的制度和渠道 90、企业集团所设立的业务公司和专业中心的特点有(     )。 (A)独立核算   (B)自负盈亏 (C)受集团控制 (D)自求发展   (E)参与集团决策活动 91、新型的组织机构包括(     )等多种形式 (A)矩阵制    (B)直线职能组织 (C)事业部制  (D)多维立体组织  (E)子公司和母公司 92、以下属于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征兆是(     )。 (A)成本增加  (B)合理化建议减少  (C)指挥不灵  (D)市场占有率缩小(E)信息不畅 93、人员晋升计划是企业根据(     )制定的员工职务提升方案。 (A)企业目标  (B)人员需要 (C)工作调动  (D)战略需要     (E)内部人员分配情况 94、影响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人口环境因素有(     )。 (A)人口的性别比例     (B)劳动力的队伍结构 (C)劳动力队伍的数量   (D)劳动力队伍的质量 (E)社会或本地区的人口规模 95、劳动效率定员法是根据(     )计算和确定定员人数的一种技术方法。 (A)工作岗位的多少   (B)劳动效率 (C)工作负荷量的大小 (D)生产任务量  (E)岗位工作人员的经验 96、在同一类别的测评对象中,常常需要对其中诸素质测评对象进行深层次量化,其量化形式包 括(     )。 (A)等距量化    (B)比例量化 (C)类别量化    (D)模糊量化        (E)顺序量化 97、员工素质测评中特殊能力测评主要包括(     )。 (A)文书能力测评   (B)体育能力测评 (C)操作能力测评   (D)学习能力测评(E)机械能力测评 98、面试准备阶段的工作主要包括(     )。 (A)制定面试指南   (B)准备面试问题 (C)确定评估方式   (D)培训面试考官  (E)统计面试结果 99、结构化面试问题的类型包括(     )。 (A)背景性问题     (B)知识性问题 (C)思维性问题     (D)技能性问题   (E)情境性问题 100、评价中心的主要作用包括(     )。 (A)用于选拔员工   (B)用于绩效考核 (C)用于培训诊断   (D)用于人事任免  (E)用于员工技能发展 101、以下关于无领导小组讨论说法正确的是(     )。 (A)测评指标应具有针对性 (B)面试场地的布置要肃穆给人以压力感 (C)应从岗位分析中提取特定的评价指标 (D)考官和被评价者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 (E)被测评者以抽签的方式决定作为顺序 102、教学计划的设计原则包括(     )。 (A)普遍性原则     (B)适应性原则 (C)针对性原则     (D)最优化原则    (E)创新性原则 103、在课程设计文件中,导言部分包括(     )等项内容。 (A)班级规模       (B)项目的组成部分 (C)课件意图       (D)学员的必备条件 (E)教学资源 104、培训中,对培训机构和培训人员监测评估的内容包括(     )。 (A)培训机构的规模和结构特征        (B)培训组织的准备工作 (C)培训机构的沟通和协调机制        (D)培训者的素质和能力 (E)现代培训设施应用情况评估 105、培训效果正式评估的优点包括(     )。 (A)在数据和事实的基础上做出判断    (B)使得评估结论更具有说服力 (C)容易将评估结论用书面形式表现    (D)不会给受训者带来太大的压力 (E)可将评估结论与最初计划比较核对 106、在指定培训评估计划时,培训评估形式的选择以(     )为依据。 (A)评估目的      (B)评估的实际需要 (C)评估对象      (D)评估形式的特点  (E)评估人员 107、对培训效果进行结果评估的缺点有(     )。 (A)需要花费时间较长 (B)必须取得管理层合作 (C)相关经验少,评估技术不完善 (D)评估带来的压力影响学员学习的积极性 (E)原工的表现多因多果,简单的对比数字意义不大 108、以下属于绩效考核的特征性效标的有(     )。 (A)领导技能       (B)员工可靠度 (C)沟通能力       (D)员工忠诚度    (E)工作态度 109、以下对日清日结法的表述,正确的有(     )。 (A)提高了成本和投入 (B)提高了质量和效率 (C)增加了员工的心理惰性 (D)提高了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E)提高了管理工作的及时性 110、绩效考评结果过于苛刻,对组织和个体来说(      )。 (A)有利于激发员工们的斗志            (B)容易增加工作压力 (C)容易造成紧张的组织气氛            (D)降低工作的满意度 (E)有利于调动员工的创造性 111、设计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时,应遵循(      )。 (A)明确性原则                        (B)可测性原则 (C)针对性原则                        (D)科学性原则 (E)合理性原则 112、以下关于平衡计分卡的说法正确的有(     )。 (A)是一种规范化的管理制度 (B)是一种企业绩效管理工具 (C)使企业有效进行绩效考评 (D)是促进企业策略目标实现的主要途径 (E)是管理者与员工有效沟通的重要方式 113、360 度考评中,客户评价要求客户对员工的(     )进行评价。 (A)心理素质                          (B)服务态度 (C)沟通能力                          (D)服务质量 (E)工作数量 114、在薪酬调查中,与薪酬政策有关的信息包括(     )。 (A)新毕业学生的起薪点 (B)薪酬水平地区差异的控制 (C)员工异地调配时的薪酬处理 (D)被调查企业在加薪时的百分比 (E)公司的加班与工作轮班方面的政策 115、(     )是按照特定的要素指标对岗位进行的纵向分级。 (A)职门  (B)岗级 (C)职组 (D)岗等 (E)职系 116、年薪制中风险收入的决定因素有(     )。 (A)风险程度 (B)业务分工 (C)生产经营责任大小 (D)劳动力市场经营者的工资水平 (E)年终企业完成的经济效益情况 117、人力资源部向员工介绍企业工资制度的途径包括(     )。 (A)员工培训会                        (B)工资制度问答 (C)员工座谈会                        (D)企业内部刊物 118、工资标准档次的调整包括(     )。 (A)“技变”晋档                       (B)“学变”晋档 (C)“龄变”晋档                       (D)“职变”变档 (E)“考核”变档 119、制定薪酬计划的方法包括(     )。 (A)从下而上法                        (B)从上而下法 (C)由内到外法                        (D)零基预算法 (D)化整归零法 120、劳务派遣中存在的关系包括(     )。 (A)雇主与雇员 (B)用人单位与就业中介机构 (C)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 (D)用工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 (E)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 121、用工单位对被派遣劳动者应履行的义务包括(     )。 (A)提供工作单位 (B)支付加班费、绩效奖金 (C)告知工作需求和劳动报酬 (D)提供与工作岗位相关的福利待遇 (E)连续用工的,实行正常的工资调整机制 122、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按(     )等多种标准反映水平。 (A)高位数                           (B)年工资收入 (B)中位数                           (D)月工资收入 (E)低位数 123、劳动安全卫生管理制度包括(     )。 (A)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B)安全生产教育制度 (C)安全生产检查制度                 (D)安全卫生认证制度 (E)生理卫生检查制度 124、劳动争议仲裁的特征包括(     )。 (A)仲裁课题的自治性                 (B)仲裁主体的特定性 (C)仲裁影响的广泛性                 (D)仲裁对象的特定性 (E)仲裁内容的合议性 125、可按照承担法律责任要件对劳动争议案例进行分析,其思维结构包括(     )。 (A)分析确定劳动争议的标的 (B)分析确定劳动争议当事人所实施的行为 (C)分析确定行为人的行为是否有主观上的过错 (D)分析确定当事人的行为是否造成或足以造成一定的危害 (E)分析确定当事人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是否存在直接或因果关系

20 页 440 浏览
立即下载
2009年11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参考答案

2009年11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参考答案

2009 年 11 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统考试题-参考答案 2009 年 11 月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国 家 职 业 资 格 全 国 统 一 鉴 定 人力资源管理师专业理论试卷               标  准  答  案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2009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0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1 A D B B D D A D B B D A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2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3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A C 4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5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6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7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8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9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0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1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2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3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D D C C C D D C A B 4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5 C D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6 A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7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D 8 C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9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0 A B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1 A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2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B 3 C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4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5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A A 6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7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8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9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0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1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2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3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4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5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6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7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8 B C A C A D B B A C B A A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9 C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0 D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1 D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2 B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3 C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4 C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5 D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6 A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7 C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8 D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9 A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0 C、E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1 A、B、E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2 B、C、E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3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4 E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5 6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7 8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9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0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1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2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A、B、D D、E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A、B、C、D、 E A、B、C、D、 A、B、E B、C、D、E B、D A、B、E A、C、E A、B、C、D 3 A、B、C、E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4 A、C、E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5 A、C、D、E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6 B、C、D、E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7 A、B、C、D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8 A、C、D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9 A、B、C、E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0 B、D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1 A、B、C、E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2 A、B、C、D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3 B、D、E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4 B、C、D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5 A、C、D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6 A、B、C、E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7 B、D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8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9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0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1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2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3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4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5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6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7 E A、B、C、D、 B、D A、C、E B、C、D、E A、B、C、E A、B C、D、E B、C、D、E A、C、E A、B、C、D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8 B、D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9 B、C、D、E 200911 人力 2 级-理论知识 00  2009 年 11 月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标准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简答题(本题共 3 题,第 1 小题 16 分,第 2 小题 15 分,第 3 小题 15 分,共 46 分) 1、评分标准:P86 企业实施员工素质测评的具体步骤和程序: ( 1 ) 准 备 阶 段 ① 收 集 必 要 的 资 料 ;                                                         (1 分)          ② 组 织 强 有 力 的 测 评 小 组 ;                                             (1 分)           ③ 制 定 测 评 方 案                                                            (1 分) (2)实施阶段                                                                         (1 分) 测评的实施阶段是测评小组对被测评对象进行测评,获取素质能力数据的过程,它是整个测评 过程的核心。        ① 测 评 前 的 动 员                                                              (1 分)        ② 测 评 时 间 和 环 境 的 选 择 ;                                               (1 分)        ③ 实施测评,包括从测评指导到实际测评,直至回收测评数据的整个过程。        (1 分) (3)测评结果调整       ① 分 析 引 起 测 评 结 果 误 差 的 原 因 ;                                      (1 分)       ② 正确选择处理测评结果的分析方法;                               (1 分)       ③ 对 测 评 的 数 据 进 行 处 理 。                                                ( 1 分) (4)综合分析测评结果       ① 描 述 测 评 结 果 ;                                                               (1 分) ② 对测评对象进行分类;                                                         (1 分) ③ 对测评结果进行分析。                                                         (1 分) 2、评分标准:P197 访谈法的具体步骤: (1)明确要采集的信息。                                                       (3 分) (2)设计访谈方案。访谈方案是评估人员在访谈中提问问题的清单,与调查问卷的设计类似。   (3 分) (3)测试访谈方案。在访谈实施前进行依次测试,可以对访谈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还可以提高访谈者的访谈技 能。   (3 分) (4)全面实施访谈。                                                              (3 分) (5)对资料进行分析,编写调查信息报告。                          (3 分)  3、评分标准:P255 审核关键绩效指标时应当关注以下要点:(1)工作产出是否为最终产品。                                            (3 分) (2)多个考评者对同一个绩效指标和标准进行评价,其结果是否具有可靠性和准确性。(3 分) (3)关键绩效考评指标的总和是否可以解释被考评者 80%以上的工作目标。      (3 分) (4)关键绩效指标和考评标准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3 分) (5)关键绩效指标的考评标准是否预留出可以超越的空间。      (3 分) 二、综合题(本题共 3 题,每小题 18 分,共 54 分) 1、评分标准:P64~70 (1)企业人力资源内部供给预测的基本方法:          ① 人 力 资 源 信 息 库                                                                (2 分)             人力资源信息库针对企业不同人员,又可以分为:             a . 技 能 清 单                                                                      (1 分)             b . 管 理 才 能 清 单                                                               (1 分)         ② 管 理 人 员 接 替 模 型                                                              (2 分)         ③ 马 尔 可 夫 模 型                                                                                                                           (2 分) (2)应对企业人力资源短缺的措施:(每项 2 分,最高 10 分)        ① 将符合条件,而又处于相对富余状态的人调往空缺职位。                      (2 分)       ② 如果高科技人员出现短缺,应拟订培训和晋升计划,在企业内部无法满足要求时,应拟定外部招聘计划。   (2 分)       ③ 如果短缺现象不严重,且本企业的员工又愿延长工作时间,则可以根据《劳动法》等有关法规,制定延长工 时适当增加报酬的计划,这只是一种短期应急措施。                                                 (2 分)      ④ 提高企业资本技术有机构成,提高劳动生产率,形成机器替代人力的格局。     (2 分)      ⑤ 制定聘用非全日制临时工计划,如返聘已退休者,或聘用小时工等。                 (2 分)      ⑥ 制 定 聘 用 全 日 制 临 时 工 计 划 。                                                                              (2 分) 2、评分标准: (1)存在的问题: ① 首先,没有认真地贯彻执行现行的薪资制度,一年多没有兑现奖金即绩效工资,未实现岗位工资与绩效工资的 联动。                                                                                                                                                      (2 分) ② 从该公司薪资制度适用性上看,应用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适用于一线生产人员,对市场营销、经营管理、 产品研发等其他岗位的人员不一定适用。                                                         (2 分) ③ 从该公司薪资制度的结构上看,虽然岗位薪点值能够体现各岗位员工的劳动差别,但按岗位薪点数折算出的绩 效薪点值并没有真正体现出员工个人的实际贡献程度。                                           (2 分) ④ 没有坚持薪资对外公平性的原则,及时掌握劳动力市场价位变动情况,适时地调整企业员工薪资水平。                                                                                                                              (2 分) (2)科学合理的薪资制度应体现的基本要求: ① 员工的薪资分配必须体现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成为实施企业发展战略,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支撑点。                                                                                                                               (2 分) ② 员工的薪资分配必须强化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只有公司的核心价值观被全体员工所认同,企业内部才能创造一 种共同语言,才能从思想和行动上形成一股合力。                                                    (2 分) ③ 员工的薪资分配必须解决好价值分配中的三对矛盾,即现在与将来的矛盾、老员工与新员工的矛盾、个体与团体 的矛盾,才能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2 分) ④ 员工的薪资分配必须有利于培养和增强企业的核心能力。                                   (2 分) ⑤ 企业应当逐步完善薪资管理的基础工作,如确立薪资的市场调查机制,健全工作岗位分析评价以及绩效考评制 度,实现薪资制度的整体性和配套性。                                                                       (2 分)  3、评分标准: ① 试用期为劳动合同的约定条款而非法定必备条款,即订立劳动合同可以约定试用期,也可以不约定试用期。本案 例未说明是否约定试用期,可以理解为该合同未约定试用期,因而企业解除劳动合同的理由不成立。                                                                                                                                  (2 分) ② 张某在工作中存在违纪行为,但判断张某是否属于严重违纪,企业必须依据已公示的,且经过合法程序制定的 企业内部劳动规章制度,本案企业未能清楚举证相关制度规定。                                  (2 分) ③ 如果张某的行为属于严重违纪,依据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严重违反用人单位劳动纪律的,企业可以解除劳 动合同;如果不属于严重违纪,则不能解除劳动合同。                                                 (2 分) ④ 调整张某的工作岗位属合同的变更,而依据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订立和变更劳动合同应遵循平等自愿协商 一致的原则,企业单方意思表示“调动张某到洗衣房工作,若对方不同意,限期三个月内另谋出路”的方法,违 反 了 上 述 规 定 。                                                                                                                                                                                                                        (2 分) ⑤ 在三个月期间只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发放张某的工资没有依据,因为工资支付应按照劳动合同约定的标准支付。                                                                                                                                    (2 分) A.如果企业有前述的内部劳动规章制度,可以依据张某的违纪情况,按照相应标准以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为由扣 发工资,以为惩戒。 (2 分)                                                                                               B.如果张某提供了正常劳动,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发放张某的工资是违法行为。     (2 分) ⑥ 在本案例中,该企业内部劳动合同管理与劳动规则制定实施都存在不合法的地方: A.在劳动合同管理方面,企业应有符合法律规范的劳动合同文本,并且应当对约定条款如试用期等做出具体规定 , 即哪些岗位应约定(或不约定)试用期。                                                                 (1 分) B.在劳动纪律方面应明确规定何谓严重违纪,违反劳动纪律应承担何种责任。         (1 分) ⑦ 分析本案例的发生,至少有以下两个方面工作应当引起企业的重视: A.企业应当强化员工的教育培训,从新员工进入企业那一天起,就应该使员工清楚地了解公司的各种规章制度, 特别是通过宣传教育,使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尽快融入企业。                (1 分) B.企业的相关部门,特别是人力资源部门及其管理人员,应当重视劳动法律法规的学习,逐步增强执行国家劳动 法律法规的意识。      

8 页 488 浏览
立即下载
2009年11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技能试卷

2009年11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技能试卷

2009 年 11 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统考试题-技能试卷 卷  册  二:专业能力 注 意 事 项: 1、请按要求在试卷的标封处填写您的姓名、 准考证号、身份证号和所在地区。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并在 规定的位置填写您的答案。 3、请保持卷面整洁,不要在试卷上作任何与 答题无关的标记,也不得在标封区填写无关的内容。    一、简答题(本题共 3 题,第 1 小题 16 分,第 2 小题 15 分,第 3 小题 15 分,共 46 分) 1、简述企业实施员工素质测评的具体步骤和程序。(16 分)      2、简述采用访谈法进行培训效果评估的具体步骤。(15 分)      3、在审核关键绩效指标和标准时应当关注哪些要点?(15 分)      二、综合题(本题共 3 题,每小题 18 分,共 54 分) 1、某公司是一家实力雄厚的汽车制造企业,根据公司未来五年总体发展规 划,企业将达到年产 200 万辆汽车生产规模。人力资源部正在讨论 2010-2014 年 度企业人力资源总体规划问题,负责起草该规划的是人力资源部副经理王平, 她对规划起草小组成员小章交代,在进行企业人力资源外部供给预测之前,先 组织一次全面深入的调查,尽可能多地采集相关的数据资料,为人力资源内部 供给预测做好准备。 请根据本案例,回答以下问题: (1)该公司在进行人力资源内部供给预测时,可以采取哪些方法?(8 分)    (2)当预测到企业人力资源在未来的几年内可能发生短缺时,可以采取哪 些措施解决人力资源供不应求的问题?(10 分)    2、A 公司是一家知名的家电生产企业,该公司为了打破论资排辈现象,进 一步体现对内公平的原则,自 2002 年起推行薪资制度改革,开始实施岗位工资 制。其内容是:以市场、行业差别确定公司各类岗位的工资差别和标准,通过工 作岗位评价,确定各岗位的薪点数。同时,每个月按照所属单位的经济效益,折 算出各个岗位的绩效薪点值。该公司所推行的这种岗位加绩效的弹性等级薪点薪 资制度,避免了公司原来实行的薪资制度的种种不足。 改革初期,成效是巨大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当公司规模迅 速扩大,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急剧增加时,该工资制度的弊端便暴露出来。员工 工资连续一年甚至更长时间没有调整,奖金没有发放,这对任何一个有上进心 的员工来说都是一件十分沮丧的事情,因为他不清楚公司对自己工作情况的评 价如何。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相继离开公司,而继续留在公司的员工也 议论纷纷。面对人才流失,士气低落,以及公司竞争力的削弱,公司高层专门召 开了一次薪资问题专题会,虽然大家一致认为,公司的薪资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但对“应该如何对薪资制度进行改革?”“改革从何处下手?”“最终应该建 立怎样的薪资管理体系?”等问题争议很大,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 请根据本案例,回答以下问题: (1)该公司的薪资制度主要存在哪些问题?(8 分)   (2)一个科学合理的薪资制度应体现哪些基本要求才能发挥激励员工的作 用(10 分) 3、2008 年张某于旅游职业高中毕业,同年 8 月 1 日被 K 宾馆录用为客房服 务员,双方签订了三年期的劳动合同,张某在两个月的工作期间,迟到 5 次,3 次与顾客争吵,并且不服从领班和值班经理的批评教育。10 月 8 日,K 宾馆书面 通知调动张某到洗衣房工作,若对方不同意,限其三个月内另谋出路,在此期 间,工资只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发放。张某接到通知后不同意工作调动,也表示 找不到其他工作;同时,张某仍存在迟到和与顾客吵架现象,三个月后即 2009 年 1 月 9 日,K 宾馆以“试用期严重违反劳动纪律,不服从工作安排”为由,解 除了与张某的劳工合同。张某随即申诉到劳动争议仲裁机构,要求维持原劳动关 系。 请根据本案例做出全面评析,并对该企业应如何加强劳动合同管理提出建 议。(18 分)

3 页 463 浏览
立即下载
2009年11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理论试卷

2009年11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理论试卷

2009 年 11 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统考试题-理论试卷  2009 年 11 月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 职      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 等      级: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卷  册  一:职业道德 理论知识 注意事项:1 、考生应首先将自已的姓名、准考证号等用钢笔、圆珠 笔等写在试卷册和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并用铅笔填 涂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处。 2 、考生同时应将本页右上角的科目代码填涂在答题卡右 上角的相应位置处。 3 、本试卷册包括职业道德和理论知识两部分: 第一部分,1-25 小题,为职业道德试题; 第二部分,26-125 小题,为理论知识试题。 4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 案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 案。所有答案均不得答在试卷上。 5 、考试结束时,考生务必将本卷册和答题卡一并交给监 考人员。 6 、考生应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如果不按标准要求进 行填涂,则均属作答无效。 地    区: 姓    名: 准考证号: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监制 第一部分 职业道德 (第 1~25 题,共 25 道题) 一、职业道德基础理论与知识部分 答题指导: ◆该部分均为选择题,每题均有四个备选项,其中单项选择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 的,多项选择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是正确的。 ◆请根据题意的内容和要求答题,并在答题卡上将所选答案的相应字母涂黑。 ◆错选、少选、多选,则该题均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第 l~8 题) 1、下列关于“德”的说法中,符合古代典籍“道德”之“德”本意的是(   )。 (A)“德”为心声                (B)“德”为失去的意思 (C)“德”乃对道的认识和把握           (D)“德”即信仰 2、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曾有“执事敬”的说法,其意为(    )。 (A)尊敬长者   (B)执行命令 (C)干事敬业   (D)以儆效先 3、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正确的是(    )。 (A)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B)仁、义、礼、智、信 (C)艰苦奋斗                  (D)爱国主义 4、职业活动内在的道德准则是(    )。 (A)敬业、守纪、进取 (B)宽让、和睦、合作 (C)诚信、服务、奉献 (D)忠诚、审慎、勤勉 5、关于“职业理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立足现实而言,职业理想本质上是一种梦想 (B)从职业生涯的发展角度看来,职业理想是实现职业目标的精神动力 (C)在个人生活上,只有有了职业理想才会感受幸福 (D)从人性来看,职业理想是人生惰性与贪婪的体现 6、确立职业化管理的主要依据是(    )。 (A)整体规范化的标准            (B)充分依靠员工个人的聪明才智 (C)不再强调过程管理            (D)以业绩定优劣而非以道德论短长 7、古人云“吾生有崖,而知无涯”,其意对现代从业人员的启示是(    )。 (A)生命短暂,不要想入非非          (B)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C)知足常乐,和谐为本              (D)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8、“慎独”作为道德修养,其意思是(    )。 (A)越是无人监督时,越要坚持按照道德要求行事 (B)独立自主,自我判断,绝不人云亦云 (C)食无求饱,居无求暖,敏于事而慎于言 (D)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养成实事求是的品行 (二)多项选择题(第 9~16 题) 9、世界 500 强企业关于优秀员工的标准包括(    )。 (A)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B)只有企业领导要求做的事情,才能够去做 (C)不找任何借口 (D)注意细节,追求完美 10、关于“诚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诚信是企业形成竞争力的无形资本 (B)诚信建立在共同利益之上,没有共同利益就没有诚信 (C)诚信符合个人和集体的长远利益,但会损害短期利益 (D)诚信是长期信用积淀的结果 11、下列情形不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是(    )。 (A)销售鲜活商品 (B)处理有效期即将到期的商品或者其他积压的商品 (C)非季度性降低 (D)因清偿债务、转产、歇业降低销售商品 12、作为职业道德规范,“诚信”具有的特征是(    )。 (A)通识性                (B)智慧性     (C)代价性                (D)被动性 13、针对不正当竞争和商业贿赂、欺诈等不法行为,世界各国确立的法律包括(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 (B)日本的不当赠品及不当表示防止法 (C)美国的谢尔曼法 (D)英国的荣誉法典 14、下述做法中,符合我国《娱乐场所管理条例》规定的是(    )。 (A)某歌厅内有人吸毒,其服务员虽然发现但未予以制止 (B)虽为周末,某电子游艺厅依然禁止未成年人玩耍电子游戏机 (C)某舞厅管理完善,但依然在通道入口处安装闭路电视 (D)某演艺厅招用外国人,为其办理就业许可证 15、在职业活动中,践行“纪律”的具体要求是(    )。 (A)创立岗位规则               (B)执行操作规程 (C)遵守行业规范               (D)严守法律法规 16、加强内部合作,对员工的益处在于(    )。 (A)优势互补, 有助于取得工作绩效 (B)有助于团结起来,增强对企业的话语权 (C)在遇到势力欺负时,能够自我保护 (D)根据工作流程,能够提高工作效率 二、职业道德个人表现部分(和 17~25 题) 答题指导:   该部分均为选择题,每题均有四个备选项,你只能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选择其中一个选项作 为你的答案。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择答案的相应字母涂黑 17、假如你只是一名普通的公司职员,关于公司的重大决策,你认为(    )。 (A)这些事情是公司领导的职责,自己从不关心也不过问 (B)假如有领导征求自己的意见时,会说出自己的观点 (C)会时刻关注,但考虑某些因素,不会向领导们提出意见或建议 (D)很关注,自己会主动提出意见或者建议 18、你因为工作忙,已经好几天没有回家与家人一起吃饭了。回家的路上偶遇几个朋友,他们盛 情邀请你参加他们的一个活动。但是你已经答应回家和家人一起吃晚餐,这时你会(    )。 (A)婉拒朋友                      (B)愉快地答应朋友们的邀请 (C)征求家人的意见,再做决定      (D)考虑朋友们可能有事,自己不参加 19、你在领导的办公室等待请示工作,对方却临时有事回不来,要求稍等片刻。桌子上摆满了报 纸和你爱吃的糖果,你会(    )。 (A)边吃糖果边等                 (B)看看报纸打发时间 (C)静静等待                     (D)过会儿再来 20、市长要来你公司视察工作,总经理直接要求你立即准备一份向市长的汇报材料,时间仅有半 天,你估计凭自己的能力是无法按时完成这项任务的,你会(    )。 (A)向总经理报告,说明自己不完成的理由 (B)向总经理推掉这份棘手的工作,并推荐其他人选 (C)干起来再说 (D)找自己的主管商量一下 21、别的同事都已经下班走人了,单位里只有你和另外一个陌生的同事因故没有离开,晚饭时间 已经过去一会儿了,这时,他邀请你共进晚餐,你会(    )。 (A)愉快地答应了 (B)告诉对方自己家里有事,很快离开了 (C)说自己马上走了,感谢对方的好意 (D)会和他共进晚餐,但说明只准自己请对方 22、关于你目前的工作岗位,下列状况中,你认为与自己最接近的是(    )。 (A)如果不是因为太缺钱,自己肯定离开这里 (B)如果不是考虑父母的愿望,自己肯定不在这里 (C)如果不是当初一时做出了错误的决定,自己肯定不会来这里 (D)如果不是这个岗位能够用得上所学知识,自己早就离开了这里 23、如果你必须在下列事项中做出选择,目前你最担心的事情是(    )。 (A)个人发展前景                 (B)完不成工作任务 (C)公司发展前景                  (D)工资收入降低 24、你的一个比较要好的同事受到领导的严厉批评,他感到很委屈。你问他,可是他就是不肯说 明具体情况,你会(    )。 (A)下班之后找他单独聊聊,安慰一下        (B)已经问过他了,不说算了 (C)找领导反映同事的委屈情况              (D)观察几天,再想办法跟他沟通 25、同事张某因为总爱谈论对公司发展的见解,被人误认为是爱出风头,遭到大家的非议。你对 公司的发展也有许多思考,你会(    )。 (A)怕遭到他人的非议 ,闭口不谈自己的观点 (B)通过写信的方式给公司领导提出建议 (C)由于自己的观点是真知灼见,要想办法提出来 (D)一起和其他同事谴责张某爱出风头    第二部分   理论知识 (26~125 题,共 100 道题,满分为 100 分) 一、 单项选择题(26~85 题,每题 1 分,共 60 分。每小只有一个最恰当的答案,请在答题卡上 将所选答案的相应字母涂黑) 26、在生产要素市场,(    )是生产要素的供给者。 (A)居民户                    (B)市场 (C)劳动者                    (D)企业 27、劳动法基本原则的特点不包括(    )。 (A)指导性                 (B)权威性 (C)稳定性                 (D)唯一性 28、正常情况下,每个月依照法定程序延长的工作时间不能超过(    )。 (A)34 小时                (B)36 小时 (C)38 小时                (D)40 小时 29、顾客力量分析是企业特定经营环境分析的重要内容,不包括对(    )的分析。 (A)顾客购买动机          (B)市场商品消费结构 (C)顾客消费承受能力      (D)企业产品消费群体 30、教师连续提问两个学生都不能回答某个问题,而第三个学生则对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解释,尽 管他的回答并不完全正确,可是教师还是会认为第三个学生更出色些。这种现象被称之为(    )。 (A)首因效应             (B)光环效应 (C)投射效应             (D)对比效应 31、企业生产过程的基本要素不包含(    )。 (A)劳动环境             (B)劳动对象 (C)劳动资料             (D)劳动关系 32、以下关于组织设计理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动态组织设计理论是组织设计的核心内容 (B)现代组织设计理论动态组织设计理论 (C)动态组织设计理论包含静态组织设计理论的内容 (D)动态组织设计理论是静态组织设计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33、(    )组织是将矩阵组织结构形式与事业部组织结构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A)独立型 (B)模拟分权 (C)依托型  (D)多维立体 34、在进行组织结构调查时,需要掌握的资料不包含(    )。 (A)组织体系图            (B)组织战略图 (C)工作说明书            (D)业务流程图 35、从职能制结构改为事业部制结构属于(    )组织结构的变革方式 (A)改良式 (B)爆破式 (C)计划式  (D)渐进式 36、人员培训开发规划的具体内容不包括(    )。 (A)受训人员的数量         (B)培训的方式方法 (C)培训费用的预算         (D)培训的奖励措施 37、编制人员需求计划时,计划期内员工的补充需求量等于(    )。 (A)计划期内人员总需求量减去报告期期末人员总数,加上计划期内自然减员人数 (B)计划期内人员总需求量加上报告期期末人员总数,减去计划期内自然减员人数 (C)计划期内自然减员人数加上计划期内人员总需要量,减去报告期初期人员总数 (D)计划期内自然减员人数减去计划期内人员总需要量,加上报告期期末人员总数 38、定员定额分析法不包括(    )。 (A)结构定员法            (B)岗位定员法 (C)效率定员法            (D)比例定员法 39、以下参数中不影响企业专门技能人员需求总量的是(    )。 (A)企业战略 (B)组织结构 (C)管理幅度 (D)人工成本 40、关于人力资源预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企业职位空缺不可能完全通过内部供给解决 (B)严格的户籍制度制约着企业外部人员的供给 (C)人员供给预测包括内部供给预测和外部供给预测 (D)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的满足应优先考虑外部人力资源供给 41、(    )是以了解员工素质现状或查找问题根源为目的的测评。 (A)选拔性测评          (B)考核性测评 (C)开发性测评          (D)诊断性测评 42、在素质测评标准体系的设计中,(     )是将需要测评的员工素质的要素分解,并列 出相应的项目。 (A)平面结构           (B)立体结构 (C)横向结构           (D)纵向结构 43、在员工素质测评标准体系中,国家公务员的选拔标准属于(    )。 (A)效标参照性标准          (B)能力考核性标准 (C)常模参照性标准          (D)素质考核性标准 44、在相关分析中,r=1.00 表示两组测评数据(    )。 (A)完全负相关(B)零相关(C)完全正相关 (D)不确定 45、员工素质测评结果的文字描述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 (A)基本素质  (B)技术水平(C)业务能力 (D)健康状况 46、在面试实施的(    ),面试考官会进一步核对核心阶段所获得的信息。 (A)结束阶段  (B)导入阶段 (C)提问阶段 (D)确认阶段 47、行为描述的假使前提是(    )。 (A)它是一种特殊的结构化面试  (B)所有的提问都是行为性问题 (C)说和做是截然不同的两码事  (D)实质是识别关键性工作要求 48、人事小组的测评成员不包括(    )。 (A)企业优秀员工代表  (B)招聘岗位的资深任职人员 (C)人力资源管理人员  (D)招聘岗位所在部门的主管 49、设计无领导小组讨论评分表时,评价指标应该控制在(    )以内。 (A)5 个   (B)10 个   (C)30 个  (D)40 个 50、在制定培训规划时,设计评估标准的目标是(    )。 (A)明确员工现有技能与理想状态间的差距 (B)收集有关新岗位和现在岗位要求的数据 (C)选择测评工具,明确评估的指标和标准 (D)明确培训的要求,预测培训的潜在困难 51、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应确定不同的培训内容,在创业发展期企业应集中力量(    )。 (A)扩张经营范围 (B)提高创业者的营销公关能力 (C)建设企业文化 (D)提高中层管理人员管理能力 52、在选择培训方法时,知识的传授多以(    )方法为主。 (A)课堂授课   (B)示范模拟   (C)角色扮演   (D)情景模拟 53、(    )不属于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培训目标。 (A)提高其经验、知识和技能  (B)培养业务骨干分子成为接班人 (C)使其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D)对目前的业务工作能更加熟练 54、以下关于培训评估对象说法错误的是(    )。 (A)受培训成本的限制,无需对所有培训活动进行评估 (B)新开发的课程应着重于课程设计、应用效果等方面 (C)新的培训方式应着重于培训目标、受训人员等方面 (D)新教员的教程应着重于教学方法、质量等综合方面 55、对培训效果进行反应评估,培训的主持者应为(    )。 (A)培训的单位 (B)学员的直接主管 (C)培训教师   (D)学员的单位主管 56、(    )是指对培训项目所取得的成效进行测试时,其测量结果的长期稳定程度。 (A)相关度    (B)信度    (C)区分度   (D)效度 57、在培训成果进行评估时,在调查问卷中,“您对该培训项目满意吗?”的提问属于(    )的信息。 (1)反应成果     (2)技能成果   (3)认知成果   (4)绩效成果 58、培训成果的评估方法中,以下不适于用问卷调查法了解的信息是(    )。 (A)了解学员偏爱的学习方法     (B)让学员清楚了解到自己的观念 (C)检查培训目标与工作任务的匹配度   (D)评价学员在工作中对培训内容的应用情况 59、将考评量表分为三个等级,即极好、满意和不满意,使被考评者容易分清什么是“正确的” 什么是“错误的”这种绩效考核方法是(  )。 (A)评价中心法   (B)日清日结法   (C)合成考评法 (D)强制分配法 60、仅适用于激发员工表现,开发其技能,而不适用于员工之间比较的结果导向型的绩效考评方 法是(  ) (A)短文法   (B)评价量表法    (C)记录法     (D)强制选择法 61、(   )是将被考评者放在一个模拟管理岗位,让他在一段时间内参与文书的起草,并解 决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技术。 (A)实务作业  (B)个人报告    (C)管理游戏     (D)个人测验 62、(  )不能纠正绩效考评中的晕轮误差。 (A)建立精确的考评标准体系  (B)建立完善的数据处理系统  (C)对考核者进行适当的培训  (D)建立严谨的工作记录制度 63、以(  )为基础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能清楚地说明组织或员工在考评期内完成的工作任 务及其对组织贡献的大小。 (A)实际投入   (B)工作行为   (C)实际产出   (D)工作方式 64、编制绩效考评标准时,无需遵循(   )。 (A)目标导向原则    (B)突出特点原则  (C)定量准确原则    (D)先进合理原则 65、关键绩效法的核心是(   )。 (A)考评标准的确立     (B)新型激励机制的构造 (C)定量准确原则       (D)企业战略目标的明确 66、平衡计分卡的指标构成不包括(   )。 (A)企业战略指标    (B)财务指标   (C)内部运营指标   (D)客户指标 67、360 度考评方法的缺点不包括(   ) (A)相对而言成本较高    (B)信息一致性差   (C)定性评价比重较大    (D)结果有效性差 68、(   )不太适合于对复杂的、数量大的岗位进行薪酬调查。 (A)企业之间相互调查  (B)问卷调查   (C)采集社会公开信息 (D)访谈调查 69、一般来说,工资水平低的企业应关注市场薪酬水平的(   )点处。 (A)15%     (B)25%   (C)50%    (D)75% 70、(   )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员工工作的质量和数量,有利于贯彻“同工同酬”的原则。 (A)岗位工资制    (B)绩效工资制   (C)技能工资制   (D)提成工资制 71、(   )要求企业要有一种比较开放的、有利于员工参与的企业文化。 (A)计时工资制     (B)计件工资制   (C)技能工资制     (D)组合工资制 72、(  )主要用于营销人员的工资支付。 (A)计件工资制     (B)提成工资制    (C)浮动工资制     (D)绩效工资制 73、确保成员将小部门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团队中去,而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己常规工 作中去的工作团队类型是(  )。 (A)平行团队    (B)交叉团队   (C)流程团队    (D)项目团队 74、以(   )为导向的工资结构会使员工只重视眼前效益,不重视长期发展。 (A)绩效    (B)行为   (C)工作    (D)技能 75、(   )是指各个相邻的工资等级浮动幅度在数值上的交叉程度。 (A)工资差距   (B)工资档次   (C)等级重叠   (D)浮动幅度 76、企业年金基金实行完全积累,采用的管理方式是(   )。 (A)企业账户    (B)集体账户    (C)机构账户   (D)个人账户 77、以下关于劳务派遣说法错误的是(   )。 (A)雇主是劳务派遣单位        (B)雇员是被派遣的劳动者 (C)是一种组合劳动关系        (D)本质特征是雇佣和使用相结合 78、确定工资指导线水平应考虑的相关因素不包括(   )。 (A)社会劳动生产率     (B)社会就业状况 (C)劳动力市场价格     (D)人工成本水平 79、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的意义不在于(   )。 (A)转变政府劳动管理部门职能     (B)构建完整的劳动力市场体系 (C)构建完整的劳动力市杨体系      (D)对集体协商确定工资水平提供依据 80、工资指导价位的(   )是处于工资收入数列中后一定百分比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 (A)高位数     (B)中位数    (C)低位数      (D)标准数 81、(   )是以及时处理事故,采取预防措施,总结经验,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为目的制 定的劳动安全卫生管理制度。 (A)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B)重大事故隐患管理制度 (C)安全卫生认证制度       (D)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 82、以下关于劳动争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有存在劳动关系的情况下才会发生利益争议 (B)是否遵循法律规范和合同规范是劳动争议的实质 (C)劳动争议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劳动关系主体的利益冲突 (D)不存在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可能成为劳动争议的当事人 83、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主任由(   )担任。 (A)职工代表    (B)政府代表   (C)工会代表    (D)用人单位代表 84、根据我国法律的最新规定,劳动争议的仲裁时效是(   )。 (A)3 个月    (B)6 个月   (C)9 个月   (D)12 个月 85、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收到仲裁申请之日起(   )内,认为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受理。 (A)5 日      (B)10 日    (C)15 日    (D)30 日 二、多项选择题(86~125 题,每题 1 分,共 40 分。每题有多个答案正确,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 答案的相应字母涂黑。错选、少选、多选,均不得分) 86、年失业率取决于(   )。 (A)失业周数          (B)失业人数   (C)平均失业持续期    (D)就业人数  (E)失业人数所占社会劳动力的比例 87、风险型决策方法包括(   )。 (A)决策树     (B)收益矩阵 (C)微分法     (D)线性规划   (E)敏感性分析 88、在使用心理测验对应聘者进行评价和筛选时,可选择的策略有(    )。 (A)首因策略  (B)择优策略 (C)淘汰策略  (D)晋升策略    (E)轮廓匹配策略 89、根据人本管理思想构建的企业组织形态应具有的特征包括(     )。 (A)明确组织宗旨和目标         (B)管理幅度合理 (C)组织集权和分权的平衡和适宜 (D)组织和地位弹性 (E)确立员工参与管理的制度和渠道 90、企业集团所设立的业务公司和专业中心的特点有(     )。 (A)独立核算   (B)自负盈亏 (C)受集团控制 (D)自求发展   (E)参与集团决策活动 91、新型的组织机构包括(     )等多种形式 (A)矩阵制    (B)直线职能组织 (C)事业部制  (D)多维立体组织  (E)子公司和母公司 92、以下属于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征兆是(     )。 (A)成本增加  (B)合理化建议减少  (C)指挥不灵  (D)市场占有率缩小(E)信息不畅 93、人员晋升计划是企业根据(     )制定的员工职务提升方案。 (A)企业目标  (B)人员需要 (C)工作调动  (D)战略需要     (E)内部人员分配情况 94、影响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人口环境因素有(     )。 (A)人口的性别比例     (B)劳动力的队伍结构 (C)劳动力队伍的数量   (D)劳动力队伍的质量 (E)社会或本地区的人口规模 95、劳动效率定员法是根据(     )计算和确定定员人数的一种技术方法。 (A)工作岗位的多少   (B)劳动效率 (C)工作负荷量的大小 (D)生产任务量  (E)岗位工作人员的经验 96、在同一类别的测评对象中,常常需要对其中诸素质测评对象进行深层次量化,其量化形式包 括(     )。 (A)等距量化    (B)比例量化 (C)类别量化    (D)模糊量化        (E)顺序量化 97、员工素质测评中特殊能力测评主要包括(     )。 (A)文书能力测评   (B)体育能力测评 (C)操作能力测评   (D)学习能力测评(E)机械能力测评 98、面试准备阶段的工作主要包括(     )。 (A)制定面试指南   (B)准备面试问题 (C)确定评估方式   (D)培训面试考官  (E)统计面试结果 99、结构化面试问题的类型包括(     )。 (A)背景性问题     (B)知识性问题 (C)思维性问题     (D)技能性问题   (E)情境性问题 100、评价中心的主要作用包括(     )。 (A)用于选拔员工   (B)用于绩效考核 (C)用于培训诊断   (D)用于人事任免  (E)用于员工技能发展 101、以下关于无领导小组讨论说法正确的是(     )。 (A)测评指标应具有针对性 (B)面试场地的布置要肃穆给人以压力感 (C)应从岗位分析中提取特定的评价指标 (D)考官和被评价者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 (E)被测评者以抽签的方式决定作为顺序 102、教学计划的设计原则包括(     )。 (A)普遍性原则     (B)适应性原则 (C)针对性原则     (D)最优化原则    (E)创新性原则 103、在课程设计文件中,导言部分包括(     )等项内容。 (A)班级规模       (B)项目的组成部分 (C)课件意图       (D)学员的必备条件 (E)教学资源 104、培训中,对培训机构和培训人员监测评估的内容包括(     )。 (A)培训机构的规模和结构特征        (B)培训组织的准备工作 (C)培训机构的沟通和协调机制        (D)培训者的素质和能力 (E)现代培训设施应用情况评估 105、培训效果正式评估的优点包括(     )。 (A)在数据和事实的基础上做出判断    (B)使得评估结论更具有说服力 (C)容易将评估结论用书面形式表现    (D)不会给受训者带来太大的压力 (E)可将评估结论与最初计划比较核对 106、在指定培训评估计划时,培训评估形式的选择以(     )为依据。 (A)评估目的      (B)评估的实际需要 (C)评估对象      (D)评估形式的特点  (E)评估人员 107、对培训效果进行结果评估的缺点有(     )。 (A)需要花费时间较长 (B)必须取得管理层合作 (C)相关经验少,评估技术不完善 (D)评估带来的压力影响学员学习的积极性 (E)原工的表现多因多果,简单的对比数字意义不大 108、以下属于绩效考核的特征性效标的有(     )。 (A)领导技能       (B)员工可靠度 (C)沟通能力       (D)员工忠诚度    (E)工作态度 109、以下对日清日结法的表述,正确的有(     )。 (A)提高了成本和投入 (B)提高了质量和效率 (C)增加了员工的心理惰性(D)提高了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E)提高了管理工作的及时性 110、绩效考评结果过于苛刻,对组织和个体来说(      )。 (A)有利于激发员工们的斗志            (B)容易增加工作压力 (C)容易造成紧张的组织气氛            (D)降低工作的满意度 (E)有利于调动员工的创造性 111、设计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时,应遵循(      )。 (A)明确性原则 (B)可测性原则 (C)针对性原则 (D)科学性原则(E)合理性原则 112、以下关于平衡计分卡的说法正确的有(     )。 (A)是一种规范化的管理制度 (B)是一种企业绩效管理工具 (C)使企业有效进行绩效考评 (D)是促进企业策略目标实现的主要途径 (E)是管理者与员工有效沟通的重要方式 113、360 度考评中,客户评价要求客户对员工的(     )进行评价。 (A)心理素质   (B)服务态度 (C)沟通能力   (D)服务质量 (E)工作数量 114、在薪酬调查中,与薪酬政策有关的信息包括(     )。 (A)新毕业学生的起薪点 (B)薪酬水平地区差异的控制 (C)员工异地调配时的薪酬处理 (D)被调查企业在加薪时的百分比 (E)公司的加班与工作轮班方面的政策 115、(     )是按照特定的要素指标对岗位进行的纵向分级。 (A)职门  (B)岗级 (C)职组 (D)岗等 (E)职系 116、年薪制中风险收入的决定因素有(     )。 (A)风险程度 (B)业务分工 (C)生产经营责任大小 (D)劳动力市场经营者的工资水平 (E)年终企业完成的经济效益情况 117、人力资源部向员工介绍企业工资制度的途径包括(     )。 (A)员工培训会       (B)工资制度问答 (C)员工座谈会        (D)企业内部刊物 118、工资标准档次的调整包括(     )。 (A)“技变”晋档                       (B)“学变”晋档 (C)“龄变”晋档                       (D)“职变”变档 (E)“考核”变档 119、制定薪酬计划的方法包括(     )。 (A)从下而上法 (B)从上而下法(C)由内到外法(D)零基预算法(E)化整归零法 120、劳务派遣中存在的关系包括(     )。 (A)雇主与雇员 (B)用人单位与就业中介机构 (C)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D)用工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 (E)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 121、用工单位对被派遣劳动者应履行的义务包括(     )。 (A)提供工作单位(B)支付加班费、绩效奖金 (C)告知工作需求和劳动报酬 (D)提供与工作岗位相关的福利待遇 (E)连续用工的,实行正常的工资调整机制 122、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按(     )等多种标准反映水平。 (A)高位数         (B)年工资收入 (B)中位数         (D)月工资收入 (E)低位数 123、劳动安全卫生管理制度包括(     )。 (A)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B)安全生产教育制度 (C)安全生产检查制度                 (D)安全卫生认证制度 (E)生理卫生检查制度 124、劳动争议仲裁的特征包括(     )。 (A)仲裁课题的自治性                 (B)仲裁主体的特定性 (C)仲裁影响的广泛性                 (D)仲裁对象的特定性 (E)仲裁内容的合议性 125、可按照承担法律责任要件对劳动争议案例进行分析,其思维结构包括(     )。 (A)分析确定劳动争议的标的 (B)分析确定劳动争议当事人所实施的行为 (C)分析确定行为人的行为是否有主观上的过错 (D)分析确定当事人的行为是否造成或足以造成一定的危害 (E)分析确定当事人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是否存在直接或因果关系

19 页 450 浏览
立即下载
2010年5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二级)技能试卷及答案

2010年5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二级)技能试卷及答案

2010 年 5 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二级) 技能试题及答案 一、简答题(本题共 3 题,第 1 小题 15 分,第 2 小题 15 分,第 3 小题 14 分,共 44 分) 1、在面试过程实施过程中,一般可分为哪几个工作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分析:面试的实施阶段  面试的实施过程一般包括 5 个阶段 1.关系建立阶段 [可以预料到的问题开始发问] 用封闭性问题 2.导入阶段  [有所准备的、比较熟悉的题目]  用开放性问题 3.核心阶段  [关于核心胜任力的事例]  用行为性问题与其它问题配合使用 4.确认阶段  [对核心阶段所获得的信息进行确认] 常用开放性问题 5.结束阶段   常用行为性和开放性问题   2。简要说明提取关键绩效指标的程序和步骤? 分析:(一)利用客户关系图分析工作产出 采用客户关系图的方式界定某一团队和员工个人的工作产出,进而对绩效指标进行评估这种做 法的好处是:首先,能够用工作产出的方式将个体或团队的绩效与组织内外其他个体和团队联系起 来,增强每个团队或员工的客户服务意识;其次,能够更加清晰地显示团队或员工对整个组织的贡 献率;最后,采用这种直观的方式,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分析掌握团队和员工的工作产出,不会遗 漏较大的或重要的考评项目。 (二)提取和设定绩效考评的指标 在确定了团队或个体的工作产出,并从中汇总整理出各种相关的绩效考评指标之后,应当运用 SMART 方法提取关键绩效考评指标。 关键绩效指标主要可以区分为数量指标、质量指标、成本指标和时限指标四种类型。 (三)根据提取的关键指标设定考评标准 KPI 的标准水平可作出以下区分: 1.先进的标准水平,包括本行业,国内同类企业的,国际同类企业的先进水平。 2.平均的标准水平,包括本行业,国内同类企业的,以及国际同类企业的平均水平。 3.基本的标准水平,它是指期望被考评者达到的水平。这种标准的水平是每个被考评者经过一 定程度的努力都能够达到的水平。 (四)审核关键绩效指标和标准 3。简要说明职业安全卫生预算的编制审核程序?   二、综合题(本题共 3 题,第 1 小题 18 分,第 2 小题 18 分,第 3 小题 20 分,共 56 分) 1、LHB 公司是一家国际食品和家庭及个人卫生用品集团,该公司在 21 世纪初彻底进行了重组。 在过去,该公司是高度分权化的,各国的子公司均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在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该公 司开始引入新的创新和战略流程,同时整合其核心业务。 直到 2000 年,由 H 国和 B 国的董事长以及他们的代表组成的一个特别委员会和一个包括职能、 产品和地区经理等在内的 15 个董事一直独揽着公司的决策大权,整个结构是矩阵式的,其特点是加 强了横向联系,组织的机动性加强,集权和分权相结合,专业人员潜能得到发挥,能培养各种人才。 然而,矩阵制的缺点是成员位置不固定,有临时观念,有时责任心不够强;员工受双重领导,有时 不易分清责任,一份“我们需要明确的目标和角色,董事会使自己过多地卷入了运营,从而对战略 领导造成了损害”的内部报告也表明公司的组织结构存在一定的问题。 然而,2001 年启动的“杰出绩效塑造计划”带来了公司结构的实质性改变。该计划废除了特别 委员会和地区经理这一层级,代之以一个由 7 人组成的董事会,由董事长及职能和大类产品(即食 品、家庭及个人卫生用品)的经理组成。向他们报告的是 12 位负有明确盈利责任的集团总裁,后者在 特定地区对其管理的产品利润负有完全的责任,全球战略领导被明确的置于执委会一级,运营绩效 则是业务集团的直接责任。 在这种正式结构调整之后,国际协调是由许多正式和半正式的网络协助完成的。研究和发展的工 作由国际网络创新中心负责实施,其领导责任通常归属于中心的专家而不是 H 国或者 B 国的总部机 构。产品和品牌网络一国际业务小组-负责在全球范围内协调品牌和营销。同时职能网络也开展一系 列计划以便就一些关键问题,如录用和组织效能,实现全球协调。所有这些网络均大大信赖于非正式 领导和社会过程,同时也信赖于电子邮件和内部网络科技投入的支持。是否参与这种协调在很大程度 上是由业务集团而非公司总部确定并资助的,这里所谓的企业网络组织,是指以某一具有核心能力 的组织为中心,利用一定的手段,针对一定的目标,将一些相关的组织连接起来,形成一个互相支 持、互相合作、互相储存的企业组织群体。这个组织群体中,每个组织作为网络组织群体的成员,又 是相对独立的,通过长期契约和信任,与核心组织群结在一起成为命运共同体而共同发展。网络型组 织能够不断地适应企业的外部环境。网络型组织结构具有以下重要特征:极大的灵活性、虚拟性、动 态协作性、组织柔性、信息交互性、无边界性、多元化和结构的扁平化。 请结合本案例,回答以下问题: (1)实施新的组织变革计划后,该公司组织结构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10 分) (2)该公司顺利完成了组织结构的变革,对我们有哪些重要启示? (8) 分析:【组织结构变革注意事项】 对组织结构变革要持积极态度,防止产生观望等待和消极畏难情绪。需要认真论证、反复评估、 慎重对待、稳步推进,不能草率从事,并且做到: 1)组织结构改革方案要经过仔细研究和充分酝酿。 2)尽可能地先进行试点,再逐步推广,避免“限期完成”的运动方式。 3)为了切实保证企业组织结构整合的顺利进行,除了要在事前做好各种准备工作之外,在初步 完成整合之后,还需要建立健全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以及相关的配套工作。同时,还要将作业流程 的改进、考评指标的变化与员工的培训,以及薪酬制度的调整等项工作密切地结合起来,有计划、有 步骤地推进各项配套工作的进行。 2、K(中国)公司深刻地认识到:先进的管理只有依靠优秀的人才才能实现,人才培训则是造就 优秀人才的必要途径。18 年来,该公司已经累计培训员工 20 万人次,基本培训资金投入超过 2.4 亿 元,作为世界最大的餐饮连锁企业,该公司不仅给中国带来了异国风味的美味食品,上万个就业机 会,还提供了一套全新的具有国际化标准的人员培训和管理系统,从每一个新员工踏进公司大门的 那一刻起,公司就根据未来发展和运营的需要,为他们量身定制了培训与发展计划上,而且设计了 多方面、多层次的培训开发课程。例如,新进公司的每个餐厅服务员,都会有一个平均 200 小时的 “新员工培训计划”;餐厅管理人员不但要学习入门的分区管理手册,还要接受公司的高级知识技 能培训,并会被送往国外考察进修,接受新观念以开拓思路;由于餐厅经理是直接面对顾客的最重 要管理人员,公司会安排其参加各种有趣的竞赛和活动,如每年的“餐厅经理年会”、“餐厅经理擂 台赛”等,使餐厅经理们既有机会交流学习,同时也具有昂扬积极向上的风貌。从最基本的人际关系 管理技巧,到岗位职责技能培训、分区管理技巧乃至高级知识技能培训,该公司设计的每项课程都具 有很强的针对性,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餐厅是 K(中国)公司的基本业务单位,因此针对餐厅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系统”是该公司 人力资源培训战略的重要五一节,这套系统被某些业内人士称为“制造核心竞争力的永东车”。1996 年,公司专门建立了对餐厅管理人员进行训练的专业基地—教育发展中心,每年为来自全国各地 2000 多名该公司餐厅管理人员提供上千次的培训课程。是他们从一个丝毫不了解餐饮行业,不了解 餐厅管理的外行人,发展到餐厅经理的中的精英,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提供的不同培训课程以及度 身订制的长远规划功不可没。 请您结合本案例,回答以下问题。 (1)K 中国公司的员工培训开发系统具有哪些特点?(10 分 (2)K 中国公司的员工培训制度对我们有哪些启示?(8 分)  3、HS 是一家具有 60 多年历史的大型国有制造企业,主营业务为工程机械产品制造,人员规 模 2000 余人,主要面对华北和西北市场。由于中国工程机械市场在 2001 年爆发性增长,企业销售规 划增长迅速,在 2002 年到 2005 年之间,销售收入从 16 亿增长到 30 亿左右,成为待业内领先品牌。 然而,在风光的销售业绩的背后,是企业内部的管理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薪酬问题。该企业目前 有几种适用于不同类型岗位的工资制度。例如,(1)职能部门采用的是以岗位工资为主导的工资制 度,即在每月发放的工资中,岗位工资约占 80%,绩效工资和项目奖金占 20%左右;(2)技术部门 实行的是组合工资制,它由基本工资、岗位工资和项目奖金三部分组成;(3)车间工人采用的是计 件工资加奖金的工资制度。 随着企业发展,高学历、高素质和员工越来越多,企业对产品研发、市场销售人员一级一线的生 产工人的操作技能和专业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于是,分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副总经理张彬先生开始 关注工资制度的改革问题,并考虑在企业推行技能工资制度的可能性,试图通过构建技能和能力工 资体系,调动员工提升个人能力素质的主动性,从而促进学习型组织的建立。 结合该案例,说明企业推行技能工资制应当注意哪些问题?(20 分) 分析:A  p312  技能工资制:是一种以员工的技术和能力为基础的工资。以技能为导向的工 资结构的优点是有利于激励员工提高技术、能力。但也有不足,它忽略了工作绩效及能力的实际发挥 程度等因素,企业工资成本也比较高;而且适用范围窄,只适用于技术复杂程度高、劳动熟练程度差 别大的企业,或者是处在艰难期,急需提高企业核心能力的企业。 1、技能工资的前提是:(1)、明确对员工的技能要求 (2)、制定实施与技能工资制度配套的技能 评估体系 (3)、将工资计划与培训计划相结合 2、技能工资的种类(1)技术工资 (2)能力工资(包括基础能力工资和特殊能力工资)

4 页 481 浏览
立即下载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考试专用总结材料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考试专用总结材料

纲要 第一章 人力资源规划 第一节 工作岗位分析与设计:1 工作岗位分析;2 工作岗位设计。 第二节 企业劳动定员管理:1 企业定员人数的核算方法;2 定员标准编写格式和要求。 第三节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划 第四节 人力资源费用预算的审核与支出控制:1 费用预算的审核;2 支出的控制。 第二章 人员招聘与配置 第一节 员工招聘活动的实施:1 招聘渠道的选择和人员招募的方法;2 对应聘者进行初步筛选;3 面 试的组织与实施;4 其它选拨方法;5 员工录用决策。 第二节 员工招聘活动的评估: 第三节 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1 人力资源的空间配置;2 人力资源的时间配置。 第四节 劳务外派与引进 第三章 培训与开发 第一节 培训管理:1 培训需求的分析;2 培训规划的制定;3 培训组织与实施;4 培训效果的评估。 第二节 培训方法的选择 第三节 培训制度的建立与推行 第四章 绩效管理 第一节 绩效管理系统的设计、运行与开发:1 程序的设计;2 系统的运行;3 系统的开发。 第二节 绩效管理的考评方法与应用:1 行为导向型主观考评方法;2 行为导向型客观考评方法;3 结果导向型考评方法。 第五章 薪酬管理 第一节 薪酬制度的设计: 1 薪酬管理制度的制定依据;2 薪酬管理制度的制定程序;3 工资奖金的调 整。 第 1 页 共 24 页 1 第二节 工作岗位评价:1 工作岗位评价的基本步骤;2 工作岗位评价指标与标准;3 工作岗位评价方 法与应用。 第三节 人工成本核算 第四节 员工福利管理:1 福利总额预算计划;2 各类保险金和住房公积金核算。 第六章 劳动关系管理 第一节 劳动关系的调整方式 第二节 集体合同制度 第三节 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 第四节 企业民主管理制度 第五节 工作时间与最低工资标准:1 工作时间制度;2 最低工资保障制度。 第六节 劳动安全卫生管理:1 劳动安全卫生保护;2 工伤管理。 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 一选择: 1 广义的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所有人力资源计划的总称, 是战略规划与战术计划(即具体的实施计划)的 统一。 2 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战略规划、组织规划、制度规划、人员规划、费用规划。 3 岗位规范的主要内容:1 岗位劳动规则;2 定员定额标准;3 岗位培训规范;4 岗位员工规范。 4 工作扩大化和工作丰富化的差异:前者是通过增加任务扩大岗位任务结构,使员工完成任务的内容、形 式和手段发生变更;而后者是通过岗位工作内容的充实,使岗位的工作变得丰富多采,更有利于员工的 身心的健康,促进员工的综合素质逐步提高,全面发展。 4 企业工作岗位分析的中必任务是要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依据,实现“位得其人,人尽其才,适才 适所,人事相宜”。 5 企业定员的基本方法:1 按劳动效率定员;2 按设备定员;3 按岗位定员;4 按比例定员;5 按组织机构、 职责范围和业务分工定员。 6 劳动定员的分类:1 按定员标准的综合程度:单项定员标准、综合定员标准 2 按定员标准的具体形式:效 率定员、设备定员、岗位定员、比例定员、职责分工定员。 7 编制定员标准的原则:1 定员标准水平要科学、先进、合理。2 依据要科学 3 方法要先进 4 计算要统一 5 形 式要简化 6 内容要协调。 8 企业基本制度是企业的宪法。它是企业制度规范中带根本性质的,规定企业形式和组织方式,决定企业 性质的基本制度。 9 管理制度是对企业管理各基本方面规定的活动框架,调节集体协作行为的制度。 第 2 页 共 24 页 2 10 技术规范是涉及某些技术标准,技术规范的规定。 11 业务规范是针对业务活动过程中的那些大量存在,反复出现,又能摸索出科学处理办法的事务 所制定 的作业处理规定。 12 行为规范涉及了个人行为,还有一些规范是专门针对个人行为制定的,如个人行为品德规范,劳动纪 律,仪态仪表规范。 13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五种基本职能:1 录用 2 保持 3 发展 4 考评 5 调整。 14 共同发展原则将员工与企业的利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促进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这是企业人力资源 管理制度规划的基本原则。 15 审核人力资源费用预算的基本要求:1 合理性 2 准确性 3 可比性 16 关注政府在关部门发布的年度企业工资指导线,用三条线即:基准线、预警线和控制下线来衡量本企业 生产经营状况,以确定工资增长幅度,维护企业和员工的双方各自合法权益。 17“收入-利润=成本”模式在企业经营预算中起主导作用,它体现了严肃性、严谨性和严格性。 18 费用预算与执行的原则是“分头预算,总体控制,个案执行”,公司根据上年度预算与结算的比较情 况提出一个控制额度。 19 人力资源费用支出控制原则:1 及时性 2 节约性 3 适应性 4 权责利相结合。 第二章:员工招聘和配置 一选择题: 1 内部招募的优点:准确性高、适应较快、激励性强、费用较低。 2 缺点:1 因处理不公方法不当或员工个人原因,造成矛盾,产生不利影响,2 容易抑制创新 3 不利于冒 险和创新精神的发扬。 3 外部招募的优点:1 带来新思想和新方法 2 有利于招聘一流人才 3 树立形象的作用。 4 内部招募的主要方法:1 推荐法 2 布告法 3 档案法 5 外部招募的主要方法;1 发布广告 2 借助中介(人才交流中心、招聘洽谈会、猎头公司)3 校园招聘 4 网 络招聘 5 熟人推荐 6 猎头服务的一大特点:是推荐的人才素质高。 7 校园招聘亦称上门招聘,即由企业单位的招聘人员通过到学校招聘参加毕业生交流会等形式 直接招募人 员。 8 网络招聘的优点:1 成本较低;2 不受地点和时间的限制;3 使应聘者求职申请书、简历等重要资料的存 贮、分类、处理和检索更加方便和规范化。 9 笔试可以对大规模的应聘者同时进行筛选,不能全面考察应聘者的工作态度、品德修养,以及管理能力、 口头表达能力和操作能力等。 10 最初的资格审查和初选是人力资源部门通过审阅应聘者的个人简历或应聘申请表进行的。 11 面试考官的目标:1 创造一个融洽的会谈气氛,使应聘者能够正常发挥自己的实际水平。 2 让应聘者更 第 3 页 共 24 页 3 加清楚地了解应聘单位的现实状况,应聘岗位的信息和相应的人力资源政策等。 3 了解应聘者的专业知识 岗位技能和非智力表质。4 决定应聘者是否通过本次面试。 12 应聘者的目标:1 创造一个融洽的气氛,尽量展现出自己的实际水平。2 有充分的时间向面试考官说明 自己具备的条件。3 希望被理解被尊重,并得到公平对待。4 充分的了解自己关心的问题。5 决定是否原意来 该单位工作等。 13 面试的基本程序:1 面试前的准备阶段;2 面试开始阶段;3 正式面试阶段;4 结束面试阶段;5 面试评 价阶段。 14 面试评价阶段时评估可采用评语式评估,也可以采用评分式评估,评语式评估的特点是可对应聘者的 不同侧面进行深入的评价,能反映出每个应聘者的特征,缺点是不能横向比较,而评分式的特点刚好相 反。 15 从面试所达到的效果来看,面试可分为初步面试与诊断面试。 16 根据面试的结构化程度,可以分为结构化面试和非结构化面试。结构化面试的优点是可以对所有应聘者 均按同一标准进行,可以提供结构与形式相同的信息便于分析比较,减少主观性,同时有利于提高面试 的效率,对面试的考官要求低。 17 举例式提问是面试的一项核心技巧,又称为行为描述提问。基于行为连贯性原理,所提问题应涉及到工 作行为的全过程。 18 心理测试主要包括:人格测试、兴趣测试、能力测试、情境模拟测试 19 能力测试的内容一般可分为:1 普通能力倾向测试: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推理能力、分析能 力、数学能力、空间关系判断能力、语言能力 2 特殊职业能力测试:它是指那些特殊的职业或职业群的能力。 3 心理运动机能测试:心理运动能力、身体能力。 20 情境模拟测试比较适合招聘服务人员、事务性工作人员、管理人员、销售人员时使用。 21 情境模拟测试法包括:公文处理模拟法、无领导小组讨论法、决策模拟竞赛法、访谈法、角色扮演、即席 发言、案例分析等,其中最长用的是公文处理模拟法和无领导小组讨论法。 21 无领导小组讨论法是对一组人员同时进行测试的方法,它将讨论小组(一般由 4-6 人组成)。 22 多重淘汰式中每种测试方法都是淘汰性的,应聘者必须在每种测试中都达到一定水平,方能合格。 23 补偿式中不同测试的成绩可以互为补充,最后根椐应聘者在所有测试中的总成绩作出录用决策。 24 结合式中,有些测试是淘汰性的,有些是可以互为补偿的, 25 信度主要是指测试结果的可靠性或一致性。通常信度可分为:稳定系数、等值系数、内在一致性系数。 26 稳定系数是指同一种测试方法对一组应聘者在两个不同时间进行测试的结果的一致性。 27 等值系数是指对同一应聘者使用两种对等的、内容相当的测试方法,其结果之间的一致性 28 内在一致性系数是指把同一(组)应聘者进行的同一测试分为若干部分加以考察,各部分所得结果之 间的一致性。 第 4 页 共 24 页 4 29 效度,即有效性或精确性,是指实际测到应聘者的有关特征与想要测的特征的符合程度。效度主要有三 种:预测效度、内容效度、同侧效度。 30 预测效度是说明测试用来预测将来行为的有效性。 31 内容效度,即测试方法能真正测出想测的内容的程度。 32 同侧效度是指现在员工实施某种测试,然后将测试结果与员工的实际工作绩效考核得分进行比较,若 两者的相关系数很大,则说明此测试效度就很高。 33 人员配置原理:1 要素有用原理 2 能位对应原理 3 互补增值原理 4 动态适应原理 5 弹性冗余原理 34 企业内部劳动分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职能分工、专业分工、技术分工。 35 职能分工一般分为:工人、学徒、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及其他人员。是企业劳动组织中最 基本的分工。 36 专业(工种)分工,它是职能分工下面第二次分工。 37 技术分工,指每一专业和工种内部按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高低进行的分工。如技术人员分为助理技术员、 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 38 作业组是企业中最基本的协作关系和协作形式。 39 企业确定作业组的规模,一般 10-20 人左右为宜。 40 车间是企业劳动协作的中间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415S 分别表示: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 42 前三个 S 针对现场,其要点分别是:整理,将不用物品从现场清除;整顿,将有用的物品布置存放; 清扫对现场清扫检查,保持清洁。后两个 S 则从规范化和人的素养高度巩固 5S 活动结果。 43 用人单位应在被聘用的外国人入境后 15 日内持许可证书和劳动合同到原发证机关为外国人办理就业证; 30 日内,持就业证到公安机关申请办理居留证。 第三章:培训与开发 一选择题: 1 培训需求分析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是确定培训目标、设计培训计划、有效地实施培训的前提,是现代培训 活动的首要环节。 2 培训需求分析的内容: 培训需求的层次分析:战略层次、组织层次、员工个体层次。 培训需求的对象分析:新员工培训需求分析(通常采用任务分析法)、在职员工的培训需求分析(采用 绩效分析法) 培训需求阶段分析:目前培训需求分析、未来培训需求分析 3 培训需求信息的收集方法:1 面谈法(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双向交流)、2 重点团队分析法(通常由 8-12 人组成)、3 工作任务分析法、4 观察法、5 调查问卷。 4 工作任务分析法是以工作说明书、工作规范或工作任务分析记录作为确定员工达到要求所必须掌握的知 第 5 页 共 24 页 5 识技能和态度的依据,将其和员工平时工作中的表现进行对比,以意大利判定员工要完成工作任务的差 距所在。工作任务分析法是一种非常正规的培训需求调查方法。 5 观察法是一种最原始最基本的需求调查工具之一,它比较适合生产作业和服务性工作人员,而对于技术 人员和销售人员则不太适用。 6 循环评估模型旨在对员工培训需求提供一个连续的反馈,以用来周而复始地估计培训的需要。 7 教师的授课技巧高低是影响培训效果的关键因素。 8 课程实施是整个课程设计过程中的一个实质性阶段。 9 培训后的工作:1 向培训师致谢;2 作问卷调查;3 颁发结业证书;4 清理、检查设备 5 培训效果评估。 10 培训效果评估的指标:1 认知成果;2 技能成果;3 情感成果;4 绩效成果;5 投资回报率。 11 认知成果用于衡量受训人员从培训中学到什么,一般应用笔试来评估认知成果。 12 技能转换通常是用观察法来判断的。 13 情感成果反映的是受训者对培训项目的感性认识,包括对设施、培训教师和培训内容的感觉,通常在课 程结束时收集。 14 直接传授型培训法适用于知识类培训,主要包括讲授法、专题讲座法和研讨法。 15 讲课教师是讲授法成败的关键因素。 16 讲授法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员工平均费用较低。局限不利于教学双方互动,教师水平直接影响培训 效果。 17 专题讲座法是针对某一专题知识,这种培训方法适合于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 了解专业技术的发展方向 或当前热点问题。 18 研讨法的优点:多向式信息交流;要求学员积极参与,有利于培养学员的综合能力;加深学员对知识 的理解;形式多样,适应性强。 19 实践型培训法简称实践法,主要适用于以掌握技能为目的的培训。 20 实践法常用方式如下:1 工作指导法 2 工作轮换法 3 特别任务法 4 个别指导法。 21 特别任务法常用于管理培训。委员会或初级董事会是为有发展前途的中层管理人员提供的,培训分析全 公司范围问题的能力,提高决策能力的培训方法。一般由 10-12 人组成 22 个别指导法:与师付带徒弟或学徒工制度相类似。 23 参入型培训法主要形式:自学、案例分析、头脑风暴、模拟训练、敏感性训练和管理者训练。 24 案例研究法是一种信息双向性交流的培训方式,它将知识传授与能力提高两者融合到一起,是一种非 常有特色的培训方法。 25 用于教学的案例应当满足三个要求:内容真实;案例中包含一定的管理问题;分析案例必须有明确的 目的。 26 头脑风暴法又称“研讨会法”“讨论培训法”。头脑风暴法的特点是培训对象在培训活动中相互启迪思 想激发创造思维,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参加者的创造能力,提供解决问题的更多、更好的方案。 第 6 页 共 24 页 6 27 头脑风暴法操作要点只规定一个主题,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关键是要排除思维障碍,消除心理压力,让 参加者轻松自如、各抒已见。 28 模拟训练法侧重于对操作者技能和反应敏捷的培训,解决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29 敏感性训练法又称 T 小组法,简称 ST 法。 30 管理者训练简称 MTP 法。适用于中低层管理人员掌握管理的基本原理、知识,提高管理能力。 31 态度型培训法包括:角色扮演和拓展训练等 32 行为模仿法是一种特殊的角色扮演法,它适宜于中层管理人员、基层管理人员、一般员工的培训。 33 拓展训练是指通过模拟探险活动进行的情景式心理训练、人格训练、管理训练。包括:场地拓展和野外 拓展训练两种方式。 34 场地拓展的特点:1 有限的空间,无限的可能 2 有形的游戏,锻炼的是无形的思维。3 简便、容易实施。 35 网上培训的优点:1 节省费用 2 内容易修改 3 充分利用资源,提高效率 4 进程安排灵活。 缺点:要求企业建立良好的网络培训系统,某些内容不适用于网上培训 ,如关于人际关系的技能培训就 不适合网上培训。 36 虚拟培训的优点:仿真性、超时空性、自主性、安全性。 37 分析受训群体特征可使用如下参数:1 学员构成 2 工作可离度 3 工作压力。 38 头脑风暴法一般以 5-10 人为宜,它的热身阶段的目的是创造一种自由宽松祥和的氛围,使大家得以放 松,进入一种无拘无束的状态。 39 培训制度的构成包括(设计制度草案):1 培训服务制度 2 入职培训制度 3 培训激励制度 4 培训考核评估 制度 5 培训奖惩制度 6 培训风险管理制度。 40 起草或修订企业员工的培训制度时,应体现以下几个方面原则:1 战略性(要从战略的角度考虑,要 以战略的眼光去组织企业培训,不能只局限于某一个培训项目或某一项培训需求。 2 长期性(培训是一项 人力资本投资活动,要正确认识人力资本投资与人才开发的长期性和持久性)3 适用性。 41 培训服务制度是培训管理的首要制度。 42 入职培训制度体现了“先培训,后上岗”,“先培训,后任职”的原则 43 员工培训的考核必须 100%进行,并且要与标准保持一致。 44 培训奖惩制度是保障前面几项培训管理制度能够得以顺利执行的关键。在制定奖惩制度时一定要明确培 训可能出现的各种优劣结果的奖惩标准,是保证制度有效性。 第四章:绩效管理 一选择题: 1 效管理系统的设计包括绩效管理制度的设计与绩效管理程序的设计两个部分 2 绩效考评一般以上级考评为主,占 60-70%,同级考评对其潜质、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和工作业绩了解, 受人际关系影响,占 10%;下级考评对考评者的工作作风、行为方式、实际成果比较了解,容易心存顾忌, 第 7 页 共 24 页 7 不客观公正,占 10%,自我考评能充分调动积极性,容易受个人的多种因素影响,一般占总体考评的 10%。处部人员考评准确性和可靠性打折扣,要慎用。 3 具体考评者由哪些人组成,取决于三种因素:被考评者的类型、考评的目的、考评指标和标准。 4 在一项旨在了解员工绩效提高程度的对操作人员的考评中,就应该以该员工的直接主管作为信息的主要 来源,以他们为主进行考评评价。 5 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考评可以召开由主管主持的,同被考评者即专业人员自己、下级、有关的同事,以及 其它相关人员共同参与的绩效考评会议。 6 选择具体的考评方法时应当充分的考虑以下三个重要的因素:1 管理成本 2 工作实用性 3 工作适用性。 7 一线人员宜采用以实际产出结果为对象的考评方法,而管理性或服务性的工作人员宜采用以行为或品质 特征为导向的考评方法;总经理、管理人员或专业人员宜采用以结果为导向的考评方法。 8 为了切实保证企业绩效管理制度和管理系统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必须采取“ 抓住两头,吃透中间”的策 略,吃透中间是指寻求中间各层管理人员的全心投入。 9 一个有效的绩效管理系统是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提高员工工作绩效:1 目标第一;2 计划第二;3 监督第三; 4 指导第四;5 评估第五。 10 为了保证考评的公正性,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应当确立两个保障系统:1 公司员工绩效评审系统;2 公司 员工申诉系统。 11 在绩效管理的总结阶段,人力资源部门应当对企业绩效管理体系进行一次全面的诊断分析。 12 绩效面谈的种类:按具体内容分:1 绩效计划面谈;2 绩效指导面谈;3 绩效考评面谈;4 绩效总结面 谈。 按具体过程及其特点分类:1 单向劝导式面谈;2 双向式倾听式面谈;3 解决问题式面谈;4 综合式面谈。 13 有效的信息反馈应达到以下要求:1 应具有针对性;2 应具有真实性;3 应具有及时性;4 应具有主动 性 5 应具有适应性。 14 正向激励是通过一系列行为标准,以及与之配套的人事激励政策如奖励、晋级、升职、提拨等,鼓励员 工更加积极主动工作的策略。 15 负向激励策略采用惩罚的手段如扣发工资奖金、降薪、调任、免职、解雇、除名、开除等。 16 为了保障激励策略的有效性,应当体现以下原则要求:1 及时性原则;2 同一性原则;3 预告性原则;4 开发性原则。 17 由于考评者与被考评者在绩效目标上的不同追求,可能产生三种矛盾:1 员工自我矛盾;2 主管自我矛 盾;3 组织目标矛盾; 18 为了检查和评估企业绩效管理系统的有效性,通常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 座谈法;2 问卷调查法; 3 查看工作记录法;4 总体评价法。 19 由于采用的效标不同,从绩效管理的考评内容上看,绩效考评可以分为品质主导型、行为主导型、效果 第 8 页 共 24 页 8 主导型三种类型。 20 品质主导型的绩效考评,采用特征性效标,以考评员工的潜质为主。很难具体掌握,并且考评操作性及 其信度和效度较差。涉及到员工信念、价值观、动机、忠诚度、诚信度,以及一系列能力素质。 21 行为主导型的绩效考评,采用行为性效标,以考评员工的工作行为为主 ,行为主导型的考评重在工作 过程而非工作结果,考评的标准较容易确定,操作性强。适合对管理性,事务性工作进行考评,特别是对 人际交往频繁的工作岗位尢其重要。 22 效果主导型的绩效考评,采用结果性效标,以考评员工或组织工作效果为主。由于考评注重的是员工或 团队的产出和贡献,即工作业绩,所以考评的标准容易确定,操作性强,此法具有滞后性、短期性和表现 性,它适合生产性、操作性以及工作成果可以计量的工作岗位,对事务性的工作不太适合。 23 关键事件法(也称重要事件法)对事不对人,以事实为依据,考评者不仅要注重对行为本身的评价, 还要考虑行为的情境,考评的内容是下属特定的行为,而不是他的品质和个性特征,如忠诚度、亲和力、 果断性和依赖性等。采用本法具有较大的时间跨度,主要特点:为考评者提供了客观的事实依据;缺点是: 记录和观察费时费力;能做定性分析,不能作定量分析;不能区分工作行为的重要性程度,很难在员工 之间进行比较。 23 行为观察量表法克服了关键事件法不能量化、不可比,以及不能区分工作行为重要性的缺点,但编制费 时费力,忽略行为过程的结果。 24 加权选择量表法,其具体的形式是用一系列的形容性或描述性 的语句,说明员工的各种具体的工作行 为和表现,并将这些语句分别列入量表中,作为考评者评定的依据。具有打分容易、核算简单、便于反馈等 优点缺点是适用范围小。 第五章:薪酬管理 一选择题: 1 薪酬泛指员工获得的一切形式的报酬。包括薪资、福利和保险等各种直接或间接的报酬。 2 从广义上说,薪酬包括工资、奖金、休假等外部回报,也包括参与决策、承担更大的责任等内部回报。 3 直接薪酬包括员工的基本薪酬,即基本工资,如周薪、月薪、年薪等;也包括员工的激励薪酬,如绩效工 资、红利和利润分成等。 4 间接薪酬即福利,包括公司向员工提供的各种保险、非工作日工资、额外的津贴和其他服务,比如单身公 寓、免费工作餐等。 5 影响员工薪酬水平的主要因素: 1 影响员工个人薪酬水平的因素:1 劳动绩效;2 职务或岗位;3 综合素质与技能;4 工作条件;5 年 龄与工龄。 2 影响企业整体薪酬水平的因素:1 生活费用与物价水平;2 企业工资支付能力;3 地区和行业工资水 平;4 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5 产品的需求弹性;6 工会的力量;7 企业的薪酬策略。 第 9 页 共 24 页 9 6 工作岗位评价是对同类不同层级岗位的相对价值衡量评比的过程,工作岗位评价的最后结果,不但为岗 位的分类分级提供了前提,也为企事业单位构建具有公平公正性的薪资制度奠定了基础。 7 工作岗位评价的原则:1 工作岗位评价的是岗位,而不是岗位中的员工;2 让员工积极地参入到工作岗 位评价工作中来,以便他们认同工作岗位评价的结果。3 工作岗位评价的结果应该公开。 8 工作岗位评价的结果是可以是分值形式,也可以是等级形式,还可以是排序形式,但人们最关心的是岗 位与薪酬的对应关系。 9 工作岗位评价要素的分类,按相关程度分为主要因素 0.8、一般因素 0.4-0.5、次要因素 0.3-0.4、极次要因 素 0.3 以下。 10 工作岗位评价指标中,按指标的性质和评价方法的不同,可分为两类:一类为评定指标。即劳动技能和劳 动责任及社会心理要素等指标。另一类为测评指标。即劳动强度和劳动环境要素。 11 确定岗位评价要素和指标的基本原则:1 少而精的原则;2 界限清晰便于测量的原则;3 综合性原则。4 可比性原则。 12 工作岗位评价结果误差的调整方法有事先调整和事后调整两种。事先调整主要是通过加权来解决,而事 后调整多采用平衡系数调整法。 13 信度是指测评结果的前后一致性程度,信度是保证评价质量的基本条件之一。 14 效度是指测评本身可能达到期望目标的程度,也就是测评结果反映被评价对象的真实程度。一般来说, 测评的效度高,信度也高,但信度高的测评,其效度未必高。测评效度的实质是测评结果的客观性,有效 性问题。 15 工作岗位评价的方法主要有四种:排列法、分类法、因素比较法和评分法。 16 分类法可用于多种岗位的评价,但对不同系统的岗位评比存在相当的主观性,准确性较差。 17 因素比较法是从评分法衍化而来的。 18 评分法亦称点数法。 19 评分法的优点是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由于它是若干评定要素综合平均的结果,并且有较多的专业人 员参与评定,从面大提高了评定的准确性。 20 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包括:在岗员工工资总额,聘用、留用的离退休人员的劳动报酬,人事档案关系保留 在原单位的人员劳动报酬,外籍及港澳台人员劳动报酬。 21 社会保险费用是指企业按有关规定实际为使用的劳动力缴纳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 险和生育保险费用。 22 福利有多种形式,包括:全员性福利、特殊福利、困难补助。 23 社会保障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其它符合上述定义的三要素的社会性保障措 施,构成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保障体系。 24 社会保险针对劳动者,社会福利针对全体居民。 第 10 页 共 24 页 10 25 社会保险: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生育保险。社会福利包括;公共设施、财政补贴、居民住房、生活补贴、 集体福利。 26 住房公积金缴存:新成立的单位自成立 30 日内办缴存登记,20 日内到银行设立账户。 27 老员工公积金缴存额是员工本人上一年月平均工资乘以员工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 28 新参加工作的员工从参加工作第二个月开始缴员工本人当月工资乘以员工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 29 单位为员工缴存的住房公积金,按照下列规定列支:1 机关在预算中列支;2 事业单位由财政核定收支 后,在预算或费用中列支;3 企业在成本中列支。 30 员工有下列情况可以提取住房公积金账户余额:1 购买、建造、翻建、大修自住房;2 离休退休的;3 完 全丧失劳动能力,并与单位终止劳动关系;4 户口迁出所在的市县或者出境定居的;5 偿还购房贷款本息 的;6 房租超出家庭工资收入的规定比例的。 第六章:劳动关系管理 一选择题: 1 劳动关系通常是指用人单位(雇主)与劳动者(雇员)之间在运用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 所发生的关系。 2 工资作为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是连接雇主与雇员两者的桥梁。 3 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雇员与雇主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即雇 员与雇主在实现现实的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3 劳动关系经劳动法律规范、调整和保护后,即转变为劳动法律关系,雇主和雇员双方有明确的权利义务。 这种受到国家法律规范、调整和保护的雇主与雇员之间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劳动关系即为劳动法律关系, 他与劳动关系的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劳动法律关系体现了国家意志。 4 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1 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权利和义务;2 劳动法律关系是双务关系;3 劳动法律关 系具有国家强强制性。 5 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1 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劳动参与者,即雇主与雇员;2 内容:指主体依法 享有的权利和义务;3 客体:指主体权利义务指向的事物,如劳动、工资、保险福利、工作时间、休息休假、 劳动安全卫生等。 6 劳动法律行为。是指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具有一定法律后果 的活动。包括合法行为、违约行为、行政行为、仲裁行为和司法行为。 7 劳动法律事件。是指不依当事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一定的劳动法律后果的客观现象。例如企业 破产,劳动者伤残、死亡,战争。 8 劳动关系调整的方式: 答:劳动关系的调整方式依据调节手段的不同,主要分为七种: 1 劳动法律法规;基本特点是体现国家意志。 第 11 页 共 24 页 11 2 劳动合同;其基本特点是体现劳动关系当事人双方的意志。 3 集体合同;其基本特点是体现了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的意志。 4 民主管理(职工代表大会、职工大会)制度;国家通过立法保障工会和雇员对管理的参与权。 5 企业内部劳动规则;基本特点是企业或者说雇主意志的体现。 6 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对劳动关系的社会性调整。 7 劳动监督检查制度。具有保证劳动法体系全面实施的功能。 9 劳动争议处理理制度中的调解是劳动关系当事人的一种自我管理形式,其 基本特点是:群众性;自治性; 非强制性。 10 集体合同的特征:1 集体合同是规定劳动关系的协议;2 工会或劳动者代表职工一方与企业签订。3 集体 合同是定期的书面合同。 11 内部劳动规则:是用人单位依据国家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用人单位的实际,在本单位实施的, 为协调劳动关系,并使之稳定运行,合理组织劳动,进行劳动管理而制定的办法、规定的总称。 12 用人单位制定并实施内部劳动规则是其行使经营管理权和用工权的主要方式,发挥着用人单位内部强 制性规范的功能。 13 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的特点:1 制定主体的特定性;2 企业和劳动者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3 企业经 营权与职工民主管理权相结合的产物。 14 制定劳动纪律应当符合以下要求:1 劳动纪律的内容必须合法;2 劳动纪律的内容应当全面约束管理行 为和劳动行为,工作纪律、组织纪律、技术纪律全面规定。3 标准一致;4 劳动纪律应当结构完整。 15 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制定的程序:1 职工参与;2 正式公布。 16 职工代表大会主要在国有企业实行,非国有企业则实行民主协商制度。 17 岗位参与和个人参与是职工民主管理的直接形式,而组织参与则是间接形式,其参与的广度与深度是 其他参与形式所不能比拟的。 18 职工代表大会的职权:1 审议建议权;2 审议通过权;3 审议决定权;4 评议监督权;5 推荐选举权。 19 平等协商制度与作为订立集体合同程序的集体协商是两种不同的制度。主要区别:1 主体不同;2 目的 不同;3 程序不同;4 内容不同;5 法律效力不同;6 法律依据不同。 20 标准体系的载体有:1 制定标准劳动管理表单;2 汇总报表;3 正式通报、组织刊物;4 例会制度。 21 标准工作时间:职人昼夜工作 8 小时为标准工作日;每周 40 小时为标准作周;每月标准工作时间为 20.92 天,折算每月 167.4 小时,全年 251 天。 22 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支付:法定标准工作时间以外,按本人小时工资 150%;劳动者在休息日工作, 又不能补休的,按本人日或小时工资标准的 200%支付;法定节假日按本人小时工资的 300%支付。 23 确定和调整最低工资应考虑的因素:1 劳动者本人及平均赡养人口的最低生活费用;2 社会平均工资水 平;3 劳动生产率;4 就业状况;5 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第 12 页 共 24 页 12 24 确定最低工资标准一般考虑城镇居民生活费用支出、职工个人缴纳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职工平均 工资、失业率、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 25 确定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用方法:1 比重法;2 恩格尔系数法。 26 工资支付的一般原则:1 货币支付;2 直接支付;3 按时支付;4 全额支付。 27 职业安全卫生保护费用分类: 1 劳动安全卫生保护设施建设费用; 2 劳动安全保护设施更新费用; 3 个人劳动安全卫生防护用品费用; 4 劳动安全卫生教育培训经费; 5 健康检查和职业病防治费用; 6 有毒有害作业场所定期检测费用; 7 工伤保险费用; 8 工伤认定、评残费用等。 第二部分:技能考试 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 二简答: 1 岗位分析的作用: 答:1 岗位分析为招聘、选拨、任用合格的员工奠定了基础。 2 为员工的考评、晋升提供了依据。 3 是企业单位改进工作设计、优化劳动环境的必要条件。 4 是制定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进行各类人才供给和需求预测的重要前提。 5 是工作岗位评价的基础,而工作岗位评价又是建立、健全企业单位薪酬制度的重要步骤。 2 工作岗位分析的程序:(步骤) 答:一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的具体任务是:了解情况,建立联系,设计岗位调查的方案,规定调查的范围、对象和方法。 1 根据工作岗位分析的总目标,总任务,对企业各类岗位的现状进行初步了解,掌据各种基本数据和资料。 2 设计调查方案. 第 13 页 共 24 页 13 明确岗位调查的目的. 确定调查的对象和单位. 确定调查项目 确定调查时间地点和方法 3 为了搞好工作岗位分析,还应做好员工的思想工作,说明工作岗位分析的目的和意义,建立友好合作的 关系,使有关员工对岗位分析有良好的心理准备。 4 根据工作岗位分析的任务,程序,分解成若干工作单元和环节,以便逐项完成。 5 组织有关人员,学习并掌握调查的内容,熟悉具体的实施步骤和调查方法。 二调查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根据调查方案,对岗位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应运用访谈、问卷、观察、小 组集体讨论等法,广泛细致的搜集有关岗位的各种数据资料。 三总结分析阶段 本阶段是岗位分析的最后环节,它首先要对岗位调查的结果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最后,再采用文 字图表等形式,作出全面的归纳和总结。 3 工作岗位设计的基本原则? 答:1 明确任务目标的原则; 2 合理分工协作的原则; 3 责权利相对应的原则。 一般来说,某一组织中的岗位设置是由该组织的总任务决定的。因事设岗是设置岗位的基本原则。 4 企业定员的原则? 答:1 定员必须以企业生产经营目标为依据。 2 定员必须以精简、高效、节约为目标。 3 各类人员的比例关系要协调。 4 要做到人尽其才,人事相宜。 5 要创造一个贯彻执行定员标准的良好环境。 6 定员标准要适时修订。 5 制定具体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程序? 答;1 概括说明建立本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原因,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即在企业单位中加 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 对负责本项人力资源管理的机构设置、职责范围、业务分工、以及各级参与本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 人员的责任、权限、义务和要求作出具体的规定。 3 明确规定本项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程序和步骤,以及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当遵守的基本原则。 4 说明本项人力资源设计的依据和基本原理,对采用数据采集、汇总整理、信息传递的形式和方法,以 第 14 页 共 24 页 14 及具体的指标和标准等作出简要确切的解释和说明。 5 详细规定本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类别层次和期限(如何时提出计划、何时确定计划、何时开始实施、 何时具体检查、何时反馈汇总、何时总结上报。) 6 对本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中所使用的报表格式、量表、统计口径、填写方法、文字撰写和上报期限等 提出具体的要求。 7 对本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结果应用原则和要求,以及与之配套的规章制度(如薪酬奖励、人事调 整、晋升培训等)的贯彻实施作出明确规定。 8 对各职能和业务部门本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年度总结、表彰活动和要求作出原则规定。 9 对本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员工的权利和义务、具体程序和管理办法作出明显详细的规定。 10 对本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解释、实施和修改等其它有关问题作出必要的说明。 三计算题 1 企业定员的基本方法?28 页 第二章人员招聘与配置 二简答题: 1 参加招聘会的主要程序: 答:1 准备展位 2 准备资料和设备 3 招聘人员的准备 4 与协作方沟通联系。 5 招聘会的宣传工作。 6 招聘会后的工作。 2 面试提问时应关注的几个问题(技巧)? 答:1 尽量避免提出引导性的问题。 2 有意问一些相互矛盾的问题,引导应聘者做出可能矛盾的回答,来判断应聘者是否在面试中隐瞒了 真实情况。 3 面试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了解应聘者的求职动机,这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因为一些应聘者往往把 自己真正的动机掩盖起来。 4 所提问题要直截了当,语言简练,有疑问马上提出,并及时做好记录。 5 面试中除了要倾听应聘者回答的问题,还要观察他的非语言行为,如脸部表情,眼神、姿势、讲话的 声调语调举止,从中可以反映出对方是否诚实,是否有自信心等情况。 3 什么叫公文筐测试法如何操作或在操作中应注意什么问题? 1 发给每个被测评者一套文件汇编(由 15-25 份文件组成),包括下级呈上来的报告、请示、计划、预 算,同级部门的备忘录,上级的指示、批复,规定、政策,外界用户、供应商、银行、政府有关部门乃至所 第 15 页 共 24 页 15 在社区的函电、传真及电话记录,甚至还有群众检举或投诉信等,这些文件经常会出现在管理人员的办公 桌上。 2 向应试者介绍有关材料背景,然后告诉应试者,他现就是这个岗位上的任职者,负责全权处理文件 筐里的所有公文材料。 3 最后,将处理结果交测评组,按既定的考评维度与标准进行考评。 总之应将应聘者的岗位胜任能力 与远程发展的潜力作为测评的重点。 这种测试方法在操作上应该注意:文件要逼真、准确,处理难度和重要性要各不相同,要有足够的信 息提供给测试者。 三计算题: 1 招聘成本,即人力资源获取成本=直接成本+间接费用 招聘单位成本=招聘总成本/实际录用人数 2 总成本效用=录用人数/招聘总成本 3 招募成本效用=应聘人数/招募期间的费用 4 选拨成本效用=被选中人数/选拨期间的费用 5 人员录用效用=正式录用的人数/录用期间的费用 6 招聘收益成本比=所有新员工为组织创造的总价值/招聘总成本 2 录用比=录用人数/应聘人数×100% 招聘完成比=录用人数/计划招聘人数×100% 应聘比=应聘人数/计划招聘人数×100% 说明:当招聘比大于等于 100%时,说明在数量上完成或超额完成了招聘任务。应聘比则说明招募的效果, 该比例越大,则招聘信息发布的效果越好。 3 员工任务的指派:匈牙利法 95 页 第三章 培训与开发 二简答题: 1 培训需求分析的实施程序(怎样进行培训需求分析)? 答:㈠做好培训前期的准备工作 1 建立员工背景档案 2 同各部门人员保持密切联系 3 向主管领导反映情况 4 准备培训需求调查 ㈡制定培训需求调查计划 1 培训需求调查工作的行动计划 2 确定培训需求调查工作的目标 第 16 页 共 24 页 16 3 选择合适的培训需求调查方法 4 确定培训需求调查的内容 ㈢实施培训需求调查工作 1 提出培训需求动议或愿望。 2 调查、申报、汇总需求动议。 3 分析培训需求。 4 汇总培训需求意见,确认培训需求。 ㈣分析与输出培训需求结果 1 对培训需求调查信息进行归类、整理 2 对培训需求进行分析、总结 3 撰写培训需求分析报告。 2 分析(实施)培训需求调查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1 了解受训员工的现状。 2 寻找受训员工存在的问题。 3 在调查中,应确定受训员工期望能够达到的培训效果。 4 调查资料收集到以的后,我们要仔细分析这些调查资料,从中找出培训需求。 3 培训效果信息的种类: 答:1 及时性信息; 2 目的设定合理与否的信息; 3 内容设置方面的信息; 4 教材选用与编辑方面的信息; 5 教师选定方面的信息; 6 培训时间选定方面的信息; 7 培训场地选定方面的信息; 8 受训群体选择方面的信息; 9 培训形式选择方面的信息; 10 培训组织与管理方面的信息。 三设计题: 1 各项培训管理制度的起草: 163 页 答:㈠培训服务制度 1 制度内容:起草培训服务制度应包括培训服务制度和培训服务协议条款两部分. 2 制度解释:为了防止由于培训后的员工跳槽造成企业投入培训的价值无法收回,使培训得不偿失,必须 建立制度进行约束,培训服务制度由此而产生。 第 17 页 共 24 页 17 ㈡入职培训制度 1 起草入职培训制度时,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㈢ ㈣ ㈤ ㈥ 2 制定培训规划的步骤和方法? 答:共分九大步 1 培训需求分析。方法;:运用从纯粹主观判断到客观的定量分析这间的各种方法。 2 工作说明。方法:包括直接观察法熟练工的实际工作,收集熟工自己的介绍等间接资料。 3 任务分析。方法:1 列出工作人员在工作的实际表现,进而分类,分析技术构成;2 列出工作人员的 心理活动,进行分类和分析技术构成。 4 排序。方法:依赖于对任务说明的结果的检查与分析。 5 陈述目标。方法:设计者依赖于工作说明的结果进行转换,就成了目标。 6 设计测验。方法:应用测试学。 7 制定培训策略。方法:回顾前面几个步骤的结果,分析必须适应的问题,最好的策略就是能在这些 条件和对应的措施间进行最适宜的搭配。 8 设计培训内容。方法:通常根据工作要求确定培训内容的性质和类型,根据受训者的心理发展规律 内容之间的联系来确定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再选择适宜的工具和方式来展现这些细节。 9 实验。方法:实验的对象应从将要参加培训的学员集体中选择。实验的环境条件、方法步骤、内容形 式、设备工具要尽可能与真正的培训一样。实验的数据的收集要全面、真实、准确。 3 起草培训制度草案:? 答:一项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实用性和可行性的培训制度至少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基本内容: 1 制定企业员工培训制度的依据; 2 实施企业员工培训的目的或宗旨; 3 企业员工培训制度实施办法; 4 企业培训制度的核准与施行; 5 企业培训制度的解释与修订权限的规定。 4 起草培训协议: 答:协议条款一般包括: 1 参加培训的申请人。 2 参加培训的项目和目的。 3 参加培训的时间、地点、费用和形式。 第 18 页 共 24 页 18 4 参加培训后要达到的技术或能力水平。 5 参加培训后要在企业服务的时间和岗位。 6 参加培训后如果出现违约的补偿。 7 部门经理人员的意见。 8 参加人与培训批准人的有效法律签署。 第四章 绩效管理 二简答题: 1 员工绩效的影响因素图 答:影响和制约工作绩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员工主观的因素也有企业客观的因素,既有物质的影 响因素也有精神的影响因素,特别是员工的工作行为和工作表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有:企业外 部环境:资源/市场/客户/对手/机遇/挑战;企业内部因素:资源/组织/文化/人力资源制。个人/体力/条件/性 别/年龄/智力/能力/经验/阅历;心理/条件/个性/态度/兴趣/动机/价值观/认识论。 2 目标管理法的基本步骤? 答:1 战略目标设定。 2 组织规划目标。 3 实施控制。 三分析题: 1 强制分布法,亦称强迫分配法、硬性分布法? 答:假设员工的工作行为和工作绩效整体呈正态分布,员工的工作行为和工作绩效好、中、差的分布存在 一定的比例关系,在中间的员工应该最多,好的、差的是少数。采用这种方法可以避免考评者过分严厉或 过分宽容的情况发生,克服平均主义。当然如果员工的能力呈偏态,该方法就不适合了。强制分布法只能 把员工分为有限的几种类别,难以具体比较员工的差别,也不能在诊断工作问题时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 2 如何有效避免防止和解决在绩效考评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偏误,以及其他不利情况下和问题? 答:1 以工作岗位分析和岗位实际调查为基础,以客观准确的数据资料和各种原始记录为前提,明确绩效 管理的意义和作用,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评价要素指标和标准体系。 2 从企业单位的客观环境和生产经营条件出发,选择洽当的考评工具和方法,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 总结经验,避免各种考评误差和偏颇的出现。 3 绩效考评的侧重点应当放在绩效行为和产出的结果上,尽可能建立以行为和成果为导向的考评体系。 4 为了避免个人偏见等错误,可以采用 360°的考评方式,可以使绩效考评作出更准确可靠的判断。加 强考评者与被考评者的组织联系,对结果有利。 5 定期总结考评经验并对考评者进行系统性训练,提高考评者自身的素质和绩效管理水平。 第 19 页 共 24 页 19 6 为了提高绩效管理的质量和水平,还应重视绩效考评的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管理,注意不断的调整劳 动关系,完善薪酬奖励制度。 第五章:薪酬管理 二简答题: 1 企业薪酬制度设计的基本要求? 答:1 体现保障、激励和调节三大职能; 2 体现劳动的三种形态:潜在形态、流动形态和凝固形态; 3 体现岗位的差别:技能、责任、强度和条件(环境); 4 建立劳动力市场的决定机制; 5 合理确定薪资水平,处理好工资关系; 6 确定科学合理的薪酬结构,对人工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 7 构建相应的支技系统,如机动灵活的用工系统,严格有效的绩效考核系统,学以致用的技能开发系 统,动静结合的晋升调配系统。 2 制定企业薪酬管理制度的基本依据? 答:1 薪酬调查。了解市场薪酬水平 25%点处、50%点处和 75%点处,薪酬水平高的企业应注意 75%点处甚 至是 90%点处,薪酬水平低的企业应注意 25%点处,一般企业应注意中点 50%点处。 2 岗位分析与评价。 3 明确掌握企业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关系。 4 明确掌握竞争对手的人工成本状况。 5 明确企业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的目标和要求。 6 明确企业的使命、价值观和经营理念。 7 掌握企业的财力状况。 8 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和员工特点。 3 工作岗位评价的主要步骤: 答:1 按岗位的工作性质,先将企事业单位的全部岗位划分为若干个大类。 2 收集有关岗位的各种信息。 3 建立由岗分析专家组成的工作岗位评价小组,培训有关的评价人员。 4 制定出工作岗位评价的总体计划,并提出具体的行动方案或实施细则。 5 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找出与岗位有直接联系,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因素及其指标,列出细目 清单,并对在关指标作出说明。 第 20 页 共 24 页 20 6 通过评价专家组的集体讨论,构建工作岗位评价的指标体系,规不定期统一的衡量评比标准,设计 有关调查问卷和测量评比的量表。 7 先抓几个重要岗位进行试点,以便总结经验,发现问题,采取对策,及时纠正。 8 全面落实工作岗位评价计划,按照预定方案,逐步组织实施。 9 最后撰写出企事业单位各个层级岗位的评价报告书,提供给各有关部门。 10 对工作岗位评价进行全面总结,为以后岗位分类分级等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三计算题: 1 工资总额=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2(重)人工成本=企业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总额+社会保险费用+福利费用+教育费用+劳动保护费用+住房 费用+其他人工成本 应用劳动分配率基准法步骤 258 页 四设计题: 1 起草单项工资管理制度的工作程序 答:1 准确标明制度的名称,如工资总额计划与控制制度、工资构成制度、奖金制度、劳动分红制度、长期 激励制度等; 2 明确界定单项工资制度的作用对象和范围。 3 明确工资支付与计算标准; 4 涵盖该项工资管理的所有工作内容,如支付原则、等级划分、过渡办法等。 2 工资奖金调整方案的设计方法(测算的具体步骤): 答:1 根据员工定级、入级规定,根据岗位评价结果或能力评价目结果或绩效考核结果给员工入级; 2 按照新的工资奖金方案确定每个员工的岗位工资、能力工资、奖金; 3 如果出现某员工薪酬等级降低,原来的工资水平高于调整后的工资方案,根据过渡办法中的有关规 定,一般是本着维持工资水平不下降的原则,维持原有的工资水平,但薪酬等级按调整后的确定; 4 如果出现员工薪酬等级没有降低,但调整后的薪酬水平比原有的低,则应分析原因,以便重新调整 方案; 5 汇集测算中出现的问题,供上级参考,以便对调整方案进行完善。 第六章 劳动关系管理 二简答: 1 集体合同的含义: 答:集体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本单位职工根据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 假、劳动安全卫生、职业培训、保险福利等事项,通过集体协商签订的书面协议。根据劳动法规定,集体合 同由工会代表职工与企业签订,没有成立工会组织的,由职工代表与企业签订。 2 集体合同的作用: 第 21 页 共 24 页 21 答:1 有利于协调劳动关系。 2 加强企业的民主管理。 3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4 弥补劳动法律法规的不足。 3 订立集体合同应当遵循的原则: 答:1 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及国家有关规定。 2 相互尊重,平等协商。 3 诚实守信,公平合作。 4 兼顾双方合法权益。 5 不得采取过激行为。 4 集体合同的内容: 答:通常情况下,集体合同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 劳动条件标准部分。包括劳动报酬、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保险福利、劳动安全卫生、女职工和未成年 工特殊保护、职业技能培训、劳动合同管理、奖惩、裁员等项条款。 2 一般性规定。规定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履行的有关规则。包括集体合同的有效期限,集体合同条款的 解释、变更、解除和终止等。 3 过渡性规定。集体合同的监督、检查、争议处理、违约责任等。 4 其它规定。此项条款通常作为劳动条件标准部分的补充条款,规定在集体合同的有效期间应当达到 的具体目标和实现目标的主要措施。 5 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的区别: 答:1 主体不同。协商谈判签订集体合同的当事人一方是企业,另一方是工会组织或劳动者按照合法程序 推举的代表;劳动合同的当事人是企业和劳动者个人。 2 内容不同。集体合同的内容是关于企业的一般劳动条件的约定,以全体劳动者共同权利和义务为内 容。它可以涉及到集体劳动关系的各方面也可以只涉及到劳动关系的某一方面。劳动合同的内容只涉及单 个劳动者的权利义务。 3 功能不同。协商订立集体合同的目的是规定企业的一般条件,为劳动关系的各个方面设定具体标准 , 并作为单个劳动合同的基础和指导原则。劳动合同的目的是确立劳动者与企业的劳动关系。 4 法律效力不同。集体合同规定的是企业的最低劳动标准,凡劳动合同约定的标准低于集体合同标准 一律无效,故集体合同的法律效力高于劳动合同。 6 工伤的分类: 答:1 按照伤害而致休息的时间长度划分。轻伤、重伤、死亡。 2 按照事故类别划分。如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电击、坠落等。 3 按照工伤因素划分。受伤部位、起因物、致残物、伤害方式、不安全状态、不安全行为。 第 22 页 共 24 页 22 4 职业病。职业中毒、尘肺、物理因素职业病、职业性传染病、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肿瘤和其它职业病。 7 职业病的分类: 答:职业中毒、尘肺、物理因素职业病、职业性传染病、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肿瘤和其它职业病。 8 员工满意度调查步骤: 答:1 确定调查对象。 2 确定满意度调查指向(调查项目)。 3 确定调查方法。 4 确定调查组织。 5 调查结果分析 9 员工满意度调查时应关注的问题(目的): 答:1 诊断公司潜在的问题; 2 找出本阶段出现的主要问题的原因; 3 评估组织变化和企业政策对员工的影响; 4 促进公司与员工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5 增强企业凝聚力。 10 工伤的认定和待遇: 答:劳动者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1 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2 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3 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4 患职业病的; 5 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6 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 7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它情形。 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同工伤: 1 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 48 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 2 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 3 劳动者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 工伤保险待遇: ㈠工伤医疗期待遇:1 医疗待遇。治疗工伤所需费用符合工伤保险诊疗项目目录、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工伤 保险住院服务标准的,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2 工伤津贴。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 在单位按月支付。职工住院治疗工伤的,由所在单位按照本单位因公出差伙食补助标准的 70%发给住院伙 食补助费。 第 23 页 共 24 页 23 ㈡工伤致残待遇 1 职工因工致残待遇被鉴定为一一四级,应当退出生产工作岗位,终止劳动关系,发给 工伤伤残抚恤证件。其待遇是:1 从工伤保险基金按伤残等级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2 从工伤保险基金按 月支付伤残津贴。3 工伤职我达到退休年龄并办理了退休手续后,停发伤残津贴,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低于伤残津贴的,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差额。4 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级-四级伤残的, 由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以伤残津贴为基数,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5 被鉴定为 5-6 级和 7-10 级待遇略。 ㈢职工因工死亡,其直系亲属按照下列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领取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 亡补助金:1 丧葬金为 6 个月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2 供养亲属抚恤金按照职工本人工资的一定 比例发给由因工死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亲属。3 一次工亡补助金标准为 48-60 个月 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 三分析题: 1 集体合同的签定: 答:㈠确定集体合同的主体 劳动者一方法定为基层工会委员会;无工会组织由企业职工民主推荐并得到半数职工同意的代表为 集体合同的签约人。用人单位方签约人法定为用人单位行政机关,即法定代表人。具备法人资格,跨省市 的大型企业或集团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可以委托下一级企业或子公司的负责人与工会签订集体合同。 ㈡协商集体合同 集体协商任何一方均可就签订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以及相关事宜,以书面形式向对方提出进行集 体协商的要求,另一方应当在收到集体协商要求之日起 20 日内以书面形式回应,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进 行集体协商。集体协商主要包括:1 协商准备。2 协商会议。3 集体合同草案或专项集体合同草案经职工代表 大会或职工大会通过后,由集体协商双方首席代表签字。 ㈢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审核 由企业一方将签字的集体合同文本及说明材料一式三份,在集体合同签订后的 10 天内报送县级以上政 府劳动行政部门审查。 ㈣审核的期限和生效 劳动行政部门在收到集体合同后的 15 天内将审核意见书送达,集体合同的生效日期以《审查意见书》确 认的日期为生效日期。 ㈤集体合同的公布 经审核确认生效的集体合同或自行生效的集体合同,签约双方应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向各自代表的成员公 布。 四计算题: 1 恩格尔系数法:306 页 第 24 页 共 24 页 24

24 页 461 浏览
立即下载
人力资源管理师 第二讲 招聘和人员配置制度

人力资源管理师 第二讲 招聘和人员配置制度

第二讲、招 聘 和 人 员 配 置 制 度 第一部分 招聘的需求分析 一 .招聘目标与前提 (一)招聘目标。 人员招聘的目标是为了即使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弥补岗位的空缺。最直接的目的是获得企业所需要的人,并降低招聘成本 , 规范招聘行为,确保人员质量等。 (二)招聘前提。 1. 人力资源规划:主要是进行人员需求分析与预测,决定预计招聘的职位与部门数量、时限、类型等因素。 2. 工作描述与工作说明书:为录用提供了主要参考依据。 二.招聘原则的确定 · 效率优先原则 · 双向选择原则 · 公平公正原则 · 确保质量原则 三.人员配置的基本原理 要素有用原理 任何要素(人员)都是有用的,没有无用之人,只有没用好之人。 实际应用:发觉人员可用之处,为人员可用创造条件。 能位对应原理 人与人之间不仅存在能力特点的不同,而且在能力水平上也不同。具有不同能力特 点和水平的人,应安排在相应岗位上。 互补增值原理 通过个体之间取长补短而形成整体优势,实现组织目标最优化的目标,使组织人 力资源增值 动态适应原理 人与事的不适应是绝对的,适应是相对的,从不适应到适应是动态的。 弹性冗余原理 在人与事的配置过程中,既要达到工作的满负荷,又要符合人力资源的身心要 求,对人对事的安排要留有余地。 四.招聘需求分析 (一)招聘需求产生的可能情况。 组织人力资源自然裁员。 即因员工的调动,离职,退休,休假等产生的岗位空缺。 组织业务量变化。 因组织成长发展导致的岗位空缺。 现有的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即人与岗位的不匹配导致的岗位空缺。 (二)招聘需求分析维度。 1.招聘环境分析。 外部环境。 (1)经济条件。 市场环境变化导致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变化,从而导致对相应人员需求的变化。 (2)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数量和素质构成,影响到组织能否招聘到适合的人员。 (3)法律法规。 组织招聘应遵循我国《劳动法》有关规定及相关法律,法规,条例,避免产生法律纠纷,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内部环境。 (1)战略规划。 发展创新时期/稳健成长平台期招聘策略不同,不同职位人员的招聘策略也不同。 (2)组织生命周期。  扩张期:着重于人力资源招募。  平台期:着重于人力资源局部调整。  衰退期:着重于人力资源的精简及人员结构调整。 (3)财务预算。 财务影响到工资总量及不同职位职种员工的工资水平,从而影响到计划招聘的人员数量及可支付的工资水平。 (4)组织文化及管理风格。 组织的价值观,管理风格要求员工的认可及价值观的趋同,影响着组织计划招聘的员工应具备哪些性格特征。 2.组织人力资源配置状况分析。  含义:组织人力资源配置,是指人与事的配置关系,通过人的能力与事的匹配,人与人的协调合作,充分开发利用员工,使组 织目标得以实现。它是判断组织人力资源状况是否良好的标志之一,也是招聘工作的核心。  分析维度:五个维度。 (1)人与事总量配置分析。  它是指人与事的数量关系是否匹配。即多少事要多少人去做。这种数量关系不是绝对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组织中的 任务处于变化中,人的能力处于变化中,因此,这种数量匹配是动态的。  实际中三种情况: ·人力资源过剩—利用多种渠道妥善安置。转业训练,缩短工作时间,遣散临时用工,外包劳务,提前退休,下岗,辞退,不再须签 合同等。 ·人力资源不足—单位内部调剂,外部补充。培训,借调,招聘,任务外包等。 ·人力资源过剩与不足并存—调整现有人力资源结构。 (2)人与事结构配置分析.  它是指不同性质特点的事应由具有相应专长的人去完成,把各类人员分配在最能发挥专长的岗位上,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 工具:单位岗位与人员配置表 使用类别 W1 W2 M 待分配 人数 78 582 35 5 W1 50 50 5 — — W2 600 28 572 — 5 M 35 — — 35 — 资源类 别 注:W1-熟练工 W2-技工 M-管理者 (3)人与事质量配置分析。  它是指人与事之间的质量关系,即事的难易程度与人的能力水平的关系。 实际中的两种情况: ·人员素质低于岗位要求—职业培训,降职。 ·人员素质高于岗位要求—晋升到更高的岗位。  怎样看待人才高消费? 负面效应: 1/高才低用的浪费 2/高成本 (4)人与工作负荷是否合理状况分析。 体现在事的数量是否与人的承受能力相适应,是人力资源能够保持身心健康。使工作量既成为一种压力,又成为一种动力。 (5)人员使用效果分析。  它是指管理者将人员的绩效好坏与自身能力的强弱做比较,分析问题,提高员工的能力,并与员工共同制定改进绩效的 措施。  好 工 作 绩 效 工具:人员使用效果分析 能力低 绩效好 能力高 绩效好 能力低 绩效差 能力高 绩效差 绩效 低 能力 高 三. 招聘需求预测。 在环境分析和组织内部人力资源分析的基础上,最终可以确定招聘需求了。 1. 人事需求预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 (1)可能的雇员流动比率(辞职或中止合同)。 (2)雇员的质量与性质(当你考虑组织需要正在发生什么样的转变时,这一点尤为 关键)。 (3)与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或进入新市场有关的决定。 (4)导致生产率提高的技术与管理方面的变化。 (5)本部门能够获得的经济资源。 2.确定人力资源需求的特定技术  趋势分析(trend analysis)  就是首先通过分析企业在过去五年左右时间中的雇佣趋势,然后以此为依据来预测企业未来人事需求的技术。  局限:趋势分析作为一种初步预测是很有价值的,但仅有它还远远不够,因为雇佣水平很少会只由过去的状况决定。其它一些因 素(如销售额和生产率的变化等)也将影响你未来的人事需要。   比率分析(ratio analysis) 是以以下两种因素的比率为依据的 (1) 某些原因性因素(如销售额) (2) 所需要雇员数量(如销售人员数量)   局限:象趋势分析一样,比率分析假定生产率保持不变,如果生产率有所改变,那么历史比率所进行的人事预测就不太准确了。 散点分析(scatter point) 通过确定企业的业务活动量和人事水平这两种因素之间是否是相关的来预测企业未来人事需求的技术。如果两者是相关的,那么 一旦你能预测出企业的业务活动量,你就能预测出企业的人事需要量。  运用计算机预测人事需求(computerized forecast) 在建立人事需求的计算机预测系统时需要一些典型数据 , 如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直接劳动工时(对生产率的一种衡量)以及当 前产品系列的三种销售额计划--最低销售额、最高销售额、可能销售额。  管理人员的判断 可能会对你的初始人事需求预测产生修正作用的重要因素包括:  提高产品质量或服务质量的决定或者进入新市场的决定。  技术和管理变革导致生产率的提高.  可能获得的财力资源。 四.招聘需求信息的收集、整理、发布。 (一)招聘需求信息的收集。  来源:过去在职人员,他的上级,与之相关的同事。  招聘信息的内容:空缺职位,工作描述,任职资格。 (二)招聘需求信息的整理。 分类  记录保存 → → 打印 → 报送审批 招聘需求信息的发布。  发布范围—由招募对象的范围决定。  发布时间—尽早,或在人才供应高峰期。  招聘对象的层次—根据岗位要求,向特定层次的人发布特定的信息。 第二部分、招聘准备 一.工作分析和任职资格的确立。 (一)工作分析。 1.目标。 工作分析 培训开发 绩效考核 薪酬管理 职业安全卫生 人员招聘 2.流程:四个阶段。 实施阶段 招聘准备 (1)准备阶段。 ◆ 确定工作分析的目标和侧重点。 ◆ 制定总体实施方案。 ◆ 收集分析相关背景资料。 (2)实施阶段。 ◆ 与参与工作分析的相关人员进行沟通。 ◆ 制定具体,可操作的实施计划。 ◆ 收集分析工作信息。 (3)结果形成阶段。 结果形成阶 段 应用反馈阶 段 ◆ 与参与工作分析的相关人员共同审核,确认工作信息。 ◆ 形成工作说明书和工作规范。 (4)应用反馈阶段。 ◆ 对员工进行工作说明书的使用培训。 ◆ 对工作说明书的反馈与调整。 3.方法的选择。 (1) 根据目标选择。 工作分析结果服务于不同目标,在工作分析的侧重点和分析方法的选择上都有所不同: 用于招聘—选用关注任职者特征的方法。 用于薪酬—选用定量方法,对不同工作价值比较。 (2) 根据岗位特点选择。 选择何种分析方法与岗位特征有关。 (3) 根据实际条件选择。 时间,财力,人力的投入是必要的考虑因素。 4.工作说明书。 (1) 内容: 工作标识,工作综述,工作任务,工作程序,工作条件与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工作权限,工作绩效标准,工作规范, 聘用条件。 (2) (二) 编写要求:  清晰,具体,简短,通俗易懂。  按逻辑顺序编写工作职责。  表明各项职责出现的频率,常用完成各项职责的时间所占比重来表示。 任职资格的确立。 1.关键胜任能力因素分析。 关键胜任能力因素分析是指任职者的哪些能力因素是在未来工作中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关键胜任能力因素 必要的任职资格 理想的任职资格  必要的任职资格是任职资格的最低要求。  理想的任职资格与工作类型的特殊需要有关,常见的理想的工作能力有任职能力,工作风格,人际交往能力等,有时对成功的 作用更大。 2.胜任特征分析。 具体步骤: 查阅现有资 发 现 胜 任 特 通 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找到导致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常是关键胜任特征 料 征 关键事件分析 常包括对胜任能力的定义和行为表述,还要将行为描述划分为几个等级。 界定胜任特 征 运用图形对胜任能力水平界定,得出招聘依据。 评估胜任特征水平 二.招聘程序。 (一)含义。 ·广义:招聘包括招聘准备,招聘实施,招聘评估三个阶段。 ·狭义:只指招聘的实施阶段,包括招募,选择,录用三个步骤。 (在此,取招聘程序的广义定义。) (二) 招聘程序。 实施阶段 准备阶段 段 结果形成阶 段 (1)准备阶段。 招聘需求分析:进行人力资源配置状况分析和人力资源需求分析,并将招聘与培训,工作轮换,调动等其它为空缺 岗位提供人员的方法相比较,分析招聘的必要性。 对招聘工作进行胜任特征分析。 制定招聘计划和招聘策略。 (2)实施阶段 三个步骤: 招募阶段:采用适宜的招聘渠道和招聘方法。 选择阶段:用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法选择适合的应聘者,力求客观。 录用阶段:招聘双方作出决策,建立劳动关系。 (3)结果形成阶段 两项工作: 评估招聘结果:对照招聘计划,根据数量和质量对实际招聘录用的结果进行评价总结。 评估招聘本身:评估招聘工作的经济效率,时间效率。 三.招聘策略。 (一)招聘计划 (1)人员需求清单(2)招聘信息发布时间,渠道(3)招聘团人选 (4)招聘者选择方案(5)招聘截止日期(6)新员工上岗时间(7)招聘费用预算 (8)招聘工作时间表(9)招聘广告 (二)招聘人员策略。  主管的积极参与。  招聘人员的胜任特征。  热情,公正,文明,高效,具备专业知识,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招聘地点策略。 1.招聘范围的确定:根据计划招聘人员的数量,能力要求圈定招聘范围。 2.成本的考虑:比较不同招聘地点所需成本,进行成本收益分析,确定最优方案。地点固定才能节约成本。 (四)招聘时间策略。 1.遵循劳动力市场上的人才规律。 在人才供应高峰期到劳动力市场上招聘,可节约成本,提高招聘效率。 2.制定招聘时间计划。 根据工作经验,计划好招聘各阶段的时间。节约成本,尽快网罗人才,并有助于 树立高效的组织形象。 四.招聘渠道分析 (一)招聘渠道选择程序。 1.分析招聘要求。 2.分析招聘人员特点。 3.确定招聘来源。 4.选择招聘方法。 5.选择发布信息的大众传媒。 6.收集应聘者资料。 (二)招聘来源分析。 优点 内部招聘 缺点 ·对人员了解全面,选择准确性高。 ·来源少,难以保证招聘质量,造成“近亲 ·了解本组织,适应更快。 繁殖”。 ·鼓舞士气,激励性强。 ·可能会因操作不公等造成内部矛盾。 ·费用较低。 外部招聘 ·来源广,有利于招聘高质量人员。 ·筛选难度大,时间长。 ·有利于组织创新 ·进入角色慢。 ·了解少,决策风险大 ·招聘成本大。 ·影响内部员工积极性。 (三)招聘渠道分析 1.根据招聘对象选择 招聘方法 适用对象 不太适用对象 发布广告 中下级人员 ———— 一般中介机构 中下级人员 热门高级人员 猎头公司 热门尖端人员 中下级人员 上门招聘 初级专业人员 有经验的人员 熟人推荐 专业人员 非专业人员 2.根据单位和岗位特点选择 内部提升——办公室员工,单位经理或主管 外部招聘——生产服务类,专业技术类,销售类 3.猎头公司使用  对猎头公司进行资质考察  约定双方权利,义务  选择猎头公司最好的顾问服务 (四)招聘媒体选择 1.根据媒体特点选择  报纸——在某个特点地区招聘,适合候选人数量较大,流失率较高的行业和职业  杂志——适合候选人相对集中的行业,空缺岗位并非迫切需要补充,且地区分布广  广播电视——适合让组织迅速扩大影响,招聘大量人员 2.根据受众特点选择 3.根据媒体的广告定位选择 第三部分、招 聘 实 施 一. 根据对应聘者的分析,运用适合的人员选择方法选出所需人才 〈技能要求〉 (一) 常用选择方法及其特点 类型 特 点 让应聘者在试卷上笔答事先拟好的试题,然后根据应聘者解答的正确程度愈益评定成绩的一种选择方法。 笔试 通过测试应聘者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差异,判断其对岗位的适应性 应聘者与考官直接交谈,面试考官根据应聘者在面试中的回答情况和行为表现来判断应聘者是否符合应聘者 面试 是否符合应聘岗位的要求。 情景模拟测试 将应聘者放在一个模拟的真实环境中,让应聘者解决某方面的一个“现实”问题或达到一个“现实”目标。 通过考察应聘者的行为过程和行为效果来鉴别其工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 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将人的某些心理特征数量化,来衡量应聘者的智力水平和个性方面差异的一种测量方 心理测试 法,其结果是对应聘者能力特征和发展潜力的一种评定。 客观性、确定性、可比较性 (二)根据岗位和才能要求选择对应的方法,  好的岗位描述能够正确反映出期待员工所作的工作过去: “为了干好这份工作,需要完成哪些任务、职责和责任?” 现在: “在这个岗位上要取得成功,需要哪些才能? ” ■ 才能是指相关知识、技能、能力、动力的“组合” 经营管理能力 情景模拟中的文件筐方法等 人际关系管理能力 情景模拟中的无领导小组讨论等 智力状况 心理测试中的笔试等 工作动机 心理测试、情境模拟、面试等 心理素质 心理测验中的投射测验等 工作经验 资历审核、面试中的行为描述法等 身体素质 体检等 (相关知识) 1. 心理测验知识 (1)心理测验的类型  能力测试:用于测定从事某项特殊工作所具备的某种潜在能力的一种心理测试 1.普通能力倾向试验 2.特殊职业能力测验 3.心理运动机能测验(心理运动能力+身体能力)  人格测试:不同气质、性格的人适合于不同种类的工作 卡特尔 16 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  兴趣测验:工作与兴趣相符合会带来更好的工作态度和工作绩效 Holland 式中国职业兴趣量表:把人的兴趣划分为六种类型:现实型(Realistic)、智慧型(Investigative)、艺术型(Artistic)、社交型 (Social)、 企业型(Enterprising)和常规型(Conventional),简称 RIASEC。 (2)心理测试应注意的问题  注意应对应聘者的隐私加以保护  要有严格的程序  心理测量的结果不能作为唯一的评定依据 2. 面试 (一) 面试的步骤与方法 面试前的准 备阶段 (二) 面试开始 阶段 正式面试 阶段 面试评价 阶段 结束面试 阶段 面试的目标 应聘者  创造一个融洽的会谈气氛,尽量表现出自己的 实际水平  又从分的时间向面世考官说明自己具备的条件  希望被理解、被尊重、受到公平对待  充分了解自己所关心的问题  决定是否愿意来该单位工作等 面试者  创造一个融洽的会谈气氛,是应聘者能够正常发挥自己的水平  让应聘者更加清楚了解应聘单位的发展状况、应聘岗位的信息和相应 的人力资源政策等  了解应聘者的专业知识、岗位技能和非智力因素  决定应聘者是否通过本次面试等 (三) 面试中的常见错误及改进  面试目的不明确  不清楚合格者应具备的条件  面试缺少整体结构  偏见影响面试 第一印象 也称为首因效应,即面试考官根据开始甚至是面试前从资料中得到的印象对应聘者作出评价 对比效应 即面试考官相对于前一个接受面试的应聘者来评价目前正在接受的应聘者的倾向 晕轮效应 “以点代面”从某一优点或缺陷出发去评价应聘者的其他方面 录用压力 当上级对招聘结果有定额要求是,考官对应聘者的评价就会偏高。或由于时间紧迫,为完成任务不得不 加快速度,急于求成 (四) 行为描述面试的运用(BT) 假设前提: A. 一个人过去的行为能与时期未来的行为 B. 说合作是截然不同的两码事——即兴为描述面试要注意了解应聘者过去的实际表现,而不是对外来表现的承诺 了解两方面的信息: 1. 应聘者过去的工作经历,判断他选择本单位发展的原因,预测他未来在本组织中发展所采取的行为模式。 2. 了解他对特定行为所采取的行为模式,并将其行为模式与空缺岗位所期望的行为模式进行比较分析。 (五) 结构化面试知识* 结构化面试是在面试之前,已经有一个固定的框架或问题清单,面试考官根据框架控制整个面试的进行,按照设计好 的问题和有关细节逐一发问,严格按照这个框架对每个应聘者分别作相同的提问。  优点:标准统一,可以提供结构与形式相同的信息,便于分析、比较,减少主观性,同时有利于提高面试的效率,且 对考官的要求较少  (六) 缺点:谈话方式过于程式化,难以随机应变,所收集的信息范围受到限制。 人员选择时应注意的问题 (1) 简历并不能代表本人 (2) 工作经历比学历重要 (3) 不要忽视求职者的个性特征 (4) 让应聘者更多地了解组织 (5) 给应聘者更多的表现机会 (6) 注意不忠诚和欠缺诚意的应聘者 (7) 关注特殊人员(职业经历坎坷或能力超强者) (8) 慎重做出决定 (9) 考官要注重自身的形象 二. 招聘应变方案〈技能要求〉 1. 招聘是必要的吗?——招聘备选方案  从其他部门调配  加班(潜在问题:加班工资、疲劳)  转包  寻找大学生等兼职人员  租赁员工  工作从新设计(工作扩大化,工作丰富化,工作满负荷) 2. 当招聘需求为正值时:组织内部人力资源供给小于需求,招聘工作产生。 类型 特 点 内部招聘 当组织出现工作空缺时,有先把组织内部员工调整到该职务的方法 外部招聘 当组织人力资源总量缺乏时采用,但应优先实施内部调整、内部晋升等计划。 内部晋升 当较高层次的职位出现空缺时,优先替补组织内部职工,使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内容。 技能培训 对公司现有员工进行必要的技能培训,是指能适应更高层次的工作 3. 招聘需求为负值时:组织内部人力资源供给大于需求,出现人力过剩。  招聘冻结  提前退休  增加无薪假期(或者缩短工作时间)  裁员 制定优厚的裁员 政策 裁减主动希望离 职的员工 裁减工作考评成 绩低下的员工 三. 针对特殊群体的招聘政策〈技能要求〉 (一) 禁止未成年人就业的法律  1991 年 4 月 15 日,《禁止使用童工规定》  《劳动法》第 15 条 (二) 照顾特殊群体就业的政策  《劳动法》第 13 条——妇女  《残疾人保障法》第 4 章《劳动就业》——残疾人  《民族区域自治法》第 23 条——少数民族  《兵役法》第 56 条——退伍军人(义务兵) (三) 招聘台、港、澳居民及外籍员工的法律规定  1994 年 2 月,《台湾和香港、澳门居民在内地就业管理规定》第 9 条  1996 年 1 月,《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管理规定》 第四部分、劳务外派与引进 一. 外派劳务工作的基本程序 1. 个人填写《劳务人员申请表》进行预约登记 2. 外派公司负责安排雇主面试劳务人员,或将申请人存留的个人资料推荐给雇主 3. 外派公司与雇主签订《劳务合同》,并由雇主对录用人员发出邀请函 4. 录用人员递交办理手续所需的相关资料 5. 劳务人员接受出境培训 6. 劳务人员到检疫机关办理国际履行《健康证明书》《预防接种证书》 7. 外派公司负责办理审查、报批、护照、签证等手续 8. 离境前缴纳相关费用 二. 外派劳务的管理 (一) 外派劳务项目的审查 除经办公司是具有劳务外派权的劳务代理机构,还必须提供 1. 填写完整、准确的《外派劳务项目审查表》 2. 与外方、劳务人员签订的合同及外方与劳务人员签订的雇佣合同 3. 项目所在国政府批准的工作许可证证明 4. 劳务人员的有效护照及培训合格证 (二) 外派劳务人员的挑选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第 8 条,有以下情形之一者不能出境: 1. 刑事案件的被告人,或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认定的犯罪嫌疑人 2. 人民法院通知有未了结民事案件不能离境的 3. 被判处刑罚正在服刑的 4. 正在被劳动教养的 5. 国务院有关主管机关认为出境后会对国家安全造成危害或国家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 (三) 外派劳务人员的培训 专业技能的考核由执行合同的单位或派出单位进行,公共课程由外经贸部批准的培训中心统一培训并考试合格者发给《外派劳 务培训合格证》 三. 劳务引进的管理 (一) 聘用外国人的审批 1996 年 1 月,《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管理规定》,填写《聘用外国人就业申请表》,并提供: 1. 拟聘用的外国人履历证明 2. 聘用意向书 3. 拟聘用外国人原因的报告 4. 拟聘用的外国人从事该项工作的资格证明 5. 拟聘用的外国人健康状况证明 6. (二) 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文件 聘用外国人就业的基本条件 除满足聘用单位的具体标准外,还必须满足: 1. 年满 18 周岁,身体健康 2. 具有从事其工作所必需的专业技能和相应的工作经历 3. 无犯罪记录 4. 有确定的聘用单位 5. 持有有效护照或能代替护照的其他国际旅行证件 (三) 入境后的工作 7. 申请就业证 8. 申请居留证 (参见《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管理规定》和各地当地政策) 第五部分、 离 职 面 谈 一. 离职面谈 (一) 员工离职的程序 1.员工向所在单位人力资源部门提出书面申请 2.所在单位按照有关规定对申请进行审查,同意离职的,发给离职申请表 3.同意离职的,所在单位接到离职申请表后,在规定期限内进行审批或转报 4.对审批同意离职的,同志所在部门办理移交工作、归还公物等手续 5.人事部门进行离职面谈 6.离职人员向人事等部门办理相关手续 (二) 员工离职的原因分析  个人原因〈内因〉  组织内部原因〈外因-推力〉  组织外部原因〈外因-拉力〉 (三) 离职面谈的内容和技巧 离职面谈的内容: 一般包括建立融洽的关系,面谈的目的,对原来工作的意见,探究离职的原因,新旧工作的比较,改进意见,结 论。 离职面谈的技巧: 1. 离职面谈的准备:注意体现面谈者当事人的重视程度(良好的环境、齐备的资料) 2. 3. 离职面谈中的咨询技巧:关键是要让当事人真正说出心中的想法(创造轻松气氛,专注聆听,重点记录) 离职面谈后的作业:汇总记录并分析离职的真正原因,提出改善建议。 有效的离职面谈既可以帮助组织发现潜在的问题,又有助于保持与员工的良好关系,维护组织形象。 (四) 处理员工辞职申请的注意事项  快速做出反应(表现员工的重要性)  保密(为员工改变主意留有余地)  为员工解决困难把他争取回来 二. 降低员工流失的措施 (一) 降低员工流失的物质激励措施  支付高工资  改善福利措施 (二) 降低员工流失的精神激励措施  满足员工对事业发展的需要  强化情感投入(直接沟通,鼓励社交,使工作变成乐趣)  以诚留人 引入阶段 帮助员工尽快适应环境。 饱和阶段 适度的训练、调职或晋升机会 (三) 成长阶段 适度安排相关的技能训练 课程,加深其专业程度 衰落阶段 适当以福利等方法疏导面临 的问题 困难组织的留人措施 既要加强激励,又要鼓励竞争 既要关心爱护,又要教育引导 既要充分放手,又要有效制约 既要讲人情,又要有制度保证

13 页 496 浏览
立即下载
人力资源管理师 第六讲  劳动关系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师 第六讲 劳动关系管理

第六讲 劳动关系管理 主要内容:劳动合同的文本、签订与解除;集体合同的协商与履行;劳动争议处理;员工沟通系统;职业安全卫生管理、拟订劳动 关系管理制度等六个方面。 基础知识: (一)、劳动关系管理的定义 通过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使劳动关系双方(企业与员工)的行为得到规范,权益得到保障,维护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 促使企业经营稳定运行。 企业劳动关系主要指企业所有者、经营管理者、普通员工和工会组织之间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各种责、权、利关系。 (二)、劳动法律关系的三要素:主体、内容、客体。 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劳动法律关系的参与者,即劳动者、劳动者组织(工会、职工代表委员会)和用人单位。 劳动法律关系管理的主要内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员工招收、录用、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配置与协调等项事务在劳动关 系管理中表现为: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的劳动法律行为。具体的说就是保障与实现主体双方各自依法享有 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我国《劳动法》第三条规定 劳动者享有的主要权利有:劳动权,民主管理权,休息权,劳动报酬权,劳动保护权,职业培训权,社会保险,劳动争议提请 处理权等。 劳动者承担的义务有:按质、按量完成生产任务和工作任务,学习知识,遵守劳动纪律和规章制度,保守国 家和企业的机密。 用人单位的主要权利有:依法录用、调动和辞退员工,决定企业的机构设置,任免企业的行政管理人员,制定工资、报酬和福利 方案,依法奖惩员工等。 用人单位的主要义务有:依法录用、分配、安排员工工作,保障工会和职代会行使其职权,按照员工的劳动质量、数量支付劳动 报酬,加强员工思想、文化和业务的教育、培训,改善劳动条件,搞好劳动保护和环境保护。 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主体的劳动权力和劳动义务共同指向的事物,例如:劳动时间、劳动报酬、劳动纪律、安全卫生、福利 保险、教育培训、劳动环境等。 (三)、劳动关系管理的基本原则: 1. 兼顾各方利益原则; 2. 协商解决争议原则; 3. 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 4. 劳动争议以预防为主的原则。 (四)、劳动关系管理的基本要求 基本要求 1. 规范化—合法性、统一性(全体员工执行的统一,在同一时期内的统一), 2. 制度化—明确性(明确职责、权限、标准)、协调性(随企业的发展进行阶段性调整)。 (五)、正确处理与不断改善劳动关系的意义就在于: 1. 保障企业与员工的互择权,通过适当的流动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 2. 保障企业内部各方面的正当权益,开发资源潜力,充分调动积极性; 3. 改善企业内部劳动关系,尊重、信任、合作,创造心情舒畅的工作环境。 (六)、改善劳动关系的途径: 1. 依法制定相应的劳动关系管理规章制度,进行法制宣传教育;明确全体员工各自的责、权、利; 2. 培训经营管理人员。提高其业务知识与法律意识,树立良好的管理作风,增强经营管理人员的劳动关系管理意识,掌握相 关的原则与技巧; 3. 提高员工的工作生活质量,进行员工职业生涯设计,使其价值观与企业的价值观重合,这是改善劳动关系的根本途径。 4. 员工参与民主管理。企业的重大决策,尤其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决定,在员工的参与下,可以更好地兼顾员工的利益。 5. 发挥工会或职代会及企业党组织的积极作用。通过这些组织协调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避免矛盾激化。 第一节 劳动合同的管理 本节要点:掌握劳动合同的法定条款和基本内容,以及草拟合同的程序和方法。 现场问题:签订劳动合同对谁最有利? 案例分析: 无合同员工在正常情况下被辞退时,该员工依据什么要求企业发给经济补偿金? 无合同员工严重违规时,如何解除该员工的劳动合同才能更好地维护企业利益? 第一单元 劳动合同文本的准备 一、 劳动合同和专项协议的概念 1. 劳动合同的含义 《劳动法》第十六条规定:“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 《劳动法》第十七条规定:“劳动合同依法订立立即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必须履行劳动合同规定的义务。” 2. 专项协议的含义 是劳动关系当事人为明确劳动关系中特定权利义务,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达成的契约。 3. 劳动合同的特点 1) 劳动合同主体的特定性:一方是自然人,即劳动者;另一方是法人或非法人经济组织,即用人单位。 2) 劳动合同为双方合同:即是权利主体,又是义务主体。 3) 劳动合同为法定要式合同:是由法律直接规定的,必须具备特定形式或履行一定手续方能具备法律效力的合同。 二、 草拟劳动合同文本 劳动合同的内容是当事人双方经过平等协商所达成的关于权利义务的条款,《劳动法》第十九条规定劳动合同中包括:法 定条款与约定条款。 1. 法定条款 法定条款是依据法律规定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必须遵守的条款,不具备法定条款,劳动合同就不成立。 《劳动法》规定劳动 合同必须具备以下条款: 2. 1) 劳动合同期限; 2) 工作内容; 3) 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 4) 劳动报酬; 5) 社会保险; 6) 劳动纪律; 7) 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 8) 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 约定条款 劳动合同除以上法定条款外,双方当事人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规定其他补充条款。常见的内容如下: 1) 试用期限; 2) 培训; 3) 保密事项; 4) 补充保险和福利待遇; 5) 当事人协商约定的其他事项。 没有协商约定的条款,不影响合同的成立。 3.草拟专项协议 专项协议可以在订立劳动合同同时协商确定,也可以在劳动合同履行期间因满足主客观情况变化的需要而订立。 与合同同时订立的内容通常包括:服务期限协议、培训协议、保守商业秘密协议、竞业禁止协议、聘任协议书、岗位协议书、 补充保险协议等; 在合同履行中确定的内容通常是:因劳动制度变化、组织结构调整,拖欠劳动者工资、应报销的医疗费或是离岗及下岗后 的保险交纳及津贴等专项协议。 三、 草拟劳动合同注意事项 1. 依据当地劳动合同示范文本 一般是推荐使用当地示范文本,因其是依法根据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的一般水平和企业管理的一般状况制订的。企业可以根 据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以示范文本为基础订立劳动合同的具体内容。 2. 劳动合同的法定条款不可或缺 为使劳动合同当事人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清晰界定,并具有操作性,在避免合同条文过于繁琐,可把 企业依法制订的相关 内部管理规定作为劳动合同的附件。 3. 条款必须统一 劳动合同各项条款,包括专项协议所协商的内容必须统一,不应有内在矛盾,否则该条款极有可能成为 无效条款而丧失法律效率。 四、 无效劳动合同 《劳动法》第十八条规定:下列劳动合同无效: 1.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劳动合同; 2. 采取欺诈、威胁等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 五、 建立劳动合同管理台帐 一般应包括: 1. 员工登记表 (个人信息资料) 2. 劳动合同台帐 3. 员工统计表 4. 专项协议台帐 5. 社会保险及医疗期台帐 6. 员工培训台帐 7. 终止和解除劳动关系台帐 8. 其他必要的台帐 (劳动关系的变化) (组织结构的调整) (特殊情况管理) (保障员工权益) (保障企业效益) (管理绩效) (投入产出分析管理,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管理) 第二单元 劳动合同的订立、续订和变更 劳动合同的订立、续订、变更的原则 1. 平等自愿的原则 (签定前的明示) 2. 协商一致的原则:劳动合同期限在 6 个月以内的,试用期不得超过 15 日;劳动合同期限在 6 个月以上 1 年以内的,试用 期不得超过 30 日;劳动合同期限在 1 年以上 2 年以内的,试用期不得超过 60 日;劳动合同期限在 2 年 以上的,试用期不得超过 6 个月。 试用期包括在劳动合同期限内。 3. 遵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原则:即合法原则; 4. 不得违反公共秩序和良俗的原则。 劳动合同的订立、续订、变更的程序 1. 要约与承诺  一方向另一方提出订立劳动合同的建议——要约  被要约方接受要约方的建议并表示完全同意——承诺 2. 相互协商 3. 双方签约 三、法人授权书  授权代理证书是委托授权的书面形式,是由法人代表机关制作的证明代理人的代理权及其权限范围的证明,在劳动合同管 理中通常称为法人授权书。  法人授权书应包括代理人的姓名或名称,代理事项、权限范围、有效期限、被代理人的签名盖章等。  法人授权书应详尽具体,不应产生歧义。 (市场策划经营、处理劳动争议、人力资源管理) 四、劳动合同的续订与变更 1. 劳动合同的续订 劳动合同续订是指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到期,双方当事人就劳动合同的有效期限进行商谈,经过平等协商一致而 续延劳动合同期限的法律行为; 2. 1) 提出续延劳动合同的一方应在合同到期前 30 天书面通知对方; 2) 在续订的劳动合同中不得约定试用期; 3) 在同一单位工作满十年,双方同意续延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根据劳动者提出的要求,签订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4) 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期限届满,既未终止又未续订,其劳动关系依然存在;不少于一年或按原条件履行。 劳动合同的变更 劳动合同的变更是指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就已经订立的合同条款达成修改与补充的法律行为。劳动合同变更的条件是: 1) 订立劳动合同所依据的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制度发生变化,应变更相关的内容; 2) 订立劳动合同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应变更相关的内容; 3) 提出劳动合同变更的一方应提前书面通知对方,并要平等协商一致方能变更合同。 第三单元 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 一、劳动合同的解除 劳动合同的解除是指劳动合同签订以后,尚未全部履行之前,由于一定事由的出现,提前终止劳动合同的法律行为。 1. 劳动合同双方约定解除劳动关系; 2. 一方依法解除劳动关系; 1) 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合同  随时解除/不承担经济补偿:(D25) 劳动者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和录用条件的,此种情况在试用期满后不再适用; 劳动者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 劳动者严重失职、营私舞弊,对用人单位利益造成重大损失; 劳动者被追究刑事责任的。  提前 30 天通知/给予经济补偿:(D26) 劳动者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来工作,也不能从事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 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原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当事人双方协商一 致 达成协议的。  经济性裁员的两个条件:(D27) 用人单位频临破产进行法定整顿期间; 用人单位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确需裁减人员。 当上述条件出现时,用人单位需要裁员,应向工会及全体员工说明,听取工会意见,向劳动管理部 门 报告。) 2) 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 随时向用人单位提出解除劳动合同 在试用期内,劳动者可以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且无须说明理由或承担赔偿责任; 用人单位未按劳动合同的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提供劳动条件; 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  提前 30 天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如有违反劳动合同的约定,应赔偿用人单位下列损失: 用人单位招收录用所支付的费用; 用人单位支付的培训费用; 劳动合同约定的其他赔偿费用。 注意:第三方招用未与原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对原单位造成损失的,除该劳动者承担直接赔偿责任外,该用 人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3. 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的条件(职业病、工伤并丧失劳动力;在医疗期;女工三期;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二、注意事项: 1. 从违纪开始到做出处理的时间间隔超过处理时效; 2. 以开除形式解除劳动合同,应征得工会的意见; 3. 被限制人身自由、且未被法院做出终审判决期间不得解除劳动合同; 4. 违纪造成损失的依据可以是国家的法律法规,也可以是用人单位的公示过的规章制度。 三、合同终止 劳动合同终止是指劳动合同关系的消失,即劳动关系双方权利义务的失效。劳动关系终止分为自然终止和因故终止。 1. 属于自然终止类:  定期劳动合同到期;  劳动者退休;  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的劳动合同规定的工作任务完成,合同既为终止。 2. 属于因故终止类:;  劳动合同约定的终止条件出现,劳动合同终止  劳动合同双方约定解除劳动关系;一方依法解除劳动关系;  劳动主体一方消灭(企业破产、劳动者死亡);  不可抗力导致劳动合同无法履行(战争、自然灾害等);  劳动仲裁机构的仲裁裁决、人民法院判决亦可导致劳动合同终止。 补偿金核算 在解除劳动合同时,符合下列条件,企业应根据《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向劳动者支付补偿金: 1. 当事人协商一致,由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应根据劳动者在企业内工作年限,每满 1 年发给相当于 1 个月的工资的经济 补偿金;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则,最多不超过 12 个月。 2. 劳动者不胜任工作、经培训或调整工作后仍不能胜任工作的补偿同前; 3. 经济性裁员,由于客观发生变化,双方意见无法达成一致,由用人单位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患病或非因工负伤不能 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4. 患病或非因工负伤除经济补偿金外,同时应发不少于六个月工资的医疗补助金。重病或绝症还应增加医疗补助费:重病不低 于医疗费的 50%,绝症不低于医疗费的 100%。 5. 用人单位没有按照规定发放经济补偿金,除全额发放外还应支付经济补偿金数额底 50%作为额外经济补偿金; 6. 因工作需要,经企业主管部门和有关组织决定调整工作而转移工作单位的员工,应与原单位解除劳动合同,与新单位签订劳 动合同,原单位不用支付经济补偿金。 第二节 集体合同的协商与履行 本节要点:掌握集体合同的订立程序和原则。 第一单元、协商订立集体合同 集体合同的概念 集体合同是维护劳动关系的,个体合同是建立劳动关系的,个体合同的条款只能高于集体合同。 集体合同是集体协商双方代表根据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 项,在平等合作、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定的书面协议。 一、 确定合同内容 1. 劳动条件标准部分:劳动报酬、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保险福利、劳动安全卫生等;上诉条款应当作为劳动合同内容的基础, 指导劳动合同的协商与订立,也可以直接作为劳动合同的内容。 2. 一般性规定:规定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履行的有关规定。员工录用规则、劳动合同的变更,续订规则,辞职、辞退规则,集 体合同有效期限,集体合同条款的解释、变更、解除和终止等; 3. 过渡性规定:是集体合同的监督、检查、争议处理、违约责任等项规定; 4. 其他规定 :补充条款 有关《企业生产经营目标规定》的反对意见: 超越了劳动者的义务范围。实现生产经营目标的责任应由所有者和经营者承担,而不应是劳动者和工会的义务。否则与权利 义务对等的原则相悖; 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程度具有不确定性,而集体合同规定的劳动条件标准则是确定的。若生产经营目标作为劳动者和工会 的义务而存在,生产经营目标未实现或未能完全实现,也就意味着劳动者的利益目标可以不实现或不完全实现。这显然不利 于劳动者权益的保障。 二、 集体合同的形式与期限 1. 集体合同是以书面形式订立的法定要约式合同, 2. 主件(综合性集体合同,涵盖劳动关系各方面) 3. 附件(专项集体合同,是就劳动关系某一特定方面的事项签订的集体合同); 4. 集体合同均为定期合同,一般是 1~3 年 三、 签订集体合同的程序和原则 1. 签订集体合同的程序  集体合同主体: 劳动者一方的签约人,法定为基层工会委员会以集体合同签约人的资格; 没有建立工会组织的企业,由企业职工民 主推荐,并须得到半数职工的同意的代表为集体合同的签约人。用人单位一方的签约人,法定为用人单位行政机关, 即法定代表人。  集体合同协商:协商准备(对等人数 3~10 人),讨论,审议,签字  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审核(集体合同在签字后的 7 日内呈报县级以上的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审查;政府劳动行政部门收到 后在 15 日内未提出疑义,自 16 日自动生效;如存在无效条款,应在 15 日内进行修改及重新报送审批) 2. 集体合同的公布. 以适当的方式向各自代表的成员宣布  直接谈判型与非直接谈判型在程序上的区别:直接谈判型不需要成立集体合同草拟小组;不需职代会或职大会通过 非直接谈判型的程序相反。 3. 4. 5. 订立集体合同应遵守的原则  内容合法  平等合作、协商一致  兼顾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利益  维护正常的生产工作次序。 集体合同的特征  集体合同是规定劳动关系的协议;  集体合同是工会或劳动者代表职工一方与企业签订协议 ;  集体合同是定期的书面合同,其生效需在劳动行政管理部门审批合格后才具有法律效力。 集体合同的关系人 集体合同的关系人是指由集体合同的订立而获得利益、并且受集体合同约束的主体,包括工会组织所代表的全体劳动者 (不论其是否是工会会员,以及在集体合同的存续期间新被录用的职工)和用人单位所代表经营者等。 6. 相关知识:劳动合同与集体合同的区别   主体不同  协商、谈判、签订集体合同的当事人是双方的代表;  协商、谈判、签订劳动合同的当事人是企业与劳动者。 内容不同  集体合同的内容是关于企业的一般劳动条件标准的约定,以全体劳动者共同的利益和义务为内容,可以涉及劳 动 关系的各方面,也可以只涉及劳动关系的某一方;   劳动合同的内容只涉及单个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功能不同  协商订立集体合同的目的是规定企业的一般劳动条件,为劳动关系的各个方面设定具体标准,并作为单个劳动 合 同的基础和指导原则;   劳动合同的目的是确立劳动者和企业的关系。 法律效力不同  集体合同规定企业的最低劳动标准,凡是劳动合同约定的标准低于集体合同的标准一律无效,所以,集体合同 的 法律效率高于劳动合同。     原则不同  集体合同是平等合作,协商一致  劳动合同是平等自愿,协商一致 格式不同  集体合同包括:劳动条件标准部分,一般性规定,过渡性规定,其他规定  劳动合同包括:法定条款,约定条款 程序不同  集体合同有:签字后由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审批  劳动合同有:双方签字立即生效 期限不同  集体合同有:定期  劳动合同有:定期,不定期,完成一定工作的 7. 工会的地位与权利(维护职工权益、参与管理、代表签集体合同、参与争议调解与仲裁、监督合同的解除、监督法律法规的执行、 要求经费与条件) 8. 工会的基本任务 工会的基本任务之一是通过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协调劳动关系,维护企业职工的劳动权益。 9. 集体合同的作用 集体合同在协调劳动关系的过程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 有利于协调劳动关系;  加强企业民主化管理 ; 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 弥补劳动法律法规的不足。 第二单元 集体合同的履行、监督检查和责任 1. 集体合同的履行原则  实际履行  协作履行 2. 监督检查:企业工会或集体合同履行联合监督检查制度。 3. 违反集体合同的责任:  企业不履行集体合同的规定,承担法律责任;  工会不履行或不适当的履行集体合同规定的义务,应承担道义上的责任;  个别劳动者不履行集体合同规定的义务,则按照劳动合同的规定承担责任。 第三节 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本节要点:掌握劳动争议处理的原则与程序。 第一单元 掌握劳动争议处理的原则 一、 劳动争议处理的原则 1. 2. 着重调解、及时处理的原则 1) 坚持先调解后裁决 2) 在法律法规的时限内完成 查清事实、依法处理的原则 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3. 当事人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公正原则) 二、 劳动争议处理的程序 劳动争议双方先协商解决;不愿协商或协商不成的,可申请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调解;调解不成或不愿调解的,可 申请劳动仲裁机构仲裁;不服从裁定的,可在法院提起诉讼。 第二单元 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对劳动争议的调解 一、 调解委员会对劳动争议的调解 1. 2. 企业调解委员会调解的特性:  群众性:依法成立的群众性组织,调节活动强调群众的直接参与;  自治性:仅在本企业内部进行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化解矛盾;  非强制性:申请调节及对调解协议的履行完全依赖与当事人的自愿。 企业调解委员会与劳动仲裁委员会、人民法院的区别:  独立程序: 与劳动仲裁及法院审理都没有连续性;  主持调解的主体不同: 企业依法成立的群众性机构  调解范围不同: 在企业内部发生的劳动争议  调解效力不同: 调解协议的履行完全以来当事人的自愿  期限不同: 30 日内应调解完毕,如到期未结束则视为调解不成,立即作出调解建议书 二、 解委员会的构成和职责 1. 组成:职工代表、用人单位代表、工会代表; 2. 职责:处理劳动争议、开展法规教育工作。 三、 调解委员会调解劳动争议的原则 1. 自愿原则:申请调解、调解过程、履行协议 2. 尊重当事人的权利:当事人自愿选择何种方式、中途申请仲裁及事后反悔。 四、 调解委员会调解程序 1. 申请和受理:30 日内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向调解委员会提出申请; 2. 调查和调解:查清事实、分清是非、依法公正地进行调解; 3. 制作调解协议书和调解意见书:接到申请的 30 日内无论调解成功与否,应该提供调解协议书或调解意见书。 第三单元 劳动仲裁委员会对劳动争议的仲裁 一、劳动争议仲裁  仲裁主体特定性  仲裁对象特定性  仲裁实施强制性;劳动争议当事人一方申请即可引起劳动争议仲裁程序的开始。 二、劳动争议仲裁组织机构  劳动行政部门代表  同级工会代表  用人单位方面代表  仲裁委的办事机构:劳动行政主管部门的劳动争议处理机构。 三、劳动仲裁的原则  一次裁决原则:一个裁级只进行一个裁决;  合议原则 :少数服从多数  强制原则 :一方当事人申请,仲裁委员会即可受理;调解不成时可直接裁决,无须当事人同意;对发生法律效力的仲 裁裁决,一方不执行,另一方可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 回避原则 :与当事人有亲属关系或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裁决的人员回避;  区分举证责任原则:在履行劳动合同而发生的争议中,“谁主张谁举证”;而在用人单位处罚员工的劳动争议中,“谁 决定谁 举证”。 四、劳动争议仲裁程序  申请和受理:7 日内决定是否立案并发出通知,被诉人在 15 日内交答辩书和证据;决定不立案的也应在 7 日内通知申诉 人。  案件仲裁准备:审阅材料、调查取证、庭审前进行调解;  开庭审理和裁决:通知送达、开庭审理、双方答辩、当庭取证、再行调解、休庭合议、复庭裁决;  仲裁书送达:裁决书自送达之日起 15 日内起诉,否则必须执行;60 日提出仲裁要求,否则不受理;60 日裁定,如延期不 超过 30 日。 第四单元 劳动争议案例分析 一、 劳动争议分类: 1. 主体划分为:个别争议(2 人以下)、集体争议(3 人以上)、团队争议(工会组织与用人单位); 2. 性质划分为:权利争议(未能执行权利或履行义务)、利益争议(常在签定或变更合同时发生); 3. 标的划分为:合同终止争议、保险福利(基本劳动条件)、劳动报酬(理解不同); (终止劳动关系争议;执行劳动法规争议;履行劳动合同争议;其他劳动争议。) 二、 劳动争议的案例分析: 1. 产生的原因:  劳动争议是以权利义务为标的,企业规定与约定的合法性;  既有共同利益,又有利益的差别和冲突,利益差别而导致利益冲突。 2. 分析的要点:  标的分析:当事人之间的矛盾所指向的对象;(确定引起劳动争议的事实和结果;)  行为分析:分析当事人意思表示的意志内容;(确定行为模式标准与当事人所实施行为的差异;)  合法性分析:分析确定意思表示所反映的意志内容是否符合法规、合同、规则 。(根据差异确定当事人做出的判断和 选择的合法性) 3. 分析方法的思维结构  分析当事人所实施的行为;  分析行为造成和足以造成的危害;  分析当事人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是否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  分析行为人的行为是否有主观上的过错。 第四节 员工沟通系统; 劳动关系管理是对人的管理,对人的管理是一个思想交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的基础环节是信息传递,而沟通是信息传 递的基本方法。 事例:总经理来电话:“我在****保险公司张总这儿,我想现在和张总签定员工的补充医疗保险协议。你知道****保险公司这 个地方吗?赶快找个明白人把咱们准备好的协议送来。”秘书接完电话,却不知道让什么人去送才合适。 问:问题出在哪儿? 本节要点:建立企业正式的信息沟通渠道,选择、确定有效的信息沟通方式。 第一单元 企业组织信息沟通 一、 企业劳动关系管理信息系统的职能: 1. 信息需要分析:战略规划、管理控制、日常业务管理,三类信息有着明显的差异,它们的范围、概括程度、时间性、更新间隔、 使用频率、信息来源都各不相同;因此,不同的管理层次需要的信息也不同。企业的信息系统必须在明确信息需要的基础 上,按照劳动关系管理的需要提供信息。 2. 3. 信息收集与处理:  信息收集:直接从信息源或系统外接收;  检查核对:确定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和内容的真实性;  信息加工:规范化加工整理;  存储检索:科学的储存方法,便于信息查找;  信息传输:规定信息传输的渠道、载体和时间; 信息提供:根据特定要求对信息进行必要的再加工。 二、 信息沟通的制度: 1. 纵向信息沟通(上下沟通):向下沟通的各个环节要对信息加以分解并使之具体化;向上沟通的各个环节要对信息加以 归纳集中; 2. 横向信息沟通:在同一级机构,部门之间信息传递,加强协作;集中信息焦点,注重对口连接; 3. 建立标准信息载体  制定标准管理表单:根据工作流程反映管理数据与现实情况的合理表单;  汇总报表:工作进程状况汇总报表与业务工作报告;  正式通报、组织刊物:说明管理计划、目标;发布规定、管理标准等;  例会制度:直接以口头语言形式进行沟通; 注意:规范、统一、简明、扼要; 4. 员工沟通程序与方法:形成概念、选择语言、方法和时机、信息传输、信息接收、信息说明、解释、信息利用、反馈形式与渠道; 三、 信息沟通的作用 1. 信息沟通是组织运行的基本条件, 2. 组织成员之间、部门之间实现行为统一、相互了解和理解的工具; 3. 信息沟通是实现企业管理活动从无序到有序状态转化的基本手段; 4. 调节人际关系; 5. 实现有效激励。 四、 注意事项:(案例——命令:牵驴、读唇语的功能、聋哑人与特种兵的手语) 1. 2. 降低沟通障碍  向下传递应详细具体,与员工分享信息;向上传递应鼓励员工提意见和建议,减少层次保持信息的真实;  注意信息载体与形式,减少失真对沟通的干扰:词语简明扼要、借助图像、行为体态、表单合理); 借助专家、相关团体实现沟通  劳动管理事物十分复杂,涉及经济、文化、技术、心理等各个领域,借助外部专家,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 充分利用工会及其他团体组织、加强信息的接收。 第二单元 劳动争议的预防 现场问题:劳动争议解决前后的思索? 一名成绩出色的业务员因严重违反公司规章制度,经多次教育没有改变的效果,即使在被公司除名的时候,他承认自己的 做法违反公司的规章制度,但是依然认为,他的出发点是为了把工作做的更好,因为业绩提成方案 不利于员工充分发挥能力, 所以,才违反企业规定,采取低价销售,用自己的钱补上差额,谋取更高的提成利益。但在劳动争议调解中,因企业没有规章 制度培训的书面记录证据及劳动合同内容与签名的分体,致使该劳动争议的处理结果不利于企业。  劳动仲裁后的收尾工作是什么?  企业与员工的沟通是否存在问题,是否可以及早发现问题?  教育员工的方法是否达到效果?  激励员工提高业绩的奖励方案是否有问题?  文件制作的法规性是否还可以更完善?  劳动关系管理的规章制度是否应该更加细致全面?  上述问题是技能问题还是意识问题、或是责任心的问题?  一名员工出现的问题与多少管理人员有关? 一、 劳动争议的预防措施  强化法制观念  强化监督检查  强化合同管理: 1. 2. 3. 4. 5. 制定劳动合同制度实施方案; 组织和指导劳动合同签订; 监督劳动者和单位行政中的有关机构对劳动合同的履行; 结合劳动合同的履行情况实施有效的奖惩; 参与劳动争议的调解。  强化管理体制 科学化、具体化  完善劳动立法 二、 劳动运行信息分析  劳动关系运行信息分类:  掌握国家劳动立法信息,包括劳动法律、法规,特别是地方性劳动法规的制定、修改、废止信息。企业内部劳动 管理规则的制定与履行情况等。  管理关系管理信息分析:  运行情况与规则对照检查,对产生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确定责任及改善的方案 。 三、 制订劳动争议预防的工作计划  完善劳动关系管理体制;  完善企业内部管理体制;  营造积极进取的企业文化。 注:这些制度并不能完全预防劳动争议的发生,而是有效的提供给企业预防劳动争议的制度环境。  制定员工沟通实施计划  建立沟通制度,明确员工沟通中的责任  确定员工沟通的工作目标,建立员工沟通报告制度;  选择确定员工沟通方法。 四、 员工沟通分析 1. 员工工作满意度调查的含义 是企业组织内部环境研究的组成部分,为企业制订发展战略、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完善人力资源和劳动关系管理制度 提供依据。 2. 调查方法  确定调查对象  确定调查目标  确定调查方法:  目标型调查法(选择法、正误法、序数表示法);  描述型调查方法(被调查者用自己的语言自由表达自身意愿和想法)  确定调查组织  调查结果分析 满意度调查:环境=人际+学习、事业=企业+个人、报酬=物质+精神  工作压力分析:  工作压力表现:紧张、焦虑、拒绝合作与沟通;  产生原因为:负荷过重、管理者的方式与素质、责权利不清晰等;  挫折分析:  挫折表现为:攻击、冷漠、退缩、妥协等;  挫折原因为:客观因素是环境障碍,主要是管理状态;主观因素是期望过高、自我评价失真。 五、 沟通方法  劝告:结合压力与挫折的原因,提建议与设想;  安抚:鼓励、宽容、引导;  鼓励沟通:分享信息、提高认识;肯定成绩、找出差距、消除紧张情绪  重新定向: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岗位,转换环境,调整自我评价 第五节 职业安全卫生管理 本节要点:掌握并严格执行国家职业安全卫生制度的有关规定 案例:(进料工的脚)意识与制度;培训记录与签到表; 原进料工因故请假,临时由农民工顶替。在进料口有一踏板螺丝松动,原进料工已申请报修,但未能及时解决。农民工上 岗顶替前由领班做简短的工作说明,进料工上料时踩翻踏板,右脚圈进传送带造成骨折,被迫截肢。经鉴定定为伤残四级, 问:属于职业安全卫生标准的那一部分规定?发生事故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单元 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职业安全卫生标准 一、执行国家规定的职业安全卫生标准 1. 执行劳动安全技术规程:防止和消除在生产过程中的死亡事故保障安全和减轻劳动强度而制定的法规。 2. 劳动安全技术规程的主要内容  工厂安全技术规程的主要内容:厂房、场所、设备、电器、动力、压力  矿山安全规程:设计与开采、作业安全  建筑安装工程安全技术规程: 法律规范和技术标准 3. 执行劳动卫生规程:保护劳动者在生产、工作过程中的健康而制定的各种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总和。包括各种工业生产卫 生、医疗预防、健康检查等技术和组织管理措施。  防止有毒有害物质危害  防止粉尘危害  防止噪声和强光危害  防止电磁辐射危害  防暑降温和防冻取暖  通风和照明  个人防护用品和生产辅助设施  职业病防治 二、执行劳动安全卫生管理制度 1. 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2. 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管理制度 3. 安全生产教育制度安全生产检查制度 4. 重大事故隐患管理制度 5. 安全卫生认证制度 6. 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 三、执行女职工与未成年工的特殊工劳动保护制度 1. 禁止安排女职工从事不利于身体建康的工作 2. 执行女职工生理机能变化过程中的特殊保护 (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保护) 3. 女职工的特殊保护措施 (建立女职工卫生室、孕妇休息室、哺乳室等) 4. 执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制度 (16 岁以下为童工 - 禁用,16-18 岁为未成年工) 第二单元 劳动安全卫生保护预算 一、 劳动安全卫生保护费用分类 (保护设施建设、更新、改造费用,防护用品费用,教育培训费用,防治费用,有毒有害作业场 所定期检测费用,工伤保险费,工伤认定、评残费用等) 二、 劳动安全卫生预算编制程序 三、 建立职业安全卫生防护用品管理台帐 四、 组织工伤伤残评定 1. 工伤事故分类  按照休息时间长度:轻伤(1—104 天)、重伤(105 天以上)、死亡。  按照事故类别,分 20 类:如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电击等。  按照工伤因素划分:受伤部位、起因物、致残物、伤害方式、不安全行为。  职业病分类:中毒、尘肺、职业性传染病、职业性皮肤病等。 2. 组织伤残评定:十级(1—4 的为全部丧失劳动能力,5—6 为大部份丧失,7—10 为部分丧失劳动能力) 五、 工伤保险待遇:医疗待遇;工伤津贴;福利待遇。 案例:因交通事故致残的善后处理? 某员工在下班车过马路时被其他车辆违章撞伤,造成双腿粉碎性骨折,截肢伤愈后裁定为二级伤残。 问:如何处理? 第六节 拟订劳动关系管理制度 本节要点:在掌握劳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按照企业实际要求拟订劳动关系管理制度 企业内部劳动规则的概念 企业内部劳动规则是指用人单位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制定的,并在本单位实施的组织劳动过程和进行劳动管理的规则。它是 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组成部分,只在本单位范围内适用。它以用人单位为制定主体,以公开和正式的用人单位行政文件为表现 形式,是企业行政和所有劳动者都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现场问题:是否有效? 1.正式员工当月累积病假 10 天或事假 5 天或旷工 3 天,试用员工当月累积病假 5 天或事假 3 天或旷工 2 天,视作自动离职,自 第一天算起。 一、 拟订企业劳动关系管理制度框架 1. 2. 企业劳动关系管理制度的特点:  制定主体特定性:企业为主体,以公开、正式的行政文件为表现形式  行为共同性:企业和劳动者共同的行为规范。  经营权与民主管理权相结合:企业职工既有权参与,又有权监督实施  与劳动合同条款的统一性。 基本内容:  劳动合同管理制度  劳动纪律  劳动定员定额规则  劳动岗位规范制定规则  劳动安全卫生制度  其他制度 二、 劳动关系管理制度制定的程序 1. 职工参与:劳动者通过职工大会、职工代表大会或其他形式,参与民主管理。 2. 正式公布:应当以合法有效的形式公布,通常为以企业法人代表人签字和加盖公章的正式文件的形式公布。 劳动法 1. 劳动法的概念 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合。 2. 劳动法的内容 现代劳动法的内容由以下劳动法律制度构成: (一)就业促进制度: (二)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 (三)劳动标准制度 (四) 职业技能开发制度; (五)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 (六)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七)劳动监督检查制度; 3. 《劳动法》 合计十三章共一百零七条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促进就业 第三章 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 第四章 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第五章 工资 第六章 劳动安全卫生 第七章 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 第八章 职业培训 第九章 社会保险和福利 第十章 劳动争议 第十一章 监督检查 第十二章 法律责任 第十三章 附则 4. 5. 我国劳动法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1. 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2. 突出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 3. 实行统一的基本标准和法律规范; 4. 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确认集体合同; 5. 确认工会在劳动关系中的地位与权利; 6. 强化劳动法制,依法追究违反《劳动法》的法律行为。 劳动法的作用 1. 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2. 预防和解决劳动争议 3. 为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提供法律条件 *********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劳动合同书 甲方:*********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北京经济开发区**号**层***室 乙方:*** 住址:北京西城区**街道**号 (主体身份不清:企业注册地址、个人身份证号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经甲乙双方平等协商同意,自愿签订本合同,共同遵守本合同所列条款。 一、劳动合同期限 第一条 本合同生效日期 年 月 日,终止日期 年 月 日,其中不含试用期 天。 (应包含试用期) 二、工作内容与义务 第二条 乙方同意根据甲方工作需要,担任 工作。甲方依照公司有关规定,经与乙方协商,对乙方的工作职务和岗位有权进行调 整。 第三条 乙方应按照甲方的要求,按时完成规定的工作数量,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并履行下列义务: 1、遵守国家宪法、法律、法规; 2、遵守甲方的规章制度、认同公司的企业文化及执行员工守则; (工作地点及内容未说明) 三、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 第四条 每周工作六天,每天工作 7. 5 小时;甲方要求乙方加班,则给予乙方发加班费或执行倒休; 第五条 甲方为乙方提供必要的劳动场所和劳动工具,制定工作规范和劳动安全卫生制度及其标准。 (周工作时间超出时限) 四、劳动纪律 第六条 乙方应遵守甲方依法规定的规章制度;严格遵守劳动安全卫生工作制度和规范,爱护甲方的财产,遵守职业道德;积极参 加甲方组织的培训。 第七条 乙方违反劳动纪律,甲方根据本单位的规章制度,给予必要的纪律处分,直至解除本合同。 (未注明企业规章制度的与本合同的关联性) 五、劳动合同的解除与终止 第八条 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本合同可以解除。 第九条 乙方有下列情行之一,甲方可以解除本合同: 1、在试用期间,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2、以欺诈手段订立本合同的; 3、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严重失职、营私舞弊对公司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 4、未经允许在本企业以外的其他单位兼职的。 第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乙方可以随时通知甲方解除本合同。 1、在试用期内的; 2、甲方以侵害乙方合法人身权利手段强迫劳动的; 3、甲方不能按照本合同规定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提供劳动条件的; 4、甲方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劳动安全卫生条件恶劣,严重危害乙方身体健康的; 第十一条 本合同期限届满,劳动关系即止。甲乙双方经协商同意,可以续订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应当在本合同期满前一周向对方表 示续订意向。 (不具概括性) 六、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 第十二条 乙方有下列情况的,甲方有权要求乙方支付赔偿金,并保留通过法律形式处理的权力; 1、以欺诈手段订立本合同的; 2、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对公司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 3、严重失职、营私舞弊,泄露甲方商业秘密,给公司造成严重损失的; 第十三条 乙方违反本合同规定条件解除劳动合同或者违反本合同约定的保密事项,给甲方造成经济损失的,应按本合同约定或损失 数额承担赔偿责任。 第十四条 乙方违反本合同规定条件解除劳动合同的,应承担相应的经济赔偿。如果乙方经甲方同意在境内外培训或出境实习后,为 甲方工作未达到甲乙双方签定的培训协议书之规定期限,乙方应赔偿甲方有关的费用。 (不具概括性) (缺少社会保险条款) 七、双方约定的其他事项: 第十五条 甲方的工资分配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每月 1 日向乙方支付上月工资,数额不低于本市最低工资标准。 (应在法定条款内,没有具体月工资的金额) 九、劳动争议处理 第十六条 甲方制定的规章制度对合同当事人双方具有同等约束力。 第十七条 本合同未尽事宜或发生劳动争议,甲乙双方应本着友好的态度协商解决; 第十八条 协商没有效果,甲乙双方可在各自所在区域的法院或劳动仲裁机构提起申诉,请求裁决; 第十九条 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合同自乙方签订之日起生效,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如有劳动争议应在企业注册所在区起诉。首先是向劳动仲裁机构申诉,不服劳动仲裁机构的裁决时,向该区初级法院起 诉;如不服初级法院的裁决时,可向市级中级法院起诉;中级法院为终审判决。劳动合同在甲乙双方签字后方可生效。) 甲方(盖章): 签字日期: 年 乙方(签字): 月 日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16 页 476 浏览
立即下载
人力资源管理师 第一讲  组织设置与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师 第一讲 组织设置与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辅导资料 第一讲 组织设置与人力资源规划 第一部分、企业组织规划和设置 一 组织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一)组织设计的内容 1)职能分析和工作岗位设计 2)部门化和部门设计 3)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的分析和设计 4)决策系统的设计 5)横向协调和联系的设计 6)组织行为规范的设计 7)控制系统 8)组织变革与组织发展的规划 (二) 组织设计时,需考虑和分析的权变因素 影响和制约组织结构的因素有一下六个方面: 1)信息沟通。 2)技术特点。主要包括技术复杂程度和稳定性两个内容。技术复杂程度越低,稳定性越高,越适合采用机械式、相对集权的组织结构; 反之,则适合采用有机式、相对分权的组织结构。 3)经营战略。结构服从经营战略 (参考经营战略与组织结构的关系部分) 4)管理体制。 5)企业规模。组织结构的规模和复杂性随企业规模的扩大而相应增长。 6)环境变化。外部环境越不稳定,越要求分权型的组织。 (三)西方管理学家提出组织设计基本原则 管理学家厄威克比较系统地归纳了古典管理学派泰罗、法约尔、韦伯等人的观点 1)目标原则 5)相符原则 2)职责原则 6)组织阶层原则 3)管理幅度原则 7)专业化原则 4)协调原则 8)明确性原则 管理学家孔茨,在继承古典管理学派的基础上,提出健全组织工作的 15 条基本原则 1)目标一致的原则 8)统一指挥的原则 2)效率原则 9)职权等级的原则 3)管理幅度原则 10)分工原则 4)分级原则 11)职能明确性原则 5)授权原则 12)检查职务与业务部门分设的原则 6)职责的绝对性原则 13)平衡的原则 7)职权和职责对等的原则 14)灵活性原则 15)便于领导的原则 我国企业在组织结构的改革实践中, 也相应地提出了一些设计原则: 1)任务与目标原则 6)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原则 2)专业分工和协调原则 7)稳定性和适应性相结合原则 3)指挥统一原则 8)执行和监督机构分设原则 4)有效管理原则 9)精简机构的原则 5)责权利相协结合的原则 二 企业组织机构的设置 (一)组织结构的种类及特点 1 直线制 1 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辅导资料 直线制是一种最简单的集权式组织结构形式,又称军队式结构。其领导关系按垂直系统建立,不设立专门的职能机构,自上而下形同 直线。  优点:结构简单、指挥系统清晰、统一;责权关系明确;横向联系少,内部协调容易;信息沟通迅速,解决问题及时,管理效率比 较高。  缺点:缺乏专业化的管理分工,经营管理事务依赖于少数几个人。当企业规模扩大时,管理工作会超过个人能力所限,不利于集 中精力研究企业管理的重大问题。  适用范围:规模较小或业务活动简单、稳定的企业。 2 直线职能制 直线职能制是一种以直线制结构为基础,在厂长(经理)领导下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实行厂长(经理)统一指挥于职能部门参谋、 指导相结合的组织结构形式。  特点: 厂长(经理)对业务和职能部门均实行垂直式领导,各级直线管理人员在职权范围内对直接下属有指挥和命令的权力,并 对此承担全部责任。  职能管理部门是厂长(经理)的参谋和助手,没有直接指挥权,它与业务部门的关系只是一种指导关系,而非领导关系。 适用范围:规模中等的企业。随着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将倾向于更多的分权。 3 事业部制 事业部制也成分权制结构,是一种在直线职能制基础上演变而成的现代企业组织结构。事业部制结构遵循“集中决策,分散经营”的 总原则,实行集中决策指导下的分散经营,按产品、地区和顾客等标志将企业划分为若干相对独立的经营单位,分别组成事业部。各 事业部可根据需要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  优点: 权力下放,有利于管理高层人员从日常行政事务中摆脱出来,集中精力考虑重大战略问题。 各事业部主管拥有很大的自主权,有助于增强其责任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企业经营适应能力。 各事业部集中从事某一方面的经营活动,实现高度专业化,整个企业可以容纳若干经营特点有很大差别的事业部,形成 大型联合企业  各事业部经营责任和权限明确,物质利益与经营状况紧密挂钩。 缺点:  容易造成机构重叠,管理人员膨胀 各事业部独立性强,考虑问题时容易忽视企业整体利益。 适用范围:规模大、业务多样化、市场环境差异大、要求具有较强适应性的企业 4 矩阵制 矩阵制是由职能部门系列和为完成某一临时任务而组建的项目小组系列组成,它的最大特点在于具有双道命令系统。  优点: 将企业横向、纵向进行了很好的联合 能在不增加人员的前提下,将不同部门专业人员集中起来 较好地解决了组织结构相对稳定和管理任务多变之间的矛盾 实现了企业综合管理与专业管理的结合  缺点: 组织关系比较复杂 5 分公司与子公司的异同 子公司:受集团或母公司控制,但在法律上独立的法人企业。 特点:有自己的公司名称和董事会,有对立的法人财产,可以以自己名义从事业务和民事诉讼活动。 分公司:母公司的分支机构或附属机构。 特点:在法律和经济上均无独立性,不是独立的法人企业。没有自己的独立名称和董事会,资产是母公司资产的一部分;在 资不抵债情况下,母公司对其债务负责。 (二) 部门结构设计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将企业组织划分为不同的、相对独立的部门 将它们组合起来,形成特定的部门结构 (三) 部门结构设计组合原则 2 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辅导资料 共有三种: 以工作和任务为中心―广义的职能制组织结构模式。直线制、直线职能制、矩阵结构。 以成果为中心。事业部制和模拟分权结构。 以关系为中心。只出现在特别巨大的企业或项目中。 (四)部门结构选择考虑因素: 企业规模大小。规模较小,宜采用“以工作为中心”模式;规模较大,宜采用以“成果为中心”模式;特大,可考虑“以关系为 中心”模式。 各部门工作的性质。以利润为中心,可采用事业部制;以成本或责任为中心,则适宜直线制或直线职能制。 外部环境复杂和变化速度。外部环境稳定,宜采用职能制;反之,可考虑事业部制。 企业技术状况。技术复杂程度影响管理层次和幅度,间接影响组织结构。 企业成员素质。素质高,宜采用以“成果为中心”模式;反之,则适合“工作为中心” (五)明确定义 组织结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具有各种功能的单元体之间的搭配、排列和组合的形式。组织结构决定组织结构, 组织机构是组织结构的外在表现。 正式组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有意识地加以协调的行为或力的系统。 非正式组织: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人的无意识地体系化了地多种心理因素的系统。 (六)设计服务和后勤性部门时应注意 服务和后勤部门的设立必须和整个组织的工作效率结合起来 尽可能把服务部门设置在靠近被服务的单位所在地 注意服务部门的社会化趋势 (七)企业组织结构设置时, 注意充分发挥企业内部三个系统: 1)指挥计划系统 2)沟通联络系统 3)检查反馈系统 企业组织结构设置时,注意调整好四个层面: 1)决策层 3)管理层 2)执行层 4)操作层 企业组织结构设置时,体现三个原则: 1)以系统为主 2)以效率为主 3)以工作为主 三 如何绘制组织结构图 (一) 组织系统图的种类 组织结构图:说明公司各部门及职能科室、业务部门设置以及管理层次、相应关系的图。 组织职务图:表示各机构中所设立的各种职务的名称、种类的图。 组织职能图:表示各级行政人员或职员主要职责范围的图。 组织功能图:表示某个机构或岗位主要功能的图。 (二) 绘制框图时应注意: 明确企业各级机构的职能 将所管辖的企业内容一一列出 将相似的工作综合归类 将已分类的工作逐项分配给下一个层次 (三) 组织机构设计后的实施要则: 3 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辅导资料 命令管理系统一元化原则 明确责任和权限的原则 优先组建管理机构和配备人员的原则 分配职责的原则 四 企业组织诊断、调整、变革与整合 组织结构诊断: 是针对企业组织结构存在问题,通过调查分析,找出原因, 提出可行的改进方案, 进而帮助指导实施的一种管理活动, 它是组织结构变 革的一个重要步骤和科学方法. (一)组织结构诊断包括: 1) 组织机构调查 2) 组织结构分析 3) 组织决策分析 4) 组织关系分析 (二)组织结构变革: 1 ) 组织结构需要变革的先兆:企业业绩下降、管理效率低下、员工士气低落 2) 组织结构变革的程序 组织诊断 确认问题:提出存 在的问题和改革目 标 组织诊断:采集数 据、展开分析 组织变革 提出 改革方案:提出 几种以供选择 组织评价 3) 组织结构变革的方式 具体三种方式: 确定 实施计划:明确 方法、步骤、具体措施 改良式变革:日常的小改小革,修修补补 爆破式变革:短期内完成组织结构的重大的以至根本性变革 计划式变革:经系统研究、制定全面规划,有计划、分阶段地实施。 评价 效果:成果和问 题 信息反馈:修正方案 (三)反对变革的主要原因: 改革冲击他们习惯了的工作方法和已有的业务知识技能, 担心变革会失去工作安全感 一部门领导与员工有因循守旧思想, 不了解组织变革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保证变革应采取的措施: 让员工参加组织变革的调查、诊断计划, 使他们充分认识改革的必要性和改革的责任感。 大力推行与组织变革相适应的人员培训计划,使员工掌握新的业务知识和技能,适应改革后的工作岗位。 大胆起用年富力强和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才,从组织方面减少阻力。 (五)企业结构整合过程: 1) 拟定目标阶段:组织设计人员预先制定出组织的目标,以使结构分化有所遵循 2) 规划阶段:通过重新建立目标,或者通过改变组织成员的某些行为来达到整体目标。 3) 互动阶段:执行规划阶段 4) 控制阶段:对不合作的倾向进行控制 第二部分、组织信息的采集和处理 一 组织信息的采集 (一)组织信息调查研究的阶段步骤: 第一阶段:调研准备阶段。通过对企业有关情况、信息、情报、资料的初步分析和非正式调研,确定调研的主题内容和范围。 4 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辅导资料 1 初步情况分析 2 非正式调研 3 确定调研目标 第二阶段:正式调研阶段。这是最主要和最关键的阶段。调研人员确定如何获取有关情况、信息、情报和资料的手段与具体方法。 1 决定采集资料信息的来源和方法 2 设计调查表格和抽样方法 3 实地调查,又称现场调查。 第三阶段,结果处理阶段。 1 整理分析调查资料 2 写出调研报告 (二) 组织内部信息收集内容 决策机构的效率 决策效率和效果 执行效率 文件审批效率 文件传递效率 各横向机构之间的协调程度 各组织内部信息传递的畅通程度 信息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传递的速度和质量 (三) 信息收集的主要方法 1 询问法:当面调查询问法、电话调查法、会议调查法、 邮寄调查法、问卷单调查法 2 观察法:直接观察法、行为记录法 (四) 组织信息调查研究的具体要求 准确性、系统性、针对性、及时性、适用性、经济性 (五) 二 组织信息调查研究的类型 描述性调研:对需要调查研究问题的相关因素进行大概的、关联性反映。 探索性调研:对需要调查问题的范围还不太清楚时所采用的方法。 因果关系调研:研究原因与结果之间联系的调研活动。 预测性调研:估计和评估未来一定时期内劳动力市场变化发展的可能趋势。 组织信息的处理 (一)信息处理的程序与内容 1)信息原始数据的采集 4)信息的存储 2)信息的加工 5)信息的检索 3)信息的传输 6)信息的输出 (二) 组织信息分析方法 5 1)专家调查法 2)数理统计法 3)财务报表分析法 4)市场预告分析法 5)态势分析法(SWOT) 第三部分、招聘实施岗位变动与人员需求预测 一 岗位信息采集 关于岗位 谁从事此工作?岗位名称是什么? 岗位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如何完成这些任务?使用什么设备? 此任务的目的是什么?这个岗位的任务和别的岗位的任务的关系是什么? 操作者对班组和机器的责任是什么? 工作条件如何? 二 关于工作者圆满完成岗位任务所需具备的条件 知识; 技术,包括经历 受教育程度 体力状况 智力状况 适应性(主动性、灵活性) 岗位设置情况描述 岗位描述:对岗位名称、劳动活动的程序、责任、工作条件和环境等所进行的一般说明。 岗位要求:说明担负某一岗位工作的员工所必须具有的资格条件,如经验阅历、能力、技 能、体格、兴趣等方面的要求。 三 了解工作分析的主要流程 准备阶段。准备阶段是工作分析的第一阶段,主要任务是了解情况,确定样本,建立关系,组成工作小组。 调查阶段。调查阶段是工作分析的第二阶段,主要任务是对整个工作过程、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和工作人员等主要方面 作一个全面的调查。 分析阶段。分析阶段是工作分析的第三阶段,主要任务是对有关工作特征和工作人员特征的调查结果进行深入全面的 分析。 完成阶段 完成阶段是工作分析的最后阶段,前三个阶段的工作都是以达到此阶段为目标的,此阶段的任务就是根据 规范和信息编制“工作描述”和“工作说明书”。 四 岗位设置 “因事设岗”是设置岗位的基本原则。 员工从工作中得到的收益和报酬包括外在报酬和内在报酬。 外在报酬是指:工作、福利、晋升表扬等外在报酬形式。 内在报酬是指:自我成就感、工作自由度和工作自主性等员工内在的心理感受。 工作设计基本方法包括: 泰勒所倡导的科学管理方法和专业化分工,工作丰富化、扩大化等方法。 了解可以改进岗位工作设计的几个方面: 五 扩大工作范围,丰富工作内容,合理安排工作任务。 工作满负荷。 劳动环境的优化。 劳动组织相关知识 劳动组织可分为企业劳动组织和社会劳动组织。 “分工协作”是企业劳动组织的原则。 劳动定员的定义:劳动定员是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的技术组织条件下,对企业配备各类人员所预先规定的限额,或者说 是企业用人的数量与质量的界限。劳动定员是以企业劳动组织常年性生产、工作岗位为对象,即凡是企业进行正常生产经 营所需要的各类人员,都应包括在定员的范围之内。 劳动定额的定义:劳动定额是在一定的生产技术和组织条件下,为劳动者生产一定量的合格产品或完成一定量的工作预 先规定的活劳动消耗量的标准。劳动定额有两种基本的表现形式,即时间定额(或者工时定额)和产量定额。此外,劳动 定额还可以采用看管定额或服务定额的形式。 六 企业人员供给、需求、供需平衡分析 (一)人员补充需求量的计算 计划期内人员补充需求量=“计划期内人员总需求量”-“报告期期末员工总人数”+“计划期内自然减员总人数” 企业各部门对员工的补充需求量主要包括两部分: 因各部门实际发展需要而必须增加的人员 原有员工因年老退休、退职、离休、辞职等原因发生了“自然减员”而需要补 充的那一 部分人员。 (二) 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流程 1)核查现有人力资源。 核查现有人力资源关键在于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及分布状况。这一部分工作需要结合人力资源管理信息 系统和职务分析的有关信息来进行。 2)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 这一步工作与人力资源核查可同时进行,主要是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和本企业的内外部条件选择预测技术, 然后对人力需求的结构和数量、质量进行预测。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方法分两类:即直觉预测方法(定性预测)和数学方法预测(定量预测)。 3) 人力资源供给预测 人员供给预测也称为人员拥有量预测,是人力预测的又一个关键环节,只有进行人员拥有量预测并把它与人员需 求量相对比之后,才能制定各种具体的规划。人力供给预测包括两部分:一是内部拥有量预测,即是根据现有人 力资源即其未来变动情况,预测除规划各时间点上的人员拥有量;另一部分是对外部人力资源供给量进行预测, 确定在规划时间点上的各类人员的可供量。 4) 起草计划匹配供需 起草计划匹配供需包括: 确定纯人员需求量 这步主要是把预测道的各规划时间点上的供给与需求进行比较,确定人员在质量、数量、结构及分布不一致之处, 从而得到纯人员需求量。 制定匹配政策以确保需求与供给的一致 这步实际是制定各种具体的规划和行动方案,保证需求与供给在规划各时间点上的匹配。主要包括:晋升规划、 补充规划、培训开发规划、配备规划等具体行动方案。 5) 执行规划和实施监控 6) 评估人力资源规划 七 八 企业人员需求预测影响因素 企业的业务量或产量 预期流动率 提高产品或劳务质量或进入新行业的决策对人力需求的影响 生产技术或管理方式变化对人力需求的影响 企业财力的约束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技术 集体预测法、 回归分析法、 劳动定额法、 转换比率法、 计算机模拟法 第四部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划 一 了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范的类型 企业基本制度。它是企业的“宪法”,是企业制度规范中带有根本性质的,规定企业形成和组织方式,决定 企业性质的基本制度。 管理制度。是对企业管理各基本方面规定活动框架,调节集体协作行为的制度。 技术规范。它是涉及某些技术标准、技术规程的规定。 业务规范。它是准对业务活动过程中那些大量存在、反复出现、又能摸索出科学处理方法的事物所制定的作 业处理规定。 个人行为规范。它是所有对个人行为起制约作用的制度规范的统称,它是企业组织中层次最低、约束范围最宽,但也是最 具基础性的制度规范。 二 了解制度化管理的概念及实质 “制度化管理”以制度规范为基本手段协调企业组织集体协作行为,又称“官僚制”“科层制”或“理想行政组织体 系”。由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提出。 实质在于:以科学确定的制度规范为组织协作行为的基本约束机制,主要依靠外在于个人的、科学合理的理性权威实行管 理。 第五部分、人力资源管理费用预算 一 掌握编写工资项目预算的基本程序和要求 决定工资增长幅度时,取“物价指数增长水平”和“最低工资标准增长水平”二者中高的一个作为调整工资的标准。 二 三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费用的项目构成 工资项目 涉及到员工权益的社会保险费以及其他相关的资金项目 其他项目。如“其他社会费用”“其他退休费用”等。 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核算的相关概念及注意事项 人力资源成本由人力资源原始成本和重置成本两部分组成。 人力资源原始成本是指企业为了获得和开发人力资源所必须付出的费用。通常 包括企业 在人员招募、选拔、录用、安 置、培训、考核、正常退休等一系列管理活动中所投入的经费和人力。 人力资源重置成本指企业置换目前正在使用中的人才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包括 因现有人员离去而导致的企业损失以及为获得与之相应的替代人员而发生的人员招募录用、安置、培训、开发等一系列活动所必 需付出的经费和人力。

9 页 477 浏览
立即下载
孙光夫新编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教材总串讲

孙光夫新编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教材总串讲

主讲:孙光夫 2009 年 5 月 1 日 孙光夫《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教材总串讲 武汉人力资源师网:www.whhr.org 第一章 人力资源规划 第一节 企业组织结构设计与变革 第一单元 企业组织结构设计 【知识要求】 一、组织结构设计的基本理论 组织结构是组织内部分工作协作的基本形式柜架。 组织结构设计是指以企业组织结构为核心的组织系统的整体设计工作。 (一)组织设计理化的内涵 (二)组织设计的基础原则 组织设计的 8 条指导原则:目标原则、相符原则、职责原则、组织阶层原则、管理幅度原则、专业化原 则、协调原则和明确性原则; 建全组织工作的 15 条基本原则:目标一致原则、效率原则、管理幅度原则、分级原则、授权原则、职责 的绝对性原则、职权和职责对等原则、统一指挥原则、职权等级原则、分工原则、职能明确性原则、检查 职务与业务部门分设原则、平衡原则、灵活性原则和便于领导原则。 1.任务与目标原则:企业组织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实现企业的战略任务和经营目标服务的,这是 最基本原则。 2.专业分工和协作的原则:现代企业的管理,工作最大,专业性强,分别设置不同的专业部门,有 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3.有效管理幅度原则:由于受个人业务、知识、经验条件的限制,一名领导人能够有效领导的直属 下级人数是有一定限度的。 4.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原则:企业组织设计时,既要有必要的权力集中,又要有必要的权力分散,两 者不可偏废。 5.稳定性和适应性相结合的原则:稳定性和适应性相结合原则要求组织设计时,既要保证组织外部 环境和企业任务发生变化时,能够继续有序地正常运转;同时又要保证组织在运转过程中,能够根 据变化了的情况做出相应的变更,组织应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适应性。 二、新型组织结构模式 (一)立体结构模式,又称多维组织、立体组织或多维立体矩阵制等,它是矩阵组织的进一步发展 , 它把矩阵组织结构形式与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全新的管理组织结构 模式。 (二)模拟分权组织结构,是指根据生产经营活动连续性很强的大型联合企业内部各组成的生产技 术特点及其对管理的不同要求,人为地把企业分成许多“组织单位”,并将其看成是相对独立的生 产经营部门,赋予它们尽可能大的生产经营自主权,让它们拥有自己的职能机构,使每一单位负有 “模拟性”的盈亏责任,实现“模拟”的独立经营、独立核算,以调动其生产经营积极性和主动性 , 达到改善整个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目的的组织结构。 (三)分公司与总公司:分公司是总公司的分支机构或附属机构,在法律上和经济上均无独立性, 不是独立的法人企业。分公司没有自己的独立名称,没有独立的章程和董事会,其全部资产是总公 司资料的一部分。 (四)子公司与母公司:子公司是指受集团或母公司控制但在法律上独立的法人企业。 (五)企业集团,是一种以母子公司为主体,通过产权关系和生产经营协作等种方式,与众多企业 法人组织共同组成的经济联合体。 【能力要求】 一、织结构设计的程序 (1)分析组织机构的影响因素,选择最佳的组织结构模式。主要因素有:企业环境、企业规模、企业 战略目标、信息沟通。 主编:孙光夫:027-85714800 85714799 13871559398 QQ:411071891 E-mail:hubeiyys@163.com 1 地址:武汉市汉口武汉广场写字楼 1310 室 孙光夫博客网:http://blog.zhyedu.com /user.asp?userid=152 孙光夫《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教材总串讲 武汉人力资源师网:www.whhr.org (2)根据所选的组织结构模式,将企业划分为不同的、相对独立的部门。 (3)为各个部门选择合适的部门结构,进行组织机构设置。 (4)将各个部门组合起来,形成特定的组织结构。 (5)根据环境的变化断调整组织结构。 二、部门结构不同模式的选择: 部门结构模式主要有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超事业部制、矩阵制等。 (1)以工作的任务为中心来设计部门结构:内部结构包括,直线制、直线职能制、矩阵结构(任务 小组)等模式,也就是广义的职能制组织结构模式。 (2)以成果为中心来设计部门结构,包括事业部和模拟分权制模式。 (3)以关系为中心来设计部门结构,以关系为中心设计的部门内部结构通常出现在一些特别巨大的 企业或项目之中,如某些跨国公司。从本质上说,它只是将其他组织设计原则加以综合应用,缺乏 明确性和稳定性,实用性较差。 第二单元 企业组织结构变革 【知识要求】 企业战略与组织结构的关系:组织结构的功能在于分工和协调,是保证战略实施的必要手段。 【能力要求】 一、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程序 (一)组织结构诊断:提出存在的问题,以及组织改革的目标,采集数据资料对组织机构诊断分析。 1.组织结构调查: 对组织结构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充分调查,掌握资料和情况。系统地反映组织结构的主要资料 有:工作岗位说明书、组织体系图、管理业务流程图。 2.组织结构的分析: 通过研究分析,明确现行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并为提出改进方案打下基础。组织结构分析 主要有三方面:内外环境变化引起的企业经营战略和目标的改变;哪些决定企业经营的关键性职能 ? 分析各种职能的性质及类别。 3.组织决策分析: 在分析决策应当放在哪个层次或部门时,要考虑的因素有:决策影响的时间;决策对各职能的影响 面;决策者所需具备的能力;决策的性质。 4.组织关系分析 (二)实施结构变革:提出若干可行的改革方案可供选择,明确方法步骤具体措施和工作重点 1.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征兆,变革的征兆主要有:企业经营业绩下降,组织结构本身病症的显露, 员工士气低落等, 2.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方式:改良式变革,爆破式变革,计划式变革 3.排除组织结构变革的阻力 二、企业组织结构的整合:组织结构整合是最常用的组织结构变革方式,是一种计划式变革。 第二节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程序 【知识要求】 一、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内容 人力资源规划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力资源规划泛指各种类型人力资源规划,而狭义的人力 资源规划是特指企业人员规划。从时限上看,五年以上的计划才可以称之为计划。 (二)狭义的人力资源规划 狭义的人力资源规划,按照年度编制的计划主要有:人员配备计划;人员补充计划;人员晋升计划。 主编:孙光夫:027-85714800 85714799 13871559398 QQ:411071891 E-mail:hubeiyys@163.com 2 地址:武汉市汉口武汉广场写字楼 1310 室 孙光夫博客网:http://blog.zhyedu.com /user.asp?userid=152 孙光夫《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教材总串讲 武汉人力资源师网:www.whhr.org (二)广义的人力资源规划 广义的人力资源规划,按照年度编制的计划,除了以上三种人员计划之外,还包括:人员培训开发 计划;员工薪酬激励计划;员工绩效管理计划。 二、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作用: 满足企业总体战略发展的要求;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开呢;协调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计划;提 高企业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使组织和个人发展目标相一致。 三、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环境: (一)外部环境:经济形势,人口环境,科技环境,文化法律等社会因素 (二)内部环境:企业的行业性,企业的发展战略、企业文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四、制定企业人员规划的基本原则: 在制定狭义的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即企业各类人员规划时,为了保证规划的正确性、科学性和有效 性,应遵循的原则:确保人力资源需求的原则,与内外环境相适应的原则,与战略目标相适应的原 则,保持适度流动性的原则。 【能力要求】 一、制定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程序: 狭义的人力资源规划即企业的各类人员规划,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基础性活动,它的核心部分 包括: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人力资源供给预测及供需综合平衡三项工作。企业各类人员规划的基本程 序是: 1. 调查、收集和整理涉及企业战略决策和经营环境的各种信息。 2. 据企业或部门的实际情况确定其人员规划期限,了解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状况,为预测工作准备精 确而详实的资料。 3. 在分析人力资源需要和供给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以定量为主的各种科 学预测方法对企业未来人力资源供求进行预测。 4. 制定人力资源供求协调平衡的总计划和各项业务计划,并分别提出各种具体的调整、供大于求或 求大于供的政策措施。 5. 人员规划的评价与修正。 二、企业各类人员计划的编制 人员配置的计划;人员需求计划;人员供给计划;人员培训计划;人力资源费用计划;人力资源政 策调整计划;对风险进行评估并提出对策。 第三节 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预测 第一单元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基本程序 【知识要求】 一、人力资源预测的内涵: (一)预测:是计划的基础,是对未来状况做出估计的专门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在于通过各种定性 、 定量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事物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规律性。 (二)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就是估算组织未来需要的员工数量和能力组合,它是公司编制人力资源 规划的核心和前提,其直接依据是公司发展规划和年度预算。 (三)人力资源供给预测:是指企业根据既定的目标对未来一段时间内企业内部和外部各类人力资 源补充来源情况的分析预测。 (四)人力资源预测与人员规划的关系:人员规划是指企业稳定地拥有一定质量和必要数理的人力 资源,以实现包括个人利益在内的该组织目标而拟订的一套措施,从而求得人员需求量和人员拥有 量之间在企业未来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匹配。 二、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内容: 主编:孙光夫:027-85714800 85714799 13871559398 QQ:411071891 E-mail:hubeiyys@163.com 3 地址:武汉市汉口武汉广场写字楼 1310 室 孙光夫博客网:http://blog.zhyedu.com /user.asp?userid=152 孙光夫《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教材总串讲 武汉人力资源师网:www.whhr.org 企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存量与增量预测、结构预测、特种人力资源预测。 三、人力资源预测的作用: 作用是在服从组织战略目标的前提下,通过预测人员需求,采取措施保留和吸引企业对口专业人才 , 从而获得和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对组织和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贡献两方面 四、人力资源预测的局限性: 主要有环境的不确定性,企业内部的抵制,预测代价高昂,知识水平的限制等 五、影响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一般因素: 一般因素主要有 11 个:顾客需求的变化(市场需求);生产需求(或者企业总产值);劳动力成本 趋势(工资料状况);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趋势;追加培训的需求;每个工种员工的移动情况;旷工 趋向(或出勤率);政府的方针政策的影响;工作小时的变化;退休年龄的变化;社会安全福利保 障。 【能力要求】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包括现实人力资源预测、未来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未来流失人力资源预测分析。其 具体程序: 一、准备阶段: 1. 构建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系统,由企业总体经济发展预测系统、企业人力资源总量与结构预测系统 和人力资料预测模型与评估系统等三个子系统构成。 2. 预测环境五影响因素分析: SWOT 分析法:S 代表优势(strength),W 代表劣势(weakness),O 代表机会(opportunity),T 代 表威胁(threat)。 竞争五要素分析法:新加入竞争者的分析、对竞争策略的分析、对自己产品替代品的分析、对顾客群 的分析、对供应商的分析。 3. 岗位分类 4. 资料采集与初步处理 二、预测阶段: 三、编制人员需求计划: 平衡公式:计划期内员工补充量=计划期内员工总需求量-报告期期末员工总数+计划期内自然减员员 工总数 第二单元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技术路线和方法 【知识要求】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原理:惯性原理、相关性原理、相似性原理 【能力要求】 一、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技术路线 二、对象指标与依据批标 (一)对象指标,是指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对象,可以是总量需求预测指标。 (二)依据指标,是影响需求预测的变量因素。 三、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定性方法 可分为定性预测和定量预测两大类,其中定性预测主要有经验预测法、描述法和德尔菲法。 (一)经验预测法:是指利用现有的情报和资料,根据有关人员的经验,结合本公司的特点,对公 司的人员需求加以预测。 (二)描述法:是指人力资源计划人员可以通过对本企业组织在未来某一时期的有关因素的变化进 行描述或假设。 (三)德尔菲法:又叫专家评估法,一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听取专家(尤其是人事专家)对企 主编:孙光夫:027-85714800 85714799 13871559398 QQ:411071891 E-mail:hubeiyys@163.com 4 地址:武汉市汉口武汉广场写字楼 1310 室 孙光夫博客网:http://blog.zhyedu.com /user.asp?userid=152 孙光夫《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教材总串讲 武汉人力资源师网:www.whhr.org 业未来人力资源需求量的分析评估。 1.第一轮:提出预测目标和要求,确定专家组,准备有关资料,征求专家意见。 2.第二轮:简明扼要地以调查表方式列出预测问题(问题一般以 25 个为宜),交付专家组评论评价, 然后由预测组织统计整理。 3.第三轮:修改预测结果。 4.第四轮:进行最后预测。 四、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定量方法 (一)转换比率法 企业人力资源需求分析实际上是要揭示未来的经营活动所需要的各种员工的数量。员工总量需求预 测方法公式: 计划期末需要的员工数量=(目前的业务量+计划期业务的增长率)/[目前人均业务量*(1+生产率的 增长率)] (二)人员比率法 采用人员比率法时,首先应计算出企业历史上关键业务指标的比例,然后根据可预见的变量计算出 所需的各类人员数量。 (三)趋势外推法 又称为时间序列法,是定量预测技术的一种。其实质是根据人力资源历史的和现有的资料,随时间 变化的趋势具有连续性的原理,运用数学工具对该序列加以引申,即从过去延伸将来,从而达到对 人力资源的未来发展状况进行预测的目的。 (四)回归分析法 是依据事物发展变化的因果关系来预测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它是研究变量间相互关系的一种定量 预测方法,又称回归模型预测法或因果法。 (五)经济计划模型法 是先将公司的员工需求量与影响需求量的主要因素之间的关系用数学模型的形式表示出来,依此模 型及主要因素变量,来预测公司的员工的需求。 (六)灰色预测模型法 本质是经济计量模型法,不同的是,经济计算模型法对数据的完整性有很高的要求,而灰色预测模 型法能对既含有已知信息又含有未知或非确定信息的系统进行预测。 (七)生产模型法 是根据企业的出水平和资本总额来进行预测,它主要根据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总产出=劳动投入量*资本投入量*总生产率系数*正态分布误差 (八)马尔可夫分析法 主要思路是通过观察历年企业内部人数的变化,找出组织过去人事变动的规律,由此推断未来的人 事变动趋势和状态,既可以预测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也可以预测企业内部的人员供给情况。 (九)定员定额分析法 1.工作定额分析法 2.岗位定员法 公式: 定员人数=岗位班作业平均体力过去时间总和/岗位作业时间标准 3.设备看管定额 公式:设备看管定额=岗位作业时间标准 / 看管单台设备班平均耗费的体力劳动时间 定员人数=计划需要同时开动的设备台数 / 设备看管定额 4.劳动效率定员法 公式:劳动定额=测定期班平均工作任务总量*岗位作业时间标准 / 班平均体力劳动时间总和 定员人数=计划期班平均工作任务总量 / 劳动定额 主编:孙光夫:027-85714800 85714799 13871559398 QQ:411071891 E-mail:hubeiyys@163.com 5 地址:武汉市汉口武汉广场写字楼 1310 室 孙光夫博客网:http://blog.zhyedu.com /user.asp?userid=152 孙光夫《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教材总串讲 武汉人力资源师网:www.whhr.org 5.比例定员法 公式:定员比例=标志物数量*岗位作业时间标准/班平均体力过去时间总和 (十)计算机模拟法 是人力资源需求预测诸方法中最为复杂的一种方法。运用这种方法是在计算机中运用各种复杂的数 学模式对在各种情况下企业组织人员的数量和配置运转情况进行模拟测试,从模拟测试中预测出对 各种人力资源需求的各种方案以供组织选择。 注意事项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定量方法的注意事项: 1. 转换比率法和数学模型法都是以现存的或者过去的组织业务量和员工之间的关系为基础,都适合 于预测具有共同特征的员工的需求。如果员工的数量不仅取决于业务量一个因素,而是取决于多个 解释变量,那么就需要用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 2.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定性方法都是以函数关系不变作为前提,但是,这经常是不符合实际的,因 此需要用管理人员的主观判断进行修正。 第三单元 企业人力资源的总量预测 【知识要求】 影响企业人员需要的因素有很多,而且不同人员的影响因素各不相同。因此,在做人力资源需求预 测时,必须根据岗位的特点分析其影响因素,确定合理而具体的影响参数。 【能力要求】 第四单元 企业人力资源的结构预测 【能力要求】 一、企业专业技能人员结构预测 对专门技能人员而言,在企业技术水平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不同工种的员工人数存在稳定的比例关 系。因此,可以利用这一比例关系对其数量和结构进行预测。 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结构预测 对经营管理员而言,若没有发生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其人员数量与基层人员呈稳定的比例关系; 若生产技术、销售技巧等没有发生重大变革,其人员分类结构较为稳定;若社会的文化水平提高速 度较平稳,其人员学历结构较为稳定;若社会生活水平生活节奏保持稳定,则其人员的年龄结构较 为稳定。 第四节 企业人力资源供给预测与供求平衡 第一单元 企业人力资源供给分析 【知识要求】 企业人员供给包括内部供给和外部供给两种,其预测类型也包括内部供给预测和外部供给预测两种。 【能力要求】 一、企业人员供给预测步骤 二、内部供给预测的方法 (一)人力资源信息库: 人力资源信息库是计算机运用于企业人事管理的产物,它是通过计算机建立的、记录企业每个员工 技能和表现的功能模拟信息库。 (二)管理人员接替模型: (三)马尔可夫模型: 马尔可夫模型是分析组织人员流动的典型矩阵模型,它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发现组织人事变动的规 主编:孙光夫:027-85714800 85714799 13871559398 QQ:411071891 E-mail:hubeiyys@163.com 6 地址:武汉市汉口武汉广场写字楼 1310 室 孙光夫博客网:http://blog.zhyedu.com /user.asp?userid=152 孙光夫《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教材总串讲 武汉人力资源师网:www.whhr.org 律,推测组织在未来的人员供给情况。 第二单元 企业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平衡 【能力要求】 供求关系的三种情况:人力资源供应平衡;人力资源供大于求,结果是导致组织内部人浮于事,内 耗严重,生产或工作效率低下;人力资源供小于求。 主编:孙光夫:027-85714800 85714799 13871559398 QQ:411071891 E-mail:hubeiyys@163.com 7 地址:武汉市汉口武汉广场写字楼 1310 室 孙光夫博客网:http://blog.zhyedu.com /user.asp?userid=152 孙光夫《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教材总串讲 武汉人力资源师网:www.whhr.org 第二章 招聘与配置 第一节 员工素质测评标准体系的构建 【知识要求】 一、员工素质测评的基本原理 (一)个体差异原理 员工测评的对象是人的素质。只有人的素质存在而且具有区别时,员工测才评才具有现实的客观基 础。员工测评的基本假设认为:人的素质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为意志所转移 的。 (二)工作差异原理 (三)人岗匹配原理 所谓人岗匹配就是按照人适其事、事宜其人的原理,根据人体间不同的素质和要求,将其安排在各 自最合适的岗位上,保持个体素质与工作岗位要求的同构性,即保持个性需要与工作报酬的同构性 , 从而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人岗匹配包括:工作要求与员工素质相匹配;工作报酬与员工贡献相匹配;员工与员工之间相匹配 ; 岗位与岗位之间相匹配。 二、员工素质测评的类型 (一)选拔性测评:是指以选拔优秀员工为目的的测评。 (二)开发性测评:是指开发员工素质为目的的测评,可以为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依据。 (三)诊断性测评:是了解现状或查找根源为目的的测评。 (四)考核性测评:又称鉴定性测评,是指以鉴定或验证某种素质是否具备以及具备程度为目的的 测评,它经常穿插在选拔测评中。 三、员工素质测评的主要原则 (一)客观测评与主观测评相结合 所谓客观测评与主观测评相结合是指在素质测评过程中,既要尽量采取客观的测评手段与方法,又 不能忽视主观性综合评定的作用;既要强调客观性,又不能完全追求客观性,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测 评工具客观性与测评主体主观能动性的作用,让它们彼此优势互补,而不要相互对立。 (二)定性测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 所谓定性测评,就是采取经验判断与观察的方法,侧重从行为的性质方面对素质进行测评;而定量 测评,就是采取量化的方法,侧重从行为的数量特点方面对素质进行测评。 (三)静态测评与动态测评相结合 静态测评是指对被测评者已形成的素质水平的分析评测,是以相对统一的测评方式在特定的时空下 进行测评,不考虑素质前后的变化。静态测评的优点是便于横向比较,可以看清被测评者之间的相 互差异及是否达到了某种标准。但缺点是忽视了被测评者的原有基础与今后的发展趋向。 (四)素质测评与绩效测评相结合 素质测评是对一个人的德、能、识、体的素质的测评,而绩效测评是一种业绩实效的考查评定。素质与 绩效互为表里,素质是取得绩效的条件保证,而绩效是素质高低的事实 证明。因此,应该从素质测 评中预测绩效,从绩效测评中验证素质。 (五)分项测评与综合测评相结合 所谓分项测评,是把素质分解为一个个的项目分别独立进行测评,然后将测评结果简单相加。所谓 综合测评,则是对综合素质的各个方面进行整体系统的测评。 四、员工素质测证量化的主要形式 (一)一次量与二次量化 (二)类别量五模糊量化 (三)顺序量化、等距量化与比例量化 主编:孙光夫:027-85714800 85714799 13871559398 QQ:411071891 E-mail:hubeiyys@163.com 8 地址:武汉市汉口武汉广场写字楼 1310 室 孙光夫博客网:http://blog.zhyedu.com /user.asp?userid=152 孙光夫《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教材总串讲 武汉人力资源师网:www.whhr.org (四)当量量化。所谓当量量化,就是先选择一中介变量,把诸种不同类别或并不同质的素质测评 对象进行统一性的转化。 五、素质测评标准体系 (一)素质测评标准体系的要素 测评与选拔标准体系的测评对象的数量与质量的测评起着“标尺”作用。素质只有通过标准体系, 或者把它投影到测评标准体系中,才能表现它的相对水平与内在价值。它一般由标准、标度和标记三 个要素组成。 1.标准:所谓标准,就是指测评标准体系的内在规定性,常常表现为种素质规范化行为特征或表征 的描述与规定。 2.标度:所谓标度,即对标准的外在形式划分,常常表现为对素质行为特征或表现的范围、强度和 频率的规定。 3.标记:所谓标记,即对应于不同标度(范围、强度和频率)的符号表示,通常用字母、汉字或数 字来表示,它可以出现在标准体系中,也可以直接说明标准。 (二)测评标准体系的构成 测评标准体系设计为分为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两个方面。横向结构是指将需要测评的员工素质的要 素进行分解,并列出相应的项目;纵向结构是指将每一项素质用规范化的行为牲或表征进行描述与 规定,并按层次细分。 1.测评标准体系的横向结构: 员工的素质,很多人也称之为能力,是由多种要素耦合而成的。在测评标准体系的设计中,可以概 括为结构性要素、行为性要素和工作绩效要素三个方面。 (1)结构性要素,是从静态的角度来反映员工素质及其功能行为构成。它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 (2)行为环境要素,是从动态角度来反映员工素质及其素质及其功能行为特性,主要是考察员工的 实际工作表现及所处的环境条件。 (3)工作绩效要素,是一个人的素质与能力水平的综合表现,通过对工作绩效要素的考察,可以对 员工素质及其功能行为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2.测评标准体系的纵向结构: 在测评标准体系中,一般根据测评的目的来规定测评内容,在测评内容下设置测评目标,测评目标 下设测评指标。 (1)测评内容:是指测评所指向的具体对象与范围,它具有相对性。 (2)测评目标:是对测评内容筛选综合后的产物。有的测评目标是测评内容点的直接筛选结果,而 有的则是测评内容的综合。测评目标是素质测评中直接指向的内容点。 (3)测评指标:是素质测评目标操作化的表现形式。 关系:测评内容、测评目标与测评指标是测评标准体系的不同层次。测评内容是测评所指向的具体对 象与范围,测评目标是对测评内容的明确规定,测评指标则是对测评目标的具体分解。 (三)测评标准体系的类型 1.效标参照性标准体系 是依据测评内容与测评目的而形成的测评标准体系,一般是对测评对象内涵的直接描述或诠释。 2.常模参照性指标体系 是对测评客体外延的比较而形成的测评标准体系。效标参照性体系与测评客体本身无关,而常模参 照性指标体系则与测评客 价格客体直接相关。 六、品德测评法 (一)FRC 品德测评法 所谓 FRC 品德测评法是事实报告计算机辅助分析的考核性品德测试方法。这种品德测证方法的基本思 路是借助计算机的分析技术,从个体品德结构要素中确定一些基本要素,再从基本要素中选择一些 主编:孙光夫:027-85714800 85714799 13871559398 QQ:411071891 E-mail:hubeiyys@163.com 9 地址:武汉市汉口武汉广场写字楼 1310 室 孙光夫博客网:http://blog.zhyedu.com /user.asp?userid=152 孙光夫《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教材总串讲 武汉人力资源师网:www.whhr.org 表征行为或事实,然后要求被测评者就自己是否具备这些表征行为与事实予以报告。 (二)问卷法 采用问卷测验形式测试品德是一种实用、方便、高效的方法。 (三)投射技术 设射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定义。 广义的投射技术是指那些把真正的测评目的加以隐蔽的一切间接测证技术。 狭义的投射技术是指把一些无意义的、模糊的、不确定的图形、句子、故事、动画片、录音、哑剧等呈现 在被测评者面前,不给任何提示、说明或要求,然后问被测评者看到、听到或想到什么。 七、知识测评 知识测评实际对人们掌握的知识量、知识结构与知识水平测量与评定。 八、能力测评 能力测评包括一般能力测评、创造力测评和学习能力测评 【能力要求】 一、企业员工素质测评的具体实施 (一)准备阶段 1.收集必要的资料 2.组织强有力的测评小姐 3.测评方案的制定 (二)实施阶段 1.测评前的动员 2.测评时间和环境的选择 3.测评操作程序 (三)测评结果调整 1.引起测评结果误差的原因 2.测评结果处理的常用分析方法 4.测评数据处理 (四)综合分析测评结果 1.测评结果的描述 2.员工分类 4.测评结果分析方法 第二节 面试的组织与实施 第一单元 面试的基本程序 【知识要求】 一、面试的内涵 二、面试的类型 1.根据面试的标准化程度,面试可分为结构化面试、非结构化面试和半结构化面试。结构化面试又 称为规范化面试,是指依照预先确定的题目、程序和评分标准进行面试,要求做到程序的结构化、题 目的结构化和评分标准的结构化;非结构化面度是指在面试中事先没有固定的柜架结构,也不使用 确定答案的固定问题的面试;半结构化面试是介于结构化与非结构化之间的一种面试形式。 2.根据面试实施的方式,面试可分为单独面试与小组面试。单独面试又称序列化面试,是指面试考 官与每一位应聘者单独交谈的面试形式;小组面试又称同时化面试,是指面试考官同时对若干个应 聘者(应聘者小组)进行面试的形式。 3.根据面试的进程,面试可分为一次性面试与分阶段面试。一次性面试是指用人单位将应聘者集中 主编:孙光夫:027-85714800 85714799 13871559398 QQ:411071891 E-mail:hubeiyys@163.com 10 地址:武汉市汉口武汉广场写字楼 1310 室 孙光夫博客网:http://blog.zhyedu.com /user.asp?userid=152 孙光夫《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教材总串讲 武汉人力资源师网:www.whhr.org 在一起一次性完成的面试;分阶段面试是指用人单位分几次对应聘者进行面试。 4.根据面试题目的内容,面试可分为情景性面试和经验性面试。在情境性面试中,面试题目主要是 一些情境性的问题,即给定一个情境,看应聘者在特定的情境中是如何反应的;在经验性面试中, 主要提问一些与应聘者过去的工作经验有关的问题。 三、面试的发展趋势 1.面试形式丰富多样 2.结构化面试成为面试的主流 3.提问的弹性化 4.面试测评的内容不断扩展 5.面试考官的专业化 6.面度的理论和方法不断发展 【能力要求】 一、面试的基本程序 (一)面试的准备阶段 1.制定面试指南 (1)面试团队的组建 (2)面试准备 (3)面试提问分工和顺序 (4)面试评分技巧 (5)面试评分方法 2.准备面试问题 3.评估方式确定 4.培训面试考官 (二)面试的实施阶段 1.关系建立阶段 2.导入阶段 3.核心阶段 4.确定阶段 5.结束阶段 (三)面试的总结阶段 1.结合面试结果 2.面试结果的反馈 3.面试结果的存档 二、面试中的常见问题 1.面试目的的不明确 2.面试标准的不具体 3.面试缺乏系统性 4.面试问题设计不合理 5.面试考官的偏见 三、面试的实施技巧 1.充分准备 2.灵活提问 3.多听少说 4.善于提取要点 主编:孙光夫:027-85714800 85714799 13871559398 QQ:411071891 E-mail:hubeiyys@163.com 11 地址:武汉市汉口武汉广场写字楼 1310 室 孙光夫博客网:http://blog.zhyedu.com /user.asp?userid=152 孙光夫《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教材总串讲 武汉人力资源师网:www.whhr.org 5.进行阶段性总结 6.排除各种干扰 7.不要带有个偏见 8.在倾听时注意思考 9.注意肢体语言沟通 注意事项 员工招聘时应注意的问题: 1.简历并不能代表本人 2.工作经历比学历更重要 3.不要忽视求职者的个性特征 4.让应聘者更多地了解组织 5.给应聘者更多的表现机会 6.注意不忠诚和欠缺诚意的应聘者 7.关注特殊员工 8.慎重做决定 9.面试考官要注意自身的形象 第二单元 结构化面试的组织与实施 【知识要求】 一、结构化面试问题的类型 面试问题通常会涉及教育、培训、工作经历、职业发展、自我评价、家庭背景、求职动机、专业知识和技 能等方面。具体可分为七种类型:背景性问题、知识性问题、思维性问题、经验性问题、情境性问题、压 力性问题、行为性问题。 二、行为描述面试的内涵 行为描述面试简称 BD(behavior description)面试,是一种特殊的结构化面试,与一般结构化面试 的区别在于,它采用的面试问题都是基于关键胜任特征的行为性问题。这种面试方法在于对目标岗 位进行充分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岗位所需的关键胜任特质进行清晰的界定, 然后在应聘者过去 瓣经历中探测与这些要求相关的行为样本,在胜任特质的层次上对应聘者做出评价。 (一)行为描述面试的实质 (二)行为描述面试的假设前提 (三)行为描述面试的要素 在进行行为描述面试时,面试考官应把握住 4 个关键的要素: 1.情境(situation),即应聘者经历过的特定工作情境或任务; 2.目标(target),即应聘者在这情境当中所要达到的目标; 3.行动(action),即应聘者为达到该目标所采取的行动; 4.结果(result),即该行动的结果,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结果,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 结果。 第三单元 群体决策法的组织与实施 学习目标 掌握招聘决策中的群体决策方法 第三节 无领导小组讨论的组织与实施 第一单元 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操作流程 【知识要求】 主编:孙光夫:027-85714800 85714799 13871559398 QQ:411071891 E-mail:hubeiyys@163.com 12 地址:武汉市汉口武汉广场写字楼 1310 室 孙光夫博客网:http://blog.zhyedu.com /user.asp?userid=152 孙光夫《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教材总串讲 武汉人力资源师网:www.whhr.org 一、评价中心的含义 评价中心是从多角度对个体行为进行标准化评估的各种方法的总称。 二、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概念 无领导小组讨论(leaderless group discussion 简称 LGD)是评价中心方法的主要组成部分,是 指由一定数量的一组被评人,在规定时间内就给定的问题进行讨论,讨论中各个成员处于平等的地 位,并不指定小组的领导者或主持人。通常,被评人通过讨论得到一个全体成员一致认为的用于问 题解决的决策方案,评价者通过被评人在讨论中的语言及行为的观察评价被评人的领导能力、人际 沟通技巧、主动性、口头表达能力、说服力、自信心等能力。一般情况下,无领导小组讨论都要进行录 像,然后评价人员根据录像内容进行评分。 三、无领导小组讨论法的类型 1.根据讨论的主题有无情境性,可分为无情境性讨论和情境性讨论: 无情境性讨论一般针对某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来进行;情境性讨论一般把应聘者放在某个假设的情境 中来进行。 2.根据是否给应聘者分配角色,可以分为不定角色的讨论和指定角色的讨论: 不定角色的讨论是指小组中的应聘者在讨论过程中不扮演任何角色,可以自由地就所讨论的问题发 表自己的见解;指定角色的小组讨论中,应聘者分别被赋予一个固定的角色。 四、无领导小组讨论的优缺点 (一)优点: 1.具有生协的人际互动效应 2.能在被评价者之间产生互动 3.讨论过程真实,易于客观评价 4.被评价者难以掩饰自己的特点 5.测评效率高 (二)缺点 1.题目的质量影响测评的质量 2.对评价者和测评标准的要求较高 3.应聘者表现易受同组其他成员影响 4.被评价者的行为仍然有伪装的可能性 第二单元 无领导小组讨论的题目设计 【知识要求】 一、无领导小组讨论的原理 无领导小组讲座旨员工素质测评的一种方法,目前流行的素质理论包括素质的“冰山模型”或“洋 葱模型”,把人素质从里到外大致划分成为内在素质(态度、动机、价值观等)、知识和技能、外在行 为三部分,其中外在素质只能通过外在行为来衡量。 二、题目的类型 (一)开放式问题 (二)两难式问题 (三)排序选择型问题 (四)资料争夺型题目 (五)实际操作型题目 三、设计题目的原则 (一)联系工作内容 (二)难度适中 主编:孙光夫:027-85714800 85714799 13871559398 QQ:411071891 E-mail:hubeiyys@163.com 13 地址:武汉市汉口武汉广场写字楼 1310 室 孙光夫博客网:http://blog.zhyedu.com /user.asp?userid=152 孙光夫《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教材总串讲 武汉人力资源师网:www.whhr.org (三)具有一定的冲突性 【能力要求】 一、选择题目类型 二、编写初稿 三、调查可用性 四、向专家咨询 五、试测 六、反馈、修改、完善 第三章 培训与开发 第一节 企业员工培训规划与课程设计 第一单元 员工培训规划的制定 【知识要求】 一、员工培训规划的概念 它是在培训需求分析的基础,从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全局出发,根据企业各种培训资源的配置情况 , 对计划期内的培训目标、对象和内容、培训的规模和时间、培训评估的标准、负责培训的机构和人员、 培训师的指派、培训费用的预算等一系列工作所作出的统一安排。 二、制定培训规划的要求 培训规划作为实现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目标,满足员工培训需求的活动实施方案,其制定过程必须 达到以下几点要求: 1.系统性 2.标准性 3.有效性 4.普遍性 三、培训规划的主要内容: 1.培训的目的 2.培训的目标 3.培训对象和内容 4.培训的范围 5.培训的规模 6.培训的时间 7.培训的地点 8.培训的费用 9.培训的方法 10.培训的教师 11.计划的实施 【能力要求】 一、制定培训规划基本步骤: 1.培训需求分析 2.工作岗位说明 3.工作任务分析 4.培训内容排序 5.描述培训目标 6.设计培训内容 7.设计培训方法 8.设计评估标准 9.试验验证 二、制定培训规划应注意的问题 第二单元 教学计划的制定 【知识要求】 一、教学计划的内容 二、教育计划的设计原则 1.适应性原则 2.针对性原则 3.最优化原则 4.创新性原则 【能力要求】 一、国外常见的几种教学计划设计程序 1.肯普的教学设计程序 2.加涅和布里格斯的教学设计程序 3.迪克和凯里的教学设计程序 二、我国常用的教学设计程序 主要步骤: (1)确定教学目的;(2)阐明教学目标;(3)分析教学对象的特征;(4)选择教学策略;(5) 主编:孙光夫:027-85714800 85714799 13871559398 QQ:411071891 E-mail:hubeiyys@163.com 14 地址:武汉市汉口武汉广场写字楼 1310 室 孙光夫博客网:http://blog.zhyedu.com /user.asp?userid=152 孙光夫《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教材总串讲 武汉人力资源师网:www.whhr.org 选择教学方法及媒体;(6)实施具体的教学计划;(7)评论学员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反馈修正。 第三单元 培训课程的设计 【知识要求】 一、培训课程的要素 1.课程目标 2.课程内容 3.课程教材 4.教学模式 5.教学策略 6.课程评价 7.教学组织 8.课程时间 9.课程空间 10.培训教师 11.学员 二、培训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1.培训课程设计要符合企业和学员的需求。 2.培训课程设计要符合成人学员的认知规律。 3.培训课程的设计应体现企业培训功能的基本目标,进行人力资源开发。 三、课程设计文件的格式 1.封面 2.导言 3.内容大纲 4.开发要求 5.交付要求 6.产出要求 【能力要求】 一、培训项目计划 二、培训课程的分析 (一)课程目标分析 1.学员分析 学员分析是指通过采访学员、现场观察等方法来了解培训学员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水平的过程,分析 结果汇总学员分析报告表内。 2.任务分析 任务分析是指分析学员所在岗位或目标岗位对就职人员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水平的要求的过程,分 析结果应汇总在任务分析报告表中。 3.课程目标分析 课程目标分析是指在培训课程结束时,希望学员通过课程学习能达到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水平。 (二)培训环境分析 培训环境分析是指对开展培训的环境与条件进行分析。 三、信息和资料的收集 四、课程模块设计 五、课程内容的确定 六、课程演练与试验 收集学员、同事、专家的意见常用的方式: 1.头脑风暴法,让参与者自由讨论,主持者记录下各种建设,提炼的修改意见。 2.问卷调查法,根据课程要素或培训流程设计调查问卷,将调查问卷分别发放给学员、同事和 专家进行调查,并回收、处理和分析调查问卷,提炼出修改意见。 七、信息反馈与课程修订 在课程预演结束以后,甚至在培训项目开展以后,要根据学员、有关问题的专家以及同事的意见对 课程进行修订。课程需要做出调整,有些甚至可能要对整个培训课程进行重新设计。 八、课程设计的应用实例 注意事项 一、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要求 1.相关性。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与企业生和经营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自觉地去反映企业生产经营实 践的要求,主动适应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的趁势。 主编:孙光夫:027-85714800 85714799 13871559398 QQ:411071891 E-mail:hubeiyys@163.com 15 地址:武汉市汉口武汉广场写字楼 1310 室 孙光夫博客网:http://blog.zhyedu.com /user.asp?userid=152 孙光夫《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教材总串讲 武汉人力资源师网:www.whhr.org 2.有效性。培训内容的有效性是判断培训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 3.价值性。培训课程内容最终是为学员服务用的,如果它既满足学员的兴趣,又反映培训的需求, 那么该内容就是有价值的,因为它能被学员所可和同化,成为他们自身的一部分,使学员不仅“好 学”而且“乐学”,有利于培训质量得到真正提高。 二、课程内容制作的注意事项 三、不同企业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培训内容 1.创业初期:提高创业者的营销公关能力、客户沟通能力。 2.发展期:提高中层管理员的管理能力。 3.成熟期:提高企业的素质。 第四单元 企业培训资源的开发 【知识要求】 一、培训中的印刷材料 二、培训教师的来源 (一)聘请企业外部培训师 (二)开发企业内部的培训师 【能力要求】 一、设计合适的培训手段 1.课程内容和培训方法 2.学员的差异 3.学员的兴趣与动力 4.评估手段的可行性 二、开发培训教材的方法 三、培训教师的选配 第五单元 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设计 【知识要求】 一、管理人员的层次等级 1.高层管理人员 高层管理人员是企业的掌舵人,他们应该具有广阔视野,能系统地把握当今全球的社会、政治、经济 形势;具有洞察力,能洞察企业内外部各种影响因素;要有全局的战略眼光,能对企业的战略目标 和方针进行创造性的规划、决策和控制。 2.中层管理人员 中层管理人员是指企业各级职能部门管理人员,他们承担着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的各种职能工作的 具体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工作,是企业的中坚力量。 3.基层管理人员 基层管理员是指在企业生产、销售等经营活动一线执行管理职能的直接管理人员,包括在生产和服 务一线中起监督、指导作用的监工和领班等。其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对企业的忠 诚度。 二、管理人员的技能组合 【能力要求】 一、企业管理人员的一般培训 二、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培训 三、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培训 主编:孙光夫:027-85714800 85714799 13871559398 QQ:411071891 E-mail:hubeiyys@163.com 16 地址:武汉市汉口武汉广场写字楼 1310 室 孙光夫博客网:http://blog.zhyedu.com /user.asp?userid=152 孙光夫《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教材总串讲 武汉人力资源师网:www.whhr.org 四、企业基层管理人员的培训 五、管理技能开发的基本模式 (一)在职开发 (二)替补训练 替补训练是指让管理人员在完成自己本职工作的基础上熟悉其直接上级的职责,每一名都被指定为 替补训练者,一旦其上级离任,替补训练者即可按预先程序准备接替其工作。 (三)短期学习 (四)轮流任职计划 轮流任职计划是指让主要的和有培养前途的管理人员轮流任职的培训方式。 (五)决策模拟训练 决策模拟训练又称“解决和处理问题方法训练”,是指通过模拟各种决策情况,训练学员如何选择 各种策略,以及在诸多方案中如何作出选择,它的目的是提高决策的有效性。 (六)决策竞赛 决策竞赛是指对发生的各种事件进行决策的模拟设计,提高参赛者的学习兴趣,使其掌握决策技巧。 (七)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目前常用的一种管理人员开发方法。 (八)敏感性训练 第三性训练是直接训练管理人员对其他人的敏感性的培训,它强调的不是训练的内容,而是训练的 过程;不是思想上的训练,而感情上的训练。 (九)跨文化管理训练 培训的目的是为了解各国不同的文化,学会尊重各自的文化,并转化为竞争优势。培训的方式是讲 课和开展讨论。 第二节 企业员工培训效果的评估 第一单元 培训评估系统的设计 【知识要求】 一、培训效果与培训评估的含义 员工培训评估是指企业组织在员工培训过程中,依据培训的目的和要求,运用一定的评估指标和评 估方法,检查和评定培训效果的活动过程。培训效果是指企业和受训者从培训当中所获得的利益, 即通过系统的培训,员工可以端正工作态度,学习新的行为方式,掌握新的技术技巧;而企业则可 以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产量,促进销售额的上升,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取得更高的经济和社会 效益。 二、员工效果评估的作用和内容 1.作用 (1)保证培训需求确认的科学性 (2)确保培训计划与实际需求的合理衔接 (3)帮助实现培训资源的合理配置 (4)保证培训效果测定的科学性 2.评估内容 (1)培训需求整体评估 (2)培训对象知识、技能和工作态度评估 (3)培训对象工作成效及行为评估 (4)培训计划评估 三、培训效果评估的形式 主编:孙光夫:027-85714800 85714799 13871559398 QQ:411071891 E-mail:hubeiyys@163.com 17 地址:武汉市汉口武汉广场写字楼 1310 室 孙光夫博客网:http://blog.zhyedu.com /user.asp?userid=152 孙光夫《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教材总串讲 武汉人力资源师网:www.whhr.org (一)非正式评估和正式评估 1.非正式评估 非正式评估是指评估者依据自己的主观性的判断,而不是用事实和数字来加以证明。 2.正式评估 在一些正式的场合,尤其当评估结论要被高级管理者用来作为决策的依据,或者为了向特定群体说 明培训的效果时,就需要进行正式评估。 正式评估往往具有详细的评估方案、测试工具和评判标准。它尽量剔除主观因素的影响,从而使评估 更有信度。 (三)建设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 1.建设性评估 建设性评估是在培训过程中以改进而不以是否保留培训项目为目的的评估。如果评估结论表明培训 并不像培训者所期望的那样良好地运转,就可以对培训项目做出适当的调整,如改变培训的形式等 。 建设性评估经常是一种非正式的主观的评估。 2.总结性评估 总结性评估是指在培训结束时,对受训者的学习效果和培训项目本身的有效性进行的评估。这种评 估经常是正式的和客观的。 【能力要求】 一、作出培训评估的决定 二、制定培训评估的计划 (一)选择培训的评估人员 (二)选定培训评估的对象 (三)建立培训评估数据库 (四)选择培训评估的形式 (五)选择培训评估的方法 (六)确定方案及测试工具 三、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 四、培训项目成本收益成本 在对培训项目进行投入产出分析时,通常采用投资回报率这一重要指标进行衡量和对比。其计算公 式如下: 投资回报率 = 培训项目产出 / 培训项目投入 * 100% 五、撰写培训评估报告 六、及时反馈评估结果 第二单元 培训评估标准的确立 【知识要求】 一、评估培训成果的标准 评估培训成果的标准是指企业和培训管理人员用来评价培训成果的统一尺度和规范。 二、培训成本的层级体系 三、培训效果的四级评估 (一)反应评估 反应评估是第一级评估,即是在课程刚结束时,了解学员对培训项目的主观感觉或满意程度。 (二)学习评估 学习评估是第二级评估,着眼于对学习效果的度量,即评估学员在知识、技能、态度或行为方式方面 的收获。 主编:孙光夫:027-85714800 85714799 13871559398 QQ:411071891 E-mail:hubeiyys@163.com 18 地址:武汉市汉口武汉广场写字楼 1310 室 孙光夫博客网:http://blog.zhyedu.com /user.asp?userid=152 孙光夫《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教材总串讲 武汉人力资源师网:www.whhr.org (三)行为评估 行为评估主要评估学员在工作中的行为方式有多大程度的改变。 (四)结果评估 结果评估是第四级评估,通过对质量、数量、安全、销售额、成本、利润、投资回报率等企业或学员上司 关注的并且可量度的指标进行考查,与培训前行进对照,判断培训成本的转化情况。 四、制定培训评估标准的要求 (一)相关度 标准的相关度是指衡量培训的标准与培训计划预定训练或学习的目标之间的相关性。 (二)信度 信度是指对培训项目所取得的成效进行测试时,其测量结果是长期稳定程度。 (三)区分度 区分度是指受训者取得的成果能真正反映其绩效的差别。 (四)可行性 可行性是指在对培训成果进行评估时,采集其测量结果的难易程度。 【能力要求】 一、培训评估标准的应用举例 二、五种培训成果的评估 (一)认知成果 认知成果可以用来测量受训者对培训项目中所强调的基本原理、程序、步骤、方式、方法或过程等所理 解、熟悉和掌握的程度。 (二)技能成果 技能成果可以用来评价受训者对培训项目中所强调的操作技巧、技术或技能以及行为方式等所达到 的水准。 (三)情感成果 情感成果可以用来测量受训者对培训项目的态度、动机以及行为等方面的特征,例如受训者对培训 项目的各种反应。 (四)绩效成果 绩效成果可以用来评价受训者通过该项目培训对个人或组织绩效所产生的影响程度,同时也可以为 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及培训费用计划等决策提供依据。 (五)投资回报率 投资回报率指培训项目的货币收益和培训成本的比较。其公式是: 投资回报率 = 培训项目产出 / 培训项目投入 * 100% 或者: 投资净回报率 = (培训项目收益 - 培训项目成本)/ 培训项目成本 * 100% 第三单元 培训效果评估的方法 【知识要求】 一、培训效果的定性评估方法 培训的定性评估法是指评估者在调查研究、了解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相关标准 , 对培训效果作出评价的方法。 二、培训效果的定量评估方法 定量评估法能对培训作用的大小、受训人员行为方式改变的程度及企业收益多少给出数据解释,通 过调查统计分析来发现与阐述行为规律。 【能力要求】 主编:孙光夫:027-85714800 85714799 13871559398 QQ:411071891 E-mail:hubeiyys@163.com 19 地址:武汉市汉口武汉广场写字楼 1310 室 孙光夫博客网:http://blog.zhyedu.com /user.asp?userid=152 孙光夫《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教材总串讲 武汉人力资源师网:www.whhr.org 一、问卷调查法 二、访谈法 三、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评估者在培训结束以后亲自到受训者所在地工作岗位上,通过仔细观察记录培训对象在 工作中的业绩进行比较,以此来衡量培训对受训者所起到的作用。 四、座谈法 将受训者召集到一起开讨论会,让每一个员工讲述自己通过培训学会了什么,是如何把所学到的知 识和技能应用到工作中的,以及他是否需要进一步帮助,需要什么帮助等问题,从中获取关于培训 效果的信息。 五、内省法 内省法由美国心理学家乔治.凯利(George Kelly)研究出来的一种方法,是他的个性形成理论的一部 分。内省法能使个人清楚地了解到自己的观念,让个人可以用一面“镜子”照出自己对世界的看法 , 因此它能够预测调查对象对事物认识的变化,可以评估改变学员态度的培训的效果。 六、笔试法 笔试法用于了解学员已掌握的知识,它能在培训期间向学员反馈有关信息,考察一段时间内的学习 成果等。 七、操作性测验 操作性测验是指通过对实际操作过程的观察和评价来进行评估测验的方法,它可应用于整个培训, 具有较高的表面效度;能加强学习效果,鼓励学员在工作中应用培训内容;能让培训师和学员了解 教学效果。 八、行为观察法 行为观察法是指观察者选择观察方法,设计并利用观察工具对观察对象进行观察评估的方法。 第四单元 撰写培训效果评估报告 【能力要求】 撰写培训评估报告的步骤: 1.导言 2.概述评估实施的过程 3.阐明评估结果 4.解释、评论评估结果和提供参考意见 5.附录 6.报告提要 第四章 绩效管理 第一节 绩效考评的方法与应用 第一单元 绩效考评的方法 【知识要求】 P=f(S,O,M,E) P: 绩效 S:技能 O:机会 M:激励 E:环境 一、绩效考评的效标 (一)效标的含义 效标是指评价员工绩效的指标及标准,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对个人或集体的绩效应当达到的水平要 求。 (二)效标的类别 主编:孙光夫:027-85714800 85714799 13871559398 QQ:411071891 E-mail:hubeiyys@163.com 20 地址:武汉市汉口武汉广场写字楼 1310 室 孙光夫博客网:http://blog.zhyedu.com /user.asp?userid=152 孙光夫《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教材总串讲 武汉人力资源师网:www.whhr.org 第一类属于特征性效标,即考量员工是怎样的一个人,侧重点是员工的个人特质。 第二类属于行为性效标,其侧重点是考量“员工如何执行上级指令,如何工作”,这类效标对人际 接触和交往频繁的工作岗位尤其重要。 第三类属于结果性效标,其侧重点是考量“员工完成哪些工作任务,其工作成效如何?”结果性效 标最常见的问题是若干质化指标较难以量化。 二、绩效考评方法的种类 1.行为导向型的考评方法,包括:主观考评方法,主要有排列法、选择排列法、成对比较法、强制分 配法和结构式叙述法;客观考评方法,主要有关键事件法、强迫选择法、行为定位法、行为观察法和 加权选择量表法。 2.结果导向型的绩效考评方法,主要有目标管理法、绩效标准法、短文法、直接指标法、成绩记录法 和劳动定额法。 3.综合型的绩效考评方法,主要有图解式评价量表法、合成考评法、日清日结和评价中心法。 三、合成考评法的含义和特点 1.它所考评的是一个团队而不是某个员工,说明该公司更加重视集体的凝聚力,立足于团队合作精 神的培育。 2.考评的侧重点具有双重性,既考虑到岗位职责和本岗位的现实任务,又注重对团队员工个人潜能 的分析与开发。 3.表格现实简单便于填写说明。 4.考证量表采用了三个评定等级:极好、满意和不满意 四、日清日结法的含义和特点 日清日结法亦 OEC 法(overall every control and clear),是指全方位地对每人每天每事进行清 理控制,做到“日清日结,日清日高”。 OEC 管理法是根据企业总体发展战略所确认的方向和目标,在层层分解量化为具体指标的前提下, 通过有效的整体控制和员工自我控制,对企业和员工的每一种行为、每一项活动进行精细量化监控 与激励性管理的一种方法。 【能力要求】 一、行为导向型考评方法 (一)结构式叙述法 结构式叙述法属于行为导向型考证的方法,它是采用一种预告设计的结构性的表格(见下表),由 考评者按照各个项目的要求,以文字对员工的行为作出描述的考评方法。 结构式叙述法示例 被考评者姓名 岗位名称 岗位编码 举例说明下属员工的有效行为: 举例说明下属员工的无效行为: 为了改变下属员工的无效行为采取了哪些具体的措施: 主编:孙光夫:027-85714800 85714799 13871559398 QQ:411071891 E-mail:hubeiyys@163.com 21 地址:武汉市汉口武汉广场写字楼 1310 室 孙光夫博客网:http://blog.zhyedu.com /user.asp?userid=152 孙光夫《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教材总串讲 武汉人力资源师网:www.whhr.org 工作说明书有无需要修改之处,如需修改说明原因。 上级主管评语: 被考评者自述(可对考评结果提出申诉亦可对异议之处作出解释): 双方面谈记要(上下级所达成的共识与对尚未统一问题作出说明): 考评者签名: 被考评者签名: 日期: (二)强迫选择法 强迫选择法,亦称强制选择业绩法,这是一种行为导向型的客观考评方法。在强迫选择法中,考评 者必须从 3-4 个描述员工某一方面行为表现的项目中选择一项(有时选两项)内容作为单项考评结 果。 二、结果导向型考评方法 (一)短文法 短文法,亦称书面短文法或描述法。对此方法有以下两种解释: 第一种说法认为,该方法是由被考评者在考评期末撰写一篇短文,对考评期内所取得的重要的突出 业绩作出描述,以作为上级主管考评的重要依据。 另一种说法认为,本方法是由考评者写一篇短文以描述员工绩效,并特别列举其突出的长处和短处 的事实。 (二)成绩记录法 成绩记录法是一种新开发出来的绩效考评方法。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专家 们采用,因为“成绩记录本身就代表一切”,同时也适用那些与教师、专家工作具有相同性质工作 的人员,即他们每天工作的内容是不同的,无法用完全固化的衡量指标理行考量。 (三)劳动定额法 劳动定额法是比较传统的绩效考评方法,它的具体步骤是: 1.进行工作研究,从宏观到微观,运用科学方法对工作地上的生产流程、作业程序和员工的操作过 程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使其组织形式和作业方法达到精简、高效、健康、舒适、安全等方面的要求, 最终实现劳动组织最优化,工作环境条件安全化,作业流程程序标准化,人工操作规范化,人机配 置合理化,生产产出效率化的目标。 2.在工作研究即方法研究和动作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时间研究,运用工作日写实、测时和工作抽样 等工时研究的方法,采用经验估工、统计分析、类推比较或技术测定的技术,对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 生产某种产品或完成某项工作任务的活动消耗量作出具体限定,即制定出工时定额或产量定额,作 为员工绩效考评的主要依据。 3.通过一段试行期,开始正式进行新的劳动定额,根据不同的工种和工序,企业可采取多种不同形 式的劳动定额,如工时定额、产量定额、综合定额、单项定额、看管定额、服务定额、工作定额,以及计 主编:孙光夫:027-85714800 85714799 13871559398 QQ:411071891 E-mail:hubeiyys@163.com 22 地址:武汉市汉口武汉广场写字楼 1310 室 孙光夫博客网:http://blog.zhyedu.com /user.asp?userid=152 孙光夫《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教材总串讲 武汉人力资源师网:www.whhr.org 划定额、设计定额、现行定额和不变定额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和方法,对员工绩效进行考评。 三、综合型绩效考评方法 (一)图解式评价量表法 图解式评价量表法 (graphic rating scales method,GRS)也称图表评估尺度法、尺度评价法、图尺 度评价法、业绩评定法。本方法首先是将岗位工作的性质和特点,选择绩效有关的若干评价要素。以 各个评价因素为基础,确定出具体的考评项目,每个项目分成 5-9 个等级,制成专用的考评量表。本 方法具有简单易行、使用方便、设计简单、汇总快捷等优点,但也容易产生晕轮效应或集中趋势等偏 误。 (二)合成考评法 为了提高绩效考评的质量,有些企业将几种比较有效的方法综合在一起,采用合成的绩

48 页 683 浏览
立即下载
01 人力资源工作总结PPT1

01 人力资源工作总结PPT1

LOGO 公司标志替代位置 2021 年 人力资源部半年总结 WORK SUMMARY OF HUMAN RESOURCES DEPARTMENT 汇报人:即课学堂 汇报时间: XX 年 XX 月 CONTENTS 目录 Work plan for next year 下半年工作计划 Main Problems Existed 存在的主要问题 Work highlights 人力资源工作亮点 Completion of major work 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人力资源配置管理 01 02 03 04 05 PART 01 人力资源配置管理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简洁大气 框架完整 修改方便 关键实用 招聘渠道比较 LOGO 公司标志替代位置 Comparison of recruitment channels 公司现有在岗人员主要分为三种途径: 网络 招聘 现场 招聘 内部 介绍 2021 年招聘渠道主要有以下: 方式 费用 有效期 备注 状态 XX 网招聘 8888 元 / 年 截至 2021 年 6 月 31 日, 1 年有效期 发布职位 200 条 查看简历数 8888 份 已开通 XX 人才市场 现场招聘 3888 元 / 年 截至 2021 年 6 月 31 日, 1 年有效期 全年不限次数 每周三六开放 未开通 各部门入职及离职总人数 LOGO 公司标志替代位置 The Comparison of Recruiting Markets Around 人才市场 主要对象 费用及期限 提供服务 位置 XX 人才市场 技工、普工 一年期: 8000 全年不限次数, 每天开放 XX 区 XX 人才市场 司机、普工 半年期: 3888 全年不限次数, 每天开放 XX 区 XX 人才市场 所有类别 一年期: 18888 全年不限次数, 每天开放 XX 区 周边招聘市场比较 LOGO 公司标志替代位置 Total number of employees and separations in each department 入职 离职 人事部 17 市场部 10 13 市场部 13 9 推广部 客服部 20 8 16 销售部 20 12 人事部 21 总入职 100 人,离职 80 人 推广部 客服部 19 事业部 后勤部 销售部 15 10 事业部 财务部 周边招聘市场比较 LOGO 公司标志替代位置 Total number of employees and separations in each department 部门入职情况 部门离职情况 8 8 7 7 6 人事部 市场部 5 销售部 推广部 4 客服部 6 人事部 市场部 5 销售部 推广部 4 客服部 事业部 3 财务部 2 1 事业部 3 财务部 2 三月 六月 九月 十二月 1 三月 六月 九月 十二月 公司员工培训情况 LOGO 公司标志替代位置 Training of employees in the company 培训总人次 培训总课时 3888 7999 人 小时 备注 : 人均受训学时为 24 小时,比去年同期增长 64.2% ,培训费用支出共计 2800 元。 PART 02 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Completion of major work 简洁大气 框架完整 修改方便 关键实用 招聘工作 Recruitment work LOGO 公司标志替代位置 人员招聘 按需招聘、校园招聘 员工之间转介绍 在政府的帮助下开拓附近新的用工市场 人才资源、信息收集 与附近多所高等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建立人才储备库 人事管理 Personnel management 签订、整理劳动合同 梳理员工档案、分类管理 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LOGO 公司标志替代位置 提供各项人力数据及材料 健康证年检 组织初、中、高级职称申报 培训管理 Training management LOGO 公司标志替代位置 助理级以上管理干部 “ 中层危机” 、“超越执行力” 、“年度培训规划”、 “打造高品质沟通团队”、 “年度绩效考评、薪酬设计、 奖惩制度设计与违纪员工处理”、 “优秀员工训练营” 助理以上管理干部 “ 杰出生产管理干部管理技能提升” 满意率 84% 、 “安全生产管理”满意率 79% 生产人员 “ 职业化形象与商务礼仪”满意率 93% 培训管理 LOGO 公司标志替代位置 Training management PART 01 PART 02 PART 03 PART 04 员工继续教育: 新员工入职培训: 员工转正考核之安全 制造部门员工技能考 组织员工去总公司学习 三级安全培训 转正考试 核 绩效管理 Performance management Text here Text here 日常绩效管理 各部门月各部门月度绩效评 度绩效评定 考核与每个人挂钩,在当月 工资里体现 Text here Text here LOGO 公司标志替代位置 制度考核 LOGO 公司标志替代位置 Performance management PART 02 PART 04 安全生产考核 环境卫生考核 1 3 2 5 4 PART 01 PART 03 员工技能评定考核 各类违规违纪事件进行跟 踪调查并出具处理意见 PART 05 协助其他部门对有关制度 的执行情况进行抽查(如 6S 检查、消防安全检 查) 薪酬管理 Compensation management  薪资核发 绩效调薪、工龄工资调整;年度工资调整;拟定、核发特 殊岗位津贴  年检与社保 2021 年劳动监察年检、申报社会保险缴费基数;每月参保 下保业务办理、各类保险金额的统计请款、补扣 2021 养老、 失业等应补交金额  完成年度预算与人力成本 KPI 指 标的分析 建立薪资、社保统计数据库等人力资源专项统计数据库 LOGO 公司标志替代位置 专项工作 LOGO 公司标志替代位置 Special work PART 01 组织技师等级评定 组织高新技术申报 工作 员工满意度调查 PART 02 PART 03 一线员工梯队干部 组织季度优秀员工 队伍建设 组织工会指压板活 动 评定 协助配合内审工作 团队建设 LOGO 公司标志替代位置 Team building 积极申报高新技术立项: 内训师队伍建设、安全 知识竞赛 成员调整,岗位变动, 职责重组、工作交接, 平稳过渡 强化部门绩效管理,持 续提高工作效率 定期组织部门例会,分 享工作信息 PART 03 人力资源工作亮点 Completion of major work 简洁大气 框架完整 修改方便 关键实用 团队建设 LOGO 公司标志替代位置 Team building 校企合作  加强校企合作  加大招工宣传、 争取政府资源 制度建设  结合《劳动合同法》梳理人力资 源管理业务流程  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 ,拟定《人事管理制度》  完善员工福利、员工激励等三项 制度 工作亮点 LOGO 公司标志替代位置 Work highlights 培训管理 点面结合,重点突出, 形式多样,成效显著 学习创新 争取政府支持 组织制造部员工劳动 组织高新技术申报材料 节能竞赛 的填报,获得国家相应 资金支持共计 88888 元 (已入财务帐) PART 04 存在的主要问题 Main Problems Existed 简洁大气 框架完整 修改方便 关键实用 主要问题 LOGO 公司标志替代位置 Work highlights 1 2 标题文字添加 3 标题文字添加 标题文字添加 PART 01 PART 02 PART 03 培训管理的系统性有待加强,行动改 管理干部运用绩效工具指导员工改进 梯队干部队伍建设刚刚起步,继任者 进计划实施情况的后续跟进乏力,内 绩效,加强团队建设的能力有待进一 的选拔、培养、评估未能有效跟进 训师队伍建设需探索新的思路 步提高,绩效跟进与辅导不足,绩效 反馈与绩效改进普遍缺失 PART 05 下半年工作计划 Work plan for next year 简洁大气 框架完整 修改方便 关键实用 下半年总体工作目标 LOGO 公司标志替代位置 Overall target for next year's work 01 03 服 务 紧紧围绕 2021 年公司经营战略,以完成 2021 年销售目标 为核心,以服务为导向,运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工具,服 务销售一线,服务研发一线,服务生产一线,服务管理中 心。为各部门提供切实有效的人力资源支持,使人力资源 部真正成为业务部门的绩效伙伴。 02 根据新形势、新要求,结 以全面提升人力资源效率 合企业实际需要,以“快 指标为目的,加强业务学 速反应,高效执行”为原 习,提升专业素质与管理 则,突破常规,创新思维、 技能,建设高效、专精的 创新方法,为企业各项变 人力资源管理团队。 革提供有力支持。 创新 提高 下半年重点工作 LOGO 公司标志替代位置 Focus on next year's work 培 训 继任者 培训系统设计体系,培育内 加大梯队干部队伍的建设力度, 拓宽继任者候选人的选拔面,系 部培训师队伍,构建内部课 统设计、密切跟进继任者的培养、 程体系 考核与评估 绩 效 全面推行绩效的过程管理,跟进 绩效评价反馈及绩效改进计划的 实施情况,引导部门负责人运用 绩效管理工具完善团队建设 下半年招聘工作 Recruitment next year 2021 2021 人员招聘 联合高等院校 扩宽招聘渠道,尝试摸索多种招聘渠道; 完善“人才库”、充实企业人才信息资源 进一步完善招聘台帐的设计,加强招聘效率指 标的基础数据的记录与统计 LOGO 公司标志替代位置 人事管理 Personnel management 员工关系管理  劳动合同管理;  完善员工关系管理的相关流程;  加强对用人部门进行员工关系管理的辅导;  完善员工人事档案材料管理;  加强人事基础数据的统计; 培训管理 Training management PART 01 分析培训需求, 系统制定培训 计划 PART 02 PART 03 PART 04 PART 05 内训师队伍的 加强培训效果 完善培训数据 新人培养计划 建设 的跟进 库 LOGO 公司标志替代位置 谢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即课学堂 汇报时间: XX 年 XX 月

30 页 458 浏览
立即下载
心理测量技术在员工招聘中的应用

心理测量技术在员工招聘中的应用

我们先养成习惯,然后习惯造就我们! 心理测量技术在员工 招聘中的应用 主讲:赵春清 人力天空工作室 http://www.hrsky.cn 手机 : 13253601850 电话 : 0371-67921680 qzhao@sohu.com 版权所有 : 赵春清 电子信箱: 主讲人简介 通讯地址: 郑州市大学 中路 2 号 190# 信箱 邮编: 450015 赵春清,男,副教授,人才测评师,郑 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人力资源教研室主任, 21 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网创办人,人力天空工 作室首席顾问、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会 员。兼任郑州市用人单位协会常务理事,美 国 ACI 人力资源管理认证讲师。 长期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与教学工 作,主持开发的“通用人才测评系统”、 “专业心理素质测评系统”受到了广大用户 的好评。 一、员工招聘的重要性 企业管理,最终就是人事管理。对人的管理,就是 企业管理的代名词。 ——德鲁克 宁可艰于择人,不可轻任而不信。—欧阳修 为官择人者治,为人择官者乱。 ——李世民 我最大的成就是发现人才,发现一大批人才。这些 一流的人物在 GE 如鱼得水。——杰克• 韦尔奇 一、员工招聘的重要性 为什么高学历的员工却不能取得好的业绩? 为什么很多企业老总并不是学管理出身? 企业是选对人重要还是培养人重要 ? 个人能力与绩效结果之间为什么会出现差异? 员工要取得优秀业绩需要什么样的素质? 哪些是决定与影响个人绩效的因素? 如何拥有一双慧眼来识别人才素质? 二、决定与影响员工绩效的因素 在过去的两百年中,如何预测工作绩效的问题一直 是科学研究的课题。 研究者提出了一系列决定人们行为和绩效的因素。 20 世纪初期,泰勒进行了著名的“时间一动作”研 究。 后来,智力测验的结果、人格测量和人格类型的划 分都相继成了测量工作绩效的指标。其他用于解释 绩效的因素还有资质证书和个人品质等等。 三、员工胜任素质 1973 年,麦克利兰发表了题为“测验胜任力而不是 测验智力” 。 传统的性向测验和知识测验并不能预测候选人在未 来工作中的表现 人的工作绩效由一些更根本更潜在的因素决定 . 这些“能区分在特定的工作岗位和组织环境中绩效 水平的个人特征”,就是“素质”。 三、员工胜任素质 素质的特点 : 素质是和绩效、特别是高绩效水平密切相连的。 素质表现是和一定的情境因素相联系的。 不同的岗位对素质有不同的要求,同样的素质在不 同的岗位上所发挥的作用也不一样。 素质的本质和基础是个体特性的综合表现。 高素质并不一定能带来高绩效。 1993 年 , 斯潘塞提出了素质模型的冰山模型: 三、员工胜任素质 行 为 表 象 的 知识、技能 价值观、态度 潜 在 的 例,客户满意 自我形象 例,自信 个性、品质 例,灵活性 内驱力、社会动机 潜能 例,成就导向 素质 素 质 模 型 的 冰 山 模 型 三、员工胜任素质 分级定义 A.-1-5 … B.-1-5 … • 成就导向( ACH ) • 主动性( INT ) …… • 人际理解力( IU ) • 客户服务( CSO ) …… 管理族 • 培养人才( DEV ) • 团队合作( TW ) …… 行为 • 影响力( IMP ) • 关系建立( RB ) …… 目标与行动 族 帮助与服务 族 典型 影响力族 认知族 自我概念族 • 自信( SCF ) • 适应性( FLX ) • 归纳思维( CT ) …… • 专业知识技能( EXP ) …… • 演绎思维( AT ) 胜 任 素 质 词 典 三、员工胜任素质 依据素质的几个个基本维度 : 可以将 21 项素质要项划分为 6 个基本的素 质族 . 在这 6 个素质族中又依据每个素质族中对 行为与绩效差异产生影响的显著程度划分为 2~5 项具体的素质 . 而相对于每一项具体的素质都有一个具体的 释义与至少 1~5 级的级别说明,用以区分 与解释因素质的级别差异而导致的相似行为 及其不同结果。 三、员工胜任素质 A.-1 没有绩优标准,工作马虎,不关注 细节。 A.0 工作努力,但是绩效不佳。 A.1 试图把工作做好、做正确。 A.2 努力工作以图达到组织 / 他人制定 的绩优标准。 A.3 设定个人关于“绩优”的标准,但 还缺乏一定的挑战性。 A.4 通过改变工作流程与方法以改进绩 效,并达到绩优标准。 A.5 设定具有挑战性的目标与绩优标准。 三、员工胜任素质 人际理解力( IU )评量 A 对他人了解之深度 A.-1 缺乏了解,误解或对他人的知觉及行动觉得意外。 A.0 不适切,未显现对他人明确的洞察力,但又无证据显示 产生严重的误解 . A.1 了解情绪或内容。 A.2 情绪和内容两者都了解 , 了解当下的情绪或陈述清楚的 内容。 A.3 了解含意,了解现有尚未说明的想法、担心或感觉;或 敦促他人自动自发的采取行动。 A.4 了解根本议题,了解根本的问题所在。 A.5 了解复杂的根本问题,了解他人的基本态度、行为模式 或问题的复杂原因。 三、员工胜任素质 关系建立( RB )评量 A.0 A.1 A.2 A.3 A.4 A.5 A.6 A.7 A.8 避免联络。 接受邀请。 与工作相关的接触。 偶尔非正式的接触。 建立融洽关系。 偶尔的社交接触。 经常的社交接触。 家庭与家人的接触。 亲密的私人友谊。 三、员工胜任素质 1 战略 素质研究 与开发 2 3 素质模型评 估与确认 素质模型的 应用 选定职位 对素质模型进 战略性人才规划 选择绩优人员 行评估与验证 人员甄选调配 行为事件访谈 选择标杆企业进 绩效管理 收集数据、信息 行比较 薪酬管理 归类与编码 确认素质模型 培训开发 提炼素质项目 职业生涯规划 描述素质特征 继任者计划 建立素质模型 素 质 模 型 的 构 建 四、胜任素质与绩效的关系 人的业绩 = 知识、能力 + 个性 + 环境 合适的素质(适合做什么) + 有效的行为方式(应 该怎样去做) = 高绩效(做了什么) 合适的素质(适合做什么) = 强动机 + 合适的个 性与价值观 + …… + 高能力 四、胜任素质与绩效的关系 行动 意愿 个性、价值 观、内驱力 技能和知识 结果 产品数量与质量 客户满意度 新技能的掌握速度 素质 素质和绩效的关系:安达信模型 四、胜任素质与绩效的关系 绩效 能力 1- 知识技能 投 入 产出 1- 产品质量 2- 自我形象 2- 满意度 3- 个性 3- 新技能掌 过程 4- 动机 1- 特 定 的 行 行 为 动 方 式 素 质 的 投 入 产 出 模 型 握程度等 四、胜任素质与绩效的关系 素质 成就动机 行为 设定目标, 做到尽善尽美。 绩效 绩效持续改进, 创新不断。 如果组织不关注员工成就动机的培养,员工的绩效将不会有大的 改进,组织的业绩增长也会受到阻碍。 素质与绩效:个人能力个人行为个人绩效组织绩效 素质与绩效的驱动关系 四、胜任素质与绩效的关系 很难 提高 较难 提高 容易 提高 成就动机 主动性 创新能力 正直诚信 应对压力 灵活性 概念思维能力 以业绩为导向 决策素质 影响力 解决冲突的能力 战略思维能力 分析问题能力 对组织的认识 培养下属的能力 生产效率 团队精神 专业知识和技术 以服务为导向 绩效管理 招聘中应该注重的素质要素 五、人员招聘甄选的方法技术 古代的相术 “刚柔、容貌、情态、许美、声音、气色” 跟人交谈,忽然把目光和思路转向其他地方去,这种人无诚意; 众人言笑正欢,他却在一旁漠然冷笑,这种人人冷寡情,不能 跟他们建立友情; 别人发表的意见未必完全妥当,他却连声附和,足见此人胸无 定见; 没有跟人打交道,在背后对人家进行恶意诽谤和诬蔑,此人信 口开河,不负责任。不能跟他们合作共事; 遇到一件根本不值得大动感情的事情,他却伤心落泪,大动感 情,足见此人缺乏理智,不能跟他们推诚交心。 我国古代的人才甄选思想 五、人员招聘甄选的方法技术 ( 1 )实践鉴别法 舜接替尧的职位 ; 墨子要“听其言,观其行,察其所能” . ( 2 )自然观察法 古代的相术 “刚柔、容貌、情态、许美、声音、气 色” . 民有五气:喜、怒、欲、惧、忧,五气藏于中,发 形于外,民情不可隐也” . “五短多贵,两大不扬,负重高官,鼠行好利,此为 定格”。 五、人员招聘甄选的方法技术 《吕氏春秋》提出了对内用“六戚四隐”,对外用 “八观六验”的方法识别人才。“六戚”即父、母、 兄、弟、妻、子,“四隐”即交友、故旧、邑里、 门生,也就是说要看被考察者对“六戚四隐”的态 度是否符合孝悌礼义。 五、人员招聘甄选的方法技术 “八观”: (1) 通则观其所礼; ( 命运通达时观其宾礼什么人 ) (2) 贵则观其所进; ( 对地位显贵者观察其推荐什么人 ) (3) 富则观其所养; ( 对富者观察其是否养贤 ) (4) 听则观其所行; ( 对发表主张的要观察其行为是否实 践仁道 ) (5) 止则观其所好; ( 视观察者的喜好是否仁义 ) (6) 习则观其所言; ( 其学习时是否言道 ) (7) 穷则观其所不受; ( 穷困时是否接受不义之财 ) (8) 贱则观其所不为。 ( 其贫贱时是否不做非义之事 ) 五、人员招聘甄选的方法技术 “六验”: (1) 喜之以验其守; ( 使其兴奋以考验其能否冷静 ) (2) 乐之以验其僻; ( 使其娱乐以考验其是否回避不正之风 ) (3) 怒之以验其节; ( 使其发怒以考验其是否能控制自 己 ) (4) 惧之以验其恃; ( 使其恐惧以考验其是否有胆量 ) (5) 哀之以验其人; ( 使其悲哀以考验其是否有真情 ) (6) 苦之以验其志。 ( 使其劳苦以考验其是否不变其志 向 ) 五、人员招聘甄选的方法技术 战国初期,魏文候择相时,李克提出观人“五 视”的视人之道。“五视”分别是: “ 居而视其所亲”; “ 富而视其所与”; “ 达而视其所举” ; “ 穷而视其所不为”; “ 贫而视其所不取”; 五、人员招聘甄选的方法技术 孔子拟定了七种测试方法,涉及七项内容:忠诚、 礼仪、能力、智慧、气节、品性和操守。这七种方 法分别是: ① 远使之而观其忠; ②近使之而观其敬。 ③ 烦使之而观其能; ④卒然问焉而观其知。 ⑤ 告之以然而观其节。⑥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⑦ 委之以利而观其守。 五、人员招聘甄选的方法技术 ( 3 )反馈试探法 尧对舜的考察:嫁女、相处待人、管理阴阳数术天 官员、管理察举百官、铲除四大恶人、入山川林泽。 诸葛亮作了较为典型总结。 他认为人才甄选绝非一件易事“有温良而伪诈者, 有外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 者。” ,诸葛亮认为,尽管知人甚难,但知人仍是 可以做到的。为此,他提出“七观”法,内容测试 方法分别为: 五、人员招聘甄选的方法技术 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 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临之以利观其廉; 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五、人员招聘甄选的方法技术 1 、心理测验 2 、面试技术 3 、评价中心 4 、背景调查 5 、履历分析 6 、工作实践法 现代人才甄选技术 六、心理测验在招聘中的应用 1 、心理测验的涵义 心理测验是考察和测量人的心理活动与特征的手段, 是人事心理学最常应用的预测工具。 它可以很好地了解被测者的一般智力、兴趣与爱好、 个性与情感、反应与推理能力、能力倾向、品质与 人格等多方面的心理因素。 目前,有关心理测验的成果已经有很多,我们可以 根据需要进行选择。 六、心理测验在招聘中的应用 • 有 4 个人一同等电梯, 稍后电梯门一打开,却有 一个人没有进去。你认为 这个人可能是因为什么原 因没有进去? • 选择: • A ,他在等人; • B ,电梯客满; • C ,有讨厌的人在电梯中, 故意错开。 解释: A :理智型,往往能 选择有利自己的朋友, 但也能顾虑到别人的 立场。 B :能抑制自己的情 感,不会任意耍性子, 即使对方无理,也会 按捺性子不发脾气。 C :喜怒易形于色, 对喜欢的人往往能和 颜悦色,情绪不对劲 就会翻脸。 六、心理测验在招聘中的应用 2 、心理测验的类型 测验的种类和形式 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类别: 1 、具体对象:认知测验和人格测验。 2 、测验的材料特点:文字性和非文字性等。 六、心理测验在招聘中的应用 六、心理测验在招聘中的应用 3 、智力测验的应用 1 、智力测验的成果首先应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2 、 1917 年,美国设计了军队甲种量表和军队乙种 量表。 3 、 二战时,陆军智力测验( AGT );海军智力测 验( NGT )。 (一)应用依据 1 、同一职业中,聪明人比愚笨的人学得快,不同的 职业对于人的智力要求也不尽相同。 2 、中国空军“选飞”已应用智力测验。 六、心理测验在招聘中的应用 常见的测验形式是 分别从常识、算术、 理解、词汇解释、 译码、图画补缺, 图片排列、字句重 组、增补数字序列、 对比、类推、完成 句子,立体图形分 析等内容的测量进 行测评。 六、心理测验在招聘中的应用 4 、个性测验:指个人具有的各种比较重要的和稳定 的心理特征总和,它包括个性倾向与个性心理特征 部分。 个性倾向如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 观等。其作用是对心理活动的组织和引导,使心理 活动有目的、有选择地对客观现实进行反映。 个性特征,即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个人身上表现出 来的本质的、经常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包括能力、 气质和性格等。 工具: 16PF 、 EPQ 、青年人格; 六、心理测验在招聘中的应用 四个朋友去剧院看戏都迟到了,于是有意思的事情 发生了。 一人同检票员争执起来,他说,并没有迟到而是因 为剧院的钟走得太快了,而且他进去不会影响其他 人看戏,他甚至打算推开看门的人径直跑进去。 一人立刻明白,人家是不会让他进去的,于是他找 了另一个办法,跑到楼上进去了。 另一人想,反正第一场也不精彩,先去外面转一转, 场间休息时再进去吧。 最后的一个人只是说,“我老是不走运,偶尔看一 次戏,谁知这样倒霉”,接着就回家去了。 六、心理测验在招聘中的应用 5 、投射测评 投射技术有广义与狭义两种区分。广义的投射技术 是指那些把真正的测评目的加以隐蔽的一切间接测 评技术。 投射技术起源于临床心理学和精神病治疗学,作为 诱出被试者内心思想情感的一个手段。 投射测评技术根据其刺激的内容及形式可分为图形 投射、语言投射、动作投射三种。 六、心理测验在招聘中的应用 图形投射,包括罗夏赫墨迹测评 , 主题统觉测评。 ( 1 )罗夏赫墨迹测评 这是一种典型的投射测评 , 该测评用一套墨迹图依次 在被测评者面前展示并提出相关问题 , 被测评者迅速 做出反应给出答案 , 测评人员记录测试过程 , 最后再 向被测评者澄清或增补其原始反应。 ( 2 )主题统觉测评 是向被测评者提供一个意义含混的投射物引导他的 心理活动 , 通过这些心理活动分析来发现和确定被测 评者的个性。 六、心理测验在招聘中的应用 六、心理测验在招聘中的应用 5 、生理学测评 是通过检查被测评者在特定刺激下的血压、脉搏和 拨电的反应来测评个体的品德。更复杂音一些的生 理学测评,则是通过血液化学成分变化、脑电波、 肌肉紧张度和音调等进行测评,例如测谎器等。 2 、萧孝荣修订哈梅诚实测验 哈梅诚实测验共有三种,操作顺序依次为:( 1 ) 曲线迷;( 2 )周迷;( 3 )方迷。 六、心理测验在招聘中的应用 六、心理测验在招聘中的应用 六、心理测验在招聘中的应用 六、心理测验在招聘中的应用 六、心理测验在招聘中的应用 工作岗位分析 确定素质指标体系 选择心理测评量表 组织实施 测评结果分析 心 理 测 验 使 用 的 程 序 心理测验使用的要求与程序 统一指导语 统一时限 统一评分 确立常模 不可乱用 专业人员解释 适当保密 心 理 测 验 使 用 的 要 求 谢谢各位!

28 页 387 浏览
立即下载
人力资源应用心理学

人力资源应用心理学

中科院研究生院 在职研究生课程进修班 应用心理学专业 (人力资源方向) 讲义 沟通 沟通过程的模型 沟通的类型 沟通在组织中的重要作用 如何更有效地进行沟通  如何有效地推销自己的观点 沟通的定义  沟通是指一般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 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发生联系的最主要的方式,人 醒着的时候大约有 70% 的 时间在进行沟通。  在组织中沟通的效能越高,员工的满意度也就越 高。高级管理人员把大约 78% 的时间花在口头 沟通上,专业技术人员把 61% 的时间花在口头 沟通上,在几乎所有的管理层次中,约有 75% 的时间花在各类沟通中。从研究者对中层管理人 员的研究来看,以管理人员用于沟通的时间可以 预测管理人员的工作绩效。 碍 信息源 信息 景 障 通道 反馈 的过程 沟通 背 信息 接受人 沟通的障碍 认知因素 价值取向因素 人际沟通风格 讲台 57% 37% 41% 31% 61% 57% 54% 51% 37% 41% 48% 空间位置对学生课堂参与的影响 31% 沟通的方式 从沟通的方向看:自上而下的沟通、自下 而上的沟通、水平沟通 从沟通的正式性看:正式沟通、非正式沟 通 从言语使用的情况看:言语沟通、非言语 沟通 从沟通双方的地位看:单向沟通、双向沟 通、 从沟通的方式看:口头沟通、书面沟通 层级 层级 100 90 81 73 66 59 总裁 副总裁 分公司经 理 部门经理 100 总裁 90 分公司经 理 81 73 主管 员工 主管 员工 两种层级制度下自上而下的沟通损失比较 正式沟通  链式沟通 全通道式沟通 轮式沟通 指 标 链 式 沟 通 轮 式 沟 通 速 精 性 领 的 成 满 度 确 中 高 快 高 全 道 沟 快 中 导 出 现 员 的 意 度 中 高 无 中 低 高 通 式 通 小道消息  E=N ( H-C )  E—— 情绪、 N—— 信息需要、 H—— 预测满足需要 所需要的信息、 C—— 可以掌握的信息。  如果信息的需要等于 0 ( N=0 ),消息不会使人产生 任何情绪,因此小道消息也没有产生的基础。  如果预测满足某种需要所需的信息等于现在已经掌握 的信息( H=C ),也不会产生小道消息。  当一个人没有掌握采取行动和满足需要所需的任何信 息时( C=0 ),情绪会达到最大值,他会感到极大的 不安,因而也为小道消息的传播提供了最有利的条件。 小道消息的特点 • 大多数员工都认为比高层管理者通过正 式渠道解决问题更可靠。 • 小道传播了正式沟通渠道不愿意传播的 信息。 • 小道的传播速度非常快,这使管理者很 难对付不应有的谣言。 • 小道消息越过公司的等级而自由的流动。 • 小道消息很有影响力。 非正式沟通的方式  单线传播 闲聊式 簇式 随机式 如何控制小道消息 管理者中有 53% 的人认为小道消息是组织 中的负面因素,有 27% 的人认为它是积极 的因素, 20% 的人持中立的态度。 管理者现在研究小道消息,了解小道消息 的传播者是谁,传播的消息是什么,小道 消息如何起作用。 公开,有意向非正式沟通渠道透露一些消 息,从而使小道消息有更正确的信息,让 小道消息为组织服务 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 单向沟通的速度比双向沟通快 双向沟通比单向沟通准确 双向沟通中,接受信息的人对自己的判断 比较有信心 双向沟通中,传达信息的人受到较大的心 理压力,因为随时会受到信息接受者的挑 剔 双向沟通容易受到干扰,并缺乏条理性。 在提高员工满意度方面,双向沟通比较好 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 1 ) 沟通方式 平均分数 口头与书面混合 口头方式 6.17 书面方式 4.91 员工人数 102 7.7 94 109 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 2 ) 召开管理人员会议,做口头说明 直接召见重要工作人员 27 人 在管理公报上宣布政策 16 人 在内部备忘录上说明政策 14 人 在电话或内部通讯系统上说明政策 44 人 1人 沟通在组织中的重要作用 • 信息的不确定性越低,工作满意度越高 • 员工从管理者那里得到的反馈越多,感受 到的工作压力越小 • 沟通可以预测流动率 • 从期望理论的角度来看:努力 --- 绩效、 绩效 --- 报酬、报酬 --- 目标满足,个体如 果不能得到必要的信息让他认识到这三者 之间的联系,就不会有很高的动机。 性 支持性非言 语线索 沟通的开放 反馈 适宜的自 我揭示 建设性 积极倾听 促进沟通的 测测你的人格  我们都有一些没告诉他人的关于自己的秘密和信息,看一下下面的 句子,你是否同意这些说法, 1 表示很不同意, 5 表示很同意  1. 我有一个从没有与人分享的重要秘密  2. 如果与我的朋友分享所有的秘密,他们会不喜欢我  3. 我的很多事情只有我自己知道  4. 我的一些秘密确实折磨着我  5. 当发生糟糕的事情时,我倾向于不告诉别人  6. 我经常害怕会泄露我本不想泄露的事情  7. 说出一个秘密经常会产生事与愿违的结果,我真希望年、没说过  8. 我有一个和私人的秘密,任何人问起,我都会撒谎  9. 我秘密如此尴尬,不能与人分享  10. 我对自己的消极想法从不告诉他人 乔韩窗口 的别 人 知 道 的 别 人 不 知 道 自己知道的 不知道的 A 公开区 C 隐秘区 自己 B 盲目区 D 未知区 乔韩窗口理论 当一个人的公开领域扩大,则其生活的更加真 实,不论是与人交往还是自处,都会显得轻松 愉快而有效率,盲目领域变小,人对自己的认 识越清楚,越能在生活中扬长避短,发挥自己 的潜能。 “ 为了了解自己,人应该有勇气寻找自我,同 时也应该虚心去接纳寻找出来的自我。” 当我们深入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去探索,我们自 己才可能变得更和谐,当我们对自身了解得越 多,日记关系的发展越有利。 适宜的自我揭露 • 在一个值得信任的关系中把自己公开地表露给 另一个人是逐渐理解自我的重要一步。并且, 人因此而变得更富有成效。 • 自我表露是改善个人适应的重要方式,当人们 压抑自我的时候,他的自我也就停止前进了。 • 通过自我表露,人们逐渐认清自己 • 那些倾向于隐瞒自己消极信息的人更可能遭受 抑郁和焦虑。 • 通过自我表露,促进沟通效果,增强人际关系。 积极的倾听 沟通首先是倾听的艺术 耳朵是通向心灵的道路 会倾听的人到处都受欢迎 首先细心倾听他人的意见——松下幸之助 一位优秀的管理人员应该多听少说,也许这就是上 天为何赋予我们两只耳朵,一张嘴巴的缘故吧—— 玛利 凯 一个人力资源经理应该花 65% 的时间倾听 ,20% 的 时间发言 ,15% 的时间用于阅读和写作—— William R Tracey 测测你的倾听能力                 请看一下下面的题目是否代表了你的表现,请填“是”或“否” 1. 我常常试图同时听几个人的交谈 2. 我喜欢别人只给我提供事实,让我自己做出解释 3. 我有时假装自己在认真听别人说话 4. 我认为自己是非言语沟通方面的好手 5. 我常常在别人说话之前就知道他要说什么 6. 如果我不感兴趣和某人交谈,我常常通过注意力不集中的方式结束谈话 7. 我常常用点头、皱眉等方式让说话人了解我对他所说内容的感觉 8. 常常别人刚说完,我就紧接着谈自己的看法 9. 别人说话的同时,我也在评价他的内容 10. 别人说话的同时,我常常在思考接下来我要说的内容 11. 说话人的谈话风格常常影响到我对内容的倾听 12. 为了弄清对方所说的内容,我常常采取提问的方法,而不是进行猜测 13. 为了理解对方的观点,我总会很下功夫 14. 我常常听到自己希望听到的内容,而不是别人表达的内容 15. 当我和别人意见不一致时,大多数人认为我了解他们的观点和想法 组织如何有效地沟通 保证双向沟通 重视面对面的沟通 管理者言行一致: 对待坏消息:在组织中创设这样的氛围, 坦率报告坏消息,使人们不惧怕坏消息。 把沟通视为一个持续的过程。 如何有效地推销自己的意见 建立可信度 建立共同立场 提供生动的证据 建立感情联系 复习及讨论 复习题:举例说明沟通的类型 领 特质理论 行为理论 权变理论 领导者的胜任力 导 领导 领导是在一定条件下,为实现组织目标 而对组织内群体或个体实行影响的行动 过程。 领导效能 =f (领导者、被领导者、管理 情景) 领导与管理的区别:管理更多与具体操 作和局部运做有关,涉及范围较小,领 导更多与宏观思路和整体发展有关,涉 及范围较大。 领导体制的演变 家长制领导体制 专业型经理体制:特点——企业财产所 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分离;企业经营者从 精通生产过程的技术专家中选拔。 职业经理领导体制 专家群体领导体制 关于领导的特质理论  领导的个性特点:进取心、领导意愿、正直与诚实、自信、 智慧、与工作相关的知识;高自我监控能力;  有领袖魅力的领导——自信、远见、清楚表述目标的能力、 对目标的坚定信念、不循规蹈矩的行为、作为变革的代言人 出现、具有环境敏感性。  转变型领导:能激励下属把组织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 对下级有巨大影响的领导者,这种领导会向下属提出远大的 目标,能获得下级的尊重和信任,用简明的方式表达重大的 目标,激励下级积极思考问题和慎重处理问题,对下级的需 求采取个别对待的方式,帮助下级从新的视角看待问题。  领导的生物学基础 美国企业界认为企业家应具备的 10 大 条件( 1 )  合作精神:能赢得人们的合作,愿与其他人一 起工作,对人不是压服,而是感化和说服  决策才能:依据事实而非依据想象,具有高瞻 远瞩的能力  组织能力:能发挥部属的才能,善于组织人力、 物力和财力  精于授权:能大权独揽,小权分散,抓住大事, 把小事分给下属  善于应变:能权宜通达,机动进取,不抱残守 缺,不墨守成规 美国企业界认为企业家应具备的 10 大 条件( 2 )  勇于负责:对上级、下级、产品用户以及整个 社会抱有高度责任心  敢于求新:对新事物、新环境、新观念具有敏 锐的感受能力  敢担风险:对企业发展中不景气的风险敢于承 担,有改变企业面貌,创造新局面的雄心和信 心。  尊重他人:重视和采纳别人的意见,不武断狂 妄  品德超人:品德为社会人士、企业员工所敬仰 领导的行为理论  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结果维度——领导者通过 界定和建构自己与下属的角色,以达成组织的目标, 它包括设立工作、工作关系和目标的行为:关怀维 度——指领导者尊重和关心下属的看法与情感,更 愿意建立相互信任的工作关系  密执安大学的研究:员工导向——重视人际关系, 注意考虑下属的需要,承认人与人之间的不同;生 产导向——强调工作的技术或任务,关心群体任务 完成的情况,把群体成员视为达到目标的手段。  管理方格论 1 2 3 4 5 6 7 8 9 关 心 人 1.9 乡村俱乐 部型管理 9.9 团队型管理 5.5 中庸之 道型管理 1.1 贫乏型管 理 1 2 3 9.1 任务型管理 4 5 6 7 8 9 关心生产 管理方格论  1.9 乡村俱乐部管理——对员工的需要关怀备至,创造了 一种舒适、友好的氛围和工作基调;  1.1 贫乏型管理——对必须的工作付出最少的努力以维持 恰当的组织成员关系;  9.1 任务型管理——由于工作条件的安排达到高效率的运 作,使人的因素的影响降到最低的程度;  9.9 团队型管理——工作的完成来自于员工的奉献,由于 组织目标的“共同利益关系”而形成了相互的依赖,创造 了信任和管理的关系;  5.5 中庸之道型管理——通过保持必须完成的工作和维持 令人满意的士气之间的平衡,使组织的绩效有实现的可能。 员 第一线监督人 以工作为中心 以员工为中心 高产量部门 1 6 低产量部门 7 3 第一线监督人员 严密监督 一般监督 高产量部门 1 9 低产量部门 8 4 密执安大学的研究 • 高生产效率部门与低生产效率部门之间员工的士气 没有差别。 • 部门领导者关系员工的,该部门生产效率高;经常 施加压力抓生产的,效率低; • 部门领导者与员工接触多,该部门生产效率高;接 触少,生产效率低; • 部门领导者注意向下授权,听取下属意见,并让他 们参与决策的,该部门生产效率高;采取独裁方式 的,生产效率低。 勒温的研究 从大学的附属小学的 5 、 6 年级的志愿 者中选出一些 10 、 11 岁的孩子 30 人, 组成两个面具制造实验俱乐部,让大学 生领导他们,分别采用专制式和民主式 的领导方式。 专制式和民主式的领导方式的比较  主式 专制式  所有政策的决定由一人操作  最后认定  实现目标的技术和步骤由权威  独断,每次做一个,成员无法  知悉群体未来的方向  权威经常控制每个群体成员的  活动,即由领导决定与谁一起  活动  权威批评和表扬成员个人的活  动,但他不与成员呆在一起  民 所有政策由集体决定。领 鼓励、支持、 领导解释工作的步骤与行 动方案,需要技术指导时, 领导会提出 2 、 3 种方案 成员可以自由选择和自己 一起干活的人,分工由大 家决定 领导不参加实际工作,只对 关系到整个全体的工作提出 表扬或批评 1. 专制型群体成员中的攻击性行为显著,而民主型群 体成员彼此友好相处。 2. 专制型群体成员表现出对领导的服从,而民主型全 体中以工作为中心。 3. 专制型群体成员多以自我为中心,而民主型群体中 “我”的使用频率很低,注重“我们”的感情。 4. 遇到挫折时,民主型群体成员团结一致试图解决问 题,而专制型群体则彼此推卸责任。 5. 领导不在场时,民主型群体的成员仍能继续工作, 而专制型群体的成员则工作动机大大降低。 6. 民主型群体的成员对群体活动满意程度和满足感比 专制型群体的高。 7. 同一成员在民主型群体内攻击行为少,调到专制型 群体后,攻击性行为明显增加。 绩效——维持理论: PM 理论 Performance and Maintenance Theory P 是目标达成功能, P 功能包括领导者工作计 划、组织能力和任务期限压力等因素; M 是群体维持强化功能, M 功能的作用在于通 过对下级的关怀体贴、缓和人际关系,并对下级 激励支持、给予表达意见的机会,激发自主性, 增强成员之间的相互依存性,满足部下需求等, 以维持群体的正常运营,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M Mp PM pm Pm P 中国的 PM 理论研究 PM 型:即 P 和 M 的分数都高于平均值, 说明其工作绩效和团体维系能力都很好。 40% P 型 : 工 作 绩 效 高 , 而 团 体 维 系 能 力 低。 13% M 型:工作绩效低,而团体维系能力高。 16% pm 型:两种能力都低。 31% 行为类型 PM 型 P型 M型 pm 型 情景因素 工作激励 对待遇满意度 对工作单位的满意度 心理保健 团队精神 会议成效 信息沟通 绩效规范 工作绩效 经济、 社会 发展等 指标 上届领导班子的工作基础 体制、组织结构、文化背景、政策法规、 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条件 情景因素  工作激励:对工作的兴趣和责任感、工作的激励程度  待遇满意度:对现有工资、奖励等待遇的满意程度  单位满意度:领导者对工作条件和环境的满意程度  心理保健:领导者对工作条件和环境等满意程度  团队精神:领导者在工作中集体意识的强弱  会议成效:对以会议形式解决问题的效果以及对会议的 重视程度  信息沟通:组织内部上下左右间的信息、意见沟通情况。  绩效规范:对完成任务以及完成任务目标所形成的集体 规范。 领导的权变理论 费德勒模型 赫塞和布兰查德的情境理论 目标 --- 路径理论 费德勒模型 领导风格: LPC 问卷,任务取向和关系 取向 情境因素:领导者——成员的关系、任 务结构、职位权利 8 个维度 1. 快乐 2. 友好 3. 接纳 4. 有益 5. 热情 6. 轻松 7. 亲密 8. 热心 9 . 合作 10. 助人 8 7 6 5 4 3 2 1 不友好 拒绝 无益 不热情 紧张 疏远 冷漠 不合作 敌意 不快乐 费德勒模型 • 领导风格与情境因素相匹配,会得到 最佳的领导效果 • 在非常有利和非常不利的情况下( 1 、 2 、 3 、 7 、 8 ),任务取向的领导比 较好,在中等有利的情况下( 4 、 5 、 6 ),关系取向型的领导比较好。 • 领导的风格是不能改变的,所以要改 变情境来适应领导风格,或改变领导 者来适应情境。 高 任务导向 关系导向 绩 低效 中等 情景 有利情景 情景类型 8 上下级关系 差 任务结构 明 明 1 好 2 好 差 明 3 模 4 5 好 差 明 不利情景 模 模 6 好 模 7 差 赫塞和布兰查德的情境理论 领导维度:任务行为、关系行为 领导风格:低关系 -- 高任务:指示、高任 务 -- 高关系:推销、低任务 -- 高关系:参与、 低任务 -- 低关系:授权 情境因素:下属成熟度(能力、意 愿) R1 、 R2 、 R3 、 R4 (( 高 低) ) 系高 任 务 高 关 务高 关 系 低 任 系低 任 务 低 关 关 系 行 为 (低) R4 (高) R3 系高 任 务 低 关 任务行为 R2 R1 目标 --- 路径理论 • 领导者的工作是帮助下属达到他们的目标,并提供必要 的指导,有效的领导应提供正确的路径,使员工更好地 达到他们的目标。 • 4 种领导行为:指导型——领导发布指令,决策时,下 属不参与;支持型——领导对下属友善关心,从各方面 予以支持;参与型——领导决策时,征求并采纳下属的 建议;成就取向型——领导给下属提出挑战性的目标, 并相信他们能达到目标。 • 2 个情境因素:环境(任务性质、组织的规范等), 下属的特点(个性、能力)。 • 领导风格要与环境和下属的特点相匹配,才能取得最佳 效果。 目标 --- 路径理论 • • • • • • • • 当任务不明或压力过大时,指导型的领导会带来更高的满意度。 当任务高度结构化,并且安排的很好时,支持型的领导比较好。 对于能力强、经验丰富的下属来说,指导型的领导不让人喜欢。 组织中的正式权利关系越明确,领导应表现出支持型的行为, 降低指导性的行为。 群体中存在强烈的冲突时,指导型的领导比较适合。 内 控型的员工喜欢参与型的领导。 外控型的员工喜欢指导型的领导。 当任务结构不清时,成就取向型的领导将会提高下属的期待水 平,使他们坚信努力比会带来成功的工作绩效。 常规任务 高 非常规任务 低 员 工 满 意 度 低 高 指示性程度 生命周期理论 适当的领导者行为以来于所领导的下属的 “成熟度”,即下属在动机、胜任能力、 经验和对责任的情趣等方面的成熟度,随 着下属的成熟度从低到高发展,领导者需 要从高度任务导向的行为逐步向很少任务 导向行为;同时,人员导向的行为从很低 的起点上升到中部,然后下降,表明领导 者的风格随下属成熟度变化的动态过程 行 为 量 人员导向 任务导向 低 高 中等 下属成熟度 领导胜任力理论 ( Leadership Competence Theor y) 管理者的胜任力是管理者各种素质有机结 合所产生的能力,它表现为管理者凭借自 己的道德品质素质、个性心理素质、身体 与年龄素质,把知识和经验有机结合起来 具体运用于工作与经营管理过程的能力, 它随着管理或工作环境的发展而变化,具 有动态性。  胜任力能有效地预测工作绩效,许多研 究者认为这些指标可以代替传统的能力。 ( Leadership Competence Theor y)  跨国大公司——胜任力包括知识、技能、自我概念、个性 特征和动机,胜任力包括 4 个维度:对工作成就的承诺; 诊断和问题解决的技能;人际管理;领导和管理。  Shanteall ( 1992 )的“专家胜任力理论”——胜任力依 赖于 5 个因素:( 1 )专业知识——书本知识、经验和见 识;( 2 )心理特征——强烈的自信、良好的沟通技能、 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和工作责任感;( 3 )认知技能——注 意力、分辨力、对规则例外的识别、在压力下有效工作的 潜能;( 4 )决策策略——利用动态反馈、依靠决策辅助 设备分解复杂的决策问题、对于困难的情况预先考虑解决 方案;( 5 )任务特征。 领导胜任力理论 ( Leadership Competence Theor y)  Kolb ( 1986 )  行为胜任力:指在不确定和风险条件下的主动性和承担责任的 能力,包括寻求机会,对目标的承诺,决策,组织设置等。  知觉胜任力:指收集和组织信息,把握不同的组织子系统前景 的能力。  情感胜任力:指理解他人,解决持不同观点的管理者之间冲突 的能力,包括影响和领导他人,与他人一起工作,帮助和授权 等。  思维胜任力:指组织系统管理的能力,包括计划、尝试新想法, 创造思考和行动的新途径,产生替代方案,定量材料分析、设 计实验、检验理论和观点,构建概念模型等。 领导者的替代因素 • 个体的条件:经验丰富、对奖励淡 然、专业能力强、 • 工作本身:高结构化的任务、工作 提供反馈、工作能满足个体需要 • 组织的特点:正式明确的目标、严 格的规章和程序、凝聚力好的工作 群体 复习及讨论 自我认识练习 复习题: 1. 简述目标—路径理论的理论 要点 2. 简述费德勒的权变理论的要点 讨论:你认为你适合和什么样的领导一 起工作,为什么? 冲突  冲突  冲突的过程  冲突的类型  对冲突看法的变迁  冲突产生的来源  处理冲突的风格  群体冲突  跨文化冲突  冲突解决的第三方干预  如何激发功能正常的冲突 冲突 冲突是人们对于重要问题的意见不一致而在各方 之间形成摩擦的过程,即由于目标和价值观念的 不同而产生对立或冲突的过程。冲突表现为一个 发展过程,研究表明,冲突具有 4 个关键成分:  对立内容:题目具有对立的利益、思想、知觉 和感受。  对立认知:冲突各方承认或认识到存在着不同 的观点。  对立过程:分歧或矛盾具有一个发展过程。  对立行动:分歧各方设法组织对方实现其目标。 阶段 1 阶段 5 阶段 2 潜在的对立 行为 阶段 3 认知和个性化 结果 认识到 的冲突 前提 条件 沟通 个人因素 组织结构 感觉到 的冲突 程 冲突处理 意向 竞争 协作 迁就 回避 折中 冲突的过 阶段 4 行为意向 提高 绩效 公开 冲突 降低 绩效 冲突的分类  人内冲突:当同一个人面临互不相容的多个目标或试图从事两 个以上不相容的活动时,会形成内心心理冲突。  人际冲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员在交往时,由于工作或生 活目标、风格和价值观念不同,产生人际之间的冲突。  群体内冲突:在群体中由于群体内各成员对问题的认识不同, 对群体目标、活动或程序的意见各异,从而出现冲突。  群体间冲突:不同群体、职能部门,由于对工作任务、资源 和信息等方面的不同处理方式,从而发生群体间的冲突。  跨文化冲突:由于人们的文化背景显著不同而出现组织文化 冲突。 各类人员所描述的冲突结构水平  冲突水平 举例  国家或民族间的冲突  念导致的冲突  组织间的冲突   群体间冲突  群体内冲突   个人间冲突   个人内冲突 领土之争 东西方不同观 两个企业争夺市场时产生的 摩擦 劳资纠纷 办公室成员为奖金分配闹矛 盾 家庭纠纷 与上级闹别扭 内在的道德认知冲突 - 摧毁对方的公开努力 - 挑衅性的身体攻击 - 武断的言语攻击 - 公开的质问或误解 - 轻度的意见分歧或误解 无冲突 对冲突看法的变迁 冲突是有害的 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有些冲突是有益的 冲突可以分为功能正常的冲突和功能失常的 冲突两种,。功能正常的冲突能提高群体的 工作绩效,是具有建设性的;功能失调的冲 突阻碍了群体工作绩效的提高,具有破坏性。 决定冲突是功能正常的还是功能失调的,主 要指标就是绩效。 ( 高 ) ( 低 ) 部 门 绩 效 A (低) C B (高) 冲突水平 情境 冲突水平 冲突类型 部门内部 部门绩效 特征 水平 A 低或无 功能失调 冷漠、迟 钝、对变化 反应慢、缺 乏新观念 低 B 最佳 功能正常 生命立强、 自我批评、 不断革新 高 C 高 功能失调 分裂、混乱 无秩序、不 合作 低 冲突产生的来源  性格或价值观念不相容  对于诸如工作职务、薪酬、晋升等方面的期望落空  资源有限而产生竞争  工作职责边界重叠或者不明确  工作任务的相互依存和制约  工作任务的期限不合理或者高度是时间压力  沟通不良  寻求一致意见决策的倾向  群体决策中的意见分歧或利益矛盾  部门工作利益不协调  管理政策或规章不合理或明确  组织体制或管理层次复杂 支配风格 下面列出的做法你是否经常使用, 1 是 很少如此, 5 是常常如此 1. 我与同事一起讨论我遇到的问题,以 显示我的意见的优越性 2. 在任何问题上,我总坚持自己的看法 3. 我总坚持自己对问题的解决办法 整合风格 下面列出的做法你是否经常使用, 1 是很 少如此, 5 是常常如此 1. 我与同事一起研究问题,以找到一个双 方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 2. 我与同事相互交换信息,共同解决问题 3. 我试图把我们关注的所有问题公开化, 以便于找到最佳解决方法 回避风格 下面列出的做法你是否经常使用, 1 是很少 如此, 5 是常常如此 1. 我试图回避针锋相对,并把自己与同事之 间的冲突藏在心里 2. 对于我与同事之间的差异,我回避开放的 讨论方式 3. 为了避免对方的激烈情绪反应,我试图把 自己与同事之间的不一致意见藏在心里 协调风格 下面列出的做法你是否经常使用, 1 是 很少如此, 5 是常常如此 1. 我试图满足同事的期望 2. 我会迁就于同事的希望和要求 3. 我常常赞同同事的意见 妥协风格 下面列出的做法你是否经常使用, 1 是很 少如此, 5 是常常如此 1. 我与同事共同协商,以找到一个折中方 案 2. 我使用相互让步的方式获得折中解决的 办法 3. 为了打破僵局,我倾向于采用中庸之道 高 整合风格 低 格 格 关 心 他 人 风格 高 支配 协调风 妥协风 格 低 回避风 关心自己 我国管理人员对待冲突的策略 (1)  整合策略 :例如:“双方开诚布公地讨论,争取达成共识”, “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可以采取自己的工作方式”,“努 力找到符合双方意愿的解决办法”等。  控制策略 :在使用控制策略时,有 2 种倾向:一是武断控制, 例如:“坚持己见,不让步”,“据理力争”,“不听取意见 的话就辞职不干”;二是温和控制,如“尽量说服”、“提供 事例逐步影响对方”、“不正面发生冲突,迂回行动”。  折中策略 :例如:“沟通讨论、各退一步”、“寻求一个中间 指标”、“要求从轻处理”等。  回避策略 :“不必介入对抗”、“随便怎样做都行”、“除非 不得以,不同对方发生矛盾,“事情很为难,还是上级出面为 好”等。 我国管理人员对待冲突的策略 (2)  顺从策略:采用顺从策略有两种情况:一是认为对方正确而 服从,如“服从管理规范,改变传统习惯与观念”,二是为 了达成统一意见或因为对方构成某种威胁而有保留地服从对 方,如“为了更协调地工作,还是将就行事”。  上级裁决或集体决策策略:在解决与同级的冲突时,把问题 交给上级裁决,在解决分歧时,倾向于让高层管理部门或职 工大会讨论,在处理与外方的冲突时,提出由董事会决定或 由工会出面解决,大多数运用这一策略的人都具有很高的回 避倾向。  权变策略:在解决冲突时不是简单采用某一种策略,而是基 于对冲突问题和情景特征的分析,分别或先后采取不同的策 略。 我国管理人员对待冲突的策略 (3)  多重策略:为了达到目的,在冲突解决中同时采用多 个策略,例如:态度上不让步(控制策略),具体办 法可以商量(折中策略);表面上服从对方(顺从策 略),暗中和对方较劲(控制策略);使用强硬的办 法(控制策略)引起对方重视和认真协商(整合策 略)等。  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在处理冲突时,冲突策略 使用的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顺从策略、控制策略、整 合策略、折中策略、回避策略。大多数人使用了单一 策略,也有些人使用了多重策略。 群体冲突  在群体工作背景下,群体的工作目标可以分为合作目 标、竞争目标和独立目标等。  在合作目标情景下,群体成员拥有共同的目标,群体 依据总目标的完成情况来决定报酬的分配,这时,人 们的目标是正向联结的。  在竞争目标情景下,群体成员具有各自的目标, 人们竞争有限的资源,只有最有成效的长远才能获得 奖励。因此,工作目标是负向相关。  独立目标情景下,群体成员的目标互不相关,会倾向 于运用独立策略 不同目标条件下的冲突结果  目标情景 冲突结果  合作目标 提高生产率、效能  竞争目标 感到挫折或获胜  独立目标 冷漠和狭义的公平 目标关系 正相关 负相关 不相关 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 工作任务比较简单,而且群体内每个成员都能独立 完成全部工作程序,竞争要优于合作的效率。 • 工作比较复杂,有的成员不能独立地完成全部工作 任务时,合作优于竞争。 • 群体成员的态度与情感是属于群体定向的,又有明 确的群体目标时,则合作的成绩优于个人竞争的成 绩。 • 群体成员的态度与情感是自我定向的,其对于工作 又缺乏兴趣时,个人竞争的成绩要优于合作的成绩 跨文化冲突 Hofstede 的文化维度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权利距离 不确定性规避 生活质量和生活数量 霍夫斯塔德的文化维度举例 国家 不确定 澳大利亚 加拿大 英国 法国 希腊 意大利 生活数量 个人 / 集体 个人的 强 中等 个人的 中等 低 权利距离 小 中等 中等 个人的 强 小 高 个人的 弱 大 高 集体的 中等 大 个人的 中等 美国与其他国家的比较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在所有国家中个 人主义的得分最高。 权利距离:低于平均值 不确定性规避:明显低于平均值 生活数量和生活质量:在生活数量方面 明显高于平均值 冲突解决的第三方干预 调解者只对冲突双方提供建议,而不能 控制冲突的最终结果。 仲裁者只控制冲突的最终结果。 干预者虽然能控制冲突的最终结果,但 不要不一定做出最终裁决,也可能不支 配最终结果。 第三方决策选择模型  第三方可以选择调节冲突的 4 种基本策略:强制 ——采用给予处罚相威胁的方式迫使冲突双方让步 或达成一致;补偿——即允许给予冲突双方某种奖 励或利益使双方让步或达成一致;整合——即使双 方各让一步达成双方基本满意的协议,即双赢式协 议;无行动——由冲突双方自行解决,第三方不干 预。  这个模型的 2 个前提变量是:第三方估计双方 达成可接受协议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对冲突双方 共同点的估计;第三方对冲突双方愿望的关心程度。 度高 整合 补偿 低 对 双 方 愿 望 的 关 心 程 强制 低 行动 无 估计到的共同点 高 第三方决策选择模型 第三方决策对冲突者的影响  当第三方可以给予补偿时,而且他与冲突的结果有利 害关系时,冲突双方很少做出让步,因为他们都想从 第三方那里得到补偿,他们会想办法使第三方相信, 冲突双方没有任何共同点。因为他们害怕第三方选择 整合策略,这样冲突双方就得不到补偿,得不到利益。  当第三方采取强制措施,而且他与冲突双方没有利害 冲突时,冲突双方就会做出较大的让步,因为由于第 三方与冲突结果没有利害冲突,他们就不会关心冲突 双方的愿望,所以更有可能采取强制措施,冲突双方 要想避免强制,就要使第三方相信,冲突双方有很多 共同点。 使用第三方决策的条件 • 冲突是中等水平,冲突双方处于对峙状态 对双方都会造成伤害,双方有要求达成协 议的强烈动机。 • 冲突双方势均力敌,双方拥有的资源并不 严重匮乏,而且双方同意调节。 • 如果调解不成功,第三方将做出仲裁,并 强制执行时。 如何激发功能正常的冲突 允许个体发表与众不同的看法和思想 鼓励持不同意见的人 在决策时,引入吹毛求疵的提意见者 引入提意见的正式系统 在企业管理中要注意的问题 • 周围人有唯唯诺诺的倾向,不提出不同意见。 • 强调忠诚与合作过度,把意见分歧与不忠诚、 背叛等同起来。 • 遇到分歧就要把它平息下来。 • 掩饰严重的分歧以维持表面的和谐与合作。 • 接受模棱两可的解决分歧的决定,让冲突双方 对决议作出不同的解释。 • 扩大矛盾以增强个人的影响,削弱他人的地位。 人内冲突 + + - - 接近 --- 接近型的冲突 回避 --- 回避型的冲突 - 接近 --- 回避型的冲突 + + - + - 双重接近 --- 回避型 的冲突 人内冲突 接近 --- 接近型冲突:一个人同时要达到两个 目标,而二者是不能同时达到的。 回避 --- 回避型冲突:当一个人面临着两个要 回避的目标时。 接近 --- 回避型冲突:当一个人一方面要接近 一个目标时,同时又向回避这个目标时。 双重接近 --- 回避冲突:混合的复杂模式 愿 望 强 烈 的 程 度 远 目标的距离 近 愿望程度与目标距离的关系 复习及讨论 案例 自我认识练习 讨论:你认为组织中存在冲突好吗?为 什么? 复习题:简述对冲突看法的发展

100 页 403 浏览
立即下载
心理学在HRM中的应用(公开课)

心理学在HRM中的应用(公开课)

人事心理学 Personnel Psychology 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Applied Psychology i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主讲:刘向明 HRM 的三个专业方向 1. 任务方向 CPO :首席绩效官 作业管理、流程管理、系统工程 2. 组织方向 CCO :首席文化官 组织结构、组织机制、组织文化 3. 人员方向 CHO :首席人才官 甄选测评、绩效激励、培训开发 CPO :人因心理学、工业工程学 CCO :组织行为学、社会心理学 CHO :人格心理学、心理测量学 2 内容大纲 前言 概述篇:什么是心理学 第一章 职场篇:职业适应性与心理学 第二章 压力篇:如何管理员工的工作压力 第三章 评价篇:心理学在能力测评中的应用 第四章 激励篇:如何调动员工的工作激情 第五章 文化篇:心理学对企业文化的指导意义 第六章 发展篇:如何学习心理学 3 前言 概述篇 什么是心理学 4 心理学 心理学是关于行为、情绪、思维和精神的本质、功能和 现象的科学。 Andrew M. Colman 研究方法 1. 内省研究 2. 相关研究 3. 主观性:对自我心理行为、现象的体验和观察 相关性:探寻各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 实验研究 逻辑性:探寻各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 5 心理学的四次革命 实验革命 Wilhelm Wundt (1832-1920) 威廉 · 冯特,德国心理 学家,实验心理学创始人 2. 行为革命 John B. Watson(1878—1958) 华生,美国心理学 家,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 3. 人本革命 Abraham H Maslow(1908—1970) 马斯洛,美国心 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 4. 认知革命 Jean Piaget (1896—1980) 让 · 皮亚杰,瑞士心理 学家,认知心理学创始人 第五次?可能是生物社会学、进化心理学、生理化学、 基因科学 1. 6 心理学分支 ( 理论心理学 ) 1. 普通心理学 (general 2. 3. 4. 5. 6. psychology) 实验心理学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生理心理学 (physiological psychology) 发展心理学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社会心理学 (social psychology) 认知心理学 (cognitive psychology) 7. 人格心理学 (personality psychology) 8. 人文心理学 (humanistic psychology) 9. 变态心理学 (abnormal psychology) 10. 动物心理学 (animal psychology) 11. 进化心理学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12. 心理测量学 (psychometrics) 7 心理学分支 ( 应用心理学 ) 1. 临床心理学 (clinical 2. 3. 4. 5. psychology) 咨询心理学 (counseling psychology) 教育心理学 (educational psychology) 环境心理学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法律心理学 (forensic psychology) 6. 工业心理学 (industrial psychology) 7. 组织心理学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8. 管理心理学 (managerial psychology) 9. 人因心理学 (human factors psychology) 10. 消费心理学 (consumer psychology) 8 第一章 职场篇 职业适应性与心理学 9 人格与职业适应性 Personality: The constitution of a person’s stable traits. Consistency of spiritual, cognitional, emotional, behavioral, interpersonal, and social patterns. 个人精神特征、思维特征、情绪特征、行为特征、 人际特征和社会特征的一致性。 个人稳定特质的组合 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个性决定命运 10 人格发展 Erik H Erikson 艾里克森 1. 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 (0 - 1 岁 ) 希望 2. 自主对羞怯和疑虑 (1 - 3 岁 ) 意志 3. 主动对内疚 (3 - 5 岁 ) 勇气 4. 勤奋对自卑 (5 - 12 岁 ) 能力 5.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12 - 20 岁 ) 忠诚 6. 亲密对孤独 (20 - 35 岁 ) 爱 7. 繁殖与停滞 (35 - 65 岁 ) 责任 8. 自我整合对失望 (65 - ) 智慧 11 生涯理论 心理动力理论 1950s 爱德华 S 鲍丁 Edward S. Bordin (1913-1992) 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的综合 需要 / 满足 (need/gratification) 模式 早年经历 (6 岁以前 ) 对未来职业选择的影响 发展理论 1950s D·E Super 生涯发展历程,前面的经历影响后面的发展。 生涯发展五阶段 成长阶段 (0-14 岁 ) 、探索阶段 (15-24 岁 ) 、建立阶段 (25-44 岁 ) 、 维持阶段 (46-64 岁 ) 、衰退阶段 (65-) 12 生涯理论 类型论: 1959 , John Henry Holland (1929.2.2 - ) 强调“人格特质”与“工作类型”的匹配 霍兰德 RIASEC 模型 现实型 研究型 艺术型 社会型 企业型 传统型 Realistic Investigative Artistic Social Enterprising Conventional 13 RIASEC 模型 类型 人格倾向 典型职业 现实型 (R) 服从、坦率、谦虚、自然、坚毅、实际、有礼、机械师、技师、 害羞、稳健、物质主义… 农艺、园艺… 研究型 (I) 分析、谨慎、批评、好奇、独立、理性、内向、工程师、化学 条理、谦逊、精确、保守、理想主义… 家、科学家… 艺术型 (A) 想像、冲动、独立、直觉、无条理、情绪化、 诗人、小说家、 挑战权威、创意、表情丰富、理想主义… 音乐家… 社会型 (S) 仁慈、慷慨、负责、圆滑、善社交、善解人意、教师、辅导员、 说服他人、洞察力、理想主义… 心理师… 企业型 (E) 冒险、野心、独断、冲动、乐观自信、精力充 推销、政治家、 沛、善社交、获取注意和知名度、享乐主义… 企业家… 传统型 (C) 顺从、谨慎、保守、自抑、规律、坚毅、现实、出纳、财会、 稳重、高效率、坚持原则、现实主义… 行政人员… 14 RIASEC 模型 R I 研究型 现实型 传统型 A C 艺术型 E 企业型 S 社会型 15 第二章 压力篇 如何管理员工的工作压力 16 压力的类型和特征 追求积极的情绪:爱、快乐 远离消极的情绪:恐惧、焦虑 个人压力:生理压力、情绪压力、精神压力 工作压力:强度压力、技能压力、时间压力 社会压力:人际压力、归属压力、地位压力 1. 一致性:压力事件的性质是不变的 2. 一贯性:应对压力的方法是不变的 3. 累积性:压力不知不觉地积累放大 17 压力的内心根源 恐惧的原型 grundformen der angst 1. 2. 3. 4. 追求独立:害怕亲近 追求亲密:害怕孤独 追求原则:害怕变化 追求新奇:害怕服从 毒性思维 toxic thinking ,非理性思维 / 适应不良信念、消极 内心对话,如 Victimization 受害者情结 固化的判断标准和推理模式,主要由成长经历决定 无意识、潜意识、前意识、意识 18 压力的影响 心理健康:循环放大,乐观向上与结果导向 工作绩效:钟型曲线,适度的压力与最佳效率 身体健康:内在机制, 70% 的疾病有情绪诱因 Meta disease 元疾病 Abraham Maslow unresolved emotional issues. 内化的愤怒与肿瘤 外化的愤怒与心脑血管 习得性无助与免疫失常,过敏体质 长期应激与心脑血管疾病、 II 型糖尿病 19 压力调节方法 日志写作,训练理性和感性的协调 感受调节,艺术调节、音乐调节、爱好调节 自我坦露调节,幽默、真诚、倾诉与压力排解 对象关系调节,形成有意义的人际联系 自律训练 体育锻炼 情绪脱敏 20 压力与动力 压力与发展方向 退化:逃避压力 成长:面对压力 把消耗性情绪转化为动力性情绪 1. 识别:自我不良情绪的识别 2. 描述:描述不良情绪下的自我感受 3. 承诺:积极暗示自己的情绪变化 4. 计划:把承诺转化为行动计划 5. 行动:把计划转化为实际行动 6. 强化:庆祝自己的每一步行动 21 工作压力管理 消除工作中的不确定性 1. 明确工作目标,减少目标冲突 2. 明确工作活动,减少自我探索 3. 明确工作过程,减少盲目被动 4. 明确工作责任,减少相互推诿 5. 明确协作机制,减少人际冲突 6. 明确汇报线路,减少指令冲突 学会分析工作,经验人士进化成职业人士 22 人际关系与压力 人际关系管理 情感:长期情绪互动形成的心理倾向 善意、真诚、开放、关怀、积极 把人际关系当成正式的管理任务 Empathy 共情 Share happiness and sadness. 慈:乐人之乐,随喜功德 悲:忧人之忧,拔苦功德 23 人际关系脚本 代代相传的人际互动模式 Eric Berne, 1964 警察与小偷:我抓到你了 / 你来抓我吧 大人与小人:总让我操心 / 没你我怎么办 付出与自责:都是为了你 / 我怎么这么差 可怜与爱心:我很悲惨 / 我来帮你 关注与回避:你怎么还这样 / 看天上有流星 人际模型固化会形成适应不良的思维模型 24 人际沟通 表扬和自我表扬:发现他人和自己的长处 生命信念 1. 我不好,你好:可能是成长中不被肯定 2. 我不好,你也不好:可能是早期受父母照顾经验不良的影 响所致 3. 我好,你不好:可能是幼时受到父母虐待 4. 我好,你好:幼年时经成人协助与良性互动,发现自我价 值后所发展出的生命信念 25 领导方式与压力 领导方式 Leading: the process of providing motive to followers. 领导:向追随者提供动机的过程 动机特征:亲和动机、成就动机 亲和动机:喜欢和什么人一起工作 成就动机:追求什么样的成功 领导力:领导者、追随者和情景三者互动、共变形成的 状态。 26 工作面谈技巧 1. Right-angle discuss 2. Paper-pointed talking 3. 情感对人、理性对事 Keyword ahead 5. 两人的视线集中在内容上 Up-and-down faces 4. 双方呈 90 度坐下、座位一样高 要点前置 Keyword repeat 要点复述 27 环境感受与压力 工效学 Ergonomics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kers and their environment, esp the equipment they use 关于工作者与环境的关系,尤其是与工具的关系 的研究 工作环境 清洁、整齐、开放、采光好、通风 色彩、绿色植物、标语口号 人员密度、男女比例 自主决策、尊重隐私 28 文化归属与压力 情感归属感:共情 社会归属感:仪式 发展归属感:愿景 道德归属感:价值观 Shared vision, common vision 共同愿景 大家都愿意看到的景色 Mission 使命,企业存在的理由 Morale 士气 (道德、品德) 29 员工心理援助计划 (EAP) IEAPO 国际员工援助组织 文化设计,平等、积极、互助的人际关系 工作设计,技能多样性、发展多向性 团队设计,技能互补、情绪互补 心理培训,心理学知识、解压技巧 预案开发,危急事件处理预案 社区支持,儿童与老人照顾及其他中介服务 及时援助,网络援助、电话咨询、面对面咨询 SHE 与 CHO 30 第三章 评价篇 心理学在能力测评中的应用 31 能力测评 1. 2. 3. 4. 5. 心理学的作用 定义:定义能力 ( 素质 ) ,如责任感、主动性 构成:理解能力的构成,例如心理素质、职业意识、工 作技能、沟通技能、领导技能 伴生:理解能力 ( 特质 ) 之间的伴生关系 排异:理解能力 ( 特质 ) 之间的排斥关系 机制:理解能力形成与发展的机制 定义是基础,机制是关键 32 招聘甄选 五个方向上的人职匹配 1. 职业匹配 2. 组织匹配 3. 社会人:心理素质与社会要求相匹配 职业人:胜任素质与职业要求相匹配 观念人:个人的价值观与企业文化相匹配 经验人:技能水平与人员配置战略相匹配 任务匹配 专家:关键技能与目标精度相匹配 通才:技能结构与目标宽度相匹配 33 4. 团队匹配 5. 同事:人际技能和团队氛围相匹配 上级:领导能力与追随风格相匹配 下属:追随能力与领导风格相匹配 个性匹配 兴趣:职业性向和工作性质相匹配 发展:成就动机与企业战略方向相匹配 以人为本,东方文化倾向 以事为本,西方文化倾向 34 心理素质 预测因素 1. 成功 Success :延迟满足 Delay of gratification 2. 幸福 Well-being :终极价值 Terminal value 3. Self-acceptance 自我接纳能力 财富 Wealth :趋势判断 Long-term trend perception 4. Self-control 自我控制能力 Independent thinking 独立思维能力 长寿 Longevity :情感联系 Meaningful connection Emotional interaction 情绪互动能力 35 胜任素质 Competence, Competency underlying characteristic of the person that leads to or causes effective or superior performance. (Boyatzis, 1982). 导致或引发有效、卓越绩效的个人深层特 征。 underlying characteristic of the person that distinguish outstanding job performance from average performance. Lyle M. Spencer and Signe M. Spencer 1993 能区分卓越工作业绩和一般业绩的个人深 层特征。 36 不同岗位的胜任素质 营销类 1. 2. 3. 成就动机 沟通能力 情绪乐天性 服务类 1. 2. 利他精神 对象思维 技术类 1. 2. 3. 逻辑思维 独立思维 系统思维 创意类 1. 2. 批判思维 发散思维 37 不同层级的胜任素质 基层管理 中层管理创意类 1. 情景思维 1. 2. 对象思维 2. 3. 反向思维 3. 4. 服务意识 4. 5. 激励能力 5. 6. 混乱驾驭能力 高层管理 7. 问题处理能力 目标思维 沟通能力 预案开发能力 流程设计能力 标准制定能力 超脱性 2. 趋势判断能力 3. 模糊承受力 1. 38 第四章 激励篇 如何调动员工的工作激情 39 如何激励员工 关于激励 最大的激励因素是工作本身: get the job done 创新和创意工作,物质激励与结果没有相关性 最经济的激励方式是认可和欣赏 最长效的激励方式是生涯发展 1924-1933 ,霍桑工厂,照明效应 1968 年天才学生实验 皮格马利翁效应 40 激励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Need-hierarchy theory 1943 年,《人 类激励理论》 X 理论与 Y 理论 《企业中人性面》 1960 年 The Human Side of Enterprise (Douglas McGregor) 美国心理学家麦格雷戈 X 假说:逐利的理性人 Y 假说:独立的自动人 41 动机双因素理论 弗雷德里克 · 赫茨伯格 (Frederick Herzberg , 1923 年 -) 美国 心理学家、管理理论家、行为科学家 保健因素 + 激发因素 保健因素决定工作不满意度 薪酬福利、工作环境 个人地位、人际关系 激发因素决定工作满意度 工作兴趣、个人发展 工作评价、成就感 42 工作特性理论 1. 2. 3. 4. 5. Hackman and Oldham 如工作具备了以下特质,工作本身就是激励 技能多样性 任务完整性 任务重要性 工作自主性 反馈及时性 43 开发线路图 职位说明书中注明 可轮换职位 2. 可晋升职位 3. 晋升之间应轮换的职位 1. 例如: 销售部渠道经理 2. 营销部品牌经理 3. HR 部流程经理 4. 财务部预算经理 1. 晋升部门经理前应轮换的职位 44 第五章 文化篇 心理学对企业文化的指导意义 45 社会心理学中的文化现象 社会范式 (social paradigm) 社会成员普遍认可的社会形态和行为方式 集体无意识 (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 深藏在人类头脑中不由自主的精神活动 共享的价值观,人群、圈子 从众心理 (conformity) 人们具有的和他人保持一致、和他人做一致事情的本能。 群体极化 (Group polarization) 群体决策时,会比个人决策时更倾向于冒险或保守,向某一个极端偏 斜,从而背离最佳决策。 内隐人格理论 (implicit personality theory, Asch, 1946) 个体( lay person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一种信念,这种信念描述了 一些普通、且互不相关的人格特质 46 文化与社会 1. 2. 3. 1. 2. 3. 新教 天职:劳动可以拯救灵魂 • 务实,以劳动为荣,重技能 直接:个人与上帝对话 • 公平,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 开放,观念共存,包容性 理性:成果导向 • 效率,以节俭为美德 组织特征 会众制:对下负责,民主 扁平化:基层拉动,改良 职业化:基层授权,服务 运行效率高、改良成本低 1. 2. 3. 1. 2. 3. 旧教 修行:宗教仪式拯救灵魂 • 务虚,不劳动为荣,重身份 代理:通过僧侣与上帝对话 • 剥削,人生来有贵贱等级 • 封闭,思维禁锢,排他性 激情:欲望导向 • 形式,以奢华为荣耀 组织特征 任命制:对上负责,集权 高耸化:高层推动,革命 身份化:自我服务,剥削 运行效率低,改良成本高 47 企业文化的分类 1. 制造业文化: 强调标准、计划、流程、边界和控制 组织结构为高等级、高控制 2. 服务业文化: 强调积极的情绪互动和顾客体验 组织结构为低等级、低控制 3. 创意产业文化: 强调创新、反传统、打破常规 组织结构为个人主义、反控制 4. 知识产业文化: 强调理性、逻辑,目标导向和系统思维 组织结构为团队主义、高个人、高合作、低控制 48 企业文化的九个因素 1. 2. 3. 4. 5. 6. 7. 8. 9. 职位定义:身份还是职业 等级含义:权力还是义务 决策方式:集中还是分散 社会取向:个体还是集体 价值取向:一致还是开放 任务边界:明确还是模糊 流程启动:主动还是被动 执行方式:操作还是处理 时间单位:大致还是精确 49 第六章 发展篇 如何学习心理学 50 一 知识学习 阅读习惯:如何培养自主阅读习惯 三类书籍 教材类 通俗类 技能类 每天阅读 10 分钟,坚持一个月 知识学习:当代、系统、全面 思维训练:理性思维、逻辑思维、批判思维、独立思维 51 二 自我探索 自我求证 自我服务偏见 self-serving bias 哈罗德 · 凯利 (Harold Harding Kelley 1921 - 2003) ,美国社会 心理学家 无论年龄、性别、信仰、经济地位或种族有多么不同,有一件东西 是所有人都有的,那就是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相信,我们比普通 人要强。 ——戴夫• · 巴里 (Dave Barry) 自我接纳 自我重建 52 三 技能发展 自我训练:情绪脱敏、情绪与理性的协调 潜意识、前意识、理性意识 技能发展:案例研习、管理实践、社区服务 自我技能 自我调节、自我管理 人际技能 社会技能、人际互赖技能 心理辅导 认知调节、对象关系调节、社会环境调节 53 谢谢大家 建议阅读书目 1. 2. 3. 4. 5. 心理学 ( 美国 ) David G. Myers 著 出版社 ISBN 7-115-14389-7 发展心理学 ( 美国 ) 罗伯特 费尔德曼 ISBN 978-7-5062-8657-2/R.152 人格心理学 ( 美 ) Jerry M. Burger 著 业出版社 ISBN 978-7-5019-7342-2 组织行为学 ( 美国 ) Stephen P Robbins 著 ISBN 7-300-06218-0 领导学 ( 美国 )Richard L. Hughes 等著 社 ISBN 7-302-08324-X 人民邮电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轻工 人民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 54

54 页 513 浏览
立即下载
【心理励志】心态培训

【心理励志】心态培训

好! 很好! 越来越好! 1 【心理励志】 人的才能只是火花,要想使它成为熊熊火焰, 那就是学习,学习! 合理运用知识才是力量。 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是改变的力量! 2 打造积极心态 培训教程 课程说明 一、打造积极心态的意义 二、积极与消极的心态举例 三、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态 四、七大成功信条 五、实践计划 4 一、打造积极心态的意义 5 1. 好心态才能带来好状态 相随心生, 口乃心之门户。 案例:颜回的为人,一不二过、二不迁怒 6 2. 好心态是成功的开始 故事:两个皮鞋推销员 第一个推销员: 失望地放弃努力,失败沮丧而回 另一个推销员: 惊喜万分,最后发大财而归 7 讨论:成功是因为什么? 讨论:把信带给加西亚 成功是因为: 心态 80% 态度 技能 其他 技能 13% 其它 7% 8 3. 好心态带动能力的超发挥 知识 + 技巧 = 能 力 知识 心态 技能 知识 ( 是什么? ) 、技巧 ( 怎么干? ) 、心态 ( 愿 意干 ) 是影响工作进行的三个重要因素,其中态度 尤其扮演着带动的角色。 9 企业喜欢的人才是能给企业带来财富的人。他们能力强, 态度也好。 态 度 人材 人财 心态不错,就是干 心态好,又有能力。 不了事。将就着用 真是公司的财源呀! 吧! 人裁 人才 没有能力,心态又 能力挺强,就是心态 差。裁掉算了! 差了点。真是难用呀! 能力 10 4. 心态决定结果 对交提案的看法,不同心态不同结果: A 主管:这是一个好机会,本部门的意见有正式渠道能够 向公司反映。 B 主管:有意见当面跟上司讲都不接纳,还提什么案? C 主管:不要被别人利用提案攻击才好。 D 员工:上司能重视我们的意见,我一家务事要提出好的 意见。 E 员工:科长要求提案数量,交差就好。 F 员工:又有新的花样,我打赌会不了了之。 11 案例:五次敲开微软之门 在年轻人勇于不懈尝试的过程中,微软也同时 发现了一个有发展浅质的不可多得的人才。 12 二、积极与消极的心态举例 13 消极心态的人 积极心态的人 1. 愤世嫉俗,认为人性丑恶,与 人不和; 1. 有必胜的信念; 2. 没有目标, 缺乏动力,不思 进取; 3. 缺乏恒心,经常为自己寻找借 口和合理化的理由; 4. 心存侥幸,不愿付出; 5. 固执己见,不能宽容人; 6. 自卑懦弱,无所事事; 2. 善于称赞别人; 3. 乐于助人, 4. 具有奉献精神; 5. 微笑常在,乐观自信; 6. 能使别人感到你的重要。 7. 自高自大, 清高虚荣,不守 信用,等等。 14 三、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态 15 1. 建立自信心 1.1 大方开朗的笑 1.2 注视对方 1.3 步子加快 30% 1.4 大声说话 1.5 抢先发言 1.6 坐在会场最前面 16 1.7 自我暗示 • 我是最棒的 • 我是最优秀的 • 我是成功者 17 2. 培养喜悦心 喜悦心,不要让我这张暮气沉沉的脸影响 了家庭的风水、团队的气氛、企业的氛围。 永远不要做情绪与气氛的污染者。 相随心生,口乃心之门户。 多花点时间成长自己,少花点时间去苛责别人, 去嫉妒别人。 多花点时间去爱,少花点时间去恨。 当一个人有爱心的时候,必有和气,有和气 才有愉色,有愉色就有婉容。 18 好处: 改变不良注意力,建立正见 改变不良思考方式,建立正思维 改变不良表达方式,建立正语 改变不良行为方式,建立正精进 改变不良信念,建立正念 19 案例: 1. 快乐指数调查 韩国总统带领全国人民练微笑。 韩国总统说:当全韩国人爱笑的时候就 是下一次韩国经济腾飞的到来。 为什么? 当一个有法喜心,有学乐精神的民族,一 个团队才有正见,才有正思维, 20 案例: 2. 卖矛卖盾的故事 建立正思维,不应局限这个事件里。 有人见面就讲别人坏话或者负面消息。 21 案例: 3.“ 恶” 当人在亚健康心态时,或者说稍有心态不 好时,就会恶语伤人,产生恶的念头。 对策:生气的时候,开口前先数到十。 如果非常愤怒,先数到一百。 22 案例: 4. 看书:挑错别字 那些能成大事的人都是机会到来的时候, 他抓住机会、解决问题,达成目标。 有的人为什么看起来很聪明,却一世无成, 机会到来,他要不视而不见,就算看到机 会,他也是抓住问题,放弃机会,最后丧 失目标。 人生注意力就等于市值。 23 3. 建立阳光思维 客观条件受制于人,并不足惧 重要的是,我们有选择的自由 可以对现实环境积极回应 为生命负责,为自己创造有利的机会 主动积极 24 寻找每个人身上最好的东西 你眼睛盯住什么 你肯定就能看到什么 寻找别人身上最好的东西 能促使他们努力做到最好 并且创造出一个积极的、卓有成效的环境 25 找出对方 10 个 优点 / 缺 点 学员演练 26 视困难为乐趣 把解决难题和完成目标当成一种乐趣; 要解决问题,不要成为问题的一部分; 不好的环境是一种磨练,能使自己将来独当一面 时更成熟更有经验。 积极的人 不会把行为归咎于环境或他人 不会选择受制于“环境” 27 故事:牛仔大王 太棒了! 这样的事情竟然发生在我的身上 又给了我一次成长的机会 凡事的发生必有其因果 必有助于我! 28 4. 常怀感恩之心 珍视已拥有的 对人生、对大自然的一切东西 心存感激 人生就会美好许多 30 感恩伤害我的人,因为他磨练了我的心志; 感恩绊倒我的人,因为他强化了我的双腿; 感恩欺骗我的人,因为他增进了我的智慧; 感恩蔑视我的人,因为他唤醒了我的自尊; 感恩遗弃我的人,因为他培养了我的自立; ………… 我永远心存感恩, 感恩一切使我成长的人! 31 我来自偶然,象一颗尘土 有谁看出我的脆弱 我来自何方,我情归何处 谁在下一刻呼唤我 《感恩的心》 天地虽宽,这条路却难走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 我看遍这人间坎坷辛苦 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 我还有多少爱,我还有多少泪 感恩的心,感谢命运 要苍天知道,我不认输 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 32 四、七大成功信条 33 1. 每件事的发生,必有其原因,皆有利于我; 2. 没有失败,只有结果;过去并不代表未来; 3. 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力; 4. 我是 100% 负责任的人; 5. 我热爱自己的工作; 6. 每天进步一点点; 7. 立即行动,全力以赴,坚持到底。 34 五、实践计划 35 本课程我感触最深的地方是: 实践计划 我将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做如下改变: 预计期限 36 谢谢您的参与! 37

36 页 395 浏览
立即下载
股指期货交易心理

股指期货交易心理

股指期货交易心理分析 专业服务 服务专业 人的两面 • 内,就是内在的东西,潜藏在人的性格之中,隐藏很深不 易觉察却力量巨大,决定着人的举止行为和发展方向。 • 外,就是人外在的表现,或者通过后天学习而得到的东西, 更多的表现为一个人所拥有的专业技能等方面。 外 人 内 人生三端 人 因( WHY ) 术( WHA T) 道( HOW ) 主要内容 交易接纳度阶梯 交易的心理误区 交易的差异 交易心理的重塑 交易接纳度阶梯 接纳阶段 尝试阶段 3 评估阶段 4 4 稳固盈利模式 2 寻求盈利模式 了解阶段 1 寻求方法 寻求盈利 赢利 报 回 的 本 /成 • 了解阶段 • 眼高手低 • 大量的( 80% )小额度的亏损,少量的( 20% )小额 度的盈利,最终累计亏损。 • 盈利的次数: 20 次,每次盈利 5% • 亏损的次数: 80 次,每次亏损 5% • 累计盈利 =20×5%-80 × 5%=-300% • 这是初入门的投资者进场时出现的情况,如果投资者处 于这个交学费的阶段,说明还没有充分地认识市场,需 要大量学习投资技巧及训练。 • 评估阶段 • 眼大嘴小 • 大量的( 80% )小额度盈利,少量的( 20% )大额亏损, 最终累计亏损。 • 盈利的次数: 80 次,每次盈利 5% • 亏损的次数: 20 次,每次亏损 30% • 累计盈利 =80×5%-20×30%=-200% • 很多投资者被这种交易模式的高成功率所迷惑,感觉自 己这么高的交易成功率,盈利应该是非常可观的。但最 后的结果却亏损。 • 关键的原因:没有风险控制的概念。 • 尝试阶段 • 小鸡吃米 • 大量的( 80% )小额度的盈利,少量的( 20% )的小额 度的亏损,最终累计盈利。 • 盈利的次数: 80 次,每次盈利 5% • 亏损的次数: 20 次,每次亏损 5% • 累计盈利 =80×5%-20×5%=300% • 接纳阶段 • 扮猪吃虎 • 少量的( 20% )巨额盈利,把握重大机会。大量的( 80 % )小额亏损,不断地测试、确认机会的出现,最终累计 盈利。 • 盈利的次数: 20 次,每次盈利 100% • 亏损的次数: 80 次,每次亏损 5% • 累计盈利 =20 × 100%-80 × 5%=1600% 交易高手的特征 ♠ 承认亏损是交易的常态。 ♠ 控制亏损是最终获得盈利的根本。 ♠ 交易最终获得盈利的关键不是取决于对方向的研判,而是 对交易策略的选择与执行。 主要内容 交易接纳度阶梯 交易的心理误区 交易的差异 交易心理的重塑 贪婪——不能轻仓 , 反映的是人性中贪婪。 恐惧——不能止损 , 反映的是人性中恐惧失败和存在侥幸 心理。 急躁——不能长线操作 , 反映的是缺乏耐心和贪婪,企图 抓住市场所有波动。 主观化——不能顺势操作 , 反映的是人性一厢情愿。 ♥ ♥ ♥ ♥ ♥ 交易心理: 依据判断进场,失误需找借口。 获利不想回吐,不能持续赢利。 错误不愿承认,放任损失扩大。 不想踏空行情,依赖直觉进场。 ♣ ♣ ♣ ♣ ♣ 行为表现: 介入迟缓,过于右侧。 盲目介入,左侧冒险。 不知进退,抱薪救火。 被迫离场,止损缓慢。 主要内容 交易接纳度阶梯 交易的心理误区 交易的差异 交易心理的重塑 股票交易与期货交易的差异 • • • • 双向交易 到期交割 盯市结算 保证金 股指期货与商品期货交易的差异 • 商品期货 期货 市场 公开竞价市场 期货引领现货 现货 市场 非公开竞价市场 股指期货与商品期货交易的差异 • 股指期货 股指 现货 公开竞价市场 现货引领期货 股指 期货 公开竞价市场 主要内容 交易接纳度阶梯 交易的心理误区 交易的诱惑与危险 交易心理的重塑 塑造思想环境 ♦ 消除害怕和轻率的影响。 ♦ 形成克制。用内部纪律或思想机械系统对付因一连串赢利 引起的过度兴奋或过度自信等消极影响。 ♦ 赢家的态度,相信能通过努力获得积极的结果,同时接受 不管是什么结果,都是自己水平的真实反映。 改变对亏损的反应 ♦ 交易中的犯错和亏损是无法避免的现实。 ♦ 典型的交易者希望市场满足他的期望、希望和梦想。 ♦ 不管你怎么想,怎么努力,市场都不欠你的。 ♦ 自己承担责任意味着从内心深处确认并接受是你——不是 市场——完全对你的成功或失败负责。 ♦ 两个心理障碍。第一,你和市场建立了敌对关系,错失持 续一致性的机会。第二,你错误地以为市场分析可以解决 交易问题和失败。 谢 谢

25 页 414 浏览
立即下载
交易成功的关键纪律与心理

交易成功的关键纪律与心理

交易成功的关键纪律与心理 华茂盛世技术部 北京华茂盛世投资有限公司 交易 ---- 最后的处女地 • 你可以随心所欲,你可以遨游于世界任何角落 ---- 生 活与工作。你不需再为日常的琐事所烦恼,不需再看 任何人的脸色行事。这就是一位成功交易者的生活写 照。许多人向往这种无拘无束的生活,但很少人可以 实现这类的美梦,对于一个业余者来说,报价荧幕上 闪烁着无限的机会。可是,当他伸手试图攫取 ---- 结 果是损失。当他再尝试 ---- 结果是更严重的损失。交 易者之所以发生损失,这是因为交易是一场艰困的游 戏,或是由于无知,或者由于缺乏自律。 -------------------------Alexander Elder 北京华茂盛世投资有限公司 交易心理的基础 • 交易 建立你与市场的 关系 • 交易更接近于一门艺术,而不 是自然科学。 • 交易的管理才是科学方法。 北京华茂盛世投资有限公司 专 业 交 易 心 理 的 形 成 当你进入交易,并开始研究 用钱生钱的生意时,你是否注 意到这门生意与传统生意的区 别于共性? • 评估 可行性 • 计划 量化的步骤 • 执行与及时的总结 用钱生钱并且长期能够保住 钱的方法就是做事情一板一眼。 北京华茂盛世投资有限公司 一个真正交易员应该具有的状态 • 一个交易员的心理状态(临界状态): 1. 充分的准备工作,是否有足够好的机会 2. 等待被验证 3. 当利益被损害时随时切断联系 4. 始终把握事态的发展,并明确在任何一 个时点应该 被执行的行为 5. 依据原则的执行交易 北京华茂盛世投资有限公司 预期 • 市场里所有的钱 零和市场 博弈 选择和决策 • 你所能看到的钱 机会 优等机会 • 你所能赚到的钱 选择性交易 • 三件事情,关联性 北京华茂盛世投资有限公司 你不能攫取全部 , 但总 有可以让你看清的局部 北京华茂盛世投资有限公司 心理特征 • 自我的实现 大多数人都有一种本能的欲望,试图 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淋漓尽致。这种欲望,配合交易 的乐趣与金钱的诱因,促使交易者向市场挑战。 • 完美交易 获利不会使他高兴,亏损也不会让他 沮丧。他完全专注于交易的正确性,试图提升自己的 技巧,金钱已经不足以影响他的情绪。 • 自我毁灭 经常发生事故的驾驶员 北京华茂盛世投资有限公司 心理误区 • • • • 幻想与现实 一位成功的交易者必须辨识自己的幻想,并彻底离开它们。 知识迷信 我无法赚钱,是因为我没有掌握交易的技术 偶像崇拜 (不仅中国市场所特有) 赌博 交易是一场艰困的游戏,交易者若希望真正的成功,他必须严 肃看待自己的所做所为。他禁不起草率行事,也不可以在一些 潜在的心理情绪刺激下进场交易。不幸地,市场经常吸引一些 不适任的人们:冲动的交易者、赌徒或认定世界积欠他很多的 报怨者。如果你是为了追求刺激而交易,可能会接受一些胜面 不大的交易,或承担没有必要的风险。市场绝对不会手软,也 不理会你耍脾气,情绪性的交易仅有一种后果 ---- 亏损。 北京华茂盛世投资有限公司 北京华茂盛世投资有限公司 负面情绪 • • • • • 贪婪 恐惧 傲慢 懊恼 妒忌 身为交易者,成败是取决于你如何控制 自己的情绪。交易的时候,你是与全世界第一流的心智 做搏斗。如果你允许情绪干扰交易,这场搏斗已经结束 了。 对于所进行的每一笔交易,你都必须自 己承担所有的责任。交易起始于你的进场决策,结束于 你的出场决策。 北京华茂盛世投资有限公司 • 在任何的交易系统当中,交易者本身都是最 为脆弱的一个环节。 • 不论是思路或者行为,赢家和输家都截然不 同。 • 彻底改变自己是一件艰困的工程,但如果希 望成为专业的交易者,你必须迈出第一步。 北京华茂盛世投资有限公司 一位运动选手若希望享受高风险的活动, 他必须遵守安全规则。当你降低风险之后, 反而可以在自我控制之中得到一种特殊的成 就感,交易也是如此。你可以在交易中获致 成功,但必须把它当作一种严肃的心智活动。 情绪是交易的致命之伤,为了确保成功,需 要采用防御性的资金管理。一位优秀的交易 者必须随时留意他的资本,就如同深海潜水 专家必须留意他的氧气供给一样。 -------------------------Alexander Elder 北京华茂盛世投资有限公司 建议 开始建立良好的心态: 1.长期留在市场当中 2.不断学习 3.一套有效的资金管理方法 4.定期咨询一个专业的交易顾问 北京华茂盛世投资有限公司 • 如果你能够耐住性子听到这里,显然 对于交易相当认真。如果你觉得以上 内容很客观,不妨撷取你认为有用的 部分,融入你自己的交易风格中。 • 如果你认为交易确实值得一试——— 就像我多年前的决定一样———祝你 好运。身为交易者,我继续学习,我 有权利让自己变得更精明,明天胜过 今天。 北京华茂盛世投资有限公司 感谢您的关注 北京华茂盛世投资有限公司

16 页 415 浏览
立即下载